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听弦吟:方舟子打假魏于全——学术圈的韩寒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15-2012 13:2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dzs 于 2-15-2012 13:41 编辑

此文资料来自于亦明先生文章和网络搜索整理而成。这是一件往事,如果你认为韩寒案中方舟子确实不对,但是仍然认为方舟子以往的打假是有价值的,且期望他未来继续打假的,请务必认真看一看此文。

方舟子以前一直在学术性很强的专业领域“打假”,而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是外行人很难懂的。当两个人争论专业问题的时候,外行对他们的语言其实会像火星语一样完全听不懂。这导致的后果就是,两个人在用火星语吵架,你其实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而这时你究竟依靠什么来判断谁说的是对的?

以下言归正传,我们来看一场专业领域的打假案:方舟子打魏于全案。(以下蓝字部分为来自亦明先生《方舟子恶斗肖传国始末》,黑字部分来自博主网络资料搜索整理,红字为欢乐部分,绿字为博主吐槽。)


2006年3月26日,新语丝发表了司履生的举报信,举报魏于全院士论文造假。(全文见:http://bbs.ebiotrade.com/showtopic-12290.aspx )方舟子在登出这封举报信时,加了按语,表示认为司履生举报成立,魏于全的论文确实造假。按语全文如下:

【方舟子按:司履生教授信中提到的给Nature Medicine的评述我在2003年已收到,后来根据司教授的意见,没有公布。我很高兴司教授现在愿意公布此事。我认为司教授对魏于全院士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应该认真调查此事,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调查结果认定魏于全院士发表的Nature Medicine论文的确有假,不管他该负的责任有多大,鉴于魏于全能够在2003年当选院士是因为假成果,那么中国科学院至少应该免去其院士称号。】

三天后,也就是2006年3月29日,魏于全院士向“新语丝”网站发去实名回复,回复中附有其2003年答复杂志编辑部疑问的原文。该文表示,“司先生很多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准确的,甚至还是错误的”。(该文未查到原文,仅有相关新闻描述)

2006年3月31日,方舟子本人在新语丝发表了《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37q.html )。在这篇文章里,方舟子声称发现了魏院士的“大问题”

“即便我们接受魏院士在信中的解释,该图时间轴的第1天表示的是疫苗治疗后的第1天而不是肿瘤接种后的第1天,那么就有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图的竖轴可知,该图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或接近0,和另一张图“图1 异种疫苗免疫后肿瘤生长曲线”的起点一样),这又与实验方法中说的“当小鼠皮下扪及肿瘤结节(直径约3mm)时”才开始进行疫苗治疗的说法相矛盾,因为当肿瘤直径约3mm时,按文中的计算公式,肿瘤体积约为50mm^3,其位置可在图中清楚地显示出来(等于该图中约5天时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而不会接近0。请问魏院士对此又如何解释?”

这是一段典型的火星语,作为外行人,这么一段话我们其实看懂了些什么呢?如果你第一时间只是看懂了如下内容请举手:“即便我们接受魏院士在信中的解释bla bla bla ,那么就有了一个更大的问题.bla bla bla,请问魏院士对此又如何解释?”

不明真相的人在看过这段文字之后,一定会对方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看人家方博士,真是名不虚传,不仅能看懂院士的论文,还能够提出专业问题。其实有几个人看懂他到底提出什么问题,提问专业不专业呢?所幸这段话毕竟还是汉语,如果愿意仔细看一下,这段话还是可以还原成麻瓜的表达方式的:“你文章里的公式和图表不相符”。

当日,魏于全在新语丝发表《魏于全对方舟子 <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一文的答复》(原文链接:www.xys.org/forum/db/1/50/175.html  鉴于新语丝是一个不符合中国法规的非法网站,该网址需翻墙,不想翻墙的可以看这里:http://www.lsxk.org/bbsanc.php?p ... ouz/M.1144435552.H0 )。其中,对方舟子上述的问题,魏于全院士给予了解答如下:

“图2就像我在2003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个问题中提到的,确为疫苗治疗后肿瘤生长曲线,时间是指治疗后的时间,图2标题已经注明了这一点。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直径3毫米时其肿瘤体积为50立方毫米的错误结论。而我们在图2的结果是用正确的国际上通用的公式来计算的(肿瘤体积(立方毫米)=1/2×a×b×b, 详见Cancer Research63:7232-7240,2003等)。约3毫米直径的肿瘤其体积约为13立方毫米。我们在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肿瘤直径约3毫米开始治疗,图2中显示的起点的肿瘤体积约为9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径约为2.7毫米(专业内的人都知道,实际上如此小的肿瘤很难精确测定其大小,并且也没有必要对如此小的肿瘤进行高精度测量,肿瘤在3毫米直径与2.7毫米直径是难以作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所以我们作出的曲线是正确的,而不是如您所说“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 或接近0”,您可以用excel软件输入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类似的坐标体系及标记符号,也会得到同样的图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说的图2为编造的问题。”

这段话里面有一句话我们还是可以读懂的: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错误结论。

原来杂志排版的时候把魏于全院士的公式写错了,而方舟子恰恰就是按照这个错误的公式来计算、并且气壮如牛般地提出质疑的。更重要的是,“文中的计算公式”错误,司履生在举报信中已经明确指出,可是我们这位方博士却对此显得茫然不知。对此,您除了“方舟子连举报信都没看懂”之外,还能想出其它合理的解释吗?

2006年4月1日,方舟子再发文《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38q.html )。他是这么回应公式错误问题的:

“这似乎是在讥讽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知道计算肿瘤的正确公式。不过我早就知道计算肿瘤体积的正确公式(其实是通用的近似公式),即使不知道,司履生教授也已在公开信中指出了魏院士论文中的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并给出了正确的公式。但是魏院士在答复司教授的质疑时,并没有说那是个‘排版或印刷错误’,我也很难想像在2001年中国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让别人打字、排版而不是由自己提供电子版本,而且排版完了还没有让作者校对清样,以至会有‘排版或印刷错误’。所以我当然以为魏院士论文中的数据是用文中所写的错误公式处理的,并在文中特地强调是‘按文中的计算公式’。”

这段已经不是火星语了,各位看官自由的判断吧。本人是吐槽无能星人,只有直接借用亦明老师的点评:

学过初中几何学的人都知道,不论是求面积,还是求体积,其计算公式不过就是维度之“积”——计算面积是二维长度之积,计算体积是三维长度之积。简单的例子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而对于不同的形状,一般是三维之积再乘一个系数。如锥体的体积是三维之积再乘系数三分之一;球体的体积是直径的三次方再乘六分之一派(大约等于0.52),等等。总之尽管这个系数不尽相同,但它却只能在0和1之间浮动,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1的。而方舟子用来计算的那个公式,系数竟然是2。什么形状的物体,会有这种超出三维空间之外的体积呢?可是我们这位“最聪明”、“最适合搞科研”的全才、奇才,却能够用这样的公式来做一番“计算”,并且根据这个愚不可及的计算,义正辞严地质问对方“对此又如何解释”。他如果真的有点儿常识,他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指出这个公式的荒谬!

以下是插播花絮时间:


就在魏院士出面答复方舟子的质疑之后,有个ID是BIGBEN的人对魏院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出示两篇paper (PNAS and Nature Medicine) western blot 的原始图片,不管是X-光片也好,还是 phosphoimager 图像。”(见2006年4月1日新语丝读书论坛)。

 

在看到BIGBEN支出来的“奇招”之后,方斗士假充内行地问道:“X-光片?让他用同位素标记?:-)”

  

教主这么一问,教徒们才知道,自己主子的肚子里装的都是些干草。有人告诉教主说:“现在一般采用Chemluminescence 检测系统(如ECL Plus WB)。而检测化学荧光的方法有X-光片显影和CCD照相两种方法。”

