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么培养逆子? z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8-2009 22:0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原帖链接:http://www.yadian.cc/blog/56208/

洛奇的困惑



前两天,我看完了《洛奇》全集。诚如友人推荐时所说的,这是一组相当成功的励志电影。史泰龙借助拳击这一特殊形式,将平庸与非凡、挫折与成功、享受与奋斗、复仇与关爱等话题阐述得准确到位而又深入浅出,情节也设置得比较精彩,让人不时有意外之喜。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洛奇V》中主人公洛奇跟徒弟及家人产生冲突的那一段。

在历经挑战拳王阿波罗、大战黑人拳师克劳勃廉、痛击苏联自由拳击冠军等战役之后,拳击重量级世界冠军洛奇已不可挽回地垂垂老去,但是一些精明、冷血的商人并不会就此放过他,一个名叫杜克的拳击经纪人就死盯着他不放。杜克千方百计地逼洛奇复出,跟他手下的肯尼亚籍拳师大战一场,好从中渔利。不过,此时的洛奇已经不复当年神勇,还落下一身病痛,脑部甚至因为屡受击打而得了脑膜穿孔,再也不能参加比赛。宣布退役的洛奇选择了当拳击教练,以应对妻舅投资不慎所带来的经济危机。

这时候,来自奥克拉荷马州的小伙汤米甘走进了洛奇的生活。汤米甘热爱拳击,并且十分崇拜洛奇,希望能够得到洛奇的指点,甚至请他担任自己的经纪人。在汤米甘的软磨硬泡之下,洛奇答应了这个小伙子的要求,因为在他身上,洛奇看到了自己昔日的影子。洛奇想把教练米克教给他的东西传承下去,甚至发扬光大。

确定收汤米甘为徒之后,洛奇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洛奇把他接回家,让他睡儿子的床,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训练,带他去见曾给自己带来无数好运的神父……在洛奇的悉心指导下,汤米甘的拳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相信再过不久,汤米甘就可以击败现任拳王,获得重量级世界冠军。到时候,汤米甘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洛奇一家也可以籍此改变生活困境。

正当洛奇以为一路凯歌之时,意外发生了。圣诞节晚上,汤米甘没有回家跟他们一起庆祝,大家等得晚餐都凉了,儿子还跟他闹别扭,吵完一架之后夺门而去。最后,汤米甘终于回来了,不过是在杜克的陪伴之下。汤米甘来此只为了说一件事:他打算第二天就跟杜克签约,让他做自己的经纪人,如果洛奇还想辅导他的话,他表示欢迎,如果不愿意的话,他也无所谓。说完这些之后,汤米甘毫不犹豫地开车走了。

这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了。洛奇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自己对汤米甘投入了这么多,对方却选择了背叛?为何儿子不再像过去那样跟自己亲密无间,而是跟他大吵大闹?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份事业,洛奇全身心地付出,但是大家似乎谁都不领情,反而有些恨他。洛奇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你我的身边,是否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呢?父母为子女全身心地付出,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与健康,只为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自己一花钱都舍不得乱花,但孩子需要用钱了,哪怕是几千块,也会毫不迟疑地拿出来;自己明明工作累得要死,但孩子想打球了,自己就强打精神,陪他玩上一会儿;自己还在上班,可一听说孩子出事了,就立刻请假赶到学校……可以说,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感情投入,父母都付出了很多,可孩子为什么还经常是一副很不懂事、不大领情的样子?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小人最懂心理学



还是先让我们回到洛奇这个案例上来吧。

有人说,小人通常都是聪明绝顶、多才多艺之人。这话很有道理,但并不确切,因为跟小人斗的也不乏杰出人物,但是为何小人还是屡占上风?窃以为,小人之所以能够长期得胜,并不在于他有多少升华,而在于他最了解人心,懂得投其所好。在跟洛奇斗争时,商人杜克便表现出了他过人的心理学才华。

汤米甘出生在一个有点不幸的家庭,父亲经常酗酒,每次喝醉了就打他和他妈妈。十三岁那年,汤米甘在学校闯了祸,父亲把他绑起来毒打了一顿,让他疼得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后来,他学会了拳击,第一个打倒的就是他父亲。每次打拳的时候,他都会把对手想象成自己的父亲,打得又快又狠。离开家乡以后,汤米甘一直在寻觅自己的偶像洛奇,希望拜他为师,夺得世界冠军。用汤米甘自己的话说,他虽然跟洛奇出身不同,但一样满怀斗志。为了成功,他可以做任何事情,哪怕自己能力有所不足,也会全力以赴,拼命到底。一切的一切,只为了赢得一个出头的机会。“我不是在逼你,我只是请求给个机会,一个机会而已。”汤米甘如是说道。

