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龙虾合理化父权制:假的科学道理,真的另类右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9-7-2018 16: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借龙虾合理化父权制:假的科学道理,真的另类右翼 | 思想界

原创: 张之琪、傅适野  界面文化  2月12日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这两个话题之间通常没有关联。今天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与女记者的电视辩论,以及邪典儿童视频。

上周,一段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频道的电视采访视频在Youtube上爆红。被采访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他与女主持人Cathy Newman针锋相对的辩论,被他的粉丝视作一个冷静、理性的男性学者对一个歇斯底里想要维护政治正确的白左女权主义者的辗轧。中文互联网上也不乏类似论调,似乎“女权主义”或者“政治正确”被“打脸”是很多网友喜闻乐见的。

Peterson从2016年开始逐渐声名鹊起,成为西方颇具影响力的右翼学者,他通过给老套的右翼言论披上“科学、理性”的外衣而收获了一大票粉丝。在他的粉丝看来,他不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而是古典自由派;不是种族主义者,只是一个承认“种族差异”的人;不是厌女症患者,只是诚实地指出了男女之间的不同。有了教授身份的背书,他与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和另类右翼划清了界限,甚至被戴上了“说真话的勇士”的光环。然而,在对这次采访的一片叫好声中,Peterson的观点真的无懈可击吗?在他的“理中客”姿态之下,又隐藏着怎样危险的政治主张?

2018年1月,“邪典儿童视频”这一外国视频网站的舶来品引起了许多中国家长的忧虑和热议。这些短片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为主角,实则传递酗酒、昆虫恐惧、屎尿屁、医疗暴力、儿童性感化等内容。社交网络上,围绕这些“邪典儿童视频”生出了各种版本的阴谋论,利用网友的关切用虚假信息大肆收割流量。事实上,“邪典儿童视频”在中国语境下暴露出的真正问题恰恰是算法引导、流量驱动下不良内容的滥生以及影视产业缺乏监管和分级的现状。

用龙虾合理化父权制?
“硬核理性”包装下的另类右翼

上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rdan Peterson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频道专访的一段视频在Youtube上获得了600多万的点击量,他与女主持的辩论在中文互联网上被称作“硬核理性与白左女权主持人的巅峰对决”。然而,被赞为“硬核理性”的Peterson真的无懈可击吗?


BBC第四频道的电视采访现场

例如,在采访中,Peterson否认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是父权文化建构的结果,其依据是一个关于龙虾的神经系统的例子。《雅各宾》杂志的评论指出,这个例子来自他的新书《人生的12条法则》。在这本书中,Peterson将海洋生物的生存斗争作为人类社会的模型,在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的龙虾体内发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强势的龙虾开始分泌更多的血清素,而弱势的龙虾则被剥夺了这种化学物质。根据臭名昭著的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Peterson以此为例证来解释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

《雅各宾》杂志的评论认为,Peterson将阶级冲突简化为一种自然而永恒的生存斗争,并认为没有政治或经济革命可以平息这一斗争。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发展出一种侵略性的、大男子主义的态度,才能爬上社会阶梯的顶端。但可笑的是,Peterson将这一世界观建筑在动物世界的一个孤例之上,完全忽视了其他动物之间互利合作的例子。

果壳网编辑张博然也在微博上指出,Peterson对于人类和龙虾之间关系的理解有着科学上的硬伤,他所说的“人类和龙虾在3.5亿年前分道扬镳”是完全错误的,人类是后口的脊椎动物,龙虾是原口的脊椎动物,两个类群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分道扬镳,距今超过6亿年。Peterson很可能是将已知最早的龙虾类生物起源的事件当做了人与龙虾分道扬镳的时间,这个错误十分低级,说明他并不懂演化史。

Peterson不仅搞错了时间,而且用这个错误的时间误导了读者。事实上,人类与龙虾分开演化的6亿年恰恰说明了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疏远。当然,龙虾也是地球生物,它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例如,人类控制社会行为的重要中枢是杏仁核,而龙虾根本没有杏仁核,在科学上,我们甚至不会称龙虾有“脑”,准确的术语是“神经节”。至于Peterson提到的血清素,这种物质在大自然中到处都有,连植物中也存在,这当然不能说明,植物也有人类社会中的等级之分。

更不要说,人类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并且人类自身还在不断演化的路上。Peterson试图证明“自然界设定了一套固定的规则,我们只能在规则内部行动”,可惜这套规则本身就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演变,并且至今仍处于变化之中。客观世界的确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用龙虾来合理化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Peterson在辩论中使用了大量的论据,让其观点“看起来”科学而理性,然而这些论据在事实和逻辑上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陷,龙虾只是其中一例。


Peterson手持龙虾

而英国《卫报》发表的评论则谈到了Peterson其人以及他的主要观点和受众。Peterson是多伦多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医生,同时,他还在Youtube上主讲一门关于自我提升的视频课程。1999年,他曾出过一本分析成功企业家的性格特征的畅销书,名为《意义地图:信仰的建筑》(Maps of Mea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Belief),他的新书《人生的12条法则》延续了《意义地图》中的严父风格,继续鼓吹力量、纪律和荣誉这些价值。

