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5-2012 15: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
学雷锋日, 毁童年时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于1963年由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提出,一直流传至今,延续了近50年,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毕竟,在1963年之后,中国,哦,“我们这儿”经历过1966-1976年的文革,经历过1971年林彪叛逃,经历过1979年改革开放,等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发生过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不久前还是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接着就成为了“叛徒、内奸、工贼”,过了些年又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比如昨天还在说“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祝周总理身体比较健康!”,没几年林帅就成为了“叛徒”,“叛党叛国”,接着就被批判“效法孔子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还有,就算是全国人民都曾喊得震天响的“毛主席万岁”,今天就只能在乌有乡中听到了。

在这50年的历程中,整个中国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精神能够持久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算是“伟大领袖”,也被“三七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雷锋”和“雷锋精神”确实是这片神奇土地上一朵长青的奇葩。因为历史学专业的缘故,我不愿意接受任何被告知结论但不告知推理过程的观点。这朵花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      被曲解的“雷锋精神”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好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这句话的传播范围是如此之广,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多数人将其视为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甚至不愿意去多想一下,多问一句:向雷锋学习什么?什么是“雷锋精神”?

这造成的后果是,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说“雷锋精神”,但大家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这大概是一种文科式的思维习惯(不好意思放地图炮了),因为文科思维习惯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习惯于“不解释”,“你懂的”。而理科思维则不然,如果我们要讨论一件事情,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定义我们要讨论的事情,比如要先定义函数,定义变量。这两种思维并无优劣之分,但如果一种思维束手无策时,换另一种则说不定会有奇效。

对“雷锋精神”的定义虽见仁见智,但在总体上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这两类定义其间的差距很大,几乎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了,但他们都认为自己理解的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这两类定义,有三种表述方式。普通表述是:朝廷定义与民间定义;文艺表述是:庙堂定义与江湖定义;还有一种表述是:他们的定义与你的定义。

简言之,你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其实并不是他们所宣传的“雷锋精神”;不止如此,他们今天所宣传的“雷锋精神”其实也不是他们当初宣传的“雷锋精神”。

如果不意外,你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应该是且仅是:“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如果你年纪稍微大点,也许还要加上“甘做革命的螺丝钉”或“钉子精神”。这一句中“是且仅是”的意思是说,你认为“雷锋精神”包括了这些,且仅包括了这些。而其他美德,比如说,“牺牲小我,实现大我”,虽然也值得“学习”,但你肯定不觉得这是“雷锋精神”,那应该是“董存瑞精神”、“黄继光精神”什么的。

但其实并非如此,“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虽然确实是“雷锋精神”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来不是,从1963年至今都不是。朝廷对“雷锋精神”的最新版定义如下,有4个分句,按重要程度排序。你的理解只是他们所认为“雷锋精神”的1/4弱:


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真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最大幸福,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雷锋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崇尚勤俭节约,彰显优良传统,始终具有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长久魅力。雷锋精神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始终把普通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29/c_111585841.htm

上文所谓“最新版定义”是指其实朝廷在不同时期对“雷锋精神”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波动比较大。吴海刚,一位雷锋研究者,曾对此进行过简单的分析:他以1963-1999年间每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中与雷锋有关的内容为统计对象(见下图)进行分析,认为可将官方对雷锋宣传“分为六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雷锋精神”都不尽相同,具体可查阅该论文:《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2001年)。



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雷锋已在1962年8月死了,他做过的事情基本都在当时被报道过了,他的《雷锋日记》也出版发行过。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是已经被“盖棺定论”了,但奇怪的是,虽然他做的事情还是那些,但在过去的50年里,他的精神却一直在变。

无需学者皓首穷经似的挖掘史料,我只要举出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这些年来,“雷锋精神”只是名字没变,内涵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你还记得当年你年少时在大明湖畔学的那首歌么?对,就是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就诞生于1963年3月5日当天,可以说,能够准确的反应当年第一版“雷锋精神”。

我相信,这首歌,至少80后及以上都是耳熟能详的,不知道90后在读小学时还用不用学。现在,你再仔细的一句一句读这些歌词,应该就能能够明白,所谓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中雷锋做出的“榜样”是什么了吧。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一版的“雷锋精神”与“助人为乐”没有半毛钱关系。为求其全,将其歌词全录如下: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作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保卫祖国握紧枪
继续(永远)革命当闯将
继续(永远)革命当闯将!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放到哪里哪里亮
愿作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克己为人是模范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
紧紧握住手中枪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但这首歌描述的确实是最初版的“雷锋精神”,理由有二,一是据词作者回忆,歌词是受周恩来题词的影响,而周的题词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确实与这首歌的意境相似;
【见《英雄传奇之雷锋:人民心中永远的“明星”》一文,
http://chn.chinamil.com.cn/xwpdxw/2011-07/11/content_4463173.htm

而更重要的理由在于,当年给“雷锋精神”下的那些定义,现在还都在,与这首歌表达的思想高度一致。诸位可看,这些定义中,可曾有一个提到过“助人为乐”?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林彪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陈云题词:“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

