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早:韩方之战的四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1-2012 19: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签: 韩寒 方舟子 关键词 杂谈        分类: 随感录



初闻韩方之战,我的第一反应是:漠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2008年我写过一篇《“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分析二者的区别是:“所谓‘本位’,一般解释为‘事事以……为前提’。‘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差异,在于思考问题以文化的传承、积累、提高为出发点,还是以社会的需求或多数民众的意愿为旨归。”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文化本位者。就像我从来不因为“开创大片”而肯定张艺谋,也永远不会因“普及经典”而赞扬于丹。那都是某些人之肉,却是我眼中的毒药。所以用我的标准来看,《三重门》算个甚?新概念作文算个甚?青春文学偶像算个甚?对这些东西的质疑又算个甚?

你可以不喜欢我的标准,但我就是这么衡人论世的。比如高华,用他的史笔展示一段模糊不清的史实,又如贾樟柯,用他的镜头发现中国的县城。他们在我的价值评判坐标系里,就有着较高的位置。

韩寒的小说我看过,他的杂文我几乎都看过,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我看过,打假文字我也多半看过。结论是,这两人对于我而言,精神价值基本为零。

两个零打架,有什么好看的?

当然我不能否认他们对别人的意义,韩寒可能是很多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方舟子身上或许寄托着社会对真实与透明的渴求。我的不少朋友,都试图说服我来着,说中国社会是如何需要韩寒或方舟子这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难说。韩寒的文风,方舟子的坚执,都是对公众影响最大的特点,恰恰是这两点,都是双刃剑。总体影响价值为正为负?我认为我说不清楚,也没有当代人能说得清。

然而我还是在看,与其说是看韩方之战,不如是在看各色人等的反应。结果是坑越挖越大,私权说也出来了,保卫言论自由也出来了,“韩寒若败中国无作家”,“方舟子若输中国无自由”,这都是些什么呀?不过我明嘅,他们跟我一样,嘴上在评韩方之战,其实映出的还是内心的某种恐惧,或欲望。

所以韩方之战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投射。

比较一下,2010年的汪晖攻防战,我作为旁观者就十分焦虑与沮丧。因为同一或相近学科,特别能感到双方那些言辞与行为,对于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内心的摧破感。现在看似风平浪静,各自收兵,但此事对一两代学者的巨大冲击与割裂,一定要日后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我又想起当我还未成年时,媒体曾经热炒过“崔健是韩国人”的事,当然也是心里很难受,就是有点那种打在你身,痛在我心的感受。现在回头看当然也没什么,但不是什么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最终窥破的。

许多人对韩寒有厚望焉,许多人对方舟子有厚望焉,还有人因为疑韩而挺方,因为厌方而护韩。这其中立场的选择,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在作怪,所以同样的事实,看在不同立场人眼中,就大不相同啦。如果人人都像我的朋友@邱小石 那样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觉得自己挺韩是因为以前就讨厌方),我们在这场韩方之战会看到很多人的心灵史,还有他们对文化现实的看法。



所谓“奥卡姆剃刀”,只有八个字: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韩寒也说过八个字:只问是非,不问立场。

这都是很好的辩论指导原则。可惜,我们看见的大部分辩论,一开始水就被搅浑了,搅动浑水的这只手,叫做“恶意”。这是第二个关键词。

从麦田的《人造韩寒》,到韩寒方的回击,到方舟子的质疑,再到后来的混战。大部分的句子里,都充满了恶意,以及恶意生发出的快感。

或许这就是很多看客的鸦片,这样才过瘾。我是真不喜欢,就像2010年我第一次在南方周末上看见王彬彬质疑汪晖抄袭的文章,也是感到恶意充盈。

恶意本身就堵死了商榷与妥协的通道,剩下的就是跟你丫死磕。这种论战的无意义也正在于此,包括围观者,你要发言,就只能站队,不然两边都不讨好,“革命的就站过来,不革命就滚你妈的蛋”。

我在大年夜贴出了一封1912年的公开质疑信,即是针对这种无所不在的恶意。我们每个人,每天在网上,只要一说话,基本都会遭遇到莫名的戾气。所以每个人都被迫成为临危的刺猬。挑衅,猜疑,讥刺,对骂,太平拳,最后形成狂欢。经骂的人留下来,不经骂的人离去,你说说,长此以往,中国的网络社会将是什么面目?

