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网访谈:宋石男: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5-2009 13: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6月5日在人民网的访谈,下面仅是我的答问,嘉宾还有资中筠、范以锦。全部记录点此

全部记录: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2039

主持人:汶川地震中灾情报道非常透明,那么多苦难和悲情,反而激起了全民救灾的万众一心,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戴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能不能说,信息开放不仅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对政府形象也是利大于弊?如何让政府官员相信,开放的信息传播比严密控制下的新闻宣传,更有助于政府实施灾难救援和平时的社会管理?


宋石男:“非常透明”有点夸张,但在地震发生后的十多天内,应称得上是“比较透明”,尤其对外媒开放,力度空前。可惜这种透明并未贯彻始终。开放社会的第一敌人,就是信息管制及新闻控制。相比30年前,政府在新闻松绑上有进步,但还不够。事实上,信息开放对政府形象绝对利大于弊。屏蔽、删除和管制,只能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乃至愤怒。长此以往,政府将可能陷入舆论上的“塔西佗陷阱”。此陷阱的本义是“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引申到舆论领域则是,当政府长期封锁信息的时候,真话与假话都同样不能取信于民。

以信息开放维护政府形象,个人意见,应完成三个切割。中央与地方的切割,中央无需为地方背书而钳制舆论;政府与官员的切割,政府无需为个别官员背书而钳制舆论;现在与过去的切割,执政者无需为过去的错误死撑。最后这点尤为重要。共和国60年里有不少历史问题,至今仍不能被公开讨论,仍为言论禁区。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梁启超说,人当以今日之我决战昨日之我。政府亦然,当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只有建立在历史真相上的谅解与共识,才能推动社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澳大利亚首相陆克文对澳洲土著人的道歉足资镜鉴。在他之前,霍华德政府执政11年一直拒绝向土著道歉。陆克文的道歉被称为工党执政的一号文件。


网友“一剑平江湖”:请问宋先生,新闻透明度是否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宋石男:新闻法是否适宜当前中国,目前学界争议较多。我倾向于暂不立法,因为在当前中国,新闻法可能会成为类似臭名昭著的《大清报律》或袁世凯《报纸条例》样的玩意儿,成为束缚新闻自由的紧身衣,而非其保护伞。

主持人:请回忆下,您在汶川地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媒体、一篇报道,您为什么喜欢它?在去年5月12日-5月19日,那个满目伤情的7天里,您了解灾情和救灾进展,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台、报纸还是互联网?


宋石男:《新京报》的《逝者》,不是一篇报道,而是一个专题。

《逝者》的每个版面都包含四段报道。先引用逝者亲属的话,再附上逝者生前的黑白照片,并标出逝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生前住址,用简明语言勾勒出消亡生命的基本特征。

我认可这个专题,因为其间藏着真诚的悲悯。悲悯不是煽情,而是动情。在《逝者》专题中,遇难者第一次作为真实的个体大规模呈现,而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

在去年5月12日-5月19日,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网友“哈哈哈哈”:万能的天涯已有不少网友发言。天涯网友“阳光太极”:“如果将事实告诉群众,将腐败及不正常的现象都暴露出来,那老百姓还不翻天啊,那既得利益者的权贵们如何还能保持稳定发展?所以愚民政策是可行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能将事实暴露的,所以新闻不应该透明。汶川地震是个特例,一个是事太大,隐藏不了,国外的媒体报道太多,另外有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树立形象是必须的,同时需要老百姓放点血,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老百姓放血后,如何使用是不需要透明的,那是政府的事情,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这就是新闻的价值取向。”三位老师对此怎么看?


宋石男:在任何时候,以“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而对事实真相上下其手,或屏蔽或扭曲,都是相当愚蠢的。阳光下的花儿才会健康成长,阴冷潮湿的地带只会长出苔藓。缺乏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也就很难培养出花儿样开放的健全公民,只能制造出长期为意识形态“洗脑”的空心人。


网友“顺其自然”:天涯社区网友“alexwater”:对ZF真是无比的失望,腐败,专制,至上而下的任命制,渐行渐远的人民权利,封锁国外网站,封锁不利新闻,封锁一切不利于领导利益的东西....俨然闭关锁国



宋石男:最近的中国互联网有沦为史上最大的局域网的趋势,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稳定压倒一切”是执政方的惯性思维,其中自有合理因素,但运用手段还可改良。毕竟,稳定不是搞定。有网友曾说,“九个中国人消失在大西洋的第二天,13亿人消失在youtube,消失在flickr,消失在msn space,自由的航船走到了尽头,楚门世界里所谓的蓝天,实为一堵广袤的墙”。这种情绪沮丧而真诚,执政者应当正视、重视,并作出相应改良。


网友“liulang3604”:平时也很有传播新闻的欲望,传播点敏感新闻啥的,但是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四一哥,怎么去除这样没种的心理?



