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肉搜索"成网络特色 专家:"网律"虽好也需慎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28-2008 21:2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2008年07月09日08:28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在汶川地震哀悼日后在网上迅速传开。一名年轻女子因在网络视频中辱骂四川地震引发网友震怒,从网上声讨到警方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将该名女子找到并扣押,用时仅不到半天。

  这一事件可谓“人肉搜索”的网络典型案例。这一新兴网络行为作为中国网络世界的一大特色,甚至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人问人”的人肉搜索

  何谓“人肉搜素”?按照知名搜索网站谷歌的解释,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如果说传统网络搜索是“人问电脑”,“人肉搜索”就是“通过电脑人问人”。以在哀悼日中因“辱骂视频”惹众怒而被找出的女子为例,网友就是通过这种“人肉搜索”方式查到其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具体地址、工作地点等,甚至其家人的电话也全被“挖”了出来。

  社会监督的新形式

  中国网友为何热衷于“人肉搜索”?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撰文指出:“中国网民成为‘网络义务警察’,人肉搜索迅速兴起,被用来惩罚犯下婚外恋、家庭暴力和道德犯罪的当事人。”

  事实上,“人肉搜索”承担大众道德批判功能的事例并不少。两年前,中国网民就曾通过“人肉搜索”搜寻到“虐猫事件”的当事人,群起而攻之,最终令其道歉。《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该事件时表示:“受害者是一只猫,目前国内无任何法律可以援引保护它们,警方也不可能插手这类事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网络———至少可以通过民间力量来谴责和惩罚这些现象。”

  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强化,由道德“自律”和律法“他律”等组成的传统社会约束内容,逐渐加入了新的内涵,其中包括以“网络批判”为特征的“网律”,“人肉搜索”即其表现形式之一。

  一剑双刃亟待引导

  撇去网络道德批判的积极意义,“人肉搜索”也有助于更快速地共享有效信息。对其持肯定态度者认为,“人肉搜索”使团结互助的美德发扬光大,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然而,质疑也大量存在。去年年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说出“很黄很暴力”的13岁北京小学生,就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恶搞。“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严重干扰当事人生活的例子也大量存在。一些网络“哄客”,更乘着“人肉搜索”的东风,借大众批判之名而行恶意攻击之实。

  业内人士指出,对“人肉搜索”的内容管理和正面引导亟待加强,以使这种特殊的互联网行为为更多网友提供有效的帮助。

  短评

  “刀无错,错在人”

  某一天,你的手机突然被多个陌生人骚扰,众多可能的原因中不排除这一个:你也许中了“人肉搜索”的招了。

  这事现在的发生概率,依然如中大奖般;但往前走,未必是小概率事件。可以肯定的是,人肉搜索已在整个互联网蔓延,许多知名网站都聚集了大批活跃的“赏金猎人”。一有风吹草动,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被数以千计的“赏金猎人”放到显微镜下。

  如同一个硬币有两面的道理,当你享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时,感觉很好;而当你被“人肉搜索”当作“人肉”搜索的时候,感觉可能很不妙。同样的道理,当“人肉搜索”为大众道德批判提供平台时,它本身也可能成为大众道德批判的对象。

  倚天剑也好,屠龙刀也罢,本身都只是兵器。正义的人用了,它们就斩妖降魔;邪恶的人用了,它们就沦为“凶器”。刀无错,错在人。“人肉搜索”的道理大抵如此。(记者 李君娜)

(责任编辑:黄维)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