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子弟江湖老 80后的生活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6-2010 07:2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少年子弟江湖老

作者 马前卒 活跃在西西河和sonicbbs 政治观点:左派(非毛)


打罢春来是夏天,春夏秋冬不一般。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秦腔《五典坡》
“……纪念生如夏花的生涯,纪念自此后沉淀出的平实生命,再无半点波澜……”这样的文字再配着伤感的音乐,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这是我妹妹,一个才21岁的女孩的QQ空间,我本来感觉她昨天才刚长大。不错,这年头流行怀旧,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同龄人。类似的东西我在同学的博客里早就看惯了。但无论如何,奔三张的我已经开始秃顶,而妹妹还只是生于89年的小女孩。或许我应该把看到这个视频的日子记下来,当做一个标志性日期,从那天起,我身边的所有80后一齐开始怀旧。



按道理说,怀旧不是年轻人该干的事情,但貌似这股怀旧风潮并非来自我家的血统,七零后的怀旧七八年前就已经兴起。等到80后大多离开学校,怀旧已经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用百度一搜。70后+怀旧,搜出相关网页约57.3万篇,80后+怀旧,有相关网页约324万篇。再恶趣味一点,用90后+怀旧当关键词搜索,百度还能找到相关网页约8万多篇。前几年,说起怀旧,对应的实物还大多是明清家具、民国书刊这些农业社会的古董,最多再加上地摊上的毛主席像章和文革宣传画。现在,铁皮发条玩具、老版回力球鞋、搪瓷杯、小人书这些绝对的现代量产工业品也成了怀旧思绪的寄托对象,能够在淘宝网店上大赚八零后的怀旧钱。




我对怀旧的最初理解,应该是一群年逾古稀的老汉围坐在冲南的墙角下,身穿黑色棉衣,在秋日的阳光中唠嗑。唠嗑的内容很简单:“可以回忆和夸耀的仅仅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在农业社会里,体力劳动能力是平民积极参与生活的前提,所以衰朽的老汉们只能在回忆中度过最后的几年时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景象应该也差不多。至于帝王将相老来的感伤,我这样的老百姓就不好想象了。这就是农业社会的怀旧,因永别积极的生活而回忆。



现代的中国人,一般不会等到七八十岁才怀旧。2010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3岁,从这些年的增长趋势来看,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多半可以指望还有近30年的安逸时光,而且大多数工作也不需要靠体力来完成。按说还不是无事可做的年龄。但现代社会变化快,大部分人很难在40岁之后引领时代,50岁的人就基本上没可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只能选择在既定的生活路线上走到退休。尤其是在大企业、大机关工作的普通工薪阶层。所以才有“59岁现象”、“49岁现象”,“39岁现象”乃至“29岁现象”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的怀旧,首先当然是拜八小时工作日之赐,大家有空闲回忆过去。但从动机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中年人一眼可以看穿自己今后几十年的生活,所以怀念充满希望——至少是变数的青春。即便那个青春岁月异常艰苦。所以快退休的人最喜欢组织战友会,同学会,或是在电视上看自己的知青生活,看当年的琐碎细节,然后感慨着教育自己的后辈。这是当代的怀旧。



这两种怀旧按说都与今天年轻人无关。70末和80后现在最多三十五六,最小的还没过21周岁的生日,按说正是追逐时代潮流的时候,整个世界也的确因为他们所改变——不止是几句“打酱油”之类的流行语。最近10年,大家已经习惯于每隔几个月,就在街头或者新闻中发现生活在悄悄的进步。山寨工厂的模具工,日夜加班,换来手机从奢侈品变成廉价日用品;程序民工在电脑屏幕前坐出颈椎病,整个社会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自动售票机、自助缴费从科幻走进现实,让70岁的老太太都司空见惯;项目部里,年青的工人和技术员一齐戴着安全帽晒的黝黑,于是铁路隔几年就能提速,省会城市之间夕发朝至已经成为通例。这都是年轻人的成就。年轻人们不缺改变世界的能力,不缺改变世界的时间。将来老的时候,这一代人应该也不缺向孙辈吹嘘的履历。比如你爷爷曾经和一班好汉没白没黑地干了几个月,给某某大城市升级了宽带,从此大家可以个把小时下完1080P的美剧或者日本新番动画;或是你姥爷我当年参与过世界最高混凝土坝的浇筑云云。但那应该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而不是现在。



然而,现实就是这群年轻人在怀旧,在最灿烂的年华怀旧。在该谈事业的时候,我们怀念在学校运动场上的光辉往事。在该体会爱情的时候,他们怀念那个和异性交往要受限的少年时代。80年代的外国动画,港台影视——很多现在看起来是劣质品,还有小虎队和郑智化,磁带时代的流行音乐,直到大杂院和拥挤的宿舍楼。没有什么不能拿来怀旧。甚至——比起身边的现实来,他们更愿意怀念当年深恶痛绝的教科书。



那书中的男孩Li Lei
身边的女孩名叫Han Meimei
还有Jim, Lily 和Lucy
Kate,Lin Tao 和Uncle Wang
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叫Polly它到处飞
好多年没有再一次翻开它
但哪一段说的谁和谁
偶尔还能细细回味
书中他们的喜与悲
书外身后的是与非
还有隐隐约约和我
一起长大的小暧昧
后来听说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Lucy回国 Lily去了上海
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
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
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
Lin Tao当了警察
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
有点遗憾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一样的是我们都有了个
当初不曾料想的以后
还好Polly它还活着
就像我们当年的小美好
它永远都不会老
在心底不会飞走………
用过这本教科书的80后,听到熟悉的名字想必是无限感慨。对于我这个没用过这本教科书的80初来说,看到学弟学妹们怀念旧日时光。心里只能用个“囧”字来形容。好似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上古遗民只能坐看后人论史。今年是世界杯年,2010年世界杯未开始,已经有没看过94年巴乔玩点球的球迷喟叹:“世界杯来了,他们却走了………小贝、小罗、劳尔、巴拉克、萨内蒂、阿德、欧文………大力神杯的光辉似乎还照耀着这些熟悉的面孔,而遥远的南非却渐渐把他们淡忘………你们离开了世界杯,但比赛还要继续。就像生活依然要继续一样。就像当年的追风少年,如今已经成为沙场大将一样。就像当年喝着可乐看球的毛头小子,现在已经长大一样。你们离开了她,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为全世界球迷留下了许多值得永远珍藏的瞬间。开场哨也是终场哨,这就是足球,这就是生活。而我们都长大了”。其实,世界杯总是一样的精彩,不同的是看球的心境。怀旧,怀的应该不止是旧事,甚至不一定是“旧”。



去年有个游戏,Delta Force特种部队(就是三角洲啦)的复刻版。即98年同名第一视角射击游戏用新的电脑技术重新包装,上市销售。在3d游戏多如牛毛的今天,玩家选择这个游戏的唯一理由是当年的回忆。某个网友评论说:“第一个任务,当开车跑了半晌,那个盆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油桶,塔楼,房屋,皮卡.......都在十年前他们在的位置——这一刻,我泪流满面”,后面一片网友表示大有共鸣,一齐泪流满面。其实,电脑游戏这10年的进步是划时代的,很难想象今不如昔。而这10年,跨越的不过是玩家二十岁到三十出头的生活。这都能引起怀旧情绪,或许怀旧也未必意味着漫长的时光。



对于50后、60后的父母一代人来说,电脑游戏已经是新潮玩意了。要是他们知道有人为一个1998年才出现的电脑游戏而叹惋,应该比我看Li Lei -Han Meimei的恋情更不知所云。因为电脑游戏真正走进日常娱乐是在20世纪最后的五六年。早期电脑游戏的玩家在一个56k猫上网8块钱一小时的时代开始游戏生涯。所以多是我这样的单机游戏党加一些自以为小资的mud用户。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服务越来越廉价,网速越来越高,大型3d网游玩家成了电脑游戏的主力。从这个角度说,单机游戏玩家,甚至mud玩家也有怀旧的理由。某日和同学闲谈,说起星际争霸二快要上市了,建议当年废寝忘食对战星际的同学试试。结果他叹了一口气,说现在能抽时间和同学怀旧一下就不容易,哪还有精神头去适应一个新游戏的规则。果然,一不小心,才30岁的我们真的偷偷老了。



比尔盖茨大叔说要有win95,于是电脑游戏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举进入年轻人的生活。1999年前后,网吧其实名不副实,实质上是一个大型的局域网电脑房。几十几百台机器,只有那么十几台的高档机型能上网。其他都装满了游戏,是供穷小子们呼朋引伴前来联机的。有的小网吧,老板甚至直接在门口竖起大牌子——电脑房,也算名实相副。我有个朋友住的街区,某条侧巷两边所有的门面都是电脑房。他回忆说几乎所有的男生中午下午都在里面,不管是重点中学火箭班的好学生,还是三类学校混日子的,而且学习好的游戏也玩得特好。穷学生们花一块五或两块钱一小时,占一台机器,大呼小叫的打红色警报、帝国时代,打星际争霸,打CS和三角洲,闲的时候还可以花上十块八块的包夜。聊起这个,一朋友说当年他高考前几天去玩了通宵,另一个说“7月7日中午在打红警的飘过”,我这样只是考前半月在玩法老王的就不敢比了。那年头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会叫老板开一台上网机,踱进小隔间里,慢慢享受十几块一小时的信息时代,泡泡BBS,看看网页,申请个5位的oicq,下载点小程序——用磁盘。但说实话,以现在的标准来说,那时的中文互联网还是一片荒野,有趣的东西太少了。



忽而一日,我再次走进网吧的时候,发现网吧已经可以做到机机上网,只是没了当年大喊大叫交流战术的兄弟们,接班的是一群右手抓鼠标,左手忙着往嘴里扒拉外卖炒面,在耳机里和公会战友交流的网游玩家。唯一不变的是上bbs,用搜索引擎的人还是少数,甚至比以前更少了,网吧已经变成了很纯粹的网络游戏中心,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02或者03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小镇等人,为了打发时间找了个黑网吧上网,在一群吵闹的小孩子中间找了台机器坐下。忘了因为啥时政问题,在天涯社区和人卯上了,回帖大战,口水纷飞,不断的在各个BBS和搜索引擎之间切换,找资料拍人。不知不觉间,身后站上了一堵人墙,回头吓了我一跳。一问才知道这群老少爷们从没见过有人上网干这个,也从来不知道网络上还有游戏和QQ之外的东西,因此特来围观。要下机了,一个中年人上来热情握手,说看我上网半小时,感觉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强烈要求我再留几分钟,教他上网。从这个角度看,网游用户恐怕比统计数字要大得多。因为挤在类似的黑网吧的上千万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网游玩家,但轻易不会在调查者面前承认自己网游玩家的身份。



网游这东西,我一直无缘深入,或者说有幸没有沉溺。但也从来没远离过玩网游的人群。在《网络创世纪》的年代,网游还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传说。到了《传奇》、《天上碑》,《魔力宝贝》的年头,忽然发现网游已经在一两年内进入了身边许多人的生活。从2001年开始,我就经常要到网吧去把玩游戏废寝忘食的同学拖回来,免得他们虚脱而死,或是错过最后一次补考。被拖回来的同学,往往很不情愿,嘴里还念叨着我已经全服(务器),排名前10了云云。毕业那年,刚找到工作,就有还没就业的同学来投。自己也是刚从别的同学那里混吃混喝过来的,自然盛情款待;要借盘缠?也没问题,都是哥们,说啥借啊…….然后同学颇不好意思——借了盘缠,能否再借点钱,上上网?挂挂俺的网游账号?这个……当然也不好驳兄弟面子。只是不免嘀咕,都说饱暖思淫欲,这生计没有着落的时候,怎么还这么惦记网游捏?



这样的人,在网游时代不算什么突出的例子。随便一翻报纸或网站新闻,倾家荡产玩网游,为玩网游抛家舍业,网游少年犯罪的案例都足以淹没你的眼球。或是连篇累牍的大块文章,声讨网游危害。从我身边的现实来看,这些文章渲染的网游上瘾程度倒不算夸张。但是,尽管我不玩网游,尽管我因此不是非常理解网游,但我始终不像这些上一代的媒体人那样,认定网游是个罪恶之源。因为在网游人群迅速膨胀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同事、朋友、亲戚,甚至许多在单机游戏时代从不沾电脑的人也纷纷下水。他们都是我熟悉的普通人,也是支撑这个社会运转的普通人。所以我绝不会像危言耸听的文章一样,先定义这玩意是电子鸦片,然后一切分析都只是在寻找鸦片的罪证。刚看了一个调查,在2009年,不算每天种菜,挖菜的网民;不算上班时偷偷切换页面,经营自己庄园或城堡的网页游戏用户;不算下班后呼朋唤友,和几十个网友打对战游戏的玩家。单是魔兽世界这种大型网游,这种需要点卡、练级、买装备的网游,就有7000万用户。另一个调查,结论是1.6亿网民的55%玩网游。也是七八千万之数,两者基本吻合。除了不一定配合调查的中小学生之外,这应该基本反映了网游玩家的规模。



7000万玩家是个啥概念?中国从15岁到55岁之间的人口,差不多也就是7亿。所有可能玩网游的人,已经有差不多10%下水了,要是把网页游戏、QQ游戏这种东西都算上,15%或20%也不奇怪。要是网游是鸦片的话,中国就该有几千万,至少数百万因网游而形成的废人。林则徐说鸦片泛滥之后:“中国将无可御敌之兵,也无可以充饷之银”,网游的后果貌似没有那么狠。当然,说网游是鸦片,这个比喻倒也不是空头帽子,最起码抓住了网游的2个特征。一是影响生活,二是上瘾,放不下。其实这两个特征根本就是一个问题——放不下,所以占用时间,进而影响生活。但这也要看你怎么对比。关于这个问题,我读大学的四年是个很好的考察样本。



1998年的第一学期,能在每个宿舍装电话的大学还是凤毛麟角,我们5个人凑钱租了一台586就足以傲视整个新生院。等到快毕业的02年,随便走进哪个宿舍,起码能发现2台以上的电脑,而且必定有一台是挂在网上的。(现在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中产家庭大学生的标配,比起02年又是另一个时代了)。网游乃至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就是我读书那几年,我的大学见闻可以视为一个大型的社会试验剖面,用来考察网游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虽然那四年的电脑平均普及水平远不如今天,但同届同学因为玩游戏而不能按时毕业,甚至直接退学的已经屡见不鲜,要说没有游戏影响生活的案例那是瞎扯。不过,虽然我是一个单机游戏爱好者,还是得承认现实——起码有一半责任得由非网络游戏背起来。我亲眼见过有人宁可坐着打游戏也不去考四级,玩的游戏不过是三国英杰传——1995年出的单机战略rpg。网游耽误事的当然也很多。毕业前夕,有人头天晚上熬夜上网练级,上午参加毕业大补考,下午就给家里打电话,说导师器重,要留校服务一年。这样的兄弟颇为不少。但问题在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中国大学这种严进宽出的地方,想不毕业还是很不容易的,最起码大四一年的网游生涯还不够。回头看一下因为玩网游而没毕业的人群,可以发现,其实在没网游,甚至没电脑游戏的年头,这些人也没打算认真的去读学分。有几个兄弟,从大一开始,学分绩点就始终在退学的边缘,若非形势政策课、体育课的学分可以跪求老师开恩,好多兄弟根本就读不到大四的。有网游之后,这个既无近虑,也不关心远忧的人群当然是第一批资深玩家,但在没有网游的年代,他们也没闲着。泡吧、泡妞、泡游泳池、旅游、溜冰、发呆、睡懒觉、去教堂装小资,打牌想打发翘课省出来的时间还不容易?说实话,没有网游的话,我也不看好这些兄弟的学位证。网游这种廉价消费,最起码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三角债,在大学里或许还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我同班就有一位奇人,也是当年本市的高考状元。大一开学聚餐后,就难得见到这位昼伏夜出的老兄。白天别人上课,他睡觉,晚上熄灯他起床。如果你凑巧半夜热的睡不着,去水房冲凉,可以看到他把椅子放在洗手台上,高坐在整条楼道唯一的电灯下面,身边一堆劣质武侠小说。“高中时没来得及看”,这是他的解释。如果哪天他白天不睡觉,那么一定在和清闲专业的人打篮球。这样的日子肯定过不长久,尤其是在我们这种一学期必修课就40学分的新合并专业,于是很快他就到了退学的边缘。父母一咬牙来校陪读都没改变这种趋势,没等大一读完,我再也无缘和这老兄同窗。听说他回去重新高考,去了北师大,现在我很好奇他在网游时代如何消遣。但不管咋说,在我们同学聚会,感慨人生不能太颓废时,这位仁兄和因网游荒废的人总是一起被提到。



毕业后,在家啃老打网游的我见过,也近距离接触过。但绝大部分玩家,包括那位借钱买点卡的兄弟,还是很积极地做一条找工作的狗。而且,在我熟悉的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无出路在家啃老,所以才沉浸网游打发时间的,这个因果关系颇可讨论。网游破坏家庭,这个在我认识的人群里也有,无非就是一方下班后在电脑面前枯坐,不理家务不带孩子,不和家人交流,日久天长引发离婚。至于偷菜引发夫妻打架,网上虚拟婚恋影响感情,这已经是地方报纸社会版最常见的一类小标题。但从我这20年的见闻来说,貌似也没有比当年因一方酗酒、爱打麻将、爱跳舞引发的矛盾更多。在我的记忆里,爱管闲事的老妈经常急匆匆披上外套,在夜色里出门,去这样的家庭劝架。当然,现在离婚率的确上升了,不过这或许应该归结于当年的大杂院里有太多像我母亲这样的人,现在的邻居只会坐视隔壁打的天翻地覆。



网游最大的罪状,貌似是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即玩游戏上瘾,没钱之后就去小偷小摸,抢劫抢夺,甚至伤及亲人;或是网游引发矛盾,虚拟pk变成真人斗殴。这样的新闻最有震撼力,最能驱使家长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戒网瘾学校去。不过,无论是家长,还是写这些新闻的记者,估计都没见过单机游戏时期、乃至游戏厅时期玩游戏的少年真人pk的场面。也不会去对比网游出现前后青少年犯罪的比率。其实,在我这个80年代度过童年,90年代初经历少年时期的人看来,现在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很让人无语,除了网游之外没有啥廉价又安全的娱乐方式。比如说,由于治安和交通安全问题,现在估计没有多少城市家长敢于让七八岁的小孩子随便离开自己的视线去玩,社会结构和居住方式,也很难让孩子们频繁到别人家里作客。于是小孩子空闲时,总是和成年人在一起娱乐,而不是和同龄人交往,真是闷死个人。等到孩子长到十几岁,倒是可以偶尔独自出去玩了,但少年们能去哪里呢?模型贵的要死,球场上见不到他们,何况房产商也没留下多少公共体育场。要是几十个孩子拉帮结伙,翻山越岭,到郊区山野整日不归——就像我们当年的周末那样。估计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要报警。这样的少年,在城市街区之间,能找到的正经乐子应该比流浪猫还要少,不打网游还能干啥?何况现在家长越来越忙,留守儿童、少年越来越多;真正能提供少年娱乐空间的社区越来越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区居民越来越多。 青少年犯罪率在这个条件下能保持基本稳定,其实网络游戏是有正面作用的。



从县城来看,10年前染着头发,在街头无所事事,随时准备滋事取乐,从少先队时代就准备为更深一层的准犯罪团伙当预备队的少年们,现在对应的就是在网吧里鏖战网游的小黑脑袋。根据司法部的数据,90年代以来,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成降到4成左右。04年大规模清理网吧,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2006年网吧回潮,连锁网吧大肆扩张,网游玩家指数化增长,同期犯罪率又迅速回落,降至43.5%,为近年来最大降幅。2007年继续下降,为42.2%。基本上,网吧的普及,尤其是网游的普及程度,和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是一致的。如果考察18-25岁,随着网络长大的这一代青年犯罪率,相关性还要明显。自1999年以来,全部犯罪的高峰年龄由原来的18-25岁年龄段向后推移至26-35岁年龄段,即犯罪高峰年龄避开了玩网游的高峰年龄。如果没有更合适的解释,这只能认定为网游减少了犯罪,这可能是一个让人很尴尬的社会学结论。



再回头说精神鸦片问题。其实,如果一定要指责网游是鸦片,那历史上倒也有类比的东西。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随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越来越动荡,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意能让原本耕读传家的大户家道中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户人家,为了避免子弟嫖赌败家,往往会给庶出的子弟主动塞上一点鸦片,供这些有钱有闲,却又不需要执掌家业的后辈打发时间——那时的鸦片还不是后来的精炼毒品,毒性和上瘾性也就比香烟大一两个数量级。免得他们嫖赌败家,有辱家门。即现在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先三番五次制止子女去网吧;发现后果更坏之后,主动在家里买电脑,连网络。这样起码知道他们如何打发课余时间,能知道他们放学后在哪里,免得天天在外地为他们担心。



