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开老沙:坚持普通,拒绝误导,超越猥琐,谈方韩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02:4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拒绝误导——到底是谁在误导大众,再评方舟子的质疑思维 (2012-02-08 17:06:15)转载▼
标签: 育儿       
2012年2月6日,方舟子接受记者访谈,其主题是阐述为什么此次质疑韩寒,标题是个很霸气的名字“避免更多青少年被偶像误导”,在和讯网发布的访谈实录中,标题更具有侵略性,叫做“为什么这次轮到韩寒”,我很手欠,这两份访谈都看了,然后,我又抑制不住的想写一些东西,但我深知,如果凭借冲动来写,是不能让未来的自己在冷静理智时满意的,所以我觉得沉淀一下。
2012年2月7日,一大早我做城际火车去北京办事,在拥挤的地铁上看着像沙丁鱼一样的上班族,冒着令人蛋掉的寒风在街头暴走,然后再赶回天津,然后再做了一大堆项目工作的事情,到了现在,我认为我可以冷静的写一些东西了,我准备用两篇文字来记录我的想法,第一篇叫做《拒绝误导》,第二篇叫做《坚持普通》。
就从方舟子最近的这次访谈谈起吧,他的标题叫做“避免更多青少年被偶像误导”,我就来谈谈,什么叫做”误导“。说到误导,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如何给予它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或者说如何提炼”误导“的特征呢?不用去查字典,字典告诉你的只是定义,而不是供你辨识的特征,我觉得,具有以下全部或几种特征的言行都可以被称为”误导“,为阐述清楚,我尝试提供各种实例来佐证。
“误导”特征之首——价值误导:用一个或多个名词竖起一面在价值观念上无懈可击的大旗,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用价值判断的“好坏”来掩盖事实判断的“真假”。
特征分析:用带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类生存危机意识的语气,阐述一种价值观念的重要与高贵,并强调自己正在践行这种价值观念,在受众心中形成无形的道德高压,进而获得主动权。然后把某种言行定义为违反该价值观念,进而实现对这种言行的彻底否定。这种误导的窍门在于,当质疑者认同价值观念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忽略被否定的事物的“真假”判断,进而为人所误导。
实证案例:在中国历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同志们,万恶的资本家剥削我们劳苦大众,要不要打倒他们,再踏上一万只脚啊?”,“要.....”,“***就是资本家,要不要打倒他啊“,”打倒***“。这种情景在斗地主、斗资本家,斗反动学术权威、斗工贼的活动中屡次上演,其误导性在于,当受众陶醉于打倒***的道德满足感时,就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这位被打倒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资本家啊?他是不是剥削劳苦大众了呢?如果你对质疑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就会用价值判断的方式进行反驳,“你反对批斗资本家,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人民民主专政,反对......“,要特别注意这种交流过程,你怀疑的是“***是不是资本家、是不是剥削劳苦大众”的事实,他反驳的是“你反对批斗资本家,就是反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口号,他并不回答你的事实性问题,而是逼迫你承认价值观念就必须承认某种未经确定的事实,面对这种误导,大多数人要么沉默,要么顺从。
通俗案例:上面这个实例太政治化了,咱换个通俗的,比如中国的传统中小学教育中的性知识教育,家长和老师都严防死守,长期给小娃娃灌输各种扭曲的价值观念,比如“谈恋爱会耽误学习,耽误了学习就耽误了前途”,比如“不好好学习却去谈恋爱,就是耍流氓”。这种教育让许多小娃娃们在内心深处把男女情感当成了一种罪恶的洪水猛兽,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畸形,因为这种看似正确的说教,给小娃娃的心理造成了“好好学习=有前途,好好学习=不谈恋爱,谈恋爱=耍流氓”这样的价值判断,但是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看,“好好学习就等于有前途吗?谈恋爱会不会真的耽误学习?谈恋爱是不是耍流氓?”。如果你作为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就会招致家长和老师在价值层面的打压,“你这样的想法很危险,不要胡思乱想”。他们不会回答你的事实性问题,而是要求你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果,就是好好学习的未必有前途,不懂得男女交往的一定不幸福,当然现在的局面不一样了,现在的局面变成了“既不好好学习,也不好好谈恋爱”,毁人不倦啊。
“误导”特征之二——舆论误导:用全称命题式的、带有强烈威慑性的话语否定一个模糊的对方,然后用拉帮结派、顺从迎合的做法来形成“众人支持我的观点”的假象,以偏盖全,形成垄断性的舆论高压。
特征分析:用全称命题否定某种人和事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强烈肯定性的话语会激发受众内心的豪情万丈,从而产生强烈追随的渴望。而”模糊不清的对方“会激发受众的心理代入,对号入座式的响应全称命题。再加上一些明显的托儿,形成一种群体性的舆论,将模糊不清的事实变成确定性的结论。
实证案例:在舆论误导方面,多看看国内的官媒新闻就能深切体会,多看看一些官员的讲话也能明了。例如当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时候,许多宣传词都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当评价政府工作质量的时候,许多结论都是“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世界第一”,在否定某些现象的时候,必然是“全国人民都支持****,但是极少数人却......”,在威慑某些言行的时候,大多是“极少数人的****行为必将得不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的****事业必将取得全面的胜利!”,熟悉这样的句式吗?它在中国一直上演着,你信吗?更为通俗的案例是《新闻联播》中的那些群众代表们,还记得说“很黄很暴力”的那位中学生吗?还记得在新闻中欢天喜地感谢政府的农民代表吗?还记得那位信誓旦旦的说“油价上涨对我们的生活没啥影响”的居民代表吗?如此选择采访对象,不就是为了形成一种“全称肯定本方,模糊否定对方”的舆论高压吗?虽然这很可笑,但是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对许多并不了解全部信息的人而言,这很管用。
通俗案例:就说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干部吧,我没有攻击指责的意思,但是在许多场合中,被组织者精心挑选的优等生或学生干部成为了“学生的代言”,他们或作为学生代表出席各种社会活动,或扮演普通学生围绕在参观视察的领导和国际友人周围,他们的说话方式是“我们大学生如何如何”,“我们都认为什么什么”,这种被包装出来的学生代表,直接形成了组织者期望的舆论环境,问题在于,普通同学允许你代表他的意见了吗?你凭什么去说“我们大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话呢?别忘了,这些被包装为“代表”的学生会被自己能够代表他人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征服,他们会慢慢的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坚定的跟随组织的指挥棒,让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样的形式不仅存在于校园,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案例。
“误导”特征之三——判断误导:以个人或局部的判断法则取代他人的独立思考,将个体判断包装成所谓的“常识”和“公理”,强迫他人接受,采用双重乃至多重标准对待自己和对方,牢固坚守本方荒谬的结论。
特征分析:把个人的主观判断硬生生的说成“常识”,把超越个人认知范围的行为和现象都设定为“虚假”,不做系统分析判断,专做非常细节的断章取义和孤立割裂,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永远用于质疑他人,一旦他人用这样的方法反向质疑,他就会用“价值误导”来回应,由此辗转腾挪获得主动权。
实证案例:不多说了,就看看国内的社会问题吧,外国有啥社会问题都是人家体制的必然劣根性,咱有啥社会问题都是中国国情决定的阶段性现象。物价要和国际接轨,服务要遵循中国特色;老百姓感谢国家是常识,民众要权利是受敌对势力蛊惑........这种判断误导充斥在国内的网络、媒体乃至知识分子的思维中,令人感到恐惧和绝望。
通俗案例:咱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审查管理部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包括现在的各种数字娱乐内容,不管制作者的创意是什么,也不管市场受众的需求是什么,总会跳出一大堆的“太监”官员来替我们审查文化内容,影视作品中正常不过的激情片段要删掉,因为他们的常识是“这会误导青少年”,稍显暴力或血腥的游戏会被禁止,因为他们的理由是“如果这种东西扩散,会毒害下一代”,他们在否定一些内容的时候,总是以“不要误导青少年”为借口,但是凭什么我看小说或电影需要首先经过你的审查呢?你的个体标准能代替普通民众的独立判断吗?你的精神阉割能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吗?这种把个体或局部标准放大为“常识”和“公理”的做法,一直就没有停止,他们的理由是好的,那就是防止不明真相的青少年被误导或毒害,可他们不知道一个更为基本的常识,那就是了解真相才不会被误导,阉割事实才会真正的误导。
以上文字,阐述的是我认为最明显的“误导”特征,任何人的言论行为,如果体现出对这些特征的符合,我就认为,他在有意或无意的进行“误导”,无意的误导是认知局限,但是有意的误导就是在愚弄社会,甚至有令人怀疑的阴暗动机了。
以下我就用方舟子在质疑韩寒整个过程中的言论行为做实例,来论证为什么方舟子的质疑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误导”。
方舟子的误导特征一:用价值判断淹没事实判断
从方舟子开始质疑韩寒到今天,方舟子以及他的支持者们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价值观念来树立道德的大旗:
其一,言论自由。在方舟子质疑之初,当韩粉及其他公众对他的质疑表示怀疑或反对时,他和他的支持者用“言论自由”护身,方舟子一直强调,他有质疑的言论自由,一些知识分子也呼吁要保护这种言论自由。这种做法的误导性在于,言论自由的核心是“公权力”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认可与保护,而公民之间,言论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甚至对等的。你有质疑的自由,我也有质疑你这种质疑的自由吧,我更有诉诸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吧。如果方舟子质疑韩寒是一种言论自由,那么其他人对方舟子的反驳怎么就成了“反言论自由”呢?韩寒诉诸法律怎么就妨碍方舟子的“言论自由”了呢?当方舟子给韩寒、韩粉及其他社会公众贴上了“反言论自由”的标签时,我想不明白,在没有任何公权力介入的网络争论中,谁在挥舞着言论自由的大旗,却妨碍着我们的言论自由呢?
其二,打假求真理。这是方舟子能够获得支持的最大价值立足点,如媒体所言,“中国社会需要打假,方舟子有诚信的洁癖”,我当然支持打假,更支持对真理的探索,但是这种价值观念的误导性在于,没有充足的事实论据就进行有罪推定,然后靠价值观念来维护这种有罪推定,难道这就是“打假求真理”的价值内涵吗?方舟子在迄今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明确了“韩寒一定造假”的结论,只要有人反驳他证据不足,他以及他的支持者就会用“打假求真理”来给反驳者扣上脑残或愚昧的帽子,缺失了事实证据的打假,难道不是一种“造假”吗?对法律而言,程序的公正和结果的公正同样重要,对方舟子这样的打假行为而言,其程序的公正与结果的公正也同样重要,一个缺乏实据却看似公正的“结果”,一个充斥着猜忌怀疑和有罪推定的“过程”,这难道就是“打假求真理”的价值内涵吗?
其三,破除偶像对青少年的误导。这是方舟子最新提出来的价值立足点,破除个人崇拜并消除偶像误导当然是正确而且必要的,但是在弘扬这种价值理念的同时,能否告诉我们“误导的事实”是什么呢?方舟子说韩寒是被包装出来的“公知”和“青年领袖”,那么是谁包装的,这种包装对青少年造成了什么样的毒害呢?要么有事例,要么有数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是否存在“误导”,但是方舟子的质疑逻辑是“破除偶像误导是正确的,韩寒是偶像,所以破除韩寒的偶像误导是正确的”,这种看似正确的逻辑有一个硬伤,那就是“韩寒的偶像误导是否存在?”缺失了这种事实的论据,所有的判断结论都显得合理但无比荒谬,方舟子是以有凭有据的对偶像打假为手段来破除误导呢?还是以莫须有的破除误导为手段来摧毁偶像呢?用方舟子的言行来看,他的目的是摧毁韩寒,压根就不是什么破除误导!当摧毁韩寒变成方舟子的目标时,他那看似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口号就无法掩盖其背后破朔迷离的私心。
