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传播:信息控制、整体思维、制造气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10-2012 11:5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舆论传播:信息控制、整体思维、制造气氛

回复@静听弦吟《忽悠秘籍十三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44b6801010tvn.html 《方舟子打假魏于全——学术圈的韩寒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44b680100zw23.html @刘远举《“大逻辑”视角下的方韩之争》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3182d01010k2v.html

考虑到博主静听弦吟 以前的几篇文章给我很多启发,又点名要我说,不得不写。但实在太忙,笔债无数,正事积压如山,且此事也早已无热度,再写狂掉粉,只能简短,三千字说完。

《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一文发出后,收到很多回复,新浪博客上一万多条,加其它地方。反对者除逻辑批判文章以外,个体意见可总结为两点:1.你解决了一些疑惑,但没解决我的疑惑。2.我不理解你为何站在韩方的立场。为省时间,支持者意见就不谈了。

---------------------

一、信息控制

我看了支持者的评论与反对者的批判,似乎绝大多数人将我这篇文章视为一篇讲逻辑的文章(当然各取所需也是意料中事),但其实这是篇主要讲传播的文章,很高兴回复中有十几位网友对传播感兴趣,而我也准备再把这篇文章扩展,所以和他们/她们在传播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因此事是非常好的传播手法案例。大家知道这事微博上谁最兴奋?方舟子?马锐拉?李剑芒?都错啦,是专门研究网络传播的@胡泳 老师,每天红着眼睛恨不得把这事所有正反方资料搜集全喽。

先谈@静听弦吟 的《忽悠秘籍十三招》,我不太满意的是把“信息控制”放在入门篇。因为这是最重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法。我那篇文章中“信息控制”的部分讲得最多,但似未引起大家重视。很多人说,你解决了我一个疑问,但没有解决我其它疑问。这我很遗憾,我的目标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驳那些质疑并不重要,方韩输赢也并不重要,讲述思维模式才重要。

---------------------

在“信息控制”那章,我留下了这样一道题:

c.韩寒各科经常不及格,成绩非常烂,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好。我们从韩仁均的作品里,找到了铁证来证明这件事。“几乎是整个初中阶段,韩寒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40一50名之间,而他们班级共有54名学生”——韩仁均《儿子韩寒》。

质疑者翻出这句话,论证韩寒初中成绩很烂,初看无问题。但如果我们去翻阅原文,会发现这句话后面说的就是,韩寒所在的班是个尖子生扎堆的快班,虽然班里排名靠后,但其成绩依然是全年级中间略偏上。因此,实际上韩寒的初中成绩是中间略偏上水平。前文是典型的“信息控制”手法。并且很难相信质疑者这种断章取义、歪曲内容的行为不是心存恶意的。

接下来质疑者接连使用信息控制“证明”了韩寒有学习障碍,韩寒文字是小学生水平,行文造句都不通顺老写错别字。韩寒写个两千字博客要修改十个小时。等等。

如果你接受了这些信息。你会使劲儿想,这样烂的一个人,怎么能写出《三重门》呢?按常识想不可能,按逻辑想也不可能,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信息本来就是假的,是别人恶意灌输给你的。如果你自己接受了这个虚假信息,那么水平再高,逻辑再强,常识感再好,也没用,只会做出错误判断。更糟糕的是,你的逻辑、常识、知识水平越高,反而越容易自负,越难以阅读反面观点,也就越难以摆脱信息控制。这就是为什么话语权胜于逻辑。这一点感谢@秋叶语录 ,这点我没写明白,但是他读出来了并做成ppt。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手稿。质疑方常见的说法是“手稿干干净净一点没改动”,这怎么可能?显然是誊抄稿。但这其实也是“信息控制”的手法,韩寒自己说的十万字的废稿被忽略了。手稿上的改动也被忽略了,公开的手稿细节视频上可以看见改动的地方,具备基础写作经验的人看见视频中这些改动过内容中的某些细节,就会明白这确实是创作稿,而不是誊抄稿。因为创作稿和誊抄稿的改动是不同的。相关问题我也不多说了,可以参考@伶仃洋洋 @宝中堂 的微博。

类似靠“信息控制”“证明”的结论还有很多,什么韩寒从来不谈创作过程啊,什么单写代写啊,什么新概念作弊啊,不讲了,再讲又写长了,而且很没意思。

为什么信息控制容易奏效,因为大多数人,是不会花两小时去查韩寒初中成绩到底怎么样,再花两小时去查手稿细节到底如何的。知识分子可以花四个小时写质疑三重门代笔的文章,愿意花一个小时去细读《三重门》的人很少。就是这么回事。