宋石男:恐惧人人都会有的,关键在你是否认为值得去承担这份恐惧。看过《勇敢的心》吗?梅尔·吉布森在临刑前夜,也恐惧无端,甚至默默啜泣。但在走上刑台后,他却找到了抵挡恐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亡妻的幻影(代表爱),来自围观人群中小孩的纯洁笑容(代表未来),来自他最后高呼的freedom(代表理想、信仰及内心)。但我说这些,并非要怂恿你去在“敏感时刻”传播“敏感新闻”,你在行动之前,必须考虑好你是否能够承担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如果能,就不会有恐惧,如果不能,就最好放弃。不是每个人都要当蜘蛛侠、蝙蝠侠或者圣斗士。


网友“有个愿望”:宋石男你好,能说说那些不断不断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出现的笑脸,曾经身心受创的人们的脸,会把人们的同情或者自尊引向何处?



宋石男:让应该哭的人去笑,本身就是一种残忍。我对此深表遗憾。


主持人:人民网舆情会商室“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进行了21场, 嘉宾不仅有党报、都市报、电视台、电台的记者,还有网站和论坛的版主、博客作者、活跃网友、无线电爱好者等等,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各种传播媒介在地震救援期的努力和各自优势。请教嘉宾,您是否同意传媒的多样化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推动“良政”和“善治”的杠杆?



宋石男:传媒多元化当然可能是推动“良政”和“善治”的杠杆,前提是政府认识到传媒多元化引发的深刻变革,诸如公民的政治参与、新公共空间的建构、自下而上的舆论新格局等等。如果能够理解传媒多元化,并借此建立起政府与民间的多元对话渠道,那么一定能推动所谓“良政”和“善治”。如果不能,则可能形成政府与民间的隐性或显性对抗。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巴东邓玉娇案,莫不是有力证明。


网友“liulang3604”:汶川灾难发生后,新闻传播有点小透明,但是现在尺度又收紧了很多,很多东西根本看不见报道,特别是最近,整个互联网都快被封了。四一哥,在现在中国国情下,新闻的透明度怎么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宋石男: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媒体及民众的不懈争取,空间和权利都是自己争取出来的,你不争取,没有人会拱手相送。另一方面,是执政者新闻观的与时俱进,将长期以来的“鲧思维”,也就是堵,变换成“禹思维”,也就是疏。


网友“顺其自然”:宋石男,你是四川人,你觉得当地媒体在地震时期新闻透明度怎么样?地震过后和地震时期媒体新闻透明度有什么变化吗?



宋石男:我要非常抱歉地告诉你,四川的媒体管制相对比较严厉。地震初期的普通灾情报道还算及时、悲情。但之后的重建商榷、相关问责,四川传统媒体几乎集体缺席。


网友“木木夕”:宋石男,在“背亡妻真相”事件中,媒体对弱势群体私生活的任意践踏,给予中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何种警示?



宋石男: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说过两三次了,这里就偷懒,直接复制粘贴了: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能揭露真正的社会阴暗,他是懦夫;讴歌真正的社会阴暗,要更恶劣一些,他是弄臣;最不能原谅的,是去侮辱与损害社会底层群体,这时候,他就沦为一堆腐肉。“永远不要攻击弱势群体或无助的人们,或是嘲笑都不可以”。“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不要害怕承认。换句话说,不要冷漠,不要欺骗,不要伪装,不要欺侮人,不要狭隘”。


主持人:在多样化的媒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新媒体的崛起,包括互联网,特别是网络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体现在新闻跟帖、BBS、博客、QQ群和网络在线调查中,还有无线通讯中的互动,如手机短信、微博客(Twitter)、“火腿”族(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呼叫等。与传统媒体记者与读者/听众/观众的二分模式相比,您是否认为,一个“自媒体”(自我传播,互动传播)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对现有的新闻传播秩序提出了什么挑战?