一开始,汤米甘欣喜异常,因为洛奇不仅接纳了他,还视如己出,毫无保留地教他拳技,关心他的饮食起居。随着汤米甘的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不再满足这样的状态,他渴望早日成功,早点跟现任世界冠军一决胜负。但是洛奇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汤米甘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应该勤加训练,多打些小比赛积累经验,而不是匆忙决战,落得个身败名裂。两人在根本问题上产生了冲突。

汤米甘是个不错的选手,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潜质,但功利心太重,无法静下心来训练。洛奇虽然教给他技术、照顾他生活,却未能注意并解决这个问题,为日后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更糟糕的是,洛奇不懂得怎么保护汤米甘的自尊心(或曰虚荣心),导致媒体在报道汤米甘的赛事时总是把自己摆在首位,称其为“洛奇的轰炸机”、“洛奇的徒弟”。要知道,此时的汤米甘已经取得了22场连胜的好成绩,他以为自己终于熬出头了,却失望地发现自己还是个无名小卒,生活在洛奇的阴影之下。每当自己想要参加冠军赛时,洛奇总是找借口拒绝他。久而久之,汤米甘内心的不满取代了感激,甚至开始怀疑:洛奇到底是在帮自己,还是在利用自己?

相反,杜克不仅发现了汤米甘身上潜伏的巨大商机,还察觉到这师徒俩之间存有严重的分歧。他知道,像汤米甘这种人最渴望的就是名利,只要为他争取一个机会,并给予足够的尊重,满足他的虚荣心,他就会跟着自己走。因此,汤米甘每次参加比赛的时候,杜克就率人过去为他打气加油,还送他好车,给他介绍女朋友。在杜克那里,汤米甘听到的总是恭维话,享受的是世界冠军一般的礼遇,而不是被当成洛奇的附庸。试问,如果你是汤米甘,你会不会把杜克引为知己?如果杜克有一天告诉你,他将为你争取到比赛机会,早日实现冠军梦,你会不会怦然心动,改为跟他签约?

可以说,洛奇遭遇背叛并非毫无缘故,相反,这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做人不懂心理学,你又拿什么跟小人斗呢?



像送礼物那样送出你的爱



洛奇是个好教练,有能力、有激情,还没有私心,却是个失败的沟通者。他以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汤米甘哪怕不感恩戴德,也会支持到底。至于汤米甘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赛冲动,不过是一个初学者的浮躁心态,大可不必理会,至多说一下就行了。殊不知,汤米甘对自己的崇拜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淡化,对自己的不满却会与日俱增。一些在自己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别人眼中,极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在与杜克的较量当中,洛奇输在了粗心大意,错在了麻木不仁上面。

在跟儿子的交往过程中,洛奇犯了同样的错误。以前,他跟儿子亲密无间,分享儿子的喜怒哀乐;如今,为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了改变家庭的困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汤米甘身上。儿子在新学校被人欺负了,他只是简单交待一下;儿子想跟他学拳击,他说还是文明一点比较好;儿子说交了个女朋友,他只是随口答应一声;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跑了小混混,夺回了外套,忙于训练的他听得有些心不在焉……洛奇满以为儿子最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却忘了儿子也需要自己的关怀与肯定;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关心儿子,还像过去那样分享儿子的一切,却没注意到自己看上去是如此地满不在乎。直到有一天,他吃惊地发现,儿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留起了长发、穿起了耳环,还背着家人抽烟!此时此刻,他只是觉得失望、痛心、愤怒。可是他有没有想过:儿子变成这样,自己是否也有几分责任呢?

