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23-2009 10: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6.html?fromTaglist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7d9893101a627212213f2ebb.jpg">[<a target=_blank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d9893101a627212213f2ebb.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d9893101a627212213f2ebb.jpg" border="0" onload="con_resize(this);">[</a>
[<div style="display: none;">外部图片: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d9893101a627212213f2ebb.jpg
[</div>[</a>[</div>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Politkovskaya,1958年-2006年10月7日)父母为苏联外交官,在美国出生,1980年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2年开始在《消息报》工作,1994年至1999年在《社会报》做编辑,1999年成为《新报》的观察员。从1999年7月开始,她多次前往车臣战区采访,并著有《车臣旅游日记》。2006年10月7日被暗杀。[<h2 class="first">[<div class="text_edit">[[<a target=_blank ="userLogin('http://baike.baidu.com/edit/id=1452246&amp;dl=1');return false;"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1452246&amp;dl=1">编辑本段[</a>][</div>
[<a target=_blank name="1">[</a>人权捍卫者[</h2>
  闻名于世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是[<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403.htm">俄罗斯[</a>家喻户晓的名字,她以报道[<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2683.htm">车臣[</a>战争而闻名。但她并没有宣扬联邦军队在车臣的文治武功,而是将视线聚焦在普通百姓和战争背后的丑恶上。正是由于她的报道,车臣百姓的苦难,甚至被俘的车臣武装分子遭受的非人待遇,才被世人所知。因为这样的原因,安娜被公认为“俄罗斯媒体的良心”。
真相才是记者的国界,批评是记者唯一的语言」这是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格言。而她也诺现了她的格言,她是国际上少数无惧俄国克里姆林宫的新闻者,一位不懈的评论家,从1999年车臣战争开始她一直在为争取人权与公理而斗争。战俘营监禁虐待事件、国家试图掩盖未成年者枪杀、车臣战争国家非法占有并破产私人企业事件、对国防部和俄罗斯驻车臣部队司令部贪污现象的调查……从2003年12月到2005年8月之间在媒体受到限制期间她冒着压力和危险深入战争地区报道。
她在法庭上一次次为阵亡士兵的母亲们提供援助,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剧院800余人被车臣恐怖分子劫持为人质,安娜她镇定地穿过弹痕累累的剧院大门,通过交谈恐怖分子同意外界通过安娜给人质提供水和果汁。她不仅受到本国人的主持也受到敌对人的佩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着一样的皮肤,一样的骨头,一样的血。」
安娜也是为母亲,她有位女儿,不管工作怎样忙碌她也会抽出时间和家人在一起。2006年10月7日,在被害前的几小时安娜还为她女儿维拉在商场购买了服饰。当怀着愉快心情快步朝家门走去时,她不曾留意,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家伙在尾随她……
死于非命
监控录像显示。在电梯门打开的刹那,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安娜面前。陌生人用脚挡住了电梯门,同时掏出手枪,向安娜连开2枪,其中一枪打中头部。
前[<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824.htm">苏联[</a>总统[<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4636.htm">戈尔巴乔夫[</a>说:“这是一起针对一名严肃职业记者的野蛮犯罪,(凶手)杀害了一名勇敢的女性……这是针对国家、针对我们所有人的严重犯罪。”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肖恩·麦科马克7日在[<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027.htm">华盛顿[</a>发表声明说:“[<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98.htm">美国[</a>对波里科夫斯卡娅之死感到震惊!
俄罗斯总统[<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6.htm">普京[</a>此前称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害案为“极为恶劣的犯罪行为”。普京强调,俄罗斯执法部门将尽一切努力、客观调查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惨死案件。
[<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htm">德国[</a>总理默克尔也当面表示:“这起暗杀事件使所有的人感到震惊,必须尽快破案。”
10月12日,俄罗斯媒体披露,安娜在被暗杀前,正在着手一篇“关于俄罗斯强力部门在车臣进行非法活动”的报道。
2007年8月27日,俄罗斯逮捕了10人,指控他们涉嫌杀害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target=_blank ="userLogin('http://baike.baidu.com/edit/id=1452246&amp;dl=2');return false;"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1452246&amp;dl=2">编辑本段[</a>][</div>
[<a target=_blank name="2">[</a>相关人物[</h2>
  2004年7月,《[<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012.htm">福布斯[</a>》杂志俄文版总编辑、俄裔美籍著名记者保罗·赫列布尼科夫在位于莫斯科的杂志编辑部大楼外遭枪杀。俄罗斯当局当年9月逮捕两名枪手,并于2005年确认,暗杀赫列布尼科夫的幕后主使是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努哈耶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23-2009 10:37:12 | 只看该作者

