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伯欣:朱令中毒案:投毒者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举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22-2013 18: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令中毒案:投毒者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举要
(2013-05-22 14:50:28)
转载▼
标签:
朱令
心理痕迹
动态分析
       

朱令中毒案:投毒者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举要

    迄今,我从事心理科学研究应用近40年,参与1500多起疑难大案的侦查与审理。可以说,犯罪心理痕迹检验,不受时间久远和人数限制。

为使朱令中毒案重启侦破,特作对事不对人的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如下:

1.投毒心理弹性小,当年近因素为主。心理弹性,通俗讲就是做某事的迫切性。投毒较其它犯罪类型来看,投毒者的心理弹性较小,投毒的迫切性强。选择投毒的方式,表现出投毒者的心理弹性处于不可调控的状态,自身不能适应外界刺激带来的变化,必须通过实施投毒行为来舒缓、调节、发泄自己的强烈消极情绪。实案研究发现,投毒等有预谋的报复型犯罪案件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以近因素诱发,促使动机达到显著外化的强度。朱令中毒,应着重围绕其当年中毒前的特定时间段展开调查。

2.投毒动机以性、情为首,其它次之。实案证明,投毒行为的发生,多以情感及性的因素为动机。其他原因,包括仇恨、妒嫉、厌恶等负性情绪也易导致投毒动机的产生。

3.作案者优先考虑女性,第二考虑男性。人格结构及生理构造的差别影响着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行为上的表现,犯罪行为也不例外。男性多激情、暴力犯罪,女性多隐秘、非暴力犯罪。实案统计,投毒手法的使用,女性占七成,男性占三成。

4.朱令对投毒者熟知无防范,心理亲近相容。通常,人们对于越熟悉的人或事,警惕感越低。在朱令所处的学校环境,能接触到铊,能接触到朱令的生活用具并能够成功投毒的人,必定是朱令熟识、亲近,主观上无防范的。

5.投毒排他性明显,心理多次恶性外显。调查结果显示,当年中铊毒的只有朱令一人,且两次中毒。投毒排他性表现明显,侵害的恶性心理两次通过投毒行为外显。这表明投毒行为的心理指向对象就是朱令。

6.心理行为准备性突出,毒物铊备取方便。投毒者实施投毒行为的准备性较强,使用常人不易获取的铊作为侵害用具,并且两次投毒都使用铊,说明投毒者接触铊很容易,并且能随时取用。

7.投毒者动机行为较稳定。投毒者的动机行为有序,遗留痕迹少,不露马脚。反映投毒者心理稳定性较高,实施投毒行为有计划、有步骤,不慌张。

8.心理行为掩饰性明显。投毒者实施投毒行为后,现场未显现出任何异常,且朱令并未发现。朱令中毒后,公安机关及相关人员也未获得任何有价值的证据,表明投毒者作案后掩盖较好,罪犯角色隐藏较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