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达内:媒体札记:中国好声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8-21-2012 22:5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2012年8月20日)

人民系兴盛,南方系衰退。这是中国舆论场在不动声色间发生的势力变化。

某种程度上,人民日报就是沿着南方系的成功路径实现了包抄,那个在7月21日深夜开设的官方微博账号被人们半开玩笑地定义为很有“公知范儿”。

在发出首帖整整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已经拥有近70万关注者,是比它早一个月进驻新浪的新华网的两倍有余,虽然还只是“微博女王”姚晨的一个零头,但显然其“粉丝”中意见领袖的比例要高得多。


在30天里的800余条微博中,最具标志意义的两段话是因北京暴雨和唐慧劳教而发,并由此奠定与纸质版中共中央机关报大有差异的亲民形象。

“【微评论:让死亡人数‘脱敏’】‘因灾死亡人数及时向社会公布’,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要求,是一种负责态度。在一些地方,灾难死亡数字往往成为敏感话题,最终消解了公信力、稀释了凝聚力。让死亡数字‘脱敏’,人们才会看到敢担当、能负责的政府,才能相信政府痛定思痛、浴‘水’重生的决心”——这段话发表在7月24日16时32分。当时,由于北京市政府未更新37人的暴雨洪灾遇难者数字,质疑瞒报的声浪开始高涨,于是,@人民日报又在转发《北京新闻办称暴雨死伤数字绝不会隐瞒》的视频报道时加上一句点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准确性很重要,及时性同样重要。”

这是前奏。两天后的早9点,刊登在最高党报上的成文评论被摘要转发:“【人民时评: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作为权威发布者,政府自然要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格外审慎。但与此同时,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数字猜想’,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事实上,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政府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

就在这一天晚间,77人的新数字终于“脱敏”,并带来了被赞扬为“载入史册的一夜”的央视一一诵读遇难者名字。

28日北京暴雨头七祭到来前,@人民日报再接再厉,“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这确实是一段很流行的话,来自自由派知识分子崔卫平,上一次被传诵就是因为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时引之为结语。

进入8月,@人民日报越发呈现出相对独立性,晚安帖已经能与当日时事结合得非常纯熟。但当8月5日子夜的这则还是难免要让一些人怀疑自己的眼睛:“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

这条微博不仅带来了类似潘石屹这样的名人粉丝,还令介入唐慧事件报道的几乎所有市场化媒体集体向中国共产党最高喉舌表达谢意:“尽管‘永州案’的真相尚未全然浮出水面,但人民日报的微博以及舆论的反响,表明‘两个舆论场’在这起事件中已实现对接”;“这是网络力量的胜利,人民日报微博的胜利。”


在唐慧事件中,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呼应,甚至制造了更大舆论压力的,是人民网。这家拥有最高政治地位的网络媒体,在3个多月前成功上市,同时在与商业门户的内容竞争中展现新面貌。他们同样明白,在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数量上自己不可能胜出,所谓准确性和权威性也难以成为硬指标,只有评论,这种代表价值观立场的载体,才能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独家法宝。

所以,人民网评更加紧密地介入热点话题,8月8日,其新浪官方微博又在上线一周年之际宣布推出“人民微评”栏目,开山之作就直奔焦点人物——《刘翔没跨过的那道栏,我们跨过去了》。

网站、微博,以及类似电子阅报栏这样的布局,虽然迟疑了一段时间,但人民日报现在已经开足马力,要夺回荣光——在官方舆论场,更在民间舆论场。正如东方早报7月30日那篇《人民日报新来的“年轻人”》中所引述,下辖微博运营室的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坦然承认:“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这些年来,人民日报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避免被边缘化,避免对另外一个舆论场影响的弱化。”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这个座名铭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幸,比起竞争对手时常要顾忌的新闻审查,这家最高党报里的决策者自己就是正部级宣传官员,他们做得了主。既然张研农社长都可以拿“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治愈”调侃同为中央级媒体的央视,那么,异地舆督或者本省维稳这样的压力,对中共中央机关报来说简直就不存在,只要愿意,他们就可以实现超然于地方利益集团的“钦差”式公平公正。


而南方系的“带头大哥”,只不过是个厅局级,从新华社派去一位副社长就能实现改造。根据外界观察与网络抱怨,正是在庹震5月中旬调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后,由南方日报庇荫的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发生了报道评论尺度的大幅收缩。

虽然这两个南方系主力因为“大胆敢言”而在过去数年中屡遭整肃,但这一次是最严厉的。6月以来的系列重大热点事件中,这两家媒体已泯然众人,甚至干脆失声。前者报道中采用新华社电稿的频率陡然升高,深度报道部更多地只能通过微博发布稿件;评论版由原先每个工作日的三个整版缩至两个,且不时出现自我形象广告占版现象,根据通常规律,这种行为是审读者临时撤稿后的应急之举;评论周刊由8个版减半,且上网时间滞后至少两星期——对原本就被严格限制网络媒体转载的这家都市报来说,这些措施无疑严重打击了其公认最有价值内容的传播效率。

