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5-2009 21: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来源:东方早报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发端2003年,根在金融国有垄断

  东方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昨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
,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
容忽视的现象,他们并对这一现象表现出了担忧。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指出,自2003年开始,在中国经济
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是“国退民进”的根源。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国退民进”是已经存在的现
象和值得担心的问题。

  王小鲁担心,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很有可能走到一个权力和垄断势力结合,追求既得
利益、掠夺社会的“官僚化市场模式”,或者是官僚垄断的市场模式。

  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也表示,现在的“国进民退”不是个别事件
,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甚至是国有企业、中央国企的一个共
同行为;不是个别产业,而是普及到很多重要的产业;不仅仅是上游的一些所谓关系到
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产业,而且涉及到很多其他的产业”。

  “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国进民退”早在2003就已开始发生。

  2003年之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的生产力增长幅度开始低于国企。在经济高增
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成了国企和民营企业增长力的差异。

  刘小玄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以来研究国企改革问
题。

  她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表示,“国进民退”早在2003就已开始发生,但规模较小。根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查的数据库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 80年代,民营企业的
生产力增长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但到了2003年之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的生产力增
长幅度开始低于国企。在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力度的差异,造成了国企和民
营企业增长力的差异。

  刘小玄称,她在研究中发现,如果考虑到银行信贷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跟民营企
业在生产力增长上基本上持平,不再具有优势。她举例说:“亏损的山东钢铁能够兼并
盈利的日照钢铁,是因为日钢拿不到贷款,日照钢铁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接受了兼并;蒙
牛也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受到贷款等问题制约,它必须投靠国有企业才能解决这个问
题。”

  刘小玄说:“‘国进民退’的根源就是在金融。如果金融市场是国有垄断,那么‘
国进民退’就没法避免。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放开,我觉得这个问题就会好得多。只有金
融能够普惠,才能使穷人得到充分的融资支持,社会才能更公平。”

  刘小玄表示,近期把所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同等规模的民营
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融资情况,国有企业会享有非常大的融资优势和各种各样的融资优惠
,它能用比较低的成本拿到比较多的贷款,而民营企业用比较高的成本拿到比较少的贷
款。

  在昨天的会议上,刘小玄说:“我做了很多企业的调查,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和国
有企业同时向银行借贷,有时利率会差了几个点。现在,有的民营企业不愿意干了,是
认为现在利率这么高,而产品的利润率竞争又很激烈,但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非常低。
由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导致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对刘小玄的说法表示赞同。

  他表示:“金融是国家的,民间基本上是禁止的,金融是国企很重要的一个融资优
势。实际上,金融有政府的准财政性质。”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表示,国有企业不仅得到很多金融支持上的优惠,而且还
不交地租。“实际上,国有企业每年没有交的国有土地地租至少超过1万亿”。

  应推进金融普惠制

  为什么民间小企业融资难,贷不到款?它面对的都是中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它
当然贷不到款。

  像金融这样的领域,至少是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键在于,金融市场的门槛
是不是定得太高,是不是控制太多,是不是该让人家进来的地方没有让人家进。

  刘小玄建议,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市场的普惠制,放开金融市场,“至少对
扭转对民营企业的歧视”。

  对此,张曙光评论说,在民营金融机构的准入上,政府设置的障碍非常大,这造成
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现有的乡镇银行,必须有国有银行发起的比例不低于20
%。

  他质疑说:“既然是民营银行,为什么不能以民营资本为主,而且(规定)一家不
能超过10%。还有就是小额贷款公司,你只贷不存,而且资本金是两个亿,对外融资只
能50%,那就是3个亿。其他方面准入的限制也仍然很多。所以,咱们搞成了一个笑话,
一方面‘国进民退’;另一方面,政府又出台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各种政策。”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分析说,对规模以上企业而言,比较
大的民企是否仍然在贷款上处于劣势仍需再研究,但规模以下企业目前在信贷上处于劣
势是事实。

  王小鲁说,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分析,在最近几年的银行贷款数据中,贷给规模以
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有大幅提升,但央行的数据也存有疑问。

  王小鲁说:“规模以下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各级政府政策上面,可能再怎么
鼓励中小企业也鼓励不到规模以下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而且在信贷上当
然是处于劣势,一般情况下是根本拿不到贷款的。”

  王小鲁表示,目前金融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小型民间金融机构没发展起来。“为什么
民间小企业融资难,贷不到款?它面对的都是中行、建行这样的大银行,它当然贷不到
款。只有小型的、民间的金融机构发展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觉得像金融
这样的领域,至少是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键在于,金融市场的门槛是不是定得
太高,是不是控制太多,是不是该让人家进来的地方没有让人家进,或者该帮助人家的
地方,根本没有帮助。”

  建立公众监督国企体系

  “国进民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央企扩张,及其带动的省属、市属企业扩张问题。

  对国有企业来讲,你用的是公共资金,就应该向社会透明。要建立一套公众监督、
公众管理的一套体系。如果这套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恐
怕也很难解决。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刘小玄指出,央企把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结合起来,已经形成
一个很庞大的垄断集团,“这种大集团的扩张非常危险,因为很难审计这种扩张的规模
”。

