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拉斯谟《愚人颂》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7-2009 06:5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54248/

《愚人颂》中译本序 陈乐民
  15、16世纪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466—1536),有《愚人颂》名世。《愚人颂》托言于“愚夫人”,以第一人称对行将转入近世的中世纪晚期的世态世象,特别是对基督教的最高权威罗马教廷,板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同时对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满怀同情、大唱赞歌。“愚人”一词的希腊语Marin与他的英国好友、乌托邦理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名字谐音,遣以“愚人颂”相调侃,表明他们二人都是可爱的“愚人”。
  读罢《愚人颂》,随手写下四段“读后痞”以序这本亦庄亦谐的名著的中译本。
  伊拉斯谟的悲励
  伊拉斯谟一定是一个性情中人。然而,他冷落而又孤寂的晚年与他那轻松欢快的本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不是以啼哭来开始人生,而是迎着我母亲甜蜜地微笑。”但是现实与伊拉斯谟的性格很不合拍;这个世界有如一座冰冷坚硬的顽石城,而不是一个有着活气儿的、富有痞情的“人”的世界。
  依照传统常规,伊拉斯谟自幼接受了系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离开修道院后,伊拉斯谟从荷兰去了英格兰,在英国结识了托马斯·莫尔,他们在志趣上和理想上非常契合,各有自己的理想人生,因而成为莫逆之交。那时的英格兰社会气氛较之西欧大陆显得宽松得多,宗教的自
  由度也比较大些,这对他很有影响。
  他在巴黎,尤其在罗马,深深感受到教会及其各级神职人员与基督教义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断裂。前者的贪婪、腐败和暴虐与教义完全背道而驰。 1509年他在离开意大利时写道:“由于基督教会是在血上建立起来,用血来巩固,在血中加强,所以他们继续靠刀剑来处理教会的事务,好像基督已告死亡,再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民。”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5557.html

百度百科 愚人颂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的唯一的至今仍在广泛阅读的作品。伊拉斯谟争论说,争取幸福作为生活目标是愚蠢的。这是因为为了幸福,我们就要通过夸张欺骗,自恋奉承进行自欺欺人。
  伊拉斯谟认为甚至友谊的幸福也是以愚蠢为基础的:“对你的朋友的错误眨眨眼而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一场幻象,睁着眼睛把错误说成美德——这难道还不够愚蠢吗?”然而如果一个人想过理智的生活,就绝不会考虑婚姻这种美德:“假如一个男人想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而且先掂量一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利方面,那谁还会心甘情愿地把脑袋放在婚姻的祭坛上?假若一个女人懂得或者想一想怀孩子、生孩子的危险和痛苦,还有养孩子的麻烦,那么还有那一个女人愿意嫁个汉子?因此说,假若你把生活交给婚姻,就是把婚姻交给疯狂……”
  在伊拉斯谟看来,最明智的人远离幸福。伊拉斯谟讥讽哲学家说:“搜索遍自己的书房就指望掌握上帝的世界”,他“咀嚼一只干瘪的豆子,和甲虫和虱子长期鏖战”,就指望实现自己的学术雄心无论如何是无效的,因为不能指望掌握任何一个学科的全部。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扩展阅读:
    1.《哲学的历史》【英】马丁·奥利弗著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开放分类:
    文学

合作编辑者:
    颛顼是我小弟


--------------------------------------------------------------------------------
http://web.peopledaily.com.cn/enjoy100/200002/21/20000221_xssd_6982.html
作 者:[荷]伊拉斯谟

《愚人颁》简介
  《愚人颁》是伊拉斯谟影响最为广泛而又切中时弊的著作中的精品。它虽然是伊拉斯谟在七天之内用一种轻轻松松、漫不经心、说说笑笑的笔调一气呵成的,但却最为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并且出色地表现了他的性格、文采和精湛娴熟的创作技艺。

  本书完全不同于哲学家们的原则,也不同于世俗的原则,是所有哲学中唯一给人带来千方百计要得到的东西——幸福的哲学:愚蠢无知在人类生活中的伟大作用。

  在《愚人颁》中,伊拉斯漠用他那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副绚丽多姿、波澜壮阔的画面,一情一境,耐人寻味。所谓“愚人”,是中世纪寓意文学中的一个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她象征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直率的言谈和无忧无虑的狂欢。
2000-02-21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09934.html