不可否认,洛奇很爱他儿子,也是爱汤米甘的,但这两个人却都不领情。原因无他,他俩并未得到所渴望的东西,自然也感受不到洛奇的爱。其实,爱就跟礼物一样,我们在送出的时候既要选择自以为是最好的,更要选择对方所喜爱的,否则,对方可能觉得你只是在满足自己,甚至是在利用他,而不是关心他。比如说一些父母花了很多金钱和时间,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既投入了金钱,也投入了时间与感情,可孩子会为此感激他们吗?不见得,孩子反而可能觉得父母不过是借他来实现他们自己的夙望,甚至是把他变成一个可以用来炫耀的工具,让亲戚朋友羡慕自己。窃以为,爱一个人就跟巴结领导一样,一定要懂得投其所好。

此外,我们既要想好送什么礼物,也要想到怎样送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有时候,送礼的形式甚至比内容更重要。有些人送出了对方最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相应的感激,原因很可能就是送得太随意,让人觉得你并不尊重他。比如说有些企业家资助贫困学生,搞得跟工程奠基似的,又是领导讲话,又是媒体采访,而忽略了真正的主角——受助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企业家可能并不值得他们感激,因为他可能是在做秀,是在借机表明他自己多么有爱心,而不在乎他们是否解决了困难、需不需要尊严。同样,有些父母也会花时间陪孩子谈心、玩耍,但其间不是哈欠连天,就是不停地接电话,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孩子身上,趁机进行说教。这样的父母尽管很关心孩子的思想,却并不尊重他们。这样的关爱真是有不如无!

或许有人会说,父母已经做得够多够辛苦的了,哪怕这些不是孩子所喜爱的,孩子难道不也应该表示一下感谢吗?否则,他们也太不懂得感恩了!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感恩?



这是我多年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至今印象深刻:

有个小女孩向妈妈索要十块钱,因为她想要买个跟伙伴们一样的洋娃娃。她妈妈拒绝了她,还骂她不懂事。小女孩委屈得哭了,跑出了家门。她觉得妈妈不爱她了,想要离家出走。可她又能往哪里去呢?

小女孩就沿着街道一直往前走,打算走到哪算哪。天慢慢地黑了下来,小女孩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可身上没带一分钱,什么东西也买不了。在一个面摊前面,她停了下来。这时候,她又想到了妈妈,觉得要不是她骂自己,自己也犯不着跑出来。至于妈妈不给她钱,更是不爱她的表现。想到这里,小女孩又委屈得想哭。

面摊的老板发现这个小女孩在旁边站了很久,便招呼她过来,给她盛了碗面条,说:“我看你的样子,就知道你一定是饿了。吃吧,吃完后就赶紧回家去。”小女孩大感意外,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她向面摊老板诉苦,说她妈妈如何如何地不爱她,甚至还不如这位面摊老板好。

面摊老板笑了,说道:“我不过是给了你一碗面,你就觉得我好,可是你妈妈呢?她给你做吃的,给你买穿的,还带你去很多地方玩,你怎么就不觉得她好呢?”

故事的结局想必你也猜到了,那个小女孩恍然大悟,吃完面之后就赶紧回家去了。到家以后,她发现母亲正疯了似的到处找她!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考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而先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给了孩子很多,孩子却往往不懂得感恩呢?

这便要涉及到两个心理学概念:期望值与心理落差。没学过心理学的人也听说过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便是有关期望值与心理落差的一个绝妙句子。对于故事中的那个小女孩来说,母亲不管给她什么,她都可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对方是她妈妈。也就是说,她对母亲的期待值很高,一旦母亲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有可能出现心理落差,进而产生失望、悲伤、愤怒等情绪。而面摊老板是个陌生人,小女孩对他的期望值几乎为零,但面摊老板不仅关心她,还送了她一碗面,大大地超过了她的期望值。她当然觉得这样的人是好人。换言之,如果你让孩子对你保持较高的期望值,那么你就是付出得再多,他也不会感谢你,甚至可能在你无法满足他的时候生气、恨你!——这就开始涉及我想在本文讲述的一个话题:怎么培养逆子?

不好意思,我不是标题党,之所以在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不过是“剧情需要”。至于我为何要谈培养逆子,而不是孝子,则是出于个人见识有限的考虑。孝顺的孩子是相似的,不孝的孩子却各有各的不孝。我不懂得教人怎么培养孝子(也不敢教),却见过不少逆子。更何况,讲孝子要面面俱到,讲逆子却只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当然要省事得多。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回到前面那个故事,继续往下思考:是什么让孩子拥有较高的期望值?



