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都周刊:少年林浩一夜成名之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21-2009 18: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为成人,应该反思的更多。不管林浩救没救人,到底救了几个人,他面对摄像机是否在撒谎,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在一场灾难面前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南都周刊编辑 潘葱霞 记者·杨猛 成都、四川报道

北京奥运会上,林浩出现在旗手姚明身旁,备受世人关注。



林浩

震时: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
现在: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成都一所著名小学就读,代言广告,拍电视剧,还有专门经纪人。

--------------------------------

  成都。傍晚6点。

  盐市口附近的小巷里,个子小小的10岁男孩林浩,脚穿一双火红的足球靴,满头大汗,头发湿漉漉地贴在头皮上。在小巷同龄孩子中,他显得瘦小,绣着加菲猫的白色外衣套在身上,有点肥大。

  “看!那是林浩!”一个领着孩子放学回家的女人发现了他,惊奇地喊出声来。

  “阿姨好!”林浩很有礼貌。他不紧不慢穿过这些热烈的注视。此等场景已经见怪不怪。

  林浩的妈妈陈丽,35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拎着儿子的书包,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现在她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万众瞩目的儿子。这天林浩放学比往常晚。他喜欢足球,在学校完成了作业,又和同学踢了一场,才用短信通知妈妈来学校接他。

  他柔若无骨的小手,飞速输送着短信。在这个年龄,他已经拥有了一部时髦的苹果iPhone手机,这是上海“一个好心的姐姐送的”。不可否认,地震之后,特别是成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之后,他和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到让这个家庭来不及习惯和接受。

  新家刚搬进来不到两个星期,月租2000元。宽阔的大三居收拾得很干净,和已经被掩埋的映秀那个简陋的农家有天壤之别。客厅摆着一套能坐五个人的布皮沙发,一台37英寸的TCL液晶电视。

  这已经是地震之后林浩一家第三次搬迁。第一次,2008年6月,林浩举家搬到了上海;半年之后,2009年2月,他们又回到了成都,租住在督院街。因为租住地扩建修路,半个月前又搬到了这里。

  林浩现在就读的盐道路小学,属于成都人挤破头要上的名校。当然,林浩属于免费就读,直到小学毕业。

  林浩的独立卧室是家中最大的一间,全木地板,但是林浩习惯了席地而坐。他掏出了自己的手机放在桌上,开始摆弄着华硕笔记本电脑里的电子游戏。

  15岁的姐姐林红的房间里,贴着偶像歌星林俊杰的海报,同时还贴着弟弟的照片。跟很多人一样,姐姐也是林浩的“粉丝”。在上海,有一个自发的林浩后援团,有专门的QQ群,还建了一个浩粉网。网站的负责人是20岁的鲁尼,这个电脑从业者用充满喜悦的声音说:“林浩多可爱啊,我们‘浩粉’都喜欢他。”

  “你问我的偶像是谁?”林浩说,“我不想告诉你。”

  他嚼着一块口香糖,对于陌生人的提问,几乎不做回应,一概以摇头和点头作答。如果提议给他拍照片,他就大声发出抗议“不照不照”,然后把脸藏起来。陈丽说:“记者老是问地震的事情,林浩对采访已经十分反感。”

  桌上的手机频频鸣叫。妈妈在喊:“林浩,你的短信。”

  林浩在玩一款格斗游戏,他的技巧尚不熟练,几个回合下来,就被击败了。

  陈丽说:“他只玩一个小时的游戏,9点准时睡觉,我感觉现在他更懂事了。”姐姐林红也说:“以前弟弟很幼稚。现在比以前知道学习了。”

  林浩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奖状,这是学校颁发的“乐美之星”,奖励本周表现最好的学生。刚插班的时候,他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二名,现在已经到了中游,其中,数学还考了前三名,评上了中队长。

“去上海就是个错误”

  对于上海的那段生活,林浩很怀念。他在床头贴着和上海老师同学的合影,现在还能说上几句上海话。

  在林浩成为万众瞩目的救灾小英雄之后,有人介绍林浩一家到上海生活,并许诺给林浩姐弟俩解决户口,给一家人解决房子。但是陈丽说,“什么都没有。”

