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剑锋:广州:一个知名小学校长的倒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25-2009 12: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my1510.cn/files/my1510_8/6749080781.jpg

作者:傅剑峰 | 评论(0) | 标签:教育, 择校费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傅剑锋 苏岭 实习生 朱慧灵 发自广州

  ●在教育系统内被通报的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燕文案,涉案金额惊人,其主要来源与巨额择校费有关。

  ●择校费由此成为各区教育局与学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林立的越秀区为例,仅明账可查的,近几年每年小学择校费就逾亿元。

  ●据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广东将力争经过3至4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择校”行为。

  “要问哪里有永远的牛市?到学校来吧,择校费永远是只涨不跌。”此话最近在广州的家长间颇为流行。

  以海印苑小学为例,去年非地段生的择校价格为3万元左右,今年普涨至5万-8万元,若学生家长没有任何背景想入读该校的,需“捐资助学”10万。

  海印苑小学之所以身价暴涨,是因为它被并入了广东省名校培正小学。目前,广州共有12所中小学相互合并。政策制定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扶持弱校,分享名校资源,达至均衡教育,给多年难治的“择校”热降温的目的。“择校费”利益格局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一利益格局中,被公众诟病的不只是择校费之高,还有择校费之乱。

  现在被择校费所苦的朱永平早在2006年广州两会期间就指出,广州市审计报告显示广州一些中小学截留挪用近千万元捐资助学费用,以发放教职工奖金,他建议政府严查背后的违法腐败现象。

  三年后,更让人震惊的择校费腐败问题被披露。这次是由国家审计署广东特派办审计发现的,广东省名校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刘燕文因此落马。

  因择校费落马的校长

  据权威机关人士称,刘燕文是2008年10月因审计被查出问题后,被有关部门“双规”的。

  据审计署相关人士介绍,审计署广东特派办的这次审计并非是专门针对东风东小学,而是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的抽检。而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刘燕文因择校费等腐败问题,已被举报多年,但因其有错综复杂之人脉而久扳不倒,所以这一次审计署的介入可能并非偶然。

  据多位了解基本案情的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在教育系统内被通报的刘燕文案,涉嫌贪额数千万,其主要来源与巨额择校费有关。另,知情人士称,刘燕文还涉嫌以片区学位和房地产商交易,收受多套房产。目前,由于进一步调查尚在进行中,广州市有关部门与国家审计署均未向南方周末透露案情。

  对刘燕文掌校期间的东风东小学择校费之乱,多位受访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诉说了切肤之痛。

  某家长称,3年前,他为了能让孩子进东风东小学,除交了6万“捐资助学费”外,还通过中间人到刘燕文的家,另外给了刘1.5万元。另有家长回忆,她通过中间人向学校“捐资助学”了9万元,到刘燕文那里,又涨了2万元。而一位建筑老板,前后向东风东小学与刘燕文本人送了12万元。

  据了解,从2001年始,通过区教育局指定的账号打过去的款项并不能直接到学校。而是学校与区教育局分成,各区财政通常将30%或40%返还给原收费的学校,70%或60%由区财政统筹安排。据教育系统内权威人士介绍,在广州市内不少学校,被返还的部分费用除了用于修缮性、购置性支出,还被频繁大额用于 “公务经费”支出,区财政统筹安排的那部分被用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而未通过银行账户打款的部分,就易成为腐败温床。上述几位家长亲历的,既有被政府允许的“捐资助学”,又有与刘燕文的“台下的交易”。

  这类腐败并非特例。2004年,广州市八旗二马路小学校长张斌因贪污择校费7万余元而被判两年有期徒刑。去年,北京市审计局发现北京中关村三小的问题择校费逾亿元,后该校校长被判刑。

  但择校费并非是刘燕文的唯一来源。据教育系统内部人士透露,房地产商为了能使学校附近的楼盘卖出高价,须使该楼盘划到学区内。于是,刘燕文成了附近地产商重要的“公关”对象,其案遂涉及多套“赠送”房产。调查发现,在东风东路小学附近,只要有学位,有二十年左右楼龄的二手房都标价每平方米过万元,新房更是波动在2万元/平方米,学位对楼价的刺激显而易见。