从调查数字来看,网游对玩家的吸引是很厉害的,凡是大型网游的稳定用户,平均每日投入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几千万用户,不算付出的网费、时间、电费和电脑购置费用。单是付给游戏公司买点卡,买装备的钱,每年已有三四百亿之多,惊人的是这个数字还在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按照偏保守的统计方式,网游市场零售额284亿,等于文学出版物、音乐、电影三大行业之和。即便如此,网游直接的负面作用还是比其他青少年容易接触的上瘾品(如吸烟、酗酒、软性毒品)要小不少,价格则比其他的集体娱乐(租用球场、旅游)更低,所以一家独大,最后不得不为整个社会的青少年问题负责。这样,问题就归结到了一点:玩家们从网游里得到了什么?为什么玩家们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大部分不熟悉电脑游戏的人,比如那些戒网中心的教授和送孩子去戒网中心的家长们,都是望文生义的理解“网络游戏”这个词。即把网络游戏理解成打猎、拳击、飙车、街舞一类追求刺激的游戏。在他们的设想下,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先被游戏气氛勾引出了“暴力倾向”,然后拼命的在游戏中砍杀,拼命的点鼠标拍键盘踹机箱,好打倒对手或是抢到难得的宝物,为此洋洋自得,觉得得到满足。然后还会把这种“暴力倾向”带到现实中,造成暴力犯罪。比如说这样的描述就很常见:“…….青少年长期玩枪战、飞车、砍杀、爆破等游戏,在游戏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勾心斗角,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识,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这说明上一代人对游戏的认识还停留在街机游戏厅台球案子的年代,不能指望他们对网络游戏盛行这个现象有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为什么玩网游,还是要问玩家自己。



用“为什么玩网游?”,“为什么喜欢魔兽世界”之类的关键词随手一搜,可以在网上找到无数玩家的自述。这里随手选几个典型的:
“……首先是人物美型,风景也不错……一个人想逛哪就逛那,即使做错了什么也不会有人说你。我喜欢采集,我常幻想,假如我穿越回古代,我希望当个江湖神医,喜欢网络游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像电视剧是有结局的,只要你还在,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我喜欢未知,所以我选择网络而不是单机。至于故事,你可以当你碰到的每一个角色都在上演一部戏,而且这戏你并不知道结局。”



“WOW有一个完美的而且庞大的剧情。每一个BOSS甚至是每一个NPC都有着他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爱与家庭那个感人的故事,有多少人还记得幽暗里面的那个卖蟑螂的NPC。还记得第一次下MC在查攻略的时候看到这个FB的故事。奈法利安问什么会统治黑石塔,他与黑龙的关系。这一切都让我迷恋WOW这个游戏,感觉自己想是在融入到这个剧情里面。

“……就如同许多人说的一样:魔兽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因为它的故事,因为它的内涵,因为它的种种种种……
很多人都说魔兽是暴雪疯狂创造的一个世界。但是若不是不断的有更多的人喜欢魔兽,为魔兽迷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魔兽有怎么能称为虚拟社会?……”



网友的自述与我周围的玩家的说法基本一致。网游首先不是一个提供刺激的游戏,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它不像单机游戏那样有一个确定的目标,而是一个任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空间。一个好的网络游戏,不光有怪兽,有英雄,有宝物,还得有广阔的原野、秀丽的山川、幽静的山谷、伟大的城市和壮美的落日。你在游戏中,可以追求确定的目标,如完成某个任务,获得某个道具,赢得某场比赛。也可以徜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游山玩水,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路人聊聊奇闻异事。现实社会的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都能从游戏里找到对应物。另外,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其次这个世界里活动的各种角色却是真实的人,有人的喜怒哀乐和感情。你可以和一群真实的人一起去远征,一起去寻宝,一起御敌,或者干脆一起周游天下、笑傲江湖。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信任,彼此欣赏,产生感情和依赖感,甚至彼此仇恨。这样一个世界才能让人投入,让人痴迷,而不是在熟悉之后顿生厌倦。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如果没有时间去试玩,没有时间去调查网游用户,最起码应该去相关游戏的玩家bbs看看帖子,看看玩家在游戏里投入了多少感情,和其他玩家建立了多么牢固的联系。



当然,这并不是网游的全部,也不是所有网游都严格的符合这个特征。绝大多数网游都会有杀戮、pk等虚拟暴力的存在,虽然未必比每天电视里的垃圾战争片、犯罪片更多。甚至有不少网游根本就是战争模拟,或是让你烧钱来满足几分钟好胜心的虚拟群殴。但差不多10年走下来,随着网游市场的成熟化,市场分配已经无可争议的说明了什么样的网游最受欢迎。大型网游的胜利者是扎扎实实构造一个世界的魔兽,小型网游的胜利者是让你抽一点时间就能构造一个温馨小环境,和朋友开个玩笑的QQ游戏(偷菜)。戒网专家想象中的网游,或者说他们赢利所需要构造的那种网游形象,已经被用户踢出局了。其实单机游戏也一样。史上销量最大的pc平台游戏,直截了当的就叫《模拟人生》—— 一个在全球房地产时代,往往被玩成《模拟盖房》的游戏。而且这个《模拟人生》也在向网络版发展。



虚拟世界模拟现实世界,所以给玩家亲切感,但成功的虚拟世界又不能简单的制造现实世界的翻版,因为那样的话,玩家直接留在现实世界就好,又何必花钱来这个山寨版的残酷现实?有句烂俗的话,几乎所有的导演和作者都可以用,好回击那些从真实性角度来指责的观众(读者)——“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网游上,这句话同样适用,或者说更适用。因为电影可以靠描绘一个观众觉得难过的真实故事来赚钱,比如悲剧或纪录片;网游却必须构造一个玩家喜欢,因喜欢而打算长久“居住”的世界。因此,网游在模仿现实世界的同时,会有意的忽略很多现实世界从不缺席的东西。比如说,网游里没有需要人费力清扫的垃圾,没有雨后无法通过的泥泞,没有被汗水和油污弄的一团糟的衣服,也没有使人容颜不再的衰老,于是玩家可以随时以最潇洒或者最惊世骇俗的外貌出现在别人面前。而玩家的身份要比容貌更惊人,因为在忽略许多东西的同时,特殊职业,比如游侠、骑士、游吟诗人,占人口的比例被大大夸张了。比方说欧洲中世纪的顶峰人口差不多是七千万,和中国网游玩家数量差不多。其中最多有七万名骑士,其中三分之一是只在领地附近打转的土包子文盲小地主,还有三分之一穷的只剩一根长矛和一套盔甲,是随时准备在强盗和雇佣兵之间切换的准流氓。但任何一个西欧骑士文化背景的网游,都绝不可能尊重史实——让千分之一的玩家当骑士,万分之一的玩家当贵族,剩下的玩家当农奴。类似的,玄幻背景的网游遍地都是法师和神仙,多到封神榜需要比50卷百科全书还厚,就是没人当被忽悠的信徒;武侠背景的网游,侠客多如狗,高手遍地走,唯缺种地的农民来养活他们。没人想在网游里还和现实一样,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小角色。能封侯成仙最好,如果不能,起码也要当个潇洒的旅行家或是艺术家——现实中的上层中产阶级。



网游又要修改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又要模拟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于是只好用npc(Non-Player-Controlled Character)来进行妥协。这些虚拟角色看起来和玩家角色差不多,也和玩家进行平等的交易、战斗和谈话,其实操纵他们行动的是一段程序,一段和现实中的玩家一样,能忍受疲劳、无聊和领导讲话的程序。有了这样的人(或其他拟人生物)当农夫、店伙计和随从,本来会因为上层建筑太庞大而崩溃的网游社会又恢复了平衡。许多玩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不少从npc角度进行调侃的戏谑文字,描写npc的无聊人生和悲剧的结局。其实呢,这并不是网游文学,而是现实主义的感慨,感慨的是自己的真实人生。



前面说了很多网游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由网游独享。比如说,没有垃圾,衣服永远不会脏的地方,不只是网游空间,还有更早兴起的动漫世界。侠客们一掷万金,门派收徒过万,却不用考虑农民是否养得起他们的社会,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写的。对于这种既模拟现实和又修正现实,好让人们留恋的虚拟世界。现在有个新词很准确的描述:“镜像生活”。当然,这个“镜”是魔镜,或者说是哈哈镜。该放大的放大,该缩小的缩小,200斤的胖子也能照出魔鬼身材。镜面的两侧各有一套生活。



镜像生活的两侧是平等的,或许对于它的拥有者来说,虚拟的那一面更重要一些。这不仅仅是说网游,其他镜像生活的拥有者也一样。比如说动漫爱好者,已经远远超出了“爱看动画片,经常买漫画”这个层次。有个影响极大的杂志叫《二次元狂热》,充分表现了动漫爱好者的精神生活,外人略读一下也会被这个新兴的文化产品震撼一下。所谓二次元,就是动漫爱好者对动画、漫画所构造的虚拟世界的统称。后来还从动漫扩展到动漫相关的音乐和游戏。不过游戏一般限于非pc平台的二维日系游戏。因为这些虚拟世界和爱好者的接口都是二维的表现方式,所以依日文方式称为“二次元”,用来和真实的三维世界相对应。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从最早的《阿拉蕾》、《机器猫》到少年时代的《七龙珠》、《太空堡垒》、《城市猎人》再到今天的凉宫春日、鲁鲁修,动漫文化从纯粹的儿童娱乐发展到各年龄段各取所需,从生活短片变成包含电影、电视、游戏、模型、漫画、演唱会在内的全方位艺术形式。



虽然没有像网游那样准确的统计,但从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来看,中国的资深动漫迷至少有千万之数,沉迷程度则绝不输网游。每年别的不说,光是各种渠道卖出的动漫角色模型、手办(小批量生产的精细树脂人偶),每年足有二十多亿的销售额,而且连年增长。在像样的动漫均来自海外的情况下,硬凑起来的中国动漫展居然有百万人次的人流。前些时候有个日本动漫迷要求日本立法,允许人和“二次元异性”即游戏角色结婚,并征集同好签名。结果中国各bbs也是一片跟风投票,无数的宅男表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每逢假日,在QQ群里常见召集cosplay(角色扮演)聚会的消息。各色人等脱下平时的西装T恤,换上重金制作的动漫角色服装,找个大房间进入动漫世界。礼节、语言、甚至思考方式都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一夜狂欢。长篇连载作品里若是哪一集画死了一个广受欢迎的角色,(商业压力下,很少有这等事),拥趸们可以如丧考妣,乃至戴孝出门。平时在网上,同一个漫画的爱好者可能因为喜欢不同的角色而恶语相向,进而要求见面决一胜负。作为纯虚拟形象的初音(纯虚拟动画歌手形象,一个女性音乐软件的广告形象)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开演唱会,一票难求,虚拟追星族们只能守在网上看直播。在广大动漫迷的推动下,日语词汇继清末民国时期之后,再次大举入侵汉语并逐渐主流化。诸如“对决”、“攻略”、“ 达人”等词。更有许多连中国32省市都列举不全的年轻人,因为动漫、游戏的缘故,对日本(尤其是战国和维新时期日本)的历史、地理、文化如数家珍。日本19世纪一个带百十号人的步兵连长,在这个群体中要比解放军统兵十万的大将还要出名。这一类现实,估计整天琢磨怎么抵制网游的家长们完全不了解,至于代表其他小众文化的“镜像生活”或者说虚拟生活,比如影视同人、飙车族、音响发烧族,直至火车党、公交党,那肯定更在这些家长和记者的理解能力之外了。毕竟在满大街都是的网吧里打探一番永远是最方便的采访方式,我不指望跑街记者和凭着臆测做专题的编辑能真实描写网游之外的虚拟生活,除非他们亲身参与。所以网游替大部分同类文化现象抵挡了大部分的舆论火力,掩盖了更大的“镜像生活”人群。



任何一个“镜像生活”要想被人接受,就必须具备前面说的那两个特点,既要和生活相似,又要相对现实取长补短。网游或动漫公司的广告词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XX网游:“枯燥无味的单调画面将不复存在了,游戏将引入时间概念…….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白天黑夜交替进行。玩家将在游戏像日常生活一样体会到日出和日落。在游戏中,站在山头或海边欣赏着日出和日落别有一番滋味”或是“正式不删档封测盛世开启…….30级以后的玩家升级经验将大幅降低,玩家做任务、打怪升级将更加容易” 。而绝大多数动漫人物,头身比(即人物身高和头长的比例)要么是1:8、1:9,要么是1:3、1:5,总之少见正常人的1:7。为的是用修长的身材提高性吸引力,或者用类似儿童的身材来夸大主角的可爱。这都是商业公司在分析玩家心理后提出的卖点。然而,虚拟生活终究是虚拟的,即使是最忠实的玩家,也不会认为虚拟生活真的超越了现实生活。大部分津津乐道于游戏里3d模型和山水景色的人,一般来说很久没看过真正的星空了;上次见到地平线上的落日,没准还是是去年回访客户的途中在火车上看到的。如果真的有机会让她和他们选择,是在游戏里的3d模型下看“壮丽”的日出日落,还是真的到海边去度假。他一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泡海水澡。只是这样的选择机会实在太少,所以他才会到“镜像生活”里去忘情山水。表面上看,大好河山,没被圈起来收费的颇有不少,可以随意观赏,但要是把请假一周的综合成本,如扣工资、耽误提升、领导发火等问题都算上,再加上车票机票…….还是在电脑屏幕上看3d模型好了。类似的,虚拟婚恋肯定比不上现实中的爱情——如果有的话;虚拟的升级、战斗胜利也绝不会比现实中的事业成功更令人振奋;极品装备和限量版手办再好,拿到手的快感也比不上500万的福彩中奖号码。大家选择“镜像生活”,不是因为它比现实中的对应物更值得向往,而是因为现实的美好与自己无缘,所以才在廉价的“镜像生活”中寻找梦想。尽管报纸上总是在批判网游浪费金钱,逼人犯罪,但实际上,考虑到网游等“镜像生活”提供的综合心理安慰,网游应该是现在最廉价的娱乐方式。我们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但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所以我们才转向“镜像生活” ,转向虚拟空间。“镜像生活”背后,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北极熊不会觉得冰原是个寒冷的地方,热带鱼也不会因为水温而大汗淋漓(如果看得到出汗的话),即生物应该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否则就要被更适应环境的生物淘汰。在《1984》这部神奇的小说中,主角温斯顿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因为生活艰苦、污秽肮脏、物质匮乏而感到不快……这岂不是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事物的天然规律?除非你有一种古老的回忆,记得以前事情不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要觉得这是不可忍受的呢……”。现在,“镜像生活”的盛行也有同样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如此不满现实生活?为什么梦想被现实生活推到1280*1024的屏幕上?这个高于现实社会的梦想,这个普遍存在于年轻人之中的梦想从何而来?



答案貌似很简单,因为怀旧的“宅男”们,基本上就是玩网游、迷动漫的同一批人。怀旧心理或许说明我们在拿过去的美好生活和现在做对比,感叹今不如昔。但实际上,把看怀旧视频感动到流泪的兄弟请过来,问他是否愿意回到他怀念的时代?比如70年代、80年代?等他擦干眼泪,严肃思考这个问题后,多半是情愿留在这个貌似无聊的现代世界。无论如何,合租的房子也许谈不上宽敞,但肯定优于当年的筒子楼;流水线上生产的鸡肉可能味道寡淡,快速催熟的大棚蔬菜可能缺乏清香,但能天天吃到总比当年几个星期能大吃一顿荤腥,整个冬天啃大白菜要好。现在的工资还了房贷之后所剩不多,但足够买到当年100倍的零食。就连被视为逃避生活的游戏、动漫,拿到20年前,也是万人追捧的神物。这其中当然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即我们不是拿着过去的“黄金时代”来逃避现实的。我们怀旧时想念的生活,其实也和网游一样,是对真实回忆取长补短的结果,同样是一个“镜像生活”。社会压力太大,所以我们在心理上未老先衰。



东风吹醒英雄梦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朱元璋
用一个实际上未曾存在的东西来批判现实社会,这其实不是21世纪中国的专利,而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罢,都在尘世之外立了个天堂,在尘世中立了个道德标准。不管这个天堂是真的假的,是在头顶上还是在地球另一边,也不管牧师们自己真是道德标杆还是男盗女娼,总之人类社会缺不了这么一个天堂和一个明显高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没有那么牢固的一神教传统,但儒家同样制造了一个虚幻的天堂——上古三王之治,和一套同样高于日常生活的君臣父子制度。咱们今天当然不信这一套,其实不光我们不信,古代人也很清楚: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神职人员自己,都没有严格的用这套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才有忏悔室之类的场所提供罪恶之后的心理安慰。西方的教会发赎罪券,中国恶霸发财之后印佛经,拣字纸,都说明了道德和现实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到底有啥用呢?就为了让别人说一句伪君子?或者像那个著名的笑话:在从不准时运行的铁路线上,列车时刻表的唯一功能是让你知道到底晚点了多少小时?这么没用的东西还没被社会淘汰掉?



其实道德还是有用的。因为任何社会的潜规则都是弱肉强食,政治、军事、经济领域无不如此。“人心惟危”的说法也不是这个时代才有,还真就是上古三王之治(《尚书·大禹漠》)的时候传下来的。尔虞我诈是各个行业的通例,纯洁的人要不乖乖地到最底层被人剥削,要不就逐渐淘汰出局。结果就是大伙在各个行业里比拼道德下限,然后成功之后再把当年那些肮脏事情掩盖掉,或者干脆说“成大事者不计小节”。按照这个规律,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集团的道德水平总是在不断降低的,不断突破下限,直至彻底的丛林社会,谁也不相信谁。这样的社会在理论上当然也能运行,而且还可能是某些自由主义者的理想社会。所谓“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共同进步”,正是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的最终梦想。但实际上,这样的社会没法存在,因为交易成本太高。只要自己做过生意就该知道,任何合同,条款上显示的是互不信任,但实际签订和运行的基础必须是一定程度的信任。要确保必需的信任,光靠利益上的互相牵制是不够的,至少成本太高。比如说,你上街买个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很正常。可在完全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里,你会怀疑货是假货,店主会怀疑钱是假钱。于是你必须当场拆包装验货,老板必须当场拿出验钞机防假钞。要是货没什么办法当场验定,而钱又不是有明确水印的人民币,而是可能用包铅等方式来造假的银锭,这生意就没法作。就算双方捏着鼻子成交,还要看时间地点。比如说晚上就不行,都怕对方掏出凶器直接打劫。再进一步,因为互不信任,大点的生意没有担保不行,但道德下限的消失让大家根本找不到保人。于是,每次交易,各方都只能带上大队打手,现钱现货,概不赊欠。用得起私人军队的豪商要担心军队反水,用不起的干脆破产……除了扼杀交易外,信用下降还扼杀信贷,于是资金使用效率也下跌到近乎停滞,这一点也足以干掉大部分企业。还有,任何多方合作都意味着复杂的谈判和更复杂的利益分配方式,等到互相敌视的几方最终构建出一个超级臃肿的合作体系时,商业机会多半已经过去了。交易成本提高导致交易量下降,物资流动困难,最后带来大萧条和市场的消失。这是最坏的一种经济模式。



不止经济上如此,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也是一样。在一个病人家属和医生完全没有相互信任的社会里,医生没有办法证明医疗决策对病人的善意,所以肯定更倾向于使用保守疗法来规避责任,即使略微冒险的疗法更有利于病人也不例外。极端一点,由于互不信任,任何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或合作都必须取消,因为弱势一方无法相信对方没有玩花招。比如说老太太在市场上看见没有虫子洞的青菜不敢买,怕施过超量农药;逛街看到街头有赠品不敢拿,怕是有陷阱,这都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实例。这样的趋势必然带来社会衰退,社会衰退又会加剧犯罪和欺骗,互不信任进一步加深,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崩溃——没有道德下限的社会又消失了一个。所以说,只有一定道德下限支持的社会才能维持生存和运转。我们能看到的社会,必然有宗教这一类的东西来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



老祖宗讲得好,“求法乎上,得乎其中,求法乎中,得乎其下”。你要是打算让道德水平保持在一定标准之上,倡导的道德水平就不能在标准附近打转,必须明显的高一些。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作为最高标准和最高奖赏的天堂,同时也有古兰经、十诫这种可操作性更强的一般标准。即使这个一般标准依然明显是偏高要求,即使神职人员被人称为伪道学或伪善,宗教或类似宗教的东西在农业社会还是很有效。以怪力乱神的恐吓和普渡众生的教义为基础,伊斯兰教社会和欧洲基督教社会在过去的1000年中先后构建了世界商业网。中国也靠自己的道德体系维系了两千年的繁荣和大体上的统一,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有全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



但这一套到工业社会渐渐玩不转了。因为工业时代破除一切迷信,你说什么天堂、地狱之类的,只要你敢说它们在哪,就有人拿着望远镜举头望明月或是低头挖地钻井去验证——验证结果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工业社会用大生产、大城市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解散了基层社区。大部分人口不再从生到死都对着同一拨人,看着同一个牧师或者族长。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精神领袖的信任需要时间来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社区里,大部分人对任何长老或者阿訇的说教都没有信任感。所以宗教的势力越来越小。在中国,传统农村士绅的道德说教能力也逐渐减弱,士绅自己也逐渐堕落,向工业城市迁移。最后“有土皆豪,无绅不劣”,成为必须武力铲除的一个阶级。农业社会的道德约束能力到这时就算丢的差不多了,最起码在已经工业化的地区完全可以忽略。