其四,法院不应介入学术讨论。这是方舟子对待韩寒父子到法院起诉他这一行为的态度,这种价值观念无疑也是合理的诉求,学术争论应该遵循学术自治的规则,由学者之间的自评、互评以及学术界的公议来做决断。但方舟子使用这种价值观念的误导性在于,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属于“学术讨论”吗?学术讨论要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基本规则,学术打假更要遵守公开严谨客观真实的基本法则,但方舟子对韩寒小说的种种猜测、假设以及质疑是一种“学术讨论”吗?方舟子质疑韩寒小说的过程,像极了警察跟平民坐在一起,警察说“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犯罪的,你要证明你没有犯罪,我来判别你的证明是否有效”,这种逻辑在司法系统出现,就是典型的“妨碍司法公正”,可方舟子却把它定义为“法律不能介入的学术讨论”,此等误导,意欲何为呢?
从方舟子开始质疑韩寒至今,他一直在不断的变换着价值观念的战场,一直不断的高举着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旗帜,社会需要真相、需要公平、需要真理,社会需要勇敢、需要执着、需要坚强。但是这一切价值观念的坚守都离不开客观的事实依据和严谨的逻辑论证。方舟子对价值观念的滥用令人触目惊心,这种滥用对社会公众的误导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方舟子的误导特征二:制造片面的舆论来误导公众
韩寒与方舟子相比,最欠缺的一点在于如何掌控公众舆论,方舟子依靠学术打假成名,而他最重要的证据来源是各种网友的爆料和揭发,如方舟子所言的“感谢网友的支持”,所以方舟子比韩寒更加擅长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来制造舆论,在此次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过程中,制造舆论的手段层出不穷,简要分析一二。
首先,扮演受害者。方舟子在开始质疑韩寒之后,就不断的抛出各种言论,捕风捉影的说自己遭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对待。例如他曾经说上海的宣传部门禁止媒体报道对韩寒的质疑,事后证明这是纯粹的谣言;不久后他又说某网络媒体访谈他的视频链接被篡改为韩寒的访谈内容,事后证明其实他的访谈在韩寒访谈内容的后面并无删改;他还说某报记者对他说的话是韩寒传话给他,人家记者站出来澄清说只是约采访并无传话,然后方舟子就骂人家无耻。诸如此类的言论在方舟子的微博中屡次上演,别小看这种话,因为这些话最能撩拨网友们对各种“阴谋”的愤怒,可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事后被证明为“谣言”的言论都是方舟子自己说出来的,通过这样的言论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打假受害者”,这不是误导是什么呢?方舟子并没有“被害妄想狂”,只是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制造一种对他有利的舆论,这种伎俩太三俗了吧。一个三番五次说出“假话”的人竟然在打假,这样的打假靠谱吗?
其次,不断改变言行的目标。在方舟子最开始质疑韩寒的时候,毫无论据的情况下坚称韩寒有代笔,并且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逻辑说韩寒的代笔人是他父亲,等到韩寒声明诉诸法律的时候,方舟子对记者坚称韩寒有代笔,但不能确定是谁。等韩寒声明封口不再理会之后,方舟子又反复的提出要跟韩寒面对面对质,接着说韩寒不对质就是认怂。到了最近,方舟子的博客上又开始说他说服了几个骑墙派,又开始声称把几个骑墙派说服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把这些言论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最开始方舟子的目标是论证韩寒的代笔是韩父,然后就变成了论证韩寒的小说一定有代笔但不知道是谁,接着就变成了要面对面跟韩寒比拼文学水平,最后就变成了说服几个骑墙派以实现“完全的胜利”。神一样的走位啊,这就好比某人最开始的目标是要登陆火星,然后不知咋回事就变成了去找金星,等出发了没多久又改成比拼谁先到月球,到最后在家门口叫唤一阵子宣称获得完全的胜利,这种动不动就换目标的做法,是拿社会公众的智商当白痴吗?
第三,引导控制粉丝言论来制造舆论。方舟子不止一次的指责韩寒的粉丝是“有组织”的攻击他,他也将这作为韩寒背后有团队包装的重要证据。但天理昭彰,大家看看和讯网发布的方舟子的访谈,那些向方舟子提问的粉丝们,是不是特别像刚录完《新闻联播》就来捧方舟子场的人呢?那些问题连最低级的水军都不好意思问,可方舟子却依然自得其乐的有问有答,高考状元啊,美国博士啊,打假斗士啊,还要脸吗!!!!所有的网友提问一边倒的支持方舟子,这种片面的访谈其公平性何在,对不了解事情经过的观众来说,看到所有提问者都是支持方舟子的人,大家是相信呢还是怀疑呢?更可笑的一点在于,当媒体向方舟子公布网上调研数据的时候,对统计数据不利于他的新浪网,方舟子的回复竟然是网民会放弃新浪网,我的Lady嘎嘎呀,中国几亿网民就因为一项对你的统计不利放弃一个网络平台了是吗?这不是赤果果的自我宣扬和舆论造势吗?这种在娱乐选秀界面中常见的话怎么会出现在方舟子的言论中呢?
综上不难发现,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其实根本就不是在“打假”,而是先用质疑挑起网友心中的怀疑,然后再不断的经由舆论包装和自我造势,形成“公众认为韩寒造假”的事实,然后再把这种虚假的舆论当做一种确定的结论进行宣传,进而实现摧毁韩寒的目的,此等险恶用心,超过了多少造假者的投机侥幸啊。
方舟子的误导特征三:以个体判断标准误导社会公众的独立判断,用双重标准对待问题
方舟子最“霸气”的一点在于,他能够把自己的判断标准直接升华为社会公众的“常识”,他认为不可能的就是违背常识,他自己做不到的就认为别人是假的,而他从来不会把他对别人的判断标准加诸到自己的身上,这种“霸气”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狭隘和傲慢,也来分析一二。
首先,用虚无缥缈的猜测进行碎片化的质疑,把个人的阅读障碍偷换为社会常识。方舟子对韩寒小说的质疑采用了碎片化的方式,先找出小说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然后直接进行猜测,那时候的上海不该是这样的吧,那时候的高中生不该是这样的吧,其实这样的猜测也没什么,最霸气的地方在于,方舟子在这样的猜测之后,立即话锋一转,“这违背了常识”啊,这种看似确凿的质疑竟然让很多人觉得有道理,真是见了鬼了。姑且不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情节可以凭空想象,就说这种把自己的判断标准直接定义为社会常识的做法,难道不是一种有意的偷换吗?这种碎片化的质疑具有欺骗性,但这种偷换标准的质疑却是证据确凿的误导。我觉得吧,方舟子那种脑袋读韩寒的作品,似乎像让金日成看周星驰的电影,完全无法交流的情况下非要说人家是假的,这种狭隘和傲慢,能令人信服吗?
其次,用个人水平的高低来偷换代笔造假的质疑。方舟子数次放话,要跟韩寒当面对峙,以此来评判韩寒作品的真伪,还有一些海外作家和知识分子支持这种观点,我就不明白了,水平的高低跟其中一方造假有什么联系呢?方舟子的文笔比韩寒好,就能证明韩寒造假吗?方舟子的文笔比韩寒烂,就能说明韩寒没有造假吗?造假是跟能力和水平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方舟子连这个都不懂吗?另外,方舟子多次用自己的水平来论证韩寒造假,比如他读二十四史用了多长时间,可韩寒用的比他短,他就大叫“这怎么可能呢”,比如他先把韩寒的小说捧上天,没有熟读钱钟书著作的水平决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然后他再质疑“这怎么可能呢”。韩寒的小说不管受众有多少,不至于说非熟读钱钟书才能写出来吧,这种捧杀韩寒的判断,竟然也是方舟子说的。可见,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方舟子能够随时调整改变自己的评价标准。
第三,对他人用一套标准,对自己用另外一套标准。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高举着破除偶像误导的旗号,高喊着探寻真相和真理的口号,可见方舟子追求的是高水准的文学作品和高品质的社会环境。但是令人可悲的一点在于,当有人试图把方舟子的逻辑放到方舟子的身上时,他会毫无心理负担的拒绝接受自己定义给他人的标准。例如方舟子认为他不是文学外行的论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他是当年的高考语文状元,另一个是他编辑《新语丝》月刊。难道这两点论据就能证明方舟子是文学的内行吗?如果方舟子不是文学的内行,那么他对文学的打假能保证专业水平吗?罗玉凤坚持读《故事会》以培养人文修养,方舟子编《新语丝》成为文学内行,挺般配哦。更为荒谬的一点在于,面对任何质疑方舟子曾经说谎的人,方舟子一定会用“价值误导”把质疑者扫进垃圾堆,他在博客里不止一次的说某某报刊再也不看了,某某人在垃圾堆里挑东西攻击他。很有意思啊,他攻击指责别人的时候要求言论自由,要求别人自证并接受造假的结论,别人质疑他的时候他拒绝自证,反而用价值诋毁给人家扣帽子。这种只许方舟子放火,不许其他人点灯的标准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行文至此,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过程中误导社会公众的种种言行就分析完成了。
一定会有人说,我忘记了方舟子之前成功的打假功劳,我没有忘,因为探寻真理和真相的思维一定是就事论事,不管方舟子之前做过什么好事,这次的质疑韩寒如此低劣如此狂妄,就是应该被批评的。如果因为昨日之功就能掩盖今日之过,那么多少曾经业绩显赫的贪官可以被赦免啊,多少曾经领导人民独立的独裁者可以被颂扬啊,那将是多么可悲的局面啊。所以,唯有以事实为依据的思考才是有益的思考。
一定会有人说,我如此对待方舟子有我自己的阴谋,我没有任何阴谋,我只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公众,坚持属于我的那份权利,那不是言论自由的权利,也不是承担什么社会使命的权利,而是保护我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唯有人人都能坚持独立思考,这个社会的民主、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对任何采用卑劣手段误导公众的做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揭露它。
也一定会有人说,我闲的蛋疼评价方舟子干什么,其实我一点都不闲,我也很忙,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甄别是非对错,这是比任何“正业”都重要得多的事情,当一个人失去了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的时候,他的所有能力都不足以让他做出对自己有利并且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最后,我为什么对方舟子有这样的愤怒,因为方舟子可不是一位普通人,他是成功接受了国内外正规教育的“状元级学者”,他是头顶博士光环的“专家”,他是从事“打假”事业的“斗士”,他必须要经受更高标准的考量才能配得上他的头衔和社会地位。一位普通民众的贪婪未必危害社会,但一位法官的贪婪却会造就社会黑暗;一位普通民众的狭隘傲慢未必误导公众,但一位打假斗士的狭隘傲慢却会破坏社会的公平诚信。你要想经受那样的赞美,就必须承受对应的考验,方舟子以质疑为方式考验着韩寒,我只是用分析的方法来考量方舟子,这是无须证明的平等和自由。
对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各种言行,我只想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坚持普通——我为什么支持韩寒 (2012-02-08 20:28:55)转载▼
标签: 育儿       
上一篇日志太过沉重,我反复阅读修订了好几次,才敢于发布,每一次修订,我都努力的删除过于情绪化的语句,在尝试分析某种人性的阴暗时,你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强大到不失去希望,强大到能自己走出来,再去拥抱自己想要的美好。
这一篇日志会很轻松,应该很快就写完,因为一个人在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正面价值观念时,思维总会轻快,文字也会活泼,而且这个过程会很享受,那是又一次回味之前自己一次次被打动的时刻,这篇文章会很乱,将就看吧。
韩寒,1982年生,1997年初次发表文学作品,1999年辍学写《三重门》,随后星光灿烂......
我,1978年生,1997年在南开大学读大三,1999年在南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逐渐发育为中年猥琐男......
1997对韩寒很重要,处女作发表啊,那一年对我同样重要,不是因为香港回归,而是因为那一年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平凡的世界》,说心里话,之前虽然读了一些小说,但都没有这部小说的记忆深刻,我记得我连续翻读了13遍,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也出身农村,在县城的中学读书,我记得1994年我参加高考,当时全县考生550人,成绩公布时,过重点线7人(我们班就占了3个),过本科线30人,过专科线不到100人,这就是我们那儿的高考成绩,我是带着全县理科总分第一的优越感进入南开的(我是知青回城子女,按天津的分数线录取,所以我占了大便宜)。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班会,我发现全班高考平均分比我的考分高,第一次上机课,我还在学习键盘布局的时候竟然有我的同学在编程,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发现某些天天玩的学生高数比我考得好,第一次文艺晚会,我发现某些学习好的女生长得特好看还能歌善舞还温文尔雅,我发现某些学习好的男生长得高大帅气还弹得一手好吉他还会踢足球。最重要的是,以前上学时曾经认为“凡是不好好学习的都不正经”,上了大学我才慢慢体会到,除了念书什么都不会的才是不正经。你能理解那种苦逼的心情吗,自己洋洋自得的东西变得不值一提,除此之外找不到自尊的支点,不甘平凡却又毫无能力的苦逼心态,我亲身经历过。
