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尘:回到挺韩和倒韩的起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4-2012 19:5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到挺韩和倒韩的起点
  
  首先说一句:如果你是倒韩者,认为自己关心真相,那么就仔细看完,如果只是瞄两眼甚至瞄都不瞄的,最好别回复。我的重点在后面。
  
  先表立场,我认为《三重门》是没有代笔的。虽然和韩寒是同龄人,但称不上是韩寒的粉丝,也不是忠实读者。很多年前在书店翻过几页《三重门》,觉得还算有点小趣味,但没什么营养,不值得掏钱买。直到后来上网,才慢慢看一些大家传阅的韩寒的博文,但无论怎么样,是不会去找他的书的。这次为了凑热闹,才又下载《三重门》看了几十页,但也懒得看完了。围绕代笔正反两方的争辩,大部分都看了,零散地说一些。
  
  1、倒韩者讥讽说这次“文人抱团”,这有点搞笑,因为还有一个词叫“文人相轻”,还有郭德纲的名言“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是否文人跟持什么立场没有必然关系。但可以肯定,作为文人,或者说文字工作者,肯定会更关注这件事,因为这是更切近的事。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在分析和评判这件事上,会相对于没有创作经验的人更可靠一些,因为他们更理解创作过程、作品和作者。当然,就算支持韩寒的“文人”更多(事实上更多是无法准确统计出来的,只能凭感觉),也不能当作一种证据。但某倒韩者列出的正反两方的名单还是很有用的。
  
  2、说韩寒太急于反驳了,没有城府或心虚之类。我坚定地认为,韩寒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是完全正常,完全必要的。去他妈的淡定,去他妈的问心无愧。如果你不反驳,他们更会坐实你,反应像猪又怎么样,你不反应你就连猪都不如。作为一个作者,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这有什么问题?一个作者,被不是一个人一撮人而是一大片人质疑为代笔,这已是不能容忍的侮辱。
  
  3、韩寒的文章。记得在QQ群里,大家很正经地讨论过,韩寒为什么这么热。我说,韩寒的那些博文并不是以学识、以深刻的认知取胜的(我个人觉得他社科类经典书籍可能看得不多),其真正可贵之处是以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来谈论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它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讥讽、戏弄却又不是苦大仇深而是举重若轻的,它是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我想,无论是挺韩和倒韩的人,都无法否认这点,这种语言风格在《三重门》及更早的杂文中就体现出来了,尽管那些作品从思想上没什么营养。此外,韩寒确实是一个努力独立思考的人。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两点虽然不足以让他胜任“意见领袖”,但无疑是很可贵的,这可以促进一个人不断成长又保有天分。
  
  4、关于韩三篇。尽管有我尊敬的笑蜀也称韩三篇很烂(说至少前两篇),我仍然认为,韩三篇写得很不错。韩寒不再像以前那样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开始在深层次思考问题了——当然,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的人来说是很低的要求,但问题是大部分“文化人”连这个低要求都达不到。很多人喜欢以判断“社会问题的根源”这道题来看一个人认知是否成熟,来分敌我,然后你也知道那个预设的答案是“体制”。但是,“体制”往往是最容易、最习惯性的答案,它仅仅是一个思考的开始,而很多人到此就停住了,然后把它当作某种话语权的“制高点”。很多人看见韩三篇失望了,但我要说,“民族劣根性”和“素质论”无论如何都是比体制论更有意义的思考。嘲笑韩寒给出的答案的人,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不是自以为是。
  
