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8-2012 19: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先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也许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为什么不上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要年初七也就是明天才开门,等开门了我自然会上门,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2:你早期的文章里出现了大量引用的书籍和英语单词,似乎已经超出了你的年龄范围,由此有人推定你的文章是你的父亲写的,你怎么看?

      回答:首先,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英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非常做作。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的使用进去了。可能这么质疑的人都是理科或者学术出身,但这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刚起步时候的象征,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文绉绉,让人看着觉得好像这个作者很有学问。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而且也很巧妙或者说很功利的使用了这些东西。毕竟几个生僻的英语单词而已,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这样写的确唬人,而且会显得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一些。人不都是这样么,模仿自己的偶像,再离开自己的偶像,寻找到自己。写完《三重门》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从第二本小说就开始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第二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就几乎没有掉一个书袋,没有引用一个英语单词,文笔也更加自然。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

        至于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组成,比如你们不会知道“missingfire”是“涡轮增压器的反延迟偏时点火”装置,你们也不会知道”sequential”是“序列式变速箱”的意思,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土豆和番茄都分不清楚。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葡萄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以此来解释所有说我文章里引用了大量古书和英语单词的人,这是一个崇拜钱钟书的文学爱好者的初级入门模仿。这本书在学校里创作,同桌等人皆可作证。此书没有任何人的润色和修改,我也没有任何的后台与背景,此书一度没有办法出版,因为我没有门路(在1999年如果不是自费,出版一本书是大事件),《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来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把书稿要来。而这本书因为是一本批评应试教育的书,所以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删除了不少内容,好在最终能够面世。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寄宿制一个月连吃饭和路费加在一起生活费共400元,我父亲当时在几十公里之外,他无论是从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代写的嫌疑,我怎么可能有钱和能力又去找其他人代笔?

        很简答,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因为应试教育很无聊,所以这些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书在当时也不那么无聊,加上我偶像钱钟书的力量。后来从学校出去,海阔天空,一下玩疯了,就很难再读的进去这些书。到了几年前,我已经基本上不读书,但是我阅读大量资讯和杂志,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几乎每天的阅读量要好几万字。但是我少年时候度过的那些书,我基本都忘记了。很肯定的说,如果当时我的书不能出版,以我一直崇拜民国作家的性格,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问题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1982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1982年出生,1982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1982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1945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


        问题4: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

        回答:新概念复赛的问题,我父亲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绝对不可能存在作弊。到时候法庭也将把所有当时的证人找来。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生被水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我应该还向同学表达过类似的遗憾,觉得如果写了这一层就更深刻了。你知道一个高中生,肯定当时很希望人家说他文章深刻。《杯中窥人》引用了不少东西,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一个作文比赛中凸显才华,征服评委,有些内容是阅读的积累,有些内容真的是强记为了炫耀的。至于这张纸团最后有没有沉底,十三年前的有些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写完就马上交卷了,因为越快交显的自己越厉害,因为我的文章在构思的最初,它就是必须要沉到杯底的,所以到了结尾,我就必须要这些写。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我爸爸当场买通监考人代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可以找来当时的监考人和组织方,还可以鉴定我的字迹。而且还是那句话,那篇文章和我父亲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篇文章里为了装逼,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我父亲则不会任何外语。


        问题四,你说你“的地得”不分,但怎么有时候又分?

       回答:这三个“的”字的用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点脑子,谁都会用。就是有的时候会用错。如果用心——比如在写考试文章,比赛文章,投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用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人纠错,只要不用心,就可能用错。但我很烦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的"而打断思路,所以我曾经建议过如果能统一成一个白字旁的“的”就好了。我也有一阵子这样实践的,就是希望用白字旁的“的”来代替三个“的”,无奈好像响应者不多,到后来我自己也就不刻意只使用一个“的”了。

       问题五,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觉得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这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和交际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志向就不一定是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问题六: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你说你上学时候被传染了疥疮,但有人指出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模仿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有点做作的风格。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么?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问题七:有人质疑,你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成语是一首七十年代的歌里的,你这样的岁数是不会听的,只有你的父亲才会听。

       回答:我父亲的文章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你无权决定我必须听什么歌曲。你也不能根据出现了四个字就判定出我必然是听了那首歌曲。这种话看似好像很有逻辑,很有欺骗性,其实完全是谬论。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


(题外话:今天我的父亲微博上发出了他找到的两份家书,有邮戳,虽然美好,但我觉得特别心酸,这些本都是属于私人和家庭的温馨回忆,却被被迫用来自证清白,而且可能还有人要逼着我们去做年代鉴定。这两封家书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如果还要加罪于我和我的父亲,我已无话可说。也请方舟子老师鉴定一下家书。)
     