在大一的时光里,我一直在内心深处挣扎,束缚我的是内心深处一些无法彻底摆脱的观念,我拒绝轻易放弃但又找不到出路,所以拼命的读闲书来消磨内心的厌烦。直到我读完《平凡的世界》,我突然有了一种宁静的感觉,我突然萌生了跳出昨日的我的勇气。真的,大三之后的我跟大三之前的我是完全不同的,别人不知道,我却能体会,那就是在我心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甘愿平凡,享受普通,这是人性中很宝贵的一种东西。从大三开始,我逐渐在内心反抗现行教育中的那种束缚,开始慢慢意识到我所经历的教育中摧残人性的东西,虽然那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改变,但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改变的。
1999年,韩寒出名了,当时的舆论铺天盖地啊,我心中充满了不屑,一个连高一都读不下去的小屁孩,能写什么小说呢?当时我曾反问自己,为何会那样的不屑韩寒,分析后的结论是,我内心深处依然有一只小怪兽,它坚守着一种轻狂的优越感,那种心态说好了是高度自信,说不好就是狭隘傲慢,那个度很难把握,我在当时能坚持的就是不去说韩寒的坏话,当然因为小怪兽的存在,我宁可捧着名著,也不愿去读韩寒的小说。
随后网络日益发达,韩寒的文字被广为传播,总是能看到,然后慢慢地,我心里的那头小怪兽就不见了。因为我慢慢发现韩寒的成长轨迹跟我预期的不一样。
在韩寒刚成名的时候,我曾经预期韩寒会凭借辍学写小说成名,然后顺势成为社会名流,然后接受体制的安排,成为又一个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我的不屑并不是对韩寒自身的不屑,而是对他未来可能的成长结果的不屑,韩寒是城市的,我是农村的,韩寒辍学能写小说,我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同学们只能回家种田或出去打工,农村娃对城市娃的不屑跟城市娃对农村娃的不屑一样,你不屑我的土气,我不屑你的俗气,乡野天然的东西才好,天然去雕饰啊,城市里被包装的被宣传的有啥好呢?我当时那种不屑的心态并不是一种傲慢,也许是一种乡村对城市的疏离和抗拒吧。
我当时不屑韩寒的一点,可能还在于对乡村生活的迷恋,在当时的农村,对很多缺乏人生出路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种表达并记录自己的习惯,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的流行文学是啥,是戴望舒,席慕容,汪国真,是朦胧诗和抒情散文,初中时我的作文一直是高分,结果高一入学后就发现我班上有一位大姐,人家在乡下读的初中,从初中就给国内的文学杂志投稿,写的东西那叫一个雅致啊,朦胧诗啊,乡村小品文啊,生活感悟啊,简直啦!我作为县城里的学生并且素以作文自得的学生,一开始对她有一种无来由的轻蔑和傲慢,但当我第一次拜读亮瞎我的狗眼的她的诗歌时,当她在消除对我的戒心后牛逼闪闪的拿出100多封读者来信的时候,我对自己彻底的否定了,并从此建立起对所有来自农村的读书人的敬畏,他们也许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耀眼成绩,但有着天地滋润自然孕育的饱满生命。以方舟子的质疑逻辑,这位大姐的文笔肯定是假的,不过我相信方舟子这位理工男所无法理解的一点就是,文学永远与心灵有关,却与客观的环境无关!
我记得第一次向大姐请教命题作文,我写的是“秋雨过后,碧空如洗白云朵朵”,标准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作文体啊,人家写的是“秋雨初停,瓦蓝的天空下,几朵白云在悠闲的散步”!那是1991年前后啊,现在咱们把这种文体叫装逼,可在当时,那是刚刚兴起没多久的新文学啊。你能理解一个作文体少年领略新文学体的震撼吗?那种对比过后的心情不是自卑,而是一种超越自我后的心灵享受,那位姐姐比我大三岁,上高一的时候我13她16,她当时在我心里就成了圣母玛利亚的角色,成长多年后我才懂得,别管任何一个小屁孩多么调皮捣蛋,他们心里都会向往美好,而对美好的选择无须说教,跟着感觉走就好了。我当年就是那个小屁孩,并且一直屁到现在。那位大姐的文笔很好,但学习一般,高考结束后我趾高气扬的来到南开,她普普通通的回家嫁人,大一结束,她生娃了,回归到曾经一直试图摆脱的生活轨迹中去,我一直留着高三毕业时的留言册,许多许多同学留下对我的祝福,这位大姐写的是“短短相聚,长长别离,挥挥衣袖,不说离愁”。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听过她的消息,但那些曾经震撼我的文字,却永远不会消失。如果那位大姐能看到这篇文字,我在遥祝你的幸福安康,多谢你的文字,给我太多的启迪。
正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初闻韩寒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城市里的娃有啥生活啊,我那位大姐才牛叉呢,成名皆竖子,草莽多英豪啊。当然,乡村生活给我的朴实也同样抑制着这种不屑,莫轻狂,轻狂遭雷劈啊!
我特别感谢中学的生活,那些哥哥姐姐式的同学们,他们的朴实与真纯一直沉淀在我的心里,他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学的很刻苦努力,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不知路在何方,可他们从不放过身边的美好,他们吃的很差穿着一般,但却对知识抱有敬畏和尊崇,他们带着农民的身份自来自去,却从未收起青春的翅膀。按照中学教育体制的成绩来看,他们都是泛泛之辈,但是抛开书本,他们都有一些雷倒你的才华。一位经常打架的同学,在新年联欢会上模仿庾澄庆的“让我一次爱个够”,那个逼真啊,我还没反应过来,另外一位大哥上去就唱了小虎队和张信哲,一位问起数学一问三不知的学生抄起毛笔就写的龙飞凤舞,一位说话都不太利索的同学用笛子吹各种歌曲,终于冒出一位跑50米都能横移8米的奇侠男,大哥表演气功,拿起石头“哈”的一声就拍碎,据说人家特长是“胸口碎大石”......。我的高中同学们,除了学习成绩不太好,似乎都挺好的,现在回味起来,一个一个都那么鲜活真实。
在我后来每一次忘乎所以的时候,关于他们的记忆都会跳出来,让我去回味他们曾经带给我的触动。在我遭受别人的傲慢或藐视的时候,我不会抓狂,我总是会回忆起当年我轻狂无知的对他们傲慢的时候,他们憨厚的笑着对我说“别着急,我就是这么笨”。我想在每一位青年的心中,都会有两个小人,一个小人代表着傲慢与偏见,一个小人代表的包容与宽仁,他们总会打来打去,谁也打不死谁,只不过当某一方占据上风的时候,另一方都会顽强的抵抗。我很庆幸,曾经的乡村求学时光给我太多关于包容、宽仁、真诚和朴实的沉淀,在我偶尔陷入傲慢与偏见的误区时,另一个小人总能把我叫醒,让我抖落心灵的尘埃,干干净净的继续走路。
及至后来,看到韩寒开始写杂文,开始评论时政,他的文字慢慢的吸引并打动了我,那些被压在心底的包容和宽仁慢慢的苏醒,对韩寒的傲慢与不屑慢慢的消失。我一直在揣摩,像韩寒这样不上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严谨的逻辑思维呢?怎么看社会问题这么犀利深刻涅?怎么这么敢说呢?从一开始觉得他哗众取宠,到后来慢慢欣赏他仗义执言,再到最后彻底的支持他,我这样的心路历程与韩寒无关,只是我不断勾起回忆,不断对比,然后不断回归到普通平凡的快乐,在韩寒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曾经的身影,他们一辈子都很普通,但总有人性的光芒。
我相信,韩寒之所以成为韩寒,是因为他拒绝成为其他类型的人,他坚守着自己,所以成长并快乐着,他拒绝主流观念的“不平凡”,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他是一个倔强的普通青年,就像是一朵开在栅栏外的小野花,不高雅名贵,不姹紫嫣红,但却昭示着一个蓬勃的春天。记得小时候,春季总会有山花烂漫的时光,或在路边或在墙头,默默的冒出一个小花骨朵,看似微弱但却执着的绽放,就那么一小朵,却让你觉得,空气中有股生命的气息。看着韩寒这么多年的成长历程,我能感觉到一份普通生命的力量,我愿意为他的“普通”喝彩!
有人说韩寒哗众取宠,可是从他开始写作到现在,他从未媚俗的去写娱乐小说,也没有天天在电视和舞台上晃悠,他评论社会问题这么多年,既不愤怒也不猥琐,政府强势他指摘政府,民众偏激他劝导民众,这样的“哗众取宠”,坚持这么久,不好吗?
有人说韩寒的文学水平低,可人家从没用自己的作品去申报什么奖,从没有争抢什么作协的身份或头衔,从来也没有说自己的小说多么牛逼,人家就是靠写小说吃口饭,这也不成吗?比起主旋律的文学评奖经常打成一锅粥的局面,“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话虽然刻薄,倒真是实话啊。
有人说韩寒是作假、包装和炒作的产物,人家可一直是独立作家啊,不像李宇春、周笔畅这样的选秀明星,成名后就签约成了公司的资产,不像郭敬明,用纯熟的商业模式运作着文学公司,不像朗朗,成名后一年搞100多长演奏会,不像丁俊晖,那么年轻就跻身世界一流。韩寒什么身份都没有,就是一位公民;什么背景都没有,就是一位作家;什么势力都没有,就是自己一个人打拼。什么头衔和等级都没有,社会给他的赞誉都是民间的浮名,难道这也算包装和炒作吗?方舟子对韩寒质疑到现在,这么多人关注的热点事件,竟无一人能爆出真正的证据来说明韩寒有作假、包装和炒作的行为,难道这不证明了韩寒是纯天然有机物,没有超标的人工添加剂吗?
每一次韩寒遭到质疑的时候,我都会支持韩寒,不是因为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我真的不是韩粉,而是因为我所支持的是一种最广泛的“普通青年”,我无法接受体制内以及渴望进入体制或创造一个新体制的“精英”们对一个普通青年的攻击,即便他们说的有些是正确的,但不该摧毁扼杀普通青年的存在,因为对无数个只能普通的生命来说,韩寒的存在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普通的自由!
其实与韩寒类似的“普通生命”还有很多,比如说乐嘉,苦逼的青春直到脑袋秃了才有些许亮色,凭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一张快嘴,他成了电视明星,但是他还有自己的本色。方舟子打乐嘉的假,其实人家早就澄清过,更何况乐嘉这样靠观众吃饭的草根人物,有口饭吃容易吗,人家也没造假牟利,就不能体谅一下吗?再比如说罗永浩,穷折腾的青春在钻体制的空子中谋生,好不容易想正经八百的搞教育,结果体制还是不给他资格,这能怪老罗吗?再比如说郭德纲,俗是俗了些,一些习气也很不好,可人家就是靠手艺挣钱的一个死胖子,非要把他弄死了才显得艺术有价值吗?
韩寒、乐嘉、罗永浩、郭德纲,这些人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现在已经不是普通人,但是,请大家用社会阶层的现实来审视,你就会发现,他们无论是出身还是经历、无论是成长轨迹还是发展方向,都跟这个社会的顶层无关,都跟体制以及争论体制的精英们无关。他们都走了一条无比苦逼的路,在他们挣扎在路上的时候,身为观众的我们会为他们喝彩加油,可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一个小山包的时候,我们却可能因为仰望而疏远甚至背离,我们却可能因为他们自身的局限或缺点而选择放弃。其实他们的生命依然普通,他们只是运气好一些,努力多一些,他们还是曾经混迹在我们中的普通人,不必因为外界赋予他们的光环去颠覆他们,他们用身体力行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不依靠体制也能活的很好,哪怕活得很俗,至少真实,对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而言,坚守这种普通,是比渴望创造奇迹更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们应该懂得区分一点,那就是把“公权力”的赐予和个体的奋斗分开,在韩寒、乐嘉、罗永浩、郭德纲这些人的经历中,他们从未享受过“公权力”的光辉,他们都对“权力”带着一种排斥甚至藐视,他们看重自己但并不自私,他们关心社会却并不谄媚。
这些特立独行的普通生命在昭示着一种不一样的未来,那是一种“不用跪,也能把钱挣了”的未来,那是一种不必感谢国家感谢党,也能绽放生命光芒的未来,这种未来在达官显贵的眼中是不值一提的,这种未来在“社会精英”的眼中是格调不高的,但是这种未来却是最广大的普通民众所拥有的最可能的美好,我们该支持他们,其实也是在支持我们自己!
记得几年前,北京数家媒体围攻郭德纲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很激烈的文字力挺郭德纲,那一次,我是因为官媒滥用舆论暴力而愤怒。今天,我写了这么多的文字支持韩寒,是因为对方舟子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猥琐与阴暗感到愤怒。我跟方舟子都是读了20来年的书,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拿着那么高的学位,不应该在几位普通人身上寻找优越感和满足感,不应该以如此无聊乃至无耻的方式去彰显所谓的智商和学识。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在民众沉默时呐喊,在民众激昂时冷静,应该在民众仰望你时趴下身来,在民众跪下去的时候扶他们起来,告诉他们,站直了,别趴下。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在民众喧嚣的时刻掩卷沉思,在民众消沉的时刻振聋发聩,在民众分裂的时刻凝聚人心,在民众狂热的时刻浇灭邪火,告诉他们,别着急,慢慢来。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在民众自卑的时刻勃发志气,在民众狂傲的时刻倡导平等,在民众偏激的时刻践行公正,在民众焦虑的时刻传道解惑,告诉他们,无须寻找天边的奇迹,普通的美好就在身边。
在宇宙洪荒中,我们不过像一粒沙子般渺小,坚持平凡的心境,把握普通的美好,才是生命的意义。
支持韩寒,希望你一路普通下去,他们说你是不可复制的传奇,我觉得,你唱得却是很多人漠视的普通的歌!

