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扉客:纪许光扳倒“雷公”是公民记者发力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9-2012 14: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收藏 | 刷新 | 字体缩小 | 字体变大
【舆情观察】纪许光扳倒“雷公”是公民记者发力吗?
24736 次点击
40 个回复
石扉客 于 2012-11-28 17:13:5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核心提示:重庆雷政富事件(简称雷公事件),倒了一个雷政富,红了一个纪许光,这是公民记者发力吗?在舆论热潮中,被涂上理想色彩的“公民记者”这四个字再次浮出水面。“公民记者”这个群体,在过去十年的中国传媒业,饱受政治高压、商业挤压与网络冲击这三重压力,正向的新鲜变化,委实不多。其中,公民记者的出现,算是不多见的一缕亮色。梳理一下过去十年中的公民记者群,我们会知晓公民记者群体的现状,那么三年前的公民记者群体为何盛况不再?愿意诸多,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最优秀的那部分公民记者,将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里的那部分优秀职业记者汇合到一起,聚合在这个旗下,他们的共同LOGO将是六个字:有想法,有态度。

    重庆雷政富事件(简称雷公事件),倒了一个雷政富,红了一个纪许光,朱瑞峰等民间反腐网站若隐若现,公民记者这四个字再次浮出水面。本文重点要说的,就是公民记者这个群体。

    过去十年的中国传媒业,饱受政治高压、商业挤压与网络冲击这三重压力,正向的新鲜变化,委实不多。其中,公民记者的出现,算是不多见的一缕亮色。

    先简单梳理下过去十年中的公民记者群。

    十年前中青在线青年话题的网友应该还记得湖南株洲二中尹健庭老师那句“读书为了赚大钱娶美女”所挑起的曾经热闹一时的话题;十年前天涯社区关天茶社的网友应该也还记得《对被枪杀教师李尚平的个人调查》这篇长期被顶的帖子。李案至今未破,我无意拿此事来给自己贴金,但不谦虚地说一句,以时间为序,本人应该是大陆较早的一批公民记者。

    此后的公民记者群里,比较知名的应是以下这四位: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里的周曙光;2008年厦门PX案中涌现出来的北风(温云超);2009年湖北巴东邓玉娇事件里的屠夫(吴淦);以及在此前后以记录访民苦痛为使命的老虎庙(张世和)。

    这几位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基本都没有过职业记者经历,或是成名于某突发公共事件,或是精耕于某类型事件。其二是,依托的平台多是BBS与个人博客,报道新闻事件的手段是多是发帖。这是BBS与博客时代的公民记者,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从2009年以后到现在这三年间,即推特与微博时代以来,极少出现这个类型的公民记者了。相反,成名于2010年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邓飞,以及在2011年洛阳性奴案和此番重庆雷公事件中爆得大名的纪许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民记者,或本是报社签约记者,或是刚离职不久的前记者。

    这一类,我去年曾在《“社运型”记者的特征与行事边界》(《南方传媒研究》第30期,http://media.nfdaily.cn/cmyj/30/ ... ontent_26239520.htm)一文中做过简单分析,将其命名为“社运型”记者。该文中明提出当下大陆社运型记者的概念“应是活跃于市场化媒体采编一线,以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以微博等即时播报手段为主要互生关系,以其个人信誉和所在平台为主要背书,以参与和影响为主要传播目的,既不同于炒作型记者,也不同于公民记者,还不同于策划人士,更不同于社运人士的年轻记者群。”

    由此可见,社运型记者和微博时代是绑定在一起的,和本文所探讨的公民记者有很大区别。

    而三年前这批成名的公民记者,我所观察的基本现状如下:北风到港后基本成为对内传播翻墙技术,对外代表异议声音的先锋人物;屠夫继续游走在田野,但声音日渐式微;老虎庙则自关注访民领域后,更多开始转向关注历史与田野题材的整理与记录;而到台湾后的周曙光则基本消失在公共参与视野里;

    和此前知识界抱有的热情期望相反,一个让人稍感失望的现实即是,这批公民记者的代表人物,基本都不复此前在大型公共事件中的领军型传播能力。

    另外,还存在一批人民监督网,中国反腐败网等民间反腐网站。这类网站多半行走在政策边缘,以反腐和关注民生为主要旗号,以爆料和监督为主要手段,针对的是拆迁,冤狱,医疗纠纷类等特定类型的案件。这些网站的创办人,虽也以报社、编委会、记者等传统媒体的符号来包装,因其面目模糊,手段可疑,多被主流媒体所忽略,被政府机构所打压,也不招奉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市场化媒体人士待见。其公信力和传播力,既不能赶上传统媒体,也不及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记者。这就能解释为何雷公事件中,人民监督网的朱瑞峰并未能炒红此事,而恰好是纪许光这类特殊身份的社运型记者,促进了事件的解决。这也能解释,为何纪许光这类特殊类型的记者,虽然已离开传统媒体,但还需借法务部、报社等名头来掩护和借力。

    接下来不妨细分析,三年前的公民记者群体为何盛况不再?

    最重要的是经济问题。调查性报道从来都是昂贵的,无论调查本身的成本,还是记者的薪资。在传统媒体盈利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职业记者们都在感叹记者应该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来干的事情,公民记者就问题尤甚了。如果专职从事这个职业,又保持公益本色,他们无法支付报道成本,也很难维系正常开支。如果收取费用,则很难保证公信力,变得面目模糊不清,甚至蜕变为商业调查公司、广告公司乃至以敲诈为主要手段的违法机构。

    其次是调查能力的问题。除了简单的爆料,没有经过职业培训和历练的公民记者很难具备真正调查发掘深度报道的能力,这是内因。与此同时,在新闻管制的环境下,公民记者的调查面临体制合法性的考验,被抓被打日渐见多,这是外因。

    最后,传播平台的升级,从BBS和博客时代过渡到了推特和微博时代,公共参与的门槛迅速降低,普及的程度更大。亲临现场的勇气和负责任的现场描述能力不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首要因素。比拼更多的是炒作的成色,而非实力的衡量。三年前脱颖而出的公民记者,淹没在以争夺眼球为最高目标的海量信息群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公民记者群体在中国是否已走入死胡同?我觉得,以下几种可能,值得关注:

    首先是分流,一部分旨在牟利或性格有重大缺陷的公民记者,会逐渐成为职业炒作师。在消费大众眼球的同时,最后会被不断边缘化。这是这个群体的低端部分。

    其次是吸纳,一部分素质不错的公民记者会被收编进入传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接受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观和新闻采编技术的培训。这是高端部分。

    最后是汇合,媒体形态急剧转化的当下,政治管制,商业资本和网络对媒体的三重夹击下,靠个人之力已经很难维系和守护新闻专业主义道路了。以公益基金为主要支撑,公益网站为主要平台的新闻聚合群,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最优秀的那部分公民记者,将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里的那部分优秀职业记者汇合到一起,聚合在这个旗下,他们的共同LOGO将是六个字:有想法,有态度。

    正所谓:大江东去,雷公事件无非江水余波。大浪淘沙,谁是真的英雄,未来十年见分晓。

  
石扉客
2012/1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