伊拉斯谟
(Erasmus,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等。伊拉斯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伊拉斯谟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伊拉斯谟认为,教育应具有以下目的:在青年的头脑中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热爱并学习自由学科;能为生活做好准备;掌握基本的礼仪。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伊拉斯谟高度重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愚人颂》是伊拉斯谟在7天内用一种轻轻松松、漫不经心、说说笑笑的笔调一气呵成的。所谓"愚人"是中世纪寓意文学中的一个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她象征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直率的言谈和无忧无虑的狂欢。在《愚人颂》中,伊拉斯谟用他那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副绚丽多姿、波澜壮阔的画面,一情一景,耐人寻味。在《愚人颂》的前半部分,作者让"愚夫人"出场逗乐,她肆无忌惮,大放厥词。她首先为愚人大唱赞歌,强调饮食男女,只有按自然的意志办事,才能得到幸福,深思和忧郁只能把人的灵魂变成荒凉的沙漠;欢乐不是来自清新的思路和智慧的头脑,而是来自放纵、疯狂和激情;正直、睿智和理性的人都是不正常和变态的。在后半部分,伊拉斯谟以其对人性独到的洞察力,将人类愚蠢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作者借了“愚夫人”之口,尖锐地嘲笑了当时的僧侣、神学家、君主和贵族;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是虚伪、阴暗、粗暴和可悲的。《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而《愚人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性的歌颂。


--------------------------------------------------------------------------------
http://evilbloom.spaces.live.com/blog/cns!CBAE947C31BE576C!380.entry
April 13

伊拉斯谟《愚人颂》
书名:愚人颂/ The Praise of Folly(In Praise of Folly)/ Moriae Encomium
作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译者:许崇信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02,新世纪万有文库
评分:原著9/10,译文9/10

很奇怪的是,这本书的名气不小,看过的人却不怎么多,也许大家是觉得伊拉斯谟这家伙太过于古老了,但我觉得,史上最幽默的几个作家都相当“古老”。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这本《愚人颂》主要以“愚人”的口吻评论当时的世态世象,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和以君主制度为代表的世俗权威极尽讽刺之事,当然也没有忘了为法学家、哲学家之类不讨作者喜欢的人士捎上一笔,他很俏皮地称这些人为“贤人”,而把平平常常的普通人称为“愚人”。以“愚人”的眼光看待 “贤人”的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种种不合逻辑、自相矛盾,而对“愚人”本身则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赞扬。

全书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位自称为“愚人”的人是一个女人。分68个方面对社会百态进行评论。这68个方面选择得非常有逻辑性,他们分别是:

第一部分:“愚人”的自述。包括

[1]“愚人”才是能使众人众神心里乐滋滋的。

[2]“愚人”将以诡辩家的名义为自己唱颂词。

[3]论述“愚人”为自己唱颂词是最合情合理的。

[4]“愚人”不屑于象修辞家一样推敲字句。

[5]“愚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以本来面目出现,决不会装成聪明人。

[6]当今的 雄辩家的德性:虚张声势、自鸣得意。

[7]“愚人”自述出身和历史,父母为财富之神普路托斯+青春女神,这里对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极尽讽刺。

[8]“愚人”的出生地。讽刺以出生判定是否高贵。

[9]“愚人”的侍从们:自负、谄媚、遗忘、懒散、愉快、狂热、放荡、欢宴、沉睡。

第二部分:证明世间一切快乐皆归功于“愚人”。包括

[10]综述“愚人”给人、神带来各种快乐,应当被列为众神之首。

[11]生命的起源归于“愚人”。因为聪明人估量出婚姻的不利之处,不愿意作茧自缚,也不愿意重蹈覆辙,所以普通人的婚姻只能归功于“狂热”和“遗忘”,这俩都是“愚人”的侍从。

[12]人生的幸福也由“愚人”提供。因为快乐是“愚人”的调味品,“无知是最幸福的生活”。

[13]/[14]任何人离“愚人”越远就越少生机和活力,因为“愚人”能提供“遗忘”,能使人变得糊涂愚蠢,从而免去头脑清醒时所感到的种种烦恼忧虑。 “只有愚蠢能阻止青春逃逸,挡住无情的老年前进”。