超越猥琐——也谈方韩两派网络论战的论辩表现 (2012-02-29 08:08:48)转载▼
标签: 现象        分类: 社会观察
2012年1月19日,我在人人网发布了第一篇关于韩寒代笔门的博文,《2B的人生总是不需要解释——笑看各路“神仙”质疑韩寒》(链接地址: http://blog.renren.com/blog/bp/Q7n3yvzHIV),那是我第一次对质疑韩寒谈自己的态度,充满了戏谑性的调侃,那时还没有随后出现的诸多“铁证”,以及更多的对“铁证”的戳穿,我仅是从对韩寒的旁观认知和对质疑者的直觉判断得出结论,一群2B青年开始质疑一位普通青年,我很不喜欢。
不幸的是,随后的质疑韩寒言论依然沿着我最不希望看到的路径前进,各种各样的污蔑和猥琐在上演,大概在2周前,我也加入了网络上的论战,并坚持到今天。我的学生曾经不解的问我,为何我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跟一群完全说不懂道理的人辩论,我的想法很简单,努力打破谎言与假象的行为值得尊重,但如果要用谎言和假象去打假,那么社会将变得更乱,也许我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我至少应该努力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从麦田的数据分析开始,到张放的文本分析模式,再到方舟子及各路倒韩人士的“常识”推理,及至现在的音频分析,挺韩与倒韩、挺方与倒方的不同群体混战在一起,这几天出了很多文章,或分析质疑逻辑,或评点论辩思路,正好我也在准备这方面的材料,索性借这个机会写出来吧。