董必武题诗《歌咏雷锋同志》:“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http://zh.wikipedia.org/zh/雷锋

插一句,现在再来看这些题词,如果你把第一个发言的人当成楼主,然后后面留言的当成顶帖的,你会发现这场景确实略有喜感。

说到歌曲,因为这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此宣传工作者也一直很重视。还有一首歌,其知名度和流行程度一点不逊于《学习雷锋好榜样》,却也是因雷锋而起。雷锋牺牲后,《前进报》在《雷锋日记》中发现了其摘抄的一首诗,于是刊登了出来,内容如下: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上海歌舞剧院的朱践耳读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决定将其谱曲成歌,以纪念雷锋。1963年2月21日的《文汇报》刊登了他的曲,取名为《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这首歌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红遍全国。这便是现在鼎鼎大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才是最初的“雷锋精神”。真不好意思,这种“喜当儿”的精神,我真心学不来。

不止如此,还有一点也值得一说。雷锋纪念日是3月5日,但雷锋的生日是12月18日,忌日是8月15日。那3月5日是什么日子呢?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发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第二版刊登的是罗瑞卿写的向雷锋学习的文章。罗在文章中写道:


雷锋同志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但是,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大战士的最根本、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他反反复复地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地听毛主席的话,时时刻刻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http://news.sina.com.cn/c/144495.html

简言之,现在之所以在3月5日纪念雷锋,是因为当天主席有题词,而为什么雷锋值得纪念呢?那是因为他“反反复复地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地听毛主席的话,时时刻刻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正本溯源,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雷锋精神”。以后各个版本的“雷锋精神”,都是从此处演绎出来的。仔细阅读罗瑞卿的文章,你能找到“助人为乐”么?

而且,雷锋纪念日的设立,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不止中国历史上没有,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见下表。

纪念日名称
日期
备注
马丁·路德·金
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在金的生日1.15附近
亚伯拉罕·林肯
2.12
林肯的生日
孙中山
3.12
孙中山的忌日
屈原
五月初五
屈原的忌日
弗劳伦斯·南丁格尔
5.12
南丁格尔的生日

雷锋
3.5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日

综上所述,你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并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内涵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过多次变动,但其解释权始终在朝廷,因为这个词就是他们首创的。当然,你完全可以自欺欺人的说,我就是认为“雷锋精神”等于且仅等于“助人为乐”,然后我学习“雷锋精神”。但在我看来,这仿佛就像,一个人拿着唯冠的IPAD,然后说,我就是认为唯冠的IPAD才是IPAD,苹果的iPad是山寨的。

二、      被曲解的“雷锋”

真正的雷锋,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或者像照片上拍的那样?还是像报纸上写“雷锋精神”时说的那样?

雷锋的事情已过去50多年,还有可能复原真实的雷锋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然历史学是用来干嘛的。但即使是历史学,也不能把历史真正的复原,毕竟没有时间机器,穿越又不靠谱。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在众说纷纭的诸多史料中,推论出一个逻辑上最自洽的解释,尽量去逼近史实,同时得出的结论要随时接受更新及更权威史料的修正。

关于雷锋的故事很多,50多年来,不止各类报纸有报道,雷锋生前所认识的人也纷纷撰文回忆,还有电视媒体的采访,有电影,还有一部23集的电视剧《雷锋》,甚至还有雷锋纪念馆。我们如何从这些近乎海量的材料中还原真实的雷锋呢?

师门前辈,顾颉刚先生,曾提出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点,开创了古史辨派,他的这一创意思路简单、清晰、有力。他观察到关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尧舜禹汤之类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举例来讲,“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顾先生发现这是违反常识和逻辑的,因为盘古如果真的存在,那么他与周代人的时代间隔更近,周人没有道理不记下。而汉朝人并未比周代人掌握更多的资料,因此他们认为最遥远的盘古其实更可能是编造的。同理,黄帝、神农、尧、舜,都涉嫌被造假。

一样的道理,虽然现在关于雷锋的记载很多,但这些反应的并不是真实的雷锋,而只是文艺创作,因为不管是写作的记者,还是电视电影的编剧,他们与雷锋所处的时代及雷锋的生活圈的距离,其实和我们相差不多。如果要探寻真实的雷锋,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找到与雷锋同时代的人,以及与雷锋共同生活过的人所记载的雷锋。

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比雷锋自己写的《雷锋日记》更能反应真实的雷锋了。当然,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第一,日记可能作假,毕竟是自己写自己,难免会隐恶;第二,日记可能会被断章取义,因为出版的《雷锋日记》经过编辑的修改,内容可能有过删减,另外也只收录了雷锋在1959至1962年间的部分日记(1958年的日记收录在《雷锋全集》中,2003年才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第三,也有可能会出现“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这种神一般的逻辑才能理解的情况。但无论如何,相比与其他基于道听途说,艺术加工后的文章、电影,《雷锋日记》无疑是更可靠的。