在恶意驱使的骂战中,哪里是“勿增实体”,是实体横溢。阴谋论什么的再容易不过了。一涉动机,就可以全盘骂倒,这真是很偷懒又很吸引眼球的搞法。但是问题不会因此而得到解决。

就韩方之战而论,“代笔”确实如@破破的桥 所说,可以证实,很难证伪。所以这种人品的指控,除非真有实据,不可轻易做出。这应是负责任的言论者的自我设限。正如某人所言,“可能吗”三字岂足服人?这种弱质疑,在私下讲讲则可,公开发言则当然有失体面。

方舟子提出的多种证据,其实主要指向的是韩寒神话在多次讲述时的漏洞。所以也有人说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问题是,陈仓打开了栅栏让他通过。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本来觉得代笔的指控是无稽之谈,韩寒方面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反而启人疑窦。大开生理笑话之类,只能让人觉得“失态”,那么是什么让你这么失态?子虚乌有的指控会有如许效力么?

即使从危机公关的角度,这种做法也是愚蠢的。我以最大的善意来揣测韩寒方面,大多数疑点都可以解释,但这种失态让人无法理解。不过我还是以最大的善意理解为“不冷静”,这就扯出第三个关键词:原罪。

我说过韩寒的话语策略大抵是“逆取顺守”,指他以颠覆秩序的方式赢得声誉,却以顺应主流价值的方式固守并推高这种名声。去年宋祖德、罗玉凤争当公知,也未尝不可以视为这种模式的翻版。不过韩寒当然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人。倒不见得他的“商业团队”是如何睿智,他只是适逢上一代许多人对未来一代的担忧与期盼,于是韩寒成了某种样板,浪子回头金不换,韩寒是叛逆与消费一代即将回归主流的最好象征。

我预计韩寒会经历一个雅皮化的过程。2005年他挑起与白烨的战争,一句“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让读者如我头皮发麻,因为这也是堵死了任何讨论的可能性,只能是比谁骂得狠谁骂得毒了。

古话说“相骂无好口”,又说“话糙理不糙”。前一句是真理,后一句不是。形式也是内容,话糙基本就意味着理糙。质疑,就算真是诤言,本身也难于下咽,再裹上一层毒汁掷出去,试问谁受得了?为什么讨论需要善意,哪怕是伪装出的善意?就因为讨论需要留出退路,双方才有可以退让与妥协,从而达成共识。你一上来就是“你是想死啊想死啊还是想死啊”,那就只好跟你死过喽。

韩寒带着粉丝横扫网络,骂遍天下,可以被封为吵架王。这种热闹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本来就不弱的戾气。你觉得一个号称文明的社会,会让这种戾气文化占据主流位置么?不会,毒骂只能是亚文化的爱宠。即使是亚文化的领军者,青春偶像,在公共领域以这样的方式实名发言,也是很不妥当的。

所以韩寒的公民转型,也必须伴随着对这种原罪的救赎。四年后,韩寒果然隐晦而适时地向赵丽华、白烨等一众对手表达了歉意。从此他的博客形象变得轻灵逸脱,如令狐冲的独孤九剑。长辈们似乎也原谅了他,觉得他成熟了进步了与时俱进了,跟郭敬明的拒绝长大形成鲜明对比。韩寒俨然成为王朔、王小波之后,又一位反体制的文化英雄。

可惜这次被打回了原形。人们发现当了父亲的令狐冲的面具下,还是藏着那个轻狡少年。还有他的队友们,轻易就露出了古惑仔的尾巴。言语上的无底线,或许喻示着行为上的无底线。很难不让旁观者这样联想。韩仁均叔叔如果要再版《儿子韩寒》,建议他加一章曰《家教》。

韩寒,不止是韩寒,需要向公众交代的是,确实是新概念大赛的规则与运作问题。第一桶金来得不清白,虽是中国社会常态,但也是大众最忌之处。既然有人提出程序正义的问题,主要责任方在《萌芽》、组委会等机构,不出来说说清楚,《杯里窥人》也仍然是韩寒的原罪,不能怪别人一直质疑。