宋石男: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关系,但中间有一种力量的消长,我个人更看重前者。网络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媒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之前的大教堂模式,到如今的大市场模式。大教堂模式是,媒体说,读者听,就像牧师传教,是单向的。大市场模式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购者也是发布者,是双向的,众声喧哗。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媒体包括网络独立媒体,正在成为最有力的媒体(没有之一,就是最,央视啊新华社啊都没戏),它们不可能垄断舆论,但能够让普通人发出更新锐、更犀利、更及时的多元表达,而在虚拟世界的新公共空间也油然而生。网络正在改变中国,它将改变的还更多。我对此相当乐观。乐观是一种美德,它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主持人:地震中出现了多种声音,比如:对中学教师范美忠抛下学生自己逃出教室的做法和自我表白,网上表示批评、理解和认同的声音都不少,有人认为这位“范跑跑”逾越了自由主义的底线;对于作家余秋雨去年和今年的两篇博客《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网上大都是压倒性的批评声音,有人认为余秋雨击穿了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您如何理解做知识分子、做人要恪守这种“底线”?


宋石男:我特别喜欢余秋雨老师的笑容,他的笑容是伪善的最好诠释,而“无良文人”也将成为他的激光防伪标记。所谓一朝石一歌,终身余秋雨。现在骂余秋雨的人太多了,都得排号,这儿就点到为止吧。至于范美忠,我倒不觉得他超越了自由主义的底线。他事后的辩护不太妥当,有点矫情。但我以为范美忠率先逃难的表现是真实的,不值得尊敬,也不应该被辱骂。道理很简单,人的行为底线是不作恶,行为上线才是行善。范美忠没有行善,换言之,他没有抵达行为的道德上线,所以不值得尊敬。但他也没有作恶,换言之,他没有越过行为的道德底线,所以不应该被辱骂。

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我想还是恪守批判立场。永远对时代主流势力(譬如政府、商业、时尚文化)充满警惕,中国未必可以说不,中国未必不高兴,但知识分子一定要说不,一定要不高兴,一定要持续发出自己坚如金石的批判声音。与此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该有行动。人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强有力的政治表达及政治 参与,知识分子尤其不能缺席。


主持人:地 震以来这一年,中国社会的多元表达还在发展,从云南网友调查“躲catcat”事件,到杭州henkuai车案、巴$东deng玉娇案,媒体报道推动了案情公开,互联网更是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这些事件背后,似乎不仅是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和充分,说到底可能是政府公信力阙失。您建议在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政府怎么去做,才能更好 地面对沸腾的民意?


宋石男:且允许我将“沸腾的民意”上溯到中国的一个传统概念:清议。在中国传统社会,清议的力量是卓著的,几乎可与君权、相权鼎足而三。按照学者杨国强的说法,清议天然地包含苛论,迫使握有政治权力和影响政治权力的人物群常在紧张和惕厉之中,后者由此多一点谦卑,少一点恣睢,其握有的直接、间接权力也才不会过度肆张。但在中国传统社会,清议只是士大夫的专利,居庙堂则为言官,处江湖则为名士,皆属于精英而非草根的“言论政治”,且是自上而下生发。而在当代社会,尤其自网络崛起之后,清议不但包含精英的层面,也包含草根的层面,这两个层面并且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很难说清议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生发,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大集市,而清议也成为真正的公共舆论。换言之,在当代,“清议权”不再专属士大夫精英阶层,而属于愿意也有能力表达观点的所有民众。清议的形式与际遇也因之更加多变——普通人可能一夜间成为清议英雄,个体发出的微弱声音也可能一夜间成为响亮清议。

不过,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当代清议时,却不够与时俱进。对传统媒体或“言官”(譬如两会代表)的清议,他们通常比较重视,但对民间草根的清议,他们通常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删除声音,甚至逮捕发声者。
       因言获罪的恶现状必须被彻底打破,文字狱的阴影必须于赤县神州彻底清除。政府应当有直面任何形式的批评与质疑的勇气,并对之正面回应,而非打压或欺哄。惟有如此,权力与清议之间的平衡方可保持,权力因清议(当然不仅是清议,更重要的还有法制)的敲打而得到约束, 清议因权力的尊重而焕发光芒。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5月24日 在震中映秀镇废墟上,对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说,相信外国记者的“良知”,“相信你们会公正、真实地报道本次灾难”。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总体上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在此之前,北京奥运火炬的境外传递,曾经受到西方媒体的冷嘲热讽。您认为,这种高度肯定和冷嘲热讽,出自同一拨外国记 者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价值取向?

