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克坚:百姓能卖茶叶蛋也是经济增长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23-2009 08:5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是经济增长点
温克坚:百姓能卖茶叶蛋也是经济增长点
April 23, 2009 – 9:36 本文点击量:153 pv

  如何理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温克坚

  今日看到一个财经新闻题目“李克强强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说法其实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涵义,因此就点击去看,希望去了解李先生的真实看法。

  不过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新华社发的一个标准格式的领导考察新闻,这类新闻往往包含“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建设工地、基层医院,促膝交谈”等必有词汇。这篇也不例外。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并不是这篇新闻的要点,原文是这样的:李克强近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的发展。 从这个比较标准化的领导人讲话中提炼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说法并作为这个新闻的题目,看来是某些编辑的有心,未必是政治人物的有心。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愿意顺着这个被编辑突出来的公共政策意象,继续探讨如何理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似乎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产品,新的市场,这也是上述的新华社新闻稿里提到的内容:李克强提到要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这种说法并不错,不过无法否认的是,这种新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力量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过程一方面是非常昂贵的,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另外这个过程可能也是非常耗时的,一个技术创新的周期可能是几十年,同时它对经济组织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很高,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承载—事实上大部分企业都承载不了这个功能。目前全球经济体中,只有少部分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企业有这些能力。而中国的经济组织,更典型的特征恐怕是技术拷贝或者山寨精神。因此,如果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理解为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那恐怕有点好高骛远,望梅止渴。

  其实新的经济增长点,顾名思义,就是原来没有的经济增长点,新冒出的,新形成的经济力量,而这个可以和技术进步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在某个商务大厦,一个原来没有的快餐公司的出现,一方面给大厦里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的餐饮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诸多员工的就业,这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果这个快餐公司业务做得不错,开始在更多的地方搞连锁经营,那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投资人看好这个快餐公司的前景,更多的资本注入到这家公司,或者这家公司的股票在证交所上市,而新的资本的力量可以帮助这家公司向行业的上下游延伸,比如建立新的蔬菜基地,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就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和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没有直接关联,其核心驱动力是潜在的利润和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中,其实充满了这种经济增长空间。从这个视角看,我非常同意许小年博士曾经提到的,他说理发洗脚都是朝阳行业,因为他们都是不可能过时的服务业,中国经济中的服务业发展还远远不够。

  因此,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那就是各种经济要素的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形态可以千变万化—-技术创新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个影响因素。那么经济要素怎么样才能相互组合呢?这个问题也许很简单,但是表现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中,却需要一些基本的制度安排来实现。

  其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其实最根本的是自由,需要有保障自由的制度安排,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家有充分的自由去发挥其能力,去组合各种经济要素。计划经济实质上就是剥夺了这种自由,人们不可能自由的组合经济要素,因此其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贫困和匮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是这种自由从少到多,逐步拓展的一个过程。

  不过现在的经济体中,这种自由还远远不够,经济要素的组合依旧面临很多障碍,许许多多的国家政策和法律都是为计划经济而设立的,最基本的经济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企业组织等等都受到了极多不必要的限制,使得市场的交易成本很高,经济增长被限制在一个很狭窄的很低矮的空间里。还是以上述快餐店为例子,如果规定只有国营企业或者某某领导人的儿子才能获得上市资格,那么这个经济增长空间就被扼杀了,中国本土的“麦当劳”就永远不可能产生。而现实中,股票上市虽然没有这样的明确规定,但是对普通民营企业的歧视是明显的,试问有哪家民营快餐店上市融资了吗?别说麦当劳和肯德基等洋快餐了,作为经济自由港的香港,我就知道有多家中式快餐企业是上市公司。

  因此,如果决策层真诚的希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方向并不是科技创新,而是回顾和理解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不断的打破观念禁区,清理歧视性法规,消除行政垄断,释放新的经济空间,那么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就会萌芽并逐渐生长。

  在经济危机影响日益深化的时刻,这种不起眼的传统智慧才是走出危机的最好指引。(2009-4-23)

本文地址为:http://chinaeconomist.org/archives/577.html 欢迎向您的朋友推荐此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4-23-2009 08:53:46 | 只看该作者

