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伦坡的安娜贝:尊重民意,尊重民智,从尊重质疑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2-2012 15: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民意,尊重民智,从尊重质疑开始——推心置腹致韩寒 (2012-04-12 17:51:46)转载▼
标签: 韩寒 方舟子 文化       
作者:爱伦坡的安娜贝

【写在前面】

这是一封长信,也是我的心路历程。
我想写给跟我一样的质疑派,也想写给挺韩但不盲目挺韩的人
我想写给保持审慎中立的骑墙派,也想写给那些认为“质疑是一场构陷”的公知们。
而我最想写给的,是韩寒。

韩寒:

你好。最近有不少人给你写信,有支持的信,亦有质疑的信。本来不想再趟这个浑水,但想来想去,除了以信的方式,似乎别无他法。

在大部分人眼里,我是一个比较铁的质疑派,但我并不“倒韩”,我的终极目的,就是想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写作这些作品的能力”,至于你倒不倒,我不关心。

看了你的《写给每一个自己》,突然觉得有很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写下这封信。可能你永远不会回应,这不要紧,但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封信,我希望你能读完。我只想推心置腹地跟你谈谈。

【一】 2012年1月16日之前——我是绝对的“挺韩派”

我与你年龄相仿,同为上海人,年少时虽然只看过小半本《三重门》,但一直觉得你很有个性,文章也写得成熟老辣,算是上海年轻一代的骄傲。

后来你笑骂江湖,向文坛、作协开战,我断断续续地观战,觉得你说的很多话,话糙理不糙。

再后来,你开始以公知形象出现在博客,2008年~2011年,我经常会看你的博客,大多数博文都仔细读过,还曾向周边朋友推荐过。我觉得这是你出道以来最成熟也最成功的形象。我觉得你长大了。

我身边的几个最亲密的人,比如我当时的男友,如今的先生,我先生的弟弟,他们都可以算作你的粉丝,会买你书的那种。他们经常会在吃饭、闲聊时说起:“韩寒今天又发新博文了。”

唯有我的父亲一直不喜欢你,觉得你太过张扬,不符合他那个年龄的“审美”。我们还曾一起给他老人家洗脑,说你现在越来越成熟了,你的文章也不再是简单的骂战,你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以上这些人,他们都有微博,也都可以作证我所言非虚。

如今,以上4个人中,我开始质疑你,我的先生亦然,我父亲还是不喜欢你,还得意的对我们说你看我当年说的没错吧,我先生的弟弟,他在美国读书,就你的事未发一言,只是默默关注着这场论战,我不知道他现在是怎样的态度。

尽管你仍可以自我催眠,认为质疑你的人都是想要“搞臭”你,是“讨厌”你,你也尽可以在文章中说,你将“绝不向厌恶我的人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你甚至可以对全世界说,一切质疑,其实只是你“年少轻狂、不设城府”的代价,但我必须告诉你,你错了!

你错了!无论你承认或者不承认,无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这场论战确实改变了很多人。这些人,他们曾经支持你,他们绝不是讨厌你,更从未想过要搞臭你。

【二】 2012年1月25日之前——我依然站在你这一边

2012年4月7日的今天,我开始回顾与反思自己这三个月的心路历程。

我翻看着2个多月前的微博,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心路变化。

1月18日,我发了下面这条帖,这是我的第一篇关于“质疑韩寒”的微博——

【 我欣赏韩寒。但很奇怪的,我对这个质疑韩寒的家伙@麦田,也不讨厌。他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在于,他的极度较真。比起肤浅的“诋毁”,这样的“质疑”在中国文坛其实并不多见。 1月18日13:50 来自新浪微博 】

这是我第一次就此事发表看法,2天前的1月16日,我读了麦田的《人造韩寒》,读完后一笑了之。一方面,我不相信你是人造的,另一方面,我又觉得麦田这个人不简单,他的质疑有其价值,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骂战,他是做了功课的。接下来,便是你1月16日的“悬赏贴”以及麦田的“再回应”。我上面这条微博,就是在麦田“再回应”之后写下的。

1月19日,我发了第二条关于“质疑韩寒”的微博——

【#麦田向韩寒道歉# 在这场论战里,麦田立场偏激但适时收场,范冰冰拔刀相助但疑似炒作,路金波板砖横飞但失之偏颇,方舟子趁虚而入但火上浇油,韩寒应对得体但微失风度。没有赢家,也都是赢家。1月19日13:53 来自微话题 】