《雷锋日记》第一版发行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要知道雷锋1962年8月才死,毛泽东1963年3月才题词。在那个年代,一本书居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能面世,足见当时宣传工作者对此的重视。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雷锋的故事,主要是从《雷锋日记》中演绎出来的,如果要想了解真正的雷锋,这本书是必须要读的。另外一本书也很重要,《劳动人民的好儿子:雷锋》,有更多关于雷锋生活的细节,包括他的身世以及小时候的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同样是1963年4月第一版。这两本书一本是雷锋写的,一本是写雷锋的,都不厚,都很权威,而且读来甚是有趣,网上很容易找到,强烈推荐各位找来一阅。

《雷锋日记》第一页的内容就为全书定下了基调:


一九五九年×月×日【注:原文如此】
我的感想
毛主席啊象父亲,
毛主席思想象太阳。
父亲时刻关怀我,
太阳培育我成长。


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


一九六〇年×月×日
可以说在我的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了党的血液。
为了忠于党的事业,永远作党的驯服工具,今后,我一定要更好地听从党的教导,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绝不讲价钱。……



一九六〇年二月八日
……。从我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一九六〇年三月十日
……。今天,我国的领土台湾,还被美帝国主义和蒋匪霸占着。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穷人没有得到解放。他们没有吃、穿,受压迫,受剥削。我决不能眼看着他们受欺凌,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我决心继续努力,保持荣誉,发扬光荣,永远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日
……。我睡入甜蜜的梦乡,见到了英明的毛主席,他象慈父般的关怀我,和我一起吃饭,同时还拿很多好菜给我吃。一面吃饭,主席一面教导我说:“要好好学习,听党的话,不断进步。”我回答主席说:“一定做到,我要永远忠于党。”……



一九六一年五月四日
党和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是我慈祥的母亲。我为党做了些什么?当我想起党的恩情,恨不得立刻掏出自己的心;当我想起我所经历的一切太平凡了的时候,我就时刻准备着: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读了这些,你应该清楚,为什么朝廷要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了吧。当然,任何列举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像这种断章取义的事情,文字狱时用得多了,一个人文章写多了,总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证据。为了避免这种误差,我将《雷锋日记》全书进行了整理。在其日记中,最多主题是赞扬共产党,赞扬毛主席,引用毛主席语录,赞扬共产主义以及记录自己做过的好事。我统计了《雷锋日记》中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

统计方法是这样的,比如这篇日记: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我决心继续努力,保持荣誉,发扬光荣,永远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文中表达了对“党”,对“毛主席”的忠心,那么就在这两个关键词下加注:

篇次
关键词
年份


主义
语录
好事






1960

对整本《雷锋日记》做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雷锋日记》一共收录了118篇日记(我查到有资料显示应该是121篇,也许是我统计有误,不过这误差应该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118篇日记中,歌颂党的以及向党表忠心的,有65篇,占55%;歌颂毛主席以及向毛主席表忠心的有45篇,占38%;记载自己做过的好事共有21篇,占18%(因为有时同一篇日记同时有几个关键词,既歌颂党,又歌颂毛主席,所以百分数累加会大于100%)。也有日记没有提到“党”、“毛主席”、“共产主义”或者他做过的好人好事,但这样的日记只有16篇,仅占全书的14%。

关键词
篇数
比例

65
55%

45
38%
语录
14
12%
共产主义
15
13%
好事
21
18%
以上皆无
16
14%

由此可见,做好事的部分只占18%,而很显然,55%>38%>18%,那么《雷锋日记》所表达的“雷锋精神”,以及雷锋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应该是显而易见了。如果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整本日记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

1.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人民,一种是敌人;对人民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要像冬天一般残酷;
2.      谁是人民,谁是敌人,听党的,听毛主席的。

这便是我读《雷锋日记》感受到的“雷锋精神”。插一句,从这个定义来看,我倒是知道了当今社会中,哪些人最具有“雷锋精神”了,那显然是那些每天辛勤的在网上发帖,月底按发帖条数收取相应数额的0.5元人民币的人了。

另外,我诧异的发现,在《雷锋日记》中记载的,雷锋做过的好事,1959年至1962年4年间,只有21件,平均每年5件,每2个月一件。当然,也有一种解释是,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真正的不留名,连日记中也不写。但我比较怀疑,比如:


一九六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劳动到十二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一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一看,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然饿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这件事在我的统计表中是算在21件好事之中的。当然,把饭让给同事吃是在做好事,但这种好事……,确实是……,有些……,平凡。无意冒犯,但如果连这样的事都要花笔墨记在日记中,我是不太相信他做过更大的好事而不记载的。

雷锋本来只是一个政治模范,但是,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渐渐的把他变成了一个道德模范,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另外,在整本《雷锋日记》中,没有看到一篇与爱情有关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毕竟当时写日记的雷锋,正是18到22岁之间。可能的几个解释,一是他真的忍得住,这是可怕的,因为这个年纪,爱女生应该是人性;一是他有想,但没有写下来,而且是刻意不写的,因为整整4年,没有一篇涉及;还有可能是写了,但是没被编辑采用,大概是因为编辑觉得这不符合“雷锋精神”吧。

三、      雷锋是怎样变“精神”的?