尽管路金波(或韩寒自己)想切割二者的联系,但讨论韩方之战不涉及“韩三篇”是不可能的。这个实体非增不可。

按照我所说的善意原则,我不会拿“五毛”、“投靠”来说事。这种谣言一直存在,我的多位师友都被列入过国宝名单。等到窃听风暴档案曝光那天再说吧,现在就文论文。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掩饰对韩三篇的欣赏。欣赏这些文章透露出的真实恐惧(有恒产有恒心,能拿出2000万的韩寒恐惧暴力革命不正常么?),也欣赏知识方面的破绽与软弱。除非真有人能证明这是公开向组织递交的投名状,否则这种自我解构的文字,还真得有梁启超式的勇气,而且很不落好,左右都不见得喜欢,又自暴其弱。他完全可以继续公民下去,鲁迅下去。韩寒之前的博客,跟王蒙说王朔似的,搂着火呢,不至于犯大忌。纵然舆论收紧,我认为当局也犯不着以这种方式激怒拿韩寒当个宝的自由派。何况如果组织出手,当可写得更好,不是吗?

我倒是相信他说的杀戮群众,对于一个以群众拥戴为最大资源的明星来说,杀戮群众也约等于杀戮自己。而且以汉奸媒体那种过度包装,无异于将人放在炉子上烤。不愿意承受偌许压力反而是正常人的思维逻辑。

总之韩寒是(至少部分地)跟过去决裂。那你让捧他的人怎么办?他们希望韩寒承担引领他那一代公众的职责,不参与微博搅动中国就已经很遗憾了,现在连博客也要放弃。再说胡锡进的得意嘴脸也让人不惯,好象青年军领袖被左派俘虏了似的。

所以这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回归”。韩寒想回归复杂的自我,批评韩三篇的人则将他之前的转型视为对社会主流或曰普世价值的回归,如今反而是第二次叛逆。去年韩寒扬名曾经意味着庸众的胜利,如今韩寒现象自然又成了社会的毒瘤——如我所言,这都是一些偷懒的做法,因为“韩寒”这个名字几乎可以置换成任何文化偶像,给予同样的批判。

我对韩寒讨论得比较多,因为这次他是受方。至于攻方方舟子,虽然他拉黑了我,我还是要给予他同样的善意。我不怀疑他是受命来转移吴英案和韩三篇的五毛,也不认为他是出于对罗永浩的恨而迁怒于韩寒,我甚至相信他出手是为了清洁社会——他也期望着一种秩序的回归,一个人人都说实话的世界。

方舟子的自我期许是很高的,你看他挑战罗永浩的引用自比:

“萧某大好男儿,竟与你这种人齐名!”

说明方舟子跟韩寒一样,都喜欢光明与磊落,如大侠萧峰。很可惜,仔细想想,萧峰其实是很偏执的人物,而且未必守得住原则。他发过誓不杀一个汉人,聚贤庄却杀得汉人血流成河,他曾立誓要为义父义母师父报仇,后来知道是自己生父杀了他们,也就算了,连纠结都很少。他受制于胡汉恩仇,却迁怒于带头大哥,非要寻而杀之而后快,为此既不顾谭公谭婆赵钱孙的性命,连阿朱也牵累至死。所以,萧峰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好榜样。

质疑名人当然是方舟子的权利,这跟私权无关,而与一个作家的骄傲有关。可是在方舟子找出的弱证据,与“代笔”这个结论之间,怎么也不可能建立有效的逻辑推论。就算因为弱证据众多,你已经相信了代笔的存在。用那种虽不论断,却足以暗示的手法去挑刺,问那么多的“可能吗”,其实是过甚其辞了。方舟子打假,一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打汪晖如是,打贺卫方如是,打韩寒亦复如是。看单条单条证据,似乎都有道理,你走远两步再看,却完全得不出“代笔”的结论。

然而方舟子每次都能自奏得胜鼓,是因为对方总归有痛脚。痛脚就在于他攻击的全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成长自述与自我定位,如果不吹点牛,怕也很难在当今中国成功。所以他们的叙述与事实之间总有缝隙,多次讲述神话总有参差,而且很容易把话说得太满。对于这些成功人士,方舟子奋起降龙十八掌,确实很少不奏功的。这也是很多人力保方舟子的理由。我不反对这个,只希望方舟子能自守界限,不要真的连阿朱都一掌打死——他打贺卫方依据的所谓“学术规则”,就十分让人不齿。

这篇文章已经太长,就此打住。最后我还想说一句:

一个人来敲你的门,他递过的名片上写着“真理”或“真相”,看上去很美。但如果你发现他头戴偏见的帽子,身披恶意的外套,手里还挥舞着一根叫“粗鄙”的手杖,建议你不要开门,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他是会帮你家捉虫,还是会打烂你家的花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