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04:03: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觉得本文实在太长又没有时间的,可以只看倒数第二章节)

本文由新浪@破破的桥撰写,欢迎大家指正。文章篇幅很长,很长,仔细读完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不太适合网络上的快餐式阅读。但读完这篇,天涯凯迪那种几十个马甲水军们使吃奶劲儿刷版盖楼的帖子就不必看了。如果你的智力正常,又比较理性。本文大致可以回应(当然不是说服)绝大部分的质疑。但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回应质疑,而是说明这些质疑产生的原理,为什么会有人信有人不信。所以,如果你是个关注方韩大战的人,花这点时间还是值得的。由于本文图片很多,建议大家看博客而不是长微博。鸣谢@密商 整理证据证人。

按理,传播至此,阵营应该不会有啥变化了。首先回应方也没有什么新证据出来了,质疑方也没啥新手段了。依靠不断地自我暗示和心理反馈,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人们对反向信息应该早已完全油盐不进。所以如果有哪些朋友不同意我观点,却能读完本篇,我在此额外表示感谢。

在讨论之前,首先分离问题,讨论的是“韩寒的作品有人代笔”,而不是“韩三篇和时政评论写得很臭”,“媒体过度拔高或消费韩寒”,“韩寒被神话了”,“中国需要韩寒”这些话题。然后明确定义,“代笔”是什么意思?编辑勘误订正?旁人的少量修改润色?还是大面积的由别人操刀或者口述?这个大家自己想。考虑到本文目的是揭示逻辑问题和忽悠原理,由于形式逻辑成立与否并不依赖于内容本身,因此这些细节就不冗述了,节省篇幅。另外,一些简单的忽悠方式,比如歪曲原意,少量造谣,暗示误导等,手法过于低端,本文并不涉及。

---------------------------------------------

一、忽悠的原理

在方韩大战中,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是个阴谋论和道德感都特别旺盛的民族。——喷嚏网创始人铂程

有句老话说的好:事实胜于雄辩。

信这句话的傻子们,都挂了。

《让子弹飞》里,六子,向黄四郎的打手,和围观群众们,痛苦地挖开肚子,证明自己付了一碗粉条的钱,吃的也是一碗粉,不是两碗。当然,电影里他的结局还是有点光明的,因为他死后大家毕竟相信了他只吃了一碗,哦了一声,散了。这里我认为姜文处理的不好,正常结局应该是:

黄四郎的打手:吃两碗面,大概要半个小时吧?根据消化常识,有些应该已经进入了肠子,你看,六子明明剖开的是胃,装着很痛苦的从胃里掏出一碗粉骗大家。这完全是欺负大家缺乏常识,肠子里说不定还藏着一碗呢,为啥他不敢剖开肠子呢?
大家依然纷纷嘀咕:没错!为啥他不剖开肠子呢?肯定有假!

为什么事实并不能证明问题?因为事实材料只是个死物,需要人去运用。更多的情况下,没有“事实”,技巧就更重要。在一场舆论交锋中,怎样会胜?怎样会负?它取决于三个方面:材料、逻辑、话语权。

在韩寒“代笔”事件中,这三个要素分别是:

材料:
    核心材料,对“代笔”一事的证物、证人、证言。
    外围材料,与此事无直接关系的已知作品、访谈等。
逻辑:对材料的分析、论证。
话语权:包括你的信誉。以及传播手段,如电视采访、报纸撰文、网络传播等。

一开始,韩寒很有信心。有谁跳出来说,给我代笔一行字,我给两千万!嘿嘿,真是不知世上人心险恶。他说这话的凭的是什么?我来推测下韩寒的心理。韩寒估计在想:我有核心材料啊,我保留了十几年前的手稿;我有证人啊,目击过我写作过程的,至少包括同桌陆乐,同学沈宏伟,潘超安,高中语文老师戴金娜,初中语文老师彭令凤,萌芽主编赵长天,李其纲,高中文学社指导老师邱剑云,寝室长沈杰,作家叶兆言,方方,程郁缀,编辑林青。新浪微博上还有金丹华等同学。那么多人帮我作证(证言列表参见[1])。这些天南海北的人,你说我把他们全收买了?全骗了?显然不合常理嘛,就算钱多了,收买十几号人,总会闹个分赃不匀什么的吧?总会有个收买不到,或者漏掉的知情人吧?有了这些证据,难道还不能“证实”么?

想到这里,破桥叹气摇头,真是太天真啦,太天真。

破桥当初看见这条新闻,脑中就不禁浮现出了“铁锤医疗骗子”@肖传国的身影。印象中在06年,肖传国面对老方的“质疑”,放出豪言:“任何人,只要能证明新语丝上对我的任何一条指控,每条奖励五万元。”我那颗骚动的八卦之心,不禁满怀恶意地揣测老肖当时的心态:论学术水平,我是准院士水准,专业领域权威。论医疗效果,海内外同事、病人,有口皆碑。论医德,我从来不收红包。特别穷苦的病人,我捐款几万给他们。难道这些不足以“证实”么?

破桥当时看见这新闻,也是这样摇头叹气,太天真啦,太天真。

可见历史一直在重复自己。

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老肖赢了名誉权官司,却成了拿铁锤砸人的医疗骗子。如果我是变态漫画家@变态辣椒,光看见那两千万悬赏,一定已经在画文坛大骗子韩寒开着赛车撞人的形象了,标题就叫《韩寒出没,请注意!》,而不会去画什么《代笔终结者》。放一万个心,过段时间肯定用得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材料,你要组织材料,用来说明问题。要说明问题,就需要逻辑。在辩论中,逻辑强的人,能欺负逻辑弱的人。你的材料很强,是铁证,我是捕风捉影,但你就是说不过我。大家称赞破桥逻辑很强,这是谬赞了。我一般。上网十五年来,在中文网络圈里,我所见过的逻辑最强,最精于诡辩的高手,应该是芦笛。因为他那篇《民主恩赐论》,我明明知道是错的,但看第一遍居然就把我说服了,完全看不出任何错误。连着反复看了几遍才看出其逻辑陷阱。

那如果你的材料和逻辑都很强,就赢了吗?不是这样。你的材料再多,写的再好,传播不出去,没人看见,记者不给你发,电视不让你上,粉丝你比别人少一百倍,其热诚和时间也比对方少,那么你就必败。在阵营战中,如果没有一个转发节点,没有很好严密的组织,一边人再多,也比不过人家很少一群人。我看很多朋友瞧不起@张放老师,不怎么会辩论,老帮倒忙。他在《环球时报》上写的那几千字文章,材料、论证啥也没有,通篇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韩寒你投降吧!”。但你可别小看人家,因为发行几百万份呢。媒体,是话语权,受权力、资本、目标人群的控制或影响。意见领袖,是话语权。另外说几句闲话,意见领袖的话语权来自于替代和帮助某个人群说话,这群人的每一个转发,都是其话语权的组成部分。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力是不可怕的,因为其话语权受拥护者的钳制,一旦他想“杀戮群众”,那么话语权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群众喜欢的意见领袖身上。如果又想杀戮权力,话语权就会彻底丧失。

记着三点:材料、逻辑和话语权。要想论战获胜,好好地整理材料,广泛地传播逻辑性强的文章,就能增加己方在论战中的话语权。当然,这只是本文的题外话,意思是请觉得此文写得好的读者努力转发和传播本文,来扭转你们在话语权上的弱势地位,接下来说正文重点。

--------------------------------------

1.模糊标准

写本文前,我粗略读了天涯正式整理的几十条质疑总表,加上抽样读了没整理的几百条,预计整个网络有上千条。尤其是自从大家得到了“文本分析”这个利器,学会从小说里找“和现实不符”的证据以后,韩寒的“疑点”在零成本地不断涌现,相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达到一万条,以便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考虑本文写作的时间大约是二十个小时,额外找材料的时间与之相仿,本文仅仅回复了三条质疑(大家还未必满意),所以质疑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肯定是回复不完的。因此,本文着重说明忽悠和制造质疑的原理,解释制造陷阱的方法,你为何会落进去。剩下的则请看懂本文的朋友举一反三,举三反千,自行释疑并帮助别人释疑。

首先,我从“理性思维”开始讲起。什么是“理性”?很多人往往认为,我用大脑在冷静思考,上网辩论,不冲动,不骂人,就是理性思维。实际上这远远不够。理性思维的关键,在于事先确立一套规则和方法,然后用逻辑去思考和分析,思维过程最重要的是不能违反逻辑。

举例来说,大家通过文本分析韩寒的《书店》一文。认为里头好多场景,什么书店闭架等等,是八十年代的事情,而不是九十年代的事情。而此文韩寒又声称是根据真实购书经历书写的。所以这篇文章,是韩寒父亲代写的。咱们姑且不论这个分析和逻辑是否合理,我们先用逻辑的语言把这个判断标准梳理一下:

标准A韩寒纪实文章内容应该与韩寒生活体验一致。
材料:韩寒《书店》一文中的场景是八十年代的,韩寒不可能在八十年代小学生时期去买书。
结果:因此《书店》一文是韩寒老爸韩仁均代写的。


通过这个标准A,运用材料,得出结果。分析结束。当然这个逻辑的形式相当粗糙,很容易击破(比如韩寒父亲的买书经历为啥不能告诉儿子融合到文章里面去,来否定这个标准。比如指出《书店》文中出现了93年出版的书名等,来否定这个命题的材料)。但最基本的核心是完备的:材料、标准、逻辑、结果

然后我们看下一个质疑。这次质疑是个录像,在《就这样漂来漂去》的新书访谈上,主持问韩寒书本扉页上的排气管那句话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韩寒很奇怪,这么肉麻的话,是我写的?(斩钉截铁地)编辑自己加的!其实这是编辑从韩寒书里抽出的一句话,写在了扉页上。大家翻箱倒柜好几个月,一本本书,一个个录像瞪着红肿的眼睛看遍,终于挖出了这样的破绽,很多人亢奋了:韩寒自己写的书里的一句话,自己会记不住?这下抓到铁证了吧?

此时我们再把这个铁证按上面那个方法梳理一下:

标准B自己作品里写的话,应该记得,起码新书发布时,顶多和自己写这段时相隔几个月,应该记得。
材料:韩寒视频中记不住《就这样漂来漂去》中的一句话。
结果:韩寒的《就这样漂来漂去》是别人写的。(补充判断:文笔和他之前之后那些作品挺一致,所以都是他老爸写的)


这个逻辑当然也非常粗糙。比如为什么自己写的就一定不会忘。但是我们姑且承认这个逻辑。现在把这两个质疑称作疑点A疑点B。虽然单个疑点都很弱,但我们把两个加起来,不就变强了么?如果我们找出几十个、几百个疑点,不就很强了吗?现在我们至少找了四位数的质疑,要是你都回答不了,韩寒不就铁定是别人代笔了吗?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地再从材料中挖,再多翻几本书,多看几个视频,就能弄出更多的质疑,这如意算盘啪啪的。

此时,突然有个人(我们叫他路人甲吧)很讨厌地跳出来:等等,我发现有点不对。

大家很奇怪:啥不对啊?

甲:大家看看疑点B,这本《就这样漂来漂去》,是写韩寒赛车生涯的感悟和故事。按照标准B,由于韩寒忘掉了书中的一句话,那么它确实应该是别人代写的。但是按照标准A:韩寒纪实文章内容应该与韩寒生活体验一致。这个代笔嫌疑人不会是他老爸,韩仁均还能开赛车?如果我们同时考虑标准A和标准B,韩寒记不住描写自己赛车生涯故事的书中的一句话,按照逻辑,显然应该是另一个赛车手代笔的才对啊。这个会写书的代笔赛车手我们去哪里找?

