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年的少年作家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15-2022 06:2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年的少年作家们
茨威格加缪阿伦特 03-15 21:37 投诉
阅读数:5178
来自专栏:开卷有疑
共15篇a

​​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写到中学时代,青年们敏感的感知到旧时代已去,新时代将来,艺术方面的创作欲望井喷。

    在当时维也纳十几所邻近的学校里,同样可以看到学生对文学的狂热和文学早熟的现象。这不可能是偶然现象,这是由一种特殊有利的环境决定的:维也纳这个城市是艺术的沃土,正处在非政治化的时代,在世纪之交出现了思想和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有这样适宜的环境,加上我们内在的文学创作愿望,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让我们在那个年龄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年轻人总有一股诗兴和写诗的冲劲,尽管大多数人的冲动不过是心灵中泛起的微小浪花。青年人心中不出现这种冲动是极少见的,因为这种想写诗的冲动本身就是青春焕发的表现。

一百年后同样的世纪之交,遥远的东方的青年也曾经泛起内心骚动的浪花。其背后原因也很复杂。



1980年代,年轻人重新获得了知识教育的机会,长期的压制之后,年轻人求知若渴,艺术才华勃发。而诗歌艺术本来就属于年轻人的。海子、顾城等都在时代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是很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我不是写他们,而是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也就是在1980年代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的一代。

这时呈现了一种城乡教育二元化,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几乎没有任何课外知识获取渠道,中学和大学的录取率都极低。而对城市的孩子,主管部门和家长认为应试教育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呼唤素质教育和特长教育。于是有了少年班、奥赛、少年作家的接受和发展环境。

这些破格录取一般是理工类,原因就是理工类是国家急缺人才。但是理工类出成绩晚,主要看做学问的天赋,有天赋之后是否能有成绩看毕业之后。但是文学不一样,文学想要破格录取往往是要取得成绩小有名气之后。

田晓菲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在这之前她已经出版了五本诗集。

陈粤秀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时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这时她的作文已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她们都是在1980年代被破格录取,这在那个时代比较常见一些。也和家庭出身较好,有更多资源有关。如果家庭无法提供匹配的资源,而个人又缺乏足够的能力,就可能伤仲永。1979年出生的庞秀玉曾获得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的称号,天津市作家协会年纪最小的会员,但是因为成绩差,初中辍学。



1990年代开始,对中学生的应试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主管部门、家长、学生都质疑这种应试教育是否值得。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夏令营的较量》的讨论。1993年,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夏令营中的较量》为题刊发该文,深度报道了1992年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中,中日少年生存能力的对比,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该文作者孙云晓当时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虽然内容多有杜撰之处,但是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播出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其中介绍《夏令营中的较量》,并称此文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此背景下,自然可以理解当时对不拘一格降人才,全面培养人才能力的欢迎。

1990年,16岁的郁秀写出《花季雨季》,1996年出版,销量百万册,而盗版销量又远超正版。1997年,拍成电视剧同样大热。其中涉及到了青春期的各种烦恼:教育压力、早恋。这都是今天根本就不可能进入立项的话题。

黄思路于1982年10月18日生于福州,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998年随福建省中学生代表团出访日本;1999年暑假获美国爱斯本音乐学校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古典音乐,钢琴十级。2000年出版《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与《第四节是物理课:一个中学女生的成长笔记》两本书。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获国际政治、经济学及艺术学等三个学士学位。

刘亦婷,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于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2000年,其父母撰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畅销书。这代表了高社会阶层不进入国内应试教育体系时代的到来。

以上,在当时都是被作为正面例子宣扬。



1998年,轰动一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了。

1998年,以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刊物《萌芽》,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从这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面临巨大危机,它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

萌芽杂志社社长赵长天是有个理想和抱负的人。他对记者说:“我们深入到大中学校约搞,不少稿件缺少真情实感,拿腔拿调,没有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复一个主题,重复他人的思想,与应试教育差不多,大部分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太弱了,不能摆脱现行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新概念作文旨在: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评委囊括国内主要作家。他们对这些学生所写的清新敏锐表示惊叹。

