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1-2019 00: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Home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微信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请加关注
2019年1月3日, 临风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美国华人

第1403篇文章

在当今这个两极化的世界,分辨一个健康容忍信仰态度与一个原教旨主义信仰态度之间的差别,或许就是人类社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吧。


正文共:6697字

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撰文:临风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这年头很多常用的词汇都有了新的意义,“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这个词就是一个例子。自从9-11恐袭发生以后,在美国,“原教旨主义”这个词与恐怖主义(暴恐事件)几乎变成了同义词。

秦晖教授最近发表的雄文《反对原教旨主义》(注1),一开始就提到这点:“当前的国际恐怖主义与所谓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秦教授指出,原教旨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不同在于“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必须强制禁止别的信仰,用暴力推行自己的‘教旨’。”换句话说,问题不是“教旨”(教义),而是对异己的不宽容,甚至诉诸暴力。

在文中,秦教授提出了几个历史事件,包括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猴子讼案”来举例说明,发明“原教旨主义”这个名词之前,它的表现就“古已有之”了。

不但如此,原教旨主义的作为并不限于宗教文化,也是专制社会的通病。秦教授说:“甚至无神论中也有原教旨主义灾难的问题”。

秦教授强调:“原教旨主义不仅不是宗教,而且它本身违背任何宗教精神,最终也损害任何真正的信仰。”秦教授是研究历史的,他对历史的认知自然十分深刻。

秦教授说:如果持与“原教旨主义”同样的“教旨”却不强制他人,那就不算是“原教旨主义”。他认为,美国的福音派就是非原教旨主义的保守派。

秦教授指出,“原教旨主义”与“基要主义”(或“基本要义派”、“基要派”)在英文都是同一个字(Fundamentalism)。秦教授对“原教旨主义”的新解做了最好的说明。

本文将从美国“基要主义”的历史沿革,看看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首先,美国的“基要主义”本质上是防御性的,并没有强制他人接受自己的“教旨”。

其次,美国“基要主义”起初所抗争的就是“教旨”本身,直到1980年代“文化战争”尖锐化,才变成一个争夺权力的运动。

第三,“基要派”是“福音派”内一支,两者都跨越许多教派。(下详)
美国“基要主义”的特色

历史学家乔治·马斯登教授1980年的划时代巨作《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对“福音主义”和“基要主义”的历史做了剖析。根据马斯登的解读,“福音派”(或“福音主义”)是个美国现象,它来自于18世纪与19世纪的两次“大觉醒运动”。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马斯登:《基要主义与美国文化》,2006新版

马斯登解释说,“基要主义”是个廿世纪的现象,他们是“激进的,反现代主义的新教福音派”。也就是说,他们是一批战斗性很高的福音派基督徒,坚决反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在神学上和文化上的影响。战斗性(激进)就是“基要主义”的特色。他们危机意识浓厚,具有深刻的被围困心态。

他们的表现与他们所持守的教旨息息相关。但是,他们以孤立、分离的方式,而非以强制他人的方式坚持他们的立场,可以说并不符合今天“原教旨主义”的叙事。

马斯登指出,美国原教旨主义有两个动力。第一个动力:针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无根状态,社会失去稳定的是非观和宇宙观。原教旨主义是对即将逝去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一种极端的和充满焦虑的防御运动。它虽然跨越很多教派,但是都接纳同一组极端保守的教旨,即圣经无误、字面解经,等等。

为了反对公立学校里强迫教授进化论,1925年田纳西州的“猴子讼案”反映了这种焦虑。这是一个防御性的诉讼,并非如秦文所说,是一种强加自己教义于他人的“原教旨”作风。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猴子讼案”中两位主要人物,被告律师克拉伦斯·苏厄德·丹诺(Clarence Darrow)(左)与反对强迫教授进化论的控方律师威廉·詹宁斯·布莱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William Jennings Bryan)(右)(图片来自:《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美国原教旨主义的第二个动力:基于神学上“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的末世观。这种神学相信,上帝透过一系列的“时代”(dispensation),以不同方式完成他的计划。它对末世的主张是“千禧年前论”(Premillennialism),即耶稣再临将是千禧年的开始,而犹太人建国则是耶稣再临的征兆,这是“基督教锡安主义”的来源和根据。“时代论”来自19世纪英国神学家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