温克坚:百姓能卖茶叶蛋也是经济增长点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是经济增长点
温克坚:百姓能卖茶叶蛋也是经济增长点
April 23, 2009 – 9:36 本文点击量:153 pv

  如何理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温克坚

  今日看到一个财经新闻题目“李克强强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说法其实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涵义,因此就点击去看,希望去了解李先生的真实看法。

  不过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新华社发的一个标准格式的领导考察新闻,这类新闻往往包含“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建设工地、基层医院,促膝交谈”等必有词汇。这篇也不例外。

  关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并不是这篇新闻的要点,原文是这样的:李克强近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的发展。 从这个比较标准化的领导人讲话中提炼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说法并作为这个新闻的题目,看来是某些编辑的有心,未必是政治人物的有心。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愿意顺着这个被编辑突出来的公共政策意象,继续探讨如何理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似乎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产品,新的市场,这也是上述的新华社新闻稿里提到的内容:李克强提到要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这种说法并不错,不过无法否认的是,这种新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力量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过程一方面是非常昂贵的,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另外这个过程可能也是非常耗时的,一个技术创新的周期可能是几十年,同时它对经济组织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很高,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承载—事实上大部分企业都承载不了这个功能。目前全球经济体中,只有少部分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企业有这些能力。而中国的经济组织,更典型的特征恐怕是技术拷贝或者山寨精神。因此,如果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理解为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那恐怕有点好高骛远,望梅止渴。

  其实新的经济增长点,顾名思义,就是原来没有的经济增长点,新冒出的,新形成的经济力量,而这个可以和技术进步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在某个商务大厦,一个原来没有的快餐公司的出现,一方面给大厦里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的餐饮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诸多员工的就业,这其实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果这个快餐公司业务做得不错,开始在更多的地方搞连锁经营,那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投资人看好这个快餐公司的前景,更多的资本注入到这家公司,或者这家公司的股票在证交所上市,而新的资本的力量可以帮助这家公司向行业的上下游延伸,比如建立新的蔬菜基地,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就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和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没有直接关联,其核心驱动力是潜在的利润和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中,其实充满了这种经济增长空间。从这个视角看,我非常同意许小年博士曾经提到的,他说理发洗脚都是朝阳行业,因为他们都是不可能过时的服务业,中国经济中的服务业发展还远远不够。

  因此,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那就是各种经济要素的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形态可以千变万化—-技术创新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个影响因素。那么经济要素怎么样才能相互组合呢?这个问题也许很简单,但是表现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中,却需要一些基本的制度安排来实现。

  其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其实最根本的是自由,需要有保障自由的制度安排,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家有充分的自由去发挥其能力,去组合各种经济要素。计划经济实质上就是剥夺了这种自由,人们不可能自由的组合经济要素,因此其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贫困和匮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是这种自由从少到多,逐步拓展的一个过程。

  不过现在的经济体中,这种自由还远远不够,经济要素的组合依旧面临很多障碍,许许多多的国家政策和法律都是为计划经济而设立的,最基本的经济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企业组织等等都受到了极多不必要的限制,使得市场的交易成本很高,经济增长被限制在一个很狭窄的很低矮的空间里。还是以上述快餐店为例子,如果规定只有国营企业或者某某领导人的儿子才能获得上市资格,那么这个经济增长空间就被扼杀了,中国本土的“麦当劳”就永远不可能产生。而现实中,股票上市虽然没有这样的明确规定,但是对普通民营企业的歧视是明显的,试问有哪家民营快餐店上市融资了吗?别说麦当劳和肯德基等洋快餐了,作为经济自由港的香港,我就知道有多家中式快餐企业是上市公司。

  因此,如果决策层真诚的希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方向并不是科技创新,而是回顾和理解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不断的打破观念禁区,清理歧视性法规,消除行政垄断,释放新的经济空间,那么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就会萌芽并逐渐生长。

  在经济危机影响日益深化的时刻,这种不起眼的传统智慧才是走出危机的最好指引。(2009-4-23)

本文地址为:http://chinaeconomist.org/archives/577.html 欢迎向您的朋友推荐此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