大家:(一阵无语)。。。。。。。。。。

乙:用得着这么认真嘛,疑点A用标准A,疑点B用标准B,不就行了?

丙:疑点B不能用标准A,韩寒自己的生活经验,难道就不能告诉他老爸,让他老爸写书吗?只有疑点A才能用标准A

丁:这好像不行,搞出双重标准了。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大部分和赛车生活相关的是韩寒自己写的,他老爸或者哪个编辑,就写了少数几个段落。正巧这段被主持人问到了,于是韩寒露馅!

甲:可是我们今天刚贴出了韩寒给@石述思的短信分析啊。根据我们专业细致的分析,韩寒的文字和行文水平基本上就是小学生,甚至文盲水平,连行文造句都不通顺,老写错别字,只会赛车和泡妞,压根就不懂文学。如果这本书大部分都是韩寒写的,卖了几十万册,那他的文字怎么可能是小学生文盲水平呢?我们不是白分析了吗?写了好几个小时呢,手都酸了。

丙:那我们就说这本书的主要故事结构是韩寒写的,然后他老爸润色了文字,不就行了?

甲:那就更不对了呀:

a.写作品可不止需要文字水平啊。如果韩寒根本不懂文学,就是个小学生文盲,就算文字没要求,让他写个故事,一下子写本长篇?这难度可太高了。你找个小学生文盲写篇文字烂结构好的长篇出来?
b.如果这不是他和老爸第一次合作,而是合作很多次,那就算他只写了那么多长篇的故事和结构,那也写了好几百万字了。就算再笨也练出来了,文字怎么可能还是小学生文盲水平?
c.再说了,如果文章是他写的,其中句子都是他老爸润色的,那主持人问到这个句子,他显然应该瞒着撒点谎。而不会说:这么肉麻的话?不是我写的。要韩寒真这么蠢,他能骗那么多编辑出版商,朋友老师作家?一骗13年?

丁:这人是韩粉故意过来捣乱,呼唤群主,把甲从群里踢掉!

所以你看,逻辑非常重要。韩寒把自己写赛车的作品中的句子忘了。这件事,说明,要么通过作品和生活不符的文本分析证明代笔的那些质疑是扯淡;要么通过记忆出错、矛盾证明代笔的那些质疑是扯淡。要么两者都是扯淡。结果一群完全不懂逻辑,毫无思维能力的人,把这件明明对自己的指控非常不利的事,翻箱倒柜从那么视频里刨出来,居然还兴高采烈地说成是铁证,开始筹划怎么分那2000万了。

大家别看质疑那么多,成百上千,看着就害怕,其实这些质疑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否定。非但不能相加,还在不断地互相抵消。

好了,现在是休息时间,请大家思考:

(1).这几十个,还有成百上千个质疑,它们逻辑成立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有可能的话在纸上列一下。这些标准严谨么?
(2).这些标准之间,是否互相矛盾?是否存在任意选用的情况?例如用A标准,能证明A质疑,却能打败B质疑?B标准,能证明B质疑,却能打败C质疑?质疑者们是不是应该先自己打一架?统一一下比较好?

记住两件事,什么是理性的思维模式:
(1).分析事物。先立个标准、原则、方法,最好写下来,再严格按照这套标准去分析。而不是边分析边定标准。这样很容易掺杂主观性,做到最后,弄成先找结论,然后去订一个趁手的“标准”,那就毫无意义了。
(2).标准要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不能自相矛盾,任意选用,比如我有十个标准,哪个能证明用哪个。那当然啥都能证明。而如果疑点依据的标准都是相互矛盾的,互相打架,那么就算一千个,一万个疑点,其说明力还是零。

大家强烈要求韩寒“站出来”,证明水准。也就是增加“外围材料”,但在这套标准下,任何外围材料只能增加“质疑”的数量。因为这种任取标准的模式下,质疑是可无限制造的。你抛出的新材料越多,质疑就会越多。如同赵本山《卖拐》小品中让范伟出来“走两步”一样,越走越能被忽悠成瘸子。

站出来证明什么呢?有些人说,“证明自己的文学水准,你的文笔明明是小学水平”。有些人说:“证明你有写出《三重门》的知识水平”。有些人说:“谈谈你的创作经历,让我们知道你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还有别的几十种说法。简单总结,就是证明水平、经历和知识,等等。

首先思考一下:评价文学水平、知识水平、创作经历标准是什么?评委是谁?有没有运动员兼裁判员的情况?法官是否中立?

下一节我就开始说文学水平、知识水平和创作经历。

------------------------------------------

2.陷阱逻辑

上节我们说到,大家要韩寒站出来,证明有写《三重门》的水平。那么写《三重门》的韩寒需要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呢?我看了天涯的质疑总结贴,由于太多,本文引不下,实在太过弱智(智商低于60)的,大概有十几条,我只能刨掉了。我把智商高于60的要求简要整理一下:

(1).《三重门》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尤其是《荀子》《左传》《尚书》《史记》《西厢记》都是熟读后能记忆精彩段落的。
(2).《三重门》作者熟悉七八十年代毛主席语录、文革时期流行语、建筑特点、那个时代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等。
(3).《三重门》里显示作者对文革历史、对中国革命史、苏联历史都很熟悉。
(4).《三重门》随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熟悉外国戏剧。
(5).《三重门》有一个精彩比喻,“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下四节。”这个比喻妙笔生花,明显暴露了作者的底细。从军事迷的角度看,作者不但了解二战战役,而且受过一定的反苏修宣传。

众人:啧啧,写得好啊,韩寒敢站出来,我们就问他二战历史,文革历史,毛主席语录,考死他!一定要把韩仁均这个躲在他背后的家伙挖出来。

张放:我来插个楼,(6).我写了篇文章:《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2],里头在很适当地语境里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英语单词,显然不是初中水平,而是高中甚至专业水平。

众人:别捣乱!韩仁均文革时的中学教育,压根儿就不懂英语,这辈子和英语沾边的也就是微博上转发了个小学生级别的英文笑话。想证明他英语是高中和专业水平,你想累死我们啊?我们这十几条不就白写了吗?

好了,现在是休息时间,请大家使用第一节所知道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1).以上分析使用的标准是什么?在纸上写出这个标准。
(2).这个标准是否有任意选用的情况?比如A标准对自己证明的论点有利时就用,不利时就不用?三重门的以外的其它文章也能应用这个标准么?

基本上大家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也就知道了以上分析方法是荒谬的。那么,它存在一个怎样的逻辑陷阱呢?
它的标准是:

标准C因为你引用了一本原著的精彩段落或对其评论,所以你必然熟读这本原著。

对于这样的逻辑,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来问题所在,你可以尝试使用逆否命题来看,因为逻辑上,逆否命题和原命题是等价的

标准C的逆否命题如果你不熟读一本原著,你就不能引用这本原著里的精彩段落或对其评论。

看了这个逆否命题,你就很容易看出这个逻辑是荒谬的,不读原著,也可以读原著的书评、报纸、引用原著的作品等,也可以和读完原著的人聊天,都能引用。所以标准C是不成立的,属于逻辑陷阱

逻辑上解决了,再用实例解决。你就能很容易避免这样的忽悠:

(1).理论上:由于人们的信息来源是碎片化的,所以引用精彩段落或者精彩评论,并不需要读原书,其知识来源可能是读书评、看电影、和朋友聊天、上网灌水,甚至你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得到的[3]。

(2).实例上,随手搜一下。贴个图吧,这是个8岁半普通小孩(绝非天才)的小学三年级日记作文。考虑到对方是小孩,我就不贴来源了。图片上有链接,但请大家无论方韩粉,都不要骚扰她。


博客配图:(8岁半小孩的三年级日记)


(3).常识上。最好的方法是花一个小时,阅读一遍《三重门》,读完以后,自问:作者有古文、毛主席语录、文革历史、苏联历史、莎士比亚戏剧、二战的功底吗?接受过反苏修训练么?你只会笑翻在地。

我这段时间接待了很多《三重门》代笔的质疑者。他们的疑点各不相同,但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读过《三重门》,整天整天的时间全花在阅读天涯凯迪那些马甲水军盖的楼上面了。花一个小时读一遍原书,好吗?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文学水平和创作经历的标准。质疑方说的是,韩的文学水平,很差,并且尽量地贬低。连普通中学生水平都没有,造句都不通顺,只有小学生甚至文盲水平,镜头前连话都不会说。对于创作经历,质疑方的说法是:韩寒把自己的书名来源、内容……记错、记串,萌芽编辑的证言相互矛盾,诸如此类。

这个文学水平,说的很吓人。尽管韩寒的老师、同学、编辑纷纷出来证明并目击他的写作过程,但大家就是不信,你们被骗了,被收买了。有些名人甚至说出了“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来接受一个非常惊人的,持续长达十多年的世纪大骗局”。真是令人哑然失笑。

通过质疑文学水平,我们发现,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命题:韩寒作为一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镜头前说话都不会说的小学文化水平的初中生文盲,十三年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媒体记者、读者之间,并一本接一本的让父亲代笔出书。这些人很多和他朝夕相处,居然没有怀疑,没有发现他是个骗子,或者都被收买了。至于韩仁均,能力更大,他不但会把十几年写作的文风换掉,切换成中学生的文风,抹平了代沟,出版无数本青春小说,写了无数时政博客,引发几百万80后读者的共鸣。这还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小心谨慎地行骗13年以后,这个骗子,没有被编辑发现,没有被朋友发现,没有被读者发现,没有被记者发现,而是被一个千里之外整天枯坐在电脑前的宅男,慧眼发现了!列出几百条疑点呢!

