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胜平:“十五万精兵”计划与“波兰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2-2014 19: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胜平:“十五万精兵”计划与“波兰模式”
发布时间:2014-01-10 10:28 作者:冯胜平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4555次
  "十五万精兵"计划,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一个没有付诸实施的计划。毛泽东在世,知情人无人敢谈;毛泽东去世,史学界视为禁区。之所以如此,即是因为材料缺乏,毛控制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电台联系,一般人对此段历史无从了解;更是由于题目敏感。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论及此事,人们要么断然否定,说根本没有这个计划;要么强调毛这样做是基于情报错误,断定蒋介石会在三个月内降日,从而打算先发制人。(1)

  鉴于近年来解密的党史材料,有没有"十五万精兵"计划已不是问题。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计划,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与"波兰模式"的关系。

  关于"十五万精兵"计划的提法,笔者最早从何方先生的《党史笔记》中读到。此书2005年由香港利文出版社出版,原文如下: "官方党史著作和传记年谱还有意隐瞒许多重要史实,如准备主动分裂国共合作抗日的所谓十五万精兵计划、毛泽东向斯大林的一些重要请示汇报、1943年底季米特洛夫致毛的一封关系重大的密信等。"(2)

  当年看到这段论述,笔者曾感困惑,何方先生语焉不详,使我更想知道"十五万精兵"计划的真相。

  2006年9月,《毛*——鲜为人*的故事》一书中文版出版,作者哈利戴夫妇。此书首次把"十五万精兵"计划和"波兰模式"结合,以整整一章的篇幅论述毛泽东试图以波兰模式解决中国问题的战略构想。该书对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和视角,但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过度解读损害了其信誉。

  对"十五万精兵计划"涉及最早、史料也最丰富的,是杨奎松先生的专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与何方不同,杨奎松认为毛提出"十五万精兵"计划,不是"准备主动分裂国共合作",而是因为情报错误和对形势的误判。在史料的占有上,杨奎松可谓得天独厚。但基于某种原因,他似乎不愿或不能得出中共目前还不能接受的结论。

  无论是何方还是杨奎松,都没有把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与"波兰模式"联系。完成这一工作的,是海外党史学者芦笛。他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用业已公开的史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1. "波兰模式"的历史背景

  1936年3月,苏联把外蒙当成主权国家,和它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外蒙独立原本就是苏联一手制造的)。苏联这一行动,给毛泽东极大鼓舞。他在5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3)毛由此萌生了"西北大联合"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是:红军与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联手,"三位一体",同苏联结盟,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4)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这年9月底,斯诺问毛:"苏联对中共的帮助是否会采取占领半个波兰那样的形式?毛积极肯定地答复:'按照列宁主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谈话被英美报刊泄露,季米特洛夫大为震惊,来电斥责毛泽东失言。(5)

  1939年9月14日,受苏德条约和波兰模式启发,毛泽东断言:"过去关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之划分已经失掉了意义",今后各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推翻世界反动营垒,用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战争祸首,推翻资产阶级"。(6)对此芦笛评论道:"马列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当时的中国是蒋介石的,不是无产阶级的。若能有一半落在无产阶级手里,也是世界革命的伟大胜利,'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7)

  1940年1月19日,基于中共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毛泽东首次提出隔江而治,建立南北朝的构想,同时准备一旦国共全面破裂,则挥军向南。他写道:"新四军是否能向南发展,向皖浙赣大活动,抑或应过江向北,要看今后的形势来决定。假如全国剿共,则我们可以向南,假如前途是国共划界而治,则我们不宜大举向南,而宜向北,以求与蒋隔江而治。"(8)

  当时莫斯科正在与东京谈判,中国问题是中心。毛泽东期待苏日条约签订,以波兰模式解决中国问题,而这正是蒋介石最担心的。目睹波兰被瓜分,蒋介石和毛泽东显然有不同的感受。毛希望乱,他告诉周恩来:"蒋介石最怕的是内乱,是苏联,故我们可以这点欺负他。"(9)苏联大使潘友新当时写道:"毛的打算是,如果内战打起来,俄国人会援助中共。"(10)