这个动力所带来的·“基督教锡安主义”,以及其对以色列国无条件的支持,一直到“文化战争”尖锐化以后才变得更为活跃、积极。
美国“基要主义”发展的历史沿革

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理性主义”出发的自由神学兴起,以及进化论带来的挑战,美国福音教会越来越感受到“现代主义”(包括“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对基要信仰带来的压力,美国的新教教会开始分裂。一批传统的大教会支派开始拥抱现代主义和接受自由神学,这一支叫做“主流教会”。

为了对抗“现代主义”的潮流,“洛杉矶圣经学院”在1910年到1915年间出版了一系列12本《基要真理》的书,共有90篇论文。作者们都是一时之选,包括斯达德、摩根、托雷、司布真的儿子汤马斯等等。

“基要主义”这个名词由1920年《浸信会》杂志的编辑科提斯·李·罗斯所提出,为了描写那些“准备为基要真道而争战”的基督徒。这个中性的名词很快被大家所接受,这批坚守基要信仰的保守教会被称作“基要派”。

《基要真理》发表以后不久,“猴子讼案”(1925)发生。从此,“基要派”人士越来越排斥“现代主义”,以及其在教会与社会中的影响。例如“美北长老会”(PCUSA)在1922-1936年间为了“基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争执,产生极大的分裂。

“猴子讼案”以后,直到20世纪中页,几乎所有保守的新教教会都可归纳为“基要主义”的阵营。他们几乎把一切“世界”上的知识都当作是对基督信仰的威胁,所以有反智的倾向,明显有分离主义和律法主义(形式化)的色彩。
基要主义与新福音主义分道扬镳


到了20世纪的40年代,美国保守阵营的景观开始有了改变,这时有几位重要的福音派领袖出现,他们开始与基要主义分道扬镳。1942年,在哈罗德·奥肯加(Harold Ockenga)的领导下,一批福音教会成立了“全国福音协会”(NAE)。这个福音团体企图保留基要主义所关心的基要信仰,同时除去基要主义的反文化和反智心态。参与这个新协会的还包括神学家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哈罗德·奥肯加(图片来源:戈登·康威尔神学院网站)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卡尔·亨利(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47年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卡尔·亨利出版他第一本书,《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在拒绝自由主义,保存建立在圣经上的纯正信仰的同时,它也反对基要主义那种律法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做法。

同年,卡尔·亨利与奥肯加以及几位其他福音派领袖在加州帕萨迪纳市成立了富勒神学院,以奥肯加为第一任校长。这个神学院开办的宗旨就是要成为福音派的“加州理工学院”,要在学术上领先,并在信仰上尊崇新教的正统。不过因为奥肯加不肯放弃他在波士顿牧会的工作,他只是兼职校长。纵然如此,富勒神学院还是保持住了信仰上的纯正。

1948年,奥肯加在富勒神学院做了一次演讲。为了与基要主义划分界限,他把这个新的福音运动冠上了一个名称,叫做“新福音派”。他后来为这个新词解释说:

“一方面重申基要主义的神学立场,但同时否定了基要主义的教会学和它的社会观。(我们)振臂提倡抛弃分离主义,并要求大家作社会参与的呼吁,得到了许多福音派人士热烈的回应。……这个新福音运动与基要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它反对分离主义,并确切希望参与今天的神学对话。它强调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要把福音应用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层面上去。”