之前我对雷锋一直有个误会,我一直认为,雷锋生前默默无闻,有一天因为出了事故死了,连队里整理雷锋遗物时看到了他的日记,发现他是个好人,于是开始宣传,最后直达天听,然后毛大笔一挥,于是全民开始学习。但这两天读过一些材料,再思考,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雷锋的报道是在1959年11月26日,《共青团员》报,是在雷锋死前3年。当时报道的是他在11月14日雨夜发动工人抢救工地水泥的事迹,这事,当然他也记在日记里了。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雷锋一步一步走入公众视野,慢慢成为典型,走上神坛。

张峻,雷锋诸多标准照的拍摄者,在2009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回忆了雷锋是怎样从一名“普通”战士成为媒体红人继而成为一个国家的榜样的。可以并不夸张地说,他正是雷锋的星探。【见《揭秘雷锋照背后:为树高大全形象 照片屡被修改》,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4-16/102017621960.shtml

张峻第一次见到雷锋是在1960年8月下旬,他当时的职位是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当时地方连队将两封感谢信发给了宣传处,宣传处便派张峻过去采访。这两封感谢信都是关于雷锋捐款的,一个来自抚顺和平人民公社,一个来自辽阳市委。当然,这两笔捐款也都记在了雷锋的日记中(不过现在也有质疑的声音,比如说人民公社并没有收到捐款;又比如雷锋一共捐了200元,但当时他每月的津贴是6元(一说8元),捐款时他入伍还没有1年)。

张峻采访了雷锋,为雷锋拍了照(见下图),这张照片后来成为雷锋的标准照之一。他还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了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嵇炳。据张峻回忆,总编辑看到文章后大喜,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于是总编辑另外安排了2位记者,并又邀请了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2位记者,再次到部队深入采访。



为什么雷锋能成为忆苦思甜的典型呢?这和他的身世有关。据雷锋之前在忆苦思甜会上的讲述,是这样的:他爸爸被日军虐待,因病而死;他哥哥被资本家虐待,因病而死;他妈妈被地主虐待,上吊自杀。这些悲剧都是发生在雷锋7岁之前。如果雷锋记忆无误的话(确实曾有在忆苦思甜会上回忆家世时往惨了说的事例),这样的家世正是旧时代受苦受难的象征,因为雷锋家人的死,正好分别对应了毛所认为的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不知从何种渠道,总编辑还知道雷锋在写日记,于是让雷锋把日记本交给他,准备摘录发表。而具体摘录哪部分,则让编辑董祖修负责,最后发表了15篇(具体过程见《鲜为人知的<雷锋日记>出版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然而之前都没被人重视。这说明,雷锋在还没死的时候曾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宣传人员。也就是说,最迟在1960年10月,雷锋知道,他的日记是会被记者看到的,还会被发表在报纸上的。这是很诡异,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但在那样的年代,估计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日记本来应该是极私密的,但如果当书写者已经知道自己的日记会时常被记者看到,还会发表的话,那日记其实已经失去其最本质的意义了。就算是胡适先生的日记,或者是蒋公日记,他们也许知道这将是要公开的,但那终究是在他们逝世之后。哪能像雷锋这样,人还没有死,日记就发表了,还发表了不少。基于此,我严重的怀疑《雷锋日记》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并不是说我不相信是他写的,而是我怀疑日记内容也许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想法。当你知道有人会在你还没死的时候随时翻你日记时,你的写法肯定会大不一样。那些当时相信《雷锋日记》就是反映了雷锋日常生活的全部心理活动的人,醒醒吧,天亮了。

张峻等人的采访报道在1960年11月26日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名发表在《前进报》上。随后各大报社纷纷转载,包括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等。1961年2月,《解放军画报》让张峻专门为雷锋拍一组专题,按张峻的说法,“入伍1年零1个月,就上了《解放军画报》的专题,这个到现在都还没再出现过。”这个专题的影响巨大,《中国青年报》对其进行了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走出军队,走出东北。4月,张峻又一次接到任务,沈阳军区发给他两卷从德国进口的彩色胶片,再次为雷锋拍摄专题,刊登在6月的《解放军画报》上。可以说,雷锋死前,哦,应该是生前,就已在解放军内部的媒体上出过几版照片专辑,而且,还出现在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媒体《中国青年报》上,可以说是一个有相当大名气的战士了。

而雷锋当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我找到了一篇相关日记:


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我到了××部队,好几个战友的眼睛出神地看着我。其中一个同志说:“是雷锋!”另一个上士同志说:“不是,雷锋一定是下士了,哪能还是一个上等兵呢?他可能是雷锋班里的战士吧!”他们都不敢肯定我是不是。和我一同去的季增同志对他们说:“你们不认识他吗?他就是雷锋。”我笑着和他们握了手,并问好。其中有个战友可有意思,他伸出大拇指对我说:“你是这个,呱呱叫的,起先我们都不敢认你,想必你一定是个下士了。”我笑着回答说:“当兵很好嘛,都是为着一个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我仔细分析一下,他们想我一定是下士了,也许是有点根据。因报纸上都宣传过。同时党和首长都很信任,一定要提升得快一些。可是,他们没考虑到工作需不需要的问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总想多贡献一点力量,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我真没时间考虑。


