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e: [转寄]旧闻重拾(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10-2009 07:2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谁给贴个文字版吧

【 在 post (自动发信系统)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文由 mitbbs.com 的 deliver 转发
: 发信人: apxinabc (七天), 信区: ChinaNews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7 01:15:46 2009, 美东)
: http://oldpress.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 关于学潮的研究
: 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是蒋效愚,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6-10-2009 07:58:32 | 只看该作者

Re: [转寄]旧闻重拾(转)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很老的文章了,国内可以搜到,以前我贴在糊涂上过。

【 在 楚狂接舆 (凤兮凤兮) 的大作中提到: 】
: 谁给贴个文字版吧
: 【 在 post (自动发信系统)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文由 mitbbs.com 的 deliver 转发
: : 发信人: apxinabc (七天), 信区: ChinaNews
: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7 01:15:46 2009, 美东)
: : http://oldpress.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6-10-2009 08:52:50 | 只看该作者

Re: [转寄]旧闻重拾(转)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估计是扫描的摘要,错别字很多

摘自《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作者:蒋效愚


从1979年的民主墙,到1980年的竞选;从1985年的北大“九?一八”到1986年底的全国学潮;从1988年的北大柴庆丰事件到南京河海大学的风波……,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学潮时有起伏。既然学潮不是偶然事件,既然学潮的爆发从一定意义上说。带有不可避免性,既然学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就有必要对学潮进行科学的研究。

一、学潮的定义

对于学潮的定义,有的人从社会矛盾角度出发认为,学潮是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和观念冲突在学生群体中的外化表现。有的人从学潮自身运动的状态和影响出发认为,学潮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具有较大规模和社会影响的,以自发形式出现的。针对政府或当局的抗议性活动。有的人表述为,学潮是指政治性的,形成一定规模,越出校园范围之外,波及社会,在当地或国内外造成重大影响的学生游行、示威、集会、罢课等活动。还有的人从政治学角度。把学潮定义为“为了一定的社会(或集团、个人)利益或代表一定的社会(或集团、个人)利益的政治的或表现为政治的学生群体行为。”

我的看法是,确定学潮的定义应考虑到“主体”、“客体”和“过程”这样三个要素。具体定义为:学潮是学生为了一定的利益(社会的或个人的)和目的(社会的或个人的)而采取的,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行为的过程。

二、学潮的阶段和特点

1. 酝酶阶段:这是学潮的前期准备阶段。一般酝酿阶段常会出现这样五大现象:a舆论倾斜(或社会舆论,或校内舆论);b活跃人物出现;c矛盾(社会矛盾或校内矛盾)积累加重;d热点间题逐步形成;c日常的学生事端或一般的学生事件增多并出现转向苗头。酝酿阶段虽然常出现这五大现象,但一般来说还带有分散性、模糊性和局部性的特点。所谓分散性是指学生的事端分散在各校,没有形成串连。所谓模糊性或说非政治性是指事端起因多为伙食、卫生、治安等具体矛盾,直接的政治性动因还不明显或不突出。所谓局部性是指事端或矛盾在此阶段多还是出现在局部范围、解决在局部范围。

2. 爆发阶段:这是学潮的兴起阶段。一般爆发阶段的形成大体需要至少三个条件:a“领袖”式人物出现。不管是社会上的精神领袖,还是校内学生活跃分子当中产生的骨干分子或小“领袖”。这两者之间,光有前者而没后者还不能爆发学潮,而光有后者没有前者有时却也照样爆发;b学生的情绪积累逐渐集中在某个问题或某一、二个间题上,形成校内、校外、或校内外结合的“高压区”;。有适当的、可供使用的导火索。这三个条件应该说互为条件。往往互相促进,但缺一不可。1986年12月4日,安徽中国科技大学的游行成为那年学潮爆发阶段的标志,大体就是上述这种情况。1988年6月2日北大少数学生赴公安部的请愿以及6月4日夜以后政治升温现象也是如此。爆发阶段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突然性、盲目性和比较清晰的目的性。所谓突然性是指学潮虽然在酝酿阶段已经蕴育着,但究竟何时、何地、在何问题上爆发还是未知数,因此真正爆发时仍带有突然色彩。所谓盲目性是指学潮爆发时多数学生的行为是盲目的。所谓比较清晰的目的性是指学潮兴起时的主要倾向、矛头所指是清楚的。在爆发阶段如果处理及时、得当,仍可控制住学潮,不致形成连锁反应。

