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扉客:两个舆论场的纠葛/渗透/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12-2012 00:5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个舆论场的纠葛/渗透/融合
作者:石扉客 提交日期:2012-11-5 20:45:00   | 分类:未分类 | 访问量:5123

  
  中国大陆实际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此观点我印象中最早是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提出来的,后展江教授曾经在一封涉及到言论自由的公开信里引用此观点,并进一步严肃地提出“如果就同一个事件两个舆论场的看法高度不统一,该如何办”的问题。
  
  如果以互联网的大规模运用作为分水岭,把两个舆论场具象化,我以为有以下不同的表征。
  
  在网络出现以前,官方舆论场以党报党台的声音为主要表征,民间舆论场则以市场化媒体与民间月旦评的声音为主要表征。这个分野相对简单而清晰。
  
  2000年之后,特别是在先后历经BBS/QQ群和电子刊物/博客这三个阶段时,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开始呈现出复杂的形态特征。最近三年间,互联网进入当下的TWITTER与微博时期这第四个阶段,这种表征更见明显。如在广州“大国空姐门”事件里,湖南唐慧劳教事件里,人民日报和其电子媒体人民网/微博人民日报官博之间,新华社与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之间的风格差异,让此前铁板一块的官方舆论场,在面目无味,语言可憎的传统面孔之外,呈现出颇有意思的另一面。
  
  而在民间舆论场里,在BBS/QQ群和电子刊物/博客这三者影响力衰减后,TWITTER和微博迅速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形态。2011年以前,在邓玉娇案和石首抢尸事件里,饭否和TWITTER先后成为最主要的民间舆论场平台。从2011年开始,因为严厉管制的迅速跟进,以宜黄拆迁为标志,民间舆论场的主要阵地转为国内微博,其中又以新浪微博平台最为重要。
  
  不难看出,在上述分析中,两个舆论场,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交集。交集的原因,即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网络传播平台的升级换代。所以,本文的重心,即试图分析网络对两个舆论场的影响。换言之,即在以微博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上,两个舆论场以“纠葛/渗透/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攻防战。
  
  在前述中国社交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里,如果把第四个阶段里的TWITTER和微博时期称为后期,把之前的BBS/QQ群和电子刊物/博客这三个阶段称为早期的话,很明显的一个观察
  结论是,在以BBS为代表的早期阶段里,因为“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官方舆论场呈现明显的守势,其被动/迟疑与颟顸之态可掬。以下是两个堪称经典的例子。
  
  2008年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郑廷鑫在陕西绥德采访时,当地一位县委宣传部长忍不住感叹说“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年年底,同样在陕西,在接受中央广播电台采访时,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长强健周表示马上要“占领天涯”。
  
  网络对官方舆论场的冲击与影响,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场的影响与渗透,也恰在此时。同样以天涯社区为例,自2003年伊始,来自天涯的爆料,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选题来源。笔者其时所在的CCTV新闻评论部,应是最早开始将天涯帖子搬上央视新闻频道的部门之一。而在其后2005年的“卖身救母”事件里,这种渗透则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潮,仅央视新闻评论部就制作了八档关于此事的节目,甚至当事人自己最后也成为该部门的实习员工。
  
  彼时的官方舆论场,仍处在紧张的观察当中,全盘应对措施尚在审慎的调查与研判。其时出台的一些措施,多带有临时管制性质。如规定不得直接把网络消息作为报道依据等。这个管制措施,成为后来要求各大门户网站区分所谓“规范稿源与非规范稿源”的渊源之一。
  
  显著的改变发生在在博客时代的尾声,TWITTER和微博时期即将到来之时。彼时官方舆论场的应对已经基本调整过来,开始了转守为攻。
  
  2011年11月14日,在上海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到的三段话非常经典,可作为彼时官方舆论场战略的全面阐述:
  
  俞正声说,“要努力在进网用网上有突破,在育网管网上见成效,争做善用敢用网络的先行者。”
  俞又说:“要不断提高各类舆情应对能力,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主动回应媒体关切,善于运用媒体引导社情民意。”
  俞还说:“鼓励探索,原谅不当,表彰先进。”
  
  在上述三段话里,“进网用网育网管网”这八个字成为官方舆论场的基本战略;“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八字方针;最后这句“鼓励探索,原谅不当,表彰先进”,则是从组织原则上鼓励主动发声。
  
  俞正声讲的是理论与战略,在实践中,东南沿海另一位高官,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是最著名的身体力行者,他在拥有上百万收听者的腾讯实名微博里,进一步提出官员发言“宁可失当,不可失语”的大胆看法。
  
  自此之后,政府机构和官媒陆续开通政务微博,官员陆续开通实名微博。警察机构也因此成为政务微博和公务员个人微博第一线,南都周刊曾以一篇《放下枪,上微博》为代表,描述其实上海浙江等地警务微博的运行情况。
  
  而此时,从BBS时代的“顶”到微博时代的“转”,一字之差,成为民间舆论场里影响手段的最主要技术改变。评论家/“修辞战士”笑蜀先生则以“围观改变中国”,“打通微博神奇最后一公里”这样两句话,归纳了彼时盛况。
  
  到2011年以后,两个舆论场的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影响与相互影响,已经呈现出相当细密的技术特征。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民间舆论场仍停留在野蛮生长的自发秩序阶段,而官方舆论场愈加注重实操性,其技术手段多样化,对效果和效率的评估优先于政治伦理与合法性的甄别。
  
  目前可见的具体的技战法如下:
  
  1/网评员机制的强化与升级。这个传统的舆论引导手段,已经完全从初期的草创阶段进化到成建制的半军事化模式。比如某省仅警务部门就建立了一支名为“千名公安水军”的地下网评员部队,一声令下,即可全体出动,在极短时期内扭转网络舆情。
  
  2/扶植/转化和培育意见领袖:通过发放特别津贴,提供特殊保护,安排到当地游玩,领导会见等多种手段,扶植/转化和培育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此举被成为“互联网上的统战与招安”。
  
  3/扶植与建立民间为表官方为里的伪民间组织:如通过建立辟谣联盟等组织化力量强化官方舆论场对民间舆论场的引导能力。
  
  4/破坏性手段等主动型技战术:如对敏感微博改造为僵尸微博,对敏感人士定点清除微博帐号,通过在微博上钓鱼/设陷/约架等手段污名化公知,“XXX又在造谣传谣!不造谣会死呀?”成为经典抹黑句式。
  
  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纠葛/影响与渗透,人民日报新浪官博的发言可做管窥对象:
  
  2012年以来,其新创立的晚安体,在开始时因其面目一新,成为民间舆论场喜闻乐见的“小清新”,在传播后期又因其长于抒情感慨,拙于剖析梳理,乏于事实呈现,成为党八股之后的新型晚安体八股。
  
  
  石扉客 ,本文刊于本期《南方传媒研究》
  2012年10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