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我以前写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05:22:12 2009
───────────────────────────────────────
具体的问题我不是很清楚,你说的文章我没有看。但在我看来,国企本来就是毒瘤,毋庸置
疑。
竞争中达到这个地位并不等于公平竞争,靠市场和经济效率竞争。电信什么的,例子举的不
好,毕竟这还是一个行政垄断行业,根本没有民企竞争,说什么竞争激烈充分,很可笑。中
粮我不清楚,但你要说它和民企平等竞争达到此地位,这是难以置信。
有很多竞争因素你根本看不出来,你说图书行业,够开放竞争了吧,新华书店这样的国企处
于竞争优势,为什么?
1.地产优势,很多都是以前分的黄金地段,这都是当年靠国企地位拿来的,变成自有财产,
不用租金了,位置也好,往往都在大城市中心。
2.上游垄断,很多出版社还是国企、国有,以很低的价格和国企签约,这些出版社没有市场
化,工资国家发,不在乎赚钱。有很多只给新华书店供货。这些企业往往还有垄断的书号资
源。
3.下游垄断,教材采购,又是和一批学校部门合作(也是国有机构),一样的。教材占图书
销售大约60%。图书馆采购也是相似。
4.体制保障。它有级别,工商、税务、卫生,很难敲诈到它头上来。
5.夕阳行业,资本不愿意进来。
6.银行贷款,那就不用说了。
书业总共就15个点的利润,地产让它多了起码4-5个点的利润,体制保障让它多了2-3个点的
利润,教材则让它把市场份额攫取大块,其它公司怎么竞争?你会发现,县镇级城市,那些
新华书店可能都面临破产,但很奇特,在大城市它能保持奇迹性的竞争力。
为什么?它所处于竞争优势不是靠平等竞争,论经济上的竞争力,它不能说差到极点,但是
比平均差得多,可是就是靠这些非市场因素,它能爬到所有书业竞争者的头上。真正市场化
完全的行业,不会存在有竞争力的国企。国企靠的都是体制遗留的资源、人脉、资金、权力
优势获得地位。
pico说技术型(或者说开发?)国企相对私企更好,这更不是事实。目前国企的优势就是资
本密集的老行业(大工业,原始积累都弄好了,能够轻易搞掉毛没长起的民营小资本家。)
、权力(地产,资源,行政垄断类型的,能够轻易搞掉没背景的。)。技术行业国企玩不转
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11:45:38 2009
───────────────────────────────────────
这个资源人脉地段不完全是市场问题,如果是市场问题好解决。
事实上是政策面的倾斜。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我举的例子中,像采购渠道垄断等,是市场化不够造成的,人家出版社、学校就是认(行政
)级别,不认钱,你怎么办?作为公司,你没有办法。你要区分市场的资源(是靠价格、销
量、信誉)和权力的资源(靠权力纽带、行政垄断、政策倾斜)。
像地段等,是历史遗留问题,等于是它开张的时候就白拿了几个亿,人家新华书店在王府井
卖书,而且还不要租金,地皮是国家分给它的。你怎么办?你没有办法。
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但是没几十年的代价下不来。
其他好多例子我还没举呢,比如招员工,新华书店可以给员工的重要福利(分房、户口)也
都是国家承担相当部分,还能经常拿一些政府项目经费(几乎是没啥工作的白拿钱),这些
事情说起来都是咬牙切齿的。
(当然,要承认,新华书店不是典型的例子,它还是比较市场化的行业,像前面说的电信、
石油、粮油,那才是最毒的瘤)
真正比拼体制的就是没钱没权的小国企,像镇里、县里的新华书店,全部濒临破产。只要站
在同一起跑线上,国企肯定是逐步被淘汰的。如果你知道哪个国企是同等条件下制度上优势
比拼过私企的,请告知。
至于改制,我觉得只有一种改制方法是有经济效率的,就是国有部分只做股东(而且不做最
大的股东),不参与决策,那么这相当于国有资本投资一个私企。其他方法都会是毒瘤。
国企最大的两个特征:
1.喜欢用权力搂钱。因为搞垄断比压低成本和技术转型容易多了。
2.即便有好的领导人(如你所言),挡不住内部使坏的。
───────────────────────────────────────
作者 bridged 时间 Thu Sep 3 11:51:27 2009
───────────────────────────────────────
压缩员工成本的能力本来就是竞争力的一部分。这并不是不平等,因为工人该拿多少工资是
由市场决定的。你觉得不平等可以换公司。对整个行业所有公司的工资都不满意你可以开公
司。
再说了,明明是国企无法兑现福利了。它以往靠着承诺福利降低了工资成本,但是兑现不了
。工人当然指望政府包了这块福利。但是单纯从商业上说(国企本身很复杂再讲),这是将
公司的成本转嫁给纳税人,同样彰显了国企的低效。
下面是某牛人:
───────────────────────────────────────
作者 nieriming 时间 Thu Sep 3 13:49:21 2009
───────────────────────────────────────
