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方舟:我不需要一呼百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8-22-2015 09: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日24:00(周一凌晨00:00),广东卫视《佳访》

佳访
蒋 方 舟
我 不 需 要 一 呼 百 应

张爱玲有云“出名要趁早”,对于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再贴合不过。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出版文集,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毕业便直接就任《新周刊》副主编,履历靓丽,一路光环。与同样少年成名、近年来涉水商业电影的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不同的是,出道多年,蒋方舟仍然固守写作。

2015年,她很忙。做主编,写专栏,参加电视真人秀,随总理出访拉美,就在这个月——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从以犀利杂文著称的非虚构写作到虚构写作,是她的一次突破写作舒适区的尝试。相比“少年成名”的标签,她更希望以写作者的身份被大家记住。



Q:我去年采访过韩寒,他也很长时间没有写过杂文了,然后我问他为什么(不写了)?他说觉得自己以前是一个“高级键盘侠”,他说所有的时评的文章只是帽子换了,新发生的这个事儿你觉得很愤怒很不公,但所有的内核其实一样的。然后写了这么多文章没有改善,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无力感。你会有无力感吗?


A:其实我觉得我还好。因为可能我不是像他那种一呼百应的这种业界领袖,就可能你每写一篇文章你就能够影响多少人,或者多少人大街小巷地呼喊说韩寒又发表了最高指示什么的。对我来说,其实写文章的目的是也帮助我把一件事情搞清楚,所以我还在继续写,只是说我可能对于短期内它能获得多少效应,它能多少人什么转起来,十万人看过这篇文章等等,就是我对于这种效应,我觉得已经不感兴趣了。可能对我来说,最多的意义是我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去弄清楚。所以我更愿意去写经过检验了的文章。我觉得无力感多多少少会有,但是我觉得这种无力感是一种当下的无力感,但是当你我觉得只要你还在继续做事,包括写作,你去反映你对于这个社会的观察,写小说你把巨大的社会缩影在一个很通俗的寓言里,我觉得其实就不会有那种无力感,或者说其实就会冲淡那种无力感。我觉得最大的前提是你是面向着现实,还是背对着现实。


Q:但是你已经或多或少的不说话,甚至闭嘴,这难道不是背对现实的另一种表现吗?


A:我觉得还是依然在写,只是我觉得换了一种方式,或者换了一种我自己觉得更符合我现在状态的方式,就是用小说的方式,用寓言的方式。因为你会发现,比如说像《1984》那样的小说,它可能带给一个社会的影响,不比一个针砭时弊的一篇习文要少,所以我觉得也想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Q:你说你不是振臂一呼、万人应和的这样的业界领袖,你不期待应或者说不享受的这样一种感觉吗?


A:我觉得我不享受所有人都认同,而且我知道所有人都认同是不可能的,而且所有人都认同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一件事。我觉得写作就是文学写作,它可能跟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的一点,就是越清醒你才能把这件事做得越好。我觉得那个布尔赫斯说,他说“人群是幻觉”。其实你是在和个体,你是在和自己去做交流,你不要幻想底下有一个乌泱乌泱的人群。因为作为写作者,你面对的不是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