  2. "十五万精兵"计划的提出

  1940年11月1日,在法国被划分为德国占领区和维希傀儡政府统治区之后,毛泽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苏联出面调整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仍是有的,中国要争得比法国优胜的地位,只有苏联出面调整与我们坚持努力才有可能。"(11) 他还说:"应估计日蒋夹击消灭我军是日蒋双方的计划。"(12)一天前,10月31日,根据苏联大使的秘密通报,毛说:"据我们判断,蒋介石正在与日本讲妥协并可能在两三个月内成功,时局将直转急下。"(13)基于这个判断,毛认为日蒋合流、联合剿共已是迫在眉睫的危险,于是决定给斯大林写信,提出"十五万精兵"计划,要求苏联援助,帮他打通西北,与国民党全面开战。

  11月4日,毛泽东起草了给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斯基的电报,请共产国际考虑他集中"十五万精兵"打到国民党后方去的先发制人的军事计划。电报说,"蒋介石的计划是驱除我们至华北,修筑重层纵深封锁线(正在大规模修筑)置我们于日蒋夹击中而消灭之"。毛表示,中共不会就范,拟以大部军队坚守根据地,而以一部精锐(约十五万)打到国民党后方的河南与甘肃等地去。考虑此举必被指责为破坏抗日,并"有可能闹到蒋介石与我们最后大破裂,故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最后决心还没有下","请求你们给以指示"。(14)电报由毛本人署名,特地注明抄送斯大林和国防部长铁木辛哥。

  电报发出的前一天,11月3日,毛泽东曾向周恩来讲过自己的构想:"如果我们在反对内战的口号下不怕内战,待他的剿共军前进时出十五万精兵(以三十万支持各个根据地),抄到他后方,打几个大胜仗,提出请求撤惩何应钦(清君侧),""那时苏联又出来调整一番,这种好转是有可能的,恐怕中国的真正好转要在那时也说不定。这是生产经过阵痛的道理。但那时也有蒋介石做贝當并最后做汪精卫之可能,那就是最后大决裂……。如果蒋那时做了贝當,便证明我们正是打得对,我们便把清君侧(或兵谏)的旗帜改换为打汉奸的旗帜,一直打到底,这就是取内战形式的民族革命战争。"(15)

  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十五万精兵"计划最完整的叙述。诚如杨奎松所说,毛泽东提出这一计划是基于错误情报做出的被动反应,但同样应该承认的是,毛对此计划酝酿已久。拉苏联下水,推翻国民政府是中共的一贯战略。这个战略中共1927年试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领取苏联武器);1930年试过(李立三发动城市起义,要求苏联出兵帮助中共建立政权,说这是"莫斯科的国际主义义务");1936年试过(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搞"西北大联合",并争取华北宋哲元、山西阎锡山等加入,试图效法外蒙,与苏联结盟);1940年又再次尝试。不同的只是,这次的理由是"预防日蒋合流,全面剿共"。

  "十五万精兵"计划是毛泽东精心策划的一场豪赌:错了是清君侧,对了就是打汉奸。质疑者说:千里奔袭国民党后方太荒唐,作为一个战略家,毛不可能制定这么愚蠢的计划。回答是:如果采取波兰模式,以苏联为后盾,就很合理。事实上,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毛非常谨慎,"十五万精兵"计划是他唯一浪漫之作。网友匣中剑先生批评笔者:十五万人要千里迢迢取重庆,"这个历史发明太过荒谬,共军又不是傻子。"(16)熟读党史的匣先生太小看毛泽东了:七百人都敢上井冈山,十五万人为何不敢下重庆?匣先生也太不了解共产党了,他们是坚信共产主义必胜,谁也阻挡不了的!共产党人炽热的理想主义、准宗教式思维逻辑和寻常人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毛在不久后一次谈话中就讲到,"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17)去四川,应该不是去峨眉山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事变时,毛泽东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计划,即调动二、三万精兵,万里奔袭打到南京去。(18)