目前的国有企业状态,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
中央以及少数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政策的游说能力(这当然是竞争力,
游说政府获得优惠政策,本来就是一个企业必须从事的业务);其它方面的国企则多半
是资不抵债,约有2万5千家。早先在1998年国退民进的时候,没有卖掉,以后会成为地
方政府极大的负担。通钢和林钢的案例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理由其实也很简单,1998
年的时候,中国的国有企业价值处于抵点,在表面上来看,国企职工没有什么失去的更多
(尽管实际上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最起码当时国有企业的土地资源很值钱,我粗略的
估计过,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土地变现成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有企业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有用途(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可以用他来向银行贷款
补充失衡的财政收支。而对于发达地区和央企,国有企业归谁管已经搞不清楚了,可以确
定的一点,其主管单位国资委或金融国资委是管不着他们的。这些国有企业在当地或中央
的决策层都有其代言人,己经是自成一派,成为政治、经济决策的主要推动者。
例如,2008年3月,中央有意建立大部制,成立金融委、能源部、交通部等,统一同一行
业的规制权力。但除交通部以外,均无举措。以能源部为例,有研究指出,反对的声音
主要出自国家发改委和国有能源公司。建立能源部会剥夺发改委在能源价格等方面的职
能及宏观调控的权力。而大型国有能源公司则不愿意出现一个权力集中的主管,因为这
会限制它们直接接触最高的领导层。目前能源政策的主要推动力还是电网、发电企等几
大能源公司。其直接的利益代言人,是周永康、李鹏等现任或前任政界的官员。
中国奇迹的源泉是什么?当然是市场化,这个毫无疑问,只有市场化才能将资源的价值
体现出来,计划经济并不能实现这一点(即使有纸面上的价格,也无法交易)。但具体
来讲,资产的增长,在市场的基础上,又来源于哪里?一个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另一个
就是借来的,不管是和自己的未来借的,还是和国外借的。这两个分别是房地产市场以
及FDI的重要性。
我们以前讲中国经济增长,仅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因素,而实证研究表明,这
部分增长率很慢,远不足以支持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当然不等于居民平均收入的增
长,事实上贫富差差距的拉大,正好说明财富的增长不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是
融资方式的安排,因为这种安排存在租金的交易,汗,似乎说的不是很准确。)
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可以使得一个人通过房地产抵押的渠道,将自己的未来收入折现(
银行分期贷款,但房地产增值的剩余索取权全归这个人)到当前来进行投资,这个市场
融到的钱是相当的大,包括住房和商业楼宇。
而FDI则是以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利润率为吸引力,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提高了人均资本
水平,继而提高了增长水平。
我将其总结为,在市场化推进的条件下,完善融资制度的安排,使得财富快速增长成为
可能,这是近十五年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十年。
【 在 goodegg (888) 的大作中提到: 】
: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国企1年少交1万亿地租
: 来源:东方早报
: 经济学家激辩“国进民退”:发端2003年,根在金融国有垄断
: 东方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 昨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国进民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研讨会
: ,各方专家就“国进民退”阐释各自的观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国进民退”已成为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