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猛:秦晖谈知青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15-2018 17:3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猛:刚刚听了秦晖先生的一个在线讲座,关于知青运动的,非常精彩,演讲者的那种穿透力,在这类话题上那种“亢奋”的热情(绝非贬义),一如我读王若水《新发现的毛泽东》时所留的印象,后来的研究者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下面对讲座内容做一个简单介绍,因为只听了一遍,可能有误解之处:

秦晖首先声明,知青运动历时很长,他此次仅讨论1968年12月毛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时的那一波知青运动,通过分析毛发指示所选择的时机、对象来剖析发起者的动机。
之前关于运动的动机,主要有两种观点:刘小萌为代表的经济视角(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和潘鸣啸代表的意识形态视角。但秦晖先生提出了第三种观点。

毛的指示,针对的是人民日报关于甘肃会宁动员城镇居民到农村落户的报道。但事实上在会宁的例子中,主要并不涉及知识青年(尤其在之前甘肃日报的报道中,完全没有这个内容),但毛仍要借它来传递自己的旨意。与之对比,当时红卫兵中已经涌现出一些扎根农村并得到肯定的典型,这些显然更符合知青运动的意图(理想主义、知识青年),但毛却无动于衷,而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甘肃往农村迁移城市多余人口的例子,显得舍近求远。

再从另一个角度。这一时期文革的战略方向已经有大的变化,不再是揪走资派,按毛的说法,这是国共斗争的延续,是要肃清国民党残余分子。这种表述意味着运动的矛头从当权派转移到草民,开始要收拾早先的造反派,以恢复城市/国家秩序了。

两厢结合地看,红卫兵此时已经是有待打压的对象,毛当然不会再给它戴上花冠,所以不从红卫兵里找例子来宣传上山下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秦晖认为的第三种动机就是对付和惩戒红卫兵运动。他并举自己的亲历说明,在毛指示之前,地方上对毕业生的安置还是靠近城市集中安置,但之后则往边缘农村分散安置,惩戒意味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