被爱,是件很容易麻木的事



在展开枯燥的理论之前,还是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吧: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对夫妇搬进了一个新家。搬完家的第二天,妻子丽莎烤了些小面包,送给邻居品尝。邻居大感意外,对丽莎的热情和手艺赞不绝口。见大家都很喜欢她烤的小面包,丽莎便在第二周又做了一些。当她再次把小面包送给邻居的时候,邻居还是跟第一次一样,大感意外,并很热情地邀请丽莎到家中做客。于是,丽莎打算以后每周都烤些小面包,送给邻居。

第三周,丽莎烤好了小面包,送到邻居家。此时,邻居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惊讶了,热情也大不如前,只是平淡地说了句“谢谢”。

第四周,当丽莎再次送来小面包的时候,邻居开始埋怨道:“这次送得比上周晚,面包也有点儿硬。”

第五周,邻居开始交待道:“有巧克力味道的更好吃,你下次记得加点儿。”

第六周,丽莎忘了烤小面包,邻居干脆找上门来了:“你这周的面包怎么还没送过来?”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笑话,因为被爱从来都是一件很容易麻木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类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我的一个老师便有过类似的经历:刚进大学的时候,来自山区的他很热情地承担起了打水的任务,全宿舍六个暖壶的水都是他一个人打满的。一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又是感谢夸奖,又是帮忙分担的,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后来,隔壁几个宿舍的人都知道了,自己不打水,跑到他们宿舍来倒。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大家还会拿这调侃说笑。有一次,他事情比较多,一直忙到晚上都没空去打水。结果,当天晚上好几个宿舍的人都没水用,大家开始埋怨他,甚至越说越生气。他也忍不住发火了,把宿舍的暖壶全砸了,怒道:“老子凭什么天天打水给你们用?”据说,这是他在宿舍里第一次发火,把大家全吓坏了。从那以后,大家都对他客气了许多,而他也不再为大家打水了。

在心理学中,期望值是一个有关不确定事件推理的基本概念。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出期望值判断的时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目标本身的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即价值(V)与概率(P)。期望值的大小就是二者相乘的结果。一个人差不多从能够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期望值的判断。相对而言,孩子更看重事情发生的概率,而成人更看重目标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地重复某件事情时,人们对它的概率期待就会相应提高,进而抬升期望值,这种现象在未成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丽莎虽然每周都给邻居送小面包,但他们的反应却大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平淡,甚至有些挑三拣四,原因就在于丽莎每周都做这样的事,无形中提高了邻居的期望值。当她无法达到邻居的期望值时,他们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想要表达不满。我老师天天给人打水,还反遭别人埋怨,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这一类的案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比如说,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开学初通常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义务打扫街道,结果,有一学期,学校没有组织这样的活动,街道两边的商店便开始发牢骚,说校领导的坏话。在《水浒传》中,武松常年接受柴进的救济,但他从不认为柴进对他有什么大恩大德,而宋江不过对他说话客气了点,借花献佛,把柴进给他的一些财物转送给武松,武松就感激涕零,拜宋江为义兄。说白了,还是期望值不一样的缘故。前不久(1月23日),媒体还爆出新疆昌平市一名小学生打扫学校食堂被承包户打成面瘫的新闻,也多少跟此有关:该校的食堂已经承包给外人了,但学校要求学生免费帮老板打扫食堂,时间一长,食堂老板便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了。结果,有人打扫不及时、没尽到“义务”的时候,食堂老板就开始发火,甚至对学生大打出手了。

因此,你如果想培养一个逆子,首先要不断提高他的期望值,俗称“溺爱法”,让他觉得你不论给他多少,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恩。提高期望值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从两个要素入手,一方面提高概率(P),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你都要在第一时间内满足他,另一方面不断增加满足的额度(V),给他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此外,你还可以对他适时地培养一些新的期望值。比如,孩子上学以后,每次取得好成绩,你都拿钱奖励他,奖励额度也在逐年增加。久而久之,他就会对你的付出形成强烈的依赖性,甚至指望你帮他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娶上好妻子。这时候,你再拒绝他,他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变成标准的逆子。千万不要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相反,这种事的成功概率很高,只是程度略有差别罢了。君不见,2008年秋天,陕西勉县便有个刘姓男子因为穷得一直娶不上老婆而怨恨家人,把70岁的老父亲活活打死了。养逆子养到这份上,就算是相当成功的了。



