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aceface:“信任底线”——答破破的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25-2012 12: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任底线”——答破破的桥
2012-06-23 10:12:55
破破的桥在微博上问大家三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微博上字数有限制,我还是答在这里吧。他的问题是这样的:

“大家问我对南周那篇讲老方的文章的看法,我觉得如果作为社会现象报道,至少要提到“信任底线”才能算触及到基本的反思点。所以我提了三个问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

”问大家1: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的学术腐败很严重。官方学术自净机构已经腐烂,没救了;成立民间机构又比较敏感和麻烦;所以只能依靠个人来干,来打,来评判。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1.理所当然。2.看这个个人的品格,人品好才行。3.完全不行。)

“问大家2:如果有人说他揭发了一个学术骗子。不断地寄投诉信,实名匿名举报。但是对方的学术单位认为他是真的,视而不见。他认为单位在包庇,所以继续攻击。然后对方起诉,法庭判揭发者诽谤败诉。揭发者认为法庭也在包庇,不承认审判结果,拒不执行。如果揭发者错了,你怎么看。如果揭发者对了呢?

”问大家3:中国现在假的东西、骗子很多,从最低端的食品,到最高端的学术。这些相信大部分人都承认。记者证明是真的,不信,封口费;警察证明是真的,不信,买通的;法院判决是真的,不信,上级压的。老方的总结是“中华骗子共和国”。请思考两个问题:1.在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你的不信任会最终停止在何处?比如谁说了你才信?2.中国骗子多是因为中国人天生爱当骗子吗?“
---------------------------------------------------------------------------------------------------------------------
我的回答:

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对这样的个人打假也是存疑的,理由是个人的智识和知识结构有局限,也许他在自己有专业知识的领域有一定发言权,但是离开了他的专业领域,他和普通有一般思维能力的人没区别,不足以评判学术的“真”“假”。由此引出我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

学术的事情,本来就不该是单位(利益相关)和法院(非专业)来管的,也不是一两个打假英雄说了算的,而是应该由学术共同体做出评判。现代科学,或者说广义的学术研究,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能力范围。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评判体系。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的信任问题,是缺乏这样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学术共同体。当年新语丝的走红,就是因为它替代了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的角色。但这样非正式的论坛,毕竟不能替代一个规范的公共平台去行使学术共同体的职责。我觉得真正的解决的方案,还是在中国培养起一个真正意义上学术共同体。现在很多大学都开始搞国际评审了,就是为了在国内学术共同体缺失的情况下,寻求另一个相对公正和内行的学术公共体。

至于说,为何学术共同体的判断就是值得相信的,我想这就跟为何民主能表达民意是一样的道理。相信一个打假英雄,就跟相信一个开明专制者一样,是靠不住的。“大多数”是保障公共性的前提,而学术共同体就是建立在有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大多数”。但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也不是绝对,只是相对比较可信的判断。只要有了反面证据,也一样可以推翻这种判断。由此也可见,学术共同体的可信度也是一个动态的指标,这就跟生意人的信用一样,本来就是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如果在很多事情上,学术共同体都做出可信的判断,那当然信用也就建立起来了。

因此,第2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由打假者提出质疑,由学术共同体来做出判断。如果后来事实真的证明打假者是对的,而学术共同体错了,那也只是降低了这一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可信度,并不能让我失去对这一制度的信心。

第3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有点问题。当我们这样讨论信任问题的时候,仿佛在追求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信任或者不信任都是绝对的。但是,人在生活中,往往是根据几率来做行动的指南。大部分情况下是将信将疑,并且会衡量风险和成本。我也怀疑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但是我没钱买超贵的有机食品,没有渠道买特供食品,只能尽量避免买转基因食品,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就只能买转基因食品。甚至包括上次日本核泄漏后抢购盐,我觉得抢购的人也不见得真的绝对相信,只不过觉得反正成本也不高,多买几包又怎么样。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信息的真或假,除非对自己切身相关,真想去追究的人并不多。普通人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往往是在绝对信和绝对不信的区间之间,他们的“不信任”即使没有权威机构出来辟谣,也会停留在这个区间的某处。

而在这个事情上造成信任危机的,并不仅仅因为信息的假,而且也因为评判信息真假的验证过程,以及在信息验证结果出来后的处理方式。如果验证过程和处理方式不公开、不公正,那么对整个系统的信任就是一种伤害,而可信度的损失是累积的。现在普通老百姓对政府机构、对学术机构、乃至对商业机构的各种不信任,就是这些年来累积的结果。要逆转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谁说自己可信,老百姓就会信任了。

而我觉得这样累积起来的信任危机对这个政权和这个社会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有次听一个讲座,讲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是因为清末新政不好吗?在字面上看,新政都挺好的,甚至新政做到的很多事情,民国都比不上。比如全面的人口调查,后来民国整整37年都没能达到清末人口调查的全面程度。但是因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是你不管做什么我都不信你是好意、你能做好,那就完蛋了。所以我觉得“信任底线”问题一定要加一个时间的维度,有一个积累和损耗的变化过程,并不是绝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