[15]天国中诸神对“愚人”的依赖,巴科斯、潘、丘比特、阿佛洛狄特、宙斯、普里阿普斯、墨丘利等等为啥快乐呢,因为他们疯疯癫癫、总是在到处寻欢作乐,一点也不严肃正经,即是说,他们不是“贤人”。

[16]人间没有“愚人”的帮忙也不会有快乐。因为聪明意味着只遵循理智指导,而愚蠢则听从感情摆布,没有感情的生活将完全陷入忧郁低沉、冷酷无情。因为,丘比特让“愤怒”和“贪欲”这两种感情占据了“理智”的上风。

[17]大自然创造女人作为男人的伴侣是为了用她的愚蠢把他那严酷的性格调配得更有味道。另,正因为女人愚蠢,所以在很多方面比男人更加幸福。

[18]宴会上的种种消遣如掷筛子、行酒令都是“愚人”为人类的幸福弄出来的。人生如果没有欢乐,似乎就不配称为人生。除非找到这种愚蠢型的快乐,否则人生往往就不能不在悲哀中了结了。

[19]愚蠢创造出友谊,并使朋友结合在一起。因为一般人并不是生来就没有缺点的,若不是对自己朋友的缺点假装视而不见,增强幻想,把缺点当作优点来赞美,友谊就无法维持下去。

[20]白头偕老的婚姻也需要“愚人”。正是愚蠢使得妻子在丈夫眼里美丽动人,而丈夫在妻子眼里也是如此。

[21]总之任何交往或者联姻少了“愚人”就不会有幸福和稳定。

[22]如果连愚蠢也去除了,就会讨厌自己,并觉得一切都可厌可恶。

第三部分:“愚人”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包括

[23]战争。战争是所有赢得赞扬的功绩的种子兼源头,但没有任何东西比为某种原因发生战争更加愚蠢了。

[24] 哲人在任何生活实践中全无一用处,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柏拉图说:“要是哲人是君王,或君王是哲人,这样的国家该有多么幸福!”,“愚人”则说,一旦权柄落入对哲学浅尝即止或对文学如痴如醉的人手中,这类统治者就会把国家糟蹋得遍体鳞伤,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大自然想保证智慧的祸害不会谬种流传,让西塞罗、苏格拉底的后代都不成器。

[25]贤人们只会观众们的兴致一扫而光。

[26]荒谬绝伦的东西才能使强有力的巨兽(普通老百姓)服服帖帖,而不是哲人的演讲。

[27]政治家们竞选,收买人心,得到愚人们的欢呼,得到极大的荣誉,从而事迹广为传颂,被作家捧上天。这个途径很愚蠢,但正是这种愚蠢创造出社会,并维护了帝国、官场、宗教、法庭、议会。

[28]对名声的渴望促发了艺术,这显得艺术家们都是十足的愚人。

[29]深谋远虑、深思明辨也归诸于“愚人”。因为贤人们不会身体力行,只会纸上谈兵,并且带着太多的偏见、规矩和顾虑。

[30]贤人们缺乏人类的感情和感觉,普通人谁也受不了他们。

[31]人类有许多痛苦,普通人是过让愚蠢弄得甜甜蜜蜜的生活好呢,还是跑去自缢好?

[32]生活在愚蠢、幻想、欺骗和无知之中的才是人的生活,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合乎天性。

[33]各学科中最接近常识(愚蠢)的最受高度重视。神话家、逻辑学家、占星学家等都受到冷落。

[34]所有生物中的最幸福的是与专门知识不沾边,只拜自然为师的生物。

[35]生活越是简单纯朴自然的人(愚人)也就越幸福,所以奥德修就非常不幸。

[36]愚人是君王们的宠臣,贤人们只会给君王们带来痛苦。愚人是唯一说话真诚,道出真理的人,贤人们则有两根舌头:一根说真话,一根说捧场话。

[37]愚人一生非常快乐,贤人们则终生操劳、忙碌、未老先衰、到处不受欢迎。

[38]荒唐的本质的两重性,复仇女神带来的和“愚人”带来的,前者使人痛苦,后者使人快乐。

[39]只要一个人的荒唐行为不越出“愚人”独占的领域,则他越荒唐越幸福。

[40]宗教狂或者迷信狂这类的其实不是真正的“愚人”。“愚人”对他们表示愤慨。

[41]人们向圣人们祈求的都是“愚人”所有的东西,而不是为了避免愚蠢。

[42]讽刺出生低微却一个劲的寻找显赫的祖先为自己贴金。

[43]讽刺各大国家都有各自引以自豪的东西。如苏格兰人出身高贵,希腊人认为自己是技艺的创始人,犹太人仍虔诚的等候复国救主。

[44]论述“愚人”的侍从“谄媚”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45]论述不受骗才是糟糕透顶的。

