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我也来赏析施一公同学“被信仰追问”的爱国表白
作者:数学王二
爱(中)国青年施一公同学最近高调的回国了,但听说不幸的挨了几记不识
时务的闷棍,众和谐青年很不平。说实话,我早就听说施同学的事迹了,可关心
的不够。后来知道这兄弟能够怀揣着美国护照爱(中)国,发了效忠美利坚的誓
言之后向清华同学演讲表白自己的中国心而毫无心理障碍,就明白成功人士需要
有怎样的心理素质,我又为什么至今是个loser。今天碰巧看到了王记者关于施
同学那片大作《施一公:我被信仰追问,回国为什么是最好选择》的全文,认真
拜读了一下,更是五体投地阿。下面就拣最令我佩服的几处和大家分享分享。原
文是记者根据对施一公的采访而写,那么我有理由认为施一公赞同该文中观点,
如果施一公声明此文完全歪曲了他的论点,我写的一切全部作废。
原文:
"刚到美国时,我并没有很强的回国愿望,觉得这辈子可能就在美国呆下去
了,这可能与我的家庭和个人经历有关。1987年,父亲的突然去世对我打击很大。
这是一场意外,但却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意外。当他出车祸被送到医院时,血压是
130/80,心跳每分钟62,是一个活人,只是昏迷了。可医院要求送他到急救室的
人先凑齐500元押金后才抢救,结果,当闯祸的司机在4个小时后将钱凑齐时,我
父亲真正死了,没有经过任何抢救。"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变化,觉得非常不公正,心里有许多
怨气,出国时,对祖国没有太多留恋,更多留恋的是母亲和家庭,觉得父亲不在
了,我要担负起抚养母亲的责任。"
然而,到美国后,他遭受了一系列更大的刺激:"我是1990年初出去的,参
加聚会时,大家彼此会问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中国人会支支吾吾不愿说自己是中
国人,好像说出来是件丢脸的事。我很难容忍这一点:我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非常令人自豪,现在不就是穷一点吗?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那段时间,美国媒体在中国申办奥运会、xicang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极为负面
的报道,一些民族败类在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作证等形式肆无忌惮地反对给中国"
最惠国待遇"……
读后感:
真正有趣的事情是,这几段在原文中就是连着的,我这种反动派看了之后不
由自主的就会产生如下的反动想法--既然中国是个医院都见死不救的地界,那
么作为中国人,"支支吾吾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说出来是件丢脸的事。",
恐怕是很正常的。不过施同学也的确爱国!明明自己老爸刚刚在"一场可以避免
的意外"中罹难,导致自己意识到了社会"非常不公正"的事实,从而"对祖国没有
太多留恋",可一看见很有可能是因为类似原因而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丢脸"的
同学,小心灵立马就受到了伤害,我党从小埋藏在脊髓中的指令上传到了大脑,
老爸的事情忘个精光,义正词严的提出了他其实已经回答了的问题:"为什么看
不起自己?"!
请注意,请注意,一公同学是这么措辞的,中国同学对自己国籍的支吾对他
来说属于"一系列更大的刺激"!!爱国爱到这大义灭亲的程度,怪不得清华同学
会给感动的流泪阿。。。
原文:
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爱国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我觉得家庭
和清华对我的教育还是挺正面的,我的思想一点点地发生了变化,到1992年时,
我就决定学成后一定要回国"。
读后感:
恩。92年时就决定学成后一定回国。不过这首先要讨论一个中文表达的问题,
例如,我也在美国留学,如果我对别人说,我"决定"学成后"一定"要回国,我的
意思definitely的是,刚一"学成",刚一拿到学位,当然也可能做点postdoc,
然后就立马回。不过一公同学的表达方式和我好像不同,貌似他"学成"是96年前
后的事情,可回国等到了又过12年。不过当然,我没有说他撒谎,我的意思是,
杨振宁老先生80多了回国娶个小老婆定居,也是学成后回国了,伟大伟大。
原文:
1984年,作为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施一公参加全国高中数学和物理竞
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然而,他却选择了
清华大学的生物系。
"我也很想学物理,因为觉得学物理是最聪明的人的选择。"但在与北京大学
签订了意向书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又找到他。"这位老师说得更美好:生物
科学是21 世纪的科学,尽管当时我对生命科学一无所知,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
择了清华。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我都觉得到清华是最好的选择。"
读后感:
这意思是说,当年已经和北大签订了准协议--"意向书",然后被清华的老
师许诺了一把"更美好",自己签的东西就不算了。不过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也无
所谓。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还没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反而拿出来沾沾自喜的得意
一番。当然,当年的那个"意向书"是没什么法律效力的,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一
公同学的任何没法律效率,不用上税的各种叙述,是否也应该仅供参考,省得半
路杀出个"更美好",弄得我们像当年那位北大招生老师一样措手不及?
