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心有愧:对方舟子自辩书的文本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3-2012 15:3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老怪

标签: 科学精神 方舟子 韩寒 刘菊花 抄袭 打假 质疑 杂谈       
本文是对方舟子代表作的文本分析。方舟子博客在2011年4月28日发表的署名方舟子妻的《问心无愧》,也就是方舟子所写的自辩书。是的,我没有写错,你也没有看错,是方舟子写的自辩书。我敢百分百肯定,此文并非刘菊花所写,而是方舟子代笔。我的铁证将在文中给出,但这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这篇自辩书,其实是方舟子文风的自白书,里面暗藏着方舟子品牌核心价值的终极秘密。

纵观这篇自辩文章,全文1366字,从布局谋篇,到行文用词,甚至到标点符号,都大有深意,延续了方舟子的一贯风格。十多年来,方舟子就是靠着这种文风,靠着这种蛮横劣质的方式逻辑,蒙蔽了很多善良的中国人,包括曾经的我和曾经的韩寒。方舟子也由此获得了极大的公信力,成为了科学理性的代表和中国打假第一人。但方舟子,请你相信,没有人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本哲学老怪旅居英国,和方舟子没有任何私怨。但当末日的审判的号角吹响,就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吧。就让老怪作为广大群众的代表,给你来一个清算和了结吧。

闲言少叙,现在开始全文分析。注意,本文是真正的“全文”分析,也就是每句话都不漏,采样的是文本中的样本全体,而非方舟子式的选择性证据。我花大力气这样做,一方面为了全面客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确句句有着不可磨灭的方式烙印,实在是不容错过的经典教材。

文本来源:方舟子新浪博客。带【】号的是引用原文。“老怪按:”,是我的评论。

【问心无愧 (2011-04-28 07:54: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打假
作者:方舟子妻】
老怪按:简单的抬头,里面水很深。

先看标签。标签是新闻打假。也就是说,方舟子认为,《法制周刊》刘菊花涉嫌抄袭(注意,记者虽然掌握了大量证据,但标题还只是用涉嫌)的报道是假新闻。结合“问心无愧”的标题,这个标签给这篇自辩定了基调:非但不道歉,而且还要打这个新闻的假。

再看作者署名。不用刘菊花本名,而仅用方舟子妻,目的有三:
1. 方舟子要让人认为,打刘的本意是打方,给人记者歪曲报道以对方舟子打击报复的印象。
2. 隐藏刘菊花的名字,使得刘菊花抄袭的真相被更少人记住。
3. 方舟子不愿透露妻子名字,和他不愿透露女儿年龄一样,也是正常地在保护个人隐私。但这正说明他并不是没有隐私保护意识,而是有双重标准。反观他的行为,他屡屡表现出对他人隐私的无情践踏。

【 如果不是被指责“涉嫌抄袭”,】
老怪按: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给事件定性。“涉嫌抄袭”用引号,表面上是引用,但暗示否定。

【我不会再把自己的硕士论文翻出来看一遍,我甚至已经在作品存货里找不到它了,】
老怪按:试图给人印象:这篇论文不重要。言下之意是:打假这篇不重要的文章,没有意义。而实际上,硕士论文是给了刘菊花最高学历的必要条件,对她个人人生上的意义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极其重大的。

【最近还是请朋友帮忙从网上下载一份寄给我重温了一遍。】
老怪按:这里很可疑,常识判断是在撒谎。网上揭发刘菊花,最急的人是方舟子。他整天挂在网上,别人批刘菊花他肯定会去找她的论文查对,刘菊花问老公要一份就可以了,还要请朋友帮忙?现在这样写,是暗示这场风波和方舟子无关,刘菊花和方舟子在论文被质疑事件上没有交流。

【看完之后,心想:“原以为是此生最滥文章,没有之一。但是,似乎还不错嘛。”】
老怪按: 别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方式文风的集大成者,里面蕴藏着高超的诡辩技术和心理暗示法。