我认识很多人,他们都告诉我一个观点,“论辩就是口才的艺术”,“论辩就是如何让诡辩和狡辩变得更加理所当然的方法”,“论辩是纵横捭阖之术,无益于现实的实践”,我觉得,这些观点都对论辩有着严重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在此次网络论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短话长说,本文就当做是闲聊吧。

说起论辩,大家都会提起苏格拉底、提起芝诺、提起亚里士多德,似乎古希腊才是论辩的起源,是形式逻辑的发祥地。近期的许多文章都围绕着形式逻辑进行讨论,更有刚读了逻辑学导论的人跳出来喊自己要写旷世名著。我一直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文化中关于论辩的思考和积淀也很深刻,也更适合于针对韩寒这种作家或者“文人”的论辩或讨论,试略举一二。

1.传说中的鬼谷子:据小道消息,这哥们先后教了两对徒弟,一对是庞涓和孙膑,一对是苏秦和张仪,其中苏秦和张仪的合纵连横之论辩,影响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进程。据传鬼谷子曾对苏秦和张仪提起过论辩和实践的关系,大意是“行可殊途,心须归一,否则辩术实乃诈术”。说白了,论辩双方都应该为一个公共的价值目标奋斗,如果这个目标被歪曲或颠覆,那么论辩就是诈术,理应摒弃。这次倒韩的各路大军中,行为的确殊途,心思都归一到“搞臭韩寒”上去了,所以诈术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不言辩却善辩的孟子:儒家其实一直不喜欢辩论,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对公孙龙、惠施这样的人的贬斥,但是在儒家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辩论也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孟子最爱与人辩论,最精彩的就是孟子周游到齐国时与齐国大夫淳于髡的辩论,“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权”指的是权宜之计,其实这也是其他反儒人士诟病最多的地方,所谓价值标准不统一,你呆着没事就“权”过来“权”过去的,不还是人治吗?当然这场辩论的输赢见仁见智,但是儒家善辩却是不争的事实。
3.崇尚价值观的荀子:荀子是个亦儒亦法的人物,他在《非相》一文中提出了“君子必辩”的主张,其节选内容如下: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明确提出了“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的观点和“小辩-见端-本分”论辩层次,小辩就是针对细枝末节的争论,见端则是梳理明晰论辩思路的整体把握,本分则是对论辩目标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4.逍遥飘逸的庄子:庄子其实也特爱辩论,最著名的就是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大家都盛传其中的“汝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忽略了整个辩论的过程,陈列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tiáo又音shū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论辩中,最精彩的并不是惠施的“子非鱼”,而是庄子最后一句提到的“请循其本”,如果不知我知鱼之乐,何来诘难我非鱼?既然诘难我非鱼,何来自称“我非子?”,庄子的最后一句,实在是论辩之至高境界。许多论辩从最开始的话题慢慢的跑题跑到爪哇国里去,最关键的误区就在于忘记了“循其本”的思维习惯。
5.最具实战性的墨子:墨子是个传奇人物,在当时的地位特像现在的韩寒,不跟随主流走,自己搞些科学研究或侠义之道啥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墨子在论辩方面绝对是大师,墨辩七法更是中国文化中对论辩逻辑进行严谨论述的第一人。墨子在《墨经.小取》中提出了完整的论辩方法,其中“或、假、辟、援、效、推、侔”共七种论辩逻辑更体现了形式逻辑的内涵,其对论辩的阐述如下: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与。”
墨子对论辩方法的研究可谓深刻全面,最重要的就是“以类取,以类与”的认知方法,他对形式逻辑的贡献,是先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6.名实之辩:除了以上各路大家之外,其实还有一类特别奇葩的思想家,他们集中于认知方法的研究,把玩各种名词的形式和内涵的关系,我称其为“概念研究家”,比较著名的公孙龙、惠施等都是此中高手。概念的内涵界定对认知无比重要。所谓“白马非马”并非诡辩,而是在区分“形”与“色”这两种不同概念空间。没有名实的界定,论辩就缺失了最稳定的起点。
7.邹奭(音Shi,四声)的雕龙辩:在先秦诸子百家证明的时期,诞生了许多辩论家,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名叫邹衍,也叫邹奭。他为燕惠王服务,史记中有记载。邹奭善宏辩,大开大合令人陶醉,人称“雕龙奭”。在后来江淹的《别赋》中,最著名的是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别赋》的最后一句中,同样有“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的美文,这里的“雕龙之声”指的就是邹奭的雕龙辩!

