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楚:2014:真会有新甲午战争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8-2014 21: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腾讯大家

2014新年伊始,一则关于中国战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驱逐”日本军机的新闻引发了许多议论。过去几年来,围绕收回钓鱼岛主权,中国在东海行动力度加大,逐步从海上执法到引入军事管理机制,到去年年底,推出国际间不无争议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总之,中国在东海彻底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来谨慎的政策风格。

(资料图:在东海巡航的中国战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国内社会不时有中日对抗的声音,这种声音与日本内部对华猜忌和不友好的声音互动起来,二者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加剧了人们对中日关系走向的担忧。至2014年农历马年来临,因为恰逢又一个甲午,中国社会不免回顾国耻,于是,甲午中日再战的声音就出来了。其实,这只是十余年来中国国内一直有的“中日必有一战”的预言的新年版本而已。

无可讳言,中日在东海可能的军事对抗或冲突的风险,虽然历来不为绝大多数主流战略学家看重,但现实中却正在成为中国各家很普遍的关注和担忧。因此,对这种风险前景做更进一步分析是十分必要。通俗说“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述形同旧时算命先生的文字游戏,其论述也是极为草率和扭曲。

坊间对中日必然走向军事摊牌的论述大略如下几种:

其一是历史宿命论,这一派观点认为,1894年的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的进程,导致其后中日国势和国力的根本差别,因此,中国必须在新的甲午战争中打败日本,从而打破历史宿命。因为这种观点不能回答100余年后中日关系和国力对比如此不同的情况下,日本为何要再来中断中国转型进程,因此,其二,为修补漏洞,这一观点又与一种很神秘的阴谋论结合,认为遏制中国成长为大国是美国、日本的共同阴谋。阴谋论无法解释中美关系现实的发展,因此,又滋生出一种日本本位的中日战争观,即日本右翼政党正在复活军国主义,而军国主义日本必将重复旧日本帝国侵略中国与亚洲的老路。诸如此类。

简单来说,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述是典型的自我论证:如果战争没有爆发,则预言为未来时态,自然有效;而假如战争在若干年后真的发生,则这派观点会说,我早说了!然而,现实的国际战略分析需要立足于现实力量、政策和环境的分析,重心在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的风险和状况,从而思考未来取向,而不是锦囊妙计似的未来预测。因为人类历史已经太多、太多例证,表明那些对未来的绝对化断言和预测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危机,而且往往本身就是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诱因。

回到我们的正题,如果需要以最简单的语言对正在展开的2014年和切近未来几年中日军事关系做一个判断,那么,不妨直截了当地给出如下结论:中日之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两国内部发生重大的政治变化,否则中日矛盾和东海争议都不会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

当然,虽然战争和军事冲突不至于发生,但两国围绕东海主权问题发生的纠纷与争执势必影响两国关系氛围,进而影响关系发展,乃至商贸和其他合作领域,但这些摩擦和纠纷一则是中国作为大国成长过程中正常的麻烦,另一方面来说,也还在两国关系可以控制和重塑的范围内,向好向坏均属未定之数,取决于政策制定和实施者一念之间,也取决于两国民众自身对现实和未来国家角色的认识。

军事对抗或冲突需要做军事的准备,因此观察有关国家军事发展状况及国家军事学说是最能够判断战争与和平政策走势的。日本的军事力量基本尚处于冷战时期的状况,较大规模扩军既无政治和法制的基础,也缺乏社会的支持。战后70年,日本的基本制度特色是:国内政治在民主主义政治的宪政体制下运行,安全则局限于日美联盟安全体制之内。这反映在军力建设方面就是日本三自卫队均处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联合作战编成之内,不能形成完备独立的力量体系。