  “我们去上海就是个错误,是被人忽悠了。”她小心翼翼避开了“上当受骗”这个字眼。

  她指着墙上一面林浩参加东方卫视“加油2008”的锦旗,语气里略带抱怨:“去了半年,就得了这么一面锦旗。我们是稀里糊涂跟着他爸爸去的。”

  林浩的爸爸,40岁的林大坤,常年在外打工,为生活四处奔波。林浩和姐姐由外婆带大。因为地震,一家人才得以在上海团聚。他们也有意在上海安家。

  2008年6月,在解放军第455医院整形外科成功完成了头发移植手术后,林浩被安排进闸北区的童园实验小学读书,林大坤去了一家拆迁公司打工,妈妈陈丽做餐馆服务员。

  很多人认为林浩一家到上海发了大财,陈丽否认这种说法。她说,“我工资一个月1000元,但是坐地铁就要花200多元,每天在外面吃两顿饭,一个月最后只能剩200多元,划不来,所以只做了一个月就不去了。林大坤的工资也只有1000元,而我们在闸北租的房子要2000元。”
而上海的媒体记者说,林浩的父母对于工作有过高的设想,认为应该找一个和英雄儿子相匹配的体面工作。

  户口最终没有解决。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家人决定重回四川。但是他们没有回映秀,而是来到成都。 “已经没脸回家了,别人以为我们在上海买了洋楼。”林大坤说。

  现在,林大坤经人介绍在成都郊区的工地,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安全检查工作,平时基本不回家。地震前,林浩只是汶川县映秀镇大山里自由自在疯跑惯了的农家孩童,人生也许还要重演父母辛勤劳作的命运。因为地震,林浩再也回不到无忧无虑的时光,他的生活有了另一种可能。

被大力宣传的少年英雄

  在百度知道里,一段为公众熟知的关于林浩英勇救人的介绍是这么写的:“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地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

  最早对于林浩的新闻报道,来自四川电视台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面对镜头,林浩说:“有两个同学压在我身上,我使劲爬出来,又把我的同学拉出来,2个都昏迷的,我把他背出去,把他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

  记者问:“你总共背出几名同学?”林浩:“是背出两名同学,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记者问:“你这么小,能背得动吗?”林浩:“能背得动。”

  很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转播了四川台的这则报道,播音员强调说:“林浩背出了两名同学。”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经历了灾难恐慌的人们,需要一个英雄站出来,安慰他们的动荡心绪。9岁男孩废墟中背出两名同学的事迹,随即传遍大江南北。不久之后,2008年6月27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抗震救灾少年,林浩成为了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的一个。中央电视台“六一” 儿童节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问林浩“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林浩回答:“我要多吃饭,背出更多的同学。”
就在林浩逐渐聚光在公众视野以后,关于林浩是否救人的“造假风波”,开始喧嚣尘上。《林浩不怕聚光灯,只怕有良知的记者》、《 “小英雄”林浩事迹被爆是骗局》的帖子在网上流传。

另一种版本


  在事发地映秀,故事却有另外的版本。

  张春东,50岁,映秀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他自称在地震中亲手把林浩从废墟中抱出来。“当时整个教学楼塌下来,总共只有8秒钟。”他说。

  “林浩肯定是我救出来的。但是当时我不认识他。”张春东说,林浩所在的二年级在二楼,被压在废墟中。自己第一时间爬到操场,总共参与救出了十几个孩子。第一个救出的是一只脚被砸断的女孩,然后就是林浩。

  “我当时看到林浩躺在预制板边上,一个劲地在呻吟,于是我把他抱到草坪上,还问他,‘你没事吧?’后来天下雨,我还给他盖了一层棉被,让他不要动,等父母来接,结果晚上就不见了。听说是被他在璇口中学的表姐和姐姐接走了。”张春东说。

  对于林浩所说,亲手把救出的学生交到校长手里的细节,张春东肯定地说:“林浩没有把学生交到我手上”,“我之前并不认识他。”

