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流石:拿什么来拯救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23-2009 08:5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my1510.cn/files/my1510_8/0026552356.jpg

作者:清流石 | 评论(6) | 标签:冯翔, 心理援助, 人道

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前天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尘世,舆论一片惋惜,昨晚央视的《新闻1+1》栏目还以《拿什么来拯救你,北川》为题专门就冯翔事件展开讨论。

很多人谈到了心理救助。地震之后不久,我们便看到了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的热烈的场面,然后便听到,要灾区人民克服困难,树立信心,重建家园,要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三年的计划,并不时以那些在地震废墟中坚持了一两百小时的英雄事迹来鼓舞大家。可是,有多少人能在地震中坚持一两百个小时呢?在抗震救灾中,我们需不需要尊重个体差异?需不需要普世的价值和悲悯的人性?

在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中,我以为我们过多地渲染了伟大成绩,而忽略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记得在一个教育节目上,北师大一位心理学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政府评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有欠考虑。这位专家说,地震中那些幸存的孩子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尤其看到曾经自己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地震中逝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无用,同时为自己不能救助同学和朋友而愧疚和自责,虽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责任去救助同学和朋友。但政府此举无疑让那些幸存的孩子心理负担更大,这对幸存的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残忍的。

而冯翔,无疑是这个残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很多人在分析冯翔自杀的原因的时候,都谈到了他的儿子冯翰墨(我之所以要把这个名字写出来,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冯翰墨在地震中遇难,至今没有找到遗体,而儿子也被冯翔认为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小天使”。冯翔对儿子的爱是很深也很重的,冯翔在临终的遗文中写道:“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但是我以为,把冯翔走不出儿子离开的阴影与他的自杀直接联系起来对冯翔来讲是不公平的。因为冯翔本身就不是一个没有气度和胸襟的人。冯翔在 2008年5月21的博客中写道:“还有许多写给你的话,孩子,等父亲心绪平静一些之后,再说给你听”。而在4月20日的遗文《我只告诉您三点》中,冯翔又写道:“我连5.12,我连最悲伤的丧子之痛,我都忍受了。”这说明,冯翔在地震后很快就打算接受儿子离去的事实,而且也努力这样做了。

有人说一个人自杀是因为他缺乏了活下去的勇气,我并不同意此观点。我以为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而自己又无力来安抚这种因为差距带来的挣扎,既然生不能安抚,那么选择死也许可以得到解脱。冯翔最后也说,“我对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所以我以为冯翔自杀,正是因为内心的挣扎太剧烈太频繁而无力把握所做出的无奈和绝望的选择。

白岩松在谈冯翔自杀的时候提到,作为宣传部的副部长,冯翔最近正在忙于编一本类似《回往北川》的书,同时,刚过了清明,距离地震一周年也快到了,参观的人也多了,冯翔还需要陪同他人一次又一次去北川给人讲。也就是说,冯翔一方面要努力平静心绪,一方面却因为工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自己,不断揭开自己的伤疤。我同意白岩松这段话,无论是安排工作时不考虑冯翔的个体差异,还是参观者无意对逝者亲人的伤害,这都是反人道的。

这种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行为,无疑激化了冯翔内心的矛盾。但我以为把冯翔推上绝路的直接原因还是内心的道德诉求和现实的不人道之间冲突,证据便是冯翔最后的文字,比如说“我要是离开了,他们会感到快乐,因为我活着他们会感到恐惧”,再比如说“不要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在它背后把残忍的一面撕裂给我看”。说到底,冯翔是一个文学青年,他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有对美的追求。但不幸的是,他不能出世山林,而且身陷官场。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官场呢?举两个例子来说,这是一个高价买豪华车的政府,这是一个地震过去快一年了却还没有公布死亡学生具体数字和姓名的政府,而恰恰这两点都与冯翔有莫大的关系:当网络和现实对北川政府高价买豪车的行为口诛笔伐的时候,作为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的冯翔无疑要为“大局观”左支右绌;当艾未未们努力寻找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的姓名的时候,冯翔所在的政府百般阻挠,而冯翔自己,就是一个逝去孩子的父亲。在现实面前,冯翔已经示弱,“我本来已经苟且偷生,何必还要逼我呢?不要逼我。”但现实不允许,正如冯翔写给他的儿子,“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个尘埃,但是对于我来说,你是整个世界。”冯翔的灵魂在大局观和亲情、理想主义的拉扯纠葛中不断被撕裂,而随着5.12的临近,这伤口越来越大,止血已无可能。这个时候,唯有自杀。

如果说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气,那么像冯翔这样向生而死无疑是一种悲哀。冯翔的死让我想起了海子,海子卧上轨道的那一刻,还带着他喜欢的书。而冯翔却什么都不能说,只能写下这些让人无限迷惘和叹息的文字:“假如,某一天,我死了,亲爱的朋友,请你们不要忧郁,我的离去,让很多人快乐,让很多人舒服,我的存在,是他们的恐惧,是他们的对手,一个对手的离去,对于他们,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拿什么来拯救你?白岩松说“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医生,还需要相关的政策”,但白岩松更多的还是从心理救助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地震一周年后还不能给出死亡学生的具体数字和姓名,如果连这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的话,所有的心理救助都是白搭。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6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4-23-2009 08:56:32 | 只看该作者