那个要求魏院士出示原始图片的BIGBEN说: “Lao Fang, you may have been away from the bench for too long, it is time to do a sabbatical away from dajia. I will offer space in my lab, but no pay :-).”(亦明译:“老方,你离开试验台太久了,到了休一下‘打假假’的时候了。到我的实验室来吧,我给你个无薪水的位置。”)


花絮时间结束。

2006年4月3日,魏于全发表《魏于全再答方舟子先生》(全文链接:http://www.taisha.org/bbs/thread-578452-1-1.html ),再次对方舟子的每一个“质疑”做出解释。当天, 方舟子发表《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链接:http://www.lsxk.org/bbsanc.php?p ... ouz/M.1144150426.X0 ),开头一段话如下:

“魏院士新寄来的答复要比前面的答复好得多,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做出了回应。答复的全文附后,先把后面的几条提上来评论一下,再评论关键的一条。最后的这一条我认为这是魏院士答复中的一个重大漏洞,即使是外行也不难看出魏院士难以自圆其说。

这篇答复首先表扬魏于全院士态度良好(找不到笑点的童鞋请自行面壁),然后继续他的方舟子式“质疑”,声称这篇新的解释的文章反而暴露出新的“重大漏洞”(各位看着眼熟不?

而方舟子所谓的“重大漏洞”到底是什么呢?文章相当的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去看,本麻瓜琢磨了很久,最后终于明白方舟子发现的这个“重大漏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魏于全在两篇不同的文章里对于自己的肿瘤抑制剂的作用的描述不一致,用方舟子词汇2012版来表达就是:对于肿瘤抑制剂的作用,魏于全在两次不同的场合“口供不一致”。

那么魏于全到底是不是“口供不一致”呢?我们看方舟子接下来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就在第二天,也就是2006年4月4日, 方舟子发表《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全文链接:http://fangzhouziblog.blog.sohu.com/1167250091.html )该文的按语如下:

【按:此文原题《神奇的肿瘤抑制剂‘魏氏佐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有误。PNAS论文中的图3未列出肿瘤生长的时间(比较奇怪),所以不能与魏院士的论文做比较。原先提到的1周时间当指肿瘤接种的时间点。论文正文提到时间时未用介词,又未标出肿瘤生长时间,所以误读。我已将有关段落删除,对此非常抱歉。但是对魏院士错用文献的批评仍然成立。】

好吧,除了火星人以外,舟子星人的话有时候也是需要翻译的。不过这个工作麻瓜们都能做,我于是就顺手翻译了一下。

“我这篇文章原来是想揭发魏于全两篇文章口供不一致的,但是后来发现不是他口供不一致,是我没看懂他的论文和参考文献,理解错了。所以我只好把揭发他口供不一致的那部分文章删了。但是因为参考文献是他提供给我的,所以我的批评仍然成立。”

此文中另外还有这么一段话:

“魏于全院士对罗列文献也有特殊的偏好。他用什么方法测量肿瘤直径,明明是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绕了一大圈,列了四篇文献让我自己去看,而这四篇文献所用的方法又不一致,搞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他究竟用的哪种方法。”

请大家注意,上文红字部分,方舟子亲口承认,他甚至不知道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是用哪种实验方法做出来的,而这段文字,是出自这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2006年4月5日, 方舟子又发表《关于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的一则谣言》(全文链接:http://fangzhouziblog.blog.sohu.com/11672645.html ),这篇文章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学术内容,各位看官请自由的……(口口声声自己刊登了反对意见的投稿,却连一篇具体网页链接都给不出来,只让人自己去新语丝查。我明儿个也说我在地球上看到外星人了,你自己在地球上查去吧。)

这几个回合以后,方舟子始终无法证明魏于全的论文造假。此时新语丝论坛的教众也开始丧气了,有教徒发帖说:

“可惜了。但是我觉得现在得静下心来想想再弄。不过就怕一停,人就说老魏赢了。”

“可惜,本来是一枪毙命,现在是搔恙了.”

猜猜方斗士怎么回答?他分别答道:

“他还欠着两个回合呢,怎么叫赢了?”