旧规矩不管用,一个社会离不开道德约束,工业时代交易频繁、物资流动迅速,人员流动性大,更需要社会具备一定的道德底线,于是必须有东西来替代宗教,负责向大多数人进行道德说教。不管这个东西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还是无意中担负这个任务的,总之得有这么个玩意,否则社会就会在一片混乱中解体。工业社会到现在已经出现了2个世纪,除了前苏联外,还没有哪个工业社会有内部消亡的先例。所以必然有什么东西取代了宗教、宗族等旧权威,不管这个东西专门设计的还是误打误撞凑上来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道德下限不断下跌,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断淘汰道德标准太高者出局。所以,能担负保持道德水平任务的机构,必须有一个反淘汰机制,或至少是非淘汰性机制。这个机构必须不断提倡道德和偏高调的理想主义,即便是伪善也自有它的意义——假的比没的好,伪善是邪恶向道德表达的最高敬意。



最终担负这个任务的是新兴的新式学校,覆盖面是新出现的工业人口。在国家开始介入平民教育后,大部分人口都被纳入公立学校。主观上,学校是用来教会劳动力识字的地方,教会他们学习一些基本技术,好充当基本工业劳动力的地方。但客观上呢,公立学校普及化之后,不会因为一个人竞争失败就淘汰他,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这种地方不会立刻淘汰那些太纯洁或者说太傻的学生,甚至不会让他们边缘化。在教会和儒家清流靠边站之后,在大众教育体系之外再找不到类似的结构。所以公立学校成了维系道德的大本营,校园文化,就是现在怀旧风潮里温馨无限的那个校园文化,担负上了引领世界的重任。这听起来很荒谬,因为这个文化显得太幼稚了,但这种天真幼稚其实意味着超出世界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和大众教育的普及性结合,正是它能引领世界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新式校园文化并没有多少历史渊源,在西欧大概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形成的标志是大学成为革命策源地而不仅仅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在中国或者说华人世界,校园文化的历史不过几十年,标志性事件是金庸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金庸小说也是一个貌似怀旧的东西。从表面上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几百个真实历史人物在小说中出场,算是典型的历史小说。但细究起来,那显然是个修正过的古代社会,在那个世界里,蒙古大汗死于襄阳而不是钓鱼城,清朝征俄统帅是韦小宝,金庸自己的旁系祖先也从明史案的告密者变成了干干净净的同情者。但这些伪造的历史均不影响金庸小说的销量,因为读者阅读的重点并不在此。除了觉得整体上的历史背景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气氛外,没有人去追究作品的细节。笑傲江湖没朝没代,也不影响作者的阅读兴致。真正的原因是:金庸小说在他自己和读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抓住了读者在校园文化和现实社会中矛盾的心理。所以因时而兴,成为20世纪的名著系列。



金庸的主角可能从任何地方出现,令狐冲来自华山绝顶,张无忌生长在北极火山岛,段誉拥有皇家宫殿,郭靖只知道蒙古草原。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正式进入江湖之前,一定拥有一个宁静、简单、却又能学一身本领的环境。一般来说,这个环境的物质生活不一定太好,但绝对安全、温情。主角在这个环境里不光要学文学武,还会确立贯穿一生的基本善恶观。这个环境里不一定有他的初恋,但至少可以确定他对爱情的看法。比如说韦小宝的妓院和虚竹的少林寺。这个生活环境还往往是个门派,有明确的师徒传承,有同学(师兄师弟小师妹)和教材(紫霞秘笈?)。等到主角或同学学到一定程度,现在的师傅无法让他们再提高,一般就有新情节出来,让他们改投更高的门派。凡是在义务教育体制下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描写的是什么。60年代就基本完成的金庸作品,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大陆成为平民读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等中学教育的普及来提供读者群。等到21世纪,70后作家开始写书的时候也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像江南等人的《此间的少年》、《我的射雕时代》,就完全是把金庸的人物放到了现代的校园环境里描写。结果场景转换没有任何唐突之感,读者可以感觉到这些人物似乎本来就该生在当代的校园,拥有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环境。于是类似的书籍大受欢迎,连狗尾续貂的仿写也能赚到不少银子。



这说明金庸描写的那个世界完全不是古代社会。一本人物出自金庸各个长篇的小说能命名为《此间的少年》,这很说明问题。因为“少年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现代产物,在中国甚至得说是当代产物。古代人几乎都是从童年一步到成人的。即从童年那种既不承担经济责任也不承担社会责任的状态,一步就进入被人视为完全成人的阶段。那时婚龄早,十三四岁娶亲生子的情况常见,就是和这种文化的一种互动。而究其根源,是因为那时大部分人都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或手工劳动,不经长期的标准化训练即可融入主流经济生活;同时平均寿命低,必须有更快生命节奏。90年代初,我到一个纯农业经济的偏僻山村读小学,发现大部分6年级同学都在平静地讨论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说到县城批点小商品去某几个村贩卖,或是学个木匠活,再就是安心回家种玉米,先在同学里号下一个媳妇,叫长辈去说媒是正经………我这个旁听者却一心只考虑能否和初中新同学玩到一起,十年后方觉得当年的谈话令人不寒而栗。这反映的就是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思考方式的不同。我拥有可预期的少年时代,我的许多农村同学还没有。在农业社会,上层社会的子弟固然不必十几岁就去种地,但在成年之前,生活环境基本都是在宗族内部,读书也多在族学。等到真正迈出家门那天,也是立刻被人视为成年人,毫无过渡。所以现代人怀旧,大多指向故乡,而故乡的含义又多半是自己读中小学的地方,口音的源头往往是小学语文老师和同学。古代世家子弟则喜欢说籍贯,因为生长环境是家族,即使家族从本籍迁出来很久,子弟们也是一口原籍方言。金庸小说的主角们,生活环境显然更接近现代的中学生。



金庸的主角们有出师的那一天,带着一身看似不错的功夫和单纯的心走向社会,或者说江湖,去迎接自己的第一场招聘会,当然那个时候叫武林大会或者门派比武之类的名字。这样的主角会遇到什么呢?其实读者大多有类似经历,也读过金庸全集,都知道下一步就是江湖险恶,主角四处碰壁,才知道理想中那个侠义江湖和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过了一关又一关,更艰难的风浪在前面等着主角呢,主角只能摸索前行,每晚休息的时候往往怀念当年安静学艺的日子。这是毕业生吃过散伙饭之后的必经之路,每年7月都要在所有的城市上演。



不光会变,当初一同学艺的兄弟姐妹乃至恋人也会变,结义兄弟可能想要你命(杨康),初恋情人可能移情(岳灵珊),多年的旧交可能骗人(周芷若),新碰到的美女更未必可信(朱九真),就连师徒关系也难免你死我活(谢逊)。更别说《连城诀》里那种亲朋好友一齐背叛,斗个你死我活的压抑场面了。其实,寻常路人都很难产生那么大的仇恨,何况是当年兄弟,只是江湖里诱惑太多,压力太多,人没法不改变。最老套的武侠电影会告诉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回头是不可能的,只能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往前走。主角也必须一点点改变自己去适应江湖,学本领,学自保,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修正,就连最老实的郭靖,也没法退出来,往草原上一跑了之。过去的日子,还是留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怀念吧。



小说永远照顾主角,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主角光环不会破,管你蛤蟆功、九阴真经还是乾坤大挪移,在主角的运气前永远是功亏一篑。这也不能怪金庸,人家是商业写作,连载要读者追捧的,和现在的起点作家也没什么区别,要是第二章就合情合理地把主角写死了,谁给稿费?所以主角总能克服重重困难,逢凶化吉。碰到投缘的成名高手(洪七公)固然能学本事,若是所遇非人(血刀老祖、丁典、言达平),依然能够让功夫再上一层楼。好似在公司里被人倾轧辞职,下楼时却被幕后老板赏识,立获总经理之位,咱们都知道是扯谈。更别说跳崖不死,被剧毒侵袭却从此百毒不侵的郭靖、段誉、张无忌之流,那概率比被人抢光家产、最后捡到一张彩票中500万还小,偏生主角就能碰到。到了小说的大结局,有一半主角会名利双收,天下归心(张无忌、虚竹);另外一些尽管活不到结尾,但起码也算为国为民,死得其所(萧峰、郭靖?)。最差的主角,如令狐冲、狄云,在亲朋好友尽数零落之后,起码也能和爱人一起纵情山水、笑傲江湖。其实,这也是一种美化的“镜像生活”,难怪那么多网游要用武侠小说当模板。不过,看小说对主角有代入感是一回事,平时千万别指望自己也能照猫画虎的复制主角光环。毕竟一本小说的角色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没名没姓的npc级小龙套成千上万。就算武侠小说能套到现实世界,按照概率论,当一个镖局趟子手的可能性也远大于当主角、当大侠。这种三流江湖人物,从来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事时给主角陪衬,有事的时候替主角送死的。在真实世界,像我这样的武侠读者连个三流人物都混不上,还是低调行事的好。



就算是主角,也有绕不过去的坎,比如说雪山飞狐的结局。苗人凤和胡斐绝壁比武,胡斐到底该不该出招打落苗人凤,金庸也没法往下写。但我在中学时就考虑过,胡斐应该是下不了手的,多半被苗人凤推落山崖。只是不知道跌落山崖的那几秒钟,最惦记的是从未谋面的父母、还是苗若兰?程灵素?袁紫衣?因为我们不是主角,金庸不忍写的,我们却必须经历,再回头对小说评头论足。当年金庸的作品,都是报刊连载,时时接受读者反馈,方有一代名作。到了晚年,他忘了当年为啥会成功,居然试图用评书的思维来修改自己的作品,被自己的读者众口一辞的责骂也是自找的。更有人出言刻薄,说武侠小说两大遗憾是“金庸不死,古龙早夭”。这是因为金庸小说是校园文化锤炼出来的精品,绝非金庸一人所有。金庸小说传播到21世纪的时候,已经不再是金庸这个过气老头能随意修改的东西了。



金庸到最后给雪山飞狐留了一个烂尾结局,是因为武侠小说这个“镜像生活”在增加理想化元素的同时也必须尽量遵从人性,遵从现实社会的规律,至少要尊重自己的设定。在这个给定的逻辑下,金庸实在拿不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其他“镜像生活”也有类似的问题,即一头连着梦想,一头连着现实,结果就是梦想被现实掺了杂质,现实被梦想挤占了时间。对现实无奈的我们,下班后奔向虚拟世界求一个逃避,但往往会发现,那里也并非完美的寄梦之所。



“镜像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梦太浅,没法真正的逃避现实社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枕黄粱”的说法。穷书生借个枕头就可以进入一个架空世界,封侯拜相。这个枕头确实可以摆脱穷书生眼前的困扰,但不管你梦里如何荣华富贵,一觉醒来,还是要面对肚子饿、米饭未熟的现实。网游或者动漫的问题也是一样,甚至还不如一枕黄粱。起码人家在梦里完整的度过了一生,网游却只能陪你过半个晚上。到了后半夜2点,你再怎么舍不得离开游戏,想起老板的训斥和扣工资的手段也得下线睡觉。连续加班十几天后,好不容易有个假期通宵打游戏,结果到了后半夜一两点,只见朋友们一个个告辞下线,留你一个人在群聊频道里享受孤独。那时的寂寞感,要比没游戏玩还要多几分。单机游戏也是一样。丢下手头无数工作,一心钻研攻略,小心操作,你终于在百十个小时之后通关了。看着片尾动画cg的那一刻,你的心里会充盈着满足感——接下来就是突如其来的无聊,尤其是在你试图从头再来一遍的时候。结果就是你既没法继续用游戏来麻醉自己,也不愿去工作,只好蒙头大睡。在家里开动漫同人的cos聚会,狂欢一夜固然有趣,但散场之后,正如古人所云“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也,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选择“镜像生活”,但绝无可能拒绝现实生活,再逃避现实,也免不了面对现实。一枕黄粱梦的故事最后,是书生大彻大悟,看透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就此放弃进京赶考,进山修道去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工薪族,可没这个书生那样潇洒的选择。上有爹娘要赡养,下有弟妹要帮衬,每月还要雷打不动的付房贷。就算因为在“镜像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频繁切换而看破红尘,你也只能咬牙顶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梦太贵了。马克思老人家说了,价值的标准就是劳动时间。虽然网费挺便宜,点卡比起其他休闲方式也不算贵。但要玩梦想,免不了要花费时间,也就是把加班赚钱,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的可能性都作为机会成本投入到梦想里了。再进一步,等到“镜像生活”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宅男陪家人,陪女朋友的时间,甚至晒太阳的闲暇都会被占用。再往后,高级装备、正版收藏都是价值不菲的货色。只是这时的宅男,看着这些东西好似小孩子看糖果,新娘看钻戒,难以舍弃了。工薪阶层玩“镜像生活”还是太贵。当然,这也是必然,因为大多数不缺钱的人,也没必要到“镜像生活”里找满足。



最重要的问题是,梦根本离不开现实。网络游戏再虚拟,服务器和GM(GameMaster,游戏管理员)总要在现实里混。更重要的是,服务器和GM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商业公司的投资。商人无利不起早,如果维持一个完美的“镜像生活”能赚钱,他们当然会满足玩家,但如果需要把这个“镜像生活”改的乱七八糟才能回收资金,他们也不会有半点犹豫。比如说史玉柱的网游《征途》,不收点卡,只通过卖装备和玩家交易来赚钱。史玉柱自己解释说:“(按)时间收费的游戏,不公平的地方是谁花的时间多,谁就厉害;道具收费的游戏,不在乎多少时间,玩家有钱就有优势。道具收费模式让非付费玩家没有生存空间,他们就爱发牢骚。非付费玩家是不花钱的,免费模式主要是靠道具去收费,这样就造成了非付费玩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这其实也是“镜像生活”的一种方式,即直接把现实社会的规矩引入虚拟社会,让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可以按比例换算成虚拟世界的实力,而且是易耗的实力。同样的财富在现实里买不到对应的地位,在游戏里就可以廉价买到。这其实就是把现实中赤裸裸的财富金钱规律,用微缩版表现了出来,以鼓动玩家虚荣心的方式来刺激装备消费。于是《征途》成了金钱大战。在2010-8-7的网游虚拟交易排行榜中,前三名的拍卖品如下:
1、征途刺客系204级账号  89000元
2、征途刺客系203级账号   70000元
3、完美世界前传 羽族101级账号  16700元
可见《征途》的资金密集程度。这样的游戏,吸引了一些薄有资产,但缺乏进一步上升通道的人进入游戏,在游戏里实现自己高人一等的梦想。为了鼓励这样的玩家,许多类似的“免费游戏”还大肆使用伪玩家,即实为npc或者由公司操纵的游戏角色,与高消费客户竞争,挑动好胜心,好高价出售装备。在这样的“镜像生活”里,现实生活中的阴谋、陷害、尔虞我诈、资本大战,在这里一样不缺,甚至因为虚拟空间的面具掩护而更加恶劣。这一切都以比现实中更廉价的方式体现——往往也不廉价。许多玩家在类似的网游中投入数十乃至数百万元,乃至倾家荡产。其实他们都和赌徒一样,被游戏本身输赢带来的生理愉悦感所占据,为此失去了对财富价值的正确判断,成了商业资本赚钱的好工具。一如既往地,史玉柱在一片骂声中抓住了真正能掏钱的客户,靠《征途》月入数千万。



其他没有《征途》这样脑白金化的“镜像生活”,也免不了受现实社会的干扰。许多网游的高阶账号,在公开或私下交易中,流入新人手里。甚至有的父母,在不清楚网游为何物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一个高阶账号做礼物。这让视网游为生活的一些纯粹玩家异常不满,大概相当于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政府的高级职务挂牌出售,或是看到公开的奴隶市场的感觉。至于动漫外围产品,如正版手办、模型的高昂价格,完全是一种压缩供给,人为炒作的结果。让收藏者在藏品中享受虚幻的珍贵感的同时,获得高利润。许多网游在正式商业化营运之前,会有一段纯粹的免费兼自由发展时期,以聚拢人气。即使商业化运营之后,回收资金的各种招数也是一点点使出来的,为的是不吓跑那些从免费公测时期就加入游戏的老玩家,不破坏“游戏文化”这个最大的卖点。于是,老玩家们在游戏运行初期,构造了一个偏理想化,很少被资本运营打扰的小众乌托邦,然后在大批新玩家被利润裹挟而来时,眼看着这个乌托邦一点点崩坏,变成一个更快餐化的娱乐空间。于是老玩家们聚在一起怀旧,抱怨原来田园部落的气氛变成了市场的嘈杂,角斗场的残酷,抱怨他们用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社会,可现实社会居然到了网络空间还要继续追杀他们。网游运营早期的那个“黄金年代”,在一次次的传说和聊天中变得更无暇,更美好。最后成为老玩家在游戏bbs里怀旧的对象,一谈起“当年的XX”则感慨万千,恍如隔世,其实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而已。在网络游戏这个纯粹的虚拟空间里,怀旧居然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现实社会实在没有给逃避它的人留下多少躲藏的空间。



牢骚太盛防肠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
蜗居和蚁族的故事似乎挺好写的,满中国到处在谈论这类话题,你我身边好像没人不谈房子。但我四五天也写不出几个字,看来还是因为咱不求上进,打工比较轻松,没切身体会。所以咱决定上网到处看看别人的段子。



按照现在网上的议论,围绕房子中国人大约如今可以分成三等人,第一等人就是开发商和炒房团,也就是富人们;第二等级是房奴,在今日之中国能当房奴才算中产阶级,第三等级就是欲当房奴而不可得的很多人,也就是穷人。咱们80后中读了书留在大城市住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当穷人的就是蚁族了。



有个报道里,某位首席经济学家拿出金砖四国的房价来与国内房价对比,发现北京、上海的房价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差不多,是孟买的不到1/2,比莫斯科还低一些。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拿巴西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很和谐么?北京上海也该复制好?印度人的收入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而他们的商业中心孟买房价是上海三倍,这是个好事应该模仿?最后说莫斯科,俄国富人满世界在炒房子你会不晓得?莫斯科是他们的老窝,当然会房价高高。咱是经济学小白,但我这个小白,觉得这位经济学家是不是应该去里约热内卢被抢几次,去孟买被乞丐围堵几次,去莫斯科被富豪弄得自卑几次再说话呢?说的再直白点,您受托出来哄大家挨宰买房,好歹也编得高级点嘛。



又有一则新闻,有个影星带女友去巴黎买房子,挑了很好的地方,“感觉埃菲尔铁塔就在自家的花园里,有个房间的窗口能看到香榭丽舍大街。”法国保护城市旧貌的制度很严厉,巴黎学不了北京上海能够大刀阔斧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所以影星买的房子说不定就是茶花女住过的百年老宅。咱承认自己哈过法国的,所以对这样的房子羡慕不已。又连忙搜索了一下,得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就是巴黎房价一年涨了15%,主要原因是外国投资客来买房子了,意大利人、俄国人和中国人的钱涌进巴黎。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国最精华的地方,法国人不敢问津买房。按照我模糊的印象,巴黎的中产阶级几年前就在喊住不起巴黎了。我来了兴趣就继续查,各路写帖子的人从巴黎街头贴出的房产广告和法国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在考虑了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物价、福利的差别之后,证明已经涨了很多的巴黎的房价比北京和上海要便宜。于是觉得我喜欢的这个影星作了个正确的投资,还有国内中产不买房去移民的消息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然后我去看有关蚁族的报道,发现自己前面的话有错误。北京的某位先生月入6000也去唐家岭当蚁族,因为他要把每月花费控制在1000元,其余的钱得用来和女友的结余一起,还有加上啃老,攒买房的首付。同一篇报道里,还有只月入2000元级别的蚂蚁,是位名校女硕士,她说:“就是这样的环境,谁能想得到人民大学的硕士也就这生活水平?反正我就忍几年,争取机会出国,一切就都好了。”其实这个报道我看很多地方都转载了,大家也许不陌生,有意思的是我跟着看见的另一个报道,说美国一样有蚁族,纽约有3个人租一张月租260美元的床位,轮流睡觉。报道还说80后的留学生在外面一样很多人毕业即失业。他们也和唐家岭的蚁族一样,不愿意回乡找工作。也就是说,国内国外蚁族差不多,那这位指望出国改变命运的硕士真的就会变得很好么?这还是无处藏身啊,哪怕藏到美国纽约都可能当蚁族。



总之有无数的报道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收入房价比远超国际标准,我们很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我们的收入在第三世界水平,我们的房子比第一世界贵;许多80后怀着梦想投奔的深圳,房价上涨的速度是可支配收入提高速度的十几倍;给我们提供房贷的银行内部在进行压力测验,模拟房价跌了一办该怎么办,而同时房价在继续大涨。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看不懂经济数据,我只会做点简单乘除法,比如60万除2000或者3000,以及加减法,5000减去2000或者3000。我只知道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不应该这样被算计。



有种关于房价只升不降的说法,说买房子是刚性需求,意思是普通人总是要买房的,不论房价上涨如何。我看,这个话的真正意思是各位预备役房奴你们早晚要被咱一刀割肉抽血的,认命吧。对于刚性需求这个概念,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有房子住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有人偷换概念把应该被满足的基本权利说成是必然要承受的代价。这些人就用这个被置换的概念来作为抬高房价的理由。我们是需要一个房子,来安身立命,来和我们的爱人共筑爱巢,来养育我们的孩子,让我们辛劳衰老的父母养老。有些人就利用这个需要来榨取我们的血汗,增高他们的金山。他们还要用刚性需求的概念来把他们从整个社会吸血自肥的行径说的合情合理,还要用这个概念让还没有被他们吸到吸够吸干的人老实听话,主动献血给他们。这些吸血鬼吸了我们的血之后能量巨大,中央下了调控房价的政策,他们在各地还自有对策,房价还在继续远离我们幸福的水平线。



既然无处藏身,那么剩下的就是抱怨了。
市场经济时代,抱怨也要进行市场细分,先说婚姻市场。
首先说男生和女生的抱怨,从穷学生的爱情说起。穷玩车,富玩表,学生只能玩电脑。电脑坏了要修,女生电脑坏了要男生修,于是又有:好人修电脑,坏人床上搞。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嘛。一次真心表白确实很容易碰到这样的回应:“你是个好人,但我觉得我们不适合。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以后有事还是找你帮我哦。”无数人就这样收到一张又一张好人卡。各位兄弟,你们给女生修过几次电脑?收过几张好人卡?泪流满面过几次?现在看穿了变坏了没有?