  关于所有报道和事迹宣传上所说的“林浩逃生后又返回废墟救人被掩埋”的细节,张春东强调说,“我没有看见林浩救同学。当时很乱,我不知道林浩之前做了什么。”

  到了后来,林浩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录制2008年7月1日的《光荣绽放》节目时,也亲口否定了自己之前的说法。现场有小朋友提问:“怎么都说你是背出同学来的呢?”林浩回答说:“这些都是报纸虚言,你们不要乱相信。我是用手推、用脚踹把同学推出来的,然后爬出来的。”

  而此时,“林浩废墟中背出同学”的新闻,随着中央电视台等大小媒体的报道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件事也正成为他获得一系列荣誉的资本。

  最初的报道还称,林浩在废墟下带领同学一起高唱《大中国》鼓舞士气,这件事在映秀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称,带领同学唱歌的是另一位女同学、林浩的同桌周玉烨。

  周玉烨的妈妈余琴也是映秀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地震中,周玉烨左小臂截肢,目前在外地治疗。余琴介绍,周玉烨是学习委员,林浩是班长。地震来临时,周玉烨和其他几个同学跑到了老师讲桌下,但是同桌的林浩不知到哪里去了。“被掩埋后,周玉烨带领同学一起唱起《大中国》。” 余琴肯定地说。

  这个细节被记录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的一篇地震报道中。

  这篇发自映秀小学救援现场的报道说,被压在下面后,同学们的哭喊声和呼救声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他们班上的周玉烨同学大声对大家说道:“你们不要闹了,我们一起唱一首歌”。于是,在废墟下,就飘出了一阵歌唱声。正是根据这歌声,搜救人员发现了埋在下面的柴正东等人。六七个小时后,柴正东和身边被埋的两个同学一起被救了出来。

  报道中出现的柴正东,正是林浩后来声称自己救出的那位男同学。这篇报道的记者林劲松回忆说,柴正东是被埋六七个小时后,被救援部队救出来的。而张春东回忆,林浩是被埋2个小时之后就救出的。

  学校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而林浩的父亲林大坤曾在某个场合中表示,“质疑林浩者是因为嫉妒。”

  在映秀板房区,香霸鱼火锅店的老板娘说:“这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典型。我们这里都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一个吃饭的村民大声说:“谁没有救人?我自己就救出了好几个。一个小孩子,能救什么?”

  而另一起夸大报道也成为当地人的笑谈:映秀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女孩,在地震后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是从5楼跳下机智逃生的。媒体曾经大量报道,并称赞她的冷静勇敢。实际上,映秀小学教学楼只有4层。说起这些,映秀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只有摇头苦笑。

  一个村民认为,林浩的事迹只有一个人的讲述,自始至终缺乏被救一方的求证。但是,“当时都很混乱,没有人去甄别。”

  在副校长张春东看来,林浩“救人的基本事实还是有的”,不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主要是有些媒体的夸大报道和误导。”张春东说,其实地震时有很多无名英雄,很多家长彻夜守候在学校废墟前营救。映秀小学有400多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遇难近300人。林浩一个班32名学生,活着出来的只有十来个。

  现在,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师依然生活在窘迫的环境中。映秀镇中心小学校长谭国强正在为老师没有到位的300元生活补贴而烦恼。

  争议声中,林浩和其他19名少年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各种荣誉不请自来,就连林大坤也记不清儿子究竟拿了多少奖了。有趣的是,林浩还获得了一个电视台的“三农人物奖”。奖杯搁在家里的柜子里,陈丽看了都觉得好笑。

  然后是万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林浩出现在旗手姚明身旁,胜似闲庭信步。这个出人意料的亮相,契合了民众的热情,为他迎来了经久不息的喝彩——在2008年这个特殊年份,显然,林浩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孩子的本身。

