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雁:苏俄内战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11-2017 14:5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俄内战的真正原因
原创 2017-07-05 金雁 秦川雁塔


引言

但凡去过贝加尔湖旅游的人,大都能在伊尔库茨克城中的街边花园里,看到一尊横眉怒目戎装的雕像,有人问俄罗斯导游:“这是谁?”导游回答:“俄罗斯的大英雄”。有略识俄文、年长一些的中国游客拼读出来“高尔察克”,一时反应不过来,说“这不就是白匪军总司令吗?怎么又变成了大英雄呢?”铜像的基座浮雕是两个持枪对峙刺刀相交的战士。中国游客又问,“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导游说,“是两个兄弟在打架”。

在百年前那场空前残酷的兵燹战祸中,数千万人死于非命,而在意识形态的“红白对立”消散以后,苏俄内战竟被认为是两个兄弟打架。曾经被打入地狱的邓尼金、高尔察克现在都成为俄罗斯的“大英雄”和“爱国将领”。


伊尔库茨克城中的高尔察克雕像

2005年10月,普京迎回了邓尼金的灵柩,将他以爱国将领的身份重新安葬在莫斯科的顿河修道院,俄政府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高尔察克因参加过北极探险,发现白令海峡以及1905年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任黑海舰队司令时期赫赫战功,其价值重新得到挖掘,被大力称颂。

前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说,“国内战争永远是俄全社会无法治愈的伤痛”,“好在我们已经摆脱了原来的评价模式——把所有的白军都认为是恶人、祖国和人民的敌人、完全丧失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一百年后人们总算可以理性地回顾这场战争了。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内战爆发的原因

我曾撰文谈到列-宁一派因对立*宪会议实行了“罢免权”,“以人民的名义解散”立宪会议而导致内战发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质疑的主要观点大都集中在这三点上:第一,内战的发生是“十四国武装干涉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扼杀在摇篮里”,与立宪会议取缔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二和第三基本上是一个问题,即一个弱小的党、遭到很多势力反对的党,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只获得1/4支持率的党,为什么能够打赢内战?他们靠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是无法取得内战的胜利的,可见新政权代表了人心所向。

关于这场内战各种“官书”上已有定义。国内战争的“外国武装干涉说”最先出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列宁1919年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列宁说,到资本主义列强“都跑来帮助俄国资本家和地主进行这场国内战争”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俄国才展开了国内战争”。但是同时列-宁在一封私人信件有更坦率的说法,他认为当时的内战是“苏维埃政权反对‘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选举的斗争,即反对反革命立*宪会议的斗争”。


俄罗斯切尔诺戈洛夫卡,人们在模拟当年内战时的情景

在否定选举结果时他已经预感到会导致“内战”的爆发,会导致外国势力的介入。他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世界性大崩溃,无论在哪个国家,没有国内战争就不会有进步。情愿者命运引着走,不情愿者命运拖着走。”列-宁当然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取缔了立*宪会议”,“国内战争”就不可避免了。从立宪会议选举时认为这是“一种最先进的选举方法”,到得知自己党派成为少数时就斥责“全部政权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口号,再到除了苏维埃,“无论什么人、什么机构赋予自己国家政权的职能,都将被认为是反革命行为,我们有权使用武力来镇压任何这类企图”的“大逆转”,又有多少道理可以服人?


俄国立*宪会议旧址——塔夫利达宫

现在俄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直接导致内战的原因有三个:废除立*宪会议导致民主派的反抗;对德和约引起“爱国主义者”的抗争;以及余粮征集制激化与农民的矛盾。但实际上,随着德、奥军队撤出俄国战场,国外军事力量整体减弱。 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在几个月后即随德国战败、苏俄废约而不复存在。余粮征集制有深刻的思想背景,作为一项具体政策它应当说是内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虽然它引起的农民反抗导致了内战延长。因此,解散立宪会议,亦即废除宪政,实为导致内战的首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战是一场围绕“立*宪”的战争,列-宁政府的反对派最著名的口号就是“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而内战中出现的许多反-苏维埃势力也都以立宪为旗帜。包括大量的左派势力,也在“既不要列-宁也不要高尔察克”的口号下成了反对派,他们要求在“左派”专政与右派专政之外选择道路,回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一月剧变”前的苏维埃。 新政府的通报中也称,威胁革命成果的全部行动都是“在立*宪会议的保护伞下进行的”。

