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戈:中国有大量的烂片产生,其中审核的原因有多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24-2014 02:44: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戈:中国有大量的烂片产生,其中审核的原因有多大?
2014年12月21日 09:03

文/胡戈

屌丝总是很难找到女朋友,其中贫穷的原因有多大?

富人会回答说原因不是贫穷,而是屌丝自己社交水平低又不努力,整天不修边幅不求上进。找不到女朋友你可以努力去找啊,你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啊,可以送礼啊,可以讨好啊,可以约出去吃饭啊……你找不到女朋友怎么要怪自己太穷呢?

但其实“水平低”、“不努力”、“不修边幅”的原因不也正是因为穷吗?你从小就过起了要省钱的日子,幼儿园都没进去过,学校里的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工作后下了班就得回家呆着省钱,社交水平低不就是这么来的吗?眼看没什么希望,还有什么心情打扮自己?

为什么富人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没经历过穷。穷不穷的跟他们没关系。

屌丝的苦衷只有屌丝清楚。屌丝清楚如果不是因为穷,人生不是这个样子。

电影也是一样。

-----------------------------

审查对电影的影响既有直接又有间接的。

直接的影响:

判了一些电影类型、题材的死刑。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某电影公司手上有两个剧本,一个好点一个差点,本来要拍好的那个,总局突然发了个通知说XX题材要慎重(或者直接禁止),或许这个通知是说电视剧的,但是电影公司吓得一哆嗦就决定不拍了,毕竟好几千万呢(再大的电影公司在真正的暴力威胁面前都是很脆弱的,不信可以看看索尼),于是改拍差的那个不涉及XX的。原本在银幕上出现的应该是一个还不错的电影,因为总局一句话变成了另一部。这只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由于审查奉行“保护利益相关者”政策,使很多与电影不相干的部门、机构都可以对电影指手画脚,提出修改意见。(总局规定只要电影里出现了某种元素,比如警察、军人、宗教、城市名称等,那么剧本就要先提交给与该元素“利益相关”的部门、机构去审查,他们同意拍摄后,再由总局审查。下面放一张图给大家开开眼,注意这还不是警匪片,而是个类似《疯狂的石头》那样的笨贼喜剧。请勿外传)

(一个喜剧居然要按警察的意见做修改,能好看?)

打压了电影最吸引人的戏剧核心——冲突,以及电影的戏剧动力来源——负能量,使原本可以吸引人的故事变得没劲、平庸。(解释一下什么叫负能量,说通俗点就是坏人干坏事、好人遭遇到不幸、家庭或社会出现重大危机等等,有了负能量,人物才能动起来,但我们的审查恰恰是要求电影要和谐,要宣传好的一面,所以只要电影是现代背景的,坏人就不能太坏,好人不能太不幸,更不能有重大危机,这就给编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审查造成电影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能碰或要赌运气碰的地雷,为了绕过这些地雷,编剧导演只能把故事改得各种别扭,各种没意思,人物的一些关键行为也显得不自然不合理。一些本来可以好看的剧情为了绕过地雷变得不伦不类。恐怖片、动作片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受害者我就不说了,我再举一个其它的例子,就是最近刚上映的《一步之遥》,电影最初设定的“环球妓女选美”变成了“舞女选美”,一字之差导致趣味大变;“花国大选”变成了“花域大选”,“花国名媛”变成“花域名媛”,本来挺顺口、好理解的东西变得莫名其妙;舒淇夺冠依靠的拍卖“初夜权”变成了“初嫁权”,意思一下子差了老远,也影响到了对后续剧情的理解。

由于审查对政权形象的格外保护,使编剧和导演在写现代故事的时候缩手缩脚,“另辟蹊径”,原本可以大格局的电影被逼地缩小格局,原本应该是现代的故事被逼得变成了民国,原本喜欢现代的导演被逼得“喜欢”拍古装了。

综上所述,审查对电影的策划构思、剧本创作、拍摄制作三个阶段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打击的结果有时能被影迷看到,而更多时候是看不见的。

间接的影响:

打压了编剧、导演的创作激情(尤其是对自己作品要求高的),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环境,使他们把创作变成了工作,在业务水平上不求上进,在工作中敷衍了事。

另外,国内庞大的电影市场 + 对境外电影份额的控制 也是国产烂片大量产生的一个间接原因。“人傻钱多速来”,投资人相信随便怎么拍都不会亏,于是各种奇葩电影纷纷出炉。

不可否认不少电影导演的水平是不足的。对此我也很不满。但这并不是烂片现象的主要原因。(如同“中国人素质低”不是中国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样)

------------------------------

贴一个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如果没有电影审查制度,中国可能会产生更多更经典的电影吗?

-----------------------------

每次说到审查总有人要拿伊朗说事。喜欢伊朗电影?让你去伊朗看电影好吗?

由于严格的审查,能够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只有三种类型:政治宣传片,商业片,还有就是所谓的“阉割片”即被审查修改后的版本。

咦?怎么跟想象的不一样?伊朗电影不是很繁荣吗?居然还有政治宣传片?