对这样的问题。你首先要培养一个怀疑的态度,对那些特别耸人听闻的主张要怀疑,话说得越大的越要怀疑,不要碰到有人说大话,你就被吓住了。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非常惊人的证据,你说的那个主张越吓唬人,你必须拿出的证据就要越充分。你只要掌握了这一条,你就不容易被这些忽悠给吓住。——《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文字实录。[4]

你会发现,质疑方的努力,其实是在制造越来越大,越来越耸人听闻的主张,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传播。他们不知道这实际上是在削弱自己的质疑。因为要证明越是惊人的主张,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也就必须越充分。如果耸人听闻的主张没有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忽悠。

也就是说,从逻辑上来说,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质疑者在使劲地证明韩寒并没有代笔。正确方向应该是:质疑者需要证明韩寒是个有一定文学功底(用来应付编辑、作家朋友),有一定文字水平和良好的记忆能力(用来应付临场写作),有一定谈吐和急智的帅哥交际花(用来应付各种交际场面),这样,把他说成是一个文学功底好,精细狡猾又聪明的小骗子,才能和他父亲合作,比较合理地完成这场13年的惊天动地的大骗局。

指导结束。接下来,我们在下一节说作者对于作品和创作经历的记忆力

-------------------------------------

3.制造气氛

韩寒为什么需要证明自己的创作经历?因为他记不清三重门标题的来源,记不清新书发布时文中一句肉麻的排气管的话,诸如此类……。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记忆到底应该如何?这些正常么?——当然正常。甚至好得出奇。

那种认为自己十几年作品都能记住的人,不是神仙也不是天才,而是个自我认知有困难的人。

博文配图:(@斯库里 呼唤作家自证的微博)



@方舟子: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具体解答对自己作品提出的疑问。有那么几位畅销作家也跟在韩寒后面高喊担心作家面对质疑都无法自证清白,甚至还因此不敢让下一代当作家,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心虚,是否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

随意摘录了一些评价:(转载此评价并不代表本人认可马亲王准备让《笔冢》烂尾的行为,强烈抗议!)[5]

@斯库里: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空气稀薄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
@马伯庸:我是来忏悔的……《笔冢》前四部的情节我忘得一干二净,管城七侯是谁也数不全了,好在我不算正经作家,只是个写手。
@暴怒的大鸟:之前写小说,写到4W字后停笔半年准备考研,考完后再去写时发现很多情节记不清了,这太正常了。
@默默地潜:方肘子这话。。。那耽美女作家不是全完了,她们哪儿来的H经验啊,应该都是父亲代笔的吧。
@尘世中一迷途小证券分析师邓立君:写过字的都有同感吧,这些年每次回去看以前写的东西都很吃惊
@洛夏月:回复@向死浅草:我擦 我连题目是什么都忘记啦!!!!
@豆公终于写瓶邪了我安息了:怎么办我从小到大写的好多作文都忘了中考写了什么也忘了我是不是找了代写也忘了怎么办我一定是找了 ~
@畅0910:承认了就好嘛。要不让老方盯上怕你连写字的时间都没有了
@向死浅草:我高考作文写了什么也忘了,方舟子会不会根据这一点就证明我找人代考啊?
@林舒杨:码农们+N……项目完成后一般过了一个月就得忘光。。。
@使徒子: 画画的+1
@blackandscarlet:我三个月前的毕业论文写了什么,我都快记不清了。还好,我永远都不会成名。
@小猫扑得很卖力:完了 几年前写的代码看不懂了 是不是有人代写的啊
@三国阿飞:嗯,近日重修三国,发现好多故事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知所出。
@煤精:回答代你妈个笔,就结了
@七十二编: 抱团。先承认我忘了我书中大部分数据剧情,求方舟子来打假。同时指出,右边这群人做贼心虚,一打就是一大片啊,比打韩寒一个爽多了。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做内应,承认他们的书都是我代写的。要不承认我的书是他们代写
@绵羊兽性大发:我这个自认记忆力超强的人也记不起来我最得意的拿过奖的作文是写什么的了...连名字都忘了。舟子我对不起你啊。当然咱不是作家,作家们赶紧彻夜背诵自己的作品啊,不然你们就是代笔的!(番茄啊你怎么死,你几部小白文加起来都快1000万字了吧。。。)
@呆兔喵喵酱:悄悄转发....笑死我也,别说是小说那么长的东西,就算是自己填的歌词老子都记不全一首,以此类推,照肘子那逻辑.....应该把作词的大手也全都扒了。
@两米零一_3G书城:昨天写的剧情,今天就忘了大半,我更要忏悔了……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这个来之2B星球的2B宇宙人方2B……求咸蛋超人出来灭了这个怪兽!
@月羽扬:上学的时候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参赛者必须背诵自己的文章,作为参赛者之一的我死活背不下来自己写的东西,直到最后我也没能做到一字不差。当年我找人代笔了,舟子啊我对不起你!
@喵才不是傲娇炸毛受:要是问我大二时候做的设定,我一定不会记得男女主角的名字了……ORZ
@Allen_Sun24:周董力宏表示……你妈的哥开演唱会还特么回回忘词儿呢……
@唐缺_九州: 我觉得右边这位老师可能对肘子哥的公理最有危机感,丫写十来万字的年代跨度就超过了我朝的常委换届啊,还记得住个屁……
@璐雪微红:我才写那么点儿东西不看一下也不记得啊...我的妈。。。
@清风断空:在大脑没有植入电脑芯片之前,人类就不该有作家这个职业,否则必须是找人代笔的混子
@橙子十九:虽然只是偶尔码字的读者,抱团取暖,抵制方舟子这篇言论。不但我写的小说我不记得内容,就是今天上班刚打的材料我都忘光了
@Louis的微博之言:方大叔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在自己不懂的领域还非常自信。写字的人都知道,忘记和记不清自己写的东西很正常的好不好!
@王伯伯的伯伯:说实话,我连我高考作文写的啥都想不起来……
@可可312:噗,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网文,那作者把一个男配写死了,然后又扯了很多章,那男配居然又诈尸出现了。然后读者留言提醒,作者才反应过来乌龙了。
@纵横中文网编辑沙虫: 同忏悔。//@周行文: 不记得自己写过哪些段子的人同忏悔……
@柚木无霜:方舟子写过文吗?我初中时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笔记本上的小说过了9年后,就只记得当初手很痛了,对于小说的存在却几乎忘光了。耸肩
@叶叶1:别说微博了,我有时候翻下手机短信都不记得自己发过这个//@vaanzz: 别说文章了,翻翻前头的微博,都以为是别人写的啊 //@月猫铃铛巫喵王:我也是哦,小清新把自己从头麻到尾。。 //@Ms_Suu: 曾经翻出来十年前的博文……吓得我自己都不敢认023
@起点-柳云非:我只知道我刚写的东西都不能背下来,我来忏悔,我是代笔…
@柳柳_66RPG:自己五六年前做的那些游戏里的人物、系统设定全忘得干干净净,甚至捡起来重玩时候还觉得这玩意真有意思的家伙路过
@要相信我是腹黑渣攻刘公嗣:以前写的短篇小说主角名爷记不清了,祥瑞御免
@灰色的骑手:要是一个判断标准可以把越来越多没什么问题的人划进嫌疑人一方,那只能说明这个标准真是太suck。多亏方舟子还只是打假,不是阎王手下的判官,要不冤死的人可就多了。。。
@莫伊莱_阿汤姐:记不住自己以前写过的情节的小透明写手来扎堆凑热闹!
@哇靠Vocal:可悲的是~这么多天以来~我看到的是很多码字的所谓读书人~落井下石~助纣为虐!真替它们感到羞耻和脸红啊!看着一个无赖胡搅蛮缠强词夺理····竟然那么多人在看笑话!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不忍看下去!只能无条件加入战斗了!【当然主要是跟韩寒个性想似~我理解他的思维和做派!】
@谁说这二货是少年岩:亲王yoooooooooテ▽テ我自己写的东西第二天都会忘记,同忏悔
@慎简:方与张鸣的访谈中,张鸣说,方曾经骂他假学者。但方不承认。张鸣说,可以查你博文。方立即说,应该有上文。。。韩寒傻啊,难道你也傻了?现成的逻辑学着点儿!
@锁锁酱_太太你的节操:我也来忏悔……我都不记得我开过的坑了(。
@浅蓝传说:噗……轻而易举你爹啊(抱歉忍不住骂了),老子工作忙,断更半年了,年初四终于有空打算出宫更两章,发现四十万字要从头看一次啊有木有!!
@猫莔莔:回复@Gromit_Gao:当年我在征文上捞了个纪念奖那篇由于没留底稿至今除了题目啥都不记得了我会到处乱说么
@Moon_Aquarius:我也对自己写的小黄书忘的一干二净了。
@悉尼卡通:抱团取暖。看自己的旧文字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我写的?
@夏妩君:我连自己写的blog内容都记不全...

好了,休息时间,本节列这么多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希望基本上把大家的疑问涵盖掉。不要说忘掉一句话,一段话,一个书名来源,一个创作经历了。在高产作家中,忘掉配角、主角、情节、设定、标题,连写没写过这本书都忘掉,甚至边写书边忘掉,全是毫不出奇的事情。在起点看过书的朋友都有无数的经验。所谓作家应该对自己的作品像孩子一样,非常熟悉,乃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人的记忆规律是什么样的?几周、几个月、几年前的事情,忘记、记错、记串、记忆相互矛盾,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在这里,提醒一下,要注意区分“记忆矛盾”和“逻辑矛盾”。两者不是一件事。前者很正常,无任何说明力,后者有说明力。

那么在逻辑上这话为什么是不成立的呢。请温习第二节的逻辑陷阱:

(1).请列出这个判断的标准D。
(2).请使用逆否命题说出这个标准D的逻辑陷阱。

在我的第二篇文章[6]中,曾经玩了一个游戏,破桥高考上北大,被怀疑是他的好基友烂桥代考的。然而在质问中,他死活想不起来高考是哪天考的,哪个考场考的,作文题目,数学大题,科目顺序,测试卷,模拟考,什么都记不得了,连发给他的高考数学卷子都不会做了。于是他毫无疑问是烂桥代考的。

首先列出判断的逻辑标准:

标准D你记不住你的考试经历,所以你是代考的。
标准D的逆否命题如果你不是代考的,你就能记住自己的考试经历。

经过逆否命题一转换,逻辑就很清晰——这个命题是非常荒谬的。但是在玩的时候,有些朋友很有信心。高考作文我是记不住了,可我有水平啊。我能证明自己。你看,那么多作家记不住,大家都不怀疑他们代笔,却怀疑韩寒。因为韩寒证明不了自己的水平啊。这不正说明韩寒有问题么?如果质疑的是马伯庸,就他的水平,肯定能证实自己不是代笔!(请大家把这篇文章爱特一下@马伯庸,你能证明吗?)

此时我不禁脑补了一个场景:马亲王穿着亲王戏服,带着高帽子在戏台上,底下黑压压的群众在批斗,主持的红小兵举着大喇叭说:“马伯庸!你一个数学从来不及格的人怎么能考上上海的大学?你这个电气公司做市场的小职员,只能业余写作,怎么写那么快?你的中篇小说作品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这么多领域,你哪来的知识?你这个猥琐的中年胖子,怎么可能是《风起陇西》《寂静之城》这种大气磅礴、如此帅气的作品的作者?你上微博为什么从来不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只会一个劲儿地发冷笑话?你的《笔冢》写了一半太监了,是不是没付够代笔团队的工资?团队散了写不出来了吧?说!你的团队去哪了?”底下的群众一阵山呼海啸:“说不说?说不说?打倒反动亲王!代笔团万岁!祥瑞御免!祥瑞御免!”马亲王在台上昂起高贵的头颅,挺起胸膛:“我,我,我当然能证明!”

