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公众舆论到媒介素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12-2012 01:5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公众舆论到媒介素养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毫无疑问,《公众舆论》是李普曼的天才著作,这部著作对一个长久以来的哲学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认识我们外部的世界。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柏拉图的关于“洞中人”的伟大洞见,已经在向人们提醒一个问题,我们所“认识”到的是世界本身,还是只是世界的幻象?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客观真实的东西,往往并不那么绝对。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是理想的动物,通过适当地运用理性的力量,人是可以认识世界的。虽然理性主义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规律的发现,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却从没有停息。法国伟大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毫不留情地指出,所有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和范畴都是有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具有社会相对性。李普曼则更进一步指出,在我们的认识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层隔膜,这层隔膜和真实的环境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我们误以为它就是客观环境。而这层阻碍人们认识的隔膜,就是拟态环境。

决定拟态环境形成的要素非常之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众媒介给人们建构的环境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真实,由于真相不能完全被还原,所有的报道都只是局部真相,媒介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去接近真相。但无论媒介怎么努力,也永远抵达不了真相,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如果有任何人或者机构宣称其掌握了所有的真相,那他不是在吹牛就是在撒谎。

一方面,大众媒介无法给大众再现一个完全真实的客观的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客观环境是如此的纷繁复杂,大众没有别的更便捷的方法来驾驭它,于是只能借助于大众媒介,通过一种简单的重构甚至是适当的虚构来使自己适应这个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一个虚拟环境并不是什么坏事。有些脱离了日常生活经验的事情,通过媒介建构的虚拟环境去进行理解,倒也不坏。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面想象一个南极生活的图景,这个图景的建立肯定是通过对媒介的接触建立起来的,并且其与南极的真实图景之间总是会存在一些误差的,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和南极有什么样的联系。

正因为媒介有一种重构环境甚至是虚构环境的功效,并且这种功效还通常会被一般的大众所认可、接受,那么当政治家将之当作一种统治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要警惕起来了。从根本上来讲,李普曼也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提出的虚拟环境概念确实可以为政治所利用。用好了,大众媒介可以当作一种凝结民心,增强社会向心力,维持社会安定的积极力量。而如果统治者别有用心,当然也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愚民工具。30多年前的中国人相信美国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前的朝鲜人民一直以为韩国人民过得比他们还差。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发生,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社会幻象是难逃干系的。

而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那种把报纸当圣旨读、当圣经读的思想早就应该摒弃了。对于媒介上的东西,可以信但是不可以全信,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判断的能力:哪些媒体可以信,哪些不能;哪些消息可以信,哪些消息只能信一部分,哪些消息完全不能信。这种判断力就牵涉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素养这个问题。

媒介素养这个词,近些年来在公共话语中一直比较火,但是其具体的涵义却一直含混不清,有人说是一种判断力,有人说就是一种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人说就是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其实把这些综合起来,就可以大概地感受到,媒介素养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能力——判断、批判、吸收。

如何形成对媒介正确判断?很简单,透过云山雾罩的机构设置,找到媒介的本质属性。每天都有一些人在骂《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但是我从来不骂。为什么呢?你去深入探究一下,《人民日报》直属于中共中央,摆明了就是党的喉舌,CCTV更是如此,你还能要求它们怎样?你要改变《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的报道方式,除非你能改变中共的行事逻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正因为所有的媒介都有其内在属性,因此在选择你要相信的媒体时,一定要先去探究一下它的根源。如果要追根朔源的话,那么中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党报。也不是所有的报纸都不可信,一般来讲,离党委系统越远的报纸,其报道的自由尺度可能也会相应的宽一些,但绝对不是没有限制的,这一点,所有的受众都应该有所认识。《南方都市报》可能报道的宽松度比《人民日报》高,但涉及到本质问题、原则问题,它的口径还是得与《人民日报》保持一致。

那么境外媒体就可靠吗?也不尽然,闾丘露薇在湖大演讲的时候,就表达过一个观点,她说内地的人喜欢看《凤凰周刊》觉得这本刊物客观公正,但事实上她们香港人从来不看,因为这本刊本身就是做给内地人看的,是迎合内地人的口味做的。在对一个媒介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就一厢情愿地将之作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即使是境外媒介,同样是危险的。

而具体到一个媒体,也不是它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信。在现代传媒经营制度下,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产品。除了受到政治压力以外,还得受到经济势力的压迫。有些新闻是商业炒作的恶果,有些新闻是付费新闻,还有一些是软文广告。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些东西,就有可能闹笑话。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有一次《南方周末》用一个整版登了一篇软文,而且没有用醒目的字眼提示读者,只在右上角有小小的“AD”字样。结果一位热心读者写信来抒发自己读完的感想,还将里面的错别字一个一个都找出来了——要知道软文报社一般不做校对,里面的错误俯拾即是——这件事让方可成以及他们的编辑部都觉得很过意不去,但也没办法,在广告部的强势压力下,有时候编辑部也得做一些让步。但另一方面,这件事同样也提醒着我们,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总而言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依赖媒介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世界的图景,非如此,我们只能成为坐井观天的井底蛙。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媒介是可能会骗人的,如果对其没有一定的免疫力,那也是相当危险的。现代的人也许会耻笑当年那些深信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但是,认真想想,我们自己所坚信的东西,又都是客观真实的吗?如果我们也只是沉浸在当代媒介给我们所塑造的这么一副关于社会的幻象中,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他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