宋石男: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昨天你上街去扶了个老太太过马路,我看见了,表扬你;今天你上街去耍流氓,摸了一个漂亮姑娘的小手还顺便摸了人钱包,我批评你。难道说我就不是昨天的那个我了吗?而是你不是昨天的那个你了嘛。外媒对中国的批评和赞美,相对国内主流媒体,并不是更加不客观,不必挑起新一轮反CNN的弱智怒火。

主持人:在海外媒体的地震报道中,中国央视的节目信号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到5月14日,共计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台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CNN、BBC也大部分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您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成功地影响了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今后国内媒体怎么努力,才能提高对外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


宋石男:外部管制松绑、内部机制改革。唯有此二者,能指引中国媒体走向与国际媒体相抗衡的未来。


主持人:上述情况是地震甫一发生时的现象,但在后期报道中,外媒对我们的负面报道急剧增加,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宋石男:因为我们的负面行为急剧增加了呀。


主持人:地震前夕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此前,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2007年1月1日 施行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港澳记者、台湾记者采访规定提出:外国和港澳台记者“只要征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采访”,废除了过去采访需提前申请、有单位接待陪同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传媒管理的一种新价值取向,但在各地具体实施时,还经常遭遇开放与封闭的拉锯战。您 建议如何才能保障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不打折扣?

宋石男:我们还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呢,如何保证《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不打折,就能如何保证《信息公开条例》不打折。


主持人:在汶川地震中,很多人忽然发现,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中国人民很善良、很勇敢,网民很自律,“80后”很有爱心。那么,平时是哪些因素,让我们对社会道德状况做出比较悲观的估计?

宋石男:我一直认为80后、90后可能是中国建国来最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时代精神面貌就没有问题。如许纪霖所说,当前中国时代精神面貌大约可以概括为政治的犬儒主义,人生观的私欲主义,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以我的解读,政治上的犬儒主义有三个成因,一是官方政治宣传的乏味与简陋,都什么年代了,还搞陈腐的意识形态那一套。二是官方对政治敏感区的议题设置。三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较大。人生观上的私欲主义,则是来自1992年后政府与民间的“打开经济门,半关政治门”的契约。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大约来自旧的道德伦理被抛弃大半(官方在不懈努力重建,但手段很傻,靠建几个埃及金字塔样子的黄帝陵,弄几个巫师来祭天,搞个额头高耸入云的孔子上邮票,是不行的),新的道德伦理又尚未建立——借用张楚的一句歌词则是,“旧的吃不饱,新鲜的又没什么味道”。


主持人:在您看来,要改变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国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努力、取得突破,例如新闻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团队还是资金、技术?



宋石男:还是上面那句话,外部管制松绑,内部体制改革。具体地说,常以“敏感关键词”出现的对新闻媒体的事前警告及事后惩罚可以休矣。当然,这说起容易做起难。党这么多年来,一直把太多东西都当自己的私产、私奴,对本是天下公器的媒体也不例外。只有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一切新闻管制(合理合法的可以保留,譬如在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中国媒体才能渐渐由弱转强。至于内部体制、人才团队、资金技术,都还是次要的,是技术层面的,这里且不赘述。

--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128.118.0.0]

※ 修改:.bdzs 于 Jun  5 17:11:28 修改本文.[FROM: 128.11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6-5-2009 13:14:12 | 只看该作者