南方周末影响力的衰落固然不是自今年始,但发生在2012年的退化速度已经让它的爱护者感到瞠目而伤心,其赖以成名的封面报道和方舟评论已经降至“普通报纸”的水准。以至于其前评论员笑蜀也为老东家痛惜,通过微博质疑拥有开明媒体形象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口惠而实不至”,要其为这份著名报纸的衰落而承担历史责任。

对那些指望“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员工及支持者来说,互联网的确是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了。不太可能会有中国大陆媒体同行像东方早报报道人民日报那样,记录并刊发出他们的境遇变化。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正是那场引发温州动车事故后最大围观者怨愤的北京暴雨,成为此消彼涨的分水岭。当@人民日报一鸣惊人,并得到“早产四天,活得很好”的内部评估时,南方周末记者却只能羡慕嫉妒恨,他们耗费数日奔波而得的8个版报道倒在最后一道防线前。

这些天天为人主持公道的新闻人如今也只能通过微博论坛为自己鸣冤。在那些侥幸未被删除的照片中,显示“你的名字,你的故事”的整版报道被审读者打上大大的红叉——这更像是对南方周末的“定点清除”,对其“狷狂”的惩罚。因为此时,灾难本地的新京报还可以连出8个版的《逝者》,同在广东治下的深圳晶报异军突起,甚至,连南方系“同胞兄弟”南都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都比它宽松。

针对这种管制上的不平衡,学者许纪霖曾有评论:“人民日报敢讲的话,地方检查官就是卡住媒体不让讲,官僚制的特点就是层层加码,将自己的风险降至为零”。而这,也正是一些南方系“粉丝”对北方变化嗤之以鼻的重要原因。

他们批评发生在@人民日报以及人民网的变化是依仗政治垄断地位而得,是在广东宣传官员捆绑了南方系手脚后的不公平竞争;或者叹息这种开明姿态只体现在微博、网站上,却不能成为白纸黑字,是一种有意制造的“双面”假象;甚至嘲笑“作恶附逆数十年,一条微博就翻身,成良知媒体了。”


当然,对更多“不明真相”的民众来说,他们还是愿意向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投以掌声。只不过,既然选择了南方系借自由民主标签而带来道义资源的这条道路,人民日报就同样会遭遇极左派人士的杯葛,他们认为“公知”派头的出现可以证明党报内部被“和平演变”了,只差也骂上一声“汉奸”。

事实上,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变化并不只体现在微博网站上,中央媒体的变化也不只体现在人民日报大院里。

一年多前那组“异质思维”、“沉没的声音”,令人民日报评论部名动天下,屡有佳作的人民时评一跃成为外界最为期待的突破点。这种变革获得市场化媒体的欢迎致敬,新周刊去年年底就已将其新锐榜年度传媒奖授予人民日报观点版,南方都市报也曾在7月31日发表社评鼓励这种“打通主流媒体与民间舆论场,弥合社会分歧”的方向。

“老大哥”的变化是中央级媒体迎向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浪潮的缩影。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在唐慧事件中咄咄逼问的力度堪称后来居上,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也成名已久,他们对基层公权力的批评力度常不逊色于市场化媒体,并因政治光环而产生更大实际功用。显然,这些最高喉舌的集体变化,不仅来自体制内的个人努力,也必然反映中共最高领导层的中央威权意志。

中国青年报承担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功能,评论员曹林却能冲锋在与北京日报、环球时报论战的第一线。作为“体制内反体制”的代表人物,他曾在上周五微博留言,极好地说明了人民系和南方系的共性——“面对中国的政治光谱,官方的态度基本是这样的:利用并反感极左,喜欢并合作中左,拉拢并防范中间,问策并警惕中右,厌恶且打压极右。官方中极左是少数,多数偏向中左,借极左平衡极右,以中左为已用,与中间保持距离,偶尔请中右成其座上宾以示好,将极右当敌人……媒体也是同构的。媒体多数呈中左,反腐败,反高房价,同情民粹和弱者,批评权力偶尔又依赖权力出手。当然,即使像北京日报和南都这样的媒体,内部也有极左、中左、中间、中左、极右,不过比例不同而已。关键是,媒体老总的取向决定了一份报纸的气质。”


所以,即便是微博上的人民日报,也并不会真的成为所谓“公知”,他们寻求的是与时俱进的平衡。这份报纸的头版仍会是新闻联播式的领导人会谈会见,大多数内容也仍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成就宣传,哪怕被说成“报格分裂”,也并不会因为要改变人们的固化印象而“华丽转身”。

在中国,每一份报纸其实都是党报,南方系概莫能外。只是,对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这对难兄难弟来说,他们的夹缝式生存现在更加艰难: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庄慎之将运营重心转至全媒体规划上,南方周末试图推出一档电视评论节目。不过,如果最核心的新闻能力被长期禁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盛一衰。虽然有人推测其间有十八大前高层政治的斗争背景,但相信中南海更愿意看到,是由最高喉舌重新站在最大音量的麦克风前,向共识日见撕裂的全国民众广播——有普世价值,也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所以,“中国好声音”的真正舞台前,13亿评委,你会为谁转身?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