清流石:拿什么来拯救你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my1510.cn/files/my1510_8/0026552356.jpg

作者:清流石 | 评论(6) | 标签:冯翔, 心理援助, 人道

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前天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尘世,舆论一片惋惜,昨晚央视的《新闻1+1》栏目还以《拿什么来拯救你,北川》为题专门就冯翔事件展开讨论。

很多人谈到了心理救助。地震之后不久,我们便看到了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的热烈的场面,然后便听到,要灾区人民克服困难,树立信心,重建家园,要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三年的计划,并不时以那些在地震废墟中坚持了一两百小时的英雄事迹来鼓舞大家。可是,有多少人能在地震中坚持一两百个小时呢?在抗震救灾中,我们需不需要尊重个体差异?需不需要普世的价值和悲悯的人性?

在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中,我以为我们过多地渲染了伟大成绩,而忽略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记得在一个教育节目上,北师大一位心理学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政府评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有欠考虑。这位专家说,地震中那些幸存的孩子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尤其看到曾经自己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地震中逝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无用,同时为自己不能救助同学和朋友而愧疚和自责,虽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责任去救助同学和朋友。但政府此举无疑让那些幸存的孩子心理负担更大,这对幸存的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残忍的。

而冯翔,无疑是这个残忍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很多人在分析冯翔自杀的原因的时候,都谈到了他的儿子冯翰墨(我之所以要把这个名字写出来,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冯翰墨在地震中遇难,至今没有找到遗体,而儿子也被冯翔认为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小天使”。冯翔对儿子的爱是很深也很重的,冯翔在临终的遗文中写道:“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但是我以为,把冯翔走不出儿子离开的阴影与他的自杀直接联系起来对冯翔来讲是不公平的。因为冯翔本身就不是一个没有气度和胸襟的人。冯翔在 2008年5月21的博客中写道:“还有许多写给你的话,孩子,等父亲心绪平静一些之后,再说给你听”。而在4月20日的遗文《我只告诉您三点》中,冯翔又写道:“我连5.12,我连最悲伤的丧子之痛,我都忍受了。”这说明,冯翔在地震后很快就打算接受儿子离去的事实,而且也努力这样做了。

有人说一个人自杀是因为他缺乏了活下去的勇气,我并不同意此观点。我以为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而自己又无力来安抚这种因为差距带来的挣扎,既然生不能安抚,那么选择死也许可以得到解脱。冯翔最后也说,“我对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所以我以为冯翔自杀,正是因为内心的挣扎太剧烈太频繁而无力把握所做出的无奈和绝望的选择。

白岩松在谈冯翔自杀的时候提到,作为宣传部的副部长,冯翔最近正在忙于编一本类似《回往北川》的书,同时,刚过了清明,距离地震一周年也快到了,参观的人也多了,冯翔还需要陪同他人一次又一次去北川给人讲。也就是说,冯翔一方面要努力平静心绪,一方面却因为工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自己,不断揭开自己的伤疤。我同意白岩松这段话,无论是安排工作时不考虑冯翔的个体差异,还是参观者无意对逝者亲人的伤害,这都是反人道的。

这种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行为,无疑激化了冯翔内心的矛盾。但我以为把冯翔推上绝路的直接原因还是内心的道德诉求和现实的不人道之间冲突,证据便是冯翔最后的文字,比如说“我要是离开了,他们会感到快乐,因为我活着他们会感到恐惧”,再比如说“不要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在它背后把残忍的一面撕裂给我看”。说到底,冯翔是一个文学青年,他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有对美的追求。但不幸的是,他不能出世山林,而且身陷官场。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官场呢?举两个例子来说,这是一个高价买豪华车的政府,这是一个地震过去快一年了却还没有公布死亡学生具体数字和姓名的政府,而恰恰这两点都与冯翔有莫大的关系:当网络和现实对北川政府高价买豪车的行为口诛笔伐的时候,作为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的冯翔无疑要为“大局观”左支右绌;当艾未未们努力寻找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的姓名的时候,冯翔所在的政府百般阻挠,而冯翔自己,就是一个逝去孩子的父亲。在现实面前,冯翔已经示弱,“我本来已经苟且偷生,何必还要逼我呢?不要逼我。”但现实不允许,正如冯翔写给他的儿子,“在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个尘埃,但是对于我来说,你是整个世界。”冯翔的灵魂在大局观和亲情、理想主义的拉扯纠葛中不断被撕裂,而随着5.12的临近,这伤口越来越大,止血已无可能。这个时候,唯有自杀。

如果说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气,那么像冯翔这样向生而死无疑是一种悲哀。冯翔的死让我想起了海子,海子卧上轨道的那一刻,还带着他喜欢的书。而冯翔却什么都不能说,只能写下这些让人无限迷惘和叹息的文字:“假如,某一天,我死了,亲爱的朋友,请你们不要忧郁,我的离去,让很多人快乐,让很多人舒服,我的存在,是他们的恐惧,是他们的对手,一个对手的离去,对于他们,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拿什么来拯救你?白岩松说“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医生,还需要相关的政策”,但白岩松更多的还是从心理救助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地震一周年后还不能给出死亡学生的具体数字和姓名,如果连这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的话,所有的心理救助都是白搭。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6个评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