从男生角度来说,在学校里哥们一起耍游戏快活,没女朋友其实问题不大。无非是大一的时候羡慕一下,军训时列队给成双成对的学哥学姐们行注目礼;大二大三跟风而不得,那咱就窝寝室打魔兽,杀到血色大教堂时就痛骂两句狗男女;大四马上毕业就分手,就更无所谓了,只是得注意被甩的哥们的情绪,防他们喝酒喝多了往河里走。我们读了十几年书,总是要作为馒头砖头扔到社会里的。毕业后,有的人月入千余而一年把妹十余;有人却只能当优质大龄宅男,家里路上公司三点一线,年薪十万却身边无伴,还自嘲魔法师。这个典故来自某动画里的台词,说的是男的守住童贞到30岁就能学会魔法。当然当然,没人甘愿当这个魔法师。怨念积蓄,就产生了情侣去死团。入团自愿,就是要记得每年情人节和圣诞节是圣战日,11月11日光棍节是团日,到了日子就穿件印有“情侣去死”的黑底红字T恤上街,嘀咕说:“赶快来阵狂风,把这些有伴的都吹没影。”除了宅到忘记时间的,大概这几个日子都不用提醒,情侣们手中的红玫瑰是那么的刺眼,以致这玫瑰不是象征爱意的花朵而是能闪瞎团员们双眼的闪光弹。而退团也是自由的,虽说去死团名字是很彪悍,但各位团员都是想早一点在宣布退团的时候,被无妻阶级的旧同志们嫉妒地说:“叛徒,去死吧”的。



怨念的无妻阶级兄弟们会表示女生们的心思咱是不大懂的,就是晓得现在大学MM出去征婚相亲的不少,“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至于学校里,在身边找个男生帮提开水、帮抄复习题目、帮修电脑,总之让人家为自己当免费长工的女生那总是多多的。有的兄弟自认为是有女友的,旁边人觉得你不过是个备胎,只有你身边那位一开始和你去小旅馆时略显紧张的人知道你究竟是她的啥。所以有的兄弟哪天看见你的那个她,从未见过的精心打扮之后站在学校墙外某处,过一会又以比当初和你初吻还单纯娇羞的模样上了一辆宝马的时候切记淡定。谈恋爱嘛,互相刷经验的事情。你的她坐上70码的宝马扬长而去,那是因为她在你这里的经验刷够了,升级转职了。综合起来,似乎女生们的情况就分化成长得还行的常常校内有备胎校外订饭票,长相一般的不少忙着上形体课、整容和发奋考研。备胎首先看人家爸妈官居几品,房车几套,而潜力股类型的风险较大,美女们要回避。插一个真实的故事,咱过去一同学当年也算校花一朵,毕业前夕就亲口对我说:“他将来肯定是很有前途的。”不久后她就和他分手了。毕业后她去了深圳一IT公司,日子过得相当,怎么说呢,充实吧,起码全公司的程序男们写来的情书有好几打。同时,她的农村出来的前男友就留在本地当老师,蜗居在一张床两个柜子的一个老门房里,就是上海的朋友应该很熟悉的那种租界老房子一楼的小房间。我去看他,注意到他在桌上摆着他们的合影。说到这里,有点伤感了,打住,不八卦朋友的伤心事了。他们两个都是挺好的人,她是那种看见街上的小偷太过明目张胆就义愤填膺要喊警察指人抓,在机场碰上语言不通的土鳖就帮忙的正义善良美少女。人生是复杂滴,一对好人没有终成眷属,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太多了,收住话头继续。饭票呢有很多种类,经济适用男不错,小老板似乎不稳定,大老板太少且难得勾住。练形体或者舞蹈只是勉强的补课而已,18岁以后骨头已经硬了,体态身姿也很难摆脱20年来的生活影响。整容呢,技术不到位的医生太多,即使技术到位了,审美水平的问题一样要命。最后,考研考上去的很容易当剩女,有个段子大家熟悉的很,说专科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



整上面这么一段文字出来,很多毕业和还没毕业的女同学肯定会说我太偏颇,说我心里歪了看人也斜了,这个我得承认,我也明白80后的姐姐妹妹们在校园文化里成长出来,多半还是很纯真的。举一个猥琐的例子吧。咱有次和位大叔在路上遇见一对年轻的情侣迎面走过,大叔回头望着那个妹子,对我说这么年轻漂亮的姑娘被这么没质量的男的勾跑,你也赶快找一个,不然年纪大了谁要你。我应付着说是啊是啊,其实越是年轻的姑娘越好哄,单纯啊。问题不在于我们这些80后生活的局中人看到的真实如何,问题在于社会心理、普遍流传的观念在如此看待80后的女生们。于是乎,社会偏见让女博士大声抗议,反过来抱怨说自己也是女人,不是灭绝师太,不是世界上的第三种性别。但这呼声无法改变高学历的80后女性交友结婚难的困局。于是乎,拜金、性关系随便的帽子被戴出校门,让很多毕业女生面对上司肆无忌惮的性骚扰时很无语。老板丢一句“反正你们早就不是处女了,大不了我包养你好了”,你激愤之下辞职闪人,结果这份勉强满意的工作留给某位也许乖顺隐忍也许主动献媚的新鲜人。



让我们把话题转进。等到男生终于脱离(去死)团组织,女生终于摆脱剩化危机,与爱人相拥入怀,80后们的下一个攻略目标是婚姻。不管女生纯不纯,男生坏不坏,结婚这事都挺麻烦的,没钱谈什么结婚。赚钱靠工作,婚姻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挂钩的。



先来看两个很平常的抱怨。
“我有三个同学同时进个央企,先捞到出国肥差的人,不是成绩好的,也不是工作表现优秀的,而是最先和处长子女谈恋爱的。”
“IT民工,工资微薄不说,工作起来完全是没日没夜,真真是女生当做男生用,男生当做畜生用。”
朋友的表妹在某个国营单位上班,抱怨说:“四十岁的都不怎么努力工作!三十岁的就象领导跟你说话!我很讨厌这样!满不爽!我们这一排的非常要好!经常出去玩!工作上也配合得很后!做得多!领导看不到!把我们当全能选手!什么任务都往我们这里丢!那些该他们管的任务的都压给我们!在工作上大家很努力但是拿不什么钱!而且经常加班,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任务压力特别大!休息就是在家睡觉!总觉得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和一个在深圳上过班回来当宅男的朋友提到,他说:“这大概只能算内地的国企的情况,深圳更接近按劳分配的原义。我们部门经理才32岁,月薪应该在2-3万,工作不算累,但也没偷懒,下面的人只要能干,月薪一两万的也不少。”我说:“拿一两万的人背后是10个拿一两千的。”他说这在他们公司不成立,听这话我忽然想起来,他们公司是搞房地产的,然后咱就对这个话题没话可说了。



有的人还是新入巢的蚁族,在想着哪天离开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蚁族?因为他们读的大学高度集中于东部中心城市,他们的岗位也在这些水泥森林的无数角落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得汇入城市化的大潮里。
有的人年纪到了,工作几年而无所得,在抱怨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欲当房奴而不可得。为什么努力奋斗了几年,多数人却没有多少积蓄?因为工资涨得慢,物价涨的快,生活成本高。



有的人攒了点积蓄,爸妈帮一下付了首期,好不容易能当上房奴仍然在抱怨。因为楼市时不时看着玄乎,开发商三期开盘比一期便宜,没还完房贷的房子成了负资产,还有家里装修出毛病,小区物业不靠谱。



有的人成了家,自己也成功爬上去一点,在抱怨赚的多了但是花的也多了,完全没有中产的感觉。因为上面4个要养,下面这一个更是用钱比流水还猛。因为社会养老、医疗、教育体系都不让人满意。



有的人一年收入6位数了,去一次高档百货店却什么都不打敢买,他们还惊奇地和人议论说有些小姑娘月入几千怎么随便就敢买个一两万的包包。为什么不敢买?因为奢侈品的价格让比多数人成功的他们在更少数人面前自卑。他们越是多赚那几万就越知道自己还远远谈不上富人,财富的阶梯越来越陡。买了好房子,却发现自己在高档小区里是个穷人,一年赚个几十万谈不上有资本。



有的人出国留学,回来发现自己不算个啥,海龟成了海带。因为中国发展太快,出去的人倒是很可能土了,跟不上了。



有的人跟风考研,毕业出来发现研究生最不好找工作,劳动力市场上形势是“用工荒就业难”,最俏的是熟练操作工,最难就业的是研究生。他们能抱怨什么呢,中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在是这个样子,没他们的位置。



甚至山西的煤老板、浙江的富商们也有烦恼,钱已经赚到这么多了,不知道下一步再往哪儿转。其中有些人就把钱用来炒房地产,但这个套子让所有人不安,让多数人痛苦。



刚刚听一个80后末尾的女生给我讲了这么段对话:“今天在书店里一个老人说,你们这一代人呀,太安逸太乱了,不像我们这一代,有个小伙子说不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压力和忙活的事儿。”



是的,许多父辈不理解我们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很好。吃饱穿暖,上班有公交有地铁,买东西不凭票,开个小车到处玩玩也不稀罕了。珠三角长三角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有1000多工资,考虑通货膨胀和技术进步之后确实也不比父母当年的收入差,做熟了有技术了还不止。好多人把怀旧和牢骚结合起来,认为民国、毛泽东时代乃至古代的生活也比现在好。这统统是扯谈。觉得古代好的人肯定不愿意时空穿越回去当个贱民,在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疫苗打,在饥荒流行的时候啃树皮。甚至哪怕你是个皇帝也会碰上一点小病就一命呜呼,而现如今已经打过分了的青霉素一小针就能药到病除。觉得民国好的,你赶快投胎到个金粉世家,然后碰上漫山遍野的土匪被绑票,或者家族生意被国民党敲诈勒索到破产,须知到1949年连上海的买办们和他们的美国主子都觉得南京政府混蛋得让人绝望。觉得30多年前毛泽东时代比现在强的,想想爷爷奶奶为什么那么节约,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就多问问爸妈当年怎么挨饿的,一个月能拿几元钱,问问为了多挣几元几十元补贴家用,爸妈是如何不舍地放弃了学业和当科学家的梦想。反正我爹当年读高中时成绩第一,77年放弃高考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已经当上了矿工,家里需要他相对较高的井下工资来补贴家用。



听过身边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的故事,看了网上各种各样的帖子和层出不穷的段子,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怀旧是因为我们沿着时代划出的道路走出好远,不知自己身处何境,以旧日为灯塔,也许可以消除一点迷茫的不安。我们向前奔跑的太猛,很多东西一下子就从我们的生活里消散,而我们本想多拥有一会儿。很多心情,是那样的不可复制的宝贵,许多事情,是如此的再难重现的美好,却就这样在我们的成长里难以长久,在我们长大面对的成人江湖里泡得稀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不知是荒原还是丛林的世界上变了形。



感觉上就如同我们上个月还在看将军大人要为难人,蜷川新右卫门在挠头,一休开始盘腿动脑筋。就如同上个月还在看花仙子小培在阿姆斯特丹的鲜花市场回忆起爷爷跟她说白色康乃馨的花语是“我的爱依然存在”。我知道,把李嘉文(他在原版里叫塞尔吉·弗罗拉)视作第一个白马王子的女生们会记起最后一集的花是千日草,花语是“永恒的爱情”。就如同半月前还在看机器猫穿过任意门,或者从抽屉里跳出来,吃他最喜欢的铜锣烧。就如同十天前才看的,星矢被打个半死以后又猛地打出天马流星拳,这个规定动作还要配上标准台词:“为了大地上的爱和正义。”就如同我们几个同学一起上周刚刚看了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爆发鼓舞了全校男生打篮球的青春热血,流川枫的完美耍酷则迷晕了同桌的女生,只不知她后来又花痴了几位篮球打得好的高个帅哥。



十年二十年过去,上网一查,原来一休师傅长大后是个花和尚,常常带女生回寝室的那种,或许我们上大学之后受了他隔空几百年的影响?上网再查,唱花仙子主题歌的堀江美都子阿姨原来和我们的妈妈算50后同龄人。当我们的父辈在大山里挖洞搭建中国版AK47步枪的隐蔽生产线时,有天他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一首从太空传来的乐曲《东方红》,大家一起聆听、歌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在同一年,1970年,12、3岁的堀江美都子以一张裸照作为专辑封面出道,轰动了高速发展、新旧冲突的日本社会。又过了十几年,几岁的我们和爸妈一起看由堀江美都子演唱主题歌的《排球女将》。现在堀江阿姨和我们的父母一样也年过五十了,她的演出就成为怀旧专场,因为我们这些听她的歌声长大的人已不再是孩子。



我们长大了。我们前脚长大,后脚奔三,昨日还是少年,明日就成叔叔阿姨。昨天,我们曾经梦想多多,在青春期的折痕里浸入我们少年的喜怒哀惧,在校园的角落里和那时的某个人对视微笑。明天,我们是大龄房奴高龄孩奴,不安地看着房价高高低低,不可奈何地让奶粉钱掏光钱包。我们曾经同桌共望西窗的斜阳,盼望着放学,然后男生们集团冲锋到电脑室和网吧联机大战,女生们挽着手低声密语谁谁喜欢上了谁谁。可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分成了未来的蚁族和现在的蚁族,预备役房奴和现役房奴,被击溃的房奴和尚未被击溃的房奴。所以,我们奔三了。可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一系列的打勾填空:没对象、没钱、没车、没房、没前途,再加一句没死。



我有一个朋友,有天晚上聊天说他这两年不怀旧了,我心里说你小子当然不怀旧了,日子过得这么充实而没压力。他读了几个月的英美的经济报刊把英语练好了,每天带本内容不装但带着很装高级的书去办公室,让天天混的前辈暗暗仰视。他上网就和人讨论或者PK各种历史的社会的话题,同时就去订购或者下载许多经济史的书。因此我们聊完谁谁身边哪个模特的胸部好大之后,常常就会转而扯文艺复兴时期米兰的制衣辅料的价格,圈地之后英国地主可以养几个女仆,美国的几百套廉租房有几万人排队等等话题。最叫咱无语的是他用我的名字去些论坛注册,和人PK被骂,就贴给我看说:你看你这么猥琐,又被骂小白了。接下来就是固定套路地说“现在的大学生太小白了,什么都不晓得,还在那里宣扬什么历史真相,自以为找到人间天大的秘密。”“现在的大学生性生活太泛滥了,我们那时候百把人只有几对谈的。”我就说你比我还小点,别装大叔口气了,大家读个大学不谈恋爱干嘛,谈了不同居又干嘛。咱们不一样都有过无知但自我感觉特好的时候么。“所以说,还是我这样的无产阶级理解咱兄弟姐妹的生活,你这个有房几套又准备买门面收租的家伙就不要乱谈了。”他立马反击说“你也算无产阶级?你这个说还没买下地球我就是宇宙无产阶级的鸟人,一天到晚勾搭小女生,猥琐,太猥琐了。还是我这样贫农出身的子弟最纯洁啊!”玩笑和话题转进到这个时候,我这嘴巴说不怀旧的朋友就会开始念叨:
“刚才发现喜欢的那个隔壁办公室MM有BF,泪奔。”
“为什么我每次看中的MM都名花有主?”
我安慰了一句“那说明你眼光不错啊。”
“我想结婚了,这两年定下来。”
我建议说“你有钱,花三万块去征婚网站猎婚吧。”
“找老婆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自己找,一个是亲戚朋友介绍比较合适的,鬼才相信这种婚介。我想想,如果父母介绍来的MM,实在碰不到更年轻貌美有钱的,我就找那个同事算了,双方都相处得很有感觉 ”
“中国人的教育,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教育女孩子要矜持呢?”
我判断说“因为大部分男人们还没有雄起就阳痿了,女人要装模作样给面子。”
“现在我看女人的品味降低了不少,现在很庸俗了。”
我说“哦,那还是找个胸部大的实在。”
他说现在隆胸过的太多了。
我说那没办法啊,女生们该发育的时候怕胖不吃又不锻炼身体。
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胸部发育的生理学和营养学问题。
“一要靠高蛋白,堆出足够的脂肪,
二要靠运动把脂肪堆到需要的地方,
三要补充激素,去指挥这些过程。”
继而很自然地讨论“为什么女生们都晓得打扮自己身体的外表,但怎么不真正了解下自己的身体的内在呢?”我点化他,说:“你感叹这个干嘛,这是好事,女生这也晓得那也清楚了,那我们男的怎么容易泡妞呢?!”“同样的,你感叹网上傻逼太多干嘛呢,傻逼多是好事,这个世界要是99%是比我们笨的傻逼,那我们不就可以当大官发大财了么。”“没有傻逼就创造傻逼,变对手为傻逼,这就是咱的成功学。”(魔鬼逻辑,学习有风险,各位好同学切勿被毒害。至于坏蛋们,你们不要怪我把事情说破)
“原来一个寝室的大帅哥大一时候说,我没进大学前,以为大学很淫乱,泡妞很容易,一进来才发现,靠,谈恋爱居然这么少,绝大部分都是处女。”
我说觉得“其实大部分80后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的,当然某些极端的地方除外,比如纯混的差学校和纯准备出国的好大学。”
我吹嘘自己当年在学校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就又怨念起来,“最不爽的是,我初中前排女生,我一直想念,找了个蚁族,去年结婚了。”
“咱不仇富,咱仇抢了咱心上人的猥琐蚁族男!”
我嘲笑他“你还仇富,你自己的人生简直是富人的杯具!”
“比我有钱的都没谈,正常。”
然后继续念叨:“我小学和初中旁边坐的,高中也同校隔壁班,整整几年,曾经非常熟悉。曾经放学后一起骑自行车,曾经认为初恋的女孩就该找那样的。”
“打断,你用了3个曾经了,回去重修小学语文。”
“听我继续说,她到高中变得开放大气了。”
“那不是应该找个成功人士么?”“所以我很惊讶。”
“你就这样因为梦中的初恋情人被娶而不爽蚁族了?”
“我要是爬上去有权了,估计会假公济私,先整了抢了咱心上人的猥琐男!”
“你不要偷换概念,人家只是蚁族,猥琐男是我这样的。我建议你啊,还是找别的女人吧。等40岁的时候找老情人偷偷暧昧一下。”
我们转而讨论一个报道。某名校一对同居三年的情侣被问对将来生活有否打算,女孩一脸茫然,回答不知道,男生回答说只求今日爱情幸福,想明天太累。
我回答说:“他们就是这样的心态,然后到当蚁族又发牢骚说没有明天。”
他说:“你终于看穿80后了?”