原文:
1991年夏天,当施一公准备回国看母亲时,他的汽车被盗,又被抢了一次,
心情非常不好,便决定去欧洲散散心。然而,这次散心之旅却变成闹心之旅。
当他到华盛顿签证时,发现每到一个使馆,来自中国、非洲贫穷国家和其他
发展中国家如古巴、北朝鲜等国家的人被列为一类:"不仅签证费最多,而且像
查户口式地被盘问,就是觉得你没资格去。当时的感觉就很不好。"他获得了到
英国、瑞士和法国的签证。
读后感:
精彩的快要来了。其实我不觉得一公同学这样的大科学家,会想不明白所有
办签证的人都明白的事情:为什么不同国家要被区别对待。当然,也许有一些国
家高尚到对非法移民来者不拒,但我没听说过。不过真正有意思的还不在这里,
一公同学说,为什么他"当时的感觉就很不好呢"?,因为他像"查户口式"地被盘
问。天哪,原来被"查户口式"了一下就能直接引起爱国杰出青年施同学反感到离
开遭受这种待遇的地方,他怎么就忘了他形容这种被盘问的最不愉快经历时脱口
而出的竟然是"查户口",那一定是因为他在中国也没少有,没少看见"查户口"呢?
那他这么回来岂不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窟,会接茬受罪吗?不过也能理解,中国
人给中国人查户口,那是中国内政,自己人,打是亲,骂是爱,中国人在自己土
地上查出来没户口就送去集中营挖沙子是我大清传统文化,可要是让老外签证官
查了,就算人家是因为你要进入另外一个国家,那也是民族气节问题,能激发我
们的爱国情感的。不过,还是得入了美国国籍再回来,双保险,聪明阿聪明。
原文:
英国是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我在伦敦机场入境,当时大家排着队,前面的
人都是拿着护照晃一下,移民官看看就过去了。轮到我时,我也拿着护照晃一下,
以为这样就可以通过了,但没有。他们看我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就将我
留下来盘问,还翻开我的包,把东西一件件拿出来看。这时,后面的人已经等得
不耐烦了,移民官就让他们绕着我过去。那时我感觉很受侮辱,心想:我有什么
对不起你?我不就是一个中国人,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吗?"
在瑞士日内瓦入境时受到了同样的"特殊待遇",他深受刺激:"不就穷一点
吗?因为穷而看不起中国人,这与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
理念非常不一致。"
读后感:
这件事情读起来稍微有点奇怪。例如,入境的时候护照当然不是移民官看看
就能过去的,肯定要盖章,否则护照那么多页的作用是什么?再者,不同国家有
不同签证政策,检查的程序当然不同。有的国家能够免签证,那检查时间自然短。
但有一点,入境的时候,不同签证国家公民走的通道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排同一
队,否则当然会降低效率,造成"后面的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此种情况。要盘问,
同时还翻开包看,当恐怖分子对待,也许是有点过分。可如果真要这么检查某个
人的话,当然会请到一边,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怎么可能在排着队就在那里
翻包呢?因此从技术角度讲,一公同学对于"特殊待遇"的描述有点不那么可信。
至于这能让他"深受刺激",认为"与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人人平等、自由平等
的理念非常不一致",恐怕原因也只是他从来没弄清楚过那些理念的具体内容是
什么。
原文:
更让他愤怒的是当时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
里,他每天会花半个多小时看《华盛顿邮报》的国际时事和美国国内的大事,特
别是有关中国的消息。"看了后心里常常很不平衡,觉得中国不应该被这样妖魔
化。"比如对xicang问题、台湾问题、中国申办奥运会问题的歪曲、丑化和没有
事实根据的指责等。
读后感:
的确,中国不该被妖魔化,可是在一个号称被妖魔化了但其实很可爱的国家
里,发一篇讲杰出爱国青年对敌斗争事迹的文章,中间提到该国某个地区名字的
时候居然得用拼音表示,甚至还得巧妙的把某个字母改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稍微有点矛盾,还请施大科学家明断。
原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事情对我
思想的影响太大了。你问我回清华最想做什么?我最想做的就是育人,科研只是
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甚至觉得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重要。我希望将
来在清华给本科生开一门爱国主义课,一定爆满。我们不需要空洞地讲爱国主义
和辩证法,我觉得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应该注重实效、激发学生的爱国共鸣和
热情。"施一公说。
读后感:
施同学谦虚了,很显然,他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是逐渐递增的,
充分体现了他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为什么这么说呢?文中写的清楚,父
亲因为人情冷漠不幸去世,难过了一阵,一来美国看见这些国事天下事,立马无
所谓了。在中国查户口,算国事,也无所谓,在西方大使馆办签证,像"查户口
式"被盘问,那就不得了了,"深受刺激",不是吗?