这篇日记的最后一段当然说的很好啊,不追求名利什么的。但前文已分析过,雷锋的部分日记已在1960年刊登在《前进报》上过,这篇写于1961的,雷锋自然知道肯定会有记者读到的。当然,也不能排除雷锋当时内心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我不能以小人之心推测雷锋之腹。

雷锋形象的又一次升华是在1962年春节,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下达指令,“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同时在军区内进行一次首展。”自然,张峻也参与到了这次展览的筹备工作中。

只要你在中国读过小学、初中或高中,你就应该记得这种标兵展览主要是一块块大展板,上面有照片和说明文字。说明文字好说,御用文人排队候着;但照片比较难办,筹办小组想到的办法是补拍。他们根据雷锋的日记的记载(注意:这个时候《雷锋日记》还没有出版,他们是直接从雷锋手中要来的)先构思了20多个题材,然后摆拍。这些题材包括“雷锋送大娘回家;深夜打手电学‘毛著’;给人民公社捐款;努力练习投弹”等。

青山刚昌有句名言:“真相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不管你构思多么巧妙,只要你造假,总会露出马脚,或早或晚。而一旦露出了马脚,整个严肃的事情就会弄得很滑稽。比如那张“雷锋送大娘回家”的照片,雷锋还是那个雷锋,但大娘却不是那个大娘。这个似乎可以理解,萍水相逢的大娘哪里再去找得到。但我的疑惑是,既然是送大娘回“家”,那雷锋应该记得大娘的家在哪里吧。为什么不直接找那个原装大娘呢?而且,送大娘回家整件事情只是记在雷锋的日记中,这事似乎不好再多想。







说来也巧,照片中的这个奶奶有个孙子,叫王盛波,后来担任过《新商报》的副总编辑,他回忆了他奶奶讲的这张照片拍摄的细节:


到了1960年、1961年前后,雷锋就已经很出名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千千万万的国人。沈阳军区决定在全军推出雷锋这个先进典型。为此,搞宣传的同志为整理雷锋同志的事迹,四处寻找、采访当年雷锋同志帮助过的人。

有一天,我爷爷、奶奶上街回来在抚顺“七百”车站下车。这时,迎面走来两个穿军装的人。后来知道,他们中的一个是雷锋,另一个是军区搞宣传的干事。原来,雷锋发现我奶奶与他曾从沈阳护送到抚顺看望儿子的老大娘很像,就主动与我奶奶攀谈起来。他问起我奶奶家里的情况,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等。

事隔不久,雷锋和那位新闻干事一路打听找到了奶奶住的小院。那新闻干事围着我奶奶问这问那,不时地往本上记着什么。雷锋也没闲着,帮着我奶奶家挑水、扫院子。临走时,那位新闻干事拿出相机问我奶奶:“老人家,你跟雷锋照张相好吗?”奶奶高兴地答应了。这时,那位新闻干事看到邻居苏姓家中的小姑娘正在院子里玩耍,就忙喊:“小妹妹,过来,一块儿照个相。”摆好姿式正要按快门,那位新闻干事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跟我奶奶说:“老人家,你家里有没有包袱,拿来用一下。”

【见《一张老照片牵动三代人的雷锋情结——雷锋和我奶奶的故事》,《记者摇篮》,2009年第11期】

而下面这张擦车照摆拍的就比较明显了,他胸前挂着闪闪发光的勋章,并不像是平日劳动时的情形。



还有雷锋刻苦训练,投掷手榴弹的照片,据专家解读,这个姿势虽然造型英武,但并不标准。我不是军迷,纯外行的看法,这个姿势倒是和董存瑞有点像。






而这张补拍雷锋捐款时的照片也违背常识。根据这张照片的说明,这是雷锋在8月的时候给人民公社捐款时。请注意他的帽子,和他的棉袄。





当然,上面这些违背常识的照片和下面这张比起来,那简直是弱爆了有木有!!!!下面,请欣赏,著名的摄影作品《雷锋深夜在寝室打手电学<毛著>》。毫无疑问,这是一张侮辱观众智商的照片。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一张穿越的照片,因为雷锋手中拿着的,分明是1994年上映的《国产凌凌漆》中,达闻西发明的太阳能手电筒。


闻西:我发明了一样东西对你一定很有用!

零零漆:手电筒!?

闻西: 错!这是不需要电池的太阳能手电筒!在有光的时候它就会亮。

零零漆:那在没有光的时候呢?

闻西:绝对不亮!

零零漆:那有没有可能在没有光的时候会亮呢?

闻西:问得好! 关灯!