      另外,由于给母校松江二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希望在这一两个月回到母校,进行一场演讲。希望母校的校友和老师们可以捧场。


丁金坤律师分析:韩寒名誉权官司前瞻 (2012-01-29 10:41:56)
标签: 韩寒 名誉权 官司 前瞻 杂谈        分类: 法律杂谈
2011年底,“韩三篇”出台,风波顿起。麦田发难,方舟子继之,质疑韩寒文章有代笔。韩寒博客自清,又诉诸法律。从笔战到法争,当事人的巨大名人效应,以及厘定名誉权界限的巨大法律价值,使得案件成为世纪大案。

问题一:意见表达与事实指控
评论韩寒文章的优劣,是意见表达,属于言论自由范畴。说韩寒文章代笔,是事实指控,属于名誉侵权纠纷。“言论再自由,也不可能保护你在剧院里谎称失火引起混乱的自由。”法谚“肯定者举证”,故指控者要提供证据(逻辑分析不能代替证据),证明韩寒代笔,而不是韩寒自证无代笔,这就如无罪推定,首先是推定被告人无罪,由指控者举出有罪证据,而不是被告人自证无罪。当然,韩寒也可以举证自清,譬如公布《三重门》的手稿,但这个举证是为便于法庭查清事实,而不是责任。

问题二:民意与舆情
韩寒和方舟子都有巨大的粉丝团,案件会成为头条新闻,引起普遍关注,而国人的态度多多少少也会影响案件的判决,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从理性的角度而言,人们希望言论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韩方之争受益的是大众和法律。从感性角度而言,人们希望自己喜欢的偶像能赢,而韩寒独立思考少年英才的形象,更受人欢迎。

问题三:法院的立场
通常法院的立场,就是法律的立场,但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不按法律的判决,因为司法并不独立,还受到权力的掣肘。所以,韩寒案件的结果难料。甚至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倒韩现象,就是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无论如何,这个案件的影响是长远的,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希望如汉德法官云“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29-2012 01:35:2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韩寒及其父亲的回应 (2012-01-29 15:05:57)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本来是想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韩寒及其父亲韩仁均连续在博客上发了三篇文章(《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不点名地“理会”我的质疑,我就先对这些答复中某些有意思的地方给个评论。由于韩寒经常修改他的博客文章,我引用的文字(用【】标出),以我看的时候存下的为准。

以下点评《我的父亲韩仁均的以及他的作品》

  韩寒说:【一开始,他们说我有团队,并重金鼓励网友举证,结果千万网友中没有人能举证出身边的亲朋好友属于我的写作团队,于是他们又说金波是我少年成名的推手,结果发现金波98年的时候还在河南的一个罐头厂工作。】

  不是韩寒自己重金悬赏2000万的嘛,现在他这么一说,倒好像成了重金悬赏的是质疑的人了。当然,这可能是笔误,但是一个自称从小写长篇小说可以从第一页一直写到最后几乎不做任何修改,手稿拿出来就跟誊清稿一样的人,会一再出现这种严重的表述笔误,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总让人觉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从麦田的质疑开始,质疑的人一直怀疑的是韩寒父亲韩仁均代笔少年韩寒的作品,这时候要说有推手也只是怀疑杂志社或出版社编辑,并没有人怀疑路金波这时候已介入,谁都知道路金波成为韩寒的代理人是后来的事。请问说“金波是我少年成名的推手”的“他们”究竟是谁?立一个稻草人打得很痛快是不是?

  韩寒说:【我甚至发现还有伪科学证明法,忽悠了不少人。有理科生做了一个科学统计,选取了八九本书,其中有我父亲的书为A,我的四本书B,C,D,E,其他作家的书G,F。分析书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比如三个“的”“得”“地”,比如“因为”“所以”,结果发现,我父亲的书和我的那四本书出现这些词的总次数差不多,而另外两本书明显要数倍与ABCDE。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我和我父亲的书风格雷同。这篇文章充满了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很多试图证明我的书是我父亲代写的朋友也像捡到了宝一样兴奋不已转发不止。甚至其中还有科普人士,他们认为最终还是科学和数据来说话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A,B,C,D,E都是十万字,G是三十万字,F则超过了五十万字。所以结果当然是ABCDE的常用词出现次数差不多,而G是他们的三倍左右,F则是五倍左右。像我这样的理科白痴也知道做这种对比的时候,抽样对象的字数得是一样的吧。我不明白这位理科生为什么这么恨我,虽然我一直对理科生特别有好感,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科学家。但是理科更需要严谨,能在完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把实验做的津津有味并得出结论,也算有本事。】