以上陈列的不过是中国灿烂文化中与论辩有关的若干片断而已,其他的经典论辩在中国文化史上不绝于耳,各路网友在拼命恶补西方逻辑学的时候,不妨回首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抛却忠君的历史糟粕,中国论辩的思想依然在熠熠闪光。
*************************************************************************************************
以上是本文的背景信息,下面就用这些中国文化中的论辩起源来简要评议一下质疑韩寒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此次质疑韩寒的舆论风潮中,其实一直有两杆大旗在迎风招展,一杆曰“韩寒有代笔”,一杆曰“韩寒偶像地位造假”,当然其他的诸如“韩寒文学水平差”、“韩寒趣味低俗”等小旗子多得是。有的人矢志不渝的证明“韩寒有代笔”,有的人锲而不舍的强拆“韩寒偶像地位”,当然更多的人是没头苍蝇,哪杆旗举得高就冲哪里跑,这群没头苍蝇中,带头的苍蝇大哥正是方舟子。方舟子有三宝,代笔、水平差和独立思考。当网友爆料出所谓的“代笔”证据时,方舟子必然令旗一挥,甭管真假,大家主攻“韩寒有代笔”,可这些证据太不争气,要么不能自圆其说要么就有证人辟谣要么就是纯粹的乌龙,此时方舟子会立刻“转进”,认真讨论韩寒如何没才华如何水平差,大家一通乱战没有结果的时候,方舟子就会再转进走向“独立思考”,号召大家用所谓的“常识”来独立思考,要摧毁偶像来消除误导。方舟子这三宝就像是狡兔三窟,你在任何一个话题上与他论战他都用其他两个来夹攻你,而追随他的人却觉得很爽,毕竟三大法宝让你能进退自如,看起来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如荀子所言,“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各路倒韩人士围绕这两杆大旗的攻城战到现在反而成了剧情无法贯穿的肥皂剧,方舟子的三大法宝也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关键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陷入了从“小辩而察”直奔“本分而理”,独独缺失了“见端而明”这一最重要的中间支撑,没有了见端而明的逻辑框架,一切小辩都无法构成最终的本分,“理性”也就成了镜花水月一场空!