闻西:用另一只手电筒照着它……它就会亮啦……你看……是不是……

零零漆:这个发明还真是有创意。


当时那些军区领导也发现了这些照片的bug,打算对这些补拍的照片进行再补拍。但,1962年8月15日,雷锋一不小心被战友倒车时撞倒的一根晾衣杆砸死了,原本打算的第二次补拍也无从拍起了。而这些本来是用于“学毛著标兵”的漏洞百出的摆拍照片,也顺理成章的出现在了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为何死了的雷锋还能继续被宣传呢,要知道,雷锋的死并不壮烈,纯属意外。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为这是一盘好大好大的棋。当时是1962年,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分量的一年:那是1959-1961三年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后的第一年。当时“以刘少奇和邓小平为首的党内务实派着手整顿经济”,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业和工业上,而降低了政治斗争的地位;而且也有人开始对大跃进、彭德怀的撤职、毛的执政能力和个性进行反思。此前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撤职,按照毛的提议,接替他担任国防部长的,是林彪。林彪接管后,开始在军队实行全面政治化,发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毛则对此大力支持,以此反击刘少奇等人的“右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死了的雷锋被再一次推上了前台。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几篇雷锋日记;3月2日,《中国青年》发表了毛的题词和罗瑞卿的文章;3月5日,《人民日报》将其转载。而之后的故事,借用<V for Vendetta>的一句台词,“就变成众所周知的历史了”。统计雷锋出现在媒体上的时间线可得下表。



回顾雷锋的成名史,会发现里面充满着偶然,也充满着必然。雷锋最早出名是在一个雨夜号召同事去抢救水泥。而他正式引起地方军区宣传处的注意是他捐了200元巨款,并留下了自己部队的地址,因此对方发来了感谢信。军区宣传部在采访他时,发现他的身世正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典型,而当时正好在全民开展忆苦思甜运动,加上他平时习惯写日记,还习惯把自己给记者看,日记的内容非常符合宣传的需要,因此被树为典型。而这个典型后来在朝廷的高层斗争又一次被树立,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了你我熟知却并未真正认识的雷锋。

另,一点小感受,读完1963年版的《雷锋日记》,不得不感叹雷锋的政治敏感度。但在整个120篇日记中,几乎没有一处提到过林彪的名字,也没有刘少奇,连周恩来都没有。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当然,或者是编辑了不得。

还有一件轶事,在1963年版的《雷锋日记》中,有这么一篇:


一九六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劳动到十二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一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一看,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然饿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大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最后这一段话的知名度几乎不逊于“雷锋”,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雷锋精神”。但你知道吗,这一段在雷锋的日记中并未出现,是编辑“代写”的。

上文说道,1960年10月,《前进报》编辑董祖修到雷锋的连队采访,他阅读了雷锋的日记,当时在雷锋的日记本中,夹着一张纸条,纸条里,写的就是上面这段话。1960年11月,《前进报》在讨论刊登雷锋日记节选时,董祖修强调,这段话并非出自雷锋日记,只是出自雷锋的日记本。但编辑们觉得,这段话太经典了,同时“并没有违背雷锋的生活实际”,于是当成雷锋日记的内容发表了。

1963年,当《雷锋日记》准备出版的时候,编辑们发现日记里没有这段话。考虑再三,决定把这段话插入在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之后。为了不显突兀,编辑们还添加了一句承上启下的话:“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具体过程见《鲜为人知的<雷锋日记>出版过程》)。但很快,这句话就变成雷锋的原创了。如果你到中西部的中小学去看,走廊的墙上会挂着各式各样的名人名言,通常就会有这一段,署名“雷锋”。真是做好事不留名啊。我是说那些编辑。

四、      “雷锋”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

《雷锋日记》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标准用语,陈寅恪先生说,对历史要抱有“同情之理解”。所以我本不打算对那些充满着意识形态的日记内容进行评论,但仍还是有几篇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比如这篇: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

今天连部召开了一个党、团员积极分子大会,听首长说:因近两年来我国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可是目前阶级敌人有所抬头,想乘机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听了心里直发火,恨之入骨。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下里。这个血海深仇,使我永远铭记在心。解放后,伟大的共产党拯救厂我,党像慈父般的哺育和教育着我,从记事那天起,党和毛主席便成了我,我心上的太阳;对阶级敌人更加憎恨。由于不断受到党的教育,懂得了阶级斗争。像我这样的穷苦人,不斗争就没有出路……

现在我是斗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当他闭上了眼睛的时候,才有权利停止斗争。”我决心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斗争到底。


这是一篇写于1961年4月17日的日记。根据雷锋的家世,他有这样的想法,似乎可以理解。但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会有很尴尬的结论。他之所以仇恨旧社会,是因为他的家人都横死在旧社会,那么那些饿死在大饥荒里的人,他们的家人该去仇恨谁?要知道,就在雷锋写下这篇日记的时候,1959-1961年的大饥荒尚未结束。

