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国祥:韩寒:当代中国青年的一面旗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15-2012 18: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寒:当代中国青年的一面旗帜
(2012-07-15 02:34:36)
转载▼
标签:
韩寒
钓鱼岛
方舟子
80后
90后
《战争与和平》
林雨翔
娱乐
       


  

陈丹青访谈韩寒时,陈丹青曾问及韩寒如何打发闲暇时间。没想到貌似羞涩状的韩寒竟然回答:“我的闲暇时间基本给了女人”,而且随即反问说:“ 陈老师您呢?”搞得陈丹青面红耳赤,只好硬着头皮,努力掩饰尴尬,以“不同年代不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之类的话搪塞过去。在这个例子中,陈韩两人对于情爱话题的不同敏感程度,反映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代沟。

类似的,韩寒曾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推荐AV女星松岛枫、坦承自己看过AV,在韩白论战中使用不无激烈的言辞甚至脏话对白烨进行攻击,每为主流文化界所瞠目,但却并不影响他在一般韩粉和青年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代沟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对韩寒及其作品进行批评、指斥的人士,常常具有这些身份标签:年纪较大、体制内、左派、思想保守;而那些喜欢、欣赏韩寒及其作品的人们,则往往具有青年、愤愤、体制外、自由主义者的标签。对那些支持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身高的“鞋教”教众的特点,热心网友曾这样不无揶揄予以概括:“老,年龄都不小了,五六十岁的比比皆是,他们经过文革,估计当过红卫兵”。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反韩阵营跟以“80后”、“90后”青年为主的韩粉的不同

挺韩还是反韩,实际上隐含着新生事物和旧事物的对立,而不仅仅是审美取向不同、看待事物角度差异的问题,还隐含着切身价值、立场定位问题,也就是“屁股决定大脑”式的问题。

韩寒作品的主要受众是以“80后”、“90后”为主的当代青年,反映着当代青年的文化心理、审美习惯,以及政治、经济要求。这些青年中的大多数,除了少数拼爹有术的人以外,一般都因年龄、资历等原因身处底层的屌丝世界。而那些对韩寒进行批判的人士,则大多数成长于五六十年代、接受传统主流教育、文化熏陶,以其年龄和资历,一般位于社会中上阶层,根本就看不下去韩寒那些风格新异的创作和言论,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坐视一种新生的势力、新鲜的文化侵蚀自己的地盘,狗屁也不是的,则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韩寒所以能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知,离不开他身后那些数目庞大的青年粉丝团的肩扛手拽。青年对韩寒的认同、欣赏和拥护,绝不是拼爹、代笔、炒作可以简单解释得了的。

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当代青年普遍经历过备受压抑的苦读春秋,绝大多数人的家境也并不富裕;当他们经历过一番拼搏冲入社会后,却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开始降低,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压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开始集中的暴露,贫富分化、体制内化分化、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日益悬殊,官员腐败、民意表达不畅通、高房价、低工资、老龄化等现实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对他们进行挤压。另一方面,当代青年从小就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在媒体资讯发达的时代,较多地受到欧美、日韩、港台文化的影响,思想上多数向往民主法治的普世主义,表现出较强烈的物质主义、个性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从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出发,普遍表现出缺乏信仰、怀疑一切的社会批判倾向。其中很多人一听到毛泽东、鲁迅、雷锋这一类人物的名字,就会忍不住大摇其头、恶语相向。

韩寒的社会批判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写作,其小说往往通过青年小人物的视角看世界,借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展现金钱权力当道的社会中,人性的扭曲、挣扎,假恶丑对于真善美的摧残;其很多散文尤其是杂文作品则对当代青年的怀疑、愤懑进行了直抒胸臆式的艺术表达。






2005年韩寒刚加入新浪博客那会儿,比他受欢迎的名人博客其实挺多,徐静蕾大美人就是一例,但后来都没有韩寒能折腾,慢慢地一个个都被甩在了后面。

客观地说,在当今中国社会,像韩寒一样对社会持批判意见的文化人其实还有不少,其中有些人以其学者身份甚至言论极其深刻,比如于建嵘、贺卫方、张鸣、李承鹏、慕容雪村、李剑芒等,但为什么他们都没有韩寒影响大?这其实和大多数传统文化人不能有效地感知和追赶文化潮流有很大关系。韩寒是一个善于敏锐地捕捉互联网时代文化潮流,并对之进行有效利用,和广大青年打成一片的得风气之先者。

一般文化人在博客上写文章,所以赶不上韩寒受欢迎,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不敢说话,也因为他们的写法不受当今青年读者待见。一些文化人受主流文化影响,端着学者、作家、大师的架子,不管是不是官老爷,总是拿腔捏调地训人;那些稍微谦虚谨慎一点的,又净搞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东西出来,说是不能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结果鲜有人气。

学者王晓渔认为,后极权社会大众市民文化的特点就是调侃讽刺、追求娱乐性,以语言狂欢潜移默化地消解权力。[ii]近三十多年来,曾经流行过的港台搞笑电影、国产轻喜剧、王朔的痞子文学、赵本山的农民风小品,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样本。