前半句就有三个暗示:
1. 告诉批评者,我刘菊花早知道这篇文章不好,我自我批评,就不需要别人的批评。
2. 证明刘菊花对论文的鉴别能力不错,为后半句埋下伏笔。
3. “没有之一”,暗示刘菊花没有其他抄袭的文章。实际上,她的作品还不少,其他的作品有没有抄袭还有待查证。

关键是后半句,话风一转,自己说自己的论文水平不错。因为在前半句中她通过自嘲来证明了她的文章鉴别能力不错。所以,她现在反过头来说自己论文写得不错,给读者的印象是,她的话靠得住,那么,这篇硕士论文就真的还不错。

前半句和后半句是转折关系的。论文到底好还是不好?这样写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但这样一写,刘菊花把所有好处都占全了,给读者极强的心理暗示。这种转折模式,是方式诡辩术和暗示法的精髓,这种技术在这篇短文中就连续出现好多次。

【我从没打算从事学术研究,也从未想过要发表这篇文章,】
老怪按:此句暗示:论文的价值,要么在于做学术研究,要么在于发表。如果二者都不是,那么这篇论文实用价值不大,那么我抄袭的罪就很轻微的。但这里的大前提被秘密篡改了。刘菊花的这篇论文,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篇论文,而是靠着它可以拿到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虽然其学术价值不高,也不会发表,但对学位拥有者的价值是巨大的。有了这篇文章,刘菊花拿到了社科院的硕士学位,对她以后一生(特别在是新华社那种单位),都会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有利影响。

这里运用的技术是篡改和削弱大前提,来达到错误的论点。这里以论文的两大作用代替论文的全部作用,丝毫不提学位论文的本质。而且,这里又和前面提到的“在作品存货里找不到它”,遥相呼应。前面的暗示,加上这里的“方式篡改”,读者逐渐加深了“这篇论文真的不重要”的错误认识,也对揭露这篇文章抄袭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当年写论文的心态是:通过了就好。】
老怪按:这句话,把自己往大多数人那里靠。而且,“通过了就好”,并不等同于为了通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抄袭。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所以这里又有了”方式篡改”的痕迹。这样写,无非是想暗示:法不责众,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方舟子往往利用“常识”和“大多数人”作为论据,为他的论点来辩护。且不知这常识和大多数是他是怎么定义的(大多数的写论文同学的心态他怎么知道,调查过么?),用常识和大多数人来论证某一特殊现象,要非常谨慎,很容易划入诡辩的误区。比如,最近方舟子用“常识”和“大多数人”的看法来攻击一个经历很特殊的作家韩寒,收效甚大。常识是可以供参考的,但这种 “方式常识”,往往被方舟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些对他论点不利的常识,他一定会有意忽略。

【我现在不知道为何82条注释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来掩盖抄袭痕迹”(语出方黑报纸《法治周末》,】
老怪按:世界上真的有所谓方黑报纸吗?这里暗示《法治周末》一贯黑方舟子,所以这次一定是污蔑刘菊花。方舟子的惯用做法是,先是给对方带上一顶帽子。然后,对方说什么,方舟子都不用采信了。

【此“报道”还说:“记者注意到,刘菊花的论文共有70多个注释”,数学没学好?还是心情太激动?)】
老怪按:是不是双方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导致的?即使统计错误,那70个和82个注释的区别,有那么重要么?方舟子的特点是,只管证据是否有利,而不管证据的重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吹毛求疵,抓住无关痛痒的细节不放,转移焦点。而最后还不忘借题发挥,说人家要么数学不好(暗示记者智力低下),要没心情太激动(两层含义:1:记者丧失了理性;2:和前面的方黑报纸呼应,方黑记者找到证据欣喜若狂)。这种损人的方式,信手拈来,已经进入了方舟子的血液。的确,方舟子貌似学到了其偶像鲁迅“横眉冷对”的“形”,可惜,他没有学到后面半句“俯首甘为”的“神”。