  斯大林否决了"十五万精兵"计划。11月25日,克里姆林宫来电:"目前暂时不要动,争取时间,在华中地区军队北移问题上,与蒋介石尽量周旋,讨价还价。""绝对关键的是你不要首先挑起军事行动"。(19)在与毛泽东的往来电报中,季米特洛夫强调,目前还看不出蒋有全面剿共和降日的决心,要求毛无论如何"不该将破裂作为出发点"。(20)没有莫斯科的支持,毛只好将计划搁置,等待时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毛泽东认为他对时局的判断得到证实:"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是中国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始,是全面投降全面破裂的开始。"激愤之下,他重提"十五万精兵"计划,让周恩来质问崔可夫:"叶项被俘,全军覆没,蒋介石无法无天至此,请问崔可夫如何办?""何种时机他们可以公开援助我们?""五月后他们有何办法援助我们夺取兰州?"他强调:"没有飞机及攻城部队,夺取兰州及甘凉肃三州是不可能的,而这一问题迟早必须解决。"(21)

  毛泽东与彭德怀等军事领袖商量,准备大打。"如立即取攻势,即须调动华北兵力,而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非打到四川不能夺取陕甘),即须有决心同蒋介石打到底"。"问题是远方(按指苏联)的政策与我们所想的相左;三个月来几经往复,尚未解决。故目前我们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惟须作攻势的积极准备,以便在四个月或六个月后能够有力的转入攻势。"(22)

  此时的毛泽东不仅准备以重兵攻入四川,而且还请求苏联出兵,帮助共军夺取兰州和甘、凉、肃三州,以建立军火走廊。这一计划之所以胎死腹中,完全是因为斯大林需要蒋介石把日本人拖在中国泥潭中,以防日本人和希特勒两面夹击苏联,所以再次否决了毛的计划。

  3. 莫斯科的"国际主义义务"

  1941年4月13日,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被两大恶邻肢解,蒋介石痛心疾首,毛泽东兴高采烈,他在为中共起草的声明中写道:"这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苏日条约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这对于一切反动派都是不利的,而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与被压迫民族则都是有利的。"(23)

  为什么对人民有利?毛泽东的解释是:"日苏条约使苏联彻底解除被攻威胁",从而"对制止中国投降与反共危险有积极作用。"(24)他希望,解除了后顾之忧,苏联可以腾出手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帮助中共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了。

  斯大林再一次使毛泽东失望。根据苏日中立条约,苏日的确瓜分了中国,但瓜分得并不彻底,没有完全按照波兰模式。4月16日,毛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苏日条约订立之后,苏、日双方都得到自由,但对中国问题没有解决。"(25)对此芦笛以他特有的尖刻写道:"美中不足的是,该条约没能像苏德条约'解决'波兰问题那样,彻底瓜分中国,将毛'与蒋隔江而治'的梦想化为国际条约,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如'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一样扶植起来。(26)

  1941年的莫斯科有更重要的敌人要对付,来不及帮助中共夺取政权。此时离德国进攻苏联只有两个月。如果斯大林真如毛泽东所愿帮助中共实施"十五万精兵"计划,他将犯一个巨大的错误。斯大林从不相信条约,也不认为日本会守约。苏联的国家利益要求中国尽可能长久地拖住日本,而这只有决心抗战的蒋介石才能做到。那时的中国姓蒋不姓毛,蒋是在看守自己的家。崔可夫来华就任苏军军事总顾问时,斯大林曾明确告诉他:"由于有我国的援助和英美盟国的援助,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住它。……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暂不要去管他们","苏联的援助只能给予蒋介石国民党而不能给予中国共产党。"(27)

  看到苏联迟迟不履行它的国际主义义务,失望的毛泽东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宣称:"中国人民的希望,只要说到外援,便是首先寄托在苏联身上的,而苏联在这次条约上并没有使中国失望,也永远不会使中国失望。"(28)

  毛泽东是对的,只是需要再耐心等上四年。

  1945年8月,毛泽东盼望已久的国际援助终于到来:苏联出兵东北,并在撤军时把关东军全部武器装备连同东北一起交给了中共。解放战争期间,莫斯科继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大力支持中共。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解放军饮马长江,斯大林重提"划江而治",毛泽东回答:"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波兰模式为基础的"十五万精兵"计划无疾而终。失去苏联的后援,毛泽东迅速调整战略,放弃与国府划江而治、必要时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目标,开始韬光养晦。"他知道,没有苏联援助就不可能推翻国府,现在苏联已自身难保,中共唯一明智的战略就是苦撑待变,待苏联打赢了战争,再挟苏援与蒋争天下。"(29)

  在毛泽东身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统一。既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打碎旧世界,共产主义者的行为不受传统道德束缚,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既然工人无祖国,爱国、卖国之类的概念对他们也就没有意义。

