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场没有最终赢家的内战-读《湘军崛起》十年砍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28-2009 19:5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一场没有最终赢家的内战
十年砍柴 @ 2009-6-29 8:13 评论(0) 推荐值(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读谭伯牛《湘军崛起》

自晚清咸同以来一个半世纪,湘军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然说滥了的话题亦可常说常新。

谭伯牛的《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书评《湘军,耕读文化的最后守护者》。五年过去了,伯牛又有了新著《湘军崛起-----近世湖南人的奋斗史》面世。阅读完毕后,我觉得伯牛和我,对湘军乃至晚清史的看法,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和全面,至少我现在不会说湘军“守护某某文化”这种溢美之词。湘军的士兵和底层军官,和太平天国的士兵一样,多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他们当兵吃粮,没有更多道义上的追求,无非首先是为了谋生,然后再希望发财升官。这和湘军后裔今日南下打工、做买卖没什么本质区别。而曾、左、彭、胡等湘军大佬,他们是绵延千年的科举文化培养出来的精英,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既得利益者”也无不可。他们打出“卫道”的大旗,来迎战毁孔庙、崇耶教的太平军,他们当然有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自觉,但若将他们名之为“耕读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亦有大而无当之嫌。

用通俗的价值观评价,最后是湘军打赢了太平军,前者破城受赏,后者城破人亡。以卫孔孟之教为名,来解君父之忧的曾、左等湘军大佬,建立了郭子仪、李光弼那样的功业,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可是这场湘军打赢了的战争,也仅仅延续了清廷半个世纪的国祚,他们维护的道统,要保护的政权最终消亡了。难道湘军真正赢得了历史?

那是一场没有最终赢家的战争。诚如伯牛在书末所言:“湘军也好,太平军也好,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只是在一场残酷的内战中相遇了,作为后来人,我们没有必要去为任何一方的胜利叫好。”

湘军和太平军之间的战争,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较量。太平军以“民族革命”争道义优势,而湘军则捍卫“孔孟之道”。看起来太平军棋高一招,但“民族革命” 这样的宏大题目,必须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民权、民生”措施,才有生命力,而不至于沦为空洞口号。太平天国政治上采取比旧帝国还要过分的等级制,士兵臣民个人权利丝毫没有保障,至于民生一途,由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更是不堪。且“民族革命”与以拜上帝教为国教有根本的冲突。而维护孔孟之教,在道义合法性上能超越满汉之畛域。而在具体战争过程中,造反的一方若不能速战速胜,旧政权经受起前两波冲击,惊魂过后,那么危机将激发旧政权的行政效能,就可能攻守之势易手。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湘军和太平军之间也是如此。一旦给帝国的精英打造一支新军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就如伯牛书中所说:“作为读书人,他有机会进入官僚系统,有机会去接触、运用国家资源来为军队筹饷。”战争持久下去,湘军有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胜利是迟早的事情。

太平军空有“民族革命”口号,实则政治理念陈腐不堪,战败不值得惊奇和惋惜。而湘军胜利后,大佬们看到了帝国的种种不足,从而催生了洋务运动。但清廷革新之路没有超越技术层面,到政治层面就卡壳了。满清部族专权的帝国制度难以有根本的改变,曾国藩既不能超越自己的历史局限去革清廷的命,又不能促使清廷进行政治改革,在旧制度的藩篱内做忠臣孝子是他合乎逻辑的选择,他的弟子李鸿章也是如此。同光大佬最后一位代表张之洞尽管早就洞悉“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深知政治改革的迫切性。宣统元年(1909)病榻上的他苦谏帝国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载沣,不能鲁莽从事,要重视民意,“岂可以一人之见而反舆情,舆情不属,必激变。”颟顸的载沣对之曰:“有兵在。”政治改革的大门被彻底关闭,帝国统治者只能坐视广州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这类暴力事件此起彼伏,直至宣统逊位。

从历史最后的发展路径来看,太平天国固然败了,但湘军也没赢。因为曾、左等人的胜利除了为湘军集团的人挣来富贵外,没能使他们所效忠的帝国有根本的改变,帝国延续五十年寿命后,仍然难免于鱼烂肉腐的结局。

因此,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的一幕就很有意思,让人感慨世事之难料,历史之诡吊。这一天,以两广人士在主体的兴中会、以湖湘人士为主体的华兴会合并,成立了旨在推翻满清的同盟会,广东人孙文和湖南人黄兴居同盟会的首席和次席。太平军起于两广,骨干是两广老兄弟,孙文的老家香山,民间褒扬洪杨事业很正常,所以青年孙文以效法洪秀全自居。而黄兴、宋教仁、蔡锷等湖湘子弟,少年时听得最多的传奇故事恐怕是湘军前辈的伟业。后投身革命,理性上他们无法肯定湘军的功勋,但从血缘、地缘上而言,他们不可能像孙文等兴中会的人那样恨湘军。但这种差异并不能阻挡太平天国的后裔与湘军的后裔携手,一起推翻清廷。洪秀全和曾国藩若地下有灵,不知会做何感想。

今天看来,太平军要消灭“清妖”的民族革命口号和湘军捍卫孔孟之道的大旗,已完全成为历史符号了,因为现实中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意识形态的争端终将湮灭在历史之中,超越意识形态纷争的是最朴素的人性和最基本的价值观。所以,我认为伯牛在书中最后讲了个故事大有深意:一位邵阳籍申姓湘军士兵,破南京后将一位黄淑华的民女作为战利品掳走,并杀死她的父母兄弟。黄氏随申某走到邵阳老家邻县湘乡某地,夜宿旅店,黄素华殷勤劝酒,将申某和其一位战友毒死,留下遗书后上吊。当地人感其刚烈,将其载入《湘乡志》的《烈女传》,另一位湘军元老李元度还写诗赞扬黄姓女子。要知道,湘乡、邵阳是湘军的老巢,两位被毒死的湘军士兵可是不折不扣的“自己人”。但是“自己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烈女黄氏所为,符合天理。这时候,湘乡、邵阳两地士民超越了地缘情感,完全站在“天理 ”的一边。就如邓玉娇刺死邓贵大一样,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异口同声声援邓玉娇。这说明,人世间有利益冲突、观念差异,但绝大多数人在基本价值观上,能取得一致。由此,再来看湘军和太平天国的战争,我看到的只能是普通人之间的自相残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