虽然这两本书都曾登上加拿大的畅销书排行榜,但Peterson真正的名声和财富却并不来自于此。2016年9月,分为上中下三集的系列视频《反对政治正确的教授》(Professor Against Political Correctness)在Youtube上走红。在视频中,Peterson被两项新政策惹恼了:一是加拿大通过联邦修正案,将性别身份和自由表达加入加拿大人权法案;二是他所在的多伦多大学计划推行强制的反歧视培训。于是,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人权组织、大学的人力部门以及将性别中立的人称代词强加于他“带有极端左翼动机的地下机构”不断开火。几天后,一则抗议学生扰乱其课堂的视频更加坐实了他“讲真话的勇士”的形象。

这一事件之后,Peterson收获了很多右翼学者和评论家的赞誉,被称作“这个不假思索的因循守旧的时代的一位世俗先知”。从众筹网站“Patreon”和Youtube视频点击中获得的财富,也远远超过了他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

但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在多伦多大学的同事Ira Wells就称其为“胡扯教授”(professor of piffle)”,“一个Youtube明星而不是信得过的知识分子”。加拿大《Macleans》杂志的评论员Tabatha Southey则认为,Peterson的秘方就是将老套的右翼黑话包装为学术话语,包括一些励志鸡汤,以及学术界都是腐败邪恶的这类错误概念,“他就是一个在搞邪教般个人崇拜的白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


Peterson的新书《人生的12条法则》

那么,Peterson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他将自己标榜为一个研究信仰心理学的“英国古典自由派”。他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没什么新鲜,比如,边缘群体因为一种受害者文化而自我矮化,政治正确伤害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意识形态的正统削弱了个体的责任等等。然而,Peterson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到达了一种偏执狂的境地。他的主要敌人是他所谓的“后现代新马克思主义”或者“文化马克思主义”。简而言之,他认为,输掉经济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渗透教育系统,用“恶毒、站不住脚、反人类的观点”(比如身份政治)削弱西方价值,从而为集权主义铺平道路。

Peterson的研究领域是政治哲学和心理学,但他却将进化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宗教研究等学科的知识也编织进了他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他认为,一些对于社会正义运动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比如父权制和其他结构性压迫的存在,只是不怀好意的人制造出的错觉,并且声称自己可以用科学证明这一论断。因此,在他看来,“女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压迫是一个耸人听闻的理论”,伊斯兰恐惧症“是法西斯主义者生造出来的词,后来被一群懦夫用来操纵白痴”,而“白人至上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谎言”……

在很大程度上,Peterson就是一个老派的保守主义者,感怀宗教信仰和传统家庭的衰落,只是,他运用的是时下最为流行的话术。他的Youtube鸡汤正中一些白人男青年下怀,这些人一方面渴望一种为自己赋权的理论,又很容易被社会科学的术语吓退,他们有学术上的好奇心,很多Peterson的读者同时也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荣格。在他们眼中,Peterson既是博学的教授、励志上师,又是街头作战的社会正义战士,很多粉丝宣称Peterson改变甚至拯救了他们的人生,这些粉丝的异质性非常强,其中包括基督教保守主义者、无神论自由派、中立的博学者以及新纳粹。

从“艾莎门”到“邪典儿童视频”:
被阴谋论遮蔽的内容分级与算法政治

2018年1月16日,一篇名为《一群变态锁定观看YouTube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的文章在微博引发热议。这篇文章以自述的口吻,讲述“我”曾为加州一家动画公司工作,参与制作在YouTube上播放的、以儿童为目标观众的短片。这些短片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为主角,实则传递酗酒、昆虫恐惧、屎尿屁、医疗暴力、儿童性感化等内容。

文章指出这些影片的目的是将暴力与性爱正常化,让儿童对这些主题无感,或者对这些主题好奇。这篇翻译自外国网站的文章迅速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中国网友相继发现同类视频在中国视频网页也广泛存在。此类视频被冠以“邪典儿童视频”的称号,其内容之诡异、传播之广泛令很多人为之惊叹。“邪典儿童视频”迅速引发各方讨论,国内媒体、自媒体相继报道此事,各大视频网站也迅速采取行动,对网站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撰稿人端木异近期在《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发表了两篇文章,讲述了“艾莎门”与“邪典儿童视频”的始末。在上篇《视频网站的黑镜时刻》中,端木异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YouTube从2015年创立儿童专门频道之后出现的儿童视频,以及在算法和流量驱动之下不良内容的诞生,这为“艾莎门”事件埋下了伏笔。

一切源于2015年2月,YouTube宣布推出为儿童打造的YouTube Kids APP,在海量视频中筛选适合儿童的内容。3个月后,一个保护儿童的民间组织首次发现APP上有大量儿童不宜的内容。到2015年6月,一档没有任何台词和对话的低幼儿童视频在YouTube上大火,其中女性角色由《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扮演,男性则由蜘蛛侠扮演,之后跟风模仿者蜂拥而上。由于较低的制作成本和拍摄门槛,此类卡通角色和超级英雄混搭的视频迅速蹿红。渐渐地,视频中出现了一些儿童不宜的内容,比如性感穿着、裸露镜头、调情、亲吻等等。