[46]众神各有各得偏好,只有“愚人”对一切是一视同仁、乐于助人的。

[47]/[48]“愚人”不需要有人献上祭品或建立庙宇,不需要人们的赞美和崇拜。因为愚蠢就在人们心底里,实际上无论什么人对“愚人”都是非常领情。

第四部分:世所公认的贤人们的作为。包括

[49]小学校长。他们在学生们面前作威作福,拿学生们出气,却又自以为学识广博。

[50]诗人。他们的唯一兴趣就是用一派胡言和无聊的故事让蠢人听得心里乐滋滋。作家,为了从少数人处听到句把毫无用处的赞扬,付出巨大代价,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51]法学家/诡辩家,逻辑学家。他们为了毫无意义的条文争吵不休,互不服输。

[52]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拥有智慧,实际上他们在每个问题上进行的无穷尽的辩论都是完全缺乏确实的证据的。

[53]神学家。他们目空一切,动辄发怒,动不动就给人套“异端分子”的帽子,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愚蠢造成的自负才达到如今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基督的血缘之类毫无意义的问题,他们认为屠杀千人的罪恶还不如为穷人服务。即便是使徒们本身关注的也都是些虚无缥渺的东西。

[54]修道士/僧侣。他们相信文盲是虔诚的最高境界。他们力求做到生活习惯于人不同,对做到与基督相似倒是没有兴趣,还到处结帮结派。

[55]君主。君主只做关心自己的舒适生活,只听悦耳之言。

[56]朝臣。最会谄媚、奴性十足、愚昧无知、绝无可取,还到处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57]主教们。只有在事关赚钱收益的时候才是称职的掌管人。

[58]红衣主教们。自认为是使徒的继承人,却只关心搜刮财富。

[59]教皇。过着奢侈的生活,举行各种娱乐,滥用教会的最高权威,靠刀剑来处理教会事务。

[60]德国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派)。抛弃各种宗教仪式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只是把权力从教皇手中抢过来了而已。

第五部分:总结。包括

[61]所以寻求点人生乐趣和兴味的人,坚决让贤人吃闭门羹。

[62]教导孩子:大智若愚。

[63]从神学上证明人类没有智慧。

[64]神学家们对圣经的曲解。

[65]基督尽管是上帝智慧的体现,也让自己显得有点像愚人。

[66]总结,基督教与愚昧有着某种血缘关系,但与聪明不沾边。

[67]人的最高报酬只不过是某种愚蠢疯狂。

[68]结束语,说话的是个“愚性”天赋者兼女人。

为这本书写评论和总结是多余的,任何评论都比不上作品本身更吸引人,任何评论也都概括不了作品的内容,因为这是一篇内容远大于形式的作品。所以,俺就只作这个简短的介绍啦。


--------------------------------------------------------------------------------
http://www.amazon.cn/dp/zhbk001925