断章取义很简单,几分钟的事情,要澄清至少花几个小时。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学术界对造假看得很重,不重要的paper也许就放过了,但特别重要的paper和结论,如果是靠故意造假数据做出的,一旦被揭发,那不管你以前做过什么贡献,都会面临严厉的处罚。因为什么逻辑、专业水平,在假数据面前都是脆弱的,用不上。你用半个小时造假,得花大家几千个小时去重复实验来纠正它,这成本太高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故意欺骗你,一次可以原谅,两次就要查查对方的信誉,三次最好就不要多信了。个人对媒体最好采取类似的态度,女人对男朋友最好也采取类似的态度。

有些知识分子很牛气:我绝不因人废言。好感动啊。平常没问题,但深度介入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要相信一个信誉不咋地的人,最好多付出足够的时间去查阅可靠信源再发言

--------------------

“诉诸专业壁垒”“诉诸权威”也是人为制造信息差异的方法,解决的方案也是强调“信誉”。还有些其实不属于信息控制,并非人为断章取义造成,而是先天性的信息缺失,比如生活经验差异。

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比如韩寒《三重门》手稿一次成型。有人惊呼,天才啊。仿佛是个了不得的技能。其实现代的畅销书作家的手稿一次成型是主流。起点的作家群绝大多数都是创作稿一次成型,只有少数异端比如zhttty这种对作品要求比较变态的人,才会去反复修改存稿。但解释这些事情基本上相当于向原始人普及现代生活一样,太难。很多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其它领域的时代发展一无所知。

这里再说@刘远举 的“大逻辑”。我认为“大逻辑”“有限理性”这些解读属于空泛名词,属于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家(尤其知识分子)对“信誉”怎么看?传媒(尤其记者)对“信源”怎么看?我认为很多人在这里都不及格。那么多知识分子质疑三重门代笔,看过这本书的人有多少?我想如果都看过,起码其中90%的人不会写出那种文章来。记者对信源是怎么看待的?人家文章给个来源,截稿在即,编辑催,夜里加班,你会去查其中有无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吗?如果是谈科学问题,你会先做基础知识了解吗?如果扔个英文链接给你,你会立刻拜倒在地吗?我看90%以上的记者都会考虑先交稿再说,管它什么可信度呢,炒新闻嘛。

另外我看不少人举例说“贺卫方在质疑下过关了”。这话太可笑,贺的名誉损失无所谓了么?希望由贺老师亲自发言,谈谈自己被“质疑”后的心得体会。

-------------------

二、整体思维

话说我今天早上开车出门,1.发现车库里,平常这个点停我右边的那辆车90%的情况都是在的,今天居然先开走了。2.出门路边看见一个美女走过来,这个美女90%的情况下不会在这个点出现,今天居然出现了。3.开车到最忙的那个路口,发现只等了一个红灯,平常90%的情况下要等两个红灯才能过的。4.走上高速以后发现路边电线杆上停了好多乌鸦,平常90%的情况下这根电线杆上没有乌鸦。考虑到这四个条件都成立的情况是10%*10%*10%*10%,只有万分之一,平均30年才会出现一次。于是我认为自己一定是在做梦,狠狠掐了一下大腿,哇,疼死我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正常情况,比如草坪准时喷水了,树叶被清洁工扫了,路边的车依然停在停车位上,我可能观察了100个细节,大多数正常的事情,我是不会去在意的,也不会去统计的。而只会注意到这些小概率事件,但实际上,只要愿意观察,每天发现几个甚至十几个这样的概率在10%的小概率事件的几率接近百分之百。具体的数学就不扯了,否则又写长了。大多数滥用数学工具的人出现的问题都是忽视总体样本量或只用对自己有利的样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基本的科学精神。所谓科学是一套方法论,不仅仅是知识。

怎样才能准确判断你是否是做梦呢。简单的方法是,出门之前事先写好你要观察哪些事是否小概率,然后再出门观察,而不是看见小概率事件再定标准,我注意到这几个事件对我认定是做梦的判断有利,所以我只观察这几个,那你怎么观察都是做梦。

上面写的有点抽象,虽然是大一知识,但是也挺考验思维能力的。不多扯了。反正不懂的估计还是不懂。其实谈的是所谓的“模糊标准”,当你任选标准时,什么都能证明,所以一定要事先定标准,比如你要文本分析,就要事先拿出一套完整成文的文本分析方法,然后按照这套方法去执行,否则是搞笑。