【当时也没觉得自己是抄袭,】
老怪按:这句超短句,又是方式文风的经典,也要好好领会。

表层意思:当时我属于不知情,不知者不怪。

深层意思:当时没觉得抄袭,言下之意,现在我默许了自己是抄袭。这里是以退为进。读者读到这里,会觉得刘菊花认错了。一般人对认错的人,都会宽容的。但通篇只有这一处暗示抄袭。事后,读者读完全文,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掉。如果白纸黑字追究起来,也很难拿这句话作为刘菊花承认抄袭的根据。

这里面隐蔽的心理暗示,和催眠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方舟子对这招驾轻就熟,

【我到现在都以为文科硕士论文就是综述一个问题,能说清楚就不错了,谁能指望一个硕士生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要通篇原创呢?至少我没有这样指望自己。】
老怪按:这句话,前半句是和前面一样,用得是“方式篡改”技术,也就是削弱前提。后半句,祭出了方舟子又一大法宝,就是偷换概念。可以这样说,偷换概念比篡改前提和论证更强的诡辩,因为从“改”变成了“换”。而且,这句话是偷换概念用到极致的水平。思维不严密的的朋友,肯定会觉得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会被他骗过去。请再读一遍,好好吃透这句话,以后就不会被方骗了。请看哲学老怪的分析:

“硕士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这是大前提。正确。

没有高深水平,所以不需要通篇原创,这是推论。也正确。

一般逻辑不好的读者,读到这里,会被方舟子说服。是啊,硕士生不需要通篇原创,刘菊花抄点别人的,很正常啊。

但是,此”原创“非彼”原创“。

硕士生不需要原创,是指硕士生不需要理论上的创新;但并不是指说说是论文里的内容可以是抄的。所以,硕士生不需要”原创“,但至少需要”创“,不能”抄“。

再回到前面那句,“不需要通篇原创”,这里有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在学术论文里,原创的永远只能是一小部分,不可能有通篇原创的论文。而他在原创上故意多余的加上”通篇“二字,巧妙地把读者引入了“通篇原创=通篇都是自己写”的逻辑陷阱。

大家看,这种“方式偷换”的伎俩,是何等高深?居然最后活生生地可以把“硕士生不需要原创”这一真命题偷换成“硕士生可以抄袭”这一假命题!

【 我的硕士论文水平不高,但却是当天参加答辩的同学中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一位老师说:“你还挺能辩的。”因为当时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也知道自己想说些啥,所以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能自圆其说。为此当时颇自豪了一小会儿。】
老怪按:又是“方式转折”,和前面一个路数。先说自己不好,再说自己好,两面都讨好,先抑后扬,最后的给读者的印象还是好的。不但论文好,还要加上谦虚,更该表扬。

“自圆其说”,暗示刘菊花对抄袭的内容很熟,不是没脑子的乱抄。“自豪”,“感兴趣”,都在暗示刘菊花写论文的态度是认真的,是真的感兴趣。这些都是刘菊花的自我感觉,并不能作为证据。事实上,刘菊花答辩时是否能自圆其说还是 “很能辩的”胡说八道,都有可能。老师全票通过和刘菊花论文是否抄袭没有关系。而大段抄袭他人观点不加注释的论文,反而会给人论文水平高的假象。还有,你唯一全票通过,但当天有几个同学参加答辩呢?没说。

【《法治周末》“报道”还说,“据调查,刘菊花2000年至2002年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真不争气,又错了,我是1999年入学的,在网上很容易查到。连这简单的“调查”都据不准,贵报的黑方水平亟待提高,仅有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不认识刘菊花,凭资料整理,把1999年入学搞成2000年,对刘菊花有什么坏处?方舟子却不忘借题发挥,从《法制周刊》调查取证不严谨发挥到报纸故意黑方和伪造证据。

【说实话,我特别佩服那些细细梳理我那自己都不想多看的硕士论文的方学家们,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决心和耐心。】
老怪按:这已经是此文的第三次强调:这篇硕士论文不重要。此外,把质疑刘菊花作弊归类为“方学家们”,一是拔高打假英雄方舟子自己,暗示有一大堆和他结怨而整天想整他的人,二是 再次把质疑刘菊花作弊定义为对方舟子的打击报复。