愚人颂书摘 作者:伊拉斯谟 译者:许崇信  
    * 市场价:¥5.00
基本信息
·出版社: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页码:112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538258949
·条形码:9787538258943
·版本:2001年2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作者简介
伊拉斯谟(约1466~1536)Erasmus, Desiderius 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约1466年10月26日生于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卒于1536年7月12日。青年时代入修道院。 1492年成为神甫。1495年去巴黎深造,开始接触一些人文主义者。1499年去英国,结识空想社会主义者T.莫尔。后攻读希腊语和研究宗教改革问题。 1506年赴意大利,因对教会不满于1509年返回英国,发表《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 1511~1514年在剑桥大学任教。1516年发表《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年回国。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M.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
《愚人颂》中译本序 陈乐民
15、16世纪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466—1536),有《愚人颂》名世。《愚人颂》托言于“愚夫人”,以第一人称对行将转入近世的中世纪晚期的世态世象,特别是对基督教的最高权威罗马教廷,板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同时对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满怀同情、大唱赞歌。“愚人”一词的希腊语Marin与他的英国好友、乌托邦理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名字谐音,遣以“愚人颂”相调侃,表明他们二人都是可爱的“愚人”。
读罢《愚人颂》,随手写下四段“读后痞”以序这本亦庄亦谐的名著的中译本。
伊拉斯谟的悲励
伊拉斯谟一定是一个性情中人。然而,他冷落而又孤寂的晚年与他那轻松欢快的本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我不是以啼哭来开始人生,而是迎着我母亲甜蜜地微笑。”但是现实与伊拉斯谟的性格很不合拍;这个世界有如一座冰冷坚硬的顽石城,而不是一个有着活气儿的、富有痞情的“人”的世界。
依照传统常规,伊拉斯谟自幼接受了系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离开修道院后,伊拉斯谟从荷兰去了英格兰,在英国结识了托马斯·莫尔,他们在志趣上和理想上非常契合,各有自己的理想人生,因而成为莫逆之交。那时的英格兰社会气氛较之西欧大陆显得宽松得多,宗教的自
由度也比较大些,这对他很有影响。
他在巴黎,尤其在罗马,深深感受到教会及其各级神职人员与基督教义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断裂。前者的贪婪、腐败和暴虐与教义完全背道而驰。1509年他在离开意大利时写道:“由于基督教会是在血上建立起来,用血来巩固,在血中加强,所以他们继续靠刀剑来处理教会的事务,好像基督已告死亡,再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民。”
伊拉斯谟认为,要纠正教会的种种弊病,惟一的方法是掌握和普及基督教义的真谛;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正确的、严谨的《圣经》校订本,然后以此为依据译成各种文字,以纠正对《圣经》的各种曲解。他把这件事当作他不可推诿的天职;凭着对希腊文和拉丁文的造诣,伊拉斯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搞出了一个希腊文的《圣经》校订本和拉丁文新译本。这两个本子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面传遍欧洲;后来,马丁·路德根据这个拉丁文新译本译成德语,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伊拉斯谟把对《圣经》的研究和整理;当作他的毕生事业,同时他从中感到兴趣盎然,用他对莫尔的话,他是以“轻快的情怀”来洽学的。后人常说,伊拉斯谟把人文主义的精神同神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神学中注进了“人学”的灵魂。这正是伊拉斯谟对待《圣经》的独特态度。这种精神在《愚人颂》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他的工作本来可以使他与马丁·路德成为“同路人”。但是在对教会的改革的方法土,两人不仅分道扬镳,而且互为对手,以至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伊拉斯谟是学者型的,路德是农民的子弟。伊拉斯谟坚决认为靠对教会的理性批判和用《圣经》教化信徒,可以达到改革宗教的目的。因此他不赞成路德的“以暴易暴”的猛烈举动。
宗教改革使教会分裂了,新教取得了“平分秋色”的果实。伊拉斯谟这位宗教改革的思想先驱和启蒙者,却在运动之火弥漫起来的时候隐遁起来,甚至在关键时刻拒绝为路德辩护,因此而被置于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的对立面;这是伊拉斯谟的悲剧。在最后的岁月里,他蜷缩在宁静的书斋里,一个人默默地、苦苦地写着、写着,直到七十岁在孤独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
编辑推荐
《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而《愚人颂》,实际上也就是以人性的歌颂。《愚人颂》这部充满生气的作品经久不衰,至今仍给人以欢乐和启迪。这是伊拉斯谟给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目录

《愚人颂》中译本序 陈乐民
前言——伊拉斯谟(鹿特丹)致友人托马斯·莫尔函
伊拉斯谟(鹿特丹)慷慨陈词
附:夕阳映照霞满天——记著名翻译家许崇信教授 王绍祥
……
[看更多目录]