  此外,她还认为,有很庞大的省级国有企业大集团在模仿央企扩张的模式。

  刘小玄说:“别看央企只有100多家,但它的势力遍布全国,子公司,分公司,孙
子公司,重孙子公司,很庞大。这100多家央企,如果算一下,至少是几万家公司组成
的庞大结构。它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以至于各个市场上,只要跟央企沾边,它都能很
好地发展。比如,石油、电力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还扩张到了别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关连交易都通过集团公司内部化了。内部化以后,外面都看不出来,这里面有一
个巨大的黑洞。”

  刘小玄举例说:“我曾经到一个省级大集团看了一下,它下面什么公司都有,看什
么赚钱就搞哪个,从电力、金融、酒店什么都有,其中酒店、电力亏损,但它是政府的
企业,还有盈利的。有好多亏的在里面,但只要内部一调剂,就可以把账做得很平,看
不出。”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家杨帆表示,“国进民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央企扩张,及其
带动的省属、市属企业扩张问题。“如果这种扩张是它应该在的领域,比如自然垄断领
域,那么可以不考虑;但央企扩张到自然垄断行业以外去了,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这一
部分应让它脱钩,或者收缩回来。”

  对此,王小鲁表示,处理好“国进民退”问题,第一是需要发展好小型民间金融机
构;第二是让国企利润上缴财政部而非国资委;第三是要增加国企透明度。王小鲁进一
步解释说,目前国企将部分利润上交是给国资委,而不是给财政部。这就变成一个国有
企业内部循环了。国有企业本来是公共企业,使用国家资金,那么其盈利理所当然的应
该进入国家财政,应该进入公共分配,但是目前变成一个体外循环。

  王小鲁说:“对国有企业来讲,你用的是公共资金,就应该向社会透明。要建立一
套公众监督、公众管理的一套体系。如果这套东西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所谓‘国进民退
’的问题,恐怕也很难解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11-6-2009 00:42:16 | 只看该作者

Re: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我以前写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05:22:12 2009
───────────────────────────────────────

具体的问题我不是很清楚,你说的文章我没有看。但在我看来,国企本来就是毒瘤,毋庸置
疑。

竞争中达到这个地位并不等于公平竞争,靠市场和经济效率竞争。电信什么的,例子举的不
好,毕竟这还是一个行政垄断行业,根本没有民企竞争,说什么竞争激烈充分,很可笑。中
粮我不清楚,但你要说它和民企平等竞争达到此地位,这是难以置信。

有很多竞争因素你根本看不出来,你说图书行业,够开放竞争了吧,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处
于竞争优势,为什么?

1.地产优势,很多都是以前分的黄金地段,这都是当年靠国企地位拿来的,变成自有财产,
不用租金了,位置也好,往往都在大城市中心。
2.上游垄断,很多出版社还是国企、国有,以很低的价格和国企签约,这些出版社没有市场
化,工资国家发,不在乎赚钱。有很多只给新华书店供货。这些企业往往还有垄断的书号资
源。
3.下游垄断,教材采购,又是和一批学校部门合作(也是国有机构),一样的。教材占图书
销售大约60%。图书馆采购也是相似。
4.体制保障。它有级别,工商、税务、卫生,很难敲诈到它头上来。
5.夕阳行业,资本不愿意进来。
6.银行贷款,那就不用说了。

书业总共就15个点的利润,地产让它多了起码4-5个点的利润,体制保障让它多了2-3个点的
利润,教材则让它把市场份额攫取大块,其它公司怎么竞争?你会发现,县镇级城市,那些
新华书店可能都面临破产,但很奇特,在大城市它能保持奇迹性的竞争力。

为什么?它所处于竞争优势不是靠平等竞争,论经济上的竞争力,它不能说差到极点,但是
比平均差得多,可是就是靠这些非市场因素,它能爬到所有书业竞争者的头上。真正市场化
完全的行业,不会存在有竞争力的国企。国企靠的都是体制遗留的资源、人脉、资金、权力
优势获得地位。

pico说技术型(或者说开发?)国企相对私企更好,这更不是事实。目前国企的优势就是资
本密集的老行业(大工业,原始积累都弄好了,能够轻易搞掉毛没长起的民营小资本家。)
、权力(地产,资源,行政垄断类型的,能够轻易搞掉没背景的。)。技术行业国企玩不转
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11:45:38 2009
───────────────────────────────────────