这起码说明在立*宪会议下取得合法授权,是各派承认的法律基础。南俄志愿军总司令邓尼金也认为,“召开立*宪会议大概是能使大家走到一起(尽管是表面上)的惟一政治口号。立*宪会议要像以往那样起独特仲裁法庭的作用,应当决定俄国的国家形式和本质”。

这当然不是说后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力量都是立宪会议的支持者或所谓民主派,而是说,二月革命以来人们期待的宪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动,打破了俄国社会当时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出来。


余粮征集制激化与农民的矛盾

不仅各支民主派(后来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派”,但当时布尔什维克更常称之为“民主反革命”,“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民主反革命和“Кадетск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яция”宪-政反革命,是当时特有的两个名词,)打出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服从立宪选举的民主共和国。

更严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后慑于当时人们对民主的认同而一时蛰伏的各种旧俄势力,随着宪政民主前景的破灭也堂而皇之地出来抢夺江山:既然不搞民主了,沙皇的遗产凭什么就是你的?“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于焉形成。

继“一月剧变”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后,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俄国临时最高执政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二月革命后昙花一现的民-主权威至此荡然无存。

立宪民主党首领米留科夫说“通过普遍投票确立真正的人民代表制度,因为只有这种代表机关才能解决人民面临的生活难题,才能将国家引向没有大动荡、没有流血和牺牲的新秩序”,抛弃了通过公平的选举给世人一个心服口服的理由这个“共同认同”,是俄国分成两个阵营的主要原因。社会革命领袖切尔诺夫断腕叹息道,为之奋斗了多少年的俄国立宪运动,就像落入“红白两片磨盘之间的谷粒被碾得粉粹”……

二月革命以来对“混乱的民主”不耐烦的人们,在混乱变成内战后也就各立山头“收拾残局”。加上趁乱而起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国支持的势力,俄国一时陷入了空前残酷的兵燹战祸中,这场战争损失的人口不下1300万。至于说国内战争造成的物质损失,据官方资料统计,达到500亿金卢布。


兵燹战祸让俄国损失惨重

到战争结束时,工业企业的产品仅为战前产品的20%,生铁产量只剩下可怜的3%,煤炭和石油减产3/5,纺织品只有1/20,由于大量印钞票,1920年的1戈比只等于战前的1/1000。

就这样,1917年2月开始的进程本来是由传统专制向宪-政-民-主的转型,结果到1918年1月后演变成“专制”到“专政”之间一场改朝换代式的战乱。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更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专政”告终了。

“十四国武装干涉”的来历

当然,十四国武装联盟的提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英国《人民政治日报》1919年8月28日的一则报道,该消息说,陆军大臣丘吉尔不久前在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声称盟国要对俄国革命进行讨伐。将有14国军队大举进攻莫斯科。按照丘吉尔的打算,这次讨伐要在8月底或9月初开始,9月攻克彼得格勒,圣诞节前攻克莫斯科。他列举出的14国名单是:英、美、法、意、日、芬兰、爱斯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不知道读者注意到“武装干涉”的时间了没有,从丘吉尔讲话到“讨伐”几乎是同时的。且不说14国是否立场一致?是否做好军事准备?是否可以马上派遣军队?除了俄周边的几个邻国外,单单是远隔万里、跨越重洋一项怎么可能在9月份到达彼得格勒呢?

此消息一出,托洛茨基就把它当作一个“语言讹诈”的“笑话”来对待,说“吓唬谁呢”,这只不过是“十四个地理概念”而已。他调侃丘吉尔说,不要说“十四国来犯”,你们能纠结出十四个师的兵力就算你有本事,“如果能给邓尼金和高尔察克派遣十四个师的援军他们会更高兴”。


苏联早期宣传画

他私下里承认,如果丘吉尔真能纠结起十四个师一起来进攻的话,我们还真是抗不住的。而反苏维埃势力则抱怨英国人夸下海口,不要说军事支援有名无实,就连足够的物资供应都无法提供。

虽然十四国武装干涉不完全正确,但当时苏维埃面临的形势的确严峻,因为一战尚在进行中,俄军的颓势大局已定,兵败如山倒。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和政权更迭,形成多面夹击。外围包围圈有德军在南部地带,协约国军队分别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和海参崴,日本在远东逼近海参崴,加之突发兵变的捷克兵团。1919年3-4月高尔察克从东线的西伯利亚向中央地带挺进,6-7月驻守在南俄顿河流域的邓尼金与克拉斯诺夫向莫斯科发兵,上半年和下半年尤登尼奇曾有两次逼近彼得格勒城下,形势的确很严峻。

那么红军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的?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