Re: 人民网访谈:宋石男: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 我特别喜欢余秋雨老师的笑容,他的笑容是伪善的最好诠释,而“无良文人”也将成为他的激光防伪标记。

~~~~~~~~~~~~哈哈哈哈

【 在 bdzs 的大作中提到: 】
: 6月5日在人民网的访谈,下面仅是我的答问,嘉宾还有资中筠、范以锦。全部记录点此
: 全部记录: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2039
: 主持人:汶川地震中灾情报道非常透明,那么多苦难和悲情,反而激起了全民救灾的万众一心,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戴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6-5-2009 13:11:13 | 只看该作者

人民网访谈:宋石男: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6月5日在人民网的访谈,下面仅是我的答问,嘉宾还有资中筠、范以锦。全部记录点此

全部记录: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2039

主持人:汶川地震中灾情报道非常透明,那么多苦难和悲情,反而激起了全民救灾的万众一心,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戴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能不能说,信息开放不仅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对政府形象也是利大于弊?如何让政府官员相信,开放的信息传播比严密控制下的新闻宣传,更有助于政府实施灾难救援和平时的社会管理?


宋石男:“非常透明”有点夸张,但在地震发生后的十多天内,应称得上是“比较透明”,尤其对外媒开放,力度空前。可惜这种透明并未贯彻始终。开放社会的第一敌人,就是信息管制及新闻控制。相比30年前,政府在新闻松绑上有进步,但还不够。事实上,信息开放对政府形象绝对利大于弊。屏蔽、删除和管制,只能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乃至愤怒。长此以往,政府将可能陷入舆论上的“塔西佗陷阱”。此陷阱的本义是“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引申到舆论领域则是,当政府长期封锁信息的时候,真话与假话都同样不能取信于民。

以信息开放维护政府形象,个人意见,应完成三个切割。中央与地方的切割,中央无需为地方背书而钳制舆论;政府与官员的切割,政府无需为个别官员背书而钳制舆论;现在与过去的切割,执政者无需为过去的错误死撑。最后这点尤为重要。共和国60年里有不少历史问题,至今仍不能被公开讨论,仍为言论禁区。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梁启超说,人当以今日之我决战昨日之我。政府亦然,当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只有建立在历史真相上的谅解与共识,才能推动社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澳大利亚首相陆克文对澳洲土著人的道歉足资镜鉴。在他之前,霍华德政府执政11年一直拒绝向土著道歉。陆克文的道歉被称为工党执政的一号文件。


网友“一剑平江湖”:请问宋先生,新闻透明度是否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宋石男:新闻法是否适宜当前中国,目前学界争议较多。我倾向于暂不立法,因为在当前中国,新闻法可能会成为类似臭名昭著的《大清报律》或袁世凯《报纸条例》样的玩意儿,成为束缚新闻自由的紧身衣,而非其保护伞。

主持人:请回忆下,您在汶川地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媒体、一篇报道,您为什么喜欢它?在去年5月12日-5月19日,那个满目伤情的7天里,您了解灾情和救灾进展,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台、报纸还是互联网?


宋石男:《新京报》的《逝者》,不是一篇报道,而是一个专题。

《逝者》的每个版面都包含四段报道。先引用逝者亲属的话,再附上逝者生前的黑白照片,并标出逝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生前住址,用简明语言勾勒出消亡生命的基本特征。

我认可这个专题,因为其间藏着真诚的悲悯。悲悯不是煽情,而是动情。在《逝者》专题中,遇难者第一次作为真实的个体大规模呈现,而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

在去年5月12日-5月19日,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网友“哈哈哈哈”:万能的天涯已有不少网友发言。天涯网友“阳光太极”:“如果将事实告诉群众,将腐败及不正常的现象都暴露出来,那老百姓还不翻天啊,那既得利益者的权贵们如何还能保持稳定发展?所以愚民政策是可行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能将事实暴露的,所以新闻不应该透明。汶川地震是个特例,一个是事太大,隐藏不了,国外的媒体报道太多,另外有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树立形象是必须的,同时需要老百姓放点血,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老百姓放血后,如何使用是不需要透明的,那是政府的事情,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这就是新闻的价值取向。”三位老师对此怎么看?


宋石男:在任何时候,以“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而对事实真相上下其手,或屏蔽或扭曲,都是相当愚蠢的。阳光下的花儿才会健康成长,阴冷潮湿的地带只会长出苔藓。缺乏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也就很难培养出花儿样开放的健全公民,只能制造出长期为意识形态“洗脑”的空心人。