这种调侃讽刺、追求娱乐性的文化风格,进一步随着网络时代、博客时代、微博时代的到来,演变成一种全民的语言狂欢,尤其受到“80后”、“90后”为主的当代青年的喜爱。

“80后”、“90后”是眼睛看着电视、耳朵听着CD、手里打着电脑长大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淹没在多媒体的汪洋大海中,相对于他们的长辈,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在整体上是有所下降的;加上他们还普遍多少有一点反传统的叛逆精神;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更注重文化产品的趣味性、知识性、移情性,追求感官刺激,以松弛神经,舒缓心态;讨厌假大空的说教,对于正儿八经的长篇大论缺乏耐心;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是:娱乐性影视剧、流行歌曲、网游、微博、通俗类型小说之类的东西,其中也包括韩寒的那种篇幅不长、诙谐幽默又不乏文艺小资气质的小说和时评。

学者张鸣说韩寒的文字“让我想起胡适先生的‘八不主义’,不拽文,不用典,不堆砌,有事说事儿,没事戛然而止,人家去赛车了。”[iii]虽然多少有点溢美,但也确实指出了韩寒文字风格的优点。韩寒文字的直白、率真,在客观效果上构成一种主流文化虚伪、矫饰文风的反叛。以感性通俗简洁直白的方式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恰恰是青年读者所喜闻乐见,而很多貌似深刻的老学究、纯文学作家所不能的。

有人嘲笑韩寒的作品乃“段子文学”,文字浅白、思想缺乏系统性、嘻嘻哈哈、言语不无粗鄙,其实说的是外行话:用纯文学标准和学术标准度量韩寒,这是南辕北辙。世易时移,写作的环境不同、受众不同,表达策略也不一样。韩寒虽然没受过高深的教育,但是善于以其非理性的敏锐直觉感受生活,以生动鲜明的语言表情达意,创造不拘一格的艺术形象,这也是青年读者所喜闻乐见,而很多老学究、纯文学作家所不能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抒情诗人!当代作家是为当代人、尤其是为当代青年写作的,就必须考虑当代读者的阅读趣味。你让韩寒把《他的国》、《青春》写成《战争与和平》、《纯粹理性批判》,名著倒是名著了,谁看哪?也不过就增加了一个山寨托尔斯泰、山寨康德。 




   

韩寒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于他现实的著述,同时也来自于他十多年来通过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反叛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

韩寒从一个乡下穷屌丝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或参考的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励志性。

韩寒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求人适应社会、压抑个性的传统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人应该并且可以追求个性自由,真正的个性不仅可以存在,而且只要方法对头,也能够赢得现实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

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会相同,人有时不得不为了生存跟现实妥协,但韩寒那种个性独立、率性而为、天真质朴的理想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当代青年都心向往之的。有网友曾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喜欢韩寒:“为什么我最近一直在力挺韩寒呢?不是因为我多喜欢他这个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早被我自己为了前途抛弃掉的,那个我真正想成为的自己,那个已经被我留在记忆深处的另一个我(突然煽情了……)。他的那种率性,自由,真实,无论在您那里多么可恶,在我眼里是弥足可贵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像西方人那样直率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对社会的意见,是不容易的。我们几千年来备受封建专制摧残、异族压制、倡导韬光养晦的文化不鼓励我们那么做,现实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我们那么做。

尽管鼓励别人做炮灰有点缺德、不仗义,但老实说,那却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在掺和危险事儿时的通常做法。在《他的国》中,韩寒就曾借左小龙的经历,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经常进行社会批判的公众人物在这方面所感受到的压力。小说中左小龙只是到电信大厦顶楼去闲看看远方的公路,但却被当成要跳楼围观了起来。一些人唯恐左小龙不跳,甚至喊口号撺掇他跳楼。类似的,作家许知远、学者刘禾从消费主义理论角度对韩寒的评论尽管嘴挺损,其实不乏以激将法鞭策韩寒和大家伙往楼下跳的意思。

当然这是一种颇有点阴谋论色彩的说法,你也可以不用当真。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割裂时,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算计,就是凭直觉选择更有利于生存的道路。毕竟大家都要生存,而只有生存才能继续进步。

客观而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的环境有一个逐渐宽松的过程,青年也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今天的中国青年不再像民国青年那般激进,其实不仅仅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因为经历过过去一百年多年的革命、战争、动乱、流血、牺牲,中国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进步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和平渐进的社会改良,而不是剑与火的革命,才是未来建设国家进步、民生福祉的可行路径。韩寒2011年底所推出的“韩三论”,可以说是这种思路的一种代表。

对很多青年来说,阅读韩寒、关注韩寒,就是对社会不公正、不自由的无声抗议;阅读韩寒、关注韩寒,就是关心中国的进步,关心中国的未来。



(节选自 夏国祥:《韩寒的奋斗:从穷屌丝到臭公知》)

愚夫无涯:“‘鞋教’教众的重要特点”,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ufuwuya,2012年5月16日11:14。

[ii] 韩洪刚、徐伟:《王晓渔:当下话语的基本特征是断裂》,《时代周报》2010年4月8日。

[iii] 张鸣:《思想者·韩寒:抵抗体制的新生代寨主》,《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