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100&ref=DT&prodid=zhbk001925
书摘
接着,这些口若悬河、言之成理的哲人又搬出另一套道理。他们说,人被独特地赋予掌握专门知识的能力,因此哲人有可能帮助人用智慧来弥补大自然没有给予的东西。但是,难道这个对蚊虫花草都细加留神、无微不至的大自然,对人反而粗心大意,弄得人需要各种专门知识?须知此类知识是臭名昭著的人类凶神透特设计出来的,成为自然界最大的祸害。对幸福来说,此类专门知识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实际上成了妨碍其自身所要服务的事物本身,正如柏拉图著作中那位聪明的国王在讨论文字的发明时言简意赅地所证明的那样。就这样,专门知识和人类生活中所有其他祸根偷偷地渗了进来。它们都由同一批要对每件邪恶之事负责的魔鬼带进来的,“ 魔鬼”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这个词在希腊文里面意为“有学识者”。
但黄金时代的质朴的民众并没有学习专门知识,他们只靠天生本能的指引来生活。大家说的都是同样的语言,说话的惟一目的是使意见交流得以进行,还需要什么语法呢?没有冲突意见之争,论证法也派不上用场;谁都不会找邻居的麻烦,所以修辞学没有用处;有坏习惯在前,就需要好法律跟后,没有坏习惯,法学也无用武之地。他们在信仰上非常专诚,所以不会产生出不虔诚的好奇心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去测量天体,去计算它们的运动和影响,并寻求宇宙的隐秘。他们认为,世上凡人如企图知道天赋给他的命运以外的事,那是一种亵渎行为。他们也从未想入非非,打算去打听天外事。可是,随着黄金时代这种纯洁无邪的特性日趋消逝,正如我说过的,那些魔鬼便创造出各种专门知识来。这类知识开头时门类不多,从事研究者也少,可到了后来,由于迦勒底人的迷信加上希腊人的懒散轻薄,成百上千的人增添进来,简直把人的智慧给搞乱了——的确,仅就语法一科而论,就足以使人一生苦恼绵绵。
(三十三)然而,在这些专门学问当中,受到最高度重视的是各种最接近常识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最接近愚蠢的东西。神学家挨饥受饿,专门知识家遭到冷遇,占星学家受人讥笑,而逻辑学家则为人奚落,只有“医生一个人具有许多人的价值”。医生越无知,越鲁莽,越粗心大意,他的名声就越高,直上云霄,甚至在王公贵戚中流传。实际上今天许多开业行医者的医术,说真的只不过是一种吹牛拍马之术,一如修辞学那样。紧跟在医生后面,那些小法律家位居第二。也许他们原来应占首位,不过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法律家的职业与驴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经常加以嘲笑,可我却不愿意也这样去嘲笑人家。话又得说回来,这些驴子,事不论大小,全能包办,只要他们作出保证,他们的领域就成倍成倍地扩张,可是神学家翻遍了书架,想掌握整个神示,却弄得只好边啃干豆,边跟臭虫和虱子进行无穷无了的战争。这样看来,令人感到更愉快的知识门类是那些与愚蠢更加紧密相连的门类,而最幸福的人则是那些与任何学问不打交道的人,他们惟一遵循的只是自然。我们决不会发现自然不合格,除非我们突然心血来潮,想要跨越过人的范围去干什么。自然憎恶任何虚假伪造,举凡没有遭到虚伪行为损害的事物,都会证明是更幸福的。

(三十九)按“愚人”的意见,一个人疯疯癫癫越是花样百出,他就越幸福。只要他的荒唐行为不越出我独占的领域就行。这个领域的确非常广阔,我看全人类里面未必能找到一个一辈子聪明无误,不为任何荒唐事所苦的人。人与人如有所不同,也仅属程度而已。把葫芦瓜当成女人的人被认为是个疯子,因为这种情况确属少见。可是,妻子有许多情夫,当丈夫的却郑重保证,说她比珀涅罗珀更加贞洁,并为自我陶醉的错觉而庆幸。对这么个人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个疯子,原因是这种情况在婚姻生活中随处可见。
那些除了猎取野味,对别的任何事都不放在心上的人也属于这一类,他们声称,可怕的狩猎号角声和猎犬的吠声一传出,他们心中便涌现出一股难以相信的快乐感。我想,狗屎他们闻起来就像是肉桂一样,而野兽被分割成碎块时他们觉得其乐融融!普通百姓当然也能把牛羊肉剁下来,可是要把猎物切割开,只有出身高贵的绅士才有权这么做。绅士头不戴帽,屈着腿,手持特制的庖刀(用任何别的刀具便会被视为是一种亵渎),按照一定仪式的程序,用符合仪式的姿势,现出一副恰到好处的庄重表情,切下规定的部分,而老百姓则一言不发,在四周围观,对这种举行过干百次的壮观场面露出羡慕之情,仿佛这是一次新的仪式。接着,要是有谁运气十足,尝到一口猎物的滋味,这个人就会飘飘然觉得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上升。他们这种连续不断狩猎和吃食野味的行为,得到的无非就是本身的退化——他们实际上本身变成了野兽,尽管他们以为自己过的是配得上帝王的生活。