前七届的新概念作文我都看过。有些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敏锐迅捷清新,接受了他们这一代国内外的新思想。说这些接受新文化的年轻人新雏胜于老凤声并不为过。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比如我认为极为杰出的徐人杰、李一粟都是保送了清华法学院学商法。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大部分人还是缺乏走上作家这条路的能力。比如北师大二附中获得一等奖的极多,这是一所文科特长的学校,我查了他们后来的成就,都是了了。

再者,前几届各大城市中学生的比例高,写作内容比较自信轻盈,后来农村地区投稿增多,内容也就明显的苦闷沉重。

新概念作文到了后来,取消了保送,大多数学校又取消了加分,变得缺乏吸引力。同时,作文内容由于模仿借鉴以前的获奖作文,变得千篇一律。在赛场外,则有书商收参赛者学生文章出书冒充新概念作文鱼龙混杂以及参赛学生社会习气重带来不良风气等。

再来谈谈后来几个出名的参赛者。

郭敬明是当时流行的电台校园美文风格,语感极好,写作视野狭窄。但是这种狭窄是刻意为之,他们完全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里世界里面有着怎样的古神。这是下一代,他们所面向的读者所不知道的。

孙宇晨类似郭敬明,我们这个时代的于连,他理解这个时代,不惜一切代价爬到这个时代的顶点。他通过模仿以前新概念作文大赛风格进行投稿,获得一等奖,然后依靠加分进入了北大,成绩跟不上,就转到历史系,靠亲近老师获得考试高分。并刻意结交提携了当年北大三杰(虽然这三杰到了今天成了一个充满恶意的笑话)的钱理群,并模仿当时公知论政热潮,写下大量时政类文章。毕业后去美留学,专程拜访了余英时先生,后又入台湾清华大学学习,在三地著名公知的陪伴下参观了台湾民主纪念馆。等他回国时公知已经式微,摇身一变,发表文章与昨日之我划清界限,成为了湖畔大学的第一期学园,最后一头扎入币圈的肥沃韭菜地,获得了包括他自己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成功。戏耍巴菲特对他这丰富的人生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值得浓墨重彩的大事。

至于张悦然,我在她获奖之前就已经听过她的电台节目,一个敏锐的女孩,文笔没问题,也是我们的人,但是我并觉得成就有多么高。

郝景芳,文学才华一般,后来凡是她的文章或者讲座之类,我都会去留意一下,仍然是才华一般,一个体制的工匠。

蒋峰的文学才华在参赛学生中是顶尖的,但是家庭和个人经历所限,去了野鸡大学,造化弄人,仍然在写作和编剧路上苦苦挣扎。

任晓雯当时已是复旦学生,参加的是成人组,写的尚可,但是我是真的讨厌她的神棍丈夫。



韩仁均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不久就因为乙肝退学,当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上学、招工等各方面被歧视。回到家乡之后在当地镇上的文化站工作,由于热爱写作,在《故事会》发表了很多短篇小说。

拜韩寒所赐,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韩仁均所有小说的电子版,可以看到他写的那些小故事虽然总是想制造幽默桥段,但是相当呆板、乏味。《故事会》每期发行量达到了百万册,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文学类杂志,但不登大雅之堂,韩仁均和文学界没有什么关系,韩寒算上沾父亲的光的是在小学的时候在《故事会》上发表过一则几十字的笑话。

对于农村来说,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吃公家饭的家庭的孩子(父母是当地教师或者给公家工作,没有能力给子女转户口进城)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会出现高出其他农民孩子的显著统计性差别。韩寒也属于这种情况,虽属上海,但是在农村长大。

初中时的韩寒黑瘦,喜欢足球、摄影、写作,在学校也算是知名人物,经常有全国各地的信寄来。他给《少年文艺》的投稿被任主编的饶雪漫发掘,饶雪漫任主编时间很短,她讲当时看重的一个是韩寒一个是李静睿。