  这个理科生在论文里统计的是词频(词出现的频率),这是国际通用的文本分析方法,而韩寒却把它理解成词出现的次数,对此大加嘲讽。他连频率和次数的区别都分不清,只能说韩寒的确是他自称的“理科白痴”,或者我说的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韩寒说:【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时代,加害者像个原告一样,大摇大摆,不需要任何证据,只需要想象力,就能够损毁你和你家人的名誉,而且什么罪名都敢往你头上加,而被害者却要像个被告一样,不停的出示着人证物证,也未必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你重金悬赏2000万寻找代笔,我才介入帮你们找,怎么现在我倒成了加害者了?你重金悬赏别人加害你啊?现在还要去起诉帮你找代笔的人,你真好意思啊?

以下点评韩仁均《说说我自己》

  韩仁均说:【但韩寒多次在采访里把我说成是本科,因为他对这些专科本科的本来就没有什么概念】

  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活有体贴细微的观察和人生积淀的文学天才少年,却分不清专科和本科,这个也很奇怪。

  韩仁均说:【现在看到有人竟怀疑《三重门》是我写的,那我真要谢谢他们的抬举了,我要写得出《三重门》,我早不是现在的我了。这种只要有脑子,而且能正常思维的人都想得明白的。不是一代人,文笔和经历完全不一样,你能写得出那种情景那种意境那种感觉吗?现在一些人觉得他们不可能做得到,所以断定韩寒在他们这个年龄也做不到。】

  对比韩寒的说法:【如果这样去加罪文学作品,我在十七岁的时候还发表过两篇写大学生活的小说,十五岁的时候还发表过写成年人生活的散文,当时我非常得意于杂志社的编辑都不知道我的真实年龄,现在想来,这些岂不都是死罪。】

  看着韩家父子在同一篇博客文章中这么互抽耳光,难怪网上有评论:韩寒他老爹拼命证明中年人写不出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韩仁均他儿子拼命证明中学生可以写出中年人的生活和心理。

  韩仁均说:【因为我事先看见过新民晚报上一则上海萌芽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消息,所以就建议韩寒将这篇《求医》和另一篇《书店》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

  此前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前些天他(指韩寒)告诉我参加《萌芽》杂志和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且也给我看过两三篇文章。我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

  究竟是谁先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消息?

  韩仁均说:【因为他(指韩寒)觉得这次比赛没收参赛费,应该是真正的比赛,不是那种常见的近乎骗人的活动,而且既然是新概念,就不是应试作文的那种,就参加了。】

  此前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这种挺随意的、毫不做作的、完全生活化的文章,相对现在通常的应试作文来说,本身就很“新”。“新”并不代表另类。他表示同意,后来我就帮他打印了一份。】

  究竟是谁评论“新概念”的意思?

  韩仁均说:【韩寒回应麦田的文章,其实写了两个小时,但是4点,6点,8点,甚至10点又修改过,这说明韩寒一夜睡不着,很在意这件事情,他修改的内容是让文章更简洁一些,语气也更缓和一些,包括一些不太礼貌的气话都删除了,可以说在一个作家遭到了污蔑又没有办法自证以后,他已经做的很平和。】

  连韩寒写一篇博客文章花了多长时间,在哪个时间点修改过,怎么改的,都知道得如此详细,不愧是父子一体。

  韩仁均:【有人也质疑说韩寒这几篇文章写的文采不如以前,说明以前是有人代笔的,这几篇文章可都是被迫的回应和申明啊,而且还是他人构陷在先,结果你不去怪那个加害人,反而要百般刁难受害人。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

  和韩寒一样,把质疑者说成“加害人”,这是韩家词汇?网上网下有太多的人读了那几篇文章,因为和韩寒以前的作品反差太大,从而怀疑以前有代笔的,他们都想加害你们父子?“这么说的人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

  韩仁均说:【我是从看到韩寒写的《求医》等文章后就慢慢不再写东西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写不过他了,有点不好意思也懒得再写了,这种感受也许一些从事文化工作方面的父亲能够体会。】

  因为看到自己的儿子文章写得比自己好,父亲就惭愧得不再写文章了?原来是父子在比拼写文章啊?拼不过就封笔啊?这种心态也很奇怪。

  韩仁均说:【另外我也不怕浅薄,还要告诉大家,我根本不会英语,我们那个年代,从小学到四年中学到自学专科,从来就没有英语这门课。(大家好,我是韩寒,插入一下,我的父亲刚才经过回忆纠正了一下,说他们好像在四年中学里有过几节不正规的英语课,但是好像只学会了字母,他本人几乎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

  太谦虚了,韩仁均还是懂几个英语单词的嘛,不然也看不懂这个段子:

  韩仁均去年12月发的微博: 【12月14日晚,南京浦口分局一巡警拦下一推车男问:“叫什么名字?”男子答:“讲英语。”“什么名字?”“讲英语啊!”民警没辙只好用英语询问:“What's your name?”男子哈哈大笑,掏出身份证,民警一看:“蒋英羽!”】

    还有:

  《韩仁均:书店因服务而生》:【“我记得那时候我家的电脑是286,内存就1个MB,运行的是DOS,还不能装Windows。”“我在1996年左右开始上网,四年前开始在网上买东西。”】

  如果韩仁均本人几乎不认识一个英语单词,不知道怎么玩DOS系统的电脑?那是要输入英文指令的。在1996年上网的人,在国内算是网络先驱了,也该认识几个英文单词吧。

  韩仁均说:【我自然年龄56岁,社会年龄就是你们看上来的年龄大概要小10岁,心理年龄也许还要小10岁。】

  也就是说韩仁均现在的心理年龄是36岁。在1999年《三重门》被某人写作时,韩仁均的心理年龄是几岁?

  韩仁均说:【对不起大家,我已经很久不写长得东西了,所以写的很啰嗦,谢谢你们可以耐心的读完。也许在阴谋论的人眼里,我是故意写的这么啰嗦来和韩寒的东西很简洁的风格区分开来的。】

  不要谦虚,你这篇长文写得很有条理很有文字功底,比韩寒现在写的颠三倒四的回应文章强多了。

  韩仁均说:【我找到了两篇1999年的时候,就是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我发表在《故事会》和《现代农村》上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和韩寒当时的文章对比一下。】

  不同杂志要求的文章风格不一样,《故事会》和《现代农村》这种通俗读物不可能去刊登像《书店》《求医》那样的文章,做对比有何意义?

  韩寒说:【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是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能够退化到这种程度,而且还是一个不停地在写的作家,“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以下点评《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韩寒说:【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在我对韩寒的中学语文能力提出怀疑后,韩寒突然变成了一个中学语文高手。但是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但是,韩寒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以致有人认为,韩寒连偏科都算不上,他也没有偏什么文,他只是作文而且也不是应试作文写得好罢了。其实,我知道,韩寒的语文不及格有很多因素。”并引用了一则他认可的报道说:“有人说,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语文成绩应该是好的吧?……然而,他的语文成绩却很差,有零分的,也有及格的。因为他感到量化的考试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去年他语文的学期总评分为60分。”

  那么究竟是韩寒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还是“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一个韩寒的同届校友告诉我,松江二中的语文考试很难,75分就算高分,如果韩寒平时的语文成绩一般在85分以上,那就是超一流高手,怎么从来没有在语文单科排行榜上注意到韩寒的名字?

  韩寒说:【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

  一位与韩仁均有很多文字往来的记者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其实,许多熟识韩老师的朋友都知道,韩寒的字与韩老师是极象的。”这个鉴定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韩寒说:【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序言说:“而在《三重门》的作者韩寒身上,却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若没有知情人告诉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在我的感觉上,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曹教授当年给署名韩寒的《求医》点评时也说:“《求医》一文,若不注明作者身份,你很难会想到如此老练文字竟出自一个高中一年级男生之手。这种老练,又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流露。我不太清楚这男孩文化背景,也不太清楚他生活经历。总而言之,我不太清楚他何以会有如此老练的文风。”

  韩寒是在说给他的作品写序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其实不是“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而是属于“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曹教授今天如果听到韩寒这么评价他,不知作何感想?

  韩寒说:【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而且我当时也的确常常翻看词典,因为我的偶像钱钟书先生有个典故,就是看字典看了两个月,所以我没有也看字典,中英文的都看,虽然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但其实对人生和创作都挺有帮助的,建议大家无聊的时候也可以这么做。】

  韩寒自称熟读钱钟书,却不知道《书店》一文关于幽默的说法其实是抄自钱钟书的《笑》:“我们不要忘记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却狡辩说是从字典查来的。这可作为《书店》不是韩寒写的一个证据。

  韩寒说:【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葡萄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只要有初级英语水平的人就知道葡萄酒就是wine,喝过进口葡萄酒的人也都该注意到,更何况是一个经常出国下餐馆的人。就这还敢说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

  韩寒说;【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在电脑前的朋友,十三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甚至十三年前的这个月你在做什么?】

  你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的写作、语文成绩的好坏等等),岂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十三年前的今天我做什么我不一定记得清楚,但是十三年前我干过的大事(例如首先在网上批邪教)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可是记得清清楚楚,不管何时叙述,都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及其亲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刑侦警察就是这么破案的,文本考据也是这么研究的。

2012.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