当时适逢麦田道歉,方舟子加入,可以看出来,除了对你的两篇回应稍有微词外,我完全站在你这一边。而对于方先生,我用了“火上浇油”和“趁虚而入”两个贬义词。

接下来就是春节,我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刷着微博,还不忘跟家人逗趣:“你看方舟子连春节都不过,大年三十还在质疑韩寒呢。”

那时候,你在我心目中没有任何改变,而方舟子,显得偏执而可笑。在春节走亲访友的日子里,你的博客没什么动静,而方舟子还在一条条发着“质疑”,我有一茬没一茬的看着,只看了看短微博,长篇大论的都没有点开看过。

说个插曲。在我成为一个质疑派后,你的粉丝总在我的微博里用最难听的污言秽语辱骂方舟子,仿佛质疑你的人,都是受了他的蛊惑和影响。我要说方舟子先生的不少文章确实在日后对我产生影响,我慢慢开始觉得他的很多说法不无道理,他的执拗,在如今这个浮躁社会实属难得,但这是后话。

韩寒,你知道我对你第一次产生怀疑,是什么时候吗?我的“不疑”,是从何时开始动摇的吗?我最初的“转变”其实无关麦田,也无关方舟子,真正导致我开始怀疑的人,正是你自己!

因为这个转变太突然,太深刻,太莫名,以至于我至今回忆起来,还“清晰的可怕”!

【三】 2012年1月25日——你的博文,我质疑的逻辑起点

1月25日,你发表了博文《<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一得知这个消息,我立刻就去你的博客看了。而在此之前,方舟子质疑你早期作品的长微博《“天才”韩寒系列》已经发了3篇,但就像前面所说的,因为太长,也因为对你的信任,我一篇也没读过。

你在《<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这次麦田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可以攻击任意作家的道路,原来只要看一个作家不顺眼,就可以说,这个作家的书不是他自己写的,并列举出大量的‘证据’……那么这个作家就完蛋了。……这招太好用了,因为这招作家是无法自证的……”

我得说,你这篇文章我读了几遍,其他内容都没什么问题,但每每读到这一段,我就觉得特别别扭,特别不对劲,总也绕不过去。我想说服自己,可怎么都说服不了。我是一个对文字逻辑性有着偏执喜好的人,也写作,做过编辑和记者。你的所有辩白、所有解释、所有愤怒,我都可以理解,可我就是不能理解,到现在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作家无法自证,为什么只要发几个帖子说一个作家有代笔,这个作家就完蛋了。你说“这招太好用了”,可我怎么就觉得,这招对大部分作家根本不管用呢?

韩寒,我对你的怀疑,就从这段话开始。

【四】你的新概念,我质疑的程序起点

依然是清晰记得,看了你的这篇博文之后,我这才回过头来,把方舟子微博上的三篇“天才韩寒”系列长文,仔细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我又搜索了你《三重门》之前的很多文章仔细研读,包括你中学时代的《求医》、《书店》及《零下一度》里的很多文字。这不看不要紧,一看,我心中的疑窦开始呈几何数倍上升了。

坦白说,14岁~16岁的你能写出如此老辣、掉书袋的中年人文风,真得是吓到我了。这并非是说你的文笔有多么好,而是说你的心态得有多么灰色!我在想,这到底需要怎样的心态啊?在我眼里,这和一个小孩“装”大人的心态完全不同,这根本就是一个灰暗的大人心态!

也许看到这里,你的眉头要皱起来了。所以我要立刻声明一下,以上想法并非我先入为主,和我持同样观点的早就大有人在,比如《萌芽》的编辑们。他们当年看到你的新概念投稿作品《书店》、《求医》时,和我持的是一模一样的想法。赵长天、胡伟莳等人都觉得这两篇文章应有中年人代笔,甚至你没有参加复赛的举动,也让他们觉得你是不敢来了。

而后,你补赛的那篇著名的《杯中窥人》让你洗脱了怀疑,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天才。

如今的我,再次面对十三年前的那场大赛,当十三年的迷雾被逐渐揭开,我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神奇、一蹴而就。新概念大赛,就像一坛深不见底的井水,越挖越觉得可怕。

韩寒,你不要责怪我们对这场比赛的质疑,因为它实在是漏洞太多,让人无法不疑!连大赛主办人,你的“伯乐”赵长天先生,都承认了当年规则的各种不健全、不完备,在微博中写下“如果我是一个局外人,现在来看这个不够严密的过程,也很可能产生怀疑”的话。

我给你列举一些关于“新概念”的程序疑点吧:

1、你的两篇初赛文章《书店》、《求医》是投稿的,这就存在着代笔的可能。你依靠这两篇文章获得了复赛资格。

2、然而,可以证明你写作能力的复赛,你没有参加,理由是邮路不通,没有接到复赛通知。可后来的报道显示,明明很多复赛选手既接到邮件通知,也接到了电话通知。

3、据当年报道,有三名入围选手因为缺席复赛而被取消资格,而你也缺席,却拥有了唯一一个补赛资格,甚至可以在3月28日颁奖典礼的当天赶到现场进行补赛。

4、你的补赛只有一个人出题,一个人监考,而你的父亲当时也在现场。

5、宋静茹也是第一届新概念比赛一等奖,她的回忆文章告诉我们,一共有140人参加复赛,作文时间为3小时,宋静茹提前45分钟第一个交卷,乃140人之冠,耗时2小时15分。而你,仅用了不到1小时,就完成审题、架构、成文全过程,轻松交卷。你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天才到超出我等凡人想象!

6、3月28日,你明明中午就补赛完毕,可却没有出现在下午的颁奖典礼上,也没有出现在一等奖合影照片中。

7、1999年5月《萌芽》获奖名单中,你被“神奇”的排在了C组,而非后来所说的B组。C组是30岁以下成人组,这一组连你一共只有2名获奖者,而这一组,无需复赛即可获奖。这是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的失误,居然出现在《萌芽》上,而且之后也没有勘误。

你看,如果你是个局外人,看到上面这些疑点,你还会如此坚持认为这个叫韩寒的少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所有的“不合理”,都是“巧合”,都是为了衬托这个少年韩寒的“天才”?

至少我不会了。在如此多的疑点之下,我对你究竟有无代笔这个话题,越来越感兴趣,而我这个人呢,一旦感兴趣的事情,就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五】你的官司,我质疑的再度加深

我简单说一说你的官司给我带来的疑惑。

2012年1月29日,你在博文中第一次对外宣布,等春节7天长假一过,你便要以侵犯名誉权起诉方舟子。对于你的官司,我最初的想法是“何必呢”。我一直认为,笔墨官司笔墨断,既然有人质疑你的文章不是你写,那就直面质疑,跟他们谈文章,谈创作不就结了?何必告上法庭呢?就算法院验证了你的手稿确为你的笔迹又如何?正如方舟子所说,就算是有代笔,投稿时也会誊抄一份的。

后来我转念一想,也许你有自己的考虑,通过起诉,通过人证、物证,也许你觉得这样能够最快捷的证明清白,这也是人之常情。

你把诉状递交到了上海市金山区法院,但很多天过去了,似乎没有任何关于官司的消息,直到有一天,网友们发现普陀区法院的网站公告上出现一条奇怪信息——除了方舟子,你还将一位家住普陀区的普通网友刘明泽,作为共同被告一起起诉。有人分析你的这一举动,可能是为了更便捷地在普陀区立案,可为了官司,去为难一个只是转了几条质疑帖的普通网友,有这个必要吗?

又过了几天,应该是在2月10日,你的律师陶鑫良发布微博,你再次从普陀法院撤诉,又将整理好的诉状撤换至金山法院。

总之,你的官司至今扑朔迷离、让人不辨所以,据说,你最后还是撤诉了。

韩寒,当我觉得打官司“实在没必要”时,你义正词严地说服了我;当我觉得那就让法院介入呗,把所有证据都铺设在阳光下,也许能查清不少问题时,你又不干了。

你请了上海滩那么多名律师,你还邀请数家律所组成了强大的律师团队,你一会儿普陀,一会儿金山,还用了“共同被告”这个挺“绝”的招儿……难道这一切,真的像传闻说的,只是为了“虚张声势”?只是为了让方舟子等质疑派停止再写分析你作品的文章?

韩寒,请别怪我想太多,我并不是一个“阴谋主义者”,可我真的禁不住会这么想。

【六】 你的各类采访——我从墙上下来的根本原因

说了那么多,可在那个时候,我还是打心底里不想成为铁杆质疑派的,因为那对我来说,是一次太大的信任坍塌。于是我依然骑在墙上,看着各种材料和证据。

抱着对你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开始仔细阅读你的早期作品,甚至,我找到了你几乎所有的采访视频,有空就看上几段,到2月底,我基本上看完了你接受采访的所有视频。我不是那种看到几个疑点立刻高喊“打倒”的人,甚至,每当看到你的疑点,我会先在心中试图说服自己相信你,这种“怀疑”与“说服”交织的心理斗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怀疑”的内容已经多到我无法再“说服”自己。