Youtube上的“邪典儿童视频”

为什么此类视频会有惊人的浏览量,甚至一跃成为网站的前几名呢?端木异在文中指出,YouTube的算法推荐难辞其咎。据一位儿童视频制作人称,不同于成年人,低幼儿童喜欢重复观看同一个视频,与此同时,YouTube上的“推荐”也吸引儿童点击,不断前往下一个类似的视频。目前视频网站的推荐算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视频内容的推荐,只要是同一类型视频,重量不重质,网撒得越大,得到推荐的机会就越多,因此视频制作者倾向用最少的成本,做更多的视频;另一种是协同过滤,即基于用户行为偏好模式进行推荐。

有了这种算法助阵,鱼龙混杂的视频便披着儿童视频的外衣,被不加筛选地送到了孩子面前。即便家长在发现问题之后,迅速开展标记和投诉工作,但面对低区别度的海量网络视频和电脑算法,人工努力仍然杯水车薪。豆瓣网友NullPointer表示,“艾莎门”视频的根源,与其说是YouTube推荐算法,不如说是目标导向的流量售卖商业模式。到2017年底,曾经投诉YouTube的儿童公益机构执行总监呼吁,算法无法代替人工干预,如果想为孩子营造更安全的环境,人力投入仍是重中之重。端木异在文末指出,不论多高明的算法和技术,终归是人造产物。也正因如此,技术也可能被人扭曲、滥用和攻击。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得落实到人身上。

在下篇《被阴谋论遮蔽的真问题》中,端木异通过梳理“艾莎门”事件的爆发及其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指出此类视频在中国被划归为“邪典视频”,一方面体现出自媒体和互联网在利用信息不对等制造恐慌、获取流量,另一方面也确实提醒广大群众关注此次事件中的真问题——影视产业中的内容分级。

2017年6月,Reddit论坛上一位网友发布帖子《我认为是时候让更多人知道艾莎门了》,他将YouTube上针对低幼儿童的包含不良内容的视频称为“艾莎门”,并认为这是一个阴谋。这篇文章迅速在脸书推特等社会网络上传播,引发各方讨论。其中很多人坚信视频背后有更邪恶的力量,它们试图将恋童癖或性侵行为常规化,并企图对儿童做出错误引导。Reddit论坛的版主们对上述讨论及时做出声明、引导和规范——如可以推理,但不能人肉和公开诽谤,不能讨论儿童色情,并发布相关链接等等。


“艾莎门”

2017年11月,《纽约时报》一篇针对YouTube算法的报道让艾莎门事件正式进入主流媒体视线,并引发广泛讨论。舆论迅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此类视频是“工业化的噩梦级产品”,是“无意识且大规模地系统性恐吓、精神创伤和侵犯儿童”。另一派则持相反态度,认为此类视频并无太大害处,过度担心显然多此一举。还有研究者表示,成年人之所以认为这些视频诡异和反常,是因为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何为规则、何为正常的评判系统。但对于儿童来说,未社会化完全的他们未必会受到惊吓。最终,在舆论浪潮中,各大广告商和公关公司纷纷表态,声称将停止广告投放,这促使YouTube采取强硬态度,删除了超过15万个视频,关掉了60多万视频的评论区。

就在国外的“艾莎门”事件告一段落时,国内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网络讨论风潮。导火线是开头提到的那篇《一群变态锁定观看YouTube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端木异在文中指出,这篇文章其实是Reddit论坛网友以“艾莎门”为原型虚构的恐怖故事,发表在论坛中的睡前故事板块。与此同时,在知乎、豆瓣等网络社区也出现和邪教组织、跨国犯罪,甚至是撒旦相关的讨论。针对此事,网友发明了“邪典儿童视频”这一名词。

通过梳理从“艾莎门”到“邪典儿童视频”的演变、传播和各方观点,端木异认为,这一从不良内容视频到阴谋论的流变,恰恰说明国内自媒体正在利用民众对于状况的不了解来伪造、歪曲事实,制造恐慌获取流量。这是一场利用信息不对等进行的“互联网掘金术”,中文自媒体通过转译、改写等方式,将原始信息源塑造成真实的新闻事件,再利用这种虚假信息源攫取10万+红利。更进一步,这整个过程体现的问题并非中文自媒体独有,而是与整个互联网相伴相生。

最后,端木异指出,剥开纷繁的传言与盛行的阴谋论,此次“儿童邪典视频”确实暴露出了中国语境下的真问题——中国文化影视产业中的内容分级问题。由于内容分级涉及多方利益,因此虽然学术界和民众有分级的需要和呼声,但产业界的主流做法却是掩盖、漠视和不屑。“艾莎门”事件最大的问题在于,从法律层面来看,YouTube的儿童频道出现了大量不符合内容分级的视频。而在中国,这样的内容分级仍未被落实。因此在文章最后,端木异呼吁,散布恐怖、渲染悲痛、煽动感情都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够给予中国家长切实安全感的是一套符合中国情况的儿童产品内容分级制度和标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张之琪、傅适野,编辑:黄月、张之琪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