逆子速成法



除了溺爱法,培养逆子的方法还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占法

顾名思义,就是无论有什么好东西,都要让你的孩子独自占有。其实,这也是提高期望值的一种方式,不过它的内涵跟溺爱法稍有不同,不一定有固定周期(比如说每周都给),但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如果说溺爱法可以让孩子变得娇生惯养,那么此法可以强化孩子的等级意识,是培养“小霸王”、“小公主”时的重要思想武器。



黑洞法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盖在此法跟黑洞原理很像:只见进,不见出。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关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后者的付出。也就是说,他对什么付出得最多,他就越关心、越爱护什么。在电影《逃北》里,龙修的妻子长期营养不良,又有病在身,几乎奄奄一息。龙修把家中唯一一条狗杀了,炖给妻子吃,儿子俊伊知道后气得发狂,在家里摔起了东西。按理说,龙修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也从不溺爱孩子,可俊伊为何心疼一条狗,而不担心快要死去的妈妈?道理其实很简单,龙修从来没教他如何爱家人,而俊伊一直在照顾着小狗。因此,你想要让孩子变成逆子,就不要教他如何帮助家人、照顾家人。由于付出得少,爱也就自然淡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他的小猫小狗病了,他能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家中有人死了,他可能连一滴眼泪都不会掉!



客套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教子女如何与人分享、如何照顾家人。不过,你不用担心,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是有机会培养逆子的——使用客套法就可以了。比如,家里来客人了,你就悄悄地对孩子说:“待会儿叔叔向你要糖果的时候,你就给他。放心!叔叔不会真要的。”再如,你生病了,孩子被你的爱人支使过来照看你,你就跟他客套一下:“XX真乖,不过妈妈没事,你还是做作业去吧。”总之,你要千方百计地阻止他与人分享、照顾他人,告诉他,这么做只要摆个姿态就够了,大家不会真的要你的东西、让你照顾的。只要使用得法,孩子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政客,至少是个说谎高手。由这样的人来当逆子,实在是绰绰有余。



交易法

俗话说,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万一孩子在使用客套法时碰上当真的,你该怎么办?毫无疑问,孩子此时肯定会很委屈,觉得忽悠人还反被你给忽悠了。这时候,你就得赶紧采取补救措施,用更大的物质平衡孩子的心理落差,以维持孩子付出少于所得的状态。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早做准备,早早地告诉孩子:你现在付出一点,我后面会补偿给你更多。这两种方式都是用更大的付出为孩子的付出买单,故统称“交易法”。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客人中又恰好有小孩,你就可以对孩子说:“你把你的玩具给弟弟玩,回头我给你买冰激凌吃!”总之,你要让孩子明确一点,付出爱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



此外,你还可以使用暴力、侮辱、施压等多种手段,努力激起孩子心中的暴戾之气。

以上方式交叉使用的话效果更佳。不过,言传莫若身教,想要培养逆子,最好的方式还是以身作则,亲自示范。有机会的话,你甚至可以把它们颠倒过来,用在亲戚朋友的孩子身上,比如去别人家做客时,你就可以配合对方家长使用客套法。

其实,后面这几种方式的使用效果更好,而我之所以不愿意花时间介绍,就在于它们实在是太简单了,缺乏技术含量,很容易为知识分子所鄙夷。相比之下,前几种方式更文明,也更高明,将在孩子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得到最广泛的应用。请相信我,骗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卖了,还让他帮你数钱,而毁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害了,还打着“爱”的旗号。

己丑年正月初三于东王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1-30-2009 11:49:08 | 只看该作者

Re: 怎么培养逆子? zz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有一点正确性,但基本思想错也!
这个人肯定没有读过一本正规的西方心理学著作。。。
用期望值理论推导出溺爱,还有上述其他等等机制,来解释父母和儿女沟通的失败和逆子的产生,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角度。

中国的父母,一般都认为供孩子吃穿了,就是尽恩了。
其实,只有爱才能回报爱。特别是当一个人心灵孤独和脆弱的时候给的爱,才是最让人记得的。中国的太多父母,有几个和儿女是朋友? 相反,太多的是忽略漠视,或者专制暴力。。。



【 在 SunnyStare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帖链接:http://www.yadian.cc/blog/56208/
: 洛奇的困惑
:  
: 前两天,我看完了《洛奇》全集。诚如友人推荐时所说的,这是一组相当成功的励志电影。史泰龙借助拳击这一特殊形式,将平庸与非凡、挫折与成功、享受与奋斗、复仇与关爱等话题阐述得准确到位而又深入浅出,情节也设置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