另有一点有趣的,如果说有的朋友是指望一公回国专心搞科研,那这些朋友
就是太自私了,理解不了一公的高贵品质,人家想干的是什么,自己说的明白:
我最想做的就是"育人",而科研只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育人",呵呵,
唉,大家真不明白?
原文: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国内四年一度的生物物理年会,5月25日,清华
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找到他说:清华现在急需人才,能否全职回来工作?他说,需
要与妻子商量。
当天晚上,施一公给妻子打电话,妻子说:"这个机会挺好的,你不一直想
回国吗?你应该好好把握。"他非常高兴:"没想到她会这么支持我。"第二天,
他就跟陈希说:"我答应全职回国,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然而,他随后才发现,在回国的问题上自己和妻子有一个误会:妻子支持他
回国工作,但没想到他还要把家全部搬回去!为此,他们讨论了近一年的时间。
读后感:
恩。不知道拖到这时候才"学成回国"是不是因为以前清华就不那么急需人才。
不过这无所谓。不幸的是,妻子和他存在误会!老婆没想到他要把家全部搬回去!
可难道一公这么多年的艰辛的,深受刺激的心路历程,早在92年就下好的决心,
妻子竟然全都不了解?
原文:
"我回来后,妻子和孩子也会回来。说实在的,我觉得他们在自然环境和物
质条件上是有损失的,对妻子来讲则是完全地付出。但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
自己的想法。"施一公说,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有一个身份认同问题,他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在中国接受早期教育,有一种民族认同感,在他看来,"这太重要了!
等他们上了中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后,如果愿意出去学习,我也会送他们出去,
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读后感:
这孩子们也是美国人吧。。。
原文:
回国前,一位最好的朋友对他说:"一公,你现在豪情万丈,回去后肯定不
到两年,就会被国内的大染缸染得看不见颜色了。"他对记者说:"我很自信我不
会改,我的意志很坚定,我改变不了几十年形成的人品和做事方式,两年后不会
改,20年后也不会改。如果改了,我会觉得很悲哀!我会问自己:回来干什么?
"
回来全职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传言:施一公已经学会敬酒了!他说:"
这句话不对,我在出国前就会敬酒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有自己做事的原则,
我不会做有违原则的事。我不会与这个体制格格不入,能接受的东西我会接受,
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不会做。"
读后感:
这稍微有点矫揉造作。意思好象是,一公同学在美国时生活在一个纯净的环
境里,养成了纯洁的学术心灵,这在回国后受到一定威胁。可说实话,在美国做
学术的人都知道,美国学术圈虽然不像中国那样乌烟瘴气,但也没那么纯净。人
际关系照旧复杂的不得了,各种需要谨小慎微之处多了去了,想必一公同学作为
一个讲座教授,算个leader,不会不了解这些吧?他没有相当的应付人际关系的
能力,是不可能的。装什么纯洁呢?而且从事实上看,在方舟子对他申请基金的
资格问题提出疑问之后,他一直拒绝公开表态,而要求和方舟子私下沟通,同时
由自己的学生出面辩护,这明显是个熟谙此道的老手做法。
原文:
他认为,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国外的行政是服务于学
术的,教授发言权很大;但在国内,行政对学术的控制太多。
改革谈何容易?"我相信,改革的过程会很漫长,过程会有许多波折,一些
局部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意料之中的。在这些局部,我希望意外少一些,少一
些假大空和忽悠人的东西。"
读后感:
第一段倒是实话,可第二段"我希望意外少一些,少一些假大空和忽悠人的
东西。", 听着稍微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原文:
施一公更是充满希望和自信,现在的他不再有开出租车的想法了,"因为开
出租车不如作学术愉快。我对国家非常有信心,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国家在持
续变化,学术环境肯定会不断改善,可以达到一定水平,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人才
到中国工作,一定可以!"
读后感:
其实,如果他真的去开开出租车,没准对中国的认识能深入的多--假定他
如今的确没有那么深入的认识的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