  5、韩寒是一个草包吗?那个用心良苦的韩寒访谈的视频剪辑合集,已经被倒韩者奉作铁证了。且不说这种剪辑手法的卑劣,那些片断也不妨拿来讨论一下。
  (1)“我真没看过红楼梦,不知道什么是儒学,国学。”——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笑的,我也是直到20岁都没看过《红楼梦》,也不知儒学国学,但这同样不妨碍我早就知道《红楼梦》里的一些段落和句子。
  (2)“语文课不行,作文不能经常拿到高分,特别是那种分析……”——这一段,如果仔细看访谈,我觉得韩寒表达的有一点乱,其实他主要想说的是语文考试不行,“作文不能拿高分”迅速跳到“特别是那种分析”去了。当然,通过其它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韩寒的初中语文其实还不错,高中就不行了。如果没记错,我还记得某年说某作家去做中学语文试卷不及格(还是分不高?)的新闻,这又如何解释?
  (3)“余秋雨,我不喜欢他的发型,以前有个老师是这样的。”——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
  (4)“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这有什么问题了?大家都必须说度君子之腹?
  (5)“拍电影不是要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是排在第二的。排在第一的是让投资方收回钱。现在电影审查制度下挺难的。”——你可以不赞同韩寒的观点,但韩寒的观点无疑是一个正常的观点,首先要让投资方收回钱,这话很荒唐么?
  (6)“徐志摩肯定是有才华,但真的不像说的那样一个大才子,到那份上的人。”——此处剪辑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视频作者的自以为是。因为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观点。研究新诗的人知道,徐志摩的诗作其实就那么几首还可以,一本诗集有90%都是烂诗,徐志摩真没到那份上!排在他前面的现代诗人有冯至、穆旦、何其芳、卞之琳、戴望舒、艾青等一堆。不过这个观点也不能证明韩寒多厉害,因为韩寒肯定没有深入研究过现代诗——但也可以看出,韩寒是一个对文学会作自己思考、判断的人。
  (7)“贝塔斯曼做了一个活动,‘我最喜欢的作家’,炒作我的排名超过苏轼,说这很可悲,苏轼排在第一位才可悲呢,你知道苏轼的几首诗啊,除了课本上学的几首诗,你再看过苏轼写的诗吗,你在那里空口说什么?这个评比是当代读者最喜欢的作家,如果当代读者最喜欢的都是死掉的人,那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挺难想象的。其实到最后最一样。我珍惜活着的作家。活着的时候可以更多的知道他们的想法,死了就什么都没了。”——这段话有可商榷的地方,但不是大问题,他并没有否定苏轼的成就,相反体现了韩寒独立思考的特点。“我珍惜活着的作家”,多好的观点。
  (8)“写东西是写的时候很疲劳,写完就不疲劳。赛车是赛的时候不疲劳,赛完就疲劳。”——说的没错啊。
  (9)“只要发挥的好,活好都可以”——这句话被认为是韩寒下流无耻的铁证,真是这样吗?看完整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1MzIyMjA=.html 可以搜索《王韩铿锵对话》。
  9分2秒开始,女主持人陈辰让王朔和韩寒做测试题(拿出一本书):哪种女孩是你最欣赏的女孩?
  A 随和富有幽默感的女孩;B 声音体态无一不性感的女孩;C 温柔可爱的解语花;D 落落大方 成熟理性的女人;E 俏皮的小尼姑。
   9分46秒 王朔回答:温柔可爱的解语花。(陈辰说:C呀。)
   9分52秒 韩寒开始回答:我觉得这是多选题。全要。(陈辰说:就是全要啊。)我就喜欢各种各样的。我都喜欢。能够发挥得好的。我觉得最怕就是卡在当中的那些。(陈辰说:最怕哪个啊?)我觉得这些都挺好的。都喜欢。(陈辰说:是不是哪样都可以试一下?)只要发挥得好,活好都可以。
  10分25秒 陈辰有些无语,不知说什么好,过了几秒钟,问:发挥得好是什么意思?
  10分33秒 韩寒回应:就是你说的每一个性格,就必须像你写的这样。
  
   如何理解这个“活好都可以”,最后两句很重要,但剪辑视频把它去掉了。客观来说,单独看“只要发挥得好,活好都可以”是让人纳闷也容易误解的,但前面有“我觉得最怕就是卡在当中的那些。”——就很比较清楚了,就是说哪种性格都要表现到位,而不是“中庸”的,不鲜明的;最后的补充问答更清楚地解释了这点,就是每一种性格都要是那样的。综合分析,“只要发挥得好”,这个是一个不准确不清晰的句子,表达者下意识的用“活好都可以”来补充其中的空白点,就是要活出那种样子。如果把“活”理解成一个色情含义的名词,是无法和上下文衔接的。
  (10)延安整风的时候,姚文元……。——这种知识点错误根本不用大惊小怪,余秋雨作为学者书中不也有文史差错吗?
  
  各种视频看完,总体来说韩寒的表现称不上出彩,但也绝不是草包。相反,我有一个印象,韩寒谈一件事,逻辑其实是很清晰的,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在和陈丹青的聊天中可以体现出来。各位倒韩者不要取笑,本人曾帮单位面试过几十个来应聘记者一职的,毕业几年的本科生和刚毕业的研究生都有,但总体来说,能达到“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人,十个人中不过一两个。你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二十多岁去面试的经历,表现如何?或者换位思考下,你去和陈丹青聊,你的表现会比韩寒好?
  还有人说,韩寒的表现完全和一个能写很多书的人不符。事实上,这涉及到写作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质、你对他的书如何评价、作者的性格、访谈的具体环境等因素有关。你能理解有些被访对象,如果三五句话内觉得你和他不在一个层次就啥也不愿说的吗?这跟友不友好都没关系!
  