如果说保罗洞察那类精细入微的问题,我怎么说也不会相信他(根据他的学识我们便可推断出所有使徒有多大的学识)会那样经常对质疑、辩论、系谱以及他本人称之为“舌战”的东西加以谴责,尤其是当时各种争论和不同意见,如果拿来和今天的克里西波斯派经院哲学家们的巧论作一比较,一定显得粗糙而又平淡。虽然这些人全都十分谦虚。要是使徒写的东西不完
善,缺乏大师的格调,他们也不会直截了当地加以指责,而是提出一种适当的解释,我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对作品的古老传统和使徒的著作表示敬意。有关这类事使徒们从未从自己的导
师那里听到过只言片语的指示,因此,指望从使徒们身上得到规范性的指导是不公平的。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克里索斯托、巴西勒,或哲罗姆身上,他们便有充分理由写道:“无法认可。”
使徒们还驳斥异教哲学家和犹太人(他们生性便是人中最顽固的人),但他们这样做时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和种种奇迹来示范,而不是用三段论法,尤其是碰到一些在智力上无
法掌握司各脱的简单“纯理论辩论”(quodlibet)的人时,更加如此。可是今天,碰上这类高超奥妙的理论而不立刻拔腿逃之夭夭的异教徒或异端者是找不到的。除非他是个笨头笨脑、无法领会这种妙论的人,要不就是个放肆无礼者,凭着大喊大叫来压倒对方,或者是在同样的你欺我诈的环境中培养出来,厮杀起来真是棋逢对手不相上下——仿佛是你让魔术师对抗魔术师,或者让一个带有魔剑的人去同另一个同样带有魔剑的人厮杀。这确实形同珀涅罗珀的织布,一直在那里织织拆拆,没完没了。可是按我的意见,基督徒应能显示出自己是有见识的人,他们应该不去派遣那些屡战无功的愚蠢的军队,而另派出这些雄辩的司各脱派、固执的奥卡姆派,以及不知战败为何物的阿尔伯图斯派,连同诡辩团去和土耳其人和撒拉森人作战。这么一来,我想,他们一定会亲眼看到一场真正激烈的战斗,以及前所未有的胜利。因为谁会始终那么冷漠无情,不为他们的足智多谋所动?谁又会那么迟钝,不在他们抨击的激励之下奋起战斗呢?
又有谁眼光如此敏锐,使得他们可以放心让他在黑暗中摸索呢?