当时兴起的是民国热,也因此韩寒受钱钟书、梁秋实等人的写作影响较大,喜看古书、杂书,掉书袋。另外还受到当时极度畅销的《南方周末》《杂文报》影响甚深。

看新概念作文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女生写的比男生写的明显高一个档次,文笔律动,感情自然真挚又有勇气。男生写的从文学作品角度来说甚少有合格的,但是评委从新颖开阔的角度来给奖鼓励也可理解。韩寒的初赛作文入选了两篇,这是评委被唬住了,学的是钱钟书李敖的机灵轻浮。

复赛的时候,韩寒没有接到通知,于是评委专门通知韩寒进行补试,写下了著名的《杯中窥人》。这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其意义完全超出了文本本身,成为了敏感早熟的参赛者们以及这个时代的一种寓言。摘抄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的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谈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疾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以官为荣。可惜现在的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的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此时的韩寒未来是不确定的,如同那同在求其友声年纪充满生命意志力的二十八**。天行者是否觉醒原力,是否堕入原力的黑暗面是有变数的。这种变数在机缘,在心性。我们见过一代代太多不可提及名字的阿纳金。

高中数学不是靠考前突击就能过的。韩寒每日在麦当劳写他的《三重门》,已经跟不上学习进度。首届新概念作文虽然名声大噪,但是当时仅是高一,想要破格录取需要能够完成高三学业。到了第二届新概念作文,评委们从磨炼他的心性的角度,特意给了他二等奖。这对他是很大的打击,感觉自己无法完成学业就退学,找到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三重门》。

《三重门》出版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社会上褒贬不一,央视的《对话》节目拉了他做了一期节目,当时的社会氛围是鼓励素质教育和特长学生,但是不鼓励完不成学业退学,这期的宗旨就是想告诉大家韩寒不足为效,为此特地拉来了全面发展的黄思路来做对比。

这期节目很经典,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韩寒在未上台之前在后台听到主持人、学者和台下的观众对他开展了长达半个小时的批判,等到让他上台的时候,一肚子火,就要和他们对着干。一起合作产生了很多很多名句,比如“ICQ才是成人的世界”之类。整个节目,韩寒就对黄思路笑了笑,因为黄思路一上来就夸长发遮掩的韩寒好帅。

退学之后的韩寒,先是在萌芽杂志社鬼混了一阵子,与刘嘉俊、马锐拉等一起玩的比较多,但是同龄人都在上学,于是决定去北京搞文艺,先后被好几个出版社坑,同时,开着他的三菱枪骑兵和这期间认识的梁朝辉等车友在北京郊外的山里飙车。

在这期间,被出版社拉着到处做签售。在翠微大厦的一次签售上,九岁的子尤让他妈妈(因为一篇写萧红的文章的关系,我和他妈妈微博互关过)拉着去看,他一直和韩寒聊天,他问韩寒:“韩寒大哥,你看完一本书后觉得空虚吗?”韩寒给他留下了自己的地址。

其后,在萌芽连载的《长安乱》,交给路金波出版的《一座城池》,已经脱离了钱钟书的习气,语言简练、温柔,幽默中又有失落,充满了不确定、悲观和孤独,写作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到了《他的国》《1988》,在技巧上又有了更大进步,他们这一代作家中,包括双雪涛、路内、班宇在内,韩寒所达到的成就都是他们不可比拟的。1988之后,韩寒已经多年没有出版小说,至于现在的写作有何精进,要等将要出版的新书。