雷锋是湖南人。就是在他的家乡湖南,就是在他写下这篇日记的一周前,1961年4月14日,在湖南农村调研的胡乔木,给当时同样在湖南视察的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么一段: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厅贺炳贤同志等人去了一次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临近韶山的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的情况(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707人,占现有人口百分之十三点五),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庚公社的楠乡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楠乡大队、石匠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在20%左右,据县委说,全县三年约饿死三万人,去年约二万人,而以去年年底最为严重,全县病人在去年年底达七万人,现已减到万余,但我们去的地方,有些生产队的病情尚未停止……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09/12396338_6.shtml

后来,1962年2月8日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激动的对毛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还好他没有说给雷锋听,不然雷锋可就要“心里直发火,恨之入骨”了。

学不来的不仅是雷锋心中的这股怒火,同样学不来的还有雷锋做好事的方式。雷锋特色式的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但能让对方送来感谢信。在《雷锋日记》中,他做过的有一些好事,受助者都能找到他们连队,送上感谢信。事实上,前文也说到了,雷锋最初引起高层关注也是因为感谢信。细细一想,这是很诡异的一幕,在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一位助人为乐者,居然是以“做好事不留名”著称的。你们这些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们,也太违背雷锋同志的遗志了吧。

而现在号召学雷锋,而且还要考核各单位学雷锋的情况,更是透露出一种黑色幽默,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


陆遥遥 :你们不觉得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和考核学雷锋情况存在逻辑悖论吗?


其实这没什么,毕竟我们从小就没接受过完善的逻辑训练。但有的时候学雷锋不止学出了逻辑悖论,还能学出常识悖论。比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份生活类报纸向读者这样讲述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报道:

“走进西点军校,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学校还经常宣扬学习雷锋等英雄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从那时起,关于西点军校与雷锋的传奇故事便愈传愈广,以致《纽约时报》在1998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评论道:“中国人对于西点学雷锋的事情非常关心。”

http://www.nwp.cn/book/699_33602.shtml

这得是多自恋,多井底之蛙,多缺乏常识,多厚脸皮才能编出这样的谎言啊。更关键的是,居然有人信,居然信的人还不少。我觉得这个谎言肯定可以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磨出脚印的谎言一道,入选历史上传播最广的华语谣言Top10。

如果你还记得本文的第一章,什么是“雷锋精神”,你就能理解,就算美国人嗑了药,也不会学习“雷锋精神”。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西点军校肯定连“华盛顿精神”都不学习,怎么会学习以“忠于党,忠于毛主席”为核心价值的“雷锋精神”?再说了,军队忠于《宪法》而不是忠于政党,更不是忠于个人的观点可是从华盛顿时代起就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

还有,把雷锋的半身像排在西点人最仰慕英雄的首位?这就好象是在说哈佛大学的广场上放置的雕像不是哈佛,而是一位济南蓝翔职业技术学院的肄业生。确定说的是West Point而不是Western Cookies?西点校友人才济济,从士兵到将军,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怎么可能将一个异国的、从未经历过战场的士兵当成最崇拜的人?如果真是这样,二战时将世界从法西斯手中解救出来的校友巴顿将军、盟军欧战区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等人表示情绪稳定,尊重西点学弟学妹们自己的选择。

不过换个思路,异想天开点,也许西点军校还真的学习过雷锋。真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我们似乎一直忽略了雷锋的另一个身份,他其实是一个军人。当时中美尚未建交,而且还在朝鲜间接交手过,解放军极有可能是美军的假想敌之一。而雷锋是解放军军中大张旗鼓学习的对象,兵法云“知己知彼”,想必西点军校为了让学员全面认识对手,是有可能要研究这一现象的。所以雷锋的照片、事迹曾出现在西点的课堂上,对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可信的。当然,我相信如果他们看了《雷锋日记》的英译本,如果有学员曾在二战的欧洲战区待过的话,可能会觉得其语气有几分熟悉吧。

就算是这样,假设西点军校真的在教室里教过学员学习“雷锋精神”,但并不能说西点军人在学习“雷锋精神”。这里用英语似乎更好表达一些,即:我认为不排除西点学生学习过(study)“雷锋精神”的可能,但我相信西点学生不可能学习过(learn from)“雷锋精神”。
  
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他做好事的经过时,往往会附上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如: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日

……突然下起雨来了。陈调度员说,我们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七千两百袋水泥。陈调度员急得一时手足无措。这时,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宿舍,发动了二十多个小伙子,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的突击队,有的忙着找雨布,有的忙着找芦席,盖的盖,抬的抬,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避免了国家的财产受到重大的损失。

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抹掉了头上的汗,带着乐观的心情,昂首阔步回到了宿舍,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


《雷锋日记》中记载了雷锋做过的20多件好事,大部分心理活动都与这篇类似。这当然没问题,雷锋在那个时代成为了榜样,可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但这样的雷锋有必要成为今天我们的榜样么?

当今时代,我们有更值得学习的人,更值得学习的事,我们已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何必再向一个低标准学习呢。两年前,我误打误撞接触了公益圈,这几年的观察所得,尤其是通过几次公益活动与众多有公益心的普通民众的接触,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感动的是,当这些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把做好事的动力拔高到是因为受到了政治教育的感召,而只是觉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于心不忍,于是解囊相助。看到那些捐款的陌生人的留言,他们好像并没有把自己的善行当成是善行,而只是应该做的。把这些人和事事都拔高到讲政治的雷锋相比,是不是高下立判?