很多人会发现,玩“你高考是有人代考”游戏的时候,为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的,缺的这个东西叫“怀疑气氛”,一种舆论空间中的社会情绪。这就好像你发现很多传销组织洗脑很有效。于是你把传销组织的教材和课程ppt拿过来,用来教朋友,朋友对你嬉皮笑脸——你忽悠啥呀,当我傻瓜啊?是不是很奇怪?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手法,却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因为气氛。

这种方法,普通人是无法重现的。因为用各种暗示和煽动手段营造“怀疑气氛”是个非常高端的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话语权,对大众心理和传播的深刻了解。在这种怀疑气氛下,任何正常的举动会被视为可疑,逻辑有缺陷的标准会被轻易接受,居委会大妈级的弱智分析家会被视为“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极度脑残的帖子会被视为“又一力作”。顶级的高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可以让儿子揭发父母是历史反革命,妻子指证丈夫是特务。

缺失了这个怀疑气氛,回复理性思维后,这一切就不存在了。所幸的是,国内能做到制造大众气氛的人寥寥无几,无一不是各教派的主教、传销集团的首脑、公关公司的头牌,和大网站的运营总监。强烈建议@老沉直接雇佣老方做运营,新浪股票一定能涨的。

有很多年龄较大的知识分子,虽然逻辑上不能识别这个破绽,但是他们会从经验上对这样的做法感到警惕。因为这种做法以前使用过——对,就是典型的文革专案组手法。你不是没罪么?问问你就行了,越问,你就说的越多;说的越多,错误就越多,破绽就越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越多,证据嗖嗖地就积累起厚厚一本,很快你就“罪证确凿”了。有时连暴力都无需使用,只要你开口就行了。有趣的是,专案组的成员还觉得自己很正义,大家庆祝!我又挖出了一个隐藏很深的特务。

当年不少知识分子很傻,我身家清白,他本来就是有罪之身,你们能这么定他的罪,我可不怕,我能证明自己!但最后无一不在这种手段下,变成历史反革命。真是天真啊。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文革后首先想恢复的是正规的法律程序。记住:质疑者要有规范,审判者要中立,旁观者要应用逻辑思考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质疑者兼任审判者,和对逻辑不敏感。公众不敏感可以理解,知名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逻辑不敏感,就需要反思。

这里尤其批评@兔主席。他一直在强调作家可以有限度自证的。但他构造的场景不够正确,在他的场景中,坐审判席的是理性中立的知识分子。但真实情况是,你面对的是急欲给你定罪的专案组成员,和在怀疑气氛下的大众。在这种气氛下,任何证据、证言、说法,都会被极度扭曲。比如拿出了手稿,欲图定罪的专案组成员和疑心病泛滥的公众都会很快“发现”新的疑点:手稿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假的吧。你居然坐在手稿上拍照片,自己写的手稿难道不应该像宝贝一样呵护么?

下一章我们就开始说手稿的问题。

------------------------------------------

4.控制信息

在这场争论中,质疑方获得了很多世界级的学术成果,涵盖比较文学、文本分析、考古、数学、书法鉴定、刑侦等等方面。手稿鉴定法是其中之一。韩寒拿出了手稿,有人马上指出,这手稿也太干净了。你看我写的作品,手稿都是修改过的,好脏。于是,大家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真正的作家手稿是怎样的呢?当然是脏乱差。你这干净的手稿显然是假的。见下图:

博文配图:(脏乱的手稿)


前面几张是其它作家的脏乱手稿,最后一张是韩寒的手稿。对比强烈。看见这个证据,你会觉得,对啊,手稿那么干净,还一次成型,怎么可能?

@严锋老师尝试使用了这个学术成果,惊呼:我获得了一个音乐史上最大的发现。莫扎特(左)是有代笔的,而贝多芬(右)是原味的。[7]
博文配图:(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手稿)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有点不对,然后我们继续看:
博文配图:(鲁迅的手稿)


博文配图:(《阿Q正传》的手稿)


博文配图:(胡适的手稿)


实在太干净了有木有?不禁令人心生疑窦,这是誊抄过的吧?作家出版前可能把自己手稿重抄了一下。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去找鲁迅去世前一天《鲁迅日记》的手稿。鲁迅不可能临死前一天还在拼命誊抄自己手稿吧?
博文配图:(鲁迅临终前几天的日记手稿)


还是太干净了。有人说,鲁迅只写中短篇小说和日记,那么短,当然不需要修改。胡适的水经注虽然长,但不是小说,你找几篇长篇来看看?于是我们找到长篇小说。
博文配图:(老舍《骆驼祥子》手稿)


博文配图:(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有人又要问了,这手稿难道是一次成型的么?难道是初稿?

很可惜,这确实一次成型的初稿。老舍在《四世同堂》序中说:

“现在是随写随出,写到够十五万字左右,即出一本,故三部各有两本,全套共六本。”“设计写此书时,颇有雄心。可是执行起来,精神上,物质上,身体上,都有苦痛,我不敢保险能把它写完。即使幸而能写完,好不好还是另一问题。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

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

“我满意的地方大概是:故事在我心中酝酿得相当的长久,收集的材料也相当的多,所以一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祥子》自然也有许多缺点。使我自己最不满意的是收尾收得太慌了一点。因为连载的关系,我必须整整齐齐的写成二十四段;事实上,我应当多写两三段才能从容不迫的刹住。这,可是没法补救了,因为我对已发表过的作品是不愿再加修改的。”

有人还想问下去。但这个时候我不回答了。要反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是你对手稿鉴定学特别有兴趣么?还是因为否定这些材料能够达成你的目的呢?”

在逻辑上这件事是怎么解释呢?质疑方是通过一个归纳论证:
材料:世界上所有作家的手稿都是看起来脏乱差,有无数修改的。
因此逻辑上我们推论出:
标准E凡是不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

然后我们通过标准E,来判定韩寒的手稿,很干净嘛,还一次成型,所以你的手稿是伪造的

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标准E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它怎么产生的?世界上作家的手稿有脏乱的,也有干净的。如果韩寒拿出的手稿是干净的,就把脏乱的手稿搜集到一起,得出标准E,而让标准E不成立的干净手稿,则需要通过“控制信息”的手法,将它们在大众传播中抹掉,怎么抹掉?

(1).不提有干净的手稿这回事,利用自己和敌方话语权的差异。干净手稿的信息无法传播,只传播你列出的脏乱手稿的信息。那么公众和粉丝就会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世界上的手稿都是脏乱的。这叫信息局域化
(2).如果出现干净手稿的图片,用大量脏乱手稿的图片,水军马甲,让对己不利的信息淹没在对己有利的信息之中。制造传播力的差异,让不利信息无法抵达受众
(3).实在抹不掉的,就要极力证明它是个例外。比如这不是初稿,这不是长篇小说,这不是一次成型,这不是处女作,等等。

如果韩寒拿出的手稿是脏乱的,那么就用同样的手段反向操作一遍,得出一个标准E':凡是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就行了。

好了,现在又是休息时间。

以下是一个微博片段:

@评论员李铁:来来来,方舟子不相信有人手稿写得整齐,我来做个广告,以下是启良先生的著作,全部一稿成稿,启良写书,从不誊写,一次搞定。有兴趣的可去湘潭大学参观启良手稿,堪称艺术品。

@张勇_: 作为给启良老师当过《中国文明史》编辑并给他改过手稿的人,我可以放心大胆地说,一次搞定,是根本不可能的

@评论员李铁:本来不想回这个人,这和质疑韩寒一样的思维:不可能!你可能不知道,启良是我硕士导师。哈哈。启良写书一稿成书,湘潭大学哲史学院人人皆知,编辑改是编辑的事,但手稿就一份。

几分钟后,张勇道歉认错,承认自己失言,并没见过手稿。(个人观点:在争吵中,这人品还算不错的。)

请思考如下问题
(1).上述情况在辩论中发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2).请尝试用“信息控制”的思路,结合之前几节的逻辑分析,来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
a.根据我们举出的例子。在韩寒的博客中,凡是写赛车经历的,文笔都很差,像个小学生写的,行文造句都不通顺。其它经历的,文笔都很好,一看就像个中年人的成熟笔法。
b.在我们看见的视频里。韩寒在访谈时,凡谈起赛车、美女,就兴高采烈,凡谈起创作过程,就沉默寡言,转移话题。
c.韩寒各科经常不及格,成绩非常烂,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好。我们从韩仁均的作品里,找到了铁证来证明这件事。“几乎是整个初中阶段,韩寒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40一50名之间,而他们班级共有54名学生”——韩仁均《儿子韩寒》。
(3).在上一节中,@斯库里号召作家们出来自证是否熟悉自己的作品。我摘选了某些回复。如何判断我摘选回复的过程是否使用“信息控制”的手段?比如只摘选了对我有利的回复?

很多知识分子纠结什么是正常质疑,什么是构陷。有事实,有分析,怎么不是正常质疑呢?其实当用到信息控制的手法,就已经不是求真,而是构陷了。你买了一万张彩票,中了十张,很正常。但是只说你中了十次奖,隐瞒其它9990次,然后宣传给公众,那么你就变成了一个作弊者。你中了十次奖是事实么?是事实。别人一个奖中不到,你中十个,所以你作弊。是分析吗?是分析。但这一切和质疑求真无关。只要有意地隐瞒信息,哪怕不使用谎言,也可以构陷。

隐瞒你不中奖的彩票,把你中奖的罗列在一起,你就是个作弊的。隐瞒医生医好的病人,把没医好的罗列在一起,你就是个骗子。隐瞒你正经的表情,把你淫笑的表情罗列在一起,你就是个猥琐男。一起罪案,把一切对嫌疑人有利的证据都隐瞒了,不利的一列,就可以下结论定罪。

---------------------------------------------

二、忽悠的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

接下来是文本分析的内容。自从创造了通过分析小说中和现实不符的部分,来论证作家代笔的天才方法以后,网络上出现了几百位文本分析专家、专家的马甲,和几千部福尔摩斯巨著。由于实在无法一一分析,我们从最早的文本分析《求医》一文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手法。

这里说点题外话,由于以前老方打得都是专业人士的假,分析的是专业问题,使用的是专业语言,和公众解释其手法,需要翻译成麻瓜语言,很难。但这次打韩寒,老罗的假,分析的是普通问题,使用的也是普通语言,所以是个大家观摩学习,提高智力的良好机会。

《求医》一文,基本上是整个韩寒代笔事件的缩小版,在其它文章上运用的方式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基本上都用过。初始条件也很相似。《求医》写的是韩寒疥疮求医的事情,被质疑者认为韩仁均自己在七八十年代的求医经历,本来这会是个七嘴八舌的事情。谁都没有想到,韩仁均居然翻箱倒柜地翻出了韩寒当时的病历卡(本人无论如何要表示敬意,孩子十年前的东西都能留着,真是伟大的父亲。):

博文配图(韩寒《求医》时的病历卡)


@韩仁均叔叔:《求医》是韩寒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夸张描写的文艺作品,当年《小说选刊》就把它选在短篇小说栏目里的。看见有人苦苦考证,非要找出哪家医院查出韩寒是否得过疥疮什么的,现在就把当年的就诊记录贴上吧。就是韩寒没去过哪家医院也可以随意发挥虚构。回应各种误导性的欲加之罪真的很累,我也将少说此事了。

视频:韩寒出示病历卡。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6993116o1p0.html

由于该医院撤并,这种纸大约十年前已不再使用了。考虑到韩仁均没有预知能力,不可能十几年前从医院拿这种纸保留。伪造的难度极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核心证据。在常理下,它应该能完全终止质疑。

但与韩寒初期信心满满时不同,无论韩仁均的微博,还是韩寒在视频中的表现,此时此刻,已经完全对出示证据说明问题丧失了信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复习本文最开头的说法。在舆论空间中,掐架的胜与负,取决于三个方面:材料,逻辑,话语权。材料,韩寒方拿出了核心证据,毫无疑问完胜。但是逻辑和话语权呢?我们现在就展示一下,如何用一套诡辩和话语权游戏,来完成这个材料上劣势的大逆转。如果你逻辑上无法识破这套诡辩;在舆论影响力上,无法对抗这套话语权;就算你有铁证,也是个输。

-------------------------------------

1.诉诸专业壁垒

方舟子:分析文章在网上贴出后,多位医生发表了专业意见,认为(韩寒《求医》)文中所述的症状并非疥疮。

方舟子:回复@恨虚度:你从医生的角度分析指出《求医》写的是一个肝炎患者在年代久远的医院里的经历,很专业很有价值,可惜你的系列评论被韩家骂街团的刷屏淹没了,建议整理了贴到你的微博上,或转成长微博。