(由于在写的时候比较冲动,语气带有嘲讽,后来觉得还是要好好讲道理,所以下面的部份都改过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问美国人中国电影怎么样,他们会说挺好啊。原因很简单,能流传出去的都是精品,烂片不会被他们看到。我们看伊朗也是如此。

目前,伊朗电影每年产量约为70~80部,绝大多数没法输出,而国内票房只能说是一般。外界所知晓的在国际上获奖的伊朗电影,多半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叫好不叫座,有些甚至没法通过伊朗国内的审查。而很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导演或许并不如商业片导演受欢迎,不少伊朗影迷认为获奖的导演和作品都是些迎合西方的产物(比如反映穷苦百姓生活,容易让人产生对该国生活的误解),现实中的伊朗要比电影中表现的落后、闭塞要强很多,伊朗人也可以是很现代很时尚的。当然伊朗国内也充满了表现都市中产阶级的商业电影,不过在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上几乎无法与那些获奖的影片相提并论。

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想象?怎么伊朗也跟我们的情况类似呢?

《一次别离》在柏林大获全胜,获得金熊奖等三项大奖。导演法哈蒂却表示,“虽然拿了金熊奖,可我不是英雄,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伊朗电影的现状。我能做的就是用电影阐述更多现实和情感,希望能对它有所促进。”

伊朗电影怎么样,导演心里清楚。

这样一部在国际上高度认可的杰作,却在伊朗国内遭受着不一样的命运。大多数伊朗的电影观众并不能一饱眼福欣赏这部自己土壤上培养出的作品,在德黑兰的各大电影院线,甚至看不到关于一次别离的任何宣传和海报。由于国内严格的电影审查,一次别离因其有着令政府不满的敏感内容而遭到了限制,伊朗政府因此控制了它的发行和院线上映。

看看,熟悉吗?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为了避免日后官方审查的麻烦,一些导演在开拍前就开始进行自我审查。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朗的儿童电影成为伊朗电影的标志,因为儿童体裁审查会相对容易通过。

跟我们喜欢拍古装和民国类似的情况,审查造成了类型和题材的禁锢。

但伊朗电影的国际化之旅不能不说是被动的,一方面,国内的制度环境使得伊朗电影人为了求其生存而诉诸于各大电影节;另一方面,在国际电影的市场化竞争中,其又无力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相抗衡。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电影节成为伊朗电影的救命稻草。

这就是大家所喜欢的伊朗艺术电影的真实状况。如果没有审查,他们不会这么惨。

国内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已不能吸引他们(影迷)的眼球,这催生了伊朗电影盗版市场的繁荣和黑市交易的兴起。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影工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各路院线的惨淡票房使门可罗雀的国内影院遭受着严重的打击。

人家也是一样的喜欢看美国电影。

靠着巴列维王朝所推行的社会改革政策与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大批风格新颖的艺术电影登上伊朗银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不料,突如其来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为这一切画上了休止符。政权更迭后,新政府视电影为西方腐朽象征,伊朗电影工业几近崩溃,大批电影人流亡海外,而那些优秀作品的拷贝也大量佚失、被毁,那场轰轰烈烈的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也就此被人遗忘了。

审查所带来的结果还不明显?

1997年,穆罕默德哈塔米当选为伊朗总统后,执行了较为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伊朗电影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5年,也成为伊朗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伊朗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诞生了《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小鞋子》等经典影片。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总统,伊朗强硬派宗教人士执掌政权,当局对电影业的审查再次收紧。特别是2009年内贾德获得连任后,伊朗政府对电影业的审查更加严格。大选结束后,伊朗政府逮捕了一些制片人,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尔帕纳希因试图拍摄反映大选骚乱的纪录片而遭到当局软禁,并被判罚20年行业禁入。2012年1月,伊朗政府以未经许可擅自更改协会创办时制定的条例以及一些制片人发表批评现政权言论为由,下令解散了伊朗著名行业协会“电影之家”。

审查松一点,紧一点,都会影响到电影的水准,跟我们的情况一样一样的。

一位伊朗纪录片导演说“长期以来,伊朗电影人奋战在审查的限制中,有些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对审查的)美化对那些受到审查制度迫害的电影人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问审查下能不能有好电影,答案当然是能。但要问审查下能不能有大量的好电影,答案是不能,伊朗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审查下的电影水平是否与没有审查下接近?答案也是否定的,韩国证明了这一点,而伊朗、中国在审查松紧程度不同的时候出现了不同水准的电影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严酷的环境,总有个别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甚至过得还不错,但这只能证明这些个体具有超强的体质和毅力,只能证明这些个体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做到出类拔萃,但并不能证明环境不是这个群体整体颓势的原因。所以举个体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下是不适当的。(当然,要比烂片数量和份额,我们应该超过伊朗,但这恐怕跟人口基数和市场有关)
已有8人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