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菁城子:国情还是制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28-2013 18: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情还是制度   

2013-07-22 14:48:47|  分类: 微信专栏 |字号 订阅


满街的赤脚、饥饿的儿童、漂满垃圾的恒河,这些基本是印度给世人的第一印象。解释印度贫困原因,很多人会归结到种姓制度,殖民历史,种族和宗教冲突,还有人口众多。还有人说,印度人富于宗教冥想,耽于精神世界的满足。这些说法都无法回应这样的事实:莫卧尔帝国曾是世界上最富足的王朝;殖民时期印度的茶叶和麻纺布行销世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印度全面衰落是上世纪中叶以后的事,而它在最近二十年内发生了引人嘱目的崛起。
经济现象的解释,总要回到制度本身。原因并不复杂,印度贫穷很大程度要归结到计划经济。它的崛起,则是“改革开放”的后果。
说到印度经济,不得不提圣雄甘地。甘地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现代文明。他仇视机器生产和城市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印度人民失业和贫困的源头,城市生活诱使人们欲望无尽,破坏了印度人的内心平静。甘地认为,印度应回到手纺车时代,男耕女织,状如田园。他倡导的“抵制英货”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此起彼伏,成为印度建国前最盛行的思潮。
甘地的门徒尼赫鲁深受英国社民党影响,经济上则对苏联神往有加。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印度在保持民主政体的前提下,开始建立国营企业为主体,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同时模仿苏联大搞“五年计划”。私营企业虽被允许存在,但是需取得牌照并接受政府指令。贸易上印度实行“进口替代”,多数工业品都无法进口,外商投资受严格限制。几十年时间内,印度建立起门类齐全但是效率低下的工业体系,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从1950年代到80年代,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不是贫穷,就是战争。
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印度政府几乎无动于衷。直到1991年,拉辛哈?拉奥政府政府选择了改革,核心是财政部长、经济学家辛格(他是今天的印度总理)。此时中国改革已进行到第13年,并将印度远远甩在身后。印度改革的核心是“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大量牌照被取消,外资参股大幅提高,并扩大外资投资领域。外贸上降低关税,取消大量进出口许可证,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受益于改革,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超过5%,并在新世纪连续多年超过8%增长,成为仅次于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体。2012年印度GDP超过1.4万亿美元,进入世界前十。软件和金融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印度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那些认为印度还处在“原始蒙昧”,不适合现代文明的声音消失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无论它的民族和宗教怎样纷繁复杂,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历史如何悲惨,经济底子如何一穷无白,只要给予民众足够的自由选择,让企业家有发挥空间,繁荣自然会悄悄地生长起来。那些“国情文化”为借口大搞“本国特色”的政府,通常只是对经济进行新形式的干预。
应该说,印度经济改革和中国相比,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都有差距。尤其对待外资态度上,印度政府疑虑重重,底层民众则群起抵制。甘地思想在印度知识界仍有很大市场,政客为集团利益大打民粹牌,政府对外国超市进驻设置了重重阻碍,以此保护当地落后的手工和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在印度开业的难度可比在中国高多了。印度国企低效和贪腐的程度并不比中国逊色。不过只要印度政府坚持改革,阻碍将逐渐化解,这正是印度经济活力的源头。借鉴印度经济,对于同样处在改革困境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刊于《长江商报》7月18日A15版。菁城子的微信号是jingchengzi86 ,每周两到三篇文章,聊聊自由主义视角下的世界。欢迎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