日本海军自卫队拥有世界一流的反潜、护航和部分舰队防空能力,却缺乏在蓝水对敌方联合作战海上编队进行攻击作战的手段和能力,攻守能力不平衡,而陆自则缺乏本土外行动的能力,空自在战区制空方面有相当强能力,但联合作战能力和对水面与地面的联合火力打击能力则非常薄弱。更大的问题是,由于当代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系统复杂地天基感知、侦察、传输、控制和指挥系统支持,在这些方面,日本的能力非常微弱和不配套,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牵涉日本无能为力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环境。至于海洋国家至关重要的两栖作战力量,日本可算刚刚起步。总的来说,日本的军事力量尚是一支防御色彩非常浓厚的军队,而且其防御是以四岛及其近切周边为范围的。

与日本有限的军事财政和作战能力相反,中国由于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军事国防投入连续十余年高达两位数。但应该看到,中国军事力量总体上尚处于信息化时代新一波现代化的起点。巨大的投入除了体制性的损耗之外,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尖端军备科技方面处于追赶状态,而且还背负过去从人力密集型步兵为主向机械化转变的历史包袱。

以海空力量而言,主战平台尚不能完全自给,部署于东海方向的主力舰艇和战机都包含相当大比例的进口、授权生产及仿制品。唯一的航母尚处于未形成战力的试验阶段,防空型和多功能型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装备数量有限,而且,中国海军近年虽在蓝水训练和活动力度加大,但必须看到,这却是一支全球大国中唯一没有在远海进行过稍大规模实战行动的舰队,经验和行动准则的缺乏不足以支撑近期未来的大规模海空信息化局部战争。

中国拥有一支力量可观的两栖作战力量,包括原属南海舰队的两栖陆战队旅级作战群,以及相应的运输船队,部分陆军集团军也接受过两栖作战训练,但中国的两栖作战部队长期配属南海,没有在西太平洋进行大规模作战训练的经历,而中国军队对于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遂行大规模两栖作战也还需要复杂漫长的摸索。

总之,中日军队都在启动冷战后未来导向的转型,但这一转型进程都尚处于微妙的开始阶段,受技术、环境、目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双方步伐都非常谨慎。因此,撇开经济上、政治上等其他领域的因素不谈,也很难设想,在如此力量建设未有较大成效,上升之势方才展开之际,双方会运用军事力量来实现政策目标。

何况,在经济和政治上,双方要采取战争政策,必然会面临复杂的连锁性负面后果,不论冲突本身胜负如何,必将给双方关系在较长时期内带来根本伤害,最后很可能将是一场胜利者和失败者均无所获的战斗,同时也将丧失各自国家的发展机会,给地区其他竞争者带来珍贵的赶超机会。从两国现状看,两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彼此带来的外部安全威胁,而是复杂的内部转型和政策重建压力,这在中国尤其突出。这些都是两国决策者不可能不予考虑的。

最后,今日世界早已不同于1894年的世界。大国竞争不可能靠一次压倒性的军事胜利来获得重大优势。何况中日在亚太所处的战略环境本身也决定了两国不太可能方便地做出战争决策。对于中国而言,除上述各种因素之外,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西太平洋是日本的盟国美国全球战略上重心所在。而现状和秩序则是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不论中国的军事能力本身如何,要在西太平洋挑战美国秩序,这只能是损人不利己的游戏。

而回顾近年来中国领导人与美国交流的现状,很容易看到,中国虽然表示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更强硬姿态,但反复表示要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促进战略互信,扩大共同利益和对话基础。这些都表明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主导的西太平洋军事安全格局,因为,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目前中国人对西太平洋军事格局有诸多不满,但毕竟对中国不是毫无利益,很大程度上,美国主导和控制的西太平洋战后秩序,中国从中也是收益良多。

所以,2014年的公众会继续听到预言家“中日必有一战”的高调宣示,但想血书参加报复国耻的新甲午战争,大约是没有机会的了。

【编辑按】有关中日关系,《大家》诸多作者都曾撰文,角度各异,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相关页面

(责任编辑:余江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