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鄢烈山:甘肃校车事故:“并校”一刀切之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19-2011 11:5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甘肃校车事故:“并校”一刀切之祸

2011-11-19 16:29:13
浏览 329 次 | 评论 2 条

“并校”一刀切之祸

      鄢烈山

发生在甘肃正宁的校车交通事故,继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又一次触痛了国人的心。严重超载,校车不牢固,司机违规行驶等具体情况当然要具体分析,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检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在公共政策层面上反思改进,则更有必要。

有人说从公车消费中拿出十分之一就足够配备校车,这说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变成了“先官”投入的反讽;而教育投入占比,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达到法定的额度,则是全局性的问题;诸如此类,可议者多。本文单就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来说吧。

华龙网举办“全国博主版主品鉴重庆”活动,我被凤凰网“博报”频道推荐参加。16日下午与重庆市长黄奇帆对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有些城市排斥外来打工者子女就学,以校舍不安全、师资不合格等理由将“不达标”的民办学校关了,却不安排他们到“合格学校”就读,就像一个人快饿死了,你从他嘴里夺下食物,说它不卫生,你又不给他卫生的吃,这就是“伪君子”、没良心。大家不约而同为他的直言鼓掌。——我们有些教育行政官员就是没良心。

就全国大政方计而言,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变农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二等公民地位,消除外来打工者因户籍受到的各种歧视,固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独力能做到的,然而是以体制为口实变本加厉加剧教育不公,还是尽可能改善弱势人群受教育的条件,仍然与掌权者的良心有关。

同理,在农村学校的“并校”问题上,也与教育行政管理官员是否执政为民的思路有很大的关系。

60年代末期,全国各生产大队(村)纷纷办起来民办小学。条件当然不可能达标。1970年3月,我到大队小学当教师时,学生们都是自带板凳上学,“课桌”就是一块块长木条下面撑几根桩子,除了我是初中肆业其他的老师都是小学毕业。公社高中的老师大多学历不够高中毕业。就这样的中小学,我们村就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以这样的“师资”,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门是绝不容许他们任教的!山高路远的穷乡僻壤,宁肯儿童失学,既无公办的,也不承认(补助)民办的教学点;孩子们要上学,只有到乡镇才有的“中心小学”去。平原地区即使拥挤和危险,孩子还有校车可坐;深山老林的孩子就只有翻山越岭靠步行了,就算一周五天寄宿,周末放假还得走很远,遇到山洪泥石流之类天气只有认命了。

90年代,我们湖北老家搞教育“普九达标”,每村建一所标准化校舍,我大弟时任村支书,要我们在外工作的兄弟姐妹为建新村小带头捐款。村小新楼建起来,还没启用一天(那楼房至今空着养蚊子,我建议改做公墓,放骨灰盒),忽然说要“并校”,让全村孩子都到镇上去读书。于是,老家村上的孩子都坐上了“校车”,当然是私人承包收费的!反正,乡亲们是穷苦惯了,想想自己过去进城挤“代客车”(大卡车),至今还搭人拖拉机,或坐卡车货物上,孩子们“挤一点算啥”呢?

我们平原地区搞“并校”还罢了,山区的孩子就倒霉了。今年我到陕西与四川两省的贫困山区去过,算是略知“并校”之害。车过盘山公路,放学的孩子停在路边,让我们通过,他们有的含笑致意,有的一脸疲惫,我们看着心里都不好过。网名飞鹰的成都志愿者说,您如果真想体验,不怕太累,我带您去凉山走访山寨的学生,上学走一趟要五六个小时。

与“并校”的同时,是有限教育资源的倾斜,层层向上一级权力中心集中,宁肯花大钱、花大头办几所不叫重点的重点学校:一来是形象工程,标榜多么现代化,二是寻租工程,凭权和钱可取得入校资格。

我们不是天天在喊“实事求是”,不是天天在喊“国情”吗?为什么要一刀切搞“并校”呢?为什么那么在意“正规化”呢?

或说,“成事不说,堕甑不顾”,“并校”的事木已成舟,就不要再说了,免得再折腾。我曰不然:一来不少僻远地区特别是山区,仍然需要办教学点,方便适龄儿童入学;只要待遇合适,正规学校毕业的青年肯去教几年的肯定有人。二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数十年来我们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反“一刀切”,成效甚微,难道不需要继续反下去吗?当然,这也说明以前的反“一刀切”,没有反到根子上,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没能实现。

最后提一下,甘肃校车事故死伤的是学前班(幼儿园)的孩子。1958年春天,我就上过生产队办的幼儿园(虽然很快就停办了)。农村孩子也一样要上幼儿园,办学前班与小学的道理是一样的。

2011/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