1956年,在葛培理的支持下,卡尔·亨利开创了《今日基督教》杂志。这个杂志的作风开放,成为传扬“新福音派”理念的重要出版物。

奥肯加后来在东岸又成立了戈登·康威尔神学院。

在神学上,除了基础性的教理(教旨)以外,新福音主义的各派别之间并没有统一的神学立场,所以,他们非常讲究合作,以及圣灵里的合一,并不要求在所有神学看法上统一口径。
“文化战争”与基督教右派的兴起

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后期,人本的世俗主义与基督教的传统价值再一次起了冲突,“文化战争”成为美国政治上的主旋律之一。其主要议题是公立学校的公祷,以及妇女堕胎权和同性婚姻等。基要派认为,要影响文化必须夺取政治上的主导权,于是与保守的共和党紧密挂钩,形成了所谓“宗教右派”(基督教右派)。1980大选时,由老法威尔(Jerry Falwell)牧师领导的“道德大众”是其中最主要的推手。

后来,虽然“道德大众”运动结束,但是在基督教右派的大旗下,基要主义直至今日成为了政治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基督教右派以美国(非拉美裔)白人为主,大约占美国人口的20%。这批人仍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以“让美国回归上帝”为口号保护自身利益。基要主义从“政教分离”的传统走上了“政教不分”,甚至“神权统治”的道路。基督教右派不计代价,坚强支持以色列国所有的政策,冀望犹太圣殿第三次重建。

让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作为福音派的一支,基要主义自认为坚守基督教信仰,然而其引用《旧约》的字面解经方式并不符合解释圣经的原则,造成反智、反科学、反社会正义的错误信仰模式和生活态度。他们把上帝缩小,从本位主义的世界观看问题,使得他们所信的上帝只是一个关心信徒的部落神。

中国的家庭教会在信仰上,绝大多数走的是基要主义的路线。
人类历史中原教旨主义的表现

回到今天,防御性的“基要主义”的含义已经被攻击性的“原教旨主义”的含义所替代。80年代的“基要主义”并没有21世纪的“原教旨主义”那种攻击性的表现。

Merriam-Webster字典定义“原教旨主义”为:“一种运动或是态度,它强调严格依照字面意义(形式化)遵守一组基本的原则。”(a movement or attitude stressing strict and literal adherence to a set of basic principles)这组“基本的原则”形成了固定的意识形态。原教旨主义的兴起通常是由于这种意识形态受到威胁而产生的防卫性反应,利用隔离、压制、甚至暴力的手段达到伸张意识形态的目的。

秦教授对原教旨主义有段一针见血的批评:“原教旨主义却以所谓‘信仰’的理由摧毁了良知的堤防,要人相信为‘信仰’而杀人不是作恶而是行善;……”

摧毁信徒的良知,以恶为善,并且是假“宗教”之名,这对人性,对社会,对宗教,以及对文化都是何等大的伤害!

秦教授提到西班牙的红衣主教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Tomás de Torquemada,1420-1498,秦文译成:托尔克维马达)。这位著名的神学家名声很好,据说有三个美德:好学、虔诚、简朴。他也是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导师,权重一时。

不过大权在握以后,他开始“净化”基督教王国。有历史学家估计,在短短15年间有10220人被判处火刑,97321人遭受监禁、抄家等刑罚!单以犹太人估计,就有17万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托尔克马达的宗教裁判所的酷刑。(Credit: MARY EVANS/SIPA | 20minutes.fr)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托尔克马达的宗教裁判所的酷刑。(Credit: thomsonconsultingservicesllc.com)

然而,那时却没有人称托尔克马达为屠夫。一位西班牙历史学家称赞他为:“击打异端的锤子、西班牙的明灯、国家的救星和修会的荣耀。”(注2)人们的良心被摧毁了!

