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三畏:劳动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4-2009 07: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629f90100cp13.html

何三畏
  在这个数千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的痛苦时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了他们中的一个人数较少的群体——高校毕业生。
  当然,所有人的失业都是痛苦的,所有人的失业都是值得关注的。
  二千多万(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数据)失业农民工是值得关注的!他们的田园“已经荒芜”,他们要不上有老,下有小,是三代人的经济支柱,要不就是民工“ 第二代”,原本,在城市生活下来,是他们的梦想,而农村的生活方式既陌生又无法接受,但现在,他们都要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可是,家乡并不需要他们,土地不需更多的劳动力。
  新增的失业农民工——农村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毕业,未能继续上学的成年人,甚至仅仅受完义务教育的少年(他们不得不得在无所事事的等待中成长)——的失业是值得关注的!他们的青春没有他们的哥姐们的大学生生活的绚丽,他们的梦想还没有展开,就不得不面对残酷暗淡的现实而无法展开。
  大约一千八百万城市失业者是值得关注的!他们中有的已经长期失业,他们可能是目前城市已经开始大面积实施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的受益人,但也可能还不在这些保障覆盖之内。他们可能已经快到退休年龄,或者正当盛年,养家带口,他们长期以来,生活脆弱,经受不起任何风险。他们可能刚刚开始考虑婚娶,供给房屋按揭,而失业却使梦想的翅膀被折断,使生活难以为继。
  还有那些从来没有工作过的城市新增劳动力,以及城乡残疾同胞,复员退伍军人们的失业是值得关注的……都是不堪承受的!当一个人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平静的生活幸福得很相似。但当失业袭来,即便真正的人生刚刚开始,没有别的负担的高校毕业生们的痛苦,也是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揣着一份脆弱的梦想和创伤的心灵感受。
  所有的失业都是痛苦的,但高校毕业生是失业浪潮下“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野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大学生活给了他们知识和涵养,也曾经许给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毕业即失业,青春梦想无处寄托,而不得不学会忍受充满渴望、焦虑而又没有确定性的暗淡时光。
  其实,大学生失业不是一新问题。即便在经济持续上升时期,大学生失业也曾经年年成为受人关注的事件。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目前尚有一百万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而今年的六百一十万,又即将走出校门。那么,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则超过了七百多万。两个月后,今年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但目前他们的劳动预约合同,尚不及往年同期的一半。考虑到国家有种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也考虑到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到今年下半年,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可能超过三百万。
  失业是一种残酷的命运。有研究认为,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况下失业达到六个月,即会出现心理问题。失业引起自卑自闭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并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心理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再次溶入社会和开始重新工作。而失业一旦使一个人生活陷入绝境,则可能出于悲观而做出破坏性的选择,从自暴自弃,自虐自戕到攻击社会。上星期北京媒体报道一个失业接近半年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无能为力时,在车站抢劫4元现金和一瓶水的事件,令人震惊。事实证明,大量的失业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构成对社会的冲击。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的比较和失业的数字,只是他们在社会的深海里的生存状况的一个浮标。其实,这一代青年严峻的职业压力,早就传递到在校生面前。就业已经成为大学一年级开始的忧虑。某些家庭经济能力和个人心理都比较脆弱的学生,并没有挤到被职业拒绝的门槛前,就已经出现心理崩溃了。石家庄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她的10万字日记记录了她的梦想和幻灭。
  有人追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这是扩招惹的祸。但如果把大学生失业看作全社会青年失业的一部分,则他们的失业与扩招没有关系。假使不扩招,情况就变成了更多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青年失业,而且是更早失业。扩招不会改变就业人数总量,只是使青年的学历身份发生了改变,而社会对劳动力的知识需求,不会因为扩招而改变。扩招的结果是使今天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参与到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行列里去竞争工作机会。
  由此,对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所谓“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的劝导,也是相当无关痛痒和不得其要的。在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真正不会自动“改变择业观念”,住守“学有所用”的受教育成本的,只能是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仅仅因为“观念”改变不了,不能“放下身段”而宁愿失业的,应当是少之又少。
  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是,在这竞争过分激烈的时期,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份。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往届高校毕业生仍然有一百万失业”的信息已经够令人震惊,但实际上,没有必要把有关方面给出的数据看得太重要。一个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一年,无论就业与否,已经不在母校的关注视线以内,如果有回访,也会把家政公司保洁员和保安公司服务员当成一份“正式工作”汇报上去。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往往尽量传递喜报。而国家劳动部门要在各项社会职业里去捞取他们的身份信息,也是难以准确的。
  也许,有关大学毕业生或者整个这一代青年的就业和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不是“就业率”,而是“起薪”。据报道,至2007年,在上海这个房价已经超过每平米一万元的城市,起薪两千多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趋之若骛。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须知,对于一切从头开始的大学毕业生,两千的月收入的城市生活,除了维持生计,所有人生的计划是无法开始的。
  但是,他们不仅要生存,他们还要发展。“低质量就业”意味着是暂时的就业,他们需要社会提供新的机会。如果在太长的时期没有新的机会,他们的焦虑会变成焦燥。顺理成章地,“低质量就业”同时还隐含着一层意思是,失业的同学,以及更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被边缘化的程度之严重。
  这表明了一代青年的痛苦和旁徨。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中,大学生则是青年中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的,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因为他们无“老”可“啃”而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失业威胁之下,当是重大的社会课题。
  这是中国社会进入转轨时期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重大的失业危机。而转型尚未完成,许多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建立或完善。大约在两年前,第一次有人提出给大学生以失业救济,立即引来一阵哄笑。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包括大学毕业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去申请。但事实上,没有理由不给他们以救济。在西方法制完备的国家,如果大学生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从第一个月起就可以得到失业保障金,并且政府服务部门会免费给你推荐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密集地给出了许多政策。在“促增长,保就业”的前提下,首先提到的,一定是大学生的就业。至于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把大学生就业当成一项“主要工作”,某地宣布,把它作为领导职务考核内容。“学士流动站”虽然还没有建立,但某地据说要给乡村小学校长及优秀教师,配备一到两外大专生作“助理”。“到西部去就业”,也有可能会受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以上。
  许多办法看起来具有“救急”的性质,这也反过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和紧迫。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办法都不会使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在“共度时艰”的重要关头,失业者确实只能扮演主角。遭遇失业困境的,是为数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弱势者。但他们的绝对数目已经非常“强势”。劳动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失业的痛苦需要国民共同分担。你可以失业,但社会不能失去你们。你可以失业,但不可以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青年们应该明白,这一关是一定要过去的。(2009-3-2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