韩寒,你在《写给每一个自己》中说自己“面对生人腼腆拘谨”,我要说你真的是过谦了。在看过你的所有视频后,我觉得除了你永远避谈文学,避谈自己的作品之外,完全可以算是一个开朗,健谈甚至有些话唠的小伙子。
我看的第一个关于你的采访,也是你接受过的最长时间的采访,是凤凰卫视的《非常道》。该采访时长2个多小时,其中超过一多半的时间,你眉飞色舞地说着赛车及驾驶的乐趣,甚至当何东问你赛车和写作分别给你带来什么美妙感受时,你回答了很多关于赛车的,说到最后竟忘记回答写作。何东提醒你后,你才表示,你其实抗拒写作,但不写作,今年的收入就不会有。

为了采访你,何东特意做了功课,看了你的《长安乱》和《一座城池》,为此,他在采访过程中经常有意识的问你这两部作品,以示对你的尊重。可你却每每回避。

以下是你接受何东采访时,仅有的四次提及自己作品,我希望你以及所有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仔细读一读这四段内容——

1、何东:有人说《一座城池》里描写的,看来看去就着了三场火,是不是韩寒你不这样就表达不了这种状况。
   韩寒:我觉得写着火挺好玩的,写三次着火?我真的觉得这真的是一件挺荒诞的事,我印象当中只着了两次,那可能是我自己忘了。

2、何东:《零下一度》做了一个合集,第一篇就是《第三个人》,里面讲你当时对独立做一个人的想法,其中还举个例子,四个人在那儿讲话的状态……
   韩寒:其实我已经完全忘了这篇文章写的什么意思了,我也没有记忆我要渴望表达过一些什么东西,完全不记得这篇文章。

3、何东:还有一个人说,我想问问韩寒的《一座城池》,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韩寒:我觉得你去问你们的语文老师比较靠谱一点,因为他们的语文老师肯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4、何东:有传说《长安乱》会写续集,这个事有没有打算?
   韩寒:我以前是这么想,但现在我都忘了《长安乱》写的是什么了。我其实安排的是可以续集,我做过字数统计,写一半,我觉得字数到了10万字左右,我就结了,就出书了。

是的,这就是你唯一的四段谈自己作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竟然都和两个字有关,这两个字就是——忘了。

你曾经解释说,在2000年CCTV“对话韩寒”节目中,当主持人问你为什么起了《三重门》这个书名时,你回答“我忘了”,这是因为当时采访的气氛不好。可是看完了《非常道》之后我开始纳闷,这么好的气氛,这么洒脱的你,为什么还是不谈文学不谈作品呢?

我生怕错怪你,于是我又看了《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可凡倾听》、《对话陈丹青》,甚至你在网易、搜狐等的售书宣传访问……

好吧,就算这次是气氛不好,可在何东、杨澜、陈丹青、王朔、鲁豫等访谈中,在那么多温磬的气氛中,你为什么依旧回避了绝大多数关于自己作品的问题?

2001年,你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当被问到:“为什么把第二部作品命名为《零下一度》时?”你回答:“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谁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2005年,你做客网易谈论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新书刚刚发布,你就显示出对这部作品的极度不熟悉。比如对印在封底的那段宣传语,你说“不知道出版社哪摘的,不是我的风格,不是我写的”,你却没想到,这段话其实就摘自《就这么漂来漂去》正文第五页。

再比如这段对话——
记者:书名为什么叫《就这么漂来漂去》
韩寒:“我朋友给我想的,我觉得好就用了,不是我自己想的。”
记者:什么朋友?
韩寒:一个比较好的朋友。
记者:那他建议你用这个名字的时候有没有说用哪个“飘”,“飘零”的“飘”,还是三点水的“漂”?
韩寒:没有,我自己就电脑上面随便打的,我…我都不在意用哪个“漂”。
记者:哦,我还以为三点水是“漂移”的“漂”。
韩寒:没有,可能是电脑自己默认的吧。

2008年,你做客“鲁豫有约”,鲁豫多次试图问你关于作品的问题,可你总能转到其他话题上。当一再被问及《三重门》时,你索性话锋一转,不谈内容,不谈创作心得,开始侃这本书加印了多少,赚了多少钱,你又拿着钱买了什么车等等。

太多内容不再赘述,在我能看到的你所有的采访中,只要谈到自己的作品,你就是上面的状态。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作家,他可以对自己的作品不熟悉至此,可以对自己小说的文眼——标题,那么大意,那么健忘,甚至随便从电脑里选字……

一次,你可以说气氛不好。
两次,你可以说是不好意思回答。
三次,你可以说是在装酷。

可所有的回答都是如此,你告诉我是为什么?