“宗教改革”以后,天主教和新教间更是不断产生杀戮和战争。虽然没有原教旨主义这个名词,但并不表示人类没有假借宗教之名迫害异己的习惯。

最鲜明的例子大约是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在巴黎和附近的城市,天主教徒大批屠杀新教徒。在两个月中,死难者估计有10万之众!况且,残害的都是自己同族的同胞!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瓦萨里,大约在1572-1584之间绘作。(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据报道,死难者的尸体堆积在河里长达数月之久。教宗额我略13世(Gregory XIII)对屠杀非常高兴:所有罗马的钟都为“感谢主的恩典”而敲响,还为此铸造了一个纪念币。他并且委任画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绘制一幅壁画庆祝这次屠杀。在巴黎,诗歌和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巴伊夫(Jean-Antoine de Baïf)写下了赞美这次杀戮的十四行诗!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是经历了多次惨绝人寰的“原教旨主义”式灾难,其中绝大多数与宗教无关。读者诸君肯定耳熟能详,在此就不多举例了。
结语

2005年,正当美国政坛热烈进行“价值”之争的时刻,美国前总统卡特出版了:《我们濒临绝种的价值——美国的道德危机》一书(注3)。他认为,严重的原教旨主义,不论是什么主义或宗教,总有下列数点特征:

    原教旨主义运动常常是由一些有权威的男性所领导。这些人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并且在宗教群体中,他们有一种无可抗拒的认定,要妇女和其他的信徒服从他们。

    虽然通常原教旨主义者相信过去比今天更好,但是他们总会(选择性地)保留某些现代社会和古代宗教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原教旨主义者会在自己和他人间划出清楚的界线。他们才是真实的信仰者,走在正路上,如果任何人的立场与他们的不同,那么这人就必然是无知,甚至是邪恶的。

    原教旨主义者是好战的,要与任何怀疑他们信条的人战斗。他们常常是愤怒的,有时用言语上的,甚至是身体上的暴力,对付那些干扰他们执行任务的人。

    原教旨主义者的自我定义会越来越狭窄,他们会越来越孤立,用煽情的方式鼓动一些情绪性的议题。对他们而言,改变、合作、磋商、和其他解决分歧的努力,都是软弱的迹象。

卡特把马斯登对“基要主义”的描述向前推了一步,更能代表今天的原教旨主义。他书中第三章总结说,“有三个字眼可以突出原教旨主义的特色,那就是:僵化、控制、和排斥。”

我想,这是一个惟妙惟肖,恰到好处的描述。讲得更清楚一点,今天的原教旨主义者注重意识形态和权力(白人优越主义、基督王国、伊斯兰圣战……)远过于真理和事实,对他们而言,真理和事实都只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他们用形式化的眼光看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简单的黑白二色,而只有他们自己是白色的。

1980年以后,由于“文化战争”的深化,美国防御性的“基要派”逐渐被攻击性的“原教旨主义”所取代。尤其在2016年大选前后以来,愤怒、仇视、排除外来者的气势高涨,族群撕裂严重。

秦教授所说:“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必须强制禁止别的信仰,用暴力推行自己的‘教旨’”,把它用来描述今天美国的白人种族主义,真是十分贴切。反对并拒绝“原教旨主义”的确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或许就是美国社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吧。否则,不同理念和信仰之间没有容忍、对话、商议、合作的可能,有的只是你输我赢。


从割裂的美国看“基要主义”的消长,兼与秦晖教授探讨“原教旨主义”


注:


    秦晖:反对原教旨主义,2018年12月29日

    临风:都是耶稣惹的祸?——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谈起,2017年6月2日

    Jimmy Carter, “Our Endangered Values: America’s Moral Crisis,” Simon & Schuster, 2005.

后记:

部分资料采自作者2009年博文系列。该系列有一部分被《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所收录。

    原教旨主义、容忍和良心的自由 (之一)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21

    原教旨主义、容忍和良心的自由 (完结篇)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36

✎作者简介

临风,本名熊璩,出生于重庆,台湾长大。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 惠普公司中央实验室部门主管,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在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