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开老沙:为何你会上当——从舆论构陷与诡辩逻辑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7-2012 02: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何你会上当——从舆论构陷与诡辩逻辑说起
(2012-04-17 07:27:29)
转载▼
标签:
韩寒
方舟子
逻辑
        分类: 辩论相关

方韩大战已经进行100多天了,自从@韩寒满血复活之后,倒韩一派已经进入了癫狂的状态,“铁证”已经被他们搞成了满足围观者娱乐性需求的网民大联欢,真正称得上有事实有逻辑的论述越来越少,而诉诸实践的各种偏激行为却屡见不鲜,从公开烧书到上街举大字报,从恶意骚扰孙海峰到喷涂公共广告,从空洞的宣扬“结论”到发出赤裸裸的死亡威胁,正如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所言,“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方舟子及其支持者们从最初杀伤力十足的藏獒变成了二的可爱的哈士奇,又从空具狼性的小哈变成了顾头不顾腚的癞皮狗。当然,这一过程中表现最为抢眼的莫过于@不加V 女士,当她发现穿着衣服混在倒韩大军中毫无前途的时候,终于回归本色的脱下衣服开始“调戏”各路反方人士,唉,你一会儿脱一会儿穿,这节奏跟方舟子们一会儿High一会儿萎果真配合默契啊。



难道这样的变化是韩寒的粉丝们以及水军们造成的吗?是各路实名挺韩人士道德底线沦丧造成的吗?是不知存在于哪里的“利益集团”凭借惊天阴谋造成的吗?其实都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时间的公正,一个就是普遍存在于公众心中的理性与良知,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炼,当那么多“铁证”被一个又一个的证人证言戳破的时候,当那么多看似强悍的质疑逻辑被更加细致入微的专业分析击溃的时候,围观的网民自然从起初的犹疑变得更加冷静清醒,试图控制舆论的人终将被舆论惩罚!



这几天我特别钦佩@FDU苏杰老师的专业分析,从他第一篇长微博开始,你看不到任何“结论前置”的主观臆测,却看到日益详实的数据实例,你看不到任何“道德为纲”的价值选择,却看到不断完善的逻辑论证,在这样的学者面前,“文本分析”终于正本清源的回归本义,这样的文章让你忘记方韩大战的结论,却能继续坚守探寻真相的信心。我也特别钦佩@破破的桥的耐心与执着,从他提出关于“忽悠”的原理开始,许多刻意控制舆论的诡辩式质疑被扒光华丽的外衣,露出并非善类的原形。@密商呼吁和平,奈何抵制谣言与文革式思维的征途太漫长,我们只能永远走在路上。

=======================================

回望这一百多天方舟子一派所用过的各种“逻辑”和“铁证”,我们有必要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提升每个人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不要再让谣言和构陷充斥我们的眼球,摧毁我们的头脑,本文就尝试从方舟子的“信息控制论”方法以及流氓质疑逻辑入手,来分析一下谣言是如何制造的以及诡辩的逻辑如何混水摸鱼。



一、首先,我要先介绍几个必要的概念,为后续的论述提供基础。

1.“印象即真实”。这是人类一种固有的认知习惯,即把局部现象直接等同于事物的全部本质。举个例子,咱们逛商场的时候爱比较价格,你发现第一家商场某个品牌的衣服比第二家商场的同一品牌的衣服贵,你的大脑里就会默认的产生“第一家商场比第二家商场贵”的结论,其实这种结论是不严谨的,你只有对这两家商场的商品价格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后才能得出哪个商场贵的结论,但是咱没有那么多时间,一次体验就能直接获得一种结论,要想改变这种结论却需要很多相反的体验。再比如,如果一名女生在情感上被一名男生欺骗了,那么她很容易就会形成“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的结论,这不仅仅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恐惧,更是”印象既真实”的认知习惯在作祟。反过来看,如果一位女生想追求一位男生,她会本着“女为悦己者容”的心态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呈现给他,而“印象即真实”的效应会让那位男生非常容易的就认为这位女生总是那么美丽,等你发现化妆不等于真人的时候,恐怕跑都跑不掉了。在方舟子一派“质疑”韩寒的过程中,通过裁剪视频片段,断章取义的截取某段文字等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在不断的制造着“韩寒无才亦无德”的印象,诱导公众产生对所谓“韩寒造假真相”的接受,这种引导并控制舆论的做法,是市场营销的法宝,却不利于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2.“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这是很多人经常陷入的认知误区,事实判断是不依赖个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分析,而价值判断却是体现是非善恶美丑的主观选择。例如,“韩寒学习成绩不好”这属于事实判断,而“韩寒不学无术”则属于价值判断,前者是对客观现象的陈述,后者是对“学习成绩不好==不学无术”的价值选择,这两句话看起来相似,但在认知的出发点上却有着“客观”与“主观”的天然差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我们总会因情感的好恶而高举价值判断的大旗,却总是忽略了事实判断的重要。当紫霞仙子迷恋至尊宝的时候,至尊宝落荒而逃都显得那么“帅”,当Rose不喜欢高帅富的未婚夫时,她宁愿在冰冷的货舱里与Jack共赴高潮......价值判断带给自己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对他人动辄以价值判断去代替事实判断的时候,道德恐怖主义就油然而生。某些人说“韩寒造假、韩寒欺世盗名、韩寒不学无术”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主观价值选择,但是这些话在网络中传播的时候,却成为了“事实性的言论”,对缺乏足够信息的人来说,这种“事实性的言论”容易被接受,说的人多了,群体心理的从众效应就会体现,构陷就此得逞。