【如果他们觉得为此耗费几周的时间和精力很有意义有价值,那就随他们去吧,让方舟子再当一回精神病治疗药物好了,毕竟,把暴力用在电脑键盘上比用在羊角锤上更让我安心。】
老怪按:又是“方式转折”,而且一波三折,层层推进。先是说,你们耗费几周经历我替你们不值得,没意义,然后说,“随他们去吧”,暗示也不反对质疑,表示出宽容质疑的心胸,然后,用“精神治疗药物”暗示对方脑残和气急败坏,最后,用“羊角锤”暗示这些质疑者,原来是和雇凶打人的方黑是一伙的,只有形式上的区别。

【鉴于方学家还散布了些相关的可笑谣言,我再爆个料,我的学士论文是优秀,要是也能证明这TopTen是抄袭,不是更能表达对中国学术界的失望和对方舟子的憎恶吗?】
老怪按:这句话很具有迷惑性。我们熟悉的“方式篡改”又出现了,但这里篡改的是论证过程。这里用的事实是:论文优秀。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甚至是相反的。方暗示的逻辑是:中国的优秀硕士论文,竟然是抄袭的,所以中国学术界是很腐败的,所以那篇生在淤泥之中优秀硕士论文,即使抄袭也不该受到严厉指责,更该指责的是整个腐败的学术界。

而实际上应该是怎么论证呢?很简单:因为这篇文章大段引用他人观点而不加注释,所以,给了老师论文水平高的假象,以此获得优秀。而那些论文老老实实都是自己写的同学,论文水平必然是要“低于”那位把他人文字纳为己有的刘菊花。这里当然有论文指导老师的疏忽,但文责自负,更重要的是论文作者的道德。因为导师也知道,这样明目张胆的大段抄袭,是铤而走险,虽然很可能由于不被发现而获得优秀,但一旦被查出来,面临的是更严厉的惩罚。导师的逻辑是:我当年不来查你,但你当年既然有种抄,被发现就不要逃。

所以,正确的结论是:正因为刘菊花靠抄袭得来的论文得到了优秀,才更要揭露!学术界论文那么多,导师偶尔失察不是耻辱;而事后明明发现抄袭,却让这篇抄袭的论文永远列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的文库,让当年的抄袭者享受硕士学位的一切好处,才是学术界最大的耻辱。

【骨头已经抛给你们了,方学家和方黑们,去挖吧——谨以此表达我深深的怜悯之的情。】
老怪按:这句话,又得到鲁迅的“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并继续暗示:打刘的实质是打方。

【此前方舟子一直没对这事表态,有人质问方舟子为何“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不打老婆的假?也许我的硕士论文有些引用不妥、不规范的地方,但像我这样的小蚂蚁遍地都是,方舟子穷其一生也打不完,所以让他格外关照一下我的凛然建议显然不太可能被接受。不是总有人质疑打了几十位部级高官、学界大佬假的方舟子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吗?现如今又揪住个小蚂蚁非让他打,真是众口难调啊。】
老怪按:进入高潮阶段,方舟子开始组合拳出击。思考题:这里方舟子用了前面说过的哪两招?

答案:“方式篡改”和“方式偷换”。

其中,“方式篡改”用了两次。第一次是把论文抄袭铁证的前提硬生生地篡改为了“也许”,“有些”,“引用不妥”,“不规范”。第二次篡改的是:刘菊花到底是不是一般的小蚂蚁。小蚂蚁虽然遍地都是,但老婆只有一个。方舟子说过,打假是凭个人兴趣。如果方舟子真的是一个一心打击学术腐败的正直的人,那肯定要特别严以律己。作为自己的妻子,他难道不该格外关照?

而这里的 “方式偷换”出现得及其隐蔽,但这正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方舟子妻子抄袭门的关键。试试看,你能找出来吗?