你在《写给每一个自己》中说,有人把你以前的电视采访都挖了出来,挑了回答差的问题和木讷的地方拼接在一起,以验证你是一个草包。可作为一个看过你几乎所有视频采访全程录像的人,我必须要说,这不是事实!

质疑派发布的那些“视频集锦”,并没有刻意挑选你“回答差”的内容,而只是挑选了你谈作品、谈文学的内容而已,而说到这些,你总是“木讷”的,“回答差”的。如果他们挑选你谈女人、谈赛车、谈长跑的内容,那你确实是机灵而又健谈的。

为了证明这世上还有跟你一样不谈文学,不谈作品的作家,我甚至找了不少以“木讷、寡言”著称的作家的采访视频,比如贾平凹,比如金庸,比如麦家,比如王小波,而即便是最不善言辞的作家,他们的语言都是精准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抑制不住要谈自己创作的冲动,他们提到自己作品时双目绽放的光彩,让人难忘。

所以韩寒,看着你的这些采访,我一次次的迷惑,又一次次的试图说服自己,最后,是一次次的失败。

【七】最后的呼吁——请你勇敢的走出来!

在镜头后,你下笔有如神助;可在镜头前,你对自己的作品是如此陌生。

在镜头后,你引经据典,古文根底雄厚,中外小说俱佳;可在镜头前,你几乎从不谈文学,不谈自己的作品。被主持人逼得不得不说的时候,基本就是以“还可以”,“还行吧”示人。

韩寒,你是一个有着无上话语权的人。很多人并不关注这场论战,但他们选择相信你。因为他们不会有我这般“无聊的耐心”,他们只是觉得,你为自己的辩白是那么感人,那么发自肺腑,你甚至把自己比作一只狗,卑微到了泥土里,只是为了衬托质疑者的不堪!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你是无辜的,但在更多人眼里,你早已不是从前的你,你隐瞒、回避了太多对自己不利的内容。你的行为,不够坦白!

韩寒,你总在试图摆脱各种质疑,可质疑却越积越多,以至于很多原本喜欢你的读者,他们也逐渐开始心生疑惑,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你永远在被动防守,你永远无法用自身行动来回应质疑。人们质疑的是“你有代笔”,质疑的是你“没有写作那些作品的能力”,而你永远躲在电脑后回应,你拿出几乎没有修改的手稿回应,你找出当年的同学作证,甚至,你写下很多“让人心生怜悯”的博文,可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

我必须告诉你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质疑你的人,除极少数外,大多是有学识、有素养的人,很多更是各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与你素昧平生,无冤无仇,有的甚至曾是你的忠实读者。他们质疑你,纯粹是因为你身上有太多疑点“值得”怀疑罢了。他们之中,有来自美国的曹长青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导戴建业教授,清华大学的肖鹰教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哈佛大学的任意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毓智,香港大学法律系教授郑戈……

我还清楚的记得,戴建业教授第一次质疑你时发的微博,他说他以前很爱看你的博客,还经常向学生推荐你的文章,可同样是戴教授,他痛心疾首地退出新浪微博,并向世人呼吁:“韩寒,你自己一个大活人都不能证明自己的‘现在’,你那一堆死手稿还能证明你自己的‘过去’吗?”

最后,我想跟你说的是,如果最后能够证明,你确实不是“人造”,你赖以成名的那些文章,确实全部出自你手,上述所有的疑点,确实都是巧合,我愿意向你公开道歉,并从此退出新浪微博。虽然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认为这是我的态度,我也愿意把话说得那么绝。

我曾在微博上多次呼吁,希望你能站出来,谈文学,谈自己的作品,谈创作心得。这并不是对你的侮辱,而是你最简单、最便捷、最彻底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坚持拒绝与读者交流创作经验,如果你始终躲避与质疑者正面对峙,如果你就是不愿意出来谈文学、谈作品,你必定会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的质疑!

你曾无数次的质疑名人、质疑作家、质疑社会,我希望你也能坦然面对,公众对你的质疑。

你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便是那个进言社会、尊重民智,具有批判精神的“公知韩寒”。可你应明白,尊重民意,尊重民智,应首先从尊重质疑开始。

用能力证明自己的时候到了!别再说什么作家无法自证,那是荒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