3.“用特例代替全体,用必要条件代替充分条件”。这是很多人容易掉进去的逻辑陷阱。所谓用特例代替全体,是指通过偷换概念的内涵范围来构建诡辩逻辑。例如“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而“《祝福》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祝福》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三句话看起来逻辑很严谨,但有两个致命的诡辩陷阱,第一个陷阱在于“用《祝福》偷换了鲁迅著作的全部范围”,第二个陷阱在于“模糊精读和泛读的速度差别”,如果你不能觉察这种诡辩的逻辑陷阱,就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丧失判断力。所谓用必要条件代替充分条件,是指把结论反推出来的前提作为证明结论成立的条件。例如,如果韩寒有代笔,那么他一定不能详实完整的谈论小说创作过程;但是如果韩寒没有代笔,他同样可以凭个人喜好不去详实完整的谈论小说创作过程。由此可见“韩寒不能在公众面前认真谈创作过程”是“韩寒有代笔”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你非要把这作为“韩寒有代笔”的充分条件,那就陷入了强迫症的误区了。



4.“用模糊的常识来代替严谨的逻辑论证”。这是很多人上当受骗的直接原因。任何常识都受其存在环境的制约,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常识反而容易成为思维的禁锢,严谨的逻辑论证是突破常识局限的关键所在。当造谣构陷者难以自圆其说的时候,最爱用所谓的“常识”来盖住自身逻辑的破绽。例如,我在中学考数学的时候,总有些证明题搞不出来,肿么办?先从题面把所有条件都列出来正向推导,再从结论寻找所有前提条件反着推导,这边从头推到腰就推动不动了,那边从脚推到屁股也推不动了,在中间加一句“显然可得”,这腰跟屁股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连成一体,老师一不留神就给分了,这种花招其实是在骗自己。再例如,方舟子一派坚持质疑中学生不可能会使用拉丁文、不可能会使用学术巨著中的各种生僻词或专业术语,其理由就是“常识”,但是已有多名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对此提出了反对性的观点,@蒙青楚就是因为指出这种“常识”不准确而被方舟子拉黑,这种掩耳盗铃的质疑方式难道不是一种强盗逻辑吗?



5.“用单一价值标准代替多元价值标准”。这是很多人难以摆脱的认知习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走在这条路上,他走在另外一条路上,你们两个人都到了罗马,由于路径不同,你就能判定那个人的路是假的或者错误的吗?你可以通过专业科班训练成为演艺明星,也同样可以通过个人天份和兴趣爱好成为演艺明星,这本是多元化的成长道路啊,对于音乐、影视、文学这样的艺术创作过程,它本就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哪来一种固有的价值标准呢?用单一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多元化的世界,只要不符合这种标准就是造假、就是不符常识、就是不学无术,这样的观点难道不可笑吗?曾轶可没学过专业音乐,靠说唱自己的日记和绵羊音成名;张国荣是纺织管理专业毕业的;周华健竟然是台湾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吴彦祖和陈奕迅都是建筑系毕业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竟然13岁就因父亲破产而独立谋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毕业吧。这些例子都说明,许多艺术的创作跟外部的教育环境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所以无需用任何一种所谓的“主流价值标准”来贬损甚至打压其他人的成长道路。



二、其次,我要借助中国古人的论辩逻辑,为后续的论述提供方法依据



我曾经写过《超越猥琐》的博文,其中提到了荀子“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的论辩逻辑框架,与这种宏观逻辑框架相对应的,是墨子针对论辩过程中各种论辩逻辑的总结,俗称“墨辩七法”,我一直认为这是自由辩论过程中非常好的论辩逻辑方法,在《墨经.小取》中,墨子总结了论辩七法,原文如下: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厉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如墨子所言,最常见的论辩逻辑共分为七种,简要解释如下:

1.“或”:分为“是而然”、“是而不然”和“不是而然”三种情况,或的逻辑说明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确定性,墨子曾用这种逻辑来揭示名与实的差别。“白马者,马也,乘白马,乘马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这些经典的论述都是针对“名”与“实”的对应关系的阐述,有助于我们能够区分“不上学”与“不读书”,“语文成绩不好”与“文笔差”等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别。

2.“假”:这是倒韩派常用的假设逻辑。一旦提出假设,那就意味着事实并不成立,而许多假设的提出都是基于主观价值判断的某种虚构,不要上了这种虚构的当。很多倒韩人士用“假如韩寒真的造假,那该多可怕”来论证倒韩的必要性,其实当他们说出“假如”二字的时候,首先已经承认了事实尚未成立的现状,无须追讨其假设背后的价值动机,抓住事实尚未成立这一前提就行了。

3.“效”:这是倒韩派最常用的对比参照逻辑,用“好学生”的模式来对比出韩寒是“坏学生”的结论,用“专业作家”的标准来对比出韩寒是“伪劣作家”的结论。这种效的逻辑的使用有很大的欺骗性,其根源在于所选择的对比模型是否合理。你用苹果和菠萝的标准去评价桔子,那么桔子是假苹果,也是假菠萝,那等于桔子是假的或者坏的吗?当然不是了。你给萝卜贴上人参的标签,再说萝卜是假人参,其罪过不在萝卜,而在贴标签的人。方舟子一派最恶毒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媒体对韩寒的追捧和贴标签当做“事实依据”,然后再把“好学生”和“专业作家”的模式效用到韩寒身上,最终得出韩寒“欺世盗名”的结论,这一过程看似逻辑严谨,实则前提错误,而且效法的方式错误,如不能觉察,就容易陷入口水战的误区了。

4.“辟”:就是我们常说的类比,在方韩大战的过程中,类比逻辑是非常常见的,但并未作为主要的论辩逻辑出现,经常作为辅助说明性的文字出现,无须多言。

5.“侔”:在文字表达上是典型的排比句,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倒韩派曾经反复用这样的模式来罗列韩寒的所谓几大罪状,当一连串否定性的结论排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气势的确够吓人的,但是别被吓住,最简单的办法是不理会他,当然如果你气不过,也用同样的方式把方舟子列出来就行了,大家对等,彼此彼此。“侔”的最主要用法就是在文革的大字报中,所谓排山倒海铁证如山,其实是一大堆经构陷得到的结论组织在一起,看似言之凿凿却根本经不起推敲。

6.“援”:所谓“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就是用对方的逻辑来指出对方的自相矛盾或论述本方逻辑的完整。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几句经典的逻辑对抗,其实双方都在用“援”的方法来论述本方观点。在方韩大战中,我们把方舟子质疑韩寒的逻辑放在方舟子身上时,他就指责我们是流氓、是无耻,这种拒绝他人援用自己逻辑的做法,凸显出其双重价值标准的本质,更昭示了他的质疑逻辑只能对人不能对己的局限。所谓逻辑,彰显的是一种普遍稳定的联系,如果只能单方面使用,那就不是所谓的弱逻辑,而是彻底的假逻辑真构陷了。

7.“推”:这是墨辩七法中水平最高的逻辑论辩方法,所谓“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运用推的方法,能够清晰准确的发现方式质疑逻辑中断章取义片面判断的漏洞。例如在质疑《三重门》、《求医》、《小镇生活》的过程中,方舟子一方举出小说中大量的细节作为“作者有大学生活,作者知道70年代医院的情况”的依据,进而推出作者不是韩寒的最终结论。采用推的逻辑,同样可以发现在这几部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90年代中学校园生活的描写,关于当时青年流行文化的描述,这些依据同样能推出作者是韩寒的最终结论。在同一部作品中,有目的的选择事例来否定韩寒,却无视其他更多的符合韩寒身份的事例,用推的逻辑立刻就能发现其自相矛盾之处,如果我们总是围绕对方提出的事例进行解释或争辩,除了增加口水之外,无益于探寻真相。

=======================================

好了,行文至此,对方式质疑逻辑进行总结的基础性工作已经结束,遵循上文提到的概念和墨辩七法的逻辑,我们可以总结出方舟子一派在“质疑”韩寒的过程中的各种构陷方法和诡辩技巧,进而洞察其假质疑真构陷的本质。