方舟子: @喀迩娜医生对韩寒《求医》一文的专业解读,比我写的更好,推荐。读完这篇解读,结合我以前的分析,《求医》作者不可能是韩寒,应该更清楚了。请骑墙派领袖@刘戈 @林楚方 圈阅。

方舟子:医生@lw56102 :求医原文中说的是病历卡,这个是病历本中的一页,原文中说病人的姓名信息在病历卡正面,病史写在病历卡背面,这张纸只有一面写字。要是文学加工,这个细节加工的完全没有必要,很明显原文是写于医院还在用病历卡的年代,这个年代肯定不是九十年代末。

大家看见这些话,不但能够感受到神医们通过小说诊病的本事,还能感受到一股论证的力量!这就是专业的力量!那么多医生,证明韩寒父亲的诊病经历是代笔!这还不够铁证吗?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这几位医生的文章:

第一位医生指出:《求医》中,韩寒去皮肤科就诊。提到的全身骚痒,不像疥疮的症状,反而像乙肝的症状。而韩仁均正好是乙肝患者。

第二位医生不但肯定了前一位医生的判断,还以自己的从业经历分析了另一些疑点:门诊和办公室在一起,医生写病历写错了还用橡皮擦,收费处药剂师员工看不懂医生处方,疥疮外用药不齐备,这些都像是70年代的医院状况。而通篇看不到人头攒动看病难,黄牛代挂号,医生乱开药收红包等90年代的医院状况。

第三位医生指出:韩仁均出示的韩寒病历本不是病历卡。文中还写了病历卡。九十年代末早就不用病历卡了。

我们先看第一位医生@恨虚度 的判断。原文已删,不过幸好老方把他的文章汇编了一下:

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疹多发生在皮肤皱折处,包括手、腕、腹部、阴部等。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
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所以要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不是像文中所述无法向医生指出痒在何处,而一痒起来又是全身无处不痒。该文的作者显然没有患过疥疮,至少不是在患疥疮期间写的文章。
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维基百科对疥疮的解释是:“疥疮(scabies)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奇痒。

也就是说,这位@恨虚度神医通过远程诊病,得出了韩寒《求医》一文中所写的全身搔痒,不是疥疮症状,而是肝炎症状。而因为韩寒并没有乙肝,韩仁均得了乙肝,这篇文章又号称是韩寒真实的得病经历,所以翔实地论证了这篇文章是韩仁均写的,不是韩寒写的。

此时大家纷纷叫好,厉害啊!好专业!不愧是神医。

只有几个患乙肝的家伙在底下嘀咕:痒?我得乙肝十多年了,痒个屁啊!

看见专业问题,尤其是一大堆专业术语,不要害怕。依然先用逻辑思考问题?即便你没有任何医学常识,你也能够识破这个忽悠。

第一步,采用第一部分第二节“陷阱逻辑”中所说的方法,阅读其逻辑,列出标准:

标准E韩寒《求医》一文中的病人病症表现应当和实际病症一致。
判断1.由于《求医》中的病人全身痒,所以他得的是肝炎。
判断2.根据标准E,文章中写的是肝炎症状,因为韩仁均得的是乙肝,所以这篇乙肝症状的文章是韩仁均写的。


采用“陷阱逻辑”中的反忽悠的方法,变换为与之等价的逆否命题判断。
判断1的逆否命题:如果病人得的不是肝炎,他就不会全身痒。
判断2的逆否命题:如果这篇乙肝症状的文章不是代笔,韩寒得的就是乙肝。

你会发现很荒谬?对不对?很简单,有的肝炎患者会全身痒,但全身痒不一定是肝炎,一大堆病症都可能全身痒。即便确定是乙肝病症,韩寒也用不着得了乙肝才能写的。那么为什么会指向韩仁均呢?请参考第一部分第三节“制造气氛”。在怀疑气氛下,再荒诞的逻辑也会被人轻易接受。因为构陷的目标已经定好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疑点指向这个目标

第二步,查看有无“信息控制”。@恨虚度神医否定疥疮的论据是,疥疮不会发生于头部,而韩寒头脸部位也痒。所以韩寒描写的不是疥疮。

方舟子:维基百科对疥疮的解释是:

疥疮(scabies)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奇痒。

我们去搜索维基百科:

疥疮(scabies)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奇痒。随后逐渐遍及全身,但少见于头部,scabies一词即来源于拉丁语中的“痒”。(看了下修改历史,今年条目这部分没改过)

发现,方舟子的引用里吃掉了一句话。疥疮也发生于头部啊,虽然“少见”,没说不见。这样,韩寒得的不是疥疮的论断就被否定了。他隐瞒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方舟子:

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疹多发生在皮肤皱折处,包括手、腕、腹部、阴部等。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

我们再去搜索方舟子提供的网址http://www.scabiesweb.org

原文是:“most common places where the scabies rash occures are on the knees,around the waist, on the webs between fingers, on the sides of the feet, on 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nipple, on the wrists and on the genital area. ”,明确提到常发区域是包括韩寒所说的feet(足部)和knees(膝盖)的。方舟子再次隐瞒了信息。

继续查原文:“Scabies is most often noticeable on the head, neck, hands and feet. Generally,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affected in these areas than adults.”疥疮是多发于头部、颈部、手部和足部的,只是通常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在这些区域被感染。幼儿比成人“更容易”被方舟子说成了只有幼儿会出现。又是一次信息控制。

记得一点:要摆脱在专业壁垒下隐含的信息控制,最好的方法是查原文,如果你没有条件,就要多看另一方的说法。

那么,对于痒和乙肝的关系,这个问题如何提问与思考?请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一个医生,见到全身痒的病人,第一判断是肝炎的比例有多大?
(2).乙肝因为药物、黄疸、诱发荨麻疹等原因而奇痒的比例有多大?
(3).因乙肝引起的奇痒,不是局部,而是浑身奇痒的比例有多大?
(4).因乙肝造成浑身奇痒,而没有其它更明显症状,比如黄疸造成皮肤发黄等文中未见的症状的比例,有多大?
(5).因乙肝造成浑身奇痒,没有其它症状,皮肤如《求医》文中般痒得抓出一条条血丝,睡衣见血的比例,有多大?

我问了几个专业医生,回答都比较一致。(1).很小。(2).很小。(3).比2更小。(4).比3更小。(5).还有这种事?临床上没见过。

哎?原来是乙肝的几率很小啊,那这位神医是何头衔,在哪里就职呢?

点进这位神医@恨虚度 的微博页面。显示其职业是:“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
博客配图(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恨虚度 )



现在这位神医已经改名,微博也已经全部删除。点进去看他的标签,已经转职为“作家”。我相信他过段时间还会转职为“数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等出现在方舟子的转载列表里的。

那上文这些专业词汇是怎么来的呢?Google一下就行了。

好了,现在是休息时间。

从这件事里,要吸取什么教训:

(1).专业学者在自己专业领域发表专业言论,拥有比常人更大得多的话语权,如果对公共事件有重大影响,就需要慎重发言。大家也要慎重取纳。

(2).如何取信一个专业学者的专业言论:
a.他是否能证明自己是个专业学者或研究者。他的名字是什么,在哪里就职,在本专业的水平如何?
b.他是否具备信誉。以前的发言是什么?他的发言历史是否具备信誉?以前有没有利用专业壁垒故意骗人的记录?
c.他的中立性如何?他是否是争论中某一利益方?如果是,那么其敌对的利益方的专家是否在专业上和他取得一致?

如果abc都有,那么他是可信的,有比普通网友大得多的话语权的。缺失了其一,话语权下降。缺失很多,你最好把它当作普通网友。

(3).怎样获取专业意见?

找一个中立的,权威的科学机构、团体或个人,将专业问题发给对方,让对方公开解答。

牢记:专业问题,保证中立性(避免过强的利益纠葛),权威性(检查履历,专业水准),公开性(以便社会质疑),署名(以自己的信誉担保自己的专业意见)。这些条件满足的越多,越有话语权。

思考:@破破的桥 所写本节医学专业内容,是否为该医学问题的权威答案?它违背了以上三条原则的哪些?

行为艺术尝试:喜爱本文的网友,可以将本文或本节内容书写成微博,私信或公开转发给专业机构如@科学松鼠会等,请对方找医生公开作答。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位医生。

-----------------------------------------

2.诉诸生活差异(本节是全文最重要的一节,请仔细阅读

方舟子: @喀迩娜医生对韩寒《求医》一文的专业解读,比我写的更好,推荐。读完这篇解读,结合我以前的分析,《求医》作者不可能是韩寒,应该更清楚了。请骑墙派领袖@刘戈 @林楚方 圈阅。

第二位医生@喀迩娜首先赞同了第一位“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该神医现已转职为作家)的医学结论。这不由让我的八卦之心熊熊燃烧。是哪里的医生那么有才?

点开其微博。发现@喀迩娜发表此文前,是一个空号,除了少量游戏记录以外什么也没有,我就不截图了。请大家呼唤它出示姓名、专业、行医资格证明,来支持其专业说法。我们姑且相信它是个医疗行业从业者,就像我们相信它今后会转职为留学生、银行职员、企业财务、工程师、卡车司机……,并再次出现在方舟子的转载列表里,一样。

重申上节原则。专业问题:中立性、权威性、公开性、署名。这些条件满足的越多,越有话语权。它满足了哪些?如果大多没有满足,我们把它当一个普通网友看待。

@喀迩娜 这位医生兼普通网友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所幸这些质疑均非专业领域的,所以它的身份疑问并不造成很大的影响:

(1).医院门诊和办公室在一起,是70,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2).医生写病历写错了还用橡皮擦小刀刮,是70,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3).收费处药剂师员工看不懂医生处方,是70,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4).疥疮外用药不齐备,是70,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5).没写人头攒动看病难,黄牛代挂号,医生乱开药收红包等90年代的医院状况,还是像70、80年代状况。

方舟子还补充了几个:

(6).封闭式,鼠洞般的挂号小窗口,是70,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7).墙上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是80年代状况,不是90年代状况。
(8).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是一所科室齐全、设施先进,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单独的皮肤科。这与《求医》所述的皮肤科与外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不符。

剩下的我就不列了。总之,结论是,这文章不是一个90年代就医的人写的,而是一个70-80年代的人就医的经历。

这里依然存在着“陷阱逻辑”。比如为什么韩仁均要在90年代写自己70,80年代的看病经历?难道他90年代不看病么?或者他写了个求医的稿子,屯十年二十年用韩寒的名字投稿(这已经很奇特了),却没有被当时的编辑发现是70、80年代的看病经历?