  讲到"波兰模式",人们就想到瓜分。其实,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瓜分只是权宜之计,是力量不足暂时妥协的结果,赤遍全球才是最终目的。1939年,苏联力量不足,和德国瓜分了波兰;1945年,它战胜德国,遂将整个波兰纳入共产主义版图,并与美国瓜分了德国。同样,1939年,力量不足的毛泽东想的是"隔江而治","蒋、日、我,三国誌";(30)到1949年,口号变成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及至文革,目标又升级为做世界革命领袖,"解放全人类"。

  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抗日剧泛滥的今天,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如果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计划则是完全符合现实和国际共产主义正统理论的。鉴于对蒋介石抗战决心的错误判断和对马列主义原则的真诚信仰,毛期待斯大林以"波兰模式"解决中国问题,不仅符合逻辑,政治上也无可挑剔。当毛向莫斯科提出"十五万精兵"计划时,他心里想的一定是革命导师"工人无祖国"和"化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教导。列宁不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推翻了本国资产阶级政权吗?苏共能干,中共为什么不能?何况,当时的中共,远比"十月革命"时的布尔什维克强大。

  1940年的毛泽东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所以他要抗战,奉蒋介石为抗日领袖;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随时防备日蒋合流联合剿共;他同时更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相信共产主义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共产党人毛泽东来说,民族利益不是最高利益。即使在日本入侵,民族危亡关头,也是如此。如果能效法列宁十月革命,化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推翻蒋介石政权,他不会有丝毫犹豫。

  以上讲述的是一个没有发生的故事。今天的人们,缺乏信仰,蜗居在"小时代"中,计算着彼此的含金量,很难理解毛泽东、蒋介石那一代人的故事。那是一个主义高于利益的"大时代",属于狮子和老虎。故事的主角虽然没有走出丛林--他们用枪杆子搞政治,却有坚定的信仰:蒋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毛则是一个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矛盾冲突的混合体。蒋和毛相互杀戮,不仅是为了利益,更是为了主义。最重要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他们相信:"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于是,有了"十五万精兵"计划。

  注释

  1 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  何方:《党史笔记》,利文出版社,(下册),212页。

  3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1936年5月8日,转引自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100页。

  4  毕万闻:《英雄本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5  斯诺与毛泽东的谈话,转引自哈利戴夫妇:《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开放出版社,2006年,189页。

  6 毛泽东:《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讲演提纲》,1939年9月14日。转引自杨奎松:《走进真实》,275页。

  7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镜出版社,2011年,353页。

  8  《中共中央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1940年1月19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53页。

  9  《毛泽东关于国内形势和应付投降、力争时局好转致周恩来》,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38页。

  10  潘友新:转引自哈利戴夫妇:《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开放出版社,2006年,194页。

  11 《毛泽东关于目前时局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

  12  毛泽东: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13  同上。

  14 《毛泽东致季米特洛夫、曼努伊斯基的信》,1941年11月4日,转引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文献资料评述》,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 《毛泽东关于国内形势和应付投降、力争时局好转致周恩来》,1940年11月3日,《皖南事变》(资料选辑)》,38-39页。

  16  匣中剑:《断章取义的伎俩--评《冯胜平:对何方先生"澄清一则传闻"的澄清及致歉》,天涯社区,煮酒论史,2013年12月26日。

  17  《毛泽东关于时局发展情况给周恩来的通报》,1941年1月30日。

  18 《毛泽东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7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

  19  季米特洛夫:转引自哈利戴夫妇:《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196页。

  20  季米特洛夫: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1  《毛泽东关于时局发展情况给周恩来的通报》(1941年1月30日);《毛泽东关于请问崔可夫苏联何时可以公开援助我们给周恩来电》(1941年1月30日);转引自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109页。

  22  毛泽东:转引自青石(杨奎松):《毛泽东的"十五万精兵"计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5日。

  23 《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194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75-76页。

  24 《毛泽东年谱》,(中),电子书。

  25  同上,324页。

  26  芦笛:同上,354-55。

  27  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33、35-36页。

  28 《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1941年4月16日。

  29  芦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明镜出版社,2011年,332页。

  30  毛泽东:转引自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本》),网络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