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学者杨天石 出书谈辛亥革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8-24-2011 17:2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杨天石 著名学者
推翻两千年帝制 胜利迅速 代价很小
今年辛亥百年,两岸三地学者均有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其中研究辛亥革命五十多年的大陆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即将出版专著「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书中提到辛亥革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杨天石前天在香港出席「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说,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是「胜利迅速」。在如此一个国里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不论如何计算都为时甚短。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到隔年一月一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诞生,前后不过八十余天;若从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廿四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算起,也不过十七年。
第二在「代价很小」部分,寻求独立的各省中,只有湖北牺牲人数较多,其他省均未发生大规模战斗,几乎没有伤亡,不少地方都是三、四天,甚至一、两天就光复了。杨天石说,蒋介石担任「敢死队长」攻打杭州巡抚衙门,只用了四十多分钟就获胜了。又如江苏,革命党人象徵性地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顶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光复了。
杨天石说,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一方面是满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人心丧尽;另一方面是革命党人深谋远虑,用「先成一圆满之段落」的指导思想和权宜之策解决了南北对峙问题。
这两个方面看似简单易明的原因背后,实则包含了学界对於辛亥革命两个久存争议的话题,即辛亥革命有无必要?辛亥革命是否为一次妥协和不彻底的「半吊子」革命?
有学者认为清末推行的新政有成效,社会也呈现出一片朝气,因此不一定要进行革命,君主立宪的道路也能走得通。杨天石则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清末的新政确有很多积极之处,如练新军,修订法律,奖励投资,废科举办学堂等,但是清政府坚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拒绝对其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这样,革命就十分必要了。
杨天石说,武昌起义爆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还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仍不忘要保证清王朝万世一系,江山永远属於爱新觉罗家族。满清政府已到人心丧尽、孤立无援的地步,灭亡在即还颁布这样一部维护君主专制的宪法,清政府不断丧失合法性,为革命迅速胜利创造了外部环境。
其次是,「妥协和不彻底」是不少历史教科书中形容辛亥革命的词汇,但杨天石说,孙中山采取了一些看似「妥协」的做法促成革命在短时期内成功,这有客观条件所限,更有策略之选,而认定辛亥革命「妥协和不彻底」的人往往没有注意到孙中山「先成一圆满之段落」的思想。
杨天石说,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孙中山到香港,胡汉民劝他留在广州,练兵北伐,但被孙拒绝。孙中山清楚「打到北京才能建立共和的坚实基础」,但现实状况是缺乏必要的经费。不少人以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袁氏迅速复辟帝制责难辛亥革命,但杨天石认为,利用已经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恰恰是孙的策略。最终袁世凯只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应验孙中山的「覆之自易」的先见。次年的张勋复辟,也不过十二天。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革命党人对皇室采取「优待政策」,继续让「末代皇帝」等人居住在紫禁城和颐和园裏。杨天石认为,这些无伤大局、看似妥协的做法,目的恰在於减少革命的阻力和付出的代价,减小对社会的大破坏。辛亥革命没有经过全国大规模战争,便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确立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共和制度。杨天石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是大智者,是最终的胜利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