  在已公开的教育系统腐败案里,就有这方面的案例。福建省南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厚珍帮地产商把一楼盘划入某名校的招生片区,遂获贿十余万元。去年该局长被判刑9年。

  惊人的择校费

  刘燕文落马后,东风东路小学依然是“择校热”中的香饽饽,名校招牌并未失色。

  5月16日,是广州市各小学招生的第一天。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某省级重点小学。早上8点半,该校门口便排起了报名的家长们。

  当日上午是地段生报名,下午主要是择校生报名。前去报名的家长都会领到一份“捐资助学表”。标题上写着“教育发展有您的一份功劳,请热心为教育捐资”。除了基本的信息外,还需要填写介绍人和捐资数额。

  记者看到多数的择校生家长是和学校的“介绍人”约好来的,虽然是“相约而至”但却又“互不相识”。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填写介绍人姓名和捐资数目时都无从下手。一位王姓教师是多位家长的介绍人,她不但自己填写了姓名、介绍理由,甚至连捐资数额也替“捐助人”填了下去:捐资有填5万、6万的。理由一栏却则写上了“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与王老师的做法不同,另一名李姓教师则直接向家长建议“你就写7万吧”。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小学的择校费一般在5万至 10万间。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州,择校费按照学校的省、市、区等不同的级别有不同标准,如市一级学校一般是3万元,省一级学校一般是4万元。久负盛名的名校,有的辖区就根据户籍情况有“6、7、8”的潜规定:具有本区户籍的6万元,没有本区户籍但具有广州市户籍则是7万元,广州市户籍之外的则高达8万元。此外,按照与介绍人关系的亲疏,择校费也相应减少或提高。

  择校费由此成为各区教育局与学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广州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林立的越秀区为例,仅明账可查的,近几年每年小学择校费就逾亿元。其次是海珠区,每年小学择校费也近亿元。

  各个学校为了增加择校费收入,限制正常收费的地段生学位,扩大非地段生的招收比例。以广州某小学为例,数年来非地段生比例均超过80%。这即意味着那几年有八成的该校学生是要通过交择校费,或通过特权关系入读的。据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广州的名牌小学非地段生的比例不低于50%。而越秀区各小学,即使最保守的估计,非地段生的比例每年平均不低于25%。

  择校费的马太效应

  “择校”乱象难以根治的首要原因,被教育界人士一致认为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以广州某重点小学为例,它的名气始于1996年,即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小学,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过去教育系统的办学理念是以培育精品学校来刺激教育发展,实际演变为只追求效率,无法兼顾公平教育。据某小学校长介绍,过去的评级硬件标准占的比例高,因此变成了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比拼。评上以后,主管部门还会加大这些学校的投资,终演变成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局面。弊端显露,广州市于2005年评定了一批省、市级学校后,不再进行学校评级。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旦形成,便无法在短期内改观,“择校热”因此“降温难”。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原则是地方财政分灶吃饭。教育系统人士介绍,以越秀区某省级重点小学为例,教育经费由越秀区支出,包括教师工资。广东省不拨款,除非是专项。这就导致,择校费收得越多的区,如越秀区,对教育的投入就越大,优势资源就进一步集中到那些名校。从而出现择校费的“马太效应”,相关利益格局进一步被固化。

  于是,出得起钱或勉强出得起钱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得贡献高额择校费。而有权力关系者则动用各种关系介入学校招生。教育系统权威内部人士介绍,以名校集中的广州某区为例,每年各级官员批的条子数以千计,远超过名校的承受力。一些名校被迫限制地段生学位,扩大非地段生比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名校校长变得炙手可热,择校决定权很易蜕变成权力寻租工具。同时,在广州,择校费是区教育局与收费小学分成的,区级教育局也易卷入其中的利益漩涡,使择校费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择校费的解决之道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广东省对择校费的改革以回到根本为皈依——实现均衡教育。今年4月3日,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