网友“顺其自然”:天涯社区网友“alexwater”:对ZF真是无比的失望,腐败,专制,至上而下的任命制,渐行渐远的人民权利,封锁国外网站,封锁不利新闻,封锁一切不利于领导利益的东西....俨然闭关锁国



宋石男:最近的中国互联网有沦为史上最大的局域网的趋势,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稳定压倒一切”是执政方的惯性思维,其中自有合理因素,但运用手段还可改良。毕竟,稳定不是搞定。有网友曾说,“九个中国人消失在大西洋的第二天,13亿人消失在youtube,消失在flickr,消失在msn space,自由的航船走到了尽头,楚门世界里所谓的蓝天,实为一堵广袤的墙”。这种情绪沮丧而真诚,执政者应当正视、重视,并作出相应改良。


网友“liulang3604”:平时也很有传播新闻的欲望,传播点敏感新闻啥的,但是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四一哥,怎么去除这样没种的心理?



宋石男:恐惧人人都会有的,关键在你是否认为值得去承担这份恐惧。看过《勇敢的心》吗?梅尔·吉布森在临刑前夜,也恐惧无端,甚至默默啜泣。但在走上刑台后,他却找到了抵挡恐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亡妻的幻影(代表爱),来自围观人群中小孩的纯洁笑容(代表未来),来自他最后高呼的freedom(代表理想、信仰及内心)。但我说这些,并非要怂恿你去在“敏感时刻”传播“敏感新闻”,你在行动之前,必须考虑好你是否能够承担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如果能,就不会有恐惧,如果不能,就最好放弃。不是每个人都要当蜘蛛侠、蝙蝠侠或者圣斗士。


网友“有个愿望”:宋石男你好,能说说那些不断不断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出现的笑脸,曾经身心受创的人们的脸,会把人们的同情或者自尊引向何处?



宋石男:让应该哭的人去笑,本身就是一种残忍。我对此深表遗憾。


主持人:人民网舆情会商室“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进行了21场, 嘉宾不仅有党报、都市报、电视台、电台的记者,还有网站和论坛的版主、博客作者、活跃网友、无线电爱好者等等,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各种传播媒介在地震救援期的努力和各自优势。请教嘉宾,您是否同意传媒的多样化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推动“良政”和“善治”的杠杆?



宋石男:传媒多元化当然可能是推动“良政”和“善治”的杠杆,前提是政府认识到传媒多元化引发的深刻变革,诸如公民的政治参与、新公共空间的建构、自下而上的舆论新格局等等。如果能够理解传媒多元化,并借此建立起政府与民间的多元对话渠道,那么一定能推动所谓“良政”和“善治”。如果不能,则可能形成政府与民间的隐性或显性对抗。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巴东邓玉娇案,莫不是有力证明。


网友“liulang3604”:汶川灾难发生后,新闻传播有点小透明,但是现在尺度又收紧了很多,很多东西根本看不见报道,特别是最近,整个互联网都快被封了。四一哥,在现在中国国情下,新闻的透明度怎么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证?



宋石男: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媒体及民众的不懈争取,空间和权利都是自己争取出来的,你不争取,没有人会拱手相送。另一方面,是执政者新闻观的与时俱进,将长期以来的“鲧思维”,也就是堵,变换成“禹思维”,也就是疏。


网友“顺其自然”:宋石男,你是四川人,你觉得当地媒体在地震时期新闻透明度怎么样?地震过后和地震时期媒体新闻透明度有什么变化吗?



宋石男:我要非常抱歉地告诉你,四川的媒体管制相对比较严厉。地震初期的普通灾情报道还算及时、悲情。但之后的重建商榷、相关问责,四川传统媒体几乎集体缺席。


网友“木木夕”:宋石男,在“背亡妻真相”事件中,媒体对弱势群体私生活的任意践踏,给予中国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何种警示?



宋石男: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说过两三次了,这里就偷懒,直接复制粘贴了: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能揭露真正的社会阴暗,他是懦夫;讴歌真正的社会阴暗,要更恶劣一些,他是弄臣;最不能原谅的,是去侮辱与损害社会底层群体,这时候,他就沦为一堆腐肉。“永远不要攻击弱势群体或无助的人们,或是嘲笑都不可以”。“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不要害怕承认。换句话说,不要冷漠,不要欺骗,不要伪装,不要欺侮人,不要狭隘”。


主持人:在多样化的媒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新媒体的崛起,包括互联网,特别是网络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体现在新闻跟帖、BBS、博客、QQ群和网络在线调查中,还有无线通讯中的互动,如手机短信、微博客(Twitter)、“火腿”族(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呼叫等。与传统媒体记者与读者/听众/观众的二分模式相比,您是否认为,一个“自媒体”(自我传播,互动传播)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对现有的新闻传播秩序提出了什么挑战?