所谓“小辩而察”,是指对各种细枝末节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判别,方舟子的常识论是对韩寒文字中诸多细节的定性分析,而张放的文本分析以及现在的音频分析都是针对各种细节的定量判别。无论是“单/代”字的发音争执,还是韩寒小说中那些文史典故或英文的出处统计,这些都是大量的细枝末节。认定细枝末节有代笔或水平差是“小辫而察”,任何一个细节的判别都能提升质疑成立的概率,请注意,提升的是结论成立的概率,但并不是铁证。

所谓“本分而理”,是指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判断,韩寒有无代笔以及韩寒是否经人为包装成为偶像,其核心本质在于韩寒是否有“主观故意的代笔行为”或“主观故意的形象包装行为”,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量倒韩人士拼了命的要认定存在“代笔行为”或“包装造假”,这些现象在客观上是否为真都没有定论,主观上的“韩寒造假”结论却风靡于网络,这既不是本分,更不是什么理性!

所谓“见端而明”,是指对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脉络分析,“见端”是要把各种细节符合逻辑的组合成一个完整框架,用以支撑事物的本质,“见端”的过程中,各种逻辑要相互支撑,各种细节信息要相互佐证,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否则鸡头猪尾虎背鸭脚凑在一起,虽然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很高的成立概率,但是这样被刻意拼凑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想象中的“神兽”,根本无法存活在现实中。@破破的桥的文章想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许多质疑他文章的人依然是使用一地鸡毛式的细节来反驳“见端”的重要性,就是看不懂整体逻辑框架的重要性!

从“小辩而察”到“本分而理”,方舟子及其倒韩同志们一直在重复的错误就是漠视“见端而明”这一最重要的逻辑框架,所有对细枝末节的分析和判别应能组合出“韩寒代笔”或“包装造假”的整体轮廓,进而才能论证“韩寒造假”的最终结论。如今是“本分高举,小辩遍地”,但就是没有“见端而明”。

以韩寒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为例,如果韩寒的参赛以及获奖存在黑幕,那么这样的黑幕应有整体轮廓的浮现。谁是主谋,谁是帮凶,整个作假过程是什么,作假的利益动机是什么呢?现在的“定罪”理由是比赛有黑幕,人人都是主谋,韩寒要成名,《萌芽》要发行量,一切都天衣无缝......这样的“见端”完全无法自圆其说,如果有黑幕的话,大可让韩寒提前知晓复赛题目按时参赛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拿个一等奖,无论是《萌芽》还是李其刚都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还要搞个刻意丢失复赛通知书再努力补赛再上演生死时速般的参赛过程呢?此次作文竞赛过后,其他社会媒体介入,在诸多获奖学生中选择了韩寒进行宣传,韩寒由此登上神坛,如果这样的过程能够被韩寒的父亲策划并驾驭的话,为何他父亲要选择“新概念作文比赛”这样的民间竞赛而不是正规的官方比赛呢?为何韩寒后来还拒绝了被免试录取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呢?放弃所有轻而易举能获得的造假成果,偏偏要选择一条完全不靠谱的造假道路,这样的造假过程符合“常识”吗?更何况迄今为止比赛组织者和评委的证人证言全都不支持比赛造假的质疑,为何方舟子还抓着他自认为成立的“本质”不放呢?以细节的“小辩”来制造怀疑的氛围,但在整体逻辑上无法形成鲜明稳定的框架,比赛有黑幕的结论能够成立吗?

以韩寒文学作品中的代笔质疑为例,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小辩而察”,方舟子挥舞着一地鸡毛般的“证据”来说明韩寒文笔的种种不可能,但还是那个问题,“见端而明”在哪里?韩寒的小说中既有大量不符合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文字描写,更有大量符合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文字描写,如果方舟子认为不符合“常识”的内容是中年猥琐男代笔所为,那么其余数量更大的符合中学生生活经历的文字是谁写的呢?张放的各种文本分析方法将“小辩而察”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得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按照张放的分析,写出韩寒小说的人应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有卓绝的英语水平,既能写旧时代的大学生活更能写新时代的中学生活,照此轮廓对照,这哪里是韩寒的父亲啊,这分明是方舟子这样的跨界全才啊,难道张放在以这样的方式证明方舟子是代笔人吗?宣扬了无数的“证据”,只能渲染出“怀疑是合理的”这一结论,却不能勾勒出“韩寒有代笔”的整体逻辑框架,也不能确证代笔人和代笔的整体过程,这样的代笔质疑不是很搞笑吗?

以对韩寒偶像地位的包装造假为例,连“小辫而察”都谈不上了,更多的是讨厌或者反对韩寒的人的各种情绪发泄,用韩寒的各种缺点和局限来论证“韩寒不值得崇拜”,但是这不等于“韩寒包装造假”啊,从“见端而明”的角度来看,如果韩寒偶像地位存在商业运作包装造假的“事实”,那么其整体脉络是什么,主营媒体是谁,包装的思路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要整合到一个逻辑框架中,包装造假的结论才能成立,否则,把“包装造假”偷换为“不值得崇拜”是一种非常猥琐的行为,因为个人喜好是不能强求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韩寒在电视访谈中也明确的说过,韩粉是脑残,见过这种自毁长城的包装吗,哪个包装宣传自己的公共人物不是积极认真的拉拢群众啊,韩寒的做法符合“常识”吗?用违背常识做理由来论述韩寒造假,却无视韩寒违背常识的独立言论,这种严重相斥的逻辑是如何整合到一个框架里去的呢?有学者认为韩寒的“成功”是庸众的胜利,此言不虚,因为韩寒的“倒掉”也是庸众的胜利,方舟子不过扮演了一个跳大神的神汉角色,他连一个完整的造假故事都讲不全,却不妨碍他制造强烈怀疑的舆论和直接打倒韩寒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猥琐在哪里呢?就在于丧失“见端而明”的能力。对普通人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知识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稳定的体系,才是最困难的。对判别事物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细枝末节的特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些特征去伪存精的整合为完整一致的逻辑架构,才是最困难的。人的认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必然走向自由,其核心问题就是经由“见端而明”的探索,将“小辩而察”的细节与“本分而理”的结论进行整合,形成稳定可靠的认知,这是知识分子存活于世的价值所在,也是“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的道义所在。在方舟子的质疑过程中,只有对“小辩而察”和“本分而理”的生拉硬配,压根就看不到“见端而明”的完整逻辑,这种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打假,实质就是在造假。

再来讨论下一直喧嚣不决的“韩寒没才华”这个命题,倒韩派人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论述韩寒不学无术、韩寒不谈文学创作过程、韩寒只会赛车泡妞,似乎这样做就能证明“韩寒没才华”。所有这些言论都是言之有物令很多人感同身受的,但是这样的批斗有效吗?从论辩的角度来看,是没有效果的,且分析一二。

墨子作为中国论辩界的鼻祖级理论宗师,提出了“以类取、以类与”的价值判断基本规则,其含义就是要先对事物归类然后在进行讨论分析。以此为原则进行分析,韩寒属于哪一类呢?

你会惊讶的发现,韩寒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新物种,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类型。作为中学生,他语文课成绩不好却能写小说;作为作家,他拒绝加入文坛也绝不向主旋律靠拢;作为叛逆青年,他口上说着赛车泡妞却一直守身如玉毫无不良嗜好和生活丑闻;作为意见领袖,他拒绝拉帮结派拒绝贴标签。他曾经张狂的指责攻击各路名人,也冷漠的认为自己的粉丝是脑残;一直有人说他水平烂,他却从不自证才华;一直有人推他为领袖,他却用韩三篇宣布与一切人划清界限。你说这样的人是哪一类?
当中国社会的主流知识分子、主流作家乃至主流青年群体都以“高帅富”为成长目标的时候,韩寒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发动了“黑屌丝”的逆袭,当社会主流对他发起围攻的时候,他先是选择黑屌丝般的反击,进而选择一个人封口沉默,偶尔开口也不会装成受害的无辜模样,也不会苦大仇深的拍案而起,一如既往的前言不搭后语,一如既往的冷漠平静。你看他那个屌样,你说这样的人是哪一类?