3. 高潮阶段:这是学潮的扩散阶段。一般高潮阶段的形成至少需要四个条件:a有公共的情绪积累做基础。b有适当的传播渠道、方和手段为媒介;C有一致的价值标准和利益取向为动力川有鲜明的政治口号或简明的是非判断做号召。高潮阶段一般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广泛的联动性,并伴随着不好控制的破坏性。比如86年学潮中,上海等一些地方学生都冲击了、国家政府机关,阻碍交通。影响了正常社会生活和治安秩序。

4. 平息阶段:这是学潮的结束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一般平息阶段主要依靠这样四个条件才能控制住局面:a决策机关旗帜鲜明,坚决果断,b舆论转向、不帮倒忙;c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积极疏导,解决问题,软化矛盾;d采取适当措施控制住“领袖”人物和骨干分子。改革开放十年来的历次学潮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最后间题的解决基本上是依靠这四“管”齐下平息的。平息阶段一般带有形式上的迅速性和深层内核的缓慢性特点。即从外表,从形式上看学潮平息很快,甚至有些突然,但在学生思想深处,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沉淀在那里,有待长期的思想工作去慢慢溶化。

三、学潮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学潮做多种分类。从规模上可以将学潮划分为全国性学潮、地方性学潮和校内学潮。从性质的某一方面来说。可将学潮划分为政治性学潮和非政治性学潮等等。

我觉得从学潮的主体意识角度去分析,可将学潮划分为社会意识型和自主意识型两大类。所谓社会意识型学潮是指那些为了社会的利益或自认为是代表了社会的利益,试图解决社会公众利益矛盾和冲突问题而兴起的学潮。所谓自主意识型学潮,是指那些为学生自身利益,试图解决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矛盾和冲突间题的学潮。社会意识型学潮以社会功利为目标。自主意识型学潮以学生自我功利为目标。1985年北大的“九一八”.1986年底的全国学潮都是社会意识型学潮。而有些地区和学校为解决校舍被占,学生被打、被杀等问题而出现的学潮是自主意识型学潮。1988年6月北大柴庆丰事件,严格讲6月2日晚的游行和去天安门、公安部请愿,还是自主意识型的学潮。后来,自6月4日以后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一般邢事案件引起的自主意识型学潮向社会意识很强的政治事件转化,向社会意识型学潮演变。判断这两类不同的学潮、可以从他们的主要宣言,行动口号,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类别去区分。这两类学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转化间题。自主意识型学潮一般多发生在局部地区,知名度不高的一般性的高校或说“第二、三世界”的高校,它的目标也多半是比较具体、单一的。而社会意识型学潮,则多易发生在较大范围或说容易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一般容易由知名度较高的重点高校挑头,它的目标往往是抽象的、宏观的问题。这类学潮的产生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矛盾积累做为基础,而自主意识型学潮则可能从一个学校内部,一个矛盾间题的积累引发。社会意识型学潮一般容易在重大纪念日、节日期间爆发,或者是在重大事件之后兴起。而自主意识型学潮则一般随时可能爆发。自主意识型学潮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不满情绪的矛头由对校方或某一个具体部门而转变为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不满,也就是说转变为社会意识型学潮。但社会意识型学潮很难再逆转回自主意识学潮。如果说想把社会意识型的学潮再控制在一定范围,转化为自主意识型学潮,这中间需要高度的工作艺术和相当条件的配合才成。