但在本节,我们暂时抛开逻辑分析,看一下该质疑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网友在此分为两派,一派觉得,这没啥问题啊。另一派觉得,哎?这质疑得很对啊,虽然每个都是很弱的质疑,但那么多地方不合理,韩寒应该出来说明一下。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其它地方。比如《书店》中的书架是闭架还是开架,《小镇生活》中的校园是大学生的经验还是中学生的想象,《三重门》中的生煎包子打架是70年代的风气还是90年代的风气,90年代末上海的公路到底颠簸不颠簸。大家都分成了两部分,有些相信韩寒写的是真的,有些觉得挺假的,确实是80年代,甚至70年代的场景。要求“释疑”。

本文就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逻辑陷阱和忽悠手法。

这种手法叫做“诉诸生活差异”。在介绍手法之前,我们先来看方舟子的网站“新语丝”上,针对《差生韩寒》一文采访的同桌的证言,寻找证言漏洞的讨论。
博文配图(新语丝上的讨论)



//@hezter:98年12月19日早上钱钟书死的,当天是周六,如果是当天或隔天新闻联播播放,韩寒怎么晚上还在学校?
//@三思柯南: 记错了,这正说明了韩寒没有串供背台词……
>>李晋闻:
>>这个质疑很有可能不成立。
>>中共对于讣告的发布,是严格分等级的,级别越高发布得越及时。钱钟书的级别,估计还不能享受当天死当天或隔天就在央视新闻联播发讣告的待遇,很有可能是隔了2、3天才发的。
>>如果隔了2天,到12月21日星期一钱钟书讣告上新闻联播,并没有什么奇怪。
>>对于这种可以求证的事情,还是小心求证再质疑比较好

当然,这是正常讨论,贴这个只是说明问题,不是说他们在密谋。

在这条讨论中,大家可以发现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对于(钱钟书讣告上新闻联播的日期)这种可以求证的事情,还是小心求证再质疑比较好。

此时大家不禁会想:咦?这是“可以求证”的事,那什么是“不可求证”,“随便质疑”的事呢?请大家抬头往上看本节开始的那8个质疑。最终只有一个被确认了。第8条,该医院的皮肤科与外科当时是合并在一起的,韩寒文章所述属实,确实是99年的情况。有医院网页为证。[10]

其它7条,什么挂号窗口大不大,医生写病历会不会用橡皮擦小刀刮,收费处药剂师能不能看懂医生处方,过了10年了,怎么证明啊?没法证明,也没法证伪。谁没事10年前去医院拍个照片等着今天发啊?

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拿“99年上海金山医院的挂号窗口不是韩寒说的小窗口,而是大窗口”的质疑为例。读者看见这个质疑,又发现无法找出证据,来证实和证伪这个质疑,那么,读者就会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和它对照。

如果韩寒说的是真话,上海金山医院99年确实是挂号小窗口。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证实此事,大家会使用自身经验来验证和判断,由于各自的生活差异,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20%的人,99年去医院的窗口是大窗口,和方舟子质疑得一样。
有40%的人,99年去医院的窗口是小窗口,和韩寒写得一样。
有40%的人,99年还小,不是自己挂号的,看别人信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对一个质疑,那么这样的“不能证明”的“质疑”我们摆出10个会怎么样呢?

假设有10个这样的质疑ABCDEFGHIJ,大家以自身经验来对证,其中甲发现,ACDE和自己经验一样,质疑有效,其它无效。乙发现,BCEFGJ和自己经验一样,质疑有效,其它无效。以此类推,读者群就会形成例如这样一个分布:

(1).有10%的人,可能发现8-9条,甚至所有10条质疑,都是和自身经验相符的,韩寒果然是假的!
(2).有20%的人,可能发现5-7条质疑和自身经验相符,剩下几条则是韩寒的经验和自己相符,那。。。韩寒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吧,还得看看。有10%的人开始怀疑,有10%的人还是决定相信。
(3).有40%的人,可能发现只有1-4条相符。我还是相信韩寒。
(4).剩下30%的人,发现这全部都是胡诌,韩寒说的不是和我自己的经历一样嘛!太正常了。


大家发现了什么没有?即便韩寒说的是真话,手握10多年前病历的铁证材料,原本理应结束的争论。到了现在,居然有20%的人开始怀疑他:韩寒果然是假的嘛!虽然比例不高,但考虑到怀疑者是从0%增加到20%,韩寒拿着铁证失败了!

并且,更有趣的是,怀疑者们还不理解为啥其它80%的人不怀疑。你们咋不信我呢?

你会发现,这个方法百试百灵,总是能争取到20%的人。这20%的人是什么人呢?是既不能识破这个逻辑陷阱,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态度,又和韩寒相差最远的人

但是,实际上这是最正常的概率分布,因为总有那么20%的人,生活环境和韩寒大相径庭,而与质疑者(比如方舟子)的生活经验相近。只要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验证质疑,他们就会觉得,每条质疑,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和我的生活经验一模一样(当然,少量不一样的,受怀疑氛围的影响和人类自身的心理特点所致,他们会主动忽略掉),韩寒则总是说假话写假文章。剩下的呢,有些将信将疑,有些则就会觉得这20%的人太可笑了,怎么进入疯魔状态了,这么扯淡的质疑都信?那20%的人觉得好委屈啊。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现象,比如李铁,但是他不知道这个现象的原因

@评论员李铁说:我有个问题,这次说韩寒代笔的,有几个是写文章写出了点成就的人?有谁是在生活中有趣的潮人?他们平时连体育新闻都不看,怎么能理解一个大都市的80后潮人的调调?苦大仇深,天天只知道板着个脸谈革命和政治的迂腐之人,哪有资格来品鉴韩寒?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采用“诉诸生活差异”的质疑方法,与韩寒生活差异最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无法识破这个诡辩陷阱的人,就会成为铁杆的质疑派。女人(性别差异),长者(年龄差异、代沟),不码字的人(专业差异),中学狠劲读书不早恋的人(教育差异),苦大仇深的人(性格差异),无趣的人(兴趣差异),这群人中招中得最多。

讲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么?

好了,现在是休息时间:

@方舟子:《三重门》:“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宽了许多,愿听就听,一切随便,甚至上课睡觉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噜。”高中因为有高考的压力,应该比初中更紧张才对。这是哪里的高中啊?还允许课堂上睡觉?怎么像是大一的生活?是代笔者把一部写大学生活的小说改成写高中的又没改全吧?


博客配图(使徒子的漫画)


这个笑话由于@使徒子的精彩配图,大家都知道了。前几天和一大群朋友吃饭的时候,有个朋友正好说起方舟子这个笑话:韩寒《三重门》里写自己高中上课睡觉,方舟子质疑韩寒,高中有高考压力,怎么可能允许课上睡觉?听了这个笑话,大家哈哈大笑。良久方停。这时,角落出冒出一个怯怯的声音:难道方舟子说的不对吗?高中上课确实不能睡觉啊,头低一点都会被老师骂。

由此可见,任何稀奇古怪,荒谬绝伦的生活经验,总会有人有的,哪怕是1%。

接下来是另一个笑话:

《三重门》
       卧春 卧梅又闻花 卧知绘中天 鱼吻卧石水 卧石答春绿。
  林雨翔大叫:“好!好诗!”发议论说:“这首诗不讲究韵律,不是韩愈所作,这种五言绝句肯定是柳宗元反对骈骊文那时候创作的,我曾在《中国文学史》上见到过。凭我的记忆,卧梅是指盛产于北方的一种梅花,枝干横长,看似卧倒;主人正在房里卧着,心中描绘自己如日中天时的情景,而‘卧石’,似乎是哪本古书里的?《万历野获编》?好像是的,里面的一个地方,在云南?好像是的,是一个景观,临近它的一潭水叫卧石水,鱼都在轻吻卧石水,这一段真是写神了,有柳宗元《永州八记》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里那——鱼的风采,最后,卧石似乎在回答春天已经到了,好诗!好意境!”


@张放:此段更能凸显16岁少年的文学天才。作者对古诗词的韵律也十分懂得,而且通过读,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五言绝句肯定不是出自唐代韩愈之手。厉害!而且还没完,还能判断出这绝句是出自唐代柳宗元笔下。而且还没完,还知道是柳宗元在批判骈俪文泛滥文坛时所创作的…………

这首90年代在中小学传播极广的《我蠢》的段子,后头装逼引用90年代中学教材几篇课文进行了一大通胡扯。张放老师识别不了。有人觉得这事落幕了么?不是的。天涯有人觉得张放老师太委屈了。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段子?谁知道这段子是不是韩寒本身创作的?难道不是很有文采么?16岁能写出来么?这不是代笔的铁证么?张放评价的不是诗作本身!而是后面那些分析!这帖子后面则是一大堆赞赏之词:佳作!又一力作!

这个分析我不贴了。还是这句话,任何不可思议的生活判断差异,也总会有人有的,哪怕是1%。

所以记得,“诉诸生活差异”是一个典型的忽悠手法。总有人和你的经验一样,也总有人和你的不同。如果你无法识破这个手法,就有可能会变成那几率分布中的那20%。其实就是被骗了。这个手法最早是算命先生使用的。不断地叙说某种典型的生活,“你20岁娶妻,2年后生子,父亡母在,5年后有血光之灾……”。哪怕9个人说不中,他们也就是一笑而过,但只要说中1个人,算命先生胡诌的典型生活刚好命中他的生活经验,立刻死心塌地的信了,活神仙哪!然后乖乖掏钱。

本文的主体部分已经说完了,最后说一下第三个医生。

----------------------------------------

3.诉诸权威

方舟子:医生@lw56102 :求医原文中说的是病历卡,这个是病历本中的一页,原文中说病人的姓名信息在病历卡正面,病史写在病历卡背面,这张纸只有一面写字。要是文学加工,这个细节加工的完全没有必要,很明显原文是写于医院还在用病历卡的年代,这个年代肯定不是九十年代末。

第三个医生是来否定韩仁均的证据的:《求医》一文写于99年上海,里头出现了病历卡,韩仁均也拿出了病历卡,但是这是假的,因为上海99年早就不用病历卡了。

大家被骗怕了,赶紧查一下这个医生的履历:大学:滨州医学院 (1996年)临床医学系 大连医科大学 (2001年) 研究生公司: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02 - 2004) ……

是个真的医生哎。好厉害。那说得对不对呢?

(上海网友纷纷贴出自己的病历卡。。。。。。。。)
@围观-改变中国:给这位似乎对上海情况有所熟悉的“医生”@lw56102 科普一下:附图中,小册子为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门急诊就医记录册(为参保人员所用),蓝色卡片为社会保障卡。多数上海人将前者成为病历卡,后者称为社保卡。
@汗液:@lw56102 这个应该不是古代的东西吧?
@肆四四肆:我发现我真是闲到蛋裂了。方舟子你借用别人的话来一口咬定9x年不可能有病历卡,所以一定是出现在更早的时候,老子刚随手一翻就翻到了我09年的病历卡,前后不到5秒。长宁区是上海中心城区,09年都在用病历卡,9x年有什么不能用?

网友还在金山医院网页上发现了病历卡。

在大量证据面前,@lw56102改口了:
从众多回复中发现一点,很多上海人将病历本称作病历卡,因此我说使用病历卡的年代肯定不是九十年代末是不确切的,在此向各位和受我误导的@方舟子道歉。但对求医一文的病历卡疑点并没有失效。尤其是第二点,病历卡背面书写病历的描述和韩仁均给出的图片不符。卡本不分的方言问题在求医中也不存在。

这个“没有病历卡”的质疑被弱化为:“病历卡应该有背面书写,韩仁均那个没有”,“卡本不分的方言问题并不存在”。

关于这两个完全不能证实的质疑,请参照上一节“诉诸生活差异”的模式处理。

那么,大家对这位医生的言论判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注意以下问题:
1.在99年,这位医生99年只是山东滨州医学院的一个学生,会比平常人更熟悉上海的医院吗?会比上海人甚至金山人更熟悉上海的医院吗?
2.对于病历卡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医生的说法,和病人的说法,有没有权威性上的差距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位“医生”和普通网友一样,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权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远远弱于上海本地人的发言权,因为后者更熟悉。

既然医生的身份和这个问题完全无关(有关系的身份应该是上海人,金山医院附近的人)。那为什么方舟子要强调他是一名“医生”呢?这叫“诉诸权威”的忽悠手法。通过暗示,混淆正确的逻辑关系,用不相关的信息诱导受众,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明明是个普通网友的普通意见,甚至还是个完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普通网友,通过强调“医生”身份这个暗示,来增加他的话语权,这是一种诡辩模式。

想看穿这个诡辩,依然要严格遵循逻辑判断。自问:“医生”这个身份,和我们谈的问题,有关吗?