宋石男: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关系,但中间有一种力量的消长,我个人更看重前者。网络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媒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之前的大教堂模式,到如今的大市场模式。大教堂模式是,媒体说,读者听,就像牧师传教,是单向的。大市场模式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购者也是发布者,是双向的,众声喧哗。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媒体包括网络独立媒体,正在成为最有力的媒体(没有之一,就是最,央视啊新华社啊都没戏),它们不可能垄断舆论,但能够让普通人发出更新锐、更犀利、更及时的多元表达,而在虚拟世界的新公共空间也油然而生。网络正在改变中国,它将改变的还更多。我对此相当乐观。乐观是一种美德,它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主持人:地震中出现了多种声音,比如:对中学教师范美忠抛下学生自己逃出教室的做法和自我表白,网上表示批评、理解和认同的声音都不少,有人认为这位“范跑跑”逾越了自由主义的底线;对于作家余秋雨去年和今年的两篇博客《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网上大都是压倒性的批评声音,有人认为余秋雨击穿了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您如何理解做知识分子、做人要恪守这种“底线”?


宋石男:我特别喜欢余秋雨老师的笑容,他的笑容是伪善的最好诠释,而“无良文人”也将成为他的激光防伪标记。所谓一朝石一歌,终身余秋雨。现在骂余秋雨的人太多了,都得排号,这儿就点到为止吧。至于范美忠,我倒不觉得他超越了自由主义的底线。他事后的辩护不太妥当,有点矫情。但我以为范美忠率先逃难的表现是真实的,不值得尊敬,也不应该被辱骂。道理很简单,人的行为底线是不作恶,行为上线才是行善。范美忠没有行善,换言之,他没有抵达行为的道德上线,所以不值得尊敬。但他也没有作恶,换言之,他没有越过行为的道德底线,所以不应该被辱骂。

知识分子的底线问题,我想还是恪守批判立场。永远对时代主流势力(譬如政府、商业、时尚文化)充满警惕,中国未必可以说不,中国未必不高兴,但知识分子一定要说不,一定要不高兴,一定要持续发出自己坚如金石的批判声音。与此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该有行动。人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强有力的政治表达及政治 参与,知识分子尤其不能缺席。


主持人:地 震以来这一年,中国社会的多元表达还在发展,从云南网友调查“躲catcat”事件,到杭州henkuai车案、巴$东deng玉娇案,媒体报道推动了案情公开,互联网更是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这些事件背后,似乎不仅是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和充分,说到底可能是政府公信力阙失。您建议在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政府怎么去做,才能更好 地面对沸腾的民意?


宋石男:且允许我将“沸腾的民意”上溯到中国的一个传统概念:清议。在中国传统社会,清议的力量是卓著的,几乎可与君权、相权鼎足而三。按照学者杨国强的说法,清议天然地包含苛论,迫使握有政治权力和影响政治权力的人物群常在紧张和惕厉之中,后者由此多一点谦卑,少一点恣睢,其握有的直接、间接权力也才不会过度肆张。但在中国传统社会,清议只是士大夫的专利,居庙堂则为言官,处江湖则为名士,皆属于精英而非草根的“言论政治”,且是自上而下生发。而在当代社会,尤其自网络崛起之后,清议不但包含精英的层面,也包含草根的层面,这两个层面并且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很难说清议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生发,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大集市,而清议也成为真正的公共舆论。换言之,在当代,“清议权”不再专属士大夫精英阶层,而属于愿意也有能力表达观点的所有民众。清议的形式与际遇也因之更加多变——普通人可能一夜间成为清议英雄,个体发出的微弱声音也可能一夜间成为响亮清议。

不过,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当代清议时,却不够与时俱进。对传统媒体或“言官”(譬如两会代表)的清议,他们通常比较重视,但对民间草根的清议,他们通常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删除声音,甚至逮捕发声者。
       因言获罪的恶现状必须被彻底打破,文字狱的阴影必须于赤县神州彻底清除。政府应当有直面任何形式的批评与质疑的勇气,并对之正面回应,而非打压或欺哄。惟有如此,权力与清议之间的平衡方可保持,权力因清议(当然不仅是清议,更重要的还有法制)的敲打而得到约束, 清议因权力的尊重而焕发光芒。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5月24日 在震中映秀镇废墟上,对美国《新闻周刊》记者说,相信外国记者的“良知”,“相信你们会公正、真实地报道本次灾难”。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总体上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在此之前,北京奥运火炬的境外传递,曾经受到西方媒体的冷嘲热讽。您认为,这种高度肯定和冷嘲热讽,出自同一拨外国记 者吗?我们该如何理解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价值取向?

宋石男: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昨天你上街去扶了个老太太过马路,我看见了,表扬你;今天你上街去耍流氓,摸了一个漂亮姑娘的小手还顺便摸了人钱包,我批评你。难道说我就不是昨天的那个我了吗?而是你不是昨天的那个你了嘛。外媒对中国的批评和赞美,相对国内主流媒体,并不是更加不客观,不必挑起新一轮反CNN的弱智怒火。