答案:第一个命题:方舟子没必要打小蚂蚁,完全正确。第二个命题:方舟子因为刘菊花是小蚂蚁所以不打她,前面说过了,这个论断虽然有点问题,但似乎也说得过去。所以,这两个命题貌似都对啊。可是,注意了,我们谈得是方舟子不打假刘菊花的问题吗?没有人要求方舟子打假刘菊花!大家要求的是:当刘菊花被他人揭露抄袭,且证据确凿时,方舟子作为打假领袖,出来回应一下对自己妻子的质疑,还大家一个真相,给大家一个说法,承认,道歉。这里,命题完全被偷换了。

这篇自辩的结论浓缩成一句话就是 “方该打老虎,不打蚂蚁和菊花”,但这个结论是完全建立在偷换概念上的。

【还是让方舟子的宝剑去打老虎吧,毕竟纠正了中国的学术风气才好让那些“不抄”的老师别再对自己的那么多学生深表不满,还要在9年之后把其中的一个举报一下。】
老怪按:这句话极其阴毒,暗示举报刘菊花的那些“老师”都是在抄,一杆子把所有举报者都打倒了。

【作为方舟子妻,我享受到了和方舟子一样的待遇,网上对我的谩骂、谣言无日无之,一一回应还真忙不过来。还有些事情,比如被“最后贵族”章立凡轻薄嘲讽的那件,我要真说出我做了什么,恐怕广大网友都得表扬我呢,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我现在还不能说,那么我就暂且一笑了之,等我老了,若还有人感兴趣的话,我再回忆回忆。】
老怪按:方舟子的法宝之一是“方式筛选”,就是选择性回答,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失忆。这里,那么多对刘菊花的质疑,要么被归入谩骂和谣言,要么,只挑某人轻薄嘲讽的软柿子捏。而且,回答语焉不详。

【有网友针对此事感慨说,在中国做一个好人的成本远远高于做一个坏人的成本。我坦然接受这个高成本。】
老怪按:方舟子十几年来,有一个坚定的同盟者,就是“网友”。这个网友,不是你,不是我,也不是他/她,而是永远伴随在方舟子左右的,不时会说出一些可以被方舟子利用的话。如果你反对方舟子,那你就是谩骂与谣言,水军,利益集团;如果你说了句方舟子可以利用的话,你就是网友。“在中国做一个好人的成本远远高于做一个坏人的成本”。网友这句话没错,关键是网友可能认为你是低成本,方舟子认为刘菊花和他自己是高成本。

【无论此事结局如何,我都会全部笑纳,就算是为支持方舟子打假所付出的一点小小牺牲吧。】
老怪按:笑纳,表示不严肃。正如方舟子意思说,即使法院判方舟子侵犯名誉权,方舟子全部笑纳,但死不悔改,绝不道歉。这里还把论文抄袭的惩罚美化成为方舟子打假的牺牲。

【这篇低水平硕士论文,应该是我唯一的弱点,】
老怪按:又来了“方式转折”。先退一步,说论文水平低。请注意,这和前面几次用各种主观和客观证据说自己论文水平高是完全矛盾的,但和最初说的论文水平低的说法遥相呼应。一会水平高,一会水平低,其实都是为了“方式转折”而服务的虚幻一枪。这句话表明了立场,就是承认水平低,不接受抄袭的指控。所以,这里承认水平低,是二害相权取其轻,就是否认抄袭。最后,再度转折,居然说这是唯一的弱点。注意,是弱点,不是缺点,而且是唯一。

【此后更没有任何泼污抹黑能影响到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又有这么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当我死去时,应该能问心无愧在天地间清清白白走了一回吧,】

老怪按: 行文至此,这篇自辩已经给读者极强的心理暗示,用各种诡辩术把读者转得七荤八素了。好了,理性的任务完成了。感情牌开始出现。这是方舟子的一贯伎俩:先是用伪科学伪理性狂轰滥炸,误导读者,最后用个人情怀和个人魅力打擦边球,影响读者的判断。