----------------------------------------

本文结语:

1.什么是理性思维?先定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分析问题。不能边分析边定标准。也不能随意选用趁手的标准。那只会让你什么都能“证明”,给人构陷定罪可以用,追求真相不能用。

2.成百上千条质疑,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他们之间是互相矛盾的。质疑A所依据的标准A,可以否定质疑B,标准B,可以否定质疑C。它们之间是个互相抵消的关系。

3.严格使用逻辑判断问题,不要陷入逻辑陷阱,多用等价逆否命题的方式思考。

4.如果存在某种社会性的“质疑气氛”,认识真相的人要想办法摆脱它。它是通过话语权,大众心理的控制产生的。如果你是受害人,表现得轻松,想办法消解质疑气氛。如果你做不到,就指出其手法。如果你还是做不到,就沉默。不要指望在这种气氛下自证清白。

5.过于耸人听闻的命题,在没有惊人的证据之前,不要相信。越耸人听闻,就越假。想证明,就需要越强有力的证据。

6.如果一个人,已经开始控制信息,故意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那么这不是什么追求真相,而是掐架和专案组。

7.诉诸专业壁垒和诉诸权威前,不要轻易相信,要想:发言者的专业性如何?其专业能力与问题是否相关?它是不是有信誉?它是一个中立的个人和组织么?在面对一大堆专业名词包装,思维能力却显得非常匮乏,以至于让你看不懂的文章之前,尤其要警惕。

8.诉诸生活差异,是一个典型的诡辩手法。它采用的是一个概率技巧——任何事件上,总有人的生活体验与我的质疑相符。只要相符得多,总能命中一些人的内心。识别不了这个诡辩,你就成为算命先生的俘虏。

9.舆论辩论的输赢依靠的是:事实、逻辑、话语权的结合。光有证据,不了解大众心理和传播手段,没用。

10.最后一个问题:老方这些手法,只用在方韩战之中吗?

----------------------------------

辩论中旁观者,在打酱油的同时如何防忽悠?牢记以下原则:

1.首重证据,证人,证言,其次才是分析。在没有更强的证据时,不要轻易用分析和揣测来否定已有的证据。韩寒同学金丹华在方韩战白热化时抱怨:我们这儿目击者几百号人,就没个媒体来采访,感兴趣的全是什么分析、质疑。

2.在辩论中,强制自己看辩论双方的意见。这样你就可以避免“信息控制”。只看一方的意见,迟早会被忽悠。

3.不要轻信任何人提供的二手、三手证据,包括我。有精力,就需要去查一下,这些证据转手的时候,经过处理了吗?搜索引擎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善用它。

4.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能帮你打假,不要依赖任何人,要靠你自己。

----------------------------------------

声明:任何组织、个人,均可在不改动原意的情况下,以署名“破破的桥”或“断桥”的形式无偿使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鸣谢@密商 整理事实性证据(证人证言)。

----------------------------------------

附:对新浪网友的回复:(2月27日新增)

有朋友说,写那长,三言两语解决问题才是高手。其实,有本文作基础,任何人均可三言两语解决目前已知的质疑,变成高手。等会儿就用典型评论为例,拿此文方法释疑。另外很多读者问为啥没上热博热评。我写之前已预料到此事,并不指望新浪推荐,原因大家自己想。谁要话语权就自己转发或转贴吧。

1.本文贡献者。@密商整理了现有证人证言。第一部分中“模糊标准”和“制造气氛”两节主要来源于方舟子反中医和伪科学时的论述。“陷阱逻辑”主要参考了@奥卡姆剃刀的一些文章。“控制信息”来源于@司马少的文章。第二部分中“诉诸专业壁垒”来源于@希波克拉底的学生的文章,“诉诸生活差异”、“诉诸权威”是我自己的想法。

2.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在知识分子层面上结束这场争论。比较遗憾的是,文章已经考虑到该群体的逻辑普遍匮乏,只能写得极尽详细,造成文章极长,没想到很多知识分子还是看不懂,甚至不愿意看,那我就没办法了。重申一遍,本文的七套手法可以涵盖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的所有“质疑”。

3.理性知识分子最不能理解“制造气氛”,潜意识总把“韩寒自证”的命题,偷换为“韩寒向我证明”。幻想法官不是专案组,而是自己。请思考,即便没有这些证言,正常的《三重门》读者是否会提出“中年人所写”这种荒谬绝伦的命题?如果连《三重门》在此气氛下都不能自证,其余作品谈何自证?站出来“走两步”?

4.几位网友指出,张放说的不是诗,而是诗的评论展现了少年的天份(谢谢,证明1%果然是存在的。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张放:作者对古诗词的韵律也十分懂得,而且通过读,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五言绝句肯定不是出自唐代韩愈之手”,真是无言绝句。还有那些评论,那是拿着中学教材胡诌的。)

5.《求医》已证明不是疥疮。(“控制信息”手法,点开老方自己提供的链接查验英文原文可知。疥疮症状介绍中,与韩寒症状一致的部分,如足部膝盖为常发区域,被方删去了。“婴幼儿比成人更易在头部感染”,转述后改成只有婴幼儿会头部感染。于是“证明”了韩寒所述症状不是疥疮。)

6.《求医》其它评论。(1).抓出血丝那段是韩寒的症状告诉父亲的,痒那段是韩仁均写自己的症状。(“模糊标准”手法,对前文用A标准,后文B标准)(2).搜索一下,“痒”和“乙肝”有XXXXX万条。难道不能说明……?("陷阱逻辑",乙肝可能痒和全身痒是乙肝,同时复习“诉诸专业壁垒”遵循的原则,专业问题怎样获得权威信息?)

7.韩寒真正的致命伤是14岁写出的《小镇生活》,里头详细贴切地描绘了大学生活场景。这不可能。(“信息控制”手法,韩寒《零下一度》收录了一些14岁作品但没说是这篇。“诉诸生活差异”手法。每个人会用自己的大学生活去印证,然后得出不同结果,最后“贴切派”和“不贴切派”争得不可开交。你识破没?)

8.国内单位派去美国混日子的不学无术之徒,你这文章好意思拿出来和别人正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自己都不好意思把自己母校名字写出来。(“诉诸权威”手法。思考学者在常识判断问题是否存在任何优势?社会学学者在判断代笔上有无比常人更大的话语权?)另外我确实是北大的谢谢。

9.你贴的干净手稿中鲁迅其它是誊抄的,日记干净那当然了,长篇小说手稿只有老舍、启良两个例子,韩寒是第一次写处女作,几十万字,就不修改吗?手稿能和这两个写熟了的大作家一样干净吗?(“信息控制”中“证明例外”的手法,如果某证据无法隐瞒,又对己论点不利,就要极力证明它是例外)

10.你的文章偷换了概念,我们并没说所有文章都是韩仁均代笔的,可能存在多个代笔者。(“制造气氛”中“制造耸人听闻的主张”手法。找了多个代笔者,主要作品语言风格还非常相似,代笔者没有一个露头,也没分赃不匀,连骗13年无人发现。牢记,越是惊人的主张,越是需要惊人的证据)

11.韩寒怎么不能自证,要是他能写出你这样的文章批判方舟子,我就信他。(真的么?请好好理解“制造气氛”。群众反应会是“相信”么。还是:“你以前文章逻辑错乱水平低下,居然突然写出这样的文章,还说你不是代笔的?”“你到处上电视做采访,哪来时间写这么长文章?还说不是团队作品?”“你不好好回答质疑,却攻击质疑者的人品,是心虚了吗?”牢牢记住,在这样的气氛下,上诉是心虚,撤诉是心虚,所有话语、证据都会被扭曲,自证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最难理解,所以一定要尝试理解。)

12.你听过韩寒那段录音了吗?根据专业的音频分析,他电话里说的是“代写”而不是“单写”。(“诉诸专业壁垒”手法。问:专业音频分析人员是谁?叫啥名字?履历是什么?“信息控制”和“制造气氛”手法,当事人术术的证言不信,录音前后文明明是对方约稿,说其它频道都退了,这篇单写不好。平常谁都能听出来的意思,由于“怀疑气氛”的影响,到了质疑者耳中就变成了幻听。)

13.有些朋友推荐了“逻辑学世外高人”、“音频分析专家”的帖子给我,谢了。(请回顾“诉诸专业壁垒”手法。当有人用你不明白的工具、你完全不懂的一大堆术语乱鼓捣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记住。权威性:它是专家么?履历是什么?信誉怎么样?中立性:它中立吗?如果不中立,另一方的专家怎么看?公开性。署名。越看不懂的文章越要警惕。)想想这段时间,冒出来的这群“专家”——用PCA之前连归一化都忘了做的“文本分析大师”,远程诊病的“脑残科首席诊疗神医”,抄点逻辑书然后犯了个大一数学错误的“逻辑学世外高人”,在800Hz频段分析人类声音的“音频分析专家”。记得:对自己看不懂的文章、图表、专业问题,坚持拿我所说的这些标准先问一遍,你是谁?你的中立性、履历、信誉是怎样的?另一方的专家怎么说?这么一问,基本上九成九的“专业人士”就显形了。别被忽悠瘸了。

14.那位“逻辑学世外高人”说,那么多疑点,韩寒每一点的代笔可能性都是50%,他不能答复,两个疑点相乘清白的可能性不就25%了嘛,四个疑点形成“证据链”,相乘不就6.25%了嘛。(对于这种论证,如果论证者是理工科生,接受过正规本科教育并且智商高于90的,我真是怀疑如何能够说出口。我给讲俩段子,大家自行体会一下。(1).世界上姓最多的是“李”,名最多的是“穆罕默德”。所以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的姓名最大的可能性是叫“穆罕默德·李”。证毕。(2).韩寒书中写了件七十年代的事儿,自己写的可能性为10%,韩寒采访时很少谈创作过程,自己写可能性为10%,组成证据链相乘,所以韩寒自己写书的可能性是1%。韩寒书中写了个90年代的段子,代写的可能性是10%,韩寒出示了与写书经历相关病历卡,代写的可能性是10%,组成证据链相乘,所以韩寒代写的可能性是1%。所以韩寒自己写书的可能性既是1%又是99%,证毕。两个段子各说明了这个低级佯谬某一方面的问题。连这俩段子都看不懂的朋友,您就别掺和这事了。)

回应我只浏览前6000条,难免挂一漏万。本文所举案例并非驳斥,而是说明手法,理解手法就能三言两语应对任何新质疑。最易中招的是“信息控制”,两位数的回复者说我错怪张放,他们既不读张放原文,也不知他先承认后删博再耍赖,更不知道还有爱的禁区呢。文章最后的原则总结告诉你如何防御信息控制。