  该文件称,广东将力争经过3至4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择校”行为和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也不得擅设重点班、实验班,全面实行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文件还强调了要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一文件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好评。有广州教育界人士进一步建议,日本的经验可以作为解决择校费问题的参考。该人士认为,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所以解决师资的投入与待遇问题是重中之重。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有统一的国家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国家出50%,地方出50%。这样,在日本东京最好的小学跟冲绳岛的最偏僻的渔村,教师的水准基本是一样的。为了鼓励优秀教师去边远地区,日本边远地区的教师工资要比在大城市的教师高出5%。所以,他认为,中国的整个义务教育财政体系需要改革。

  这种改革看起来显得遥远,但能做的已经开始尝试了。

  从今年开始,广州市天河区已不允许本市户籍学生择校,一律按就近入学原则分配学位。只对非本市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亦在今年初称,教育督导部门将携手纪检部门联合对各区各校进行检查,力度将比以往更大。(杨大正对此文亦有贡献)

很久没有写新闻稿了,因为记者苏岭累病了,所以我顶上,又采又写又编,算是编辑裸体冲锋了一次.

-----------------------------------------------------------------------------

众校长讲述择校费背后隐秘:领导批条安排不完

  “择校”背后的隐秘博弈

  ●“光各级领导批下来的(择校)条子都安排不完,省里的、市里的领导你一个人都得罪不了”,所以这位校长就消失了一个月。招生被权力左右,成了名校校长们最大的苦恼之一。

  ●“有需求也有供给,有些人都把教育异化了,谁都可以骂教育的任何问题。”武昌水果湖一中校长赵洪武说。他认为,在择校问题上,校长自律是最重要的。

  武汉多家知名小学的校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择校费背后的种种隐秘,亦透露了鲜为人知的苦恼。

  他们中有的人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对择校费甘之如饴,而是希望取消这一制度。

  校长“人间蒸发”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名校,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各显神通。而名校校长往往会因此承受巨大压力。

  武汉市一所省属小学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选择的办法是“人间蒸发”,在招生的时候,他的电话根本就打不通。

  “光各级领导批下来的条子都安排不完,省里的、市里的领导你一个人都得罪不了”,所以这位校长就消失了一个月。

  在他看来,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一年只能招几百人,“所以我要均衡各方的要求,哪方面都不能得罪,学校还要不要活下去?”

  “你以为只是小学、中学的校长会关手机?你问问主任、教育局长、市长关不关手机,他们有多少个手机号你弄得清楚呀?”他说。

  他说,他曾碰到过家长开着车追着来塞钱的事,“我要这个钱干什么呢,你要这么多钱怎么办,学生还是进不来的啊”。

  他感叹,他已因为择校得罪过了很多人,包括家里人,朋友,最后是得罪领导。他认为:“现在报纸上披露了一些名校长或者名学校问题,我想说的是这毕竟是少数,主流是好的。如果校长都是那么腐败,教育搞什么搞?我觉得媒体和政府要为学校、校长说公道话。”

  被权力左右的名额分配表

  今年4月,广州的某知名学校,就已经收到四百多个择校的条子。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名校已司空见惯。

  另有一位武汉名校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旁人眼里,择校“博弈”中,学校好像占据绝对优势,其实学校也有自己的无奈:那么多条子怎么办呢?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名校校长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坐的,你要千方百计把学校做好,各方面关系也要协调好,‘钢琴弹不好’,等于什么事都白费了。”

  “有些条子,还要看上面领导是否一定要办,因为领导有时候也碍于情面,最后把矛盾甩给我们。”她说。

  后来她决定弄出个内部规范:“省领导给一个指标,市政府给一个、省委办公厅一个,审计局给一个,教育厅给一个指标,教育局给一个……”这样名额均分,以免引起麻烦。

  后来再有人找她,她就可以拿这个规范作挡箭牌:“你拿的是自己部门的指标吗?”