“呵呵,让大家知道他的辩解其实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专业,也够他吃一壶的了”。


认为方舟子以前打假是为了正义,是为了对真相的洁癖,是为了对学术尊严的敬畏的人们,请问你们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作何感想?

几天之后,方舟子在经过不知多少网络检索之后,终于找到一篇2004年关于魏于全的新闻报道,他立即以此继续对魏于全进行攻击。

2006年4月8日, 方舟子发表《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3b5.html

方舟子称,《神州学人》杂志里2004年的一篇文章《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虚假夸大魏于全的履历。并继而给魏于全下了判语:“一个对自己的海外履历都敢这么放开了胡吹的人,我不相信能踏踏实实地搞科研。”

2006年4月9日,魏于全就报道事件回应方舟子:

“方先生:
我在当年看道这篇报道时,就已向神州学人杂志的编辑部去电话及email,要撤销这篇报道,编辑部当时已同意我的请求。你可以去确认,我对这篇不实事求是的报道非常反感,请你也删除此文。
  魏于全”


收到这封信以后, 方舟子并未向编辑部求证魏于全的说法,而是立刻发表《再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链接: http://fangzhouziblog.blog.sohu.com/11673200.html )。他是这么回应的:

“吹捧魏于全的报道并非记者的胡编乱造,而是四川大学宣传人员的杰作。我不相信四川大学主管宣传工作的人在撰写宣传魏于全的文章时,会没有获得他的合作,而逼得他在文章发表后才要求编辑部撤稿。”(博主侧目:“我不信”大法,大家看着眼熟么?

2006年4月10日,魏于全院士发给方舟子新邮件,为证明自己并未参与这篇夸大宣传的报道,将三封可以做证明的信件一并附上。

这三封信分别为:

2004年1月12日,魏于全发给杂志社的信,要求《神州学人》从网站上删除此文

2004年3月17日,魏于全发给杂志社的信,再次要求《神州学人》从网站上删除此文

2006年4月9日,魏的秘书给方舟子的信,说明该文章当年的确未经魏于全审稿。

方舟子将魏于全的《三封信》刊登在新语丝上(全文链接:http://fangzhouziblog.i.sohu.com/blog/view/11673350.htm )又加了按语如下:

“方舟子按:近日收到一些以四川大学校方或工作人员的名义发来的信,但是发信地址可疑。以后这类来信请务必用四川大学的邮箱发来,或留下联系电话以供查证,否则一概不予登出。魏院士还曾经给哪些报刊写过类似的信件,最好也提前公布,免得被人发现一篇,就答复说都曾经去函要求从网站上删除,太被动了。仅要求删除网页,是否是怕被同行发现?而且该不实宣传的责任显然至少是在四川大学宣传部门,不能怪罪给报刊。既然在2004年1月12日就已经发现了不实宣传的问题,为何还会让四川大学宣传人员继续在2月在《神州学人》做更为夸大的宣传?”

这篇文章死不认错、强词夺理的姿态,各位看官,眼熟吗?

方舟子对魏于全的胡搅蛮缠在海外华人学界引起公愤,2006年4月下旬,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生物系教授傅新元草拟了一封公开信,目的就是要针对方舟子打魏于全这个案子公开表态,反对私人打假,反对民间打假,当然更是反对以假打假。经过至少七次修改之后,这封有120名学者——绝大多数是美国大学的教授——签署的公开信在5月8日问世。(全文链接:http://newsold.hnu.cn/xcb/index. ... d=2753&Itemid=0

这篇文章并未提到方舟子和魏于全的名字,但是方舟子却很快做出了反应。5月11日,方舟子在新语丝发表了《评“120位中国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全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3tf.html )。评语内容如下:

“这‘120位中国科学家’,相当一部分已加入美国国籍,不应该再自称‘中国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商学院教师(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杰宁·琼斯商学院管理与市场系岳劲峰),一位是风险投资商(曼哈顿资本集团合伙人王进),一位是律师(Wei-ning Yang, Esq, Partner, Hogan & Hartson LLP),都不是什么科学家或信中说的‘科技工作者’,这是造假。公开信的发起人傅新元是脚踏中美两只船的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曾被指控滥用中国科研基金,又是伪造履历的清华大学生物系教师常智杰的老板,对引进、包庇、提拔常智杰负有直接的责任(参见‘立此存照·清华大学生物系履历事件’)。签名者中也有几个人本身不太干净。有谁会相信这种本身就有从事、支持、包庇不端行为之嫌的人会真正‘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也一再呼吁中国应该建立规范的渠道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我鄙视有人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实际上是希望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在没有规范渠道的时候,需要舆论监督, 即使有了规范渠道,也需要舆论监督。科学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害怕舆论监督。”(出处同上)。

实际上,“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杰宁·琼斯商学院管理与市场系岳劲峰”毕业于北大地球物理系,有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统计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攻商业管理领域中的决策科学,任教后仍旧从事相关专业。“王进曾就读于浙江大学生物学系,而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并在学术界有所建树;读完博士后,他曾去世界五百强药厂从事工业界研究开发,又转战华尔街从事生物医药风险投资数年”。(孟宪秋:《新药研发盼早投》,《科技中国》2010年8月,。而那位Wei-ningYang律师,出身于生物专业,当上律师之后,专攻生物领域知识产权案件 。他们三个人如果“不是什么科学家或信中说的‘科技工作者’”的话,那方舟子就连“科技”的边儿都沾不上了。

更可笑的是,就在几个月后,方舟子炮制了一个“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而那些签名的“知识分子”中,混有地产经纪、外贸经理、商人、官员、技工、律师、在校大学生,甚至还有在押犯罪嫌疑犯。

很可能是觉得光给这120人扣上“造假”的帽子还不够严重,方舟子在把他的这个“简单评几句”搬到新到资料上之时,又加上了这样两句话:“那些害怕舆论监督,乃至反对言论自由,要求官方‘制止’言论者,必定心里有鬼。可怜这120个‘老美国’,居然连言论自由是什么都不懂。”
博主:原来“言论自由”这一招不是第一次用了喂!

《自然》杂志在5月24日和6月1日就公开信连续两期发表相关报道,态度明显倾向于傅新元等120人,这让方舟子十分尴尬。5月17日,方舟子发帖子抱怨说:

“我早说过了,起草这封信的那几个免疫学家就是为魏事件针对新语丝、人民日报的当然后来改来改去语气变了不少,后来参与签名的人未必都同意他们的想法,甚至未必很清楚该信起草的背景,但是整个框架还在,而且他们向国外媒体散发时并不隐瞒就是冲着新语丝来的,所以我这几天都在应付英美记者就此事的追问,甚至连怒江的事都被翻出来做为我乱打棍子的例子。让我不明白的是,他们去向英美媒体告状干什么?”

本来,“向英美媒体告状”乃是方舟子最拿手的本事,当年他使用这个招术整治陈晓宁、夏建统,如今,因果轮回,自己遭到了报应,却假装糊涂,高喊“不明白”。
博主:双重标准神马的,真的那么好玩吗?

120人公开信事件后来又继续发酵,并牵连到肖传国事件。说起来有十匹布那么长,这里是单讲魏于全案,后面就不再说了。接下来,博主想说一点感想。

1、有人说一次孤案不可以证明方舟子大部分打假都有问题。实际上,亦明先生曾经向方舟子发出过挑战,只要他能拿出100个没有问题的打假案例出来(方舟子声称打假上千,100件只是10%),亦明就“再不研究方学”。而方舟子对此始终没有做出任何答复。如果任何人想确认方舟子打假过程中,正确的比例有多大,不妨效仿亦明先生,请他举出100件没有问题的打假案例来,请他和亦明先生当面对质,不妨采用舟子最爱的方式——把媒体全都请过来,现场直播对质全程。请记住,100件只是10%

2、方舟子每次被问起亦明揭露的造假和错打问题,都说以前回应过了。而其实他除了不断用自己制定的规则狡辩之外,就是直接攻击亦明和其他质疑者的人品和动机。而当方舟子出于私仇攻击别人的时候,他又会说,只问事实,不问动机。到底是问事实,还是问动机,请方舟子不要双重标准。如果你在亦明打你假的问题上,觉得一句动机不纯就可以抹杀所有问题,那么请你打其他人假的时候也不要怪别人指责你的动机。如果你在打其他人的时候只问事实,那么请你在亦明打你假的问题上也只回应你自己有没有造假和陷害学者的事实部分,不要揪着动机二字转移话题。

3、韩寒案中,更确切的说,是从罗方微博大战时起,如果你留心一点的话,就可以发现,方舟子对各种转移话题栽赃嫁祸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诡辩技巧运用的及其纯熟,这么纯熟的构陷手法,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练成的神功?这么公然耍流氓而完全习以为常不觉丢人的厚脸皮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

4、韩寒案是在文学领域,韩寒的所有成果都是大白话,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这才是方舟子此次踢倒铁板的原因。在打韩期间,方舟子被迫把自己的流氓逻辑用到一个没有用过专业术语的韩寒身上,于是所有的普通人都看出来他的流氓了。在此期间,方家军仍然曾经试图将韩寒案拉到自己最擅长的火星语领域,于是出现了统计软件分析,贝叶斯公式等文科生看见就犯晕的东西。所幸的是韩寒名气够大,关注此事的人够多,而关注者中不乏有懂得统计软件贝叶斯公式的人,站出来指出其错误。虽然关于贝叶斯公式的争论过程让麻瓜们表示鸭梨很大,但是当看到方家军最终无话可说,用一句“stupid”作为问候对方的结束语时,麻瓜表示多少还是看出了点门道的。而方舟子所谓的文本分析问题,正如李剑芒所说,首先请方舟子先公布一套完整的文本分析方法,并说明这套方法是谁发明的谁完善的谁在文学领域运用的。然后让我们看看这套文本分析方法是不是可以用来证明任何人的文章都不是他自己写的。

5、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方舟子式的私人打假,靠谱吗?在讲到现今各种司法混乱现象时,大家几乎都有一个共识: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道理在学术腐败的问题上不是一样的吗?我们现在的制度是有问题,但是我们做的不是应该追求更完善的制度吗?方式打假,不是程序化规范化的打假模式,而是一种类似于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崇拜的打假模式。方舟子在新语丝私设公堂,自己包揽公检法所有角色,指控,审判,宣判,再动用媒体的舆论力量把对方“办成铁案”,令被打者在公众舆论中社会评价降低,这种精神上的摧残,相当于对被打者实行私刑进行惩罚。比如魏于全案,尽管方舟子一直没有找到任何魏于全造假的证据,但是百度一下魏于全的名字,仍然铺天盖地都是魏于全造假的新闻报道。这样一种打假模式,你真的相信他可以给这个社会,给这个学术圈带来正义吗?学术圈本身是有自己的监督机构的,这个机构由于制度的文化的原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是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比方舟子一个人包揽学术圈的打假权威危害更大。

6、所有讨厌方舟子但是又喜欢用公知两个字骂人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是哪位公知最先在微博上用公知两个字骂人的吗?

7、那些想骂我是韩粉的别累着了,韩寒没有那么多的粉,这阵子你们给韩寒派了不少粉了,做这种长对手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真的很锉。某种角度来说,我其实曾经是一个方粉。对于他的科普我曾经非常信任。只是我不会把自己的脑仁也双手奉上交给教主。当教主四处攻击别人的时候,我还知道动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其实相比韩寒,我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没有这种用个人英雄主义代替程序正义的打假斗士,对中国很重要。

最后,关于学术腐败究竟应该怎么办,推荐两篇文章

岳劲松:对治理我国学术不端的思考和建议http://edu.gmw.cn/2010-11/10/content_1377868.htm

岳劲松:公共媒介下判断结论的四种科学背景http://tech.gmw.cn/2011-02/16/content_161761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