我觉得这个时代虽有诸多不是,但与雷锋那个时代相比,明显更有道德感,也更有人性。虽然我们当下的时代出现过“小悦悦”的惨剧,这当然说明社会的整体素质还未达到正常水平,但我同样观察到,惨剧发生后,社会舆论的动态,多数人是在善善恶恶,而这,远比黑白颠倒的那个时代强太多,我们不需回头看。社会风气的变好,不一定只有通过树典型这一种方式。我更倾向于认可,在文化领域,管得越少,情况会越好。美国甚至都没有文化部,没有宣传部,但这并没有导致美国人民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比尔·盖茨把自己富甲天下(真正字面意义上的)的财富设做公益基金,并非是在响应布什政府的号召,而他也没有因此获得过“感动美国十大人物”的奖励,他这种“深藏功与名”较之雷锋的“求名得名”境界高低如何?

雷锋也许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榜样,但这个时代,抱歉,我们应该有新的榜样了。记者王克勤,一介书生,却日日在微博上为那些“贫病交加、救援维权无门、绝望中等死的尘肺病人”争取权益。记者邓飞,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募款做“免费午餐”。发起微博打拐的薛蛮子。以帐务透明著称的关注西部教育的格桑花。提倡一边购物一边公益的易助网……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在做善事,但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平时政治教育的影响而选择做好事的,没有那么宏大叙事的动力,只是简单的做了。这种境界,在我看来,比雷锋高太多。他们对我影响,带给我的感动,也比雷锋大太多。因此,我也并不认为称呼这些人为“活雷锋”是一种恭维,那感觉,就好像在说亨利护球护的真好,简直可以称为“法国的李毅”了。

“雷锋精神”还有一个著名的内涵,那便是“螺丝钉精神”。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绣。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吐槽下,抱歉我对这种思维理解不能。不是说人生而自由平等么,难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凭什么我是螺丝钉,你是舵手?凭什么我忍饥挨饿,你能换着花样吃海鲜?凭什么我只能看样板戏,你却能看美国大片?当初是你们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我们才加入你们赶走了他们。可现在,你们却说,人与人之间的确是平等的,只不过有的人更加平等而已。这真是毅种循环。

至于“雷锋精神”的另一内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且不说与雷锋的经历事实不符,稍加思考就能知道,这种处世方式明显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展开了。

      结语
以前常在新闻里听到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说:“一个雷锋倒下了,千百个雷锋站起来了。”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我想,今天我们再喊这样的口号,应该换一个思路来理解:只有被宣传出来的,作为精神偶像的雷锋在民众心中倒下了,即雷锋不再是“精神”、不再在神坛之上以及月亮之上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的进步,才会有千千万万个正常的雷锋出现。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仁义废,有大道。

顺带说一句,3月5日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忌日,他叫遇罗克。在1966年,《雷锋日记》出版3年之后,他写过《出生论》反对出生论并因此得咎。北岛曾写过一首献给他的诗,我很认同: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对于一个曾经崇拜过“英雄”的人而言,偶像的坍塌是痛苦的。那些年长一辈的人对雷锋的依恋,以及那些对揭露真实雷锋的文章的反感,我能理解,尤其是今年我也经历过一次偶像坍塌的痛苦。但觉今是而昨非,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痛。雷锋是雷锋所处时代的典型,是那个时代的榜样,但今天,应该有所不同了,毕竟,新的时间开始了。

雷锋,你好;雷锋,再见。




You can cheat all the people sometime or cheat some people all the time,but you can't cheat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Lincoln

你可以在一些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ps,这个周末没有写论文,没有看电影,没有逛街,而是窝在寝室查资料,熬夜写这篇文章,这是什么样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啊,我就用这篇文章向雷锋同志献礼吧。

pps,据说最近风声很紧,微博上已经灭了好几个著名ID。我写完文章后又过了一遍,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先抽了几根骨头。现在呈现的这一版中,所有引文,包括照片,均来自国内正规、合法出版物或正规新闻网站,根红苗正,而且在文中也都注明了出处。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用半学术的态度,来回顾近50年来雷锋在国人心中的意象的变化,以及尽量去复原真实的雷锋。仅此而已,没指桑骂槐,没含沙射影。明鉴。

ppps,对于那些读完此文觉得毁童年的同学说声不好意思了。另外,等论文写的差不多了,还有多的时间的话,我琢磨着搜集类似的文章,出一个毁童年专辑,那些年,我们被毁的童年。嗯。

pppps,文中也说到了,我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在众说纷纭的诸多史料中,推论出一个逻辑上最自洽的解释,尽量去逼近史实,同时得出的结论要随时接受更新及更权威史料的修正。”因此,如果你发现文中有有失偏颇的地方,不管是用词还是史料,烦请不吝赐教。

wuheng.me@gmail.com
weibo.com/iwuheng
renren.com/iwuheng

吴忄亘
2012.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