这个资源人脉地段不完全是市场问题,如果是市场问题好解决。
事实上是政策面的倾斜。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我举的例子中,像采购渠道垄断等,是市场化不够造成的,人家出版社、学校就是认(行政
)级别,不认钱,你怎么办?作为公司,你没有办法。你要区分市场的资源(是靠价格、销
量、信誉)和权力的资源(靠权力纽带、行政垄断、政策倾斜)。
像地段等,是历史遗留问题,等于是它开张的时候就白拿了几个亿,人家新华书店在王府井
卖书,而且还不要租金,地皮是国家分给它的。你怎么办?你没有办法。
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但是没几十年的代价下不来。
其他好多例子我还没举呢,比如招员工,新华书店可以给员工的重要福利(分房、户口)也
都是国家承担相当部分,还能经常拿一些政府项目经费(几乎是没啥工作的白拿钱),这些
事情说起来都是咬牙切齿的。

(当然,要承认,新华书店不是典型的例子,它还是比较市场化的行业,像前面说的电信、
石油、粮油,那才是最毒的瘤)


真正比拼体制的就是没钱没权的小国企,像镇里、县里的新华书店,全部濒临破产。只要站
在同一起跑线上,国企肯定是逐步被淘汰的。如果你知道哪个国企是同等条件下制度上优势
比拼过私企的,请告知。

至于改制,我觉得只有一种改制方法是有经济效率的,就是国有部分只做股东(而且不做最
大的股东),不参与决策,那么这相当于国有资本投资一个私企。其他方法都会是毒瘤。
国企最大的两个特征:
1.喜欢用权力搂钱。因为搞垄断比压低成本和技术转型容易多了。
2.即便有好的领导人(如你所言),挡不住内部使坏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11:51:27 2009
───────────────────────────────────────

压缩员工成本的能力本来就是竞争力的一部分。这并不是不平等,因为工人该拿多少工资是
由市场决定的。你觉得不平等可以换公司。对整个行业所有公司的工资都不满意你可以开公
司。

再说了,明明是国企无法兑现福利了。它以往靠着承诺福利降低了工资成本,但是兑现不了
。工人当然指望政府包了这块福利。但是单纯从商业上说(国企本身很复杂再讲),这是将
公司的成本转嫁给纳税人,同样彰显了国企的低效。


下面是某牛人:

───────────────────────────────────────
作者 nieriming      时间 Thu Sep  3 13:49:21 2009
───────────────────────────────────────
目前的国有企业状态,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

中央以及少数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政策的游说能力(这当然是竞争力,
游说政府获得优惠政策,本来就是一个企业必须从事的业务);其它方面的国企则多半
是资不抵债,约有2万5千家。早先在1998年国退民进的时候,没有卖掉,以后会成为地
方政府极大的负担。通钢和林钢的案例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理由其实也很简单,1998
年的时候,中国的国有企业价值处于抵点,在表面上来看,国企职工没有什么失去的更多
(尽管实际上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最起码当时国有企业的土地资源很值钱,我粗略的
估计过,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土地变现成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有企业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有用途(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可以用他来向银行贷款
补充失衡的财政收支。而对于发达地区和央企,国有企业归谁管已经搞不清楚了,可以确
定的一点,其主管单位国资委或金融国资委是管不着他们的。这些国有企业在当地或中央
的决策层都有其代言人,己经是自成一派,成为政治、经济决策的主要推动者。

例如,2008年3月,中央有意建立大部制,成立金融委、能源部、交通部等,统一同一行
业的规制权力。但除交通部以外,均无举措。以能源部为例,有研究指出,反对的声音
主要出自国家发改委和国有能源公司。建立能源部会剥夺发改委在能源价格等方面的职
能及宏观调控的权力。而大型国有能源公司则不愿意出现一个权力集中的主管,因为这
会限制它们直接接触最高的领导层。目前能源政策的主要推动力还是电网、发电企等几
大能源公司。其直接的利益代言人,是周永康、李鹏等现任或前任政界的官员。

中国奇迹的源泉是什么?当然是市场化,这个毫无疑问,只有市场化才能将资源的价值
体现出来,计划经济并不能实现这一点(即使有纸面上的价格,也无法交易)。但具体
来讲,资产的增长,在市场的基础上,又来源于哪里?一个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另一个
就是借来的,不管是和自己的未来借的,还是和国外借的。这两个分别是房地产市场以
及FDI的重要性。

我们以前讲中国经济增长,仅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因素,而实证研究表明,这
部分增长率很慢,远不足以支持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当然不等于居民平均收入的增
长,事实上贫富差差距的拉大,正好说明财富的增长不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是
融资方式的安排,因为这种安排存在租金的交易,汗,似乎说的不是很准确。)

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可以使得一个人通过房地产抵押的渠道,将自己的未来收入折现(
银行分期贷款,但房地产增值的剩余索取权全归这个人)到当前来进行投资,这个市场
融到的钱是相当的大,包括住房和商业楼宇。

而FDI则是以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利润率为吸引力,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提高了人均资本
水平,继而提高了增长水平。

我将其总结为,在市场化推进的条件下,完善融资制度的安排,使得财富快速增长成为
可能,这是近十五年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十年。




【 在 goodegg (888) 的大作中提到: 】
: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 来源:东方早报
: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发端2003年,根在金融国有垄断
:   东方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   昨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
: ,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