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淵流青年
@乱流青年 你懂的。今天的风儿,有点刺骨啊。
来自香港的怒火 - 写在东北游客客死异乡后
2015-10-21 11:35
阅读 15143
东北游客跟随旅行团参加港澳游时,竟然因为购物和吸烟的争拗而惨遭围攻,魂断香港,事件轰动全国。
首先,容我以一个香港人的个人身份为这位游客致以哀悼。这样的悲剧本来是有可能避免的,然而现实没有如果。
我们必须回顾这起悲剧的一些事实,才能揭开乱象背後的真面目。
悲剧的苗姓死者参加的是一个团费数百元的港澳三日游,而这个团的团友20人左右,来自不同的省份,在深圳集合後出发。到了事发当日,苗先生因为购物和吸烟问题和旅行团的邓姓女团长产生争执,且出现肢体冲突。随後在附近的其他旅行团的“团友”和本地领队介入,拳脚齐施下,苗先生重伤昏迷,送医不治。至今为止,香港警方一共拘捕3名内地人士和1名香港人。
从这段新闻事实来看,给定港澳住宿交通和饮食的高昂费用,苗先生参加的旅行团是以极低廉的价格作招徕,希望通过旅客定点购物而盈利的“购物团”无疑。有传言称,该旅行团出发前和团友开会时,曾经提及若团友消费达一定数额则可全程免费。从团友来自不同省份来看,这很可能是所谓的“拼团”,就是由深圳的不正规代理商(艇户) 收集零星客人後转交给深圳方面旅行社,再通过深圳旅行社同一集团旗下的香港接待旅行社安排港澳旅游及购物行程,而这些购物点商户也大都是集团成员,基本上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据香港《东方日报》引述业内人士表示,以这类“一条龙”模式经营的数间深圳旅行社已经吸纳了拼团的八成客源。
近年来由於各种原因,这类散客拼团的消费力持续走低,而且旅客也不都是省油的灯,部分"旅霸"反过来敲旅行社竹杠的新闻也偶有听闻,因此,旅行社方面反制的方法就是加入无间道团友,以及数团齐发,互相照应。平安无事则由无间道团友当托鼓动消费,万一有旅客发难,除了本团的无间道外,附近其他团的同夥也会一起出动,压制“滋事分子”。如果旅客维权意识强,懂得报警,旅行社反而能以此为藉口拒绝支付艇户的人头费,从而压缩成本,立於不败之地。
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经营模式的旅行团占香港旅游市场的主流麽?
答案既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有香港旅游业者估计,超过九成的大陆到香港的旅行图是采用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的模式运作。虽然国家在2013年出台《旅游法》明文禁止零团费,可是内地部分不良旅行社采用两套合约的方式运作,审核时用的是团费几千元的合约,交给香港地接社的合约则是零团费乃至负团费,从而规避了《旅游法》的限制。除了2013年到2014年初,这些购物团的比例有所下跌外,到了2015年情况只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據《經濟日報》的推算,香港接待的大陸入境團接近九成是這種零團費旅行團。
说不是,是因为到访香港的旅客早已以自由行的模式占绝大多数,以今年黄金周的数字为例,只有不到10%的大陆游客参加旅行团抵港。但是,就是这不到10%的旅行团,其踩钢丝般的经营手法隔三差五就会引爆旅客不满,一次又一次消耗香港仅馀的名声。
香港社会对此的反应
香港普罗大众对於因为零团费丶负团费旅行团而起的种种纷争只能用深恶痛绝四个字形容。以2006年,某青海旅行团因为拒绝购物而被遗弃街头的事件为契机,每逢类似的新闻发生,都会牵动市民的情绪和传媒的追访,香港立法会对此也高调跟进,要求政府提交改善建议以根治乱象。在立法会网站上,2006年11月的文件《打击与「零团费」内地访港 团有关的市场不良行为》公布时引发的社会大讨论我还历历在目。
然而,这一切,真的,并没有什麽卵用。
说香港政府对此毫无反应那是不公道的,政府自称通过多方面的措施,例如海关巡查丶修订法例丶旅游业议会实施退款保证丶记分制丶导游指引丶宣传计划等等,加强了对旅客的保障。然而,这些自2006年已经引入的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购物团的问题?其後的发展越演越烈,乃至闹出人命了,难道可以用“事件实属不幸”来蒙混过关吗?
闹出这次事件的是蒂亚集团旗下的珠宝店,而这个集团的老板在台湾就是因为旗下的店铺经营手法有问题而被台湾的观光局列入黑名单内。然而在香港,经营手法如出一辙的店铺却逍遥法外,这难道不应该是香港政府必须检讨的?
香港政府在2013年声称即将於2015年成立旅游业监管局以取代现时并无执法权力,只有行业自律措施的旅游业议会。然而2015年即将过去,监管局仍然只闻楼梯响。至於代表旅游业界声音的立法会功能组别议员姚思荣,其选出的方式就是旅游业的公司互相投票推举产生,代表的是业内老板们的利益,至於游客和广大从业员的利益嘛,呵呵。
各位大陆的朋友当然可以冲冠一怒,大骂港府无能,顺带立誓永远不来香港。这种情绪我非常能理解。
我,作为香港人,只是朴素地希望政府可以急市民所急,从根源上治理旅游业的乱象。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苗先生无辜洒在香港街头的鲜血和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