  在她看来,控制领导名额,“实际上也是在给自己找退路,我没办法,我也不想收,他们非要我收,而且来的都是领导介绍的人”。她认为,公办示范学校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塾”。

  她说:“作为名校校长,我不喜欢择校制度,希望每年的择校生越少越好。”但她说,她几乎不在其它校长面前谈择校费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敏感”。

  “新生爆炸”隐藏下的挂空户

  另有一武汉市知名小学告诉南方周末,在新生报名时,他的学校经常新生“人数爆炸”。

  该校校长要求老师都去一一家访,看看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这个家里,结果一看,许多小孩只是挂了一个名,没有孩子生活的痕迹,那肯定是假的。

  为了择校,一些家长把户口挂在著名学校的片区内,但是实际居住地却不在那里,即所谓的“挂户”。每年,都有不少家长通过“挂户”试图择校。

  教育圈曾流传更具戏剧性的故事,北京某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为了孩子上学,户口跟着名校走”,是全国大城市的一道风景。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不惜数次迁居成为“现代孟母”;更甚者不惜假离婚,寻求户籍空挂,不少“名校”周围住户的户籍上都挂着六七个甚至更多户口。读书成了一场博弈。学校之所以被“择”,只源于它是优质学校,大家都争着来,僧多粥少,“择校费”就是敲门砖。

  以个人零散的努力来对应制度风车,其结果大多是悲剧性的。某著名小学校长说,此类情况,只要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能进来。

  一位校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近入学本身就是择校行为,只不过直接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个人。从原来的转移户籍所在地改为今天的转移房产所在地,人们依然可以借助就近入学政策实现择校。从以户籍择校到以房产择校,引发了名校附近的购房热,“其进步意义可能是从以权力择校为主转到以金钱择校为主”。

  为了缓解过于沉重的入学压力,北京部分热点学校悄悄地抬高了“就近入学”的门槛。令一些“捣腾户口”的二手房房主得不偿失,还遏制了名校周边房价的“疯涨”局面,这实属无奈之举。

  谁在从中获利

  “有需求也有供给,有些人都把教育异化了,谁都可以骂教育的任何问题。”武昌水果湖一中校长赵洪武说。他认为,在择校问题上,校长自律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校长专门聚财搞钱,有这样的。好搞钱但是搞不长。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校长并不是这个样子。”湖北教育杂志执行主编黄燕认为,在名校位置上,多数校长在千方百计地把学校做好。“有人老是攻击择校费,但又老是不讲出应该保留还是应该取消择校的制度。”一位教研人员说,“这个政策抉择并不是在教育部门,那是政府的问题,权力能不能干涉招生。”

  湖南省教研室周振铎老师也认为:“群众所咬牙切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责任在政府。”“择校热”并不新鲜,奇怪的是它越被“禁”越“火热”。一位专家一针见血的指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合谋下的择校“博弈”,为学校建小金库提供了温床,难免不会出现居心叵测之人。

  去年,北京市名校、具有两个校区6500名学生的“超级小学”中关村三小的原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出纳5人涉嫌贪污被捕,今年该校校长被判刑。问题出在贪污挪用“赞助费”的账外资金。紧接着广西大学附中原校领导集体贪污的腐败案件又被曝光,从2004年到2007年间,原校长唐运南等人对招收初一学生暗箱操作,收取了1600万元的“捐资助学款”,并私设小金库,采取虚报账目、直接私分等手段大肆侵吞。

  上述专家看来,立即取消择校费,没有丝毫操作上的难度,关键在政府的态度。一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某些官员有好处。一是,他们有个典型学校,高考录取率也高,是自己的政绩工程;二是可以让官员和富人的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把办教育的开支转嫁给要上学的老百姓。所以,这位专家认为,这需要上级政府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与教育评介体系的决心。

  一位教育杂志主编认为:“某种程度上,择校费就是地方政府对教育欠账过多的产物。正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一些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收取的择校费越来越高,无情地吞蚀着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发自湖北武汉

很久没有写新闻稿了,因为记者苏岭累病了,所以我顶上,又采又写又编,算是编辑裸体冲锋了一次.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0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