主持人:在海外媒体的地震报道中,中国央视的节目信号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到5月14日,共计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台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CNN、BBC也大部分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您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成功地影响了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今后国内媒体怎么努力,才能提高对外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


宋石男:外部管制松绑、内部机制改革。唯有此二者,能指引中国媒体走向与国际媒体相抗衡的未来。


主持人:上述情况是地震甫一发生时的现象,但在后期报道中,外媒对我们的负面报道急剧增加,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宋石男:因为我们的负面行为急剧增加了呀。


主持人:地震前夕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此前,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2007年1月1日 施行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港澳记者、台湾记者采访规定提出:外国和港澳台记者“只要征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同意就可以进行采访”,废除了过去采访需提前申请、有单位接待陪同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传媒管理的一种新价值取向,但在各地具体实施时,还经常遭遇开放与封闭的拉锯战。您 建议如何才能保障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不打折扣?

宋石男:我们还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呢,如何保证《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不打折,就能如何保证《信息公开条例》不打折。


主持人:在汶川地震中,很多人忽然发现,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中国人民很善良、很勇敢,网民很自律,“80后”很有爱心。那么,平时是哪些因素,让我们对社会道德状况做出比较悲观的估计?

宋石男:我一直认为80后、90后可能是中国建国来最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时代精神面貌就没有问题。如许纪霖所说,当前中国时代精神面貌大约可以概括为政治的犬儒主义,人生观的私欲主义,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以我的解读,政治上的犬儒主义有三个成因,一是官方政治宣传的乏味与简陋,都什么年代了,还搞陈腐的意识形态那一套。二是官方对政治敏感区的议题设置。三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较大。人生观上的私欲主义,则是来自1992年后政府与民间的“打开经济门,半关政治门”的契约。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大约来自旧的道德伦理被抛弃大半(官方在不懈努力重建,但手段很傻,靠建几个埃及金字塔样子的黄帝陵,弄几个巫师来祭天,搞个额头高耸入云的孔子上邮票,是不行的),新的道德伦理又尚未建立——借用张楚的一句歌词则是,“旧的吃不饱,新鲜的又没什么味道”。


主持人:在您看来,要改变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国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努力、取得突破,例如新闻理念、管理体制、人才团队还是资金、技术?



宋石男:还是上面那句话,外部管制松绑,内部体制改革。具体地说,常以“敏感关键词”出现的对新闻媒体的事前警告及事后惩罚可以休矣。当然,这说起容易做起难。党这么多年来,一直把太多东西都当自己的私产、私奴,对本是天下公器的媒体也不例外。只有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一切新闻管制(合理合法的可以保留,譬如在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中国媒体才能渐渐由弱转强。至于内部体制、人才团队、资金技术,都还是次要的,是技术层面的,这里且不赘述。

--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128.118.0.0]

※ 修改:.bdzs 于 Jun  5 17:11:28 修改本文.[FROM: 128.11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6-5-2009 13:14:12 | 只看该作者

Re: 人民网访谈:宋石男:以今日之政府决战昨日之政府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 我特别喜欢余秋雨老师的笑容,他的笑容是伪善的最好诠释,而“无良文人”也将成为他的激光防伪标记。

~~~~~~~~~~~~哈哈哈哈

【 在 bdzs 的大作中提到: 】
: 6月5日在人民网的访谈,下面仅是我的答问,嘉宾还有资中筠、范以锦。全部记录点此
: 全部记录: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2039
: 主持人:汶川地震中灾情报道非常透明,那么多苦难和悲情,反而激起了全民救灾的万众一心,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戴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