   6、关键质疑。
  
   关于“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这其实是所有质疑中不用做考证就可以反驳的一条,但不知为什么蛊惑了那么多人。且不说《三重门》里的这些段子完全不需要阅读整本书而只是寻章摘句就行,就算实打实的来数一下也没什么,在倒韩者开列的名单里,其中51本书名大概有21本是作为一个高中生本来就学习过或者听说过的、读过一些片断的;其中81个中外人名,以最保守的估计也有37个是高中生理应知道或读过其作品的。如果是一个特别爱好阅读的人,将肯定超过上面的比例,何况是掉书袋呢?某些人连名单都不仔细看就被唬住了。
  
   在谈《就这么漂来漂去》时,韩寒说其中一段话“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被认为是铁证。不管你信不信韩寒后来的解释,在我看来,这种反常表现其实跟代不代笔没有关系,因为这段话是印在封底的,按照质疑者的逻辑,不管是原作者还是代笔者都不应该忘记、否认。就算书是代笔,出版等事项都还得韩寒去谈,韩寒也不会连封面封底都不看。相反,如果韩寒是代笔,更可能会刻意准备一些材料来应对,出现提问时也不会马上否认这是自己写的——不管是不是自己写的,都得先应下来啊!当然,你也可以说韩寒就是表演失败了。但你真相信可以这样表演十多年吗?无论你怎么否定韩寒,都不能说他一个反应迟钝的弱智,否则当不了赛车手。
  还有一些反常问题与此同。
  
  7、作者韩仁均比作者韩寒是一个更不靠谱的结论。
  我觉得一个很好的思维就是,你认为《三重门》的作者不是韩寒而是韩仁均,你可以试着以“作者是韩仁均”为立论点,以质疑韩寒相同的逻辑来读《三重门》,你会发现更多的疑点。(1)、《三重门》到底是何时写的,如是韩仁均大学刚退学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要搁那么多年才投稿?况且,三重门被推定为是成年人写的?如是多年后才写的,为什么要隔很多年创作(记忆不清对于创作不利)?(2)、一个中学上学不正常大学一年不到就因病退学,读书生涯实在谈不上正常有序的人,如何能写一本回顾上学生活而且还要讥讽教育现状的书?(3)、书中为什么有“出门去买可乐”这种细节,韩仁均念书时大街上的小店里有可乐买吗?(韩仁均78年入学,可口可乐最早于79年进入北京友谊商店,上海街上什么时候出现可乐没考证)4、不敢说韩仁均一个英语单词不会,但肯定是很差,一个英语基本不会的人为何要在写作中拽英文?有病啊!5、韩仁均写作那会就流传“答春绿”的段子了? 这种质疑还有很多,一篇大气磅礴的《人造韩仁均》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三重门》里有一个极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作者炫耀那种文字游戏、个人急智经常过了头(每读到这种地方都有种胃部不适),在看似“成熟”的文笔背后,那种年少装逼、爱现的味道时不时流露出来。
  我们还可以比对《儿子韩寒》来看,就算你说这本书里有编谎,但文笔是很难编的,这本书语言朴实、正统,不乏诚恳和克制,跟《三重门》差异明显。我读后的感觉是:这是天底下最寻常最正常的一个父亲,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就是那样的。我想象不出这样的父亲会和儿子一起造假。如果说《三重门》是韩仁均写的,那么我只能怀疑《儿子韩寒》是韩仁均他爸写的。
  
  8、直接证据。
   韩寒贴出手稿,质疑者说手稿是抄写;南方周末采访韩寒后,质疑者说为什么写成知音体,为什么没有陆乐明确说他看见过韩寒创作《三重门》的表述;在土豆网采访了韩寒的同学陆乐、金丹华后,他们可以说陆乐连创作时的细节都记不清了肯定是假的,或者说,他们肯定是串通好“维护”韩寒的,是同学嘛!
  那么举两个挺韩者早就出示的证据:一是金丹华早年在韩寒离校后写的一篇《为了无言的等待》(见图),这里面描述了韩寒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而不是不学无术,与金丹华采访中的回忆是大体吻合的,其中还有“一次晚自修突然发现韩寒封笔不写文章”的句子。二是2011年初,韩寒同学陈少清在浙江卫视相亲节目《爱情连连看》中称,他曾为《三重门》翻译英文。这两个证据都在方韩之争前发生。
  