Re: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被指控谋杀的几个嫌犯刚刚被无罪释放了。普金这帮人搞起暗杀真是轻车熟路。

【 在 Bully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6.html?fromTaglist
:
[&lt;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gt;[&lt;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7d9893101a627212213f2ebb.jpg"&gt;[&lt;a target=_blank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7d98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23-2009 10:42:50 | 只看该作者

亚历山大·瓦尔杰洛维奇·利特维年科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亚历山大·瓦尔杰洛维奇·利特维年科
Alexander Litvinenko
Александр Литвиненко
出生         8月30日(1962-08-30)
苏联, 沃罗涅日
逝世         2006年11月23日 (44岁)
英国, 伦敦
职业         前KGB成员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利特维年科的墓

亚历山大·瓦尔杰洛维奇·利特维年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льтерович Литвиненко;英语:Alexander Valterovich Litvinenko,1962年8月30日[1][2]—2006年11月23日),前苏联克格勃上校,原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以下简称FSB)中校。曾批评部门高层及受罚,2000年离开俄罗斯前往英国,其后出版两本批评普京政府的书籍,至2006年10月归化英籍,疑因金属钋中毒,于同年11月23日不治,事件引起国际注意,并为全球多家媒体所报道。
目录
[隐藏]

    * 1 个人背景
    * 2 变节
    * 3 中毒身亡
    * 4 调查
    * 5 宗教信仰
    * 6 参考资料
    * 7 外部链接

[编辑] 个人背景

利特维年科生于俄罗斯城市沃罗涅日,1980年完成当地中学课程,其后被征召入伍加入苏军,服役期间因表现良好获得嘉许,并晋升为中校。1988年,利特维年科加入克格勃,负责反间谍等工作。1991年加入俄联邦安全局,进行反恐及有组织罪案渗透工作,期间曾参与莫斯科罪案调查局(MUR)的灭罪行动,获得MUR的嘉许。至1997年,利特维年科被委派往俄联邦安全局的最秘密部门,从事有组织罪案分析工作。

[编辑] 变节

利特维年科专长打击有组织罪案,在1998年,他声称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Бори́с Абра́мович Березо́вский)被FSB列入暗杀名单之中,别列佐夫斯基与当时的总统叶利钦私交甚笃。利特维年科也声称当时已遭FSB开除,其后曾两次被捕。

至2000年,利特维年科因提供假证而再度被捕,他在入狱前以伪造护照逃到土耳其与妻子及儿子会晤,同年11月偕同妻儿以申请政治庇护为由移居英国,2006年10月成为英国公民。其间曾就车臣问题上,大肆批评总统普京政权,因而被列入莫斯科当局的通缉名单中。

利特维年科在2005年7月接受波兰报章《共和报》(Rzeczpospolita)的访问当中,指盖达组织的艾曼·扎瓦希里连同其他组织人物,曾于1998年在达吉斯坦(一毗邻车臣的俄罗斯自治共和国)接受FSB的特训。

[编辑] 中毒身亡

2006年11月1日,利特维年科突感不适送院。在接受访问期间,他指入院前一天曾与两名前克格勃人员会面,当日下午曾与意大利朋友斯卡拉梅拉(Mario Scaramella)在伦敦一家日式寿司店用膳,这名意大利人声称知悉2006年10月于莫斯科寓所遇害的48岁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案件内情。疑食物遭下毒,他其后感不适送院治理。

有不少报道称,下毒主谋为俄罗斯当局。经过多日医治后,他最终于11月23日宣告不治,享年43岁。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1月24日,于赫尔辛基出席欧盟峰会后,回应了这次事件。他说::
        以谋杀的恐怖方法作为政治挑衅的手段,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策划这次事件的人不是神,而利特维年科先生也不幸地不是拉撒路。[3][4][5]        

[编辑] 调查

2006年11月24日,英国卫生防护局宣布,利特维年科的尿液里发现了钋-210,且含量极高。这表明利特维年科被人下毒。英国警方也宣布,已在利特维年科的家中和他发病当天光顾的两个地方找到了钋-210的残留物。[6]

11月29日,英国航空公司3架波音767客机发现钋210而停飞接受调查。有两架停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另一架则停在莫斯科多莫杰多沃国际机场。和利特维年科死亡事件有关的人士搭乘了这3架飞机。英航与10月底以来曾搭乘过这3架客机的乘客联络,英航工作人员也接受检查,确定是否受到污染。[7]

2007年5月底,英国检查机关指控俄罗斯商人安德烈·卢戈沃伊涉嫌毒杀利特维年科,并要求俄方将其引渡到英国。7月5日,俄罗斯总检察院发表公告,正式拒绝此引渡要求。[8]7月16日,英国外交大臣说,由于引渡被拒而驱逐4名俄外交官。[9]7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4名英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限定他们在10日内离开俄罗斯。[10]

[编辑] 宗教信仰

利氏生前曾为俄罗斯正教信徒,及至临终前两天,他向父亲表示自己已改信伊斯兰,这是在利氏知道自己将要病逝之前所做的。住在利氏隔邻的车臣流亡政府外长艾哈迈德·扎卡耶夫指,利氏在临终前一天读过可兰经,并向其妻及家人要求在自己死后以穆斯林的传统办理其身后事。前苏联异议人士步科夫斯基指,利氏接受伊斯兰的主要原因,是他不屑看到俄罗斯对车臣的残酷打压,并显示出他是站在车臣人的一边。在举行葬礼前,不少信众于伦敦的中央清真寺为利氏祷告。利氏皈依回教及要求采用穆斯林丧礼仪式的遗愿为他的父亲所同意,但他的遗孀及挚友Alex Goldfarb则对此表示反对,并要求在丧礼不行使任何宗教仪式。

[编辑] 参考资料

   1. ^ 利氏出生日期.The Daily Telegraph(2006年11月25日).于2006年11月25日查阅.
   2. ^ Alexander Litvinenko obituary.The Independent(2006年11月25日).于2007年1月19日查阅.
   3. ^ 原文:It is a pity that tragic events like death have been used for political provocations. Those who did it [concocted the note] are not God, and Mr. Litvinenko is unfortunately not Lazarus.
   4. ^ Ex-spy's death should not be used for provocation - Putin.Novosti(2006年11月24日).于2006年11月26日查阅.
   5. ^ Press Conferences, Meetings with the Press, Press Statements.Kremlin(2006年11月24日).于2006年11月26日查阅.
   6. ^ 《英国称在俄前特工体内检测出放射性元素》,新华网,2006年11月25日.于2006年10月26日查阅.
   7. ^ 《英航客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接受调查》,新华网,2006年11月30日.于2007年10月26日查阅.
   8. ^ 刘洋.《俄罗斯拒绝向英国引渡特工中毒案嫌疑人》,新华网,2007年7月6日.于2007年10月26日查阅.
   9. ^ 杨川.《英国宣布将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新华网,2007年7月17日.于2007年10月26日查阅.
  10. ^ 王丹蒂.《详讯:俄罗斯宣布驱逐4名英国外交官》,新华网,2007年7月19日.于2007年10月26日查阅.

[编辑] 外部链接

    * 俄罗斯称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死亡是悲剧 (北京新浪网)
    * 医院:中毒的前俄罗斯密探利特维年科已不治 (路透社)
    * 投诚英国的前俄罗斯间谍宣告不治 (大纪元)
    * 曲节谜团 恍如电影情节 (香港文汇报)
    * 俄罗斯中毒特工胃中发现3个不明物体 (北京新浪网)

※ 修改:.Bullybird 于 Feb 23 13:47:33 修改本文.[FROM: 129.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