-------------------

除了了解标准以外,还得到什么教训?@南开老沙 用了荀子的半句话:“小辩而察,见端而明”。大家死命的刨细枝末节,这没啥用。刨之前先考虑事情的整体框架是什么?作假的人物、动机、过程、利益是什么?大家刨周老虎,整体框架是很清楚的:林业局想骗国家钱,找老农周正龙作假,付给对方小钱。周买了张年画做了老虎拍照给媒体。刨韩寒呢?新概念作弊的利益是免试上大学,可是这个作假利益,又被放弃了,韩寒又不上大学了,那作假干嘛呢?《三重门》让儿子背稿子去同学面前默写出来,然后还给同学们传看,抄了几十万字,把学业都荒废了,还演得那么辛苦逼真,就是为了预见到几年后它可能会畅销?韩仁均既懂中国文学又懂外国文学,还能切换文风,英语又溜,这种天才自己没有发迹,居然靠着扮儿子发迹了?这些拼图你会发现拼不起来。越拼矛盾越多。尝试使用整体思维,先大致地判断一件事是否合理,再去看细节。

------------------

三、制造气氛

制造气氛是最难理解的。很多人问韩寒为啥不站出来,其实韩寒已经出示了证据,也做了回应。但这些回应是如何被对待的第一部分已经说了。站出来以后的下场基本也可以想见,没用。有人还说什么方舟子监考,韩寒现场作文,真够瞎扯的,考虑一下基本常识。质疑者兼任法官后是什么结果?

回应无用。对我而言是个经验而已。毕竟看了老方太多“打假”,很了解这个流程。三千字文章里找的茬,你得用三万字文章回应,然后他在三万字文章里再找茬,你得用三十万字回应。你没事回应来回应去,不工作啦?不养家糊口啦?最后要么不回了,要么骂几句,于是“打假”者得胜而归,再把他的信你的信断章取义一贴,搞个“信息控制”,立此存照,板上订钉,嘿嘿。

这几天质疑方舟子,你会发现很奇怪。他质疑别人,别人又是贴学位证又是贴聘书又是出示手稿,别人质疑他,他装作看不见或者抹黑开骂。为啥?他不是在记者采访中说,“欢迎任何人质疑方舟子”吗?你还真信啊。

理论上怎么解释这件事。舆论上要辩赢,你首先要跳出对方的“议程设置”(这是 @骨灰不做泥 提示的)。如果整个议程是对方控制的,那么对方辩论之前已经赢了。

怎样控制气氛,例如使用“标签化”的手法。因为媒体和公众习惯于用标签化的方式来解读事件。比如药家鑫是富二代八刀杀穷人。然后整个事件就被“定性”了。细节的辩论只会影响少量人。如果质疑韩寒这件事已经被定性为“打假专家质疑文坛骗子”,那怎么辩都是输,没用。所以你要先把这些标签揭下来。而对方会拼命把标签贴上去。

比如大家觉得很搞笑,为啥刘菊花写篇辩驳文章要署名“方舟子妻”,为啥论文抄袭这件事识字的就能判断,他一定要说联名表里,这个不是学人那个不是学人(该做法实际在《方舟子打假魏于全》几年前已经用过了)。因为这是典型的暗示手法。在标签化以后,事件就从“学人质疑新华社记者造假”,变成了“各地盲流迫害打假斗士的妻子”。这个方法@杨海鹏在上海 其实也用过,用于获取支持。

为什么质疑方犯那么多错不能认错?因为一认错,整个“质疑气氛”就破灭了。这是@木容 给我的提示。其实击破质疑氛围的方法很多。@李剑芒 展示了一种,@罗永浩可爱多 也展示了一种。但都需要话语权和一定的执着。

------------------

辩论中有各种手法可用,各种暗示、标准变换、诡辩都会出现,这确实是个展示智力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个很喜爱的研究过程,老方很多诡辩绝对是艺术品。

不过我比较痛恨“信息控制”手法,配合话语权其实形成了“信息污染”。知识分子的判断准确性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纯粹,如果被污染,他们也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不会超过普通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总会被钓鱼,因为他们对网络信息真伪的判断不太熟悉。这样做只会污染整个网络环境,这也就是为何我此事站韩方立场。我认为其它手法都可以使用,而信息控制(包含普通的断章取义,诉诸专业壁垒等)是极其不道德的,毒化了网络风气。

-----------------

林林总总说了那么多,希望回复能够令两位满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3-22-2012 16:23:59 | 只看该作者
与破破的桥谈信息控制           (2012-03-23 08:01:43)转载▼
标签: 信息控制 韩寒 方舟子 杂谈       

哲学老怪:你觉得这道概率题(指我微博上的概率题,见最后),麦田做得对么?