   再说手稿,尽管有复旦大学苏杰老师的校勘学分析,方粉还是不买账。不过,在土豆网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韩寒不仅出示了《三重门》的手稿,还有《穿着棉袄洗澡》这样的杂文手稿,你可以说《三重门》有必要抄一本,那这些小文也需要抄?再说了,像韩仁均这样连英语都没学过的人,怎么会去抨击英语教育?
   《三重门》的手稿还有一个细节,我不能说这“铁证”,但它足以让我相信它是创作稿。在开始另一章时,韩寒用的是大大的数字(如图),而且很有意思,他给这些数字填充上了很多捺笔,这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如果是机械的抄烈军属,一般不会花心思来修饰这个,甚至连数字都不会写这么大。当然,这也可能是又一“铁证”——倒韩者会说,这分明是抄写无聊了才描画的嘛!
   我觉得,如果连物证,特别是韩寒同学的访谈都不信的人,其实已经没什么好沟通的了。至于说让韩寒出来“走两步”,以目前对他博文和视频的批判,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韩寒如果自愿出来,我也是支持的。说实话,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里傻逼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一个真正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来说,多几个质疑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9、回到挺韩和倒韩的起点。
   参与这场争辩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感觉,到无法沟通的时候,挺韩者大概只想骂倒韩者胡搅蛮缠智商低下狭隘无知,而倒韩者无疑要骂挺韩者厚颜无耻自欺欺人脑残可笑,事情发展到现在,双方已经很难调和,只能各信各的了。我曾与一位要好的朋友争论了几天,她倒我挺,最后也没有交集了,她看我也许如混沌未开,而我看她则如着了魔一般。比如那个“代写”还是“单写”,我说如果仅以录音来说,因为太快太低,听成“代写”或“单写”都可以,但结合当时的环境和上下文,更应该是“单写”,她则一口咬定是“代写”;我说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很清楚南方周末的采访必定是要录音的,可能有细节不准确,写作有倾向性,但整体造假不太可能,她则称正因为如此才要用知音体写作……对于原本有信任基础、有耐心互相倾听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网络混战了。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回到那个分歧的起点。我认为那个起点就是对《三重门》文本的判断。客观地说,如果进行一项测试,隐去《三重门》的作品和作者信息,挑开头5页给没有读过的人看,然后问这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写的,还是会有很多人认为是成年人。很多人的阅读经验难以相信这出自高一学生——尤其是在没有完整阅读的情况下,韩寒的文章确有超乎同龄人的成熟。这种出于对文本认识的分歧,除了各自的人生回炉重造,几乎是不可弥合的。以此为起点,其它的所谓佐证,都是在印证或加强固有的判断,这种“印证”是怎么成立的,破破的桥已经作了详细分析。到了后面,那种泾渭分明的同盟和固化的思维,已经具有了自主生命力,完全可以生产出一条又一条的质疑。
   但也因为这个起点的分歧,我相信挺韩者和倒韩者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除了极少数人,我不认为质疑者是在构陷,也不认为他们的智商更低,我相信大家是一样热爱真相的,此处的分歧不代表其它地方的分歧。
   慕容雪村说公知们投入这么多精力来关注这场争辩是挺不值的事(大意)。但我认为,通过种公共事件来观察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反应是很有意义的,它和其它领域的公共话题、舆情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南京彭宇案件),有很多规律可以总结。此外,提高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精神无疑是比制止所谓的道德滑坡更重要的事。
  
  10、显然,你看到这里已经很累了,那么讲个故事吧。大概2000年我去一个民办中学想当个老师,在我临时参与教学的那个班级(初二),有位男同学在我来了后,开始主动来找我聊天。他说,老师,拿一张世界地图,你随便指上面哪个位子,哪个岛,我都能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他又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国共划江而治,现在会是什么局面?他还清晰流利的告诉我,去年南韩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台湾的又是多少,为什么朝鲜就是那个样子?我至今都想不通,当时学校有电脑无网络,整个县城可能都没网吧,当时也谈不上禁书的流通,他这些奇怪想法是怎么来的。
   除了历史地理,他的其它功课都很一般,也许还是比较差。在班上,他特别孤立,其他男同学、女同学都不和他说话,觉得他太“清高”了,所以他来找我说话。因为没有展现出相应的能力,我只呆了一个月就走了。
   那个学校叫钟山中学,那个男生叫程序。后来我一直想找到他,想问问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