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英杰:城镇化率无法描绘全部的现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18-2009 08:3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城市化, 空洞化

从中国社科院6月15日举行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上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说实话,对这种空荡荡的数据,一般人并不感兴趣。数据的真实性且不论,城市化的总体进程并不容易体现出个体的生活水平。所以,看到这组数据,我更多想到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虽说这种个人观察和主观判断,同样不能代表多数人,但这种经验反倒可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我不知道这组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那些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肯定不能算进城镇人口当中。无论是从他们的户籍所在、身份认同还是社会保障水平,他们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化之外。光就这点来说,这一数量庞大的社会生力军,俨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失落阶层。他们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庞大基础力量,却没有从中得到本该享有的市民待遇,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的一大隐忧之处。

另一方面,虽然也有大量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但其中有一大部分人群只是表面上拥有了一纸城镇户籍。这部分群体要真正成为城里人,适应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甚至可以说,在这一身份转换过程中,也许有整整一代人将失去太多而无所获得。

以我的家乡为例。那是靠近南方一座中小城市的郊区乡村,人口不足千人。在和各地不无类似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小村庄先是被边上的大学征用了大部分山地,紧挨着国道和高速路的部分住宅和大部分农田,随后也陆续被征用为建设用地。从谷歌地球看(如果有最新版本的话),这个村子只剩下可怜的一丁点住宅区了。前些年,村子被划归街道办事处管辖,村民户籍自然也转为城镇户口。可除了村委会改名为居委会,以及对家门口一条不知名小路进行命名以外,这个村子似乎没有其他变化。

当然,根本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由于村里田地已被征用殆尽,村里人不得不从事种田以外的谋生。以前,村里人虽然也到工厂里上班,农忙时却还需要应付农活。而无田可种以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最突出的是,一些村民(特别是年纪大的)并无从事其他行业的技术和能力,只能在家赋闲,或者靠收取点微薄的房租度日。还有那些到外面做生意、打工的年轻人,收入和生活自然也会随着经济环境及工厂状况而发生变动。固然种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失地前也有许多人不种了),但身份转换以后,有些人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适应。显然,这是城镇化率这个数字无法全部描绘的现实图景。

上述情况,也许是城镇化难以回避的一个过程。无论从生活传统还是现实转变的角度,他们也必定要面对这么一段阵痛期。但从这可以看到,45.7%的城镇化率背后,实在有着不少的现实问题。有个观点一直很流行,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入城市工作,转化为城市人口。问题是,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缺少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那些即便拥有城镇户口的农民,充其量不过是城市的“次等公民”。说得更严重些,当传统乡村沦陷于城市化的进程,许多茫然无措的农民还可能很快地沦为城市贫民。

这么说并非反对城市化。我还知道,在许多地方失地农民获得了不菲的相应补偿,从而有时间逐渐适应去身份的转换,甚至因此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在城市中开始新的生活。即便如此,也有必要反思:城市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在数字上完成了城镇化,而没有尽快地赋以实质的内涵,这也许只能是一种空心的城镇化。至少,这还提醒我们,城市化并不仅仅是把农民“赶”进城里,而是包括了身份认同、教育水平、工作机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却不知道,那些热衷于搞大城市的管理者,在用各种方式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的时候,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更进一步讲,一旦身份和户籍壁垒被彻底打破,允许土地自由流转,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国度里自由流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机会——所谓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就是一个宏观指标而已。

2009年6月16日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0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