新概念与韩寒的成功,带动了少年作家热,很多少年,新概念没能获得一等奖,或者没有参加过新概念,也在书商那里获得了出版的机会。

2004年,马原主编了一本《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收录了五位80后青年作家的作品,包括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其中,蒋峰在前面提到了,张佳玮是混虎扑、知乎的,因为洗稿问题被知乎扫地出门,小饭在新概念获得了二等奖,在大学期间出版过单独的小说集,他能被人知道是因为他做过ONE的主编,另外一个获得过二等奖的张亚仁也在大学期间出版了小说集,他在韩寒那做制片。不归郭则归韩,韩寒和郭敬明当年依靠one和文学类杂志,网罗了不少获奖者,特别是郭敬明对科幻文学的贡献是值得一提的。

这种热潮很大程度上要拜韩寒郭敬明和新概念的成功,春树讲韩寒占据了太多资源,阻碍了其他人的路,是莫名其妙的。相反,是他们后来提供了少年作家写作发表的平台。韩寒讲这个时代不存在怀才不遇,这句话的理解是只要你有创作的激情,你必然能够找到学习知识技巧的方法,必然能够写作出来,并必然能够找到让别人看到的方法。

他们受到阅历所限,能够单独出版的小说,除了奇幻作品,就是校园作品,比较知名的有七堇年、八月长安、九月茴等。其中,笛安由于家传学养等因素,能够脱离残酷青春的窠臼,加入更多人文历史的因素。

江南和今何在这一对儿当年也算是少年,《悟空传》一纸风行,应该是除了韩寒郭敬明之外,成就最高的。江南当年则长年高踞实体出版类文学的作家财富榜。

还有很多我没有提及名字的,他们的作品我大多数没有看过,我完整看过的长篇小说是李傻傻的《红X》,有自己的想法,但全文都在模仿《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里没有提及网络作家,其中有一些我是认为写的很好的,但是由于我看的集中在早期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其中我认为优秀的在今天已经进入了禁区,作者基本搁笔不写,对作者的情况也不了解,我就不提了。



少年作家们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对世界和自身的高度敏感性,有感而发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并且迸发出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另一种是家学渊源,耳濡目染,父辈能够提供写作发表交流的资源。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父辈熏染家庭中,笛安、那多、李静睿都算比较有成绩者。主要还是在自己的努力,莫言的女儿管笑笑、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苏童女儿童天米都算不上有什么成就。

出身对于能否走上写作道路当然重要,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少年文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于他们闻所未闻,何况去读其他文学书,何况能够去投稿。我小时候唯一的课外书是汉语字典,爱好就是抄字典,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师大附中小学作文选,他们的小学生活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我仍然记得一篇作文写她一家澳大利亚朋友家做客,虽然那一家非常友好,但是餐前祷告多么古怪,饭菜多么难吃,最终还是祖国好。

尽管如此,想要在写作的道路上能够成功,还是要天赋和激情,没有外力能够帮你。我看到很多有天赋的孩子成年后变得平庸,何况那些从来就没有天赋的如何能够成功。能够坚持走到最后的寥寥。

最后一位成名的少年作家是蒋方舟,她少年的敏感天赋是毋庸置疑的,成年后也一直学习进步,她写的书评我很喜欢,但是想要后世留名需要非常的天赋。

进入21世纪后,提倡素质教育、特长教育的时代结束了。谁要敢说新出来了一个少年作家,必会集体讨伐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别好的家庭,如能够影响教育制度的人,可以走别的路,比如去国外上大学,在舆论场消失;一是应试教育被认为对中下层唯一公平的路。这一代年轻的父母认为任何反对应试教育的观点都是反对教育公平的包藏祸心,无视教育不公平到底来自何处。现在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精英教育职业教育的分层转变,至于他们的反对,主不在乎。

每个大时代都有他的群英,前四十年,在各个领域各个年龄诞生了大量的英雄,我们进入的是消灭前四十年创造的英雄的时代,更是不会有新的英雄的时代。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代都需要他的见证者、记录者。茨威格记录下了他所亲历的群星璀璨与毁灭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有他的记录者。文学是为了和遗忘作斗争,是为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文学是不朽的。韩寒悼念子尤时写道:“任何真正的作者,都是独立于世的孤儿”。无论时代起落,这些孤独的记录者必将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