现在,请看看我们这位知名的神学家是怎样来曲解这一点的。他把那把剑解释为是用来进行防御以免遭受迫害,而那个口袋则可充分供应口粮,这一来好像基督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反而觉得他的使者们动身时,穿着不够气派,不那么“堂而皇之”。或者他似乎忘记自己曾说过:“当他们受到侮辱、谩骂和迫害时便能得到祝福,他还不准他们反抗邪恶,因为只有温顺的人才能受到祝福,好斗者无此福分;他似乎忘记自己曾号召他们要以麻雀和百合花为榜样,所以现在才如此不愿见到他们不带剑便出去,甚至还吩咐他们卖掉衣服去买把剑,宁愿见到他们赤身裸体而不愿见到他们手无寸铁。再者,正如任何可用以抗击暴力的东西都可冠以“剑”这个名目,“钱袋”便把一切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全都囊括进去。因此,这个上帝的解释者便用长矛、石弓、投石器和弹弓把使徒们装备起来,带领他们出发去宣扬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的教义。他还让他们带着一大堆柜子、旅行箱和包裹,看上去似乎他们经常要空着肚子离开旅店上路似的。尽管基督曾一度吩咐使徒应买把剑,可是不久之后他便明确无误地吩咐使徒收剑入鞘,上面所说这个事实,并没有使我们的神学家感到不安。同样的,谁也没有听说过,使徒们曾用剑和盾去抗击异教徒的进攻,要是基督想要做的正如我们这个神学家所解释的那样,那么,使徒们一定会照此去做的。
还有另一个神学家,出于尊敬之意,我不说出他的名字。他的名气很大,可是他把哈巴谷所说的有关帐篷的话(“米甸的幔子战兢”)当成是指巴多罗马被活生生剥下来的皮。最近我像往常一样,出席一次神学辩论会。会上有人问道:圣经哪里载明对待异教徒要用火刑将其烧死而不是驳斥其论点。于是,一个严厉的老人威风凛凛,一看就知是个神学家,怒气冲冲地回答着说:使徒保罗在下面这句话里面定下这条规定:“一个异教徒经过一二次告诫之后,就得抛弃掉(devita)”,接着,他又反反复复地大声念着这句引语,弄得出席的人大多感到惊异,以为这个人出了什么毛病。最后,老人解释着说:异教徒的生命应予除掉 (devita)。与会者有的笑起来,其他不少人却认为这种编造出来的东西表达了神学理论的见解。可是,有几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这时,我们那位大家称之为“特涅多斯的律法阐述者”,也即那位不能反驳的权威继续说下去:“注意!书上写道:做恶事者(maleficus)皆不得让其生存。一切异端者都是做恶事的人,所以……”所有的听众都对这个人的推理能力感到万分惊异,一下子全都转到他的想法上来。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律法只适用于巫术师、占卜师和魔法师,希伯来人用他们自己的话称这些人为“mekaschephim”,我们把这个词译为“做恶事的人”。否则死刑便会被应用到淫乱者和醉汉身上。
……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71428
编辑推荐
智慧是一种像麻风病一样极易传染的东西,我们要时时提防,一不小心就被感染。好运总是垂青那些迟钝的人,叫是打击那些出头鸟,总是激励和安慰那些愚人,给他们所有的事业戴上胜利的花环。牧师们一致认为,严重的和不可避免的无知的确不仅减轻和延缓了道德状况的恶化,而且也全部抵消了所有不道德行为衍生的罪孽。
内容简介
《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而《愚人颂》,实际上也就是以人性的歌颂。《愚人颂》这部充满生气的作品经久不衰,至今仍给人以欢乐和启迪。这是伊拉斯谟给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未来的人类或许会像伊拉斯谟所说的那样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进入一个晶莹清澈的王国。
作者简介

目录
一、愚夫人闪亮登场
●本文决不同于人们惯常听到的可敬师们的布道,倒有点像人们惯常听到的编子、小丑和傻瓜们所讲
的鬼话。
●愚人所做的一切远不如有些表面上伟大和聪明的人所做的事情那样卑鄙下流。
●没有人颂扬的人有权为自己唱赞歌。
●面部表情是一个人的灵魂的反映。
二、愚夫人的身世
●愚夫人是其父亲——财神普路托斯在婚外“偷情”的产物。
●愚夫人的诞生地——幸运岛。在那里,无需辛勤耕耘,万物就会自然地生长。
●愚夫人的九大随从:“自怜”、“拍马”、“健忘”、“懒惰”、“快乐”、“淫荡”、“疯
狂”、“放纵”、“酣睡。”
三、愚夫人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是愚夫人率领众神给芸芸众生带来了无穷的福祉和恩泽。
●如果人类预先充分考虑到了家庭婚姻生活所带来的诸多麻烦,那么,人类还会愚蠢到迫不及待地往
家庭婚姻的陷阱中跳吗?
●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连禁欲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人生就
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
四、一切事物都被置于与它的真实面目完全不同的状态
五、人类是自己的强烈的欲望和激情的囚徒
六、自负和阿谀奉承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七、那些理智健全的专家、学者和牧师究意是什么货色?
八、剥去国王、大臣和各类红衣主都的画皮
九、结束语:为什么愚人才有福?
附录一:论《愚人颂》
附录二:伊拉斯谟致托玛期·莫尔爵士的信
附录三:伊拉斯谟致马丁·多普的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