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韩之争中的逻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24-2012 12: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韩之争中的逻辑学(一)
    方舟子和韩寒论战的时候,我正在郑州出租屋内读一本逻辑学入门读物《简明逻辑学导论》。“纸上得来终觉浅”,方韩之争提供了一次做逻辑学笔记的机会。笔者并不想一股脑的抄概念,所以就把一系列的概念移植到方韩之争上去,欢迎交流。

   Q:什么是逻辑学?
   A:我们都知道方舟子这次论战主要把炮火集中在文本分析上,他对署名韩寒的作品做了大量的解剖工作。对方舟子的文本分析的分析便是逻辑学的任务,它包括对方舟子论证手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的强弱(推理正确与否)的分析。

   Q:方舟子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手段?
   A:采用的是归纳论证。“韩寒那一年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有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这样的反问,在方舟子的质疑文章中非常多。每个论证都是从前提得来。如果在一个论证中不能百分百确定结论,或者出现“怎么可能”、“不大会”、“多半会”等词汇,那么论证手段为归纳论证,也就是说从前提不能必然的得到一个结论,只能或然的得到一个结论的论证。
细心的人可能会读到方舟子这样一句话:“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里出现了比较绝对的指示语言“绝无可能”。一般来说,若结论必然从前提得来,或者出现这样的绝对性词汇,应该视为演绎论证,但是由于方舟子认为自己的论证很强大,因此过分依赖这样词汇,所以对这样的词汇要小心评估啊。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  所有的作家都能记住自己作品中重要细节。
韩寒是作家。
     所以韩寒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例2  大部分的作家都能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韩寒是作家。
      所以韩寒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第一个例子中,结论严格必然地从前提而来。如果我们假定所有作家都能记住自己的作品且韩寒是作家,那么韩寒不能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是不可能的。故而,第一个论证是演绎论证。在第二个例子中,结论不是必然地从前提得来,而是以某一种或然性得来的,假设为真,那么改结论是真的就有可能。故而第二个论证是归纳的。
多说一句话,无论是归纳也好,演绎也罢,判断的标准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关联的实际力度。与前提的真假没有关系,比方说例1、例2的前提我们只是假设。

    Q:方舟子论证(推理)过程怎么样?
    A:上文中提到方的论证是归纳论证。在这样的论证中,论证者声言不大会出现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论证。若这项声言为真,该论证是强的,即为强的归纳论证。相反,则为弱的归纳论证。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  90%的作家都能记住自己作品中重要细节。
         韩寒是作家。
     所以韩寒或许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例4  5%的作家都能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韩寒是作家。
     所以韩寒或许记住自己作品中的重要细节。


例3论证是强的归纳论证,例4是弱的归纳论证。

方舟子指出的漏洞:韩寒不知道《三重门》名字的由来;《求医》描述的是韩寒没有出生时候的医院场景;视频上的韩寒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候一问三不知,对女人很感兴趣,韩寒所说的语文成绩与老师与韩寒父亲所说不否。

可是韩寒目前一共说了多少句话呢?作品中写了多少句子呢?目前网上公开的资料显示,韩寒一共写了《青春》《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韩寒五年全集》(是前四本书的集合)、《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光荣日》(第一季)、《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他的国》、《草》、《毒》、《长安乱》《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还有主编的《独唱团》(第一辑)另外还出过一本专辑,叫《十八禁》。这个样本如此巨大,仅仅从几篇文章的几个句子、几个视频中的句子的漏洞来证明韩寒有人代笔,这就是弱的归纳论证。从装有100个橘子里的篮子里有意挑出4个烂橘子,你就可以大言不惭的宣布这篮子的橘子都有问题?强的归纳论证,主要源于前提给予结论或然性强度的支持,起码要挑选80个橘子才能下结论吧。有人说方舟子指出的漏洞不是4个,当然肯定不止四个,那么欢迎补充。


   另外,如果是强的归纳论证而且前提都是真的,则为恰当的论证。(恰当的论证=前提都是真的+强的归纳论证)故而,不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则为不恰当的论证。方舟子的论证所采取的事实都是来自于公开的视频,或者署名为“韩寒”的公开文字,但是有意隐去了对自己不利的前提,(见下文遮盖论据的分析)所以方的论证就是不恰当的论证了。

    无论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论证,始终绕不开归纳论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归纳论证的领域——即使当结论被认为具有很高可能性的情况下——永远不会穷尽所有的证据。归纳论证的结论具有某个概率度,而不能声言确定性。

方舟子1月31日在博客上写的这句话:“在我刚刚加入论战时,我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一事是将信将疑的。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方先生直接抛开了归纳论证的概率度,直接称其结论的确定性。
    Q:方舟子的论证有什么问题呢?
A:逻辑谬误在作怪。逻辑谬误,通常指的是论证的缺陷。这种缺陷营造出虚假的结论,一不小心就会被绕进去。

