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芸:解读韩三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4-2012 17:4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韩三篇 (2012-04-05 07:36:46)转载▼
标签: 韩寒 韩三篇 改良 革命 杂谈        分类: 焦点·热点
前言
韩寒去年圣诞节前后推出三篇杂文,谈革命、论民主、说自由,一石激起千重浪,许多学者非学者撰文批评之,也有少数嘉许的声音,但被反韩大潮淹没了。不过,不管嘉许还是反对,双方都是乐见这种讨论的。可惜,没过多久,就出了所谓韩寒代笔门之争,一吵就是两个多月,到现在仍不得消停。这令一些关注实质性问题的学者深为惋惜,有人甚至怀疑这是否有司为转移视线而作的精心安排。虽然有证据表明方舟子与政府关系暧昧,如其妻曾在绿坝门中力挺工信部(且不说新华社这个机构的性质本就不清不楚),又如方本人在网上披露石扉客对王丽娟护士长的调查计划,致石扉客被重庆方面调查,不过,代笔门之争之所以闹到如此声势浩大,绝非方舟子一人之力,不少知名自由派之所以加入倒韩阵营,实因韩三篇而迁怒于其人。所以,无论代笔门之争背后是否有阴谋,重新回到韩三篇实有必要。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是为序。

1.韩三篇的一致性问题
韩三篇甫出,便有不少人赞第三篇而斥前两篇,近来且有以此为代笔之证据者,认为这三篇不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人手笔(如@madmadmadmad “傲慢与偏见,欲望与私念——写在韩寒《光明与磊落》出版之际” ,http://weibo.com/1402260584/ycSVRzEG5)。在我看,这实在是冤哉枉也。韩寒不是学者,他所用的术语(如革命、改良)或许略嫌含混,但他的问题意识很明确且一贯:中国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是什么?在这过程中,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这问题不是要不要过河的问题,也不是过河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而是如何过河的问题。这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虽然有一些成功转型的先例,如东欧、苏联、台湾,以及最近动荡不已的中东,其经验对于中国来说非常宝贵,但终究不可能全盘照搬。路径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所要去的方向,也取决于所在的起点。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仅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的确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而我们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的转型像中国这样复杂:地大,人多,贫富两极分化;孱弱而庞大的市场,官商结合的政府,发育迟缓的民间社会;已蜕变为实用主义、却依然挂着旧招牌,且时不时地出现返祖冲动的政权;90年代以后刻意扶持起来、如今已成尾大不掉的狭隘民族主义;以及死而不僵的儒家文化。这使得“理解中国经验”成为学界迫切的任务。问题是,在目前的中国学界,许多人并不具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对哲学来说,问题永远比答案重要,所以,韩三篇出来后,何怀宏老师第一时间便作出反应,称赞韩寒的“健全的常识与推理、对现实的敏锐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bf650100wz0t.html)。在此后的代笔门之争中,也很少见到国内的政治哲学学者公开参与倒韩,相反倒是见到刘瑜因为挺韩而遭方粉谩骂。
韩三篇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它们的内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一贯的:中国太大了,不可能像埃及、利比亚等国家那样,通过一次革命性事件(无论这事件是天鹅绒式的还是茉莉花式的),而在短时间内实现制度变革,而只能通过一两代人的持续的和点滴的努力,来缓慢地改变它。韩寒很清楚:倘若发生暴力革命,“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可是,“你不能盼着执政者看了几本书忽然感化把东西全送给你。”那么,何谓持续的和点滴的努力呢?韩寒第三篇《要自由》给出了一个范例: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基于他的专业领域,“恳请官方为文化,出版,新闻,电影松绑”;若官方不肯让步,那么,他将亲临每一届的作协或者文联全国大会的现场,进行旁听和抗议。也就是说,他希望每一个自称的自由民主爱好者,都能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去要求和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而他特别关注的似乎是文化界和知识界,他希望这些领域的人们不要仅仅是在网上、在书本上谈论民主自由(他将这称之为键盘民主和书房革命),而要努力将自己言说的理念付诸行动。
这是一个行动声明,所以,不同于前两篇的“谈”和“论”,这一篇的题目用了“要”字,而不是“说”。我想,这个措辞,应是韩寒在写第一篇时就已想好了的。
这行动可以只是一个抗议的姿态,例如亲临每一届的作协或者文联全国大会的现场,但这姿态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行动(请注意“每一届”三字)。他虽然说到“如果文化界和官方能各让一步”,但显然对此并不抱立刻实现的希望,所以接下来便用了“蚍蜉撼树”这个词。虽然是“蚍蜉撼树”,却也是“愚公移山”,因为,韩寒说:“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品质,所以我相信这些迟早会到来。”单个人的力量是蚍蜉撼树,一代人的合力却能愚公移山。这里没有明说的是,当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足够大时,便能促成自上而下的变革。
这种通过许多人的温和但持久的行动推动制度变革,就是改良。有人把改良一词理解为自上而下的变革,然后据此批判韩寒,这是误读。只有在“革命vs改良”二元对立的语境下,才能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分别归之于革命和改良,并把它们视作对立,可是这种“革命vs改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受国际共运史教科书影响的结果。共产国际第264号文件:“改良主义政党在工人中间散布并有计划地支持关于民主的幻想,……帮助了世界资本击退无产阶级的第一次进攻。”(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document/2/mv119.htm)欧洲改良主义的代表是费边社,费边主义后来成为工党的理论基础。兹摘一段费边社的主张:“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变革只能通过群众心理缓慢地、逐渐地向着新的原则的转变,……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是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渗入’到各政党和各社会阶层中去,特别是影响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政治家、公职人员、工会领袖等等,使其确信改革的必要性。”(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042383/)不知道韩寒是否对费边社有过了解,但无论如何,今天的我们还有必要囿于共产国际的思维模式吗?
韩三篇代笔论者可以休矣。
就我见到的而言,主张韩三篇涉嫌他人代笔的并不多,所以接下来准备讨论韩三篇中引起最多争议的问题:素质论和落井下石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