我自己是个80后,我绝没牛逼到看穿据说有两亿人的全体80后。事实上,我前面和朋友说的这句话就有问题,名牌大学毕业生当蚁族的概率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在怀旧、牢骚和扯淡之后,我想在这里说点大话,为我们这两亿人做个界定,大家看看对不对。



我们是1980后生人,就如我们的父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和第一代,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是在工业化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与在市场经济时代出生成长的90后比,我们80后是最后一批感受计划经济的福利和限制的一代。现在,我们80后正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正在属于我们。我们之中很大部分人生长在农村和小地方,但是我们几乎全部都卷入到了城市化的进程。于是我们成为蚁族和蜗居故事中的主角,扮演这类角色绝不是我们自己所希望的,但我们无处藏身,无从逃避。我们是理想主义的,我们依旧希望有纯真的爱情和不受束缚的梦想。我们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消费世界,想要更新的手机和显卡,更漂亮时髦的衣服和鞋子。我们并不是飘的一代,沉重不是我们能够拒绝的,生活的重量我们心里有数。我们同样不是只活在当下的一代,昨日少年的残梦和明日迷茫的心影,交错在我们今天的不安里。长辈不理解我们,我们也并不怎么理解自己。我们的烦恼和困惑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在吃饱穿暖之后希望有进一步的自己的追求。这是属于我们80后的发展陷阱,我们陷入其中,必须解决。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工业化。是工业化给我们财富也给我们痛苦,给我们自由也给我们束缚,给我们真实也给我们镜像,给我们工具也给我们毒药。我们80后现在正是中国社会继续工业化的主体,所以我们感受最多最深。




以上为作废文稿  本坑到此为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1-26-2010 07:20:27 | 只看该作者

少年子弟江湖老 80后的生活随笔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少年子弟江湖老

作者 马前卒 活跃在西西河和sonicbbs 政治观点:左派(非毛)


打罢春来是夏天,春夏秋冬不一般。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秦腔《五典坡》
“……纪念生如夏花的生涯,纪念自此后沉淀出的平实生命,再无半点波澜……”这样的文字再配着伤感的音乐,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这是我妹妹,一个才21岁的女孩的QQ空间,我本来感觉她昨天才刚长大。不错,这年头流行怀旧,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同龄人。类似的东西我在同学的博客里早就看惯了。但无论如何,奔三张的我已经开始秃顶,而妹妹还只是生于89年的小女孩。或许我应该把看到这个视频的日子记下来,当做一个标志性日期,从那天起,我身边的所有80后一齐开始怀旧。



按道理说,怀旧不是年轻人该干的事情,但貌似这股怀旧风潮并非来自我家的血统,七零后的怀旧七八年前就已经兴起。等到80后大多离开学校,怀旧已经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用百度一搜。70后+怀旧,搜出相关网页约57.3万篇,80后+怀旧,有相关网页约324万篇。再恶趣味一点,用90后+怀旧当关键词搜索,百度还能找到相关网页约8万多篇。前几年,说起怀旧,对应的实物还大多是明清家具、民国书刊这些农业社会的古董,最多再加上地摊上的毛主席像章和文革宣传画。现在,铁皮发条玩具、老版回力球鞋、搪瓷杯、小人书这些绝对的现代量产工业品也成了怀旧思绪的寄托对象,能够在淘宝网店上大赚八零后的怀旧钱。




我对怀旧的最初理解,应该是一群年逾古稀的老汉围坐在冲南的墙角下,身穿黑色棉衣,在秋日的阳光中唠嗑。唠嗑的内容很简单:“可以回忆和夸耀的仅仅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在农业社会里,体力劳动能力是平民积极参与生活的前提,所以衰朽的老汉们只能在回忆中度过最后的几年时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景象应该也差不多。至于帝王将相老来的感伤,我这样的老百姓就不好想象了。这就是农业社会的怀旧,因永别积极的生活而回忆。



现代的中国人,一般不会等到七八十岁才怀旧。2010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3岁,从这些年的增长趋势来看,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多半可以指望还有近30年的安逸时光,而且大多数工作也不需要靠体力来完成。按说还不是无事可做的年龄。但现代社会变化快,大部分人很难在40岁之后引领时代,50岁的人就基本上没可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只能选择在既定的生活路线上走到退休。尤其是在大企业、大机关工作的普通工薪阶层。所以才有“59岁现象”、“49岁现象”,“39岁现象”乃至“29岁现象”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的怀旧,首先当然是拜八小时工作日之赐,大家有空闲回忆过去。但从动机上来说,应该理解为中年人一眼可以看穿自己今后几十年的生活,所以怀念充满希望——至少是变数的青春。即便那个青春岁月异常艰苦。所以快退休的人最喜欢组织战友会,同学会,或是在电视上看自己的知青生活,看当年的琐碎细节,然后感慨着教育自己的后辈。这是当代的怀旧。



这两种怀旧按说都与今天年轻人无关。70末和80后现在最多三十五六,最小的还没过21周岁的生日,按说正是追逐时代潮流的时候,整个世界也的确因为他们所改变——不止是几句“打酱油”之类的流行语。最近10年,大家已经习惯于每隔几个月,就在街头或者新闻中发现生活在悄悄的进步。山寨工厂的模具工,日夜加班,换来手机从奢侈品变成廉价日用品;程序民工在电脑屏幕前坐出颈椎病,整个社会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自动售票机、自助缴费从科幻走进现实,让70岁的老太太都司空见惯;项目部里,年青的工人和技术员一齐戴着安全帽晒的黝黑,于是铁路隔几年就能提速,省会城市之间夕发朝至已经成为通例。这都是年轻人的成就。年轻人们不缺改变世界的能力,不缺改变世界的时间。将来老的时候,这一代人应该也不缺向孙辈吹嘘的履历。比如你爷爷曾经和一班好汉没白没黑地干了几个月,给某某大城市升级了宽带,从此大家可以个把小时下完1080P的美剧或者日本新番动画;或是你姥爷我当年参与过世界最高混凝土坝的浇筑云云。但那应该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而不是现在。



然而,现实就是这群年轻人在怀旧,在最灿烂的年华怀旧。在该谈事业的时候,我们怀念在学校运动场上的光辉往事。在该体会爱情的时候,他们怀念那个和异性交往要受限的少年时代。80年代的外国动画,港台影视——很多现在看起来是劣质品,还有小虎队和郑智化,磁带时代的流行音乐,直到大杂院和拥挤的宿舍楼。没有什么不能拿来怀旧。甚至——比起身边的现实来,他们更愿意怀念当年深恶痛绝的教科书。



那书中的男孩Li Lei
身边的女孩名叫Han Meimei
还有Jim, Lily 和Lucy
Kate,Lin Tao 和Uncle Wang
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叫Polly它到处飞
好多年没有再一次翻开它
但哪一段说的谁和谁
偶尔还能细细回味
书中他们的喜与悲
书外身后的是与非
还有隐隐约约和我
一起长大的小暧昧
后来听说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Lucy回国 Lily去了上海
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
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
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
Lin Tao当了警察
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
有点遗憾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一样的是我们都有了个
当初不曾料想的以后
还好Polly它还活着
就像我们当年的小美好
它永远都不会老
在心底不会飞走………
用过这本教科书的80后,听到熟悉的名字想必是无限感慨。对于我这个没用过这本教科书的80初来说,看到学弟学妹们怀念旧日时光。心里只能用个“囧”字来形容。好似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上古遗民只能坐看后人论史。今年是世界杯年,2010年世界杯未开始,已经有没看过94年巴乔玩点球的球迷喟叹:“世界杯来了,他们却走了………小贝、小罗、劳尔、巴拉克、萨内蒂、阿德、欧文………大力神杯的光辉似乎还照耀着这些熟悉的面孔,而遥远的南非却渐渐把他们淡忘………你们离开了世界杯,但比赛还要继续。就像生活依然要继续一样。就像当年的追风少年,如今已经成为沙场大将一样。就像当年喝着可乐看球的毛头小子,现在已经长大一样。你们离开了她,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为全世界球迷留下了许多值得永远珍藏的瞬间。开场哨也是终场哨,这就是足球,这就是生活。而我们都长大了”。其实,世界杯总是一样的精彩,不同的是看球的心境。怀旧,怀的应该不止是旧事,甚至不一定是“旧”。



去年有个游戏,Delta Force特种部队(就是三角洲啦)的复刻版。即98年同名第一视角射击游戏用新的电脑技术重新包装,上市销售。在3d游戏多如牛毛的今天,玩家选择这个游戏的唯一理由是当年的回忆。某个网友评论说:“第一个任务,当开车跑了半晌,那个盆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油桶,塔楼,房屋,皮卡.......都在十年前他们在的位置——这一刻,我泪流满面”,后面一片网友表示大有共鸣,一齐泪流满面。其实,电脑游戏这10年的进步是划时代的,很难想象今不如昔。而这10年,跨越的不过是玩家二十岁到三十出头的生活。这都能引起怀旧情绪,或许怀旧也未必意味着漫长的时光。



对于50后、60后的父母一代人来说,电脑游戏已经是新潮玩意了。要是他们知道有人为一个1998年才出现的电脑游戏而叹惋,应该比我看Li Lei -Han Meimei的恋情更不知所云。因为电脑游戏真正走进日常娱乐是在20世纪最后的五六年。早期电脑游戏的玩家在一个56k猫上网8块钱一小时的时代开始游戏生涯。所以多是我这样的单机游戏党加一些自以为小资的mud用户。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服务越来越廉价,网速越来越高,大型3d网游玩家成了电脑游戏的主力。从这个角度说,单机游戏玩家,甚至mud玩家也有怀旧的理由。某日和同学闲谈,说起星际争霸二快要上市了,建议当年废寝忘食对战星际的同学试试。结果他叹了一口气,说现在能抽时间和同学怀旧一下就不容易,哪还有精神头去适应一个新游戏的规则。果然,一不小心,才30岁的我们真的偷偷老了。



比尔盖茨大叔说要有win95,于是电脑游戏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举进入年轻人的生活。1999年前后,网吧其实名不副实,实质上是一个大型的局域网电脑房。几十几百台机器,只有那么十几台的高档机型能上网。其他都装满了游戏,是供穷小子们呼朋引伴前来联机的。有的小网吧,老板甚至直接在门口竖起大牌子——电脑房,也算名实相副。我有个朋友住的街区,某条侧巷两边所有的门面都是电脑房。他回忆说几乎所有的男生中午下午都在里面,不管是重点中学火箭班的好学生,还是三类学校混日子的,而且学习好的游戏也玩得特好。穷学生们花一块五或两块钱一小时,占一台机器,大呼小叫的打红色警报、帝国时代,打星际争霸,打CS和三角洲,闲的时候还可以花上十块八块的包夜。聊起这个,一朋友说当年他高考前几天去玩了通宵,另一个说“7月7日中午在打红警的飘过”,我这样只是考前半月在玩法老王的就不敢比了。那年头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会叫老板开一台上网机,踱进小隔间里,慢慢享受十几块一小时的信息时代,泡泡BBS,看看网页,申请个5位的oicq,下载点小程序——用磁盘。但说实话,以现在的标准来说,那时的中文互联网还是一片荒野,有趣的东西太少了。



忽而一日,我再次走进网吧的时候,发现网吧已经可以做到机机上网,只是没了当年大喊大叫交流战术的兄弟们,接班的是一群右手抓鼠标,左手忙着往嘴里扒拉外卖炒面,在耳机里和公会战友交流的网游玩家。唯一不变的是上bbs,用搜索引擎的人还是少数,甚至比以前更少了,网吧已经变成了很纯粹的网络游戏中心,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02或者03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小镇等人,为了打发时间找了个黑网吧上网,在一群吵闹的小孩子中间找了台机器坐下。忘了因为啥时政问题,在天涯社区和人卯上了,回帖大战,口水纷飞,不断的在各个BBS和搜索引擎之间切换,找资料拍人。不知不觉间,身后站上了一堵人墙,回头吓了我一跳。一问才知道这群老少爷们从没见过有人上网干这个,也从来不知道网络上还有游戏和QQ之外的东西,因此特来围观。要下机了,一个中年人上来热情握手,说看我上网半小时,感觉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强烈要求我再留几分钟,教他上网。从这个角度看,网游用户恐怕比统计数字要大得多。因为挤在类似的黑网吧的上千万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网游玩家,但轻易不会在调查者面前承认自己网游玩家的身份。



网游这东西,我一直无缘深入,或者说有幸没有沉溺。但也从来没远离过玩网游的人群。在《网络创世纪》的年代,网游还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传说。到了《传奇》、《天上碑》,《魔力宝贝》的年头,忽然发现网游已经在一两年内进入了身边许多人的生活。从2001年开始,我就经常要到网吧去把玩游戏废寝忘食的同学拖回来,免得他们虚脱而死,或是错过最后一次补考。被拖回来的同学,往往很不情愿,嘴里还念叨着我已经全服(务器),排名前10了云云。毕业那年,刚找到工作,就有还没就业的同学来投。自己也是刚从别的同学那里混吃混喝过来的,自然盛情款待;要借盘缠?也没问题,都是哥们,说啥借啊…….然后同学颇不好意思——借了盘缠,能否再借点钱,上上网?挂挂俺的网游账号?这个……当然也不好驳兄弟面子。只是不免嘀咕,都说饱暖思淫欲,这生计没有着落的时候,怎么还这么惦记网游捏?



这样的人,在网游时代不算什么突出的例子。随便一翻报纸或网站新闻,倾家荡产玩网游,为玩网游抛家舍业,网游少年犯罪的案例都足以淹没你的眼球。或是连篇累牍的大块文章,声讨网游危害。从我身边的现实来看,这些文章渲染的网游上瘾程度倒不算夸张。但是,尽管我不玩网游,尽管我因此不是非常理解网游,但我始终不像这些上一代的媒体人那样,认定网游是个罪恶之源。因为在网游人群迅速膨胀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同事、朋友、亲戚,甚至许多在单机游戏时代从不沾电脑的人也纷纷下水。他们都是我熟悉的普通人,也是支撑这个社会运转的普通人。所以我绝不会像危言耸听的文章一样,先定义这玩意是电子鸦片,然后一切分析都只是在寻找鸦片的罪证。刚看了一个调查,在2009年,不算每天种菜,挖菜的网民;不算上班时偷偷切换页面,经营自己庄园或城堡的网页游戏用户;不算下班后呼朋唤友,和几十个网友打对战游戏的玩家。单是魔兽世界这种大型网游,这种需要点卡、练级、买装备的网游,就有7000万用户。另一个调查,结论是1.6亿网民的55%玩网游。也是七八千万之数,两者基本吻合。除了不一定配合调查的中小学生之外,这应该基本反映了网游玩家的规模。



7000万玩家是个啥概念?中国从15岁到55岁之间的人口,差不多也就是7亿。所有可能玩网游的人,已经有差不多10%下水了,要是把网页游戏、QQ游戏这种东西都算上,15%或20%也不奇怪。要是网游是鸦片的话,中国就该有几千万,至少数百万因网游而形成的废人。林则徐说鸦片泛滥之后:“中国将无可御敌之兵,也无可以充饷之银”,网游的后果貌似没有那么狠。当然,说网游是鸦片,这个比喻倒也不是空头帽子,最起码抓住了网游的2个特征。一是影响生活,二是上瘾,放不下。其实这两个特征根本就是一个问题——放不下,所以占用时间,进而影响生活。但这也要看你怎么对比。关于这个问题,我读大学的四年是个很好的考察样本。



1998年的第一学期,能在每个宿舍装电话的大学还是凤毛麟角,我们5个人凑钱租了一台586就足以傲视整个新生院。等到快毕业的02年,随便走进哪个宿舍,起码能发现2台以上的电脑,而且必定有一台是挂在网上的。(现在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中产家庭大学生的标配,比起02年又是另一个时代了)。网游乃至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就是我读书那几年,我的大学见闻可以视为一个大型的社会试验剖面,用来考察网游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虽然那四年的电脑平均普及水平远不如今天,但同届同学因为玩游戏而不能按时毕业,甚至直接退学的已经屡见不鲜,要说没有游戏影响生活的案例那是瞎扯。不过,虽然我是一个单机游戏爱好者,还是得承认现实——起码有一半责任得由非网络游戏背起来。我亲眼见过有人宁可坐着打游戏也不去考四级,玩的游戏不过是三国英杰传——1995年出的单机战略rpg。网游耽误事的当然也很多。毕业前夕,有人头天晚上熬夜上网练级,上午参加毕业大补考,下午就给家里打电话,说导师器重,要留校服务一年。这样的兄弟颇为不少。但问题在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中国大学这种严进宽出的地方,想不毕业还是很不容易的,最起码大四一年的网游生涯还不够。回头看一下因为玩网游而没毕业的人群,可以发现,其实在没网游,甚至没电脑游戏的年头,这些人也没打算认真的去读学分。有几个兄弟,从大一开始,学分绩点就始终在退学的边缘,若非形势政策课、体育课的学分可以跪求老师开恩,好多兄弟根本就读不到大四的。有网游之后,这个既无近虑,也不关心远忧的人群当然是第一批资深玩家,但在没有网游的年代,他们也没闲着。泡吧、泡妞、泡游泳池、旅游、溜冰、发呆、睡懒觉、去教堂装小资,打牌想打发翘课省出来的时间还不容易?说实话,没有网游的话,我也不看好这些兄弟的学位证。网游这种廉价消费,最起码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三角债,在大学里或许还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我同班就有一位奇人,也是当年本市的高考状元。大一开学聚餐后,就难得见到这位昼伏夜出的老兄。白天别人上课,他睡觉,晚上熄灯他起床。如果你凑巧半夜热的睡不着,去水房冲凉,可以看到他把椅子放在洗手台上,高坐在整条楼道唯一的电灯下面,身边一堆劣质武侠小说。“高中时没来得及看”,这是他的解释。如果哪天他白天不睡觉,那么一定在和清闲专业的人打篮球。这样的日子肯定过不长久,尤其是在我们这种一学期必修课就40学分的新合并专业,于是很快他就到了退学的边缘。父母一咬牙来校陪读都没改变这种趋势,没等大一读完,我再也无缘和这老兄同窗。听说他回去重新高考,去了北师大,现在我很好奇他在网游时代如何消遣。但不管咋说,在我们同学聚会,感慨人生不能太颓废时,这位仁兄和因网游荒废的人总是一起被提到。



毕业后,在家啃老打网游的我见过,也近距离接触过。但绝大部分玩家,包括那位借钱买点卡的兄弟,还是很积极地做一条找工作的狗。而且,在我熟悉的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无出路在家啃老,所以才沉浸网游打发时间的,这个因果关系颇可讨论。网游破坏家庭,这个在我认识的人群里也有,无非就是一方下班后在电脑面前枯坐,不理家务不带孩子,不和家人交流,日久天长引发离婚。至于偷菜引发夫妻打架,网上虚拟婚恋影响感情,这已经是地方报纸社会版最常见的一类小标题。但从我这20年的见闻来说,貌似也没有比当年因一方酗酒、爱打麻将、爱跳舞引发的矛盾更多。在我的记忆里,爱管闲事的老妈经常急匆匆披上外套,在夜色里出门,去这样的家庭劝架。当然,现在离婚率的确上升了,不过这或许应该归结于当年的大杂院里有太多像我母亲这样的人,现在的邻居只会坐视隔壁打的天翻地覆。



网游最大的罪状,貌似是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即玩游戏上瘾,没钱之后就去小偷小摸,抢劫抢夺,甚至伤及亲人;或是网游引发矛盾,虚拟pk变成真人斗殴。这样的新闻最有震撼力,最能驱使家长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戒网瘾学校去。不过,无论是家长,还是写这些新闻的记者,估计都没见过单机游戏时期、乃至游戏厅时期玩游戏的少年真人pk的场面。也不会去对比网游出现前后青少年犯罪的比率。其实,在我这个80年代度过童年,90年代初经历少年时期的人看来,现在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很让人无语,除了网游之外没有啥廉价又安全的娱乐方式。比如说,由于治安和交通安全问题,现在估计没有多少城市家长敢于让七八岁的小孩子随便离开自己的视线去玩,社会结构和居住方式,也很难让孩子们频繁到别人家里作客。于是小孩子空闲时,总是和成年人在一起娱乐,而不是和同龄人交往,真是闷死个人。等到孩子长到十几岁,倒是可以偶尔独自出去玩了,但少年们能去哪里呢?模型贵的要死,球场上见不到他们,何况房产商也没留下多少公共体育场。要是几十个孩子拉帮结伙,翻山越岭,到郊区山野整日不归——就像我们当年的周末那样。估计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要报警。这样的少年,在城市街区之间,能找到的正经乐子应该比流浪猫还要少,不打网游还能干啥?何况现在家长越来越忙,留守儿童、少年越来越多;真正能提供少年娱乐空间的社区越来越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区居民越来越多。 青少年犯罪率在这个条件下能保持基本稳定,其实网络游戏是有正面作用的。



从县城来看,10年前染着头发,在街头无所事事,随时准备滋事取乐,从少先队时代就准备为更深一层的准犯罪团伙当预备队的少年们,现在对应的就是在网吧里鏖战网游的小黑脑袋。根据司法部的数据,90年代以来,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成降到4成左右。04年大规模清理网吧,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2006年网吧回潮,连锁网吧大肆扩张,网游玩家指数化增长,同期犯罪率又迅速回落,降至43.5%,为近年来最大降幅。2007年继续下降,为42.2%。基本上,网吧的普及,尤其是网游的普及程度,和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是一致的。如果考察18-25岁,随着网络长大的这一代青年犯罪率,相关性还要明显。自1999年以来,全部犯罪的高峰年龄由原来的18-25岁年龄段向后推移至26-35岁年龄段,即犯罪高峰年龄避开了玩网游的高峰年龄。如果没有更合适的解释,这只能认定为网游减少了犯罪,这可能是一个让人很尴尬的社会学结论。



再回头说精神鸦片问题。其实,如果一定要指责网游是鸦片,那历史上倒也有类比的东西。在鸦片战争之后不久,随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越来越动荡,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意能让原本耕读传家的大户家道中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户人家,为了避免子弟嫖赌败家,往往会给庶出的子弟主动塞上一点鸦片,供这些有钱有闲,却又不需要执掌家业的后辈打发时间——那时的鸦片还不是后来的精炼毒品,毒性和上瘾性也就比香烟大一两个数量级。免得他们嫖赌败家,有辱家门。即现在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先三番五次制止子女去网吧;发现后果更坏之后,主动在家里买电脑,连网络。这样起码知道他们如何打发课余时间,能知道他们放学后在哪里,免得天天在外地为他们担心。