第一步,遵循“印象即真实”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碎片化裁剪,然后将其拼接,形成韩寒是个“坏学生、语文成绩差、谈起创作就支支吾吾”的印象。很多倒韩派反复强调的“韩寒文笔差”、“韩寒不谈创作过程”、“韩寒只会赛车泡妞”等观点,其实有很多人提出了针对性的实例或证人证言反驳。例如韩寒的老师说韩寒成绩差但写作能力很强,而语文成绩差是因为韩寒有“60分万岁”的消极考试态度。这种完整的信息被裁剪为“韩寒成绩差”之后,就造成了韩寒是个坏学生的印象。而@张扬的书院也搜集整理了关于韩寒公开介绍讨论自己创作过程的实证,可参阅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81287301013cad.html;如果我们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能够努力的去寻找更全面的信息,就会发现这种卑劣的控制舆论的技巧。

第二步,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给韩寒扣帽子。在营造了大量的“印象”之后,方舟子及其支持者开始直接使用价值判断的方式给韩寒定性,倒韩一派先后提出的“消除偶像误导”、“利益集团阴谋论”、“作家的金线”等其实都是定性式的价值判断,完全不理会诸多网友针对许多细节事实的争辩,直接给韩寒扣上“代笔”、“造假”、“骗子”的帽子,同时大肆宣扬这种言论。要知道,基于价值判断得出的言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受众当做一种“事实性言论”,而逆向验证这种“事实性言论”的成本却极高,构陷者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控制并引导着倒韩舆论。

第三步,用“必要条件”代替“充分条件”,要求韩寒出来走两步来进一步构陷。当诸多网友纷纷提供证人证言乃至实例来戳穿各种“铁证”的肥皂泡时,倒韩一派就采取了叫嚣与韩寒公开对质或打赌进行作文比赛的方式来坚守本方立场。殊不知,这种公开验证的方式只是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要求你出来走两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你忽悠瘸了,这种偷换逻辑论证关系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弱智,但是竟然有那么多我从没听说过的作家跳出来要跟韩寒比文采,我觉得吧,作家的比拼不是在竞赛场上,而是在书市上,谁的书卖的多谁就是大师兄,为何你们都不敢这样比呢?

第四步,用“狭隘的常识”掩盖“严谨的逻辑论证”。其实无论是方舟子,还是那位新加坡的石教授,无论是画图论述所谓铁证的证据链的网友还是手持金线的前辈作家,都在用自己的常识来对比韩寒,进而得出韩寒造假的“铁证”结论。苏杰老师的文本分析方法令倒韩一派中叫嚣文本分析的各色“专家”相形见绌,而诸多80后实名认证的作家以及社会人士的挺身而出也逐一揭穿了这些“常识”的思维误区,到这一步的时候,倒韩一派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偏执。



有人画了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证据链”来论述韩寒造假有铁证,@破破的桥苦口婆心的给他解释也没结果,其实那个驴蛋蛋一样的证据链是非常可笑的,证据链条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与后一个节点在内涵上保持一致,都要有稳定确认的逻辑支撑关系,奈何倒韩派无法找到这种确定的支撑关系,只能靠忽悠“概率”或“常识”来维护自己的观点了,那种可笑又可悲的思维模式并不会伤害别人,只会害到自己。



在方韩大战的过程中,老罗的横路杀出在逻辑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针对打假基金和安保基金的质疑使得诸多网友懂得了“援引”方舟子的逻辑质疑方舟子的道理。所谓“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当方舟子面对各路质疑乃至实名捐款者的现身说法时,其流氓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自此,方舟子这个品牌直接滑向了崩盘的深渊......



以上,就是方韩大战过程中各种主要论辩逻辑的梳理与总结,各位尽可对号入座,用墨辩七法,能够解释方舟子一派各种假质疑真构陷的逻辑陷阱,只要洞察了这一点,其构陷就不可能得逞。因为要谈逻辑,所以就不需要各种文辞的修饰和价值的包装,所以这篇文章比较平淡冗长,凑活看吧。





写在最后:

方韩大战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以一种纯粹民间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官方没有任何明显介入的情况下,参与各方的理性思维都得以提升,公众对社会公共舆论环境的是非善恶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体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抛却一切外在的社会属性,凭借赤裸裸的灵魂与思想相互对抗、相互交流,必将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结构的自身改良。



不厚书记的倒掉,意味着文革思维在政治领域的失败;

方式逻辑的崩溃,意味着文革思维在文化领域的破产;

我相信,这个社会的未来就像这四月的春光一般,充满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