如果对韩寒的言行和成长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他真的不属于传统的中学生、传统的作家、传统的精英分子或传统的公众人物,他是自成一类并无同种的家伙。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目前诸多对韩寒才华的质疑和指责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那就是缺乏与韩寒这一类别相适应的价值判断规则。

当方舟子高喊出“高中生怎么有时间在课上睡觉”的时候,无数睡过觉的笑了。因为白天不懂夜的黑,方舟子永不知道上课睡觉有多美!韩寒在睡梦中驰骋着虚无的想象,方舟子正在皓首穷经的为高考打拼,这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如何能互证才华呢,又如何能用一类人的标准去衡量另外一类人呢?

当各种主流人士站出来评价韩寒的文笔压根就不像一个“稚气的、血气方刚的中学生”时,的确,韩寒就不是一个稚气的血气方刚的中学生啊,所以他才能写出那样违反中学生标准的文字,所以他才能获奖并被媒体追捧啊。

当各路作家站出来告诉韩寒如何自证才华的时候,别管是屠格涅夫还是肖洛霍夫,韩寒从来就没有按照主流作家的思路成长啊,他说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难道这不是N多年之前他对“自证才华”这句话的反驳吗?大家都是一个山上的狐狸,你给他讲什么聊斋啊。

当木子美这样的人都跳起来指责韩寒不“专业”的时候,我能体谅她的苦衷,老娘赔多少男人上床才换来的文思泉涌,你特么屌屌地就成了偶像,怎么能这样“不专业”呢?木子美脱衣服上床是为了穿衣服上台,韩寒一直裸奔到现在竟然有那么多粉丝,天理何在啊?而这次木子美对韩寒的攻击,我觉得更像某位女干部花费几十万对自己的臀部整容,因为对有些人来说,屁股的确比脸重要。两种价值理念的人互相看着都不顺眼,没有高低,只有差别。

至于说染香这个韩寒的前女友身份,打死我也不相信她“睡过”韩寒,我宁可相信那是染香做过的一场了无痕的春梦,而她对韩寒义正言辞的指责,更像是叫春不成之后去揭发韩寒试图“强暴”她的报复,那的确有快感,但跟韩寒无关!

除了以上这些有名有姓的人之外,还有若干隐藏身份的主力倒韩人士,他们或伪装成数学家、或伪装成文学家、或伪装成计算机专家,不断制造着代笔或造假的种种证据,但是他们的“结论”中都有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用另外一类的标准放到韩寒身上,然后将排斥反应作为证据,得出“你看,韩寒是假的”的结论。

在违反“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上,各路倒韩干将都早早的超越了逻辑的底线。
例如音频分析靠人耳听力,好不容易有个技术分析,竟然把基频搞到了800HZ,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计算机的音频处理研究都表明,普通男青年的声音基频分布在140-180HZ之间,普通女青年的声音基频分布在260-330之间,基频在800HZ的是铜片的共振频率,不是人声!

例如文本分析靠独立“证据”,每个证据的成立概率都不高,把它混合在一起就获得大概率成立的结论,这种玩弄概率概念的做法很扯淡,更有某数学专业人士用贝叶斯公式论述多个证据如何提升了代笔成立的可能性,但他扯淡的把先验概率定义为“个人自由心证”,这种完全无法度量的先验概率被方舟子定义为100%,于是一切质疑逻辑都成立,大家都忘记了那个扯淡的前提。

诸如此类的质疑证据还有很多,这些带着“科学”面纱的论证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某一个领域的标准偷偷的放到韩寒的身上,当这个标准无法完全满足的时候,就质疑韩寒为假,当这个标准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偷偷的篡改标准的前提,真是神不知鬼不觉,忽悠群众足够了,但这是在互联网,那么多同行都看着呢,天理昭彰啊!

许多所谓学者以及知识分子的猥琐在于,为了证明他心中的结论,他可以偷偷的篡改标准的前提,可以偷偷的隐藏标准的适用条件,他说的十句话中有九句是真话,但就是最重要的一句是假话,然后他不断的重复那九句真话,观众也就能忽略那一句假话了.......

*************************************************************************************************
再来一条分割线吧,针对此次方舟子倒韩运动的评点暂告一段落,最终总结一下,那就是知识分子如何超越猥琐。

猥琐这个名词跟知识无关,却与道德和审美有关,一个有学问的人可以很猥琐,一个没学问的人却可以很有道德很有品味。真、善、美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支撑,形成了人类文明的价值空间。在看待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唯美是不可或缺的三元素,无论是教育还是科研,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都不能猥琐,一旦猥琐了,就不好玩,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一个猥琐的误区,就是“以个人度天下,以专家自居”。这种猥琐就不多说了,各类“砖家叫兽”在社会各项事务中的表现已经呈现出妖魔化的趋势。而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过程中,冒出了大量的跨界专家,方舟子凭借高考作文的优异成绩做了文学评论韩寒作品的首席专家,张放凭借故弄玄虚的有限样本统计做了文本数据分析的首席专家,各路当年被骂装逼不敢还嘴的作家们,纷纷讲解文学理论界的各种“专业常识”,彻底的装了一回逼。我觉得这种猥琐,大可不必,忽悠一群水军马甲跟着你们在网上横扫千军很有意思吗?

第二个猥琐的误区,就是“互相攀比,为名所累”。这种猥琐其实藏在很多读书人的心中,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很苦逼,不是靠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探索支撑自我,而是靠外在的各种评价来装点自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思维习惯培养出来各种各样能够被归类并互相比较的“才华”,也培养出来争强斗狠谁都不服谁的自闭心理。清白、才华这些东西,都不是自证的,都是公证的,而公证不是很短时间能做出来的,需要漫长的历史考验。还记得梁漱溟在七千人大会上与毛泽东的辩论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情操不是当下能评价的,要相信历史。所以那些天天叫嚷着“自证才华”的作家们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你没有这个社会需要的才华,就该被淘汰;是不是你的才华不为人所认同,就该被批判。都是一个宫里的太监,互相讲什么道德水平啊,韩寒的封口沉默乃至逃避公众,只是为了护住他的小鸡鸡不被你们阉割罢了。

第三个猥琐的误区,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种猥琐只存在于具有凌云壮志并拥有过人才能的知识分子身上,比如说毛泽东,比如说方舟子,比如说药家鑫案中的张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哪怕眼前的世界洪水滔天,他们并不是有阴暗卑劣的动机,但正因为他们的动机太过于高尚,却给世界带来深重的苦难。战胜这种猥琐的是悲悯的情怀,说白了,多一点普通人的味道,就能正常起来,读多了法家的霸道和儒家的王道,再多学些道家的逍遥无为和佛家的宽仁慈悲,这样的猥琐就少了。

对方舟子来说,质疑韩寒是他的打假历程中最失败的一次,最终靠群众运动来给韩寒定罪,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凌驾在社会之上,任何靠清官和志士实现社会进步的愿望,最终都会转移到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机制体制上来,谁都不能做救世主,谁都不是审判者。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死时,我们共登彼岸!

对韩寒来说,这一次的质疑风潮会让他更加成熟,他刚刚说完杀戮自己,就被公众以这样的方式来杀戮了,他应该开心才对,只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哪怕世界抛弃了你,又怎样?

他无须捍卫,因为本来就无法摧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