四、学潮的原因

我认为从社会平衡论的角度看,学潮是社会矛盾与冲突在薄弱环节上的爆发与突破。


1. 学潮是社会各种矛盾与冲突在学生身上的综合反映    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社会大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产生,有的被消化掉了;有的被平衡制约住了,既不能发展,又暂时不能被消化;有的沉积下来;有的不断膨胀、发展,逐渐形成社会上的“高压区”。值得担扰的是社会高压区的存在和不断积累。这种高压区也是动态的,它在社会上不断地流动和转移。最危险的是这种高压区一旦转移到社会结构当中的薄弱环节,就有可能超过薄弱环节的承受能力,爆发开来酿成事端和动荡。

纵观这几年的学潮,有哪些高压区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和同步振荡以致爆发学潮呢?我认为主要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校内三个间题和容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包括民族情绪)与社会责任感的校外三个问题。所谓校内三个问题是指:a学习上的高压区。学生往往对教改不满,嫌进程太慢,学用脱节,甚至学了也无用,社会上没人要,分不出去;抱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太死板:指责教学设施太差,这些形成对学生学习上的高压区。b生活上的高压区。这些年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太快,物价上涨太猛,学校办学经费太少,招生人数又太多,形成校内生活全面紧张。食堂伙食质差价高,卫生不合格,服务态度不佳,宿舍过于拥挤等等,这些形成对学生生活上的高压区。c环境上的高压区。文化设施寥寥无几,运动场所破烂不堪,业余生活枯燥无味,校园治安侮况愈下。这些形成对学生环境上的高压区。所谓校外三个问题是指:a思想上的高压区。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思想上的高压区。一般在爱国、民主、自内这样几个问题上容易积累。比如爱国主义的感召,我们的学生是可爱的,绝大多数本质是爱国的。一遇到爱国主义这个古老而又在当前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容易激动。甚至有时在冲动之下不乏片面理解和盲目行动的偏颇。再如对民主自由的想往和追求。民主自由问题几乎成了学潮永恒的主题之一。青年人单纯热情.对美好的东西充满向往和追求。但由于缺乏阅历,往往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甚至有时用理想主义的空想来裁判现实生活。当这种超高的理想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就容易受抽象理想和追求的左右,用异常行为和情绪渲泄的特殊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b社会丑恶现象的高压区。青年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党风不正、官倒、分配不公、脑体倒挂、腐败现象等等,面对这些丑恶现象,青年学生疾恶如仇,遇有合适的导火索就象一堆干柴,随时有可能燃烧起来。c特殊事件的高压区。国内外如果遇仁突发的、重大的事件,而青年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或接受不了,心理严重失衡,也可能产生尖锐的冲突、对立以致爆发学潮。校内外的这六个高压区基本上是这些年来大大小小学潮闹起来的突破口。

2. 学潮是社会矛盾的高压区在学校或社会结构薄弱环节上的突破与爆发    青年学生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不稳定、最少经济制约的一部分。社会矛盾的高压区之所以易于在大学生这里突破和爆发,除了与大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关外,还与大学生自身的下述特点和局限有直接关系:a心理上的优越感和经济上的自卑感共存。相当多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自视甚高;一方面又感到经济地位低下,知识贬值,甚至有的对社会产生恐惧感。这种优越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状况.就使得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变成一股不可琢磨、难于驾驶的神秘力量。b有限的社会经历和素质,与过高的救世心理并存。一方面大学生阅历简单.缺乏基层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磨炼;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自认为手中掌握救世济贫的良方。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一个过程。这种经历与心理的不平衡往往表现为有些学生政治上的简单和不成熟。c脱离实际的纯理性思维和简单激进的实践行为方式并行。一方面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情,很容易形成片面偏激的看法。另一方面,急于求成,简单激进,也容易造成一种盲目冲动的行为。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断裂,为不断的学潮埋下了伏笔。

五、学潮的对策(略)

蒋效愚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员,副教授。该文完稿于1989年2月,为提交全国第四届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获“五四运动与青年运动”征文一等奖。




【 在 bridged (断桥:万事俱备就缺技术)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老的文章了,国内可以搜到,以前我贴在糊涂上过。
: 【 在 楚狂接舆 (凤兮凤兮) 的大作中提到: 】
: : 谁给贴个文字版吧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