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章文:解析白岩松的中国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7-2009 17: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章文 | 评论(20) | 标签:白岩松, 新闻主持, 一哥

继《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之后,《岩松看美国》也收到积极反响。从2005年开始,白岩松开始了他的“睁眼看世界”之新闻苦旅,也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中无可质疑的“一哥”地位。(不和凤凰的胡一虎、窦文涛作比较,因为体制不同)

他曾经的竞争“对手”,星光不再。王志已把自己“安排”进了云南丽江市政府,不复《面对面》了;水均益虽然尚在《高端访问》,但这个栏目连同他本人日益过气了。

唯有白岩松一枝独秀,且呈现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其未来如江河奔流,不可限量。

他没有小水的英俊面孔和流利英语,他没有王志多年《新闻调查》养成的资深记者素质。他从一个跑文艺的记者,蜕变成为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得要感谢时间这个人。没有这个东方时空创办者的慧眼,像崔永元、白岩松、王志等“歪瓜裂枣”是不可想象自己还能成为“主播”的,这个职业一向要求年轻俊秀的面孔。因此,白岩松对于时间一直感恩于心,直到今天,时间每年过生日,他都要过去庆贺。

其次,他有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停止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出生于边塞小城,幼年丧父,靠着母亲微薄的工资养活并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这已是天大的幸运。但这个极其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显然在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做着不同的梦,并为此去努力,直至实现梦想。

第三,他有激情。新闻这个行业,激情大概是第一位的。无激情,无新闻。白岩松可谓是激情四射,越是重大时刻,他越兴奋。这和他在球场上的表现很吻合,不过一个在踢球,一个在主持。

第四,他有智慧。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新闻节目,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职业。说错一句话、甚至用错一个词,都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是白岩松多年主持过的节目,特别是重大专题节目,基本没有发生大的闪失。他的同事柴静和我私下说,特别佩服小白掌控现场的能力,“有他在,大家就会感到放心”。

综合以上四点,我们基本可以看出白岩松成功的秘诀来,但还远远不足以看清楚白岩松这个人。我来说说我眼中的白岩松吧,其实我更习惯喊他“岩松”,或者“小白”,这样更亲切。

我和他相识于2003年,那一年非典来袭,我也从刚出事的《中国新闻周刊》离开,赋闲在家,帮着在香港大学任访问学者的老友钱钢做些资料收集工作,他那时正在做非典期间的“中国媒体表现”研究。到7月份非典过去时,钱钢从港来京,喊上我,说是要介绍一些央视的老朋友给我认识。

于是,我随他见了《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主持人柴静(没想到2008年我们两人竟然作伴被邀请去美国访问),见了《面对面》的王志,见了久闻大名的白岩松。在新闻评论部的食堂里,白岩松当着钱钢的面,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章老师,过来中国周刊帮我们指导一下吧!”,我真得有点被“雷住”了,一来,我当时压根就没打算介入电视,二来,我没想到他会这么客气。

后来回想,我想一定是钱钢向他表示过这种意思。我当时正无业,钱钢大概是想让我有点事干,而交给岩松,他会放心。

很多人知道钱钢曾任《南方周末》的主编,少数人还知道他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第一任主编,但极少人知道他在央视威望甚高,像白岩松这样的“大腕”们见面都是毕恭毕敬地喊他“钱老”的。

多说几句钱钢。他是一个完全靠自学自悟而成的新闻奇才。从部队里的通讯员,成为解放军报的记者部主任,30出头便写出传世之作《唐山大地震》,89风波后离开军报,开始了其动荡的体制外媒体生涯,先后参与创办和主持《中国减灾报》、《三联生活周刊》(未成功),后来由前文化部长王蒙推荐去主持《南方周末》笔政,2001年因报道出事被免职。

关于钱钢在央视的经历,很少有人提及。钱钢在90年代中期曾加盟《新闻调查》,对其风格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是《新闻调查》的精神领袖。不仅如此,钱钢还参与了央视多个大型专题节目的策划,其能力广受肯定。

显然,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新闻人,岩松是非常尊敬钱钢的,也一定从他身上受益不浅。因此,钱钢每次回京,岩松只要没有出差,必主动安排钱钢的吃住。在某种程度上,他和钱钢的关系是“亦师亦友”。

之所以要交代这段渊源,是要让人了解岩松的精神脉络。作为一名亲历89的年轻学子,岩松的骨子里深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而钱钢对于他而言,是精神和业务上的双重导师。

后来岩松带我们去大觉寺,喝茶聊天。岩松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不知怎么提起那位姓刘的先生来,岩松漫不经意地说,有一次在一个场合(忘记是酒吧还是吃饭的地方),我曾经见过他。

就在那次,岩松还提及卢跃钢等中青报老人,他颇为动情地说,当年读书时,卢跃钢等人的作品他都看的。

从他的这些话语中,不难感觉到岩松骨子里的“报人”情怀。直到今天,我还听到有人质疑或者否定他的电视技术能力。但是这些人“说对话”的同时,根本就不了解,岩松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人”,而是一个“报人”,只不过他把自己的舞台,从狭小的纸媒搬到了开阔的电视上,发挥出了更大的影响力。

时常听到有人批评岩松在电视上的一些言论。这些人也许应该设身处地地来想想,中央电视台是一个什么地方?如何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是轻微的批评,这才是考验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最大难题。我不敢说,岩松做的很好,但据他的一些同事评价说,他干得不错,“总是在尽量想办法说些真话”。

这次《岩松看美国》期间,他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当然我也希望非常多的美国人,有机会去看看中国。而不是在媒体当中去看到中国。你知道我并不太信任我的所有的同行。开一个玩笑。其实美国的同行是我非常尊敬的同行。”

这显然不是开玩笑,而是肺腑之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里的不满,看出他的新闻价值观。但在当下的中国,他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发牢骚。特别是处于那样重要的位子上,他更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内心。

这个过程,未尝不是“痛并快乐着”。当年刚毕业时,他忧心于一切,连续一年的失眠差点导致崩溃,想过自杀;现在经历了岁月和诸多风云大事件的磨练,他成熟并镇定了,我想他内心一定还有焦虑,不过他已经学会努力掌握人生之舵了。

我曾和柴静深聊过中国媒体人的前景。我的结论是,中国媒体的进步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速度,远远不足以传播中国的软实力。这其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状更令人堪忧,我们常见到依然自命不凡、感觉良好的主持人,他们停步于宣传纪律之前,昧于世界的快速发展,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大势。由这样的一批媒体精英占据着话语阵地,还能期望普罗大众对世界有清晰的了解吗?还能杜绝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吗?

显然,岩松不属于这类人。他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缺陷所在,努力去突破。我不知他的英语水平现在怎样了,但通过他这几年一直不停地向外走来看,我知道他是在化危机感为前进的动力了,张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以期自己不被时代抛弃。

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基本是中老年为主,现在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们也呈现这个趋势。我想,央视迟早也必将跟着学。从这点来说,白岩松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在未雨绸缪,是在为他成为中国的“华莱士”或“丹.拉瑟”做准备。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20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