从调查数字来看,网游对玩家的吸引是很厉害的,凡是大型网游的稳定用户,平均每日投入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几千万用户,不算付出的网费、时间、电费和电脑购置费用。单是付给游戏公司买点卡,买装备的钱,每年已有三四百亿之多,惊人的是这个数字还在每年5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按照偏保守的统计方式,网游市场零售额284亿,等于文学出版物、音乐、电影三大行业之和。即便如此,网游直接的负面作用还是比其他青少年容易接触的上瘾品(如吸烟、酗酒、软性毒品)要小不少,价格则比其他的集体娱乐(租用球场、旅游)更低,所以一家独大,最后不得不为整个社会的青少年问题负责。这样,问题就归结到了一点:玩家们从网游里得到了什么?为什么玩家们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大部分不熟悉电脑游戏的人,比如那些戒网中心的教授和送孩子去戒网中心的家长们,都是望文生义的理解“网络游戏”这个词。即把网络游戏理解成打猎、拳击、飙车、街舞一类追求刺激的游戏。在他们的设想下,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先被游戏气氛勾引出了“暴力倾向”,然后拼命的在游戏中砍杀,拼命的点鼠标拍键盘踹机箱,好打倒对手或是抢到难得的宝物,为此洋洋自得,觉得得到满足。然后还会把这种“暴力倾向”带到现实中,造成暴力犯罪。比如说这样的描述就很常见:“…….青少年长期玩枪战、飞车、砍杀、爆破等游戏,在游戏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勾心斗角,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识,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这说明上一代人对游戏的认识还停留在街机游戏厅台球案子的年代,不能指望他们对网络游戏盛行这个现象有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为什么玩网游,还是要问玩家自己。



用“为什么玩网游?”,“为什么喜欢魔兽世界”之类的关键词随手一搜,可以在网上找到无数玩家的自述。这里随手选几个典型的:
“……首先是人物美型,风景也不错……一个人想逛哪就逛那,即使做错了什么也不会有人说你。我喜欢采集,我常幻想,假如我穿越回古代,我希望当个江湖神医,喜欢网络游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像电视剧是有结局的,只要你还在,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我喜欢未知,所以我选择网络而不是单机。至于故事,你可以当你碰到的每一个角色都在上演一部戏,而且这戏你并不知道结局。”



“WOW有一个完美的而且庞大的剧情。每一个BOSS甚至是每一个NPC都有着他自己的一个独立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爱与家庭那个感人的故事,有多少人还记得幽暗里面的那个卖蟑螂的NPC。还记得第一次下MC在查攻略的时候看到这个FB的故事。奈法利安问什么会统治黑石塔,他与黑龙的关系。这一切都让我迷恋WOW这个游戏,感觉自己想是在融入到这个剧情里面。

“……就如同许多人说的一样:魔兽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因为它的故事,因为它的内涵,因为它的种种种种……
很多人都说魔兽是暴雪疯狂创造的一个世界。但是若不是不断的有更多的人喜欢魔兽,为魔兽迷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魔兽有怎么能称为虚拟社会?……”



网友的自述与我周围的玩家的说法基本一致。网游首先不是一个提供刺激的游戏,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它不像单机游戏那样有一个确定的目标,而是一个任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空间。一个好的网络游戏,不光有怪兽,有英雄,有宝物,还得有广阔的原野、秀丽的山川、幽静的山谷、伟大的城市和壮美的落日。你在游戏中,可以追求确定的目标,如完成某个任务,获得某个道具,赢得某场比赛。也可以徜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游山玩水,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路人聊聊奇闻异事。现实社会的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都能从游戏里找到对应物。另外,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其次这个世界里活动的各种角色却是真实的人,有人的喜怒哀乐和感情。你可以和一群真实的人一起去远征,一起去寻宝,一起御敌,或者干脆一起周游天下、笑傲江湖。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信任,彼此欣赏,产生感情和依赖感,甚至彼此仇恨。这样一个世界才能让人投入,让人痴迷,而不是在熟悉之后顿生厌倦。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如果没有时间去试玩,没有时间去调查网游用户,最起码应该去相关游戏的玩家bbs看看帖子,看看玩家在游戏里投入了多少感情,和其他玩家建立了多么牢固的联系。



当然,这并不是网游的全部,也不是所有网游都严格的符合这个特征。绝大多数网游都会有杀戮、pk等虚拟暴力的存在,虽然未必比每天电视里的垃圾战争片、犯罪片更多。甚至有不少网游根本就是战争模拟,或是让你烧钱来满足几分钟好胜心的虚拟群殴。但差不多10年走下来,随着网游市场的成熟化,市场分配已经无可争议的说明了什么样的网游最受欢迎。大型网游的胜利者是扎扎实实构造一个世界的魔兽,小型网游的胜利者是让你抽一点时间就能构造一个温馨小环境,和朋友开个玩笑的QQ游戏(偷菜)。戒网专家想象中的网游,或者说他们赢利所需要构造的那种网游形象,已经被用户踢出局了。其实单机游戏也一样。史上销量最大的pc平台游戏,直截了当的就叫《模拟人生》—— 一个在全球房地产时代,往往被玩成《模拟盖房》的游戏。而且这个《模拟人生》也在向网络版发展。



虚拟世界模拟现实世界,所以给玩家亲切感,但成功的虚拟世界又不能简单的制造现实世界的翻版,因为那样的话,玩家直接留在现实世界就好,又何必花钱来这个山寨版的残酷现实?有句烂俗的话,几乎所有的导演和作者都可以用,好回击那些从真实性角度来指责的观众(读者)——“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网游上,这句话同样适用,或者说更适用。因为电影可以靠描绘一个观众觉得难过的真实故事来赚钱,比如悲剧或纪录片;网游却必须构造一个玩家喜欢,因喜欢而打算长久“居住”的世界。因此,网游在模仿现实世界的同时,会有意的忽略很多现实世界从不缺席的东西。比如说,网游里没有需要人费力清扫的垃圾,没有雨后无法通过的泥泞,没有被汗水和油污弄的一团糟的衣服,也没有使人容颜不再的衰老,于是玩家可以随时以最潇洒或者最惊世骇俗的外貌出现在别人面前。而玩家的身份要比容貌更惊人,因为在忽略许多东西的同时,特殊职业,比如游侠、骑士、游吟诗人,占人口的比例被大大夸张了。比方说欧洲中世纪的顶峰人口差不多是七千万,和中国网游玩家数量差不多。其中最多有七万名骑士,其中三分之一是只在领地附近打转的土包子文盲小地主,还有三分之一穷的只剩一根长矛和一套盔甲,是随时准备在强盗和雇佣兵之间切换的准流氓。但任何一个西欧骑士文化背景的网游,都绝不可能尊重史实——让千分之一的玩家当骑士,万分之一的玩家当贵族,剩下的玩家当农奴。类似的,玄幻背景的网游遍地都是法师和神仙,多到封神榜需要比50卷百科全书还厚,就是没人当被忽悠的信徒;武侠背景的网游,侠客多如狗,高手遍地走,唯缺种地的农民来养活他们。没人想在网游里还和现实一样,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小角色。能封侯成仙最好,如果不能,起码也要当个潇洒的旅行家或是艺术家——现实中的上层中产阶级。



网游又要修改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又要模拟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于是只好用npc(Non-Player-Controlled Character)来进行妥协。这些虚拟角色看起来和玩家角色差不多,也和玩家进行平等的交易、战斗和谈话,其实操纵他们行动的是一段程序,一段和现实中的玩家一样,能忍受疲劳、无聊和领导讲话的程序。有了这样的人(或其他拟人生物)当农夫、店伙计和随从,本来会因为上层建筑太庞大而崩溃的网游社会又恢复了平衡。许多玩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不少从npc角度进行调侃的戏谑文字,描写npc的无聊人生和悲剧的结局。其实呢,这并不是网游文学,而是现实主义的感慨,感慨的是自己的真实人生。



前面说了很多网游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由网游独享。比如说,没有垃圾,衣服永远不会脏的地方,不只是网游空间,还有更早兴起的动漫世界。侠客们一掷万金,门派收徒过万,却不用考虑农民是否养得起他们的社会,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写的。对于这种既模拟现实和又修正现实,好让人们留恋的虚拟世界。现在有个新词很准确的描述:“镜像生活”。当然,这个“镜”是魔镜,或者说是哈哈镜。该放大的放大,该缩小的缩小,200斤的胖子也能照出魔鬼身材。镜面的两侧各有一套生活。



镜像生活的两侧是平等的,或许对于它的拥有者来说,虚拟的那一面更重要一些。这不仅仅是说网游,其他镜像生活的拥有者也一样。比如说动漫爱好者,已经远远超出了“爱看动画片,经常买漫画”这个层次。有个影响极大的杂志叫《二次元狂热》,充分表现了动漫爱好者的精神生活,外人略读一下也会被这个新兴的文化产品震撼一下。所谓二次元,就是动漫爱好者对动画、漫画所构造的虚拟世界的统称。后来还从动漫扩展到动漫相关的音乐和游戏。不过游戏一般限于非pc平台的二维日系游戏。因为这些虚拟世界和爱好者的接口都是二维的表现方式,所以依日文方式称为“二次元”,用来和真实的三维世界相对应。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从最早的《阿拉蕾》、《机器猫》到少年时代的《七龙珠》、《太空堡垒》、《城市猎人》再到今天的凉宫春日、鲁鲁修,动漫文化从纯粹的儿童娱乐发展到各年龄段各取所需,从生活短片变成包含电影、电视、游戏、模型、漫画、演唱会在内的全方位艺术形式。



虽然没有像网游那样准确的统计,但从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来看,中国的资深动漫迷至少有千万之数,沉迷程度则绝不输网游。每年别的不说,光是各种渠道卖出的动漫角色模型、手办(小批量生产的精细树脂人偶),每年足有二十多亿的销售额,而且连年增长。在像样的动漫均来自海外的情况下,硬凑起来的中国动漫展居然有百万人次的人流。前些时候有个日本动漫迷要求日本立法,允许人和“二次元异性”即游戏角色结婚,并征集同好签名。结果中国各bbs也是一片跟风投票,无数的宅男表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每逢假日,在QQ群里常见召集cosplay(角色扮演)聚会的消息。各色人等脱下平时的西装T恤,换上重金制作的动漫角色服装,找个大房间进入动漫世界。礼节、语言、甚至思考方式都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一夜狂欢。长篇连载作品里若是哪一集画死了一个广受欢迎的角色,(商业压力下,很少有这等事),拥趸们可以如丧考妣,乃至戴孝出门。平时在网上,同一个漫画的爱好者可能因为喜欢不同的角色而恶语相向,进而要求见面决一胜负。作为纯虚拟形象的初音(纯虚拟动画歌手形象,一个女性音乐软件的广告形象)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开演唱会,一票难求,虚拟追星族们只能守在网上看直播。在广大动漫迷的推动下,日语词汇继清末民国时期之后,再次大举入侵汉语并逐渐主流化。诸如“对决”、“攻略”、“ 达人”等词。更有许多连中国32省市都列举不全的年轻人,因为动漫、游戏的缘故,对日本(尤其是战国和维新时期日本)的历史、地理、文化如数家珍。日本19世纪一个带百十号人的步兵连长,在这个群体中要比解放军统兵十万的大将还要出名。这一类现实,估计整天琢磨怎么抵制网游的家长们完全不了解,至于代表其他小众文化的“镜像生活”或者说虚拟生活,比如影视同人、飙车族、音响发烧族,直至火车党、公交党,那肯定更在这些家长和记者的理解能力之外了。毕竟在满大街都是的网吧里打探一番永远是最方便的采访方式,我不指望跑街记者和凭着臆测做专题的编辑能真实描写网游之外的虚拟生活,除非他们亲身参与。所以网游替大部分同类文化现象抵挡了大部分的舆论火力,掩盖了更大的“镜像生活”人群。



任何一个“镜像生活”要想被人接受,就必须具备前面说的那两个特点,既要和生活相似,又要相对现实取长补短。网游或动漫公司的广告词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XX网游:“枯燥无味的单调画面将不复存在了,游戏将引入时间概念…….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白天黑夜交替进行。玩家将在游戏像日常生活一样体会到日出和日落。在游戏中,站在山头或海边欣赏着日出和日落别有一番滋味”或是“正式不删档封测盛世开启…….30级以后的玩家升级经验将大幅降低,玩家做任务、打怪升级将更加容易” 。而绝大多数动漫人物,头身比(即人物身高和头长的比例)要么是1:8、1:9,要么是1:3、1:5,总之少见正常人的1:7。为的是用修长的身材提高性吸引力,或者用类似儿童的身材来夸大主角的可爱。这都是商业公司在分析玩家心理后提出的卖点。然而,虚拟生活终究是虚拟的,即使是最忠实的玩家,也不会认为虚拟生活真的超越了现实生活。大部分津津乐道于游戏里3d模型和山水景色的人,一般来说很久没看过真正的星空了;上次见到地平线上的落日,没准还是是去年回访客户的途中在火车上看到的。如果真的有机会让她和他们选择,是在游戏里的3d模型下看“壮丽”的日出日落,还是真的到海边去度假。他一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泡海水澡。只是这样的选择机会实在太少,所以他才会到“镜像生活”里去忘情山水。表面上看,大好河山,没被圈起来收费的颇有不少,可以随意观赏,但要是把请假一周的综合成本,如扣工资、耽误提升、领导发火等问题都算上,再加上车票机票…….还是在电脑屏幕上看3d模型好了。类似的,虚拟婚恋肯定比不上现实中的爱情——如果有的话;虚拟的升级、战斗胜利也绝不会比现实中的事业成功更令人振奋;极品装备和限量版手办再好,拿到手的快感也比不上500万的福彩中奖号码。大家选择“镜像生活”,不是因为它比现实中的对应物更值得向往,而是因为现实的美好与自己无缘,所以才在廉价的“镜像生活”中寻找梦想。尽管报纸上总是在批判网游浪费金钱,逼人犯罪,但实际上,考虑到网游等“镜像生活”提供的综合心理安慰,网游应该是现在最廉价的娱乐方式。我们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但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所以我们才转向“镜像生活” ,转向虚拟空间。“镜像生活”背后,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北极熊不会觉得冰原是个寒冷的地方,热带鱼也不会因为水温而大汗淋漓(如果看得到出汗的话),即生物应该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否则就要被更适应环境的生物淘汰。在《1984》这部神奇的小说中,主角温斯顿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因为生活艰苦、污秽肮脏、物质匮乏而感到不快……这岂不是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事物的天然规律?除非你有一种古老的回忆,记得以前事情不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要觉得这是不可忍受的呢……”。现在,“镜像生活”的盛行也有同样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如此不满现实生活?为什么梦想被现实生活推到1280*1024的屏幕上?这个高于现实社会的梦想,这个普遍存在于年轻人之中的梦想从何而来?



答案貌似很简单,因为怀旧的“宅男”们,基本上就是玩网游、迷动漫的同一批人。怀旧心理或许说明我们在拿过去的美好生活和现在做对比,感叹今不如昔。但实际上,把看怀旧视频感动到流泪的兄弟请过来,问他是否愿意回到他怀念的时代?比如70年代、80年代?等他擦干眼泪,严肃思考这个问题后,多半是情愿留在这个貌似无聊的现代世界。无论如何,合租的房子也许谈不上宽敞,但肯定优于当年的筒子楼;流水线上生产的鸡肉可能味道寡淡,快速催熟的大棚蔬菜可能缺乏清香,但能天天吃到总比当年几个星期能大吃一顿荤腥,整个冬天啃大白菜要好。现在的工资还了房贷之后所剩不多,但足够买到当年100倍的零食。就连被视为逃避生活的游戏、动漫,拿到20年前,也是万人追捧的神物。这其中当然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即我们不是拿着过去的“黄金时代”来逃避现实的。我们怀旧时想念的生活,其实也和网游一样,是对真实回忆取长补短的结果,同样是一个“镜像生活”。社会压力太大,所以我们在心理上未老先衰。



东风吹醒英雄梦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朱元璋
用一个实际上未曾存在的东西来批判现实社会,这其实不是21世纪中国的专利,而是一种古今中外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罢,都在尘世之外立了个天堂,在尘世中立了个道德标准。不管这个天堂是真的假的,是在头顶上还是在地球另一边,也不管牧师们自己真是道德标杆还是男盗女娼,总之人类社会缺不了这么一个天堂和一个明显高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没有那么牢固的一神教传统,但儒家同样制造了一个虚幻的天堂——上古三王之治,和一套同样高于日常生活的君臣父子制度。咱们今天当然不信这一套,其实不光我们不信,古代人也很清楚: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神职人员自己,都没有严格的用这套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才有忏悔室之类的场所提供罪恶之后的心理安慰。西方的教会发赎罪券,中国恶霸发财之后印佛经,拣字纸,都说明了道德和现实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到底有啥用呢?就为了让别人说一句伪君子?或者像那个著名的笑话:在从不准时运行的铁路线上,列车时刻表的唯一功能是让你知道到底晚点了多少小时?这么没用的东西还没被社会淘汰掉?



其实道德还是有用的。因为任何社会的潜规则都是弱肉强食,政治、军事、经济领域无不如此。“人心惟危”的说法也不是这个时代才有,还真就是上古三王之治(《尚书·大禹漠》)的时候传下来的。尔虞我诈是各个行业的通例,纯洁的人要不乖乖地到最底层被人剥削,要不就逐渐淘汰出局。结果就是大伙在各个行业里比拼道德下限,然后成功之后再把当年那些肮脏事情掩盖掉,或者干脆说“成大事者不计小节”。按照这个规律,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集团的道德水平总是在不断降低的,不断突破下限,直至彻底的丛林社会,谁也不相信谁。这样的社会在理论上当然也能运行,而且还可能是某些自由主义者的理想社会。所谓“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共同进步”,正是原教旨市场经济信徒的最终梦想。但实际上,这样的社会没法存在,因为交易成本太高。只要自己做过生意就该知道,任何合同,条款上显示的是互不信任,但实际签订和运行的基础必须是一定程度的信任。要确保必需的信任,光靠利益上的互相牵制是不够的,至少成本太高。比如说,你上街买个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很正常。可在完全没有道德约束的社会里,你会怀疑货是假货,店主会怀疑钱是假钱。于是你必须当场拆包装验货,老板必须当场拿出验钞机防假钞。要是货没什么办法当场验定,而钱又不是有明确水印的人民币,而是可能用包铅等方式来造假的银锭,这生意就没法作。就算双方捏着鼻子成交,还要看时间地点。比如说晚上就不行,都怕对方掏出凶器直接打劫。再进一步,因为互不信任,大点的生意没有担保不行,但道德下限的消失让大家根本找不到保人。于是,每次交易,各方都只能带上大队打手,现钱现货,概不赊欠。用得起私人军队的豪商要担心军队反水,用不起的干脆破产……除了扼杀交易外,信用下降还扼杀信贷,于是资金使用效率也下跌到近乎停滞,这一点也足以干掉大部分企业。还有,任何多方合作都意味着复杂的谈判和更复杂的利益分配方式,等到互相敌视的几方最终构建出一个超级臃肿的合作体系时,商业机会多半已经过去了。交易成本提高导致交易量下降,物资流动困难,最后带来大萧条和市场的消失。这是最坏的一种经济模式。



不止经济上如此,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也是一样。在一个病人家属和医生完全没有相互信任的社会里,医生没有办法证明医疗决策对病人的善意,所以肯定更倾向于使用保守疗法来规避责任,即使略微冒险的疗法更有利于病人也不例外。极端一点,由于互不信任,任何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或合作都必须取消,因为弱势一方无法相信对方没有玩花招。比如说老太太在市场上看见没有虫子洞的青菜不敢买,怕施过超量农药;逛街看到街头有赠品不敢拿,怕是有陷阱,这都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实例。这样的趋势必然带来社会衰退,社会衰退又会加剧犯罪和欺骗,互不信任进一步加深,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崩溃——没有道德下限的社会又消失了一个。所以说,只有一定道德下限支持的社会才能维持生存和运转。我们能看到的社会,必然有宗教这一类的东西来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



老祖宗讲得好,“求法乎上,得乎其中,求法乎中,得乎其下”。你要是打算让道德水平保持在一定标准之上,倡导的道德水平就不能在标准附近打转,必须明显的高一些。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作为最高标准和最高奖赏的天堂,同时也有古兰经、十诫这种可操作性更强的一般标准。即使这个一般标准依然明显是偏高要求,即使神职人员被人称为伪道学或伪善,宗教或类似宗教的东西在农业社会还是很有效。以怪力乱神的恐吓和普渡众生的教义为基础,伊斯兰教社会和欧洲基督教社会在过去的1000年中先后构建了世界商业网。中国也靠自己的道德体系维系了两千年的繁荣和大体上的统一,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有全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



但这一套到工业社会渐渐玩不转了。因为工业时代破除一切迷信,你说什么天堂、地狱之类的,只要你敢说它们在哪,就有人拿着望远镜举头望明月或是低头挖地钻井去验证——验证结果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工业社会用大生产、大城市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解散了基层社区。大部分人口不再从生到死都对着同一拨人,看着同一个牧师或者族长。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精神领袖的信任需要时间来建立,在一个不稳定的社区里,大部分人对任何长老或者阿訇的说教都没有信任感。所以宗教的势力越来越小。在中国,传统农村士绅的道德说教能力也逐渐减弱,士绅自己也逐渐堕落,向工业城市迁移。最后“有土皆豪,无绅不劣”,成为必须武力铲除的一个阶级。农业社会的道德约束能力到这时就算丢的差不多了,最起码在已经工业化的地区完全可以忽略。