破破的桥:那我不知道。。。。。。因为主要和他谈论网站运营的问题。

哲学老怪:哦。因为我觉得,虽然不是绝对,但这道题若能做对,被忽悠的可能会小。以后我可以做个回归统计。

破破的桥:我觉得不是这样。被小概率连乘忽悠的人并不多。忽悠的主要威力在于信息控制(比如大规模的断章取义、歪曲等),不愿意认真独立地去查资料的人,很容易因为虚假信息的灌输而产生偏见。
  还有一些则是过度相信个人在知识上的判断力,比如,他们会觉得老方《求医》上的忽悠很低级,但又相信他的其它“分析”。他们很少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老方每篇文章都忽悠某一特定群体的人,你如果看不出这一点,又缺乏反思能力,又要体现自己不”因人废言“,就会中招。
  反而是”无知群众“不易被忽悠。因为他们往往判断很简单,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当他们发现你胡说八道,或者故意造假时,就不信你了。以后的信息就不接受了,反而避免了忽悠。这也是”信誉“体系的重要性所在。

哲学老怪: 一般人可能是由于信息控制。 但铁杆倒韩比如麦田,彭晓芸等人,应该是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要么他们人品有问题是故意的,要么他们的确分析能力有问题,这种概率题做不出。

破破的桥:偏见造成的。即便发现被信息控制,这造型已经摆好了,也下不来了。麦田一开始的质疑是韩寒的博客和新概念作文有假,虽然有点扯,但起码比起现在这个瞎扯要好多了。他们更多的是生活经验上的问题,比如并不了解写作、畅销书本身是什么样的。
  彭是过于相信别人的人。比如对方有十个疑点,她即便发现对方在某一点上断章取义,或者被人指出断章取义,也不会去怀疑另外九个点。你觉得他们获得的信息多,我觉得不是这样,他们的信息组成中,很大一块还是从老方那里获取的,其余靠偏见选取有利样本。这个需要反思自己才能回头,很难。

哲学老怪:你一切从信息控制力去挖,很有意思。我再挖几点:1.信息控制和欺骗的界限在哪里?2. 人有被信息控制的路径依赖,偏见如何停止?3. 人愿意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信息,self-fufilling。4. 若思维能力强,经验丰富,有研究性倾向的人,是否更不容易被信息控制?

破破的桥:1.信息控制就是欺骗,有些是信息缺失或者选择有利样本,这避免不了,主要看是否故意。2.对信息源强调“信誉”,强迫自己看双方言论,诚恳和对面交流,需要自我反思。3.没错。4.不是的。被信息控制后,思维能力强弱已不重要,因为虚假信息只能得出虚假结果。关键是是否自负。
  我在这篇文章里已经讲过:《舆论传播:信息控制、整体思维、制造气氛 》 http://t.cn/zOV9Nsr

方黑肖黑justinwu名单添加中:第四点,如果不限制信息控制外的发掘信息,那有研究欲的人会走去第三点。所以需要做到第二点,以防止被第一点。

破破的桥:是的。信息控制还讲究一个渠道,和你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你获取信息的目的,很有关系。土豆放了几十个小时的视频素材,去找几分钟的“表情变化”“小纸条”“口供不一致”的人,那就毫无办法了。

非私人用户:如果你是韩寒这个角色,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破破的桥:我在《忽悠的技巧和原理》中讲过了。如果你是受害人,表现得轻松,想办法消解质疑气氛。如果你做不到,就指出其手法。如果你还是做不到,就沉默。不要指望在这种气氛下自证清白。

老怪附题:假设上帝告诉你:韩寒,方舟子,哲学老怪三个人中有一个是坏人。若你能猜对,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你完全不了解这三个人,于是你随便挑了个韩寒。然后上帝说:哲学老怪是好人,最后让你二选一吧。那么,你应不应该改变最初的选择,转而认定方舟子是坏人?为什么?(假设上帝完全客观公正,不说谎,不有意引导)

此题虽是初等概率题,但考察的是对概率的深刻理解,挺韩倒韩的都可以做一下。答案在哲学老怪该题微博评论中找。

2012年3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