回复中不少人因文中@肖传国为例而骂我。此事作为经典的网络传播案例,相关材料我前几年读了至少十个小时,足以支撑我个人谨慎判断。肖传国被打成”骗子“,是有人熟练使用“诉诸专业壁垒”和“信息控制”中的“话语权”手法的结果。但这类问题绝不应诉诸暴力。牢记专业问题评判:中立性、权威性,公开性。

有人问韩方战中,质疑方犯了那么多错误,列了那么多不靠谱的、已经被澄清的东西,为什么不认错不帮着澄清。自相矛盾的质疑为什么不整理一下剔除掉。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承认错误,哪怕只是几个局部错误,整个让对手无法自证的“质疑氛围”就消散了,这次质疑本身也就破灭了。所以请一定要深刻理解“制造气氛”的手法。

---------------------------------------

附:对质疑者的回复(3.1新增)

看了不少对方组织的对本文的批判文章,深感着急,你们批的不到点啊。大家赞一声“破桥逻辑不错”,说的不是破桥逻辑学知识强,而是指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谈的不是逻辑学知识,而是一套话语权和传播手法,逻辑只是辅助思维用的。抬个“逻辑学世外高人”跑过来摘出几本书摇头摆尾,最后胡扯几句,丢下个大一理科生都能看出来的弱智错误离去,这是非常脑残的行为。这是判断生活常识、写文章,又不是数理逻辑考试(何况也未必考得过我),掉书袋有鬼用。

为了大家批判方便,我来总结一下本文主要价值。本文主要是指出批韩寒代笔的这场狂欢,整体上看,是非常荒谬的。任何造假行为,你在怀疑之前,应该先构造出一个完整并合理的场景:比如林业局找到了周正龙要协同骗取国家经费,然后他买了张年画虎,剪裁好,最后上山把年画虎摆在树边,然后啪啪啪拍照编故事,林业局付给对方小钱,骗国家的大钱,这样动机、场景都是符合常识,比较合理的。

而韩寒这件事上,质疑方疯狂地寻找“不合理细节”,但你找完一汇总,会发现,韩寒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文盲白痴,老写错别字,行文造句都不通顺,文学素养为零,上电视也不会说话,却骗了老师同学编辑朋友13年;而韩仁均更可怕,变成了一个精通古典文学、西方文学、专业英语等各项技能,能随手切换自己文字风格,超越代沟和年龄差异,娴熟地交往并收买大量编辑记者作家,骗了几百万年轻人的超级大师,这位超级大师居然没被当成国宝供起来,也没能混入上流社会,而是只能通过自考上学,住着50平米的房子,在故事会上发几个豆腐块;要不就是有个军事化管理的专业代笔团队,人数众多,忠诚可靠,文笔风格一致,并且十几年没闹个分赃不匀。质疑方在任何小处上继续折腾,什么视频、录音、文字,都改变不了他们所绘制的整体图景的荒谬绝伦,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行为。而他们又无法再转弯了,因为一认错一转弯,整个让作家不能自证的“质疑气氛”也就消散了。批判本文也是如此,要找准这点总体批驳,任何从细节和个例上的攻击都无法动摇这篇文章所依赖的智力基础。

----------------------------------------

[1].@密商:与韩寒初高中时代相关的一些事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8a5e101010vbd.html
[2].@张放:《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ou.html
[3].@破破的桥: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p8d.html
[4].@方舟子:《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文字实录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myths5.txt
[5].@斯库里: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空气稀薄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

http://www.weibo.com/1820578701/y3OJKuJ1i#1330079291523
[6].@破破的桥:对《韩寒代笔探讨:强质疑、弱质疑、和忽悠》一文意见的简要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ryz.html
[7].@严峰:在得知世界上竟然还有用手稿干净程度来鉴定真伪的终极大法后,我震惊地获得了一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莫扎特(左)是有代笔的,而贝多芬(右)显然是原味的。http://www.weibo.com/1687198333/y3X4r8CvB
[8].@司马少:手稿太干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0pp.html
@司马少:你不能用自己的无知证明世界的空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12d.html
@司马少:你不能用自己的无知证明世界的空白II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2a00b0100x2j0.html
[9].方舟子: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5k.html
[10].希波克拉底门徒:从医生角度驳方舟子《韩寒的就诊记录否证了韩寒“求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7b1af01012f5c.html

--------------------------------------------

证人证言列表:

以下是与韩寒早期写作相关的证人证言:

1.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 --- 同桌陆乐[1]

2.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 --- 同学沈宏伟[1]

3.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 同学沈宏伟[1]

4.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同学潘超安[1]

5.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 同桌陆乐[1]

6.“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1]

7.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

8.《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1]

9.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 诗歌社指导老师吕玉萍[1]

10.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 邱剑云[1]

11.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 接受过南方周末采访的同学[1]

12.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 陆乐[1]

13.韩寒每写完一部分(《三重门》),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1][3]

14.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 --- 陆乐[1]

15.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1][7][9]

16.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1]

17.前面我夸过他才华横溢。他高一时有一回下半夜才回校,害得门卫老师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牢骚满腹。第二天,学校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当时写的检讨书,幽默水平都不下于《书店》、《求医》,全班笑翻了。 --- 狂澜孤岛(金丹华)[2]

18.关于《三重门》,我10多年前的旧文章里就写得清清楚楚,我看过几章手稿,绝对韩寒的字迹(不要问我是原迹还是复印件了,忘了),而且,我向好奇的大家保证,当时也没有一个叫马日拉的授意我这么写,为的是十多年后留证; --- 狂澜孤岛(金丹华)[3][1][6]

19.读高一的时候,我很佩服韩寒的一点,就是他写东西真得很少有改动,字漂亮,纸面清晰干净。他跟我说过,这是因为他打腹稿的时间很长,写《三重门》那会,脑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段子。 --- 狂澜孤岛(金丹华)[4]

20.上高一那会,韩寒一般不上晚自习,除去和我们偷偷出去吃锅贴啥的,很多时候他都去松江中山东路?上的肯德基写东西,等晚上大家都回寝室,我们的一大必修课就是读他当晚写的手稿,往往笑倒一片,这便是《零下一度》大多数文章的由来。 --- 狂澜孤岛(金丹华)[5]

21.“竟还可以看到我10多年前的幼稚作品,”(指发表在2000年第12期《中文自修》上的文章——《为了无言的期待》。)--- 狂澜孤岛(金丹华)[6]

22.另外,去过了松江二中的校园和附近的几条街,就知道三重门写的环境是什么。这是韩父没在二中住过就能创造的出的意境吗?顺便说一下,我1987年进二中,但是看三重门第一篇就知道写的是松江二中和门口那条街。 (2月17日 19:27) --- 曾经在云间 [8]

23.我当初第一次拿到《三重门》这本书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松江二中那三座教学楼,六一楼、五四楼和五一楼。三座教学楼在一条轴线上,都是二层结构,每层五个教室,东西两个楼梯,每个楼梯旁一座门洞,站在五四楼前的主道上一眼看去,只看到三个门洞如森森的时空隧道,让学生时代的我有时不知未来为何物 (2月17日 19:30) --- 曾经在云间[8]

24.“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在场的作家包括: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评委一致同意:让韩寒补考”。--- 李其纲[9]

25.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 --- 李其纲[10]

26.第一届韩寒的初赛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知具体是谁提出的补考,但肯定是评委们的提议。 --- 方方[7]

27.当年的作家评委有王蒙、铁凝、我、叶兆言、叶辛,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大学教授有南大的董健、王继志教授,北大的程郁缀、曹文轩教授,复旦的陈思和教授,还有一位我记不得了。 --- 方方[7]

28.李其纲不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我们平常也闲聊过关于韩寒,通过他对韩寒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一些闲聊的细节,从未有感觉他认识韩寒父亲,也从未感觉到他在韩寒考试中做了什么手脚。 ---- 方方[7]

29.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我印象不是很深,他的分数是众评委平均出来,不知道是否还能查到原始记录。韩他来复赛,是大家觉得他已够格,不来太可惜。 --- 叶兆言[11]

30.我的印象与方方略有些不同,第一届的复试只是判断和检验,不列入实际成绩。然而必须要强调,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在公开场合,都是在会场上,众目睽睽之下,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 --- 叶兆言[11]

31.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看重征文来稿,当时就想,万一作弊怎么办。所谓复试,其实只是看考生当堂作文对不对路,有没有明显差距。后来逐年增加了复试的重要性,渐渐地占了一半分数。--- 叶兆言[11]

32.韩寒同学陈少清参加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节目时,说“当时他的写作特别棒”,“当时韩寒的写作是很好”,“他后来《三重门》里面有一些翻译,英文的一些翻译,是我帮他翻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NjY3MzYw.html (24:45)

33."首先,这一段林雨翔真的很高深吗?其实只要知道几个基本知识:1、韩愈诗格律严谨;2、柳宗元诗风朴实(卧春诗也很朴实),且反对过骈俪文;3、听说过《万历野获编》;4、读过中学,《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中学课文——这4条可能对张放很难,但是对少年韩寒,不好意思,还有我,真的一点都不难,有以上基本知识,就可以用小说的语言写出那一小段场景了,这件事当年落在了韩寒身上而已。再提供一个回忆:“骈文”知识,即韩寒给我启蒙。当时我问他,这“并文”是什么意思?韩寒说这读“pian文”,然后给我做了大体的介绍。这就是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你们信吗?当年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生对学校教育外的文学知识都知道的有限,所以韩寒在我们眼里才如此出类拔萃,所以我们才很关注他写作、言论的一举一动,才对他很了解." --- 狂澜孤岛(金丹华)[12]

34."三重门前半段写了罗星中学,后半段写了松江二中,可惜那些方粉又何尝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只认定是韩爸代笔,连罗星中学星光灿烂,走进一看破破烂烂,十个老师九个笨蛋,还有一个精神错乱能把这样的罗中经典名谣都引用了"...我们物理还是化学实验室的墙壁上有人提字写过这篇大作,我看到过,所以印象深刻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35."还有书里面前期有个人物叫马德保。。。不知道的人以为是马德堡半球定律,其实我们学校里那时候有个物理老师姓朱叫德保,和书里写的事情可以对应起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马,不知道是不是教过你同学,所以那时候看到马德保的时候感觉很特别" --- @壹个不靠谱的人[13]

[1]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7
[2]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v7QibID
[3]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PVgWSw
[4]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YW3uME
[5]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Tuz9KxS
[6]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SWbslhU
[7] 方方 http://www.weibo.com/1222425514/y6z61scKT
[8] 曾经在云间在狂澜孤岛一篇微博下的评论: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5T3yoG3D
[9] 李其纲 http://www.weibo.com/2618924435/y5LmglYZW
[10] 李其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199d9301010hj8.html
[11] 叶兆言 http://www.weibo.com/2294040303/y6XPrlgvi
[12] 狂澜孤岛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U4rv4S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gRRlakw
[13] @壹个不靠谱的人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7jag21rZ#1330308614093

相关人物

陆乐韩寒同桌
沈宏伟同寝室同学
潘超安同学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
邱剑云松江二中文学社老师
戴金娜韩寒语文老师班主任
吕玉萍松江二中诗歌社指导老师
沈杰韩寒同寝室同学
陈少清韩寒同学
金丹华 韩寒同学,微博帐号@狂澜孤岛
@壹个不靠谱的人   自称罗星中学低韩寒三届(待考)
曾经在云间 90年代初毕业于松江二中 个人博客 http://blog.eastday.com/yunjian/blog
李其纲 《萌芽》副主编
方方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叶兆言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