旧规矩不管用,一个社会离不开道德约束,工业时代交易频繁、物资流动迅速,人员流动性大,更需要社会具备一定的道德底线,于是必须有东西来替代宗教,负责向大多数人进行道德说教。不管这个东西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还是无意中担负这个任务的,总之得有这么个玩意,否则社会就会在一片混乱中解体。工业社会到现在已经出现了2个世纪,除了前苏联外,还没有哪个工业社会有内部消亡的先例。所以必然有什么东西取代了宗教、宗族等旧权威,不管这个东西专门设计的还是误打误撞凑上来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道德下限不断下跌,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断淘汰道德标准太高者出局。所以,能担负保持道德水平任务的机构,必须有一个反淘汰机制,或至少是非淘汰性机制。这个机构必须不断提倡道德和偏高调的理想主义,即便是伪善也自有它的意义——假的比没的好,伪善是邪恶向道德表达的最高敬意。



最终担负这个任务的是新兴的新式学校,覆盖面是新出现的工业人口。在国家开始介入平民教育后,大部分人口都被纳入公立学校。主观上,学校是用来教会劳动力识字的地方,教会他们学习一些基本技术,好充当基本工业劳动力的地方。但客观上呢,公立学校普及化之后,不会因为一个人竞争失败就淘汰他,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这种地方不会立刻淘汰那些太纯洁或者说太傻的学生,甚至不会让他们边缘化。在教会和儒家清流靠边站之后,在大众教育体系之外再找不到类似的结构。所以公立学校成了维系道德的大本营,校园文化,就是现在怀旧风潮里温馨无限的那个校园文化,担负上了引领世界的重任。这听起来很荒谬,因为这个文化显得太幼稚了,但这种天真幼稚其实意味着超出世界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和大众教育的普及性结合,正是它能引领世界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出现的新式校园文化并没有多少历史渊源,在西欧大概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形成的标志是大学成为革命策源地而不仅仅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在中国或者说华人世界,校园文化的历史不过几十年,标志性事件是金庸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金庸小说也是一个貌似怀旧的东西。从表面上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几百个真实历史人物在小说中出场,算是典型的历史小说。但细究起来,那显然是个修正过的古代社会,在那个世界里,蒙古大汗死于襄阳而不是钓鱼城,清朝征俄统帅是韦小宝,金庸自己的旁系祖先也从明史案的告密者变成了干干净净的同情者。但这些伪造的历史均不影响金庸小说的销量,因为读者阅读的重点并不在此。除了觉得整体上的历史背景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气氛外,没有人去追究作品的细节。笑傲江湖没朝没代,也不影响作者的阅读兴致。真正的原因是:金庸小说在他自己和读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抓住了读者在校园文化和现实社会中矛盾的心理。所以因时而兴,成为20世纪的名著系列。



金庸的主角可能从任何地方出现,令狐冲来自华山绝顶,张无忌生长在北极火山岛,段誉拥有皇家宫殿,郭靖只知道蒙古草原。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正式进入江湖之前,一定拥有一个宁静、简单、却又能学一身本领的环境。一般来说,这个环境的物质生活不一定太好,但绝对安全、温情。主角在这个环境里不光要学文学武,还会确立贯穿一生的基本善恶观。这个环境里不一定有他的初恋,但至少可以确定他对爱情的看法。比如说韦小宝的妓院和虚竹的少林寺。这个生活环境还往往是个门派,有明确的师徒传承,有同学(师兄师弟小师妹)和教材(紫霞秘笈?)。等到主角或同学学到一定程度,现在的师傅无法让他们再提高,一般就有新情节出来,让他们改投更高的门派。凡是在义务教育体制下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描写的是什么。60年代就基本完成的金庸作品,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大陆成为平民读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等中学教育的普及来提供读者群。等到21世纪,70后作家开始写书的时候也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像江南等人的《此间的少年》、《我的射雕时代》,就完全是把金庸的人物放到了现代的校园环境里描写。结果场景转换没有任何唐突之感,读者可以感觉到这些人物似乎本来就该生在当代的校园,拥有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环境。于是类似的书籍大受欢迎,连狗尾续貂的仿写也能赚到不少银子。



这说明金庸描写的那个世界完全不是古代社会。一本人物出自金庸各个长篇的小说能命名为《此间的少年》,这很说明问题。因为“少年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现代产物,在中国甚至得说是当代产物。古代人几乎都是从童年一步到成人的。即从童年那种既不承担经济责任也不承担社会责任的状态,一步就进入被人视为完全成人的阶段。那时婚龄早,十三四岁娶亲生子的情况常见,就是和这种文化的一种互动。而究其根源,是因为那时大部分人都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或手工劳动,不经长期的标准化训练即可融入主流经济生活;同时平均寿命低,必须有更快生命节奏。90年代初,我到一个纯农业经济的偏僻山村读小学,发现大部分6年级同学都在平静地讨论毕业后的去向。比如说到县城批点小商品去某几个村贩卖,或是学个木匠活,再就是安心回家种玉米,先在同学里号下一个媳妇,叫长辈去说媒是正经………我这个旁听者却一心只考虑能否和初中新同学玩到一起,十年后方觉得当年的谈话令人不寒而栗。这反映的就是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思考方式的不同。我拥有可预期的少年时代,我的许多农村同学还没有。在农业社会,上层社会的子弟固然不必十几岁就去种地,但在成年之前,生活环境基本都是在宗族内部,读书也多在族学。等到真正迈出家门那天,也是立刻被人视为成年人,毫无过渡。所以现代人怀旧,大多指向故乡,而故乡的含义又多半是自己读中小学的地方,口音的源头往往是小学语文老师和同学。古代世家子弟则喜欢说籍贯,因为生长环境是家族,即使家族从本籍迁出来很久,子弟们也是一口原籍方言。金庸小说的主角们,生活环境显然更接近现代的中学生。



金庸的主角们有出师的那一天,带着一身看似不错的功夫和单纯的心走向社会,或者说江湖,去迎接自己的第一场招聘会,当然那个时候叫武林大会或者门派比武之类的名字。这样的主角会遇到什么呢?其实读者大多有类似经历,也读过金庸全集,都知道下一步就是江湖险恶,主角四处碰壁,才知道理想中那个侠义江湖和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过了一关又一关,更艰难的风浪在前面等着主角呢,主角只能摸索前行,每晚休息的时候往往怀念当年安静学艺的日子。这是毕业生吃过散伙饭之后的必经之路,每年7月都要在所有的城市上演。



不光会变,当初一同学艺的兄弟姐妹乃至恋人也会变,结义兄弟可能想要你命(杨康),初恋情人可能移情(岳灵珊),多年的旧交可能骗人(周芷若),新碰到的美女更未必可信(朱九真),就连师徒关系也难免你死我活(谢逊)。更别说《连城诀》里那种亲朋好友一齐背叛,斗个你死我活的压抑场面了。其实,寻常路人都很难产生那么大的仇恨,何况是当年兄弟,只是江湖里诱惑太多,压力太多,人没法不改变。最老套的武侠电影会告诉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回头是不可能的,只能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往前走。主角也必须一点点改变自己去适应江湖,学本领,学自保,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修正,就连最老实的郭靖,也没法退出来,往草原上一跑了之。过去的日子,还是留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怀念吧。



小说永远照顾主角,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主角光环不会破,管你蛤蟆功、九阴真经还是乾坤大挪移,在主角的运气前永远是功亏一篑。这也不能怪金庸,人家是商业写作,连载要读者追捧的,和现在的起点作家也没什么区别,要是第二章就合情合理地把主角写死了,谁给稿费?所以主角总能克服重重困难,逢凶化吉。碰到投缘的成名高手(洪七公)固然能学本事,若是所遇非人(血刀老祖、丁典、言达平),依然能够让功夫再上一层楼。好似在公司里被人倾轧辞职,下楼时却被幕后老板赏识,立获总经理之位,咱们都知道是扯谈。更别说跳崖不死,被剧毒侵袭却从此百毒不侵的郭靖、段誉、张无忌之流,那概率比被人抢光家产、最后捡到一张彩票中500万还小,偏生主角就能碰到。到了小说的大结局,有一半主角会名利双收,天下归心(张无忌、虚竹);另外一些尽管活不到结尾,但起码也算为国为民,死得其所(萧峰、郭靖?)。最差的主角,如令狐冲、狄云,在亲朋好友尽数零落之后,起码也能和爱人一起纵情山水、笑傲江湖。其实,这也是一种美化的“镜像生活”,难怪那么多网游要用武侠小说当模板。不过,看小说对主角有代入感是一回事,平时千万别指望自己也能照猫画虎的复制主角光环。毕竟一本小说的角色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没名没姓的npc级小龙套成千上万。就算武侠小说能套到现实世界,按照概率论,当一个镖局趟子手的可能性也远大于当主角、当大侠。这种三流江湖人物,从来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事时给主角陪衬,有事的时候替主角送死的。在真实世界,像我这样的武侠读者连个三流人物都混不上,还是低调行事的好。



就算是主角,也有绕不过去的坎,比如说雪山飞狐的结局。苗人凤和胡斐绝壁比武,胡斐到底该不该出招打落苗人凤,金庸也没法往下写。但我在中学时就考虑过,胡斐应该是下不了手的,多半被苗人凤推落山崖。只是不知道跌落山崖的那几秒钟,最惦记的是从未谋面的父母、还是苗若兰?程灵素?袁紫衣?因为我们不是主角,金庸不忍写的,我们却必须经历,再回头对小说评头论足。当年金庸的作品,都是报刊连载,时时接受读者反馈,方有一代名作。到了晚年,他忘了当年为啥会成功,居然试图用评书的思维来修改自己的作品,被自己的读者众口一辞的责骂也是自找的。更有人出言刻薄,说武侠小说两大遗憾是“金庸不死,古龙早夭”。这是因为金庸小说是校园文化锤炼出来的精品,绝非金庸一人所有。金庸小说传播到21世纪的时候,已经不再是金庸这个过气老头能随意修改的东西了。



金庸到最后给雪山飞狐留了一个烂尾结局,是因为武侠小说这个“镜像生活”在增加理想化元素的同时也必须尽量遵从人性,遵从现实社会的规律,至少要尊重自己的设定。在这个给定的逻辑下,金庸实在拿不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其他“镜像生活”也有类似的问题,即一头连着梦想,一头连着现实,结果就是梦想被现实掺了杂质,现实被梦想挤占了时间。对现实无奈的我们,下班后奔向虚拟世界求一个逃避,但往往会发现,那里也并非完美的寄梦之所。



“镜像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梦太浅,没法真正的逃避现实社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枕黄粱”的说法。穷书生借个枕头就可以进入一个架空世界,封侯拜相。这个枕头确实可以摆脱穷书生眼前的困扰,但不管你梦里如何荣华富贵,一觉醒来,还是要面对肚子饿、米饭未熟的现实。网游或者动漫的问题也是一样,甚至还不如一枕黄粱。起码人家在梦里完整的度过了一生,网游却只能陪你过半个晚上。到了后半夜2点,你再怎么舍不得离开游戏,想起老板的训斥和扣工资的手段也得下线睡觉。连续加班十几天后,好不容易有个假期通宵打游戏,结果到了后半夜一两点,只见朋友们一个个告辞下线,留你一个人在群聊频道里享受孤独。那时的寂寞感,要比没游戏玩还要多几分。单机游戏也是一样。丢下手头无数工作,一心钻研攻略,小心操作,你终于在百十个小时之后通关了。看着片尾动画cg的那一刻,你的心里会充盈着满足感——接下来就是突如其来的无聊,尤其是在你试图从头再来一遍的时候。结果就是你既没法继续用游戏来麻醉自己,也不愿去工作,只好蒙头大睡。在家里开动漫同人的cos聚会,狂欢一夜固然有趣,但散场之后,正如古人所云“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也,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选择“镜像生活”,但绝无可能拒绝现实生活,再逃避现实,也免不了面对现实。一枕黄粱梦的故事最后,是书生大彻大悟,看透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就此放弃进京赶考,进山修道去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工薪族,可没这个书生那样潇洒的选择。上有爹娘要赡养,下有弟妹要帮衬,每月还要雷打不动的付房贷。就算因为在“镜像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频繁切换而看破红尘,你也只能咬牙顶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梦太贵了。马克思老人家说了,价值的标准就是劳动时间。虽然网费挺便宜,点卡比起其他休闲方式也不算贵。但要玩梦想,免不了要花费时间,也就是把加班赚钱,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的可能性都作为机会成本投入到梦想里了。再进一步,等到“镜像生活”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宅男陪家人,陪女朋友的时间,甚至晒太阳的闲暇都会被占用。再往后,高级装备、正版收藏都是价值不菲的货色。只是这时的宅男,看着这些东西好似小孩子看糖果,新娘看钻戒,难以舍弃了。工薪阶层玩“镜像生活”还是太贵。当然,这也是必然,因为大多数不缺钱的人,也没必要到“镜像生活”里找满足。



最重要的问题是,梦根本离不开现实。网络游戏再虚拟,服务器和GM(GameMaster,游戏管理员)总要在现实里混。更重要的是,服务器和GM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商业公司的投资。商人无利不起早,如果维持一个完美的“镜像生活”能赚钱,他们当然会满足玩家,但如果需要把这个“镜像生活”改的乱七八糟才能回收资金,他们也不会有半点犹豫。比如说史玉柱的网游《征途》,不收点卡,只通过卖装备和玩家交易来赚钱。史玉柱自己解释说:“(按)时间收费的游戏,不公平的地方是谁花的时间多,谁就厉害;道具收费的游戏,不在乎多少时间,玩家有钱就有优势。道具收费模式让非付费玩家没有生存空间,他们就爱发牢骚。非付费玩家是不花钱的,免费模式主要是靠道具去收费,这样就造成了非付费玩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这其实也是“镜像生活”的一种方式,即直接把现实社会的规矩引入虚拟社会,让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可以按比例换算成虚拟世界的实力,而且是易耗的实力。同样的财富在现实里买不到对应的地位,在游戏里就可以廉价买到。这其实就是把现实中赤裸裸的财富金钱规律,用微缩版表现了出来,以鼓动玩家虚荣心的方式来刺激装备消费。于是《征途》成了金钱大战。在2010-8-7的网游虚拟交易排行榜中,前三名的拍卖品如下:
1、征途刺客系204级账号  89000元
2、征途刺客系203级账号   70000元
3、完美世界前传 羽族101级账号  16700元
可见《征途》的资金密集程度。这样的游戏,吸引了一些薄有资产,但缺乏进一步上升通道的人进入游戏,在游戏里实现自己高人一等的梦想。为了鼓励这样的玩家,许多类似的“免费游戏”还大肆使用伪玩家,即实为npc或者由公司操纵的游戏角色,与高消费客户竞争,挑动好胜心,好高价出售装备。在这样的“镜像生活”里,现实生活中的阴谋、陷害、尔虞我诈、资本大战,在这里一样不缺,甚至因为虚拟空间的面具掩护而更加恶劣。这一切都以比现实中更廉价的方式体现——往往也不廉价。许多玩家在类似的网游中投入数十乃至数百万元,乃至倾家荡产。其实他们都和赌徒一样,被游戏本身输赢带来的生理愉悦感所占据,为此失去了对财富价值的正确判断,成了商业资本赚钱的好工具。一如既往地,史玉柱在一片骂声中抓住了真正能掏钱的客户,靠《征途》月入数千万。



其他没有《征途》这样脑白金化的“镜像生活”,也免不了受现实社会的干扰。许多网游的高阶账号,在公开或私下交易中,流入新人手里。甚至有的父母,在不清楚网游为何物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一个高阶账号做礼物。这让视网游为生活的一些纯粹玩家异常不满,大概相当于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政府的高级职务挂牌出售,或是看到公开的奴隶市场的感觉。至于动漫外围产品,如正版手办、模型的高昂价格,完全是一种压缩供给,人为炒作的结果。让收藏者在藏品中享受虚幻的珍贵感的同时,获得高利润。许多网游在正式商业化营运之前,会有一段纯粹的免费兼自由发展时期,以聚拢人气。即使商业化运营之后,回收资金的各种招数也是一点点使出来的,为的是不吓跑那些从免费公测时期就加入游戏的老玩家,不破坏“游戏文化”这个最大的卖点。于是,老玩家们在游戏运行初期,构造了一个偏理想化,很少被资本运营打扰的小众乌托邦,然后在大批新玩家被利润裹挟而来时,眼看着这个乌托邦一点点崩坏,变成一个更快餐化的娱乐空间。于是老玩家们聚在一起怀旧,抱怨原来田园部落的气氛变成了市场的嘈杂,角斗场的残酷,抱怨他们用网络游戏逃避现实社会,可现实社会居然到了网络空间还要继续追杀他们。网游运营早期的那个“黄金年代”,在一次次的传说和聊天中变得更无暇,更美好。最后成为老玩家在游戏bbs里怀旧的对象,一谈起“当年的XX”则感慨万千,恍如隔世,其实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而已。在网络游戏这个纯粹的虚拟空间里,怀旧居然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现实社会实在没有给逃避它的人留下多少躲藏的空间。



牢骚太盛防肠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
蜗居和蚁族的故事似乎挺好写的,满中国到处在谈论这类话题,你我身边好像没人不谈房子。但我四五天也写不出几个字,看来还是因为咱不求上进,打工比较轻松,没切身体会。所以咱决定上网到处看看别人的段子。



按照现在网上的议论,围绕房子中国人大约如今可以分成三等人,第一等人就是开发商和炒房团,也就是富人们;第二等级是房奴,在今日之中国能当房奴才算中产阶级,第三等级就是欲当房奴而不可得的很多人,也就是穷人。咱们80后中读了书留在大城市住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当穷人的就是蚁族了。



有个报道里,某位首席经济学家拿出金砖四国的房价来与国内房价对比,发现北京、上海的房价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差不多,是孟买的不到1/2,比莫斯科还低一些。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拿巴西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很和谐么?北京上海也该复制好?印度人的收入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而他们的商业中心孟买房价是上海三倍,这是个好事应该模仿?最后说莫斯科,俄国富人满世界在炒房子你会不晓得?莫斯科是他们的老窝,当然会房价高高。咱是经济学小白,但我这个小白,觉得这位经济学家是不是应该去里约热内卢被抢几次,去孟买被乞丐围堵几次,去莫斯科被富豪弄得自卑几次再说话呢?说的再直白点,您受托出来哄大家挨宰买房,好歹也编得高级点嘛。



又有一则新闻,有个影星带女友去巴黎买房子,挑了很好的地方,“感觉埃菲尔铁塔就在自家的花园里,有个房间的窗口能看到香榭丽舍大街。”法国保护城市旧貌的制度很严厉,巴黎学不了北京上海能够大刀阔斧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所以影星买的房子说不定就是茶花女住过的百年老宅。咱承认自己哈过法国的,所以对这样的房子羡慕不已。又连忙搜索了一下,得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就是巴黎房价一年涨了15%,主要原因是外国投资客来买房子了,意大利人、俄国人和中国人的钱涌进巴黎。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国最精华的地方,法国人不敢问津买房。按照我模糊的印象,巴黎的中产阶级几年前就在喊住不起巴黎了。我来了兴趣就继续查,各路写帖子的人从巴黎街头贴出的房产广告和法国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在考虑了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物价、福利的差别之后,证明已经涨了很多的巴黎的房价比北京和上海要便宜。于是觉得我喜欢的这个影星作了个正确的投资,还有国内中产不买房去移民的消息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然后我去看有关蚁族的报道,发现自己前面的话有错误。北京的某位先生月入6000也去唐家岭当蚁族,因为他要把每月花费控制在1000元,其余的钱得用来和女友的结余一起,还有加上啃老,攒买房的首付。同一篇报道里,还有只月入2000元级别的蚂蚁,是位名校女硕士,她说:“就是这样的环境,谁能想得到人民大学的硕士也就这生活水平?反正我就忍几年,争取机会出国,一切就都好了。”其实这个报道我看很多地方都转载了,大家也许不陌生,有意思的是我跟着看见的另一个报道,说美国一样有蚁族,纽约有3个人租一张月租260美元的床位,轮流睡觉。报道还说80后的留学生在外面一样很多人毕业即失业。他们也和唐家岭的蚁族一样,不愿意回乡找工作。也就是说,国内国外蚁族差不多,那这位指望出国改变命运的硕士真的就会变得很好么?这还是无处藏身啊,哪怕藏到美国纽约都可能当蚁族。



总之有无数的报道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收入房价比远超国际标准,我们很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我们的收入在第三世界水平,我们的房子比第一世界贵;许多80后怀着梦想投奔的深圳,房价上涨的速度是可支配收入提高速度的十几倍;给我们提供房贷的银行内部在进行压力测验,模拟房价跌了一办该怎么办,而同时房价在继续大涨。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看不懂经济数据,我只会做点简单乘除法,比如60万除2000或者3000,以及加减法,5000减去2000或者3000。我只知道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不应该这样被算计。



有种关于房价只升不降的说法,说买房子是刚性需求,意思是普通人总是要买房的,不论房价上涨如何。我看,这个话的真正意思是各位预备役房奴你们早晚要被咱一刀割肉抽血的,认命吧。对于刚性需求这个概念,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有房子住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有人偷换概念把应该被满足的基本权利说成是必然要承受的代价。这些人就用这个被置换的概念来作为抬高房价的理由。我们是需要一个房子,来安身立命,来和我们的爱人共筑爱巢,来养育我们的孩子,让我们辛劳衰老的父母养老。有些人就利用这个需要来榨取我们的血汗,增高他们的金山。他们还要用刚性需求的概念来把他们从整个社会吸血自肥的行径说的合情合理,还要用这个概念让还没有被他们吸到吸够吸干的人老实听话,主动献血给他们。这些吸血鬼吸了我们的血之后能量巨大,中央下了调控房价的政策,他们在各地还自有对策,房价还在继续远离我们幸福的水平线。



既然无处藏身,那么剩下的就是抱怨了。
市场经济时代,抱怨也要进行市场细分,先说婚姻市场。
首先说男生和女生的抱怨,从穷学生的爱情说起。穷玩车,富玩表,学生只能玩电脑。电脑坏了要修,女生电脑坏了要男生修,于是又有:好人修电脑,坏人床上搞。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嘛。一次真心表白确实很容易碰到这样的回应:“你是个好人,但我觉得我们不适合。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以后有事还是找你帮我哦。”无数人就这样收到一张又一张好人卡。各位兄弟,你们给女生修过几次电脑?收过几张好人卡?泪流满面过几次?现在看穿了变坏了没有?