我发现:这套理性到感性的流程,就是方舟子之所以那么多年横行不衰的真正秘密。

很多人读了方舟子早年出国前的文章,为方舟子的爱国情怀感动;很多人看了他的访谈,为他的真诚感动;很多人看到他的生活简朴,为他的人格感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读了方舟子的文章,在他精妙的诡辩,彪悍的文风与强大的心理暗示前,早就被转晕了。即使对方舟子的论证存有怀疑,最后也被他的“情怀”征服了。方舟子号称的是“理性”,但他最后征服你靠的是“感性”。这使我联想到,当年希特勒以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及其人格魅力,一个人征服了世界上以严谨和理性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的心。

【呵呵。】

老怪按:方舟子为了模仿刘菊花,掩盖代笔的痕迹,在文章中故意穿插了一些一般普通网友而非职业作家的用词。也有可能是方舟子写好,刘菊花再按自己的语言习惯随机改动。

感谢大家读到这里。有人要问了,你文章一开始说《问心无愧》是方舟子代笔刘菊花,你的铁证何在?朋友,如果你真的一口气读到这里,请你想象一下,一个硕士论文大部分都是抄袭的,一个在新华社工作的,代表作是《齐抓共管保障儿童网上安全》,《7月1日起出厂和销售的计算机应预装上网过滤软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绿坝各项服务均工作均保持正常》的青年女记者,有没有任何可能,写出以上你读到的,这篇通篇充满了高超的诡辩术和心理暗示的,行文及其强悍的,比方舟子代表作还像代表作的极高水平的杂文? 当这个女作者的丈夫正是方舟子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谈谈方舟子。

方舟子不论是其科普作家的角色,还是其学术打假的角色,都是给人一个祭起科学和理性宝剑的唐吉柯德的形象。他标榜的内核是科学精神。但经过我的分析,我们看到这篇自辩文章,没有任何真诚,没有任何实质信息,通篇是以战斗为目的的诡辩和心理暗示。这种文风,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更不像出自一个标榜科学精神的科普作家之手。而这篇文章中娴熟运用的诸多诡辩术和心理暗示,在方舟子的其他文章和微博中比比皆是。我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抽去了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这些方式特征,作为网络写手打假者的方舟子就不是那个方舟子了。也就是说:方的作品所缺乏的,正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后会专门写长文论述,可以从培根休谟一直聊到波普库恩波兰尼拉卡托斯。但我这里想给出科学精神的简单法则(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只是简易法则)。科学精神:就是不怕错,怕不错。

不怕错,因为科学是以求真为目的,真理无止尽,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必须坦率承认,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怕不错,就是科学的命题必须要有证伪的可能性,要有证据的支持,而不是脱离现实的套套逻辑。反观方舟子,他的这篇代表作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文中的刘菊花)是永远正确的,没有一句话是吃亏的。而面对论文抄袭的严重的事实指控,道理却还是全部在他那边,这是极端反常的。方舟子一路走来,你去看他以前的文章,他的微博,他的采访,都是这个路子。比如主持人问他,你打假有没有打错的时候,打错了怎么办?他说以前没错过,一旦打错了就道歉,最后说错的都是细节问题。读过我上文分析的都能看出,这是典型的“方式转折”。一方面给人愿意认错的科学态度,但最后强硬地表示其主要指控是不可能错的。

不会错,不能错的方舟子,怎么可能具有不怕错,怕不错的科学精神?

既然方舟子没有科学精神,那这十几年来,他写的那么多科普文章和书,有多少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有多少科学证据是经过方舟子偏向性筛选的伪证据?有多少所谓科学论证是出自方舟子的诡辩?又有多少文章是来自方舟子的“不规范的引用”?既然方舟子没有科学精神,那这十几年来,方舟子打的数百人的假,又真正有多少人是真的假,有多少是夸大的,还有多少是冤枉的? 大家这些年相信的这位科学狂人打假斗士方舟子居然是怎样一个骗局?我真的不敢再往下去想。就此打住。

2012 年3月2日 夜  写于伦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