【1】诉诸公众
“我把《书店(一)》全文附后,请仔细读读,看它有没有可能出自一个82年出生的14岁少年之手?”
方舟子这句话是给读者们说的。靠着文本分析,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力度肯定不够。论证者方舟子激发群众的热情,邀请公众们看了他的分析之后在结合一般经验去研读《书店(一)》。
凭什么,靠韩三篇成功转身获得护身符?那更要继续。//@风青杨V:方向来不向强权妥协,现在反对韩寒的文章上面都有禁令,不让发,明星大材都站出来力挺韩寒,粉丝们在网络上像水军一样,谁反对就用口水淹死谁,哪有什么质疑的声音?从上到下,就只能看到一个方舟子了,麦田都没挺过两天就投诚了。
方舟子又在诉诸公众,把自己不畏强权的形象树立起来,博得公众同情。 然而,方舟子能不能保证所谓禁令的真实性呢?方转发了这一条微博,却又犯了论证不就事论事,而搞了人身攻击的谬误,如果禁令为假,韩寒的名誉权何在?哎,足球场上不踢球,却踢起人来了。不过人身攻击和人品称赞在论证时都是一路货,木子美大方的支持方舟子,还说方舟子可爱呢!
   
   【2】偶性的谬误
     当人们将一般规则运用到特殊事例上时,就会产生偶性的谬误。通常说来,一般规则在前提中被直接或间接的引用,然后将它错误的运用到结论所谈到的特殊事例上。
“韩寒那一年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有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更年长者,才会这么叫。
笔者经常喜欢把年过半百的农妇叫美女;台湾《康熙来了》有些女嘉宾50多岁,还“我们女生”得边叫唤边卖萌呢!一般经验可不是解释所有问题的。
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方舟子认为“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韩寒在一场临时应试中,居然引用了拉丁文……“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
方舟子这个质疑貌似很致命,但是韩寒说了:
“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

   【3】鲱鱼谬误
论证者以转变主题的方式来转移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而已转变的主题与原来的主题有微妙的关系,具有迷惑性。
韩寒只说他曾“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方舟子说道:“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韩寒说他阅读《二十四史》,韩寒没说自己把《二十四史》读完啊。阅读一词有“读过”之意,也有“读完”之意,方舟子这话里到底什么意思???这是利用一词多意忽悠人啊!

韩寒博客上的原话:
所以就悬赏,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20000000元)……
韩寒悬赏的要求是,拿出证据,这个证据是人证

方舟子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称:
看过整个事件过程的人都知道,我是被动的,可以说是韩寒在背后指使我,我作为一个看客评点了几句,他就硬把我拉进去了。

方舟子多次对媒体表示,自己是被动地加入到寻找代笔人的悬赏活动中的。既然已经参加了这个活动,为啥不看看韩寒活动(悬赏)的要求呢?韩寒要的是人,是活活的人证。现在方舟子通过文本分析,玩的都是“间接证据”,根本没有按照活动要求行事,怎么还在说自己是被动的,自己被迫参与倒韩呢?

【4】诉诸不胜任的权威
源自权威的论证是一种归纳论证,但是当论证者引用的权威者或者目击者信用不具说服力时就会产生谬误。
方舟子转载了一篇文章:《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作者馫朤(好拗口的名字)。这个馫朤是谁?何以证明其人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其人或者是伪专家或者是动机不纯,或者心存偏见……这样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方韩大战时开通了新浪博客,怎么就能贸然转载。
在论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方舟子还转载了一篇题为署名不详的《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不过还好方舟子删掉了此篇文章。

【5】假因果关系。
这种逻辑谬误就是纯属想象,把论据和结论强行建立起关系。
方舟子在博客上写道: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英语不及格的韩寒突然直书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罕见的英语单词,似乎直接读的就是英文著作,可能吗?
方舟子话中的意思:韩寒英文不及格,所以不可能直书英文书名。靠,学了汉语拼音的小学生都能抄出来这个单词,这不是闭卷考试,韩寒想装逼引用,直接找出书名抄上去有何不可?!

【6】遮盖论据
论证者在通过论证某一事物时,避开、扭曲了某些可以推翻自己结论的前提或事实。
方舟子在博客上写道:
而且韩寒在回忆中小学生活的小传《第三个人》中明确说自己不读中外名著,特别是这类翻译过来的长篇小说:“我无书不看,只是有一个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读。那时我就觉得好些特被人推崇的长篇小说文笔拖沓,太强调思想性,而且有的翻译得半生不熟,读了几本后就觉得是浪费时间。直到现在,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但是在《求医》中却引用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中相关的细节,信手拈来,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而且十分熟悉,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方舟子引用的确实是韩寒文章原话,注意韩寒原文中的话“读了几本后就觉得是浪费时间”、“我还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方舟子可以用这两句话得出结论:韩寒读了几本书,书包括屠格涅夫的两部,只是没读完罢了。可是方舟子直接忽视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直接截取“唯中外名著不读”,认为韩寒韩寒不可能读过这两本书。

   
后记,笔者觉得韩寒应该抓住方舟子文章中的逻辑谬误进行反击。有人说韩寒应该出面和方舟子来一场平等的对质。可是他的视频已经被分析烂了,被分析的到处都是问题。对质根本不是解决质疑的办法,它有可能衍生更多的质疑。韩寒应该在博客上写一句话:请问方舟子,究竟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韩寒没有代笔?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方舟子的文章做一个逻辑剖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