从男生角度来说,在学校里哥们一起耍游戏快活,没女朋友其实问题不大。无非是大一的时候羡慕一下,军训时列队给成双成对的学哥学姐们行注目礼;大二大三跟风而不得,那咱就窝寝室打魔兽,杀到血色大教堂时就痛骂两句狗男女;大四马上毕业就分手,就更无所谓了,只是得注意被甩的哥们的情绪,防他们喝酒喝多了往河里走。我们读了十几年书,总是要作为馒头砖头扔到社会里的。毕业后,有的人月入千余而一年把妹十余;有人却只能当优质大龄宅男,家里路上公司三点一线,年薪十万却身边无伴,还自嘲魔法师。这个典故来自某动画里的台词,说的是男的守住童贞到30岁就能学会魔法。当然当然,没人甘愿当这个魔法师。怨念积蓄,就产生了情侣去死团。入团自愿,就是要记得每年情人节和圣诞节是圣战日,11月11日光棍节是团日,到了日子就穿件印有“情侣去死”的黑底红字T恤上街,嘀咕说:“赶快来阵狂风,把这些有伴的都吹没影。”除了宅到忘记时间的,大概这几个日子都不用提醒,情侣们手中的红玫瑰是那么的刺眼,以致这玫瑰不是象征爱意的花朵而是能闪瞎团员们双眼的闪光弹。而退团也是自由的,虽说去死团名字是很彪悍,但各位团员都是想早一点在宣布退团的时候,被无妻阶级的旧同志们嫉妒地说:“叛徒,去死吧”的。



怨念的无妻阶级兄弟们会表示女生们的心思咱是不大懂的,就是晓得现在大学MM出去征婚相亲的不少,“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至于学校里,在身边找个男生帮提开水、帮抄复习题目、帮修电脑,总之让人家为自己当免费长工的女生那总是多多的。有的兄弟自认为是有女友的,旁边人觉得你不过是个备胎,只有你身边那位一开始和你去小旅馆时略显紧张的人知道你究竟是她的啥。所以有的兄弟哪天看见你的那个她,从未见过的精心打扮之后站在学校墙外某处,过一会又以比当初和你初吻还单纯娇羞的模样上了一辆宝马的时候切记淡定。谈恋爱嘛,互相刷经验的事情。你的她坐上70码的宝马扬长而去,那是因为她在你这里的经验刷够了,升级转职了。综合起来,似乎女生们的情况就分化成长得还行的常常校内有备胎校外订饭票,长相一般的不少忙着上形体课、整容和发奋考研。备胎首先看人家爸妈官居几品,房车几套,而潜力股类型的风险较大,美女们要回避。插一个真实的故事,咱过去一同学当年也算校花一朵,毕业前夕就亲口对我说:“他将来肯定是很有前途的。”不久后她就和他分手了。毕业后她去了深圳一IT公司,日子过得相当,怎么说呢,充实吧,起码全公司的程序男们写来的情书有好几打。同时,她的农村出来的前男友就留在本地当老师,蜗居在一张床两个柜子的一个老门房里,就是上海的朋友应该很熟悉的那种租界老房子一楼的小房间。我去看他,注意到他在桌上摆着他们的合影。说到这里,有点伤感了,打住,不八卦朋友的伤心事了。他们两个都是挺好的人,她是那种看见街上的小偷太过明目张胆就义愤填膺要喊警察指人抓,在机场碰上语言不通的土鳖就帮忙的正义善良美少女。人生是复杂滴,一对好人没有终成眷属,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太多了,收住话头继续。饭票呢有很多种类,经济适用男不错,小老板似乎不稳定,大老板太少且难得勾住。练形体或者舞蹈只是勉强的补课而已,18岁以后骨头已经硬了,体态身姿也很难摆脱20年来的生活影响。整容呢,技术不到位的医生太多,即使技术到位了,审美水平的问题一样要命。最后,考研考上去的很容易当剩女,有个段子大家熟悉的很,说专科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



整上面这么一段文字出来,很多毕业和还没毕业的女同学肯定会说我太偏颇,说我心里歪了看人也斜了,这个我得承认,我也明白80后的姐姐妹妹们在校园文化里成长出来,多半还是很纯真的。举一个猥琐的例子吧。咱有次和位大叔在路上遇见一对年轻的情侣迎面走过,大叔回头望着那个妹子,对我说这么年轻漂亮的姑娘被这么没质量的男的勾跑,你也赶快找一个,不然年纪大了谁要你。我应付着说是啊是啊,其实越是年轻的姑娘越好哄,单纯啊。问题不在于我们这些80后生活的局中人看到的真实如何,问题在于社会心理、普遍流传的观念在如此看待80后的女生们。于是乎,社会偏见让女博士大声抗议,反过来抱怨说自己也是女人,不是灭绝师太,不是世界上的第三种性别。但这呼声无法改变高学历的80后女性交友结婚难的困局。于是乎,拜金、性关系随便的帽子被戴出校门,让很多毕业女生面对上司肆无忌惮的性骚扰时很无语。老板丢一句“反正你们早就不是处女了,大不了我包养你好了”,你激愤之下辞职闪人,结果这份勉强满意的工作留给某位也许乖顺隐忍也许主动献媚的新鲜人。



让我们把话题转进。等到男生终于脱离(去死)团组织,女生终于摆脱剩化危机,与爱人相拥入怀,80后们的下一个攻略目标是婚姻。不管女生纯不纯,男生坏不坏,结婚这事都挺麻烦的,没钱谈什么结婚。赚钱靠工作,婚姻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挂钩的。



先来看两个很平常的抱怨。
“我有三个同学同时进个央企,先捞到出国肥差的人,不是成绩好的,也不是工作表现优秀的,而是最先和处长子女谈恋爱的。”
“IT民工,工资微薄不说,工作起来完全是没日没夜,真真是女生当做男生用,男生当做畜生用。”
朋友的表妹在某个国营单位上班,抱怨说:“四十岁的都不怎么努力工作!三十岁的就象领导跟你说话!我很讨厌这样!满不爽!我们这一排的非常要好!经常出去玩!工作上也配合得很后!做得多!领导看不到!把我们当全能选手!什么任务都往我们这里丢!那些该他们管的任务的都压给我们!在工作上大家很努力但是拿不什么钱!而且经常加班,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任务压力特别大!休息就是在家睡觉!总觉得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和一个在深圳上过班回来当宅男的朋友提到,他说:“这大概只能算内地的国企的情况,深圳更接近按劳分配的原义。我们部门经理才32岁,月薪应该在2-3万,工作不算累,但也没偷懒,下面的人只要能干,月薪一两万的也不少。”我说:“拿一两万的人背后是10个拿一两千的。”他说这在他们公司不成立,听这话我忽然想起来,他们公司是搞房地产的,然后咱就对这个话题没话可说了。



有的人还是新入巢的蚁族,在想着哪天离开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蚁族?因为他们读的大学高度集中于东部中心城市,他们的岗位也在这些水泥森林的无数角落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得汇入城市化的大潮里。
有的人年纪到了,工作几年而无所得,在抱怨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欲当房奴而不可得。为什么努力奋斗了几年,多数人却没有多少积蓄?因为工资涨得慢,物价涨的快,生活成本高。



有的人攒了点积蓄,爸妈帮一下付了首期,好不容易能当上房奴仍然在抱怨。因为楼市时不时看着玄乎,开发商三期开盘比一期便宜,没还完房贷的房子成了负资产,还有家里装修出毛病,小区物业不靠谱。



有的人成了家,自己也成功爬上去一点,在抱怨赚的多了但是花的也多了,完全没有中产的感觉。因为上面4个要养,下面这一个更是用钱比流水还猛。因为社会养老、医疗、教育体系都不让人满意。



有的人一年收入6位数了,去一次高档百货店却什么都不打敢买,他们还惊奇地和人议论说有些小姑娘月入几千怎么随便就敢买个一两万的包包。为什么不敢买?因为奢侈品的价格让比多数人成功的他们在更少数人面前自卑。他们越是多赚那几万就越知道自己还远远谈不上富人,财富的阶梯越来越陡。买了好房子,却发现自己在高档小区里是个穷人,一年赚个几十万谈不上有资本。



有的人出国留学,回来发现自己不算个啥,海龟成了海带。因为中国发展太快,出去的人倒是很可能土了,跟不上了。



有的人跟风考研,毕业出来发现研究生最不好找工作,劳动力市场上形势是“用工荒就业难”,最俏的是熟练操作工,最难就业的是研究生。他们能抱怨什么呢,中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在是这个样子,没他们的位置。



甚至山西的煤老板、浙江的富商们也有烦恼,钱已经赚到这么多了,不知道下一步再往哪儿转。其中有些人就把钱用来炒房地产,但这个套子让所有人不安,让多数人痛苦。



刚刚听一个80后末尾的女生给我讲了这么段对话:“今天在书店里一个老人说,你们这一代人呀,太安逸太乱了,不像我们这一代,有个小伙子说不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压力和忙活的事儿。”



是的,许多父辈不理解我们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很好。吃饱穿暖,上班有公交有地铁,买东西不凭票,开个小车到处玩玩也不稀罕了。珠三角长三角的打工仔打工妹也有1000多工资,考虑通货膨胀和技术进步之后确实也不比父母当年的收入差,做熟了有技术了还不止。好多人把怀旧和牢骚结合起来,认为民国、毛泽东时代乃至古代的生活也比现在好。这统统是扯谈。觉得古代好的人肯定不愿意时空穿越回去当个贱民,在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疫苗打,在饥荒流行的时候啃树皮。甚至哪怕你是个皇帝也会碰上一点小病就一命呜呼,而现如今已经打过分了的青霉素一小针就能药到病除。觉得民国好的,你赶快投胎到个金粉世家,然后碰上漫山遍野的土匪被绑票,或者家族生意被国民党敲诈勒索到破产,须知到1949年连上海的买办们和他们的美国主子都觉得南京政府混蛋得让人绝望。觉得30多年前毛泽东时代比现在强的,想想爷爷奶奶为什么那么节约,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就多问问爸妈当年怎么挨饿的,一个月能拿几元钱,问问为了多挣几元几十元补贴家用,爸妈是如何不舍地放弃了学业和当科学家的梦想。反正我爹当年读高中时成绩第一,77年放弃高考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已经当上了矿工,家里需要他相对较高的井下工资来补贴家用。



听过身边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的故事,看了网上各种各样的帖子和层出不穷的段子,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怀旧是因为我们沿着时代划出的道路走出好远,不知自己身处何境,以旧日为灯塔,也许可以消除一点迷茫的不安。我们向前奔跑的太猛,很多东西一下子就从我们的生活里消散,而我们本想多拥有一会儿。很多心情,是那样的不可复制的宝贵,许多事情,是如此的再难重现的美好,却就这样在我们的成长里难以长久,在我们长大面对的成人江湖里泡得稀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不知是荒原还是丛林的世界上变了形。



感觉上就如同我们上个月还在看将军大人要为难人,蜷川新右卫门在挠头,一休开始盘腿动脑筋。就如同上个月还在看花仙子小培在阿姆斯特丹的鲜花市场回忆起爷爷跟她说白色康乃馨的花语是“我的爱依然存在”。我知道,把李嘉文(他在原版里叫塞尔吉·弗罗拉)视作第一个白马王子的女生们会记起最后一集的花是千日草,花语是“永恒的爱情”。就如同半月前还在看机器猫穿过任意门,或者从抽屉里跳出来,吃他最喜欢的铜锣烧。就如同十天前才看的,星矢被打个半死以后又猛地打出天马流星拳,这个规定动作还要配上标准台词:“为了大地上的爱和正义。”就如同我们几个同学一起上周刚刚看了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爆发鼓舞了全校男生打篮球的青春热血,流川枫的完美耍酷则迷晕了同桌的女生,只不知她后来又花痴了几位篮球打得好的高个帅哥。



十年二十年过去,上网一查,原来一休师傅长大后是个花和尚,常常带女生回寝室的那种,或许我们上大学之后受了他隔空几百年的影响?上网再查,唱花仙子主题歌的堀江美都子阿姨原来和我们的妈妈算50后同龄人。当我们的父辈在大山里挖洞搭建中国版AK47步枪的隐蔽生产线时,有天他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一首从太空传来的乐曲《东方红》,大家一起聆听、歌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在同一年,1970年,12、3岁的堀江美都子以一张裸照作为专辑封面出道,轰动了高速发展、新旧冲突的日本社会。又过了十几年,几岁的我们和爸妈一起看由堀江美都子演唱主题歌的《排球女将》。现在堀江阿姨和我们的父母一样也年过五十了,她的演出就成为怀旧专场,因为我们这些听她的歌声长大的人已不再是孩子。



我们长大了。我们前脚长大,后脚奔三,昨日还是少年,明日就成叔叔阿姨。昨天,我们曾经梦想多多,在青春期的折痕里浸入我们少年的喜怒哀惧,在校园的角落里和那时的某个人对视微笑。明天,我们是大龄房奴高龄孩奴,不安地看着房价高高低低,不可奈何地让奶粉钱掏光钱包。我们曾经同桌共望西窗的斜阳,盼望着放学,然后男生们集团冲锋到电脑室和网吧联机大战,女生们挽着手低声密语谁谁喜欢上了谁谁。可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分成了未来的蚁族和现在的蚁族,预备役房奴和现役房奴,被击溃的房奴和尚未被击溃的房奴。所以,我们奔三了。可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一系列的打勾填空:没对象、没钱、没车、没房、没前途,再加一句没死。



我有一个朋友,有天晚上聊天说他这两年不怀旧了,我心里说你小子当然不怀旧了,日子过得这么充实而没压力。他读了几个月的英美的经济报刊把英语练好了,每天带本内容不装但带着很装高级的书去办公室,让天天混的前辈暗暗仰视。他上网就和人讨论或者PK各种历史的社会的话题,同时就去订购或者下载许多经济史的书。因此我们聊完谁谁身边哪个模特的胸部好大之后,常常就会转而扯文艺复兴时期米兰的制衣辅料的价格,圈地之后英国地主可以养几个女仆,美国的几百套廉租房有几万人排队等等话题。最叫咱无语的是他用我的名字去些论坛注册,和人PK被骂,就贴给我看说:你看你这么猥琐,又被骂小白了。接下来就是固定套路地说“现在的大学生太小白了,什么都不晓得,还在那里宣扬什么历史真相,自以为找到人间天大的秘密。”“现在的大学生性生活太泛滥了,我们那时候百把人只有几对谈的。”我就说你比我还小点,别装大叔口气了,大家读个大学不谈恋爱干嘛,谈了不同居又干嘛。咱们不一样都有过无知但自我感觉特好的时候么。“所以说,还是我这样的无产阶级理解咱兄弟姐妹的生活,你这个有房几套又准备买门面收租的家伙就不要乱谈了。”他立马反击说“你也算无产阶级?你这个说还没买下地球我就是宇宙无产阶级的鸟人,一天到晚勾搭小女生,猥琐,太猥琐了。还是我这样贫农出身的子弟最纯洁啊!”玩笑和话题转进到这个时候,我这嘴巴说不怀旧的朋友就会开始念叨:
“刚才发现喜欢的那个隔壁办公室MM有BF,泪奔。”
“为什么我每次看中的MM都名花有主?”
我安慰了一句“那说明你眼光不错啊。”
“我想结婚了,这两年定下来。”
我建议说“你有钱,花三万块去征婚网站猎婚吧。”
“找老婆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自己找,一个是亲戚朋友介绍比较合适的,鬼才相信这种婚介。我想想,如果父母介绍来的MM,实在碰不到更年轻貌美有钱的,我就找那个同事算了,双方都相处得很有感觉 ”
“中国人的教育,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教育女孩子要矜持呢?”
我判断说“因为大部分男人们还没有雄起就阳痿了,女人要装模作样给面子。”
“现在我看女人的品味降低了不少,现在很庸俗了。”
我说“哦,那还是找个胸部大的实在。”
他说现在隆胸过的太多了。
我说那没办法啊,女生们该发育的时候怕胖不吃又不锻炼身体。
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胸部发育的生理学和营养学问题。
“一要靠高蛋白,堆出足够的脂肪,
二要靠运动把脂肪堆到需要的地方,
三要补充激素,去指挥这些过程。”
继而很自然地讨论“为什么女生们都晓得打扮自己身体的外表,但怎么不真正了解下自己的身体的内在呢?”我点化他,说:“你感叹这个干嘛,这是好事,女生这也晓得那也清楚了,那我们男的怎么容易泡妞呢?!”“同样的,你感叹网上傻逼太多干嘛呢,傻逼多是好事,这个世界要是99%是比我们笨的傻逼,那我们不就可以当大官发大财了么。”“没有傻逼就创造傻逼,变对手为傻逼,这就是咱的成功学。”(魔鬼逻辑,学习有风险,各位好同学切勿被毒害。至于坏蛋们,你们不要怪我把事情说破)
“原来一个寝室的大帅哥大一时候说,我没进大学前,以为大学很淫乱,泡妞很容易,一进来才发现,靠,谈恋爱居然这么少,绝大部分都是处女。”
我说觉得“其实大部分80后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的,当然某些极端的地方除外,比如纯混的差学校和纯准备出国的好大学。”
我吹嘘自己当年在学校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就又怨念起来,“最不爽的是,我初中前排女生,我一直想念,找了个蚁族,去年结婚了。”
“咱不仇富,咱仇抢了咱心上人的猥琐蚁族男!”
我嘲笑他“你还仇富,你自己的人生简直是富人的杯具!”
“比我有钱的都没谈,正常。”
然后继续念叨:“我小学和初中旁边坐的,高中也同校隔壁班,整整几年,曾经非常熟悉。曾经放学后一起骑自行车,曾经认为初恋的女孩就该找那样的。”
“打断,你用了3个曾经了,回去重修小学语文。”
“听我继续说,她到高中变得开放大气了。”
“那不是应该找个成功人士么?”“所以我很惊讶。”
“你就这样因为梦中的初恋情人被娶而不爽蚁族了?”
“我要是爬上去有权了,估计会假公济私,先整了抢了咱心上人的猥琐男!”
“你不要偷换概念,人家只是蚁族,猥琐男是我这样的。我建议你啊,还是找别的女人吧。等40岁的时候找老情人偷偷暧昧一下。”
我们转而讨论一个报道。某名校一对同居三年的情侣被问对将来生活有否打算,女孩一脸茫然,回答不知道,男生回答说只求今日爱情幸福,想明天太累。
我回答说:“他们就是这样的心态,然后到当蚁族又发牢骚说没有明天。”
他说:“你终于看穿80后了?”



我自己是个80后,我绝没牛逼到看穿据说有两亿人的全体80后。事实上,我前面和朋友说的这句话就有问题,名牌大学毕业生当蚁族的概率还是相对比较小的。在怀旧、牢骚和扯淡之后,我想在这里说点大话,为我们这两亿人做个界定,大家看看对不对。



我们是1980后生人,就如我们的父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和第一代,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是在工业化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与在市场经济时代出生成长的90后比,我们80后是最后一批感受计划经济的福利和限制的一代。现在,我们80后正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正在属于我们。我们之中很大部分人生长在农村和小地方,但是我们几乎全部都卷入到了城市化的进程。于是我们成为蚁族和蜗居故事中的主角,扮演这类角色绝不是我们自己所希望的,但我们无处藏身,无从逃避。我们是理想主义的,我们依旧希望有纯真的爱情和不受束缚的梦想。我们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消费世界,想要更新的手机和显卡,更漂亮时髦的衣服和鞋子。我们并不是飘的一代,沉重不是我们能够拒绝的,生活的重量我们心里有数。我们同样不是只活在当下的一代,昨日少年的残梦和明日迷茫的心影,交错在我们今天的不安里。长辈不理解我们,我们也并不怎么理解自己。我们的烦恼和困惑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在吃饱穿暖之后希望有进一步的自己的追求。这是属于我们80后的发展陷阱,我们陷入其中,必须解决。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工业化。是工业化给我们财富也给我们痛苦,给我们自由也给我们束缚,给我们真实也给我们镜像,给我们工具也给我们毒药。我们80后现在正是中国社会继续工业化的主体,所以我们感受最多最深。




以上为作废文稿  本坑到此为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