  “我没兴趣去查林浩当时究竟做了什么的细节和真相,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我觉得还是放过他吧,我非常讨厌的是成年人的做法,不管林浩救没救人,到底救了几个人,他面对摄像机是否在撒谎,他撒谎的原因是什么,是自愿的还是大人教的,这一切都不重要,我想说的还是那个老话题,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争议声中,著名博客主王小峰如此写道。

谁在他的身上获利

  陈丽说,从前自己和丈夫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子女,林浩从小自由自在,生活很独立。“自家地里种着菜,他和姐姐回家都是随便摘几棵菜,自己做饭吃。”

  现在,林浩走到哪儿总得有人跟着。

  早上7点半,由在盐道路中学就读的姐姐送到学校,晚上妈妈接回家。前不久,成都《华西都市报》还报道,林浩出名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为避免他人无端滋扰,在最初的租住地——督院街,街道派出所民警特意制定了安保措施:林浩上下学时,民警或治保队员会在校门处等候;如其父母没空,民警可护送其回家;在租住房小区门口,对外来陌生人严格登记,如要求见林浩,必须获得其父母同意。现在就读的盐道路小学的教导主任罗女士已经推掉了无数对林浩的采访,她说,现在采访林浩要经得成都市主管教育部门的同意。还是经常有记者到学校门口堵,令不胜其烦。

  还有更多的摸不清什么意图的人在身边出现了。

  去年9月,福建一家童装公司找到林大坤,请林浩代言,并支付一定的代言费用,作为林浩今后的学习基金,另外还许诺在上海和汶川开设6家专卖店,说一年下来最少盈利20万元。看到对方很诚恳,想到夫妻俩找工作也难,林大坤心动了。这是林浩签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这个童装老板还认了林浩做干儿子,给了林浩2万元见面费,前后加起来总共5万元。陈丽说,“后来才知道,这2万元是代言费。店面也要自己租,但是上海房租太贵,一个店面要接近2万元,而且进货折扣要3.5折。”这个价格对于林大坤一家显然太高了,他们无力接受。

  服装厂也不满意。这个公司在网上发布声明说,“好不容易物色到你们满意的店面,你们却在我公司全额支付开店投资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司连今后经营中的店租也全额支付了。我们想帮助你们开设专卖店的好意,却被你们当作进一步要价的筹码。作为小英雄林浩父母的你们,莫在大家献爱心的时候,伤了大家的心。”

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有了这次教训,林大坤说,自己再安排商业活动就更加谨慎了。“我拒绝了好几个广告。”前一个周末,他带着林浩飞赴郑州,拍摄电视剧《护士站的故事》。他强调,这是客串。但是对于出场费,他闭口不谈。

  现在,林浩身边出现了一个类似经纪人的角色。据说他是林大坤的一个远房亲戚。地震前很久没有联系,地震后找到了林浩一家。

  他妈妈说,打算在林浩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接一些广告,由这个叫田万良的叔叔帮忙联系,但目前仍以孩子学业为重。

  田万良自称在香港一家杂志干过。他说:“你们要是采访,给我传一个提纲。我看了之后安排浩子会很方便。上月,中央电视台就是把提纲传给我,我很快就把节目做好了。” 当摄影记者要求给林浩拍照时,田万良伸出手遮挡镜头,俨然经纪人的角色。

  春节的时候,林浩一家曾经到映秀给张春东副校长拜年。现在张春东仍然担心:环境的骤然变化,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前途。“树立一个典型容易,但是林浩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否能成正比?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考虑过。我想他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想这些问题。”张春东说。

  在陈丽看来,林浩还是孩子。“他经常说,他既是妈妈的小宝贝,又像是妈妈的小情人。我还是怀念以前单纯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已经离他们远去。

  林浩绷得太紧了。在学校,老师也说,应该让林浩放松一下,以前在映秀,林浩还可以放学后偷吃邻居地里的地瓜,现在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是小英雄。陈丽说:“老师说,林浩拥有同年龄孩子不具备的成熟,而这些以失去快乐和自由为代价的成熟,也许正在困扰着他。”

  一切来得都太突然,有点应接不暇,